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2017-12-19 48页 doc 86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它包括如下基本旨意: 1(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具有的。 2、揭示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它包括如下基本旨意: 1(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独特性,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具有的。 2、揭示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对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得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作为道德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所共有的特征 1(相对独立性: 道德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道德在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的发展不总是同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道德发展中,某些道德并不是苍桑变幻和世代更替而发生变化。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是总是保持着同步性。主要表现为: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超前于社会发展。 2(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总是反映和体现着阶级的意志,并按照阶级的意志来建筑自身道德体系。 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 a.不同阶级都是从自己实际所处的经济地位中形成本阶级特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以此作为为评价人们的行为善恶的标准。 b.不同阶级的道德总是各自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c.不同阶级都是以自己的道德作为的工具,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3、历史继承性: 任何新道德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需要,适应一定阶级的需要,并对以往的道德规范、观点等进行加工改造,保留那些符合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的东西,抛弃那些不相符合的东西而形成发展而来的。 4、道德现象的共含性 作为道德现象,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规范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知道和衡量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社会或行业团体对人所提出的外在要求, 2(道德意识现象。它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认识及在这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信念、信仰等。 3(道德活动现象。它是指人或团体在社会生活中,在一定善恶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 (二)教师职业道德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反映着道德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影响和作用,道德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中,道德总是作为各种师德规范的确立提出合理性论证,提供有力的依据,教师职业道德价值思想根植于道德基础之中,总是与道德相一致。总之,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区别: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中最特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两者的产生的时间和发展不同。道德先于教师职业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和产生的,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人类社会脑体分工之后才开始产生的,就它们的发展而言,道德是随着社会集体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整个社会的广阔空间里形成发展的,而教师职业道德,虽然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但更主要的、更具体的还是在教师职业领域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 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节 教师劳动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及其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一)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针对教师劳动与需要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指教师劳动针对需要它的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属性。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2.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3.教师劳动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4.教师劳动能推动人的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劳动社会价值对其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的要求上:教师职业的产生发展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既是社会赋予的也是其本身所具有的,体现着教师 劳动对社会所具有的独特属和多方面的功能。 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职业的自我要求上:从教师这一行业自身来说,它在努力追求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会在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过程中发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教师劳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教师是以教书来培育人的专门劳动者。这种职业的特殊性除了内在地规定了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外,还内在地规定了评价教师行为的善恶标准和教师应有的从教为善的品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性和对教育的专门适用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 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道德相区别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所在。从古至今,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的要求,教书不仅仅只限于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1(在教师劳动价值上,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2(在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上,它显示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把教师视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 在教师职责上,它强调教书育人是根本,主张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反对只教书不育人。 在教师职业态度和情感上,它提倡爱岗敬业,以育人为乐。 在教师职业形象上,它要求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在教师职业行为品质上,它要求尊重信任学生,关系爱护学生。 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发展是社会和教师职业的需要,其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对教师职业作出了总要论证,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旨意,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难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劳动社会价值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教师劳动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 复习思考题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2、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吗, 3、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对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教师劳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 规定性。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及其强化的意义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价值因素 一、道义价值 道义,即道德和正义。是一定社会精神文明的主体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在满足社会道义需要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所含有的道义价值除体现在教师职业功能上之外,还体现在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上。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道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教师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合乎时代的要求。 其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可使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含量更高。 