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2017-09-20 19页 doc 38KB 7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参考: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由整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参考: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由整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 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透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完美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我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自我说他们的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 白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详细地诉说他明白的事情,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那里面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状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 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完美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完美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为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行:前行,那里指划船。远近:偏义复词,那里指远。忽逢:忽然遇到。夹岸:两岸。杂:别的,其它的。芳:指花。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貌。甚:很,十分。异:对???感到奇怪。欲:想要。便:于是,就。穷:穷尽。那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得:看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貌。若:好像。舍:离开。初:开始。才:副词,仅仅,刚刚。才通人: 仅容一人透过。通:透过。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此刻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情绪十分舒畅。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貌。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 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舍:房屋。平:平坦。旷:宽阔。俨然:整齐的样貌。之:这。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能够听得见。相闻,能够互相听到。其:那。种作:耕田劳作。着:穿着。悉:都。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那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并:承接,而且。怡然:愉快的样貌。乃:副词,竟,竟然。大:很,十分。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详尽。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通“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询问消息。语:向。。。。。。。。。人说,告诉云:说。先世:祖先。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 ,又。焉:兼语词,从那里。相当于“于之”,“于此”。间隔:断绝来往。今:此刻。乃:竟然。无论:更不用说,不必说。叹惋:感叹,惋惜。延至:邀请到。延,邀请。为:无义。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停:待。辞去:辞别离开。语:对……说。不足:不必,不值得。为:向、对。道:说。既:已经;??????之后。得:找到。便扶向路:就顺着原先的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及:到了。郡下:指武陵郡城下。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状况。如此,决定句,像这样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所单独可 不翻译。遂:竟然。复:又,再。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南阳:郡名,治所在此刻河南南阳。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人。《晋?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高尚:品德高尚。欣然:高兴的样貌。规:计划,打算。寻:随即,不久。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问津:本指打听渡口,那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津,渡口。 考点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见渔人,乃大惊:竟然乃不知有汉:竟然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欲穷其林:这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我的得其船:自我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都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妻子绝境鲜美交通间隔俨然缘津外人如此仿佛开朗扶志延悉咸既寻向果: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 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焉:兼词,“于之”,即“从那里”。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寻向所志舍:?便舍船具:具答之沿着------1)缘:缘溪行2)扶:便扶向路邀请—1)要:便要还家2)延:余人各复延至其 8。古汉语句式 1)决定句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2)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看见了渔人,都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详细地回答,于是邀请他到自我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省主语: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省宾语:例一:问所从来省介词:例 二:林尽水源 9。四个“然”字 ?豁开朗:开阔的样貌?屋舍俨:平坦的样貌?怡自乐:愉快的样貌?欣向往:高兴的样貌 10。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文体 记:能够是游记和碑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述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相当于此刻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好处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能够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 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 黑暗社会相对立的完美境界,以寄托自我的政治理想与完美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嬴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但此刻《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译文: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 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 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明白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一样,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样能明白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文章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完美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完美。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先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透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 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能够看出此点。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 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参考: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与配乐朗诵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著有《陶渊明集》。 陶诗约存120首,文10余篇,资料多描述农村生活,表现优 美的自然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构思奇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并记》的组成部分,写作年代大约是南朝宋永初二年,这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又由于他长期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记和诗资料一致,但重点和表现手法不一样。文章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完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由于本文的创作,之后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的地方,或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在人类发展史上,“桃花源”是必须历史阶段的理想国度的蓝图之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那里指东晋。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武陵:郡名,此刻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顺着,沿着。溪:小河。行:行进,那里指划船前进。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那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貌,那里是纷纷扬扬的样貌。?写境界之异。“忽逢”证明无意中发现。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那里可译为“发现”。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透过。才:副词,刚刚。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跨入一个新的天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平旷:平坦宽阔。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貌。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能听见鸡鸣狗叫 的声音。?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 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一样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怡然,安闲愉快的样貌。?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构成强烈比较。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那里。名词性结构。具答之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成:都。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夕人间隔。自:自我,桃花源中人。云:说。先世:前代祖先。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那里。复副词,再。焉:代词,那里。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 有汉,无论魏晋。问今是何世:问渔人此刻外界是什么韩代。今:此刻。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明白有过汉朝。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具言所闻:把所明白的全都讲出来。皆:都。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停数日,辞去,停数日:停留了几天。辞去: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透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既出,出来以后。既:副词,已经,表示“出”的动作已经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其:代词,他的。扶:划。向路:来时的路线。志之:记下沿路的标志。志:记,作标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及郡下:到了郡城内。及:到。、诣:到,往。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如此:那里指上述渔人的一切见闻。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即: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紧衔接,就,立刻。遣:派遣。其: 代词,他,指渔人。所志:“所”与动词“志”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以前留下的标记。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路了。?太守欲问津而不得。