二、教育价值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师职业道德,其教育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三、文化价值 道德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表现。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从一个侧面满足着人民大众在社会文化的需要,具有文化价值。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对教师工作的动力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行为中,具有一种启动性的力量,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的三种实现形式: 1(社会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通过树立理想的榜样和评价等方式,塑造理想的教师职业人格,造成社会舆论,从而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向往、追求,并力图实现高尚的职业品质。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被教师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它便可以成为教师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的工作。 3(当教师职业道德被教师在工作中不断遵循、认识、体验,最后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时,它便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全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自觉行为。 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保证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行为的正常进行。因此它对教师职业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三、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学生具有教育作用。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现象具有教育功能。教育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教师职业行为的师范性特点上。 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而对教师工作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既是规范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准则,也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己对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准则之一。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工作具有评价功能。 五、对社会文明的师范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汇总,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对 教师自身修养来说正是起着指明方向、矫正行为、保证修养目标实现的作用。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 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 2(教师 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如何,也是其他教师素质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自觉地为教师人体品质后,它便成为了一种内在力量,促使教师自觉地以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工作中,用辛勤劳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准则,调节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师个体需要与社会要求、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克服一切困难和阻碍,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因此,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克服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教师的廉洁从教。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教师要不断新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适应时代的人才。而所有这些正式教师职业道德所包含的内容。可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是推动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和教育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动力功能。 难点: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道义价值和教育价值。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有哪些, 3、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有哪些, 4、为什么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具有教育功能, 5、强化教师的意义有哪些, 6、为什么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7、简述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对净化教育行业风气的意义。 第三章 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 一、我国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继承性 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不能离开中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因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它是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源泉。 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教师职业道德,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给予批判地继承。 1、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作用的思想和观点 2、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方面。 3、所创导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建构的时代性 在建构社会注意教师职业道德时,要体现时代的精神,适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教师职业道德建构必须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注意道德精神。 2、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要有利于解决教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 3、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建构要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4、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体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特点。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性 1、要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2、要有利于对各种关系的全面调节。 3、要有利于全面育人。 第二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教书育人原则 教书育人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授学习知识,又要培养学生成人成才,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的基本问题上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2、正确理解育人之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3、多方面努力,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二、乐教勤业原则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进行工作。这是对教师在对待自己职业方面所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 乐教勤业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路于从事教育事业。 2、勤于功业,勤奋工作。 三、人格示范原则原则 所谓人格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是教师应当遵守的基本的师德原则。 人格示范原则要求教师做到: 1、教育者先受教育 2、在实践中努力锻炼和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 3、要有良好的仪态。 第三节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约定俗成及明确规定的标准,是依据道德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为人师表。其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各自含义 (一)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和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是最根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没有爱岗敬业,就谈不上热爱学生,严谨治学、联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也不可能实现。 (三)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四)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业务之间相互的道德规范。严谨治学是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须的道德规范。 (五)团结协助 团结协助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等教育主题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教育实质上是整体劳动,是教师、学校领导和职工群体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六)尊重家长 尊重家长是处理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这是教师必备的主要道德规范。 (七)廉洁从教 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方面的要求迷失调整教师与物欲之间的道德规范。它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八)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育活动对教师个人言行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必备的主要的道德规范。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联系 在各道德规范的联系中,爱岗敬业是基础,其他规范都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教师爱岗敬业必然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因为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传授知识是教师工作的主要方式;教师爱岗敬业,必然期望自己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而人的培养教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取得成效必然会与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主要特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及廉洁从教都是为人师表应有的重要方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难点: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现时代性和全面性。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如何把握。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继承性、时代性、全面性, 2、教师的职业道德原则有哪些,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3、为什么说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4、简述乐教勤业和人格示范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 第四章 依法执教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存在 本节主要从道义的角度来阐述依法执教何以成为教师职业道德议题的原因。 一、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性 依法执教的道义性源于道德和法的内在联系性。 (一)道德和法的一般区别 法是国家指定并认可,体现国家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法的产生晚于道德。道德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法则是通过一定的程序而被加以确认的,具有国家明确的规定性。法通常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决议等特定形式。 法和道德虽然都是涉及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但二者所依靠的力量和实施方式、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从产生作用所依靠的力量上看,法是借助国家机器得以强制性实施,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而道德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和人内在良心、信念的督促来维护并发挥作用;从二者的实施方式看,法的实施主要表现在对一时行为的强行禁止。道德的实施则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劝阻或示范。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要受到惩罚,而违反道德则不然;从作用的范围上看,道德作用的范围要比法的范围广泛得多,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一切活动。一般而言,法律所调整的范围也是道德所调整的范围,。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则不会都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只要没触犯法律,法律无法干涉,是不能给予制裁的,但这些行为却可以通过道德进行批评、谴责加以制止。 (二)道德和法的内在联系 法和道德的内在联系是多方面的。 发展过程的联系性。道德是法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法是道德的固定化和不可侵犯的神圣化。 内容上的联系性。在道德领域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适用性的道德内容,常常成为法和法律的内容。 目的的联系性。道德和法作为社会行为规范,都共同承担保持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任务,其功能具有通约性,只不过在保持社会秩序方面两者所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价值精神的联系性。道德和法都是含有一定价值精神和思想宗旨的,人们通常分别把这些称为“道德价值”或“道德精神”,“法律价值”或“法律精神” 二、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 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主要是指在法律法规中所体现出来的善意性、人道性、公正性以及它对善、对人道和公正的维护性。 (一)人道—正义性 人道—正义性,是法律法规成为信任对象的主观价值的对象,而且只会成为人们厌恶反感的对象。法律法规只有富于人道—正义性,才能被人们所信任、拥护和执行。 教育法律法规的人道—正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体现在对教育事业及其发展的规范和保护上。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和保证经费的投入。 通过教育法律法规不仅明确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规定了要为公民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和帮助。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事业及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保护性。 (二)公平—合理性 公平—合理性是教育法律法规道义性的又一重要体现。公平合理是人类在发展的历史中所形成和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公平——合理性作基础,或人们发现法律法规偏私、不合理,就会被人们拒绝甚至被人们反抗。 从法律法规产生的过程而言,它都是经过长期酝酿研讨和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行政程序而产生的。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在起酝酿研讨期间总是对人们关于教育的看法、意愿进行各方面的征询;另一方面当代教育法律法规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民性,但它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严格的行政程序得到专门认可的,在客观上能有力保证公正合理的规范得到确认,避免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避免偏私和偏见。 (三)公平—平等性 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公平—平等性主要体现在: 1、规定了公民个人受教育的权力的平等。包括两方面: 就学权利均等、教育条件均等、教育效果均等 2、公民在义务教育阶段之上的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 依法执教的教育需求性 一、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教育立法,加强依法治教,以法律来确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保证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依法执教是普及义务教育所必需 实行义务教育的客观要求: 1(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各种专门人才,而且需要每个劳动者也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 2.近代社会人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彻底摧毁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成为社会公民应有的权利。 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事关一个国家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依法执教是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所必需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越高。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有现代教育与之相适应。而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规范和有序化,这是以往历史上的各种教育所无法相比的。现代教育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四、法执教是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需 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被赋予人道化要求,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对人的关心、爱护,对人格的尊重,反对教育过程对反对人的压抑,反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中伤。当代社会,非人道的教育已成为世界文化和伦理所谴责,教育的人道化成为世界教育的普遍趋势。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一般要求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法律与教育规律 依法执教与依教育规律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联系,具有内在联系。这种意义上讲,依法执教将更加有利于使教育工作符合教育规律,促使人们更好地重视教育规律,更好研究教育规律,更好地按照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为合乎教育规律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 教育法律并不是教育规律的全部体现,它对教育规律的体现是有限。 