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南阳:郡名,此刻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骥之,《晋书》本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不仕”。高尚士:志趣高尚的人。闻之:明白这件事。欣然:高兴的样貌。规:计划,打算。未果:没有实现。果:结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因病而死。寻:副词,不久。终:死。?刘子骥欲问津而不果。后遂无问津者。后:之后。遂:便。问津者:问路的入。问:“访求”的意思。津:本指渡口,那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径。 写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证明桃源虽好,终是幻境。 晋朝太元年间,有位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他沿着一条溪流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里面没有别的杂树。地上芳草鲜嫩茂美,满地落花。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于是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处没有了,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似乎有光线。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能勉强透过一个人,再走几十步,就突然开阔敞亮了。那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完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锗畅通,鸡鸣狗叫声彼此都能听到。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 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看到渔人,竟大为吃惊,问从哪里来。详细的回答了。就邀请到他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款待。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自称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那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问起此刻是什么朝代;竟然不明白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位渔人一件件的给他们详细讲述自我所明白的事情,都感叹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请到他们家去,都拿酒饭款待。在那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那里的人告诉说:“不必对外面的人说起。”。 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来路划出去,一路上处处做上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状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之后就再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 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完美境界,以寄托自我的政治理想与完美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虽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其《桃花源诗》所作的一篇“序文”,却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而推崇备至。这篇短文以简炼的文字、委婉的文笔、非凡的文采虚构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赋税,没有战乱,人人劳作,家家快乐”的理想社会,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一向向往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这天,在首届中国?常德 桃花源旅游节开幕前夕,笔者再次品读《桃花源记》这一流传千古的名篇,倍感其意境兼美,文情俱佳,内涵丰富,魅力无穷。 追求浪漫的杰作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临崩溃。同时,朝廷承袭旧制,保护士族特权。因而年轻时的陶渊明,尽管有着“大济苍生”之志,但在如此背景下为官,必然“壮志难酬”。加之其性格耿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很快就成了官场上的异类。于是,仅当了81天彭泽县令的他,便于义熙元年不得不辞官挂印,从此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朝。这更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无可奈何中,他只好借助文学创作来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完美境界,以抒发自我的情怀,《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问世了。 “桃林景色,秀丽诱人;桃洞入口,神秘离奇;桃源仙境,与世隔绝;出之桃源,不可复得”;“那里虽然没有长生不老的神仙,没有唾手可得的财宝,但一群避秦难世的普通民众却享受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切都为“世外桃源”涂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如此完美之仙境,怎不令人陶醉,难怪渔人也要为此而流连忘返。 每个人都会有自我完美的心愿,若述之笔端,犹如七彩云霞。显然,《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基础上,为寻求心灵慰藉、追求理想境界而撰写的一篇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神奇杰作。我们不难看出,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景象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子,又 是陶令心中的梦想;它既不一样于神话传说,又具有必须神话传说的色彩。有必要强调的是,陶渊明所的这个理想社会,与老子的“小国寡民”式社会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老子主张复古、倒退,并期望人们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极低的生产力水平上;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则是与东晋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社会: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与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绝然不一样,就是《礼记?礼运篇》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也不可与陶渊明的理想王国混为一谈。因为前者只是幻想的抽象理论,而后者则是折射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蓝图;前者仅仅是儒家宣传空想观点而提出的一种假设,而后者则是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因为陶渊明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才使得《桃花源记》这一名篇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令人心怡的美文 《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美文,还因为陶渊明秀丽的文笔将“世外桃源”描绘得既神奇美丽又扑朔迷离。笔者以为,其创作艺术特点主要有三: 一是叙事简练,惜墨如金。在当时一味讲究辞藻、雕琢字句、形式主义盛行的氛围中,陶渊明却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我的理想境界,全篇文章既没有典故的堆砌,也没有字句的雕琢,语言朴素,明白如话,风格明快,委婉得体。尤其是作者仅用三百多个文字就把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以及桃花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 历、交往等描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真可谓惜墨如金。能够说《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 二是写景优美,如诗如画。“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还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述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此刻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 三是虚实相衬,亦真亦幻。作者借用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他还把渔人怎样步入桃林、怎样进入桃花源、怎样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怎样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十分细致,如此着笔,就是要使人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透过几个绝妙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比如“晋太元中”的“中”字就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仅仅假设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又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和“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具有画龙点睛之神奇,它不但把渔人步入桃花源之路点化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恍惚迷离的 状态描绘得有声有色;再如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寻访时,用“遂迷不复得路”一语与前述“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相照应,这又是可圈可点之笔,就因为有了这个“迷”字,瞬息之间,“桃花源”便如同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还透过讲述南阳雅士刘子骥寻访仙境未遂一事,进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变、虚实莫测的气氛,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 确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它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胜似人间;它只可于无意中得之,却不可于有意中求之。这种虚实相衬的比较写法,既强化了整篇文章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闷迷惘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影响深远的名篇 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的文人情节,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他只是虚构了一个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但其笔下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完美社会,他的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0多年,比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约早1300多年,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大约早1400多年,可见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 我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 “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凡此种种,莫不如此。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而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一向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方世界的‘乌托邦’”,当代的陈寅格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竟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 《桃花源记》问世一千六百多年来,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既相当用心又十分深远。《桃花源记》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和无情地揭露了所处社会的丑恶;《桃花源记》就像一座灯塔,勇敢地开启了一道探索理想社会的亮光;《桃花源记》就像一柄火炬,毅然地点燃了世人追求完美生活的期望。尤其是《桃花源记》中所推崇的那种“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完美统一”的生活方式,就像一部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于我们这天尊重和保护自然世界,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 鉴好处。 掩卷搁笔,浮想联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真不愧是美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它不仅仅深深地感染了笔者的情绪,也强烈地振撼了笔者的心灵。今日之桃花源,早就因为《桃花源记》而举世闻名,而陶渊明所期望的理想社会正在桃源逐渐变成现实,眼下那里的山水洞谷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联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桃源人家之趣,无不给游人留下了完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能够预见,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桃花源文化必将继续传承下去,明天的桃花源必将成为桃源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人间天堂。 桃花源记解释掩耳盗铃的道理英语自我介绍带翻译迢迢牵牛星翻译浪淘沙的诗意
/
本文档为【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