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 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活动、保护教育发展的根本。所以对于教育者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一方面,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轻视法制的国家,当代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以至于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知法不守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的时候,还想不到用法律来维护和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在适应改革开放,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已经离不开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三、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作为教师应该自觉的学习和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我国当代有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依法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增强依法执教的责任意识,知道不履行或违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应承担什么责任。 2.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来提到法律的高度来认识。 3.作为一名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还要把坚持正确的职业行为方向与依法执教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 4.依法执教还应体现在依据法律法规来维护和保护教育对象的合法权益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教师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难点: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执教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2、简要教育法律法规的道义性表现 3、联系实际说明依法执教对搞好教育工作的意义。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简要分析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规律的关系。 6、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第五章 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价值蕴涵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我们社会主义师德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优秀教师在自己的职业道德生活中体现出的一种优良品质。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所蕴涵的价值精神 从马克思主义伦理角度看,善恶的判断源于人们的现实利益及其厉害观念。教师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德、一种善。作为一种道德导向,“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基本精神在于奉献,这同样是教师的职业特性所预制或决定了的。教师劳动的特点,如教师的劳动周期长,教师劳动时间的非固定性和高投入等等,决定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一种带有崇高意蕴的自觉承诺。 二、爱岗敬业的道德境界—乐教勤业 从教师个人对待自己职业的情感和态度的倾向性角度,将现实生活中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境界大体划分四种不同层次: 厌教。他们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的态度有轻蔑,有无奈,缺乏起码的敬重感。 功利。这种教师他们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因此他们成为雇佣型教师。 热爱。这类教师对这一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并且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 乐教。这好似对“热爱”层次的进一步升华和超越。他们从事职业工作已不单单是出于喜欢和热爱,而是对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有着深刻、全面的认识,并且为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三、教师职业苦乐的道德判断 对从业者的个人感受作出判断,应考虑两点: 职业生活给从业者带来物质上的满足程度 职业生活给从业者的精神、心理的影响。 按照这一思路,判断教师的职业是苦是乐,必须考察教师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 第二节 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性需求 一、爱岗敬业是保持教师队伍稳定的基础 发展教育事业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那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社会对教师工作意义的切实体认,国家的政策向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的加强。只有当所有的教师的都培育了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奉献和忠诚于教书育人的大业时,教师队伍的稳定才有可靠的保障。 二、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 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当成为教师积极情感的对象,而不是一种束缚或约束时;当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教师的精神寄托,而不是无关于己的身外之事时,当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兴旺已经和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爱岗敬业”就从一种道德准则或道德规范转变了教师个人的道德理想,并进而必然构成教师的行为表现。 三、爱岗敬业是在岗位上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 爱岗敬业的不懈追求能为教师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队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 爱岗敬业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搪塞、马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追求的教师只能一事无成。 第三节 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与实践体现 一、爱岗敬业精神的强化 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师德的核心内容,在任何社会都不能不受到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生发和巩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从教师个人修养的角度而言,应注意: 1(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不应该把教师职业单单看作是一种谋生的道路,而是全面透视它对学生的幸福、对民族的命运、对国家的兴旺发达所具有的巨大价值,那么我们就会对“教师育人“心怀敬重,就会体会到这一平凡的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就会以为教师这一职业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进而会以实际工作表达这一思想。 2(全面理解和认识“爱岗敬业“的教育价值。这是教师培养和强化敬业精神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 3(注意实践体验。爱岗敬业精神的修养必须加强实践体验,认真做好哪怕是微小的教育工作,都会为敬业精神开掘出良好的培养土壤。 二、爱岗敬业精神的实践体现 爱岗敬业的基本导向是教师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完成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以下几方面的道德精神: 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的意义;如何培养和强化爱岗敬业精神;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难点: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切实体现爱岗敬业精神;分析爱岗敬业所具有的精神境界。 复习思考题 1、“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确立为师德规范的根据是什么, 2、简要分析爱岗敬业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怎样评价你自己在爱岗敬业方面的道德境界,爱岗敬业 3、如何看待教师工作的苦和乐, 4、强调教师爱岗敬业的意义有哪些, 5、如何培养和强化爱岗敬业的精神, 6、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切实体现爱岗敬业精神, 第六章 热爱学生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热爱学生的道义性存在 一、热爱学生所蕴涵的实质 热爱学生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要给予热情的关心和爱护,它是社会伦理道德在师生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所表达的道德实质是人道主义这一重要的伦理精神。 (一)人道主义与教育的人道性 人道主义是社会发展的结晶,它强调人的地位,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 (二)教育人道性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人道性,是指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教育的目的上和教育过程都应该体现教育人道化。教育人道大多数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认为只有人道化的教育目标,而没有人道化的教育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人道化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具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1.尊重学生,不讽刺学生,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关心学生,时刻想着学生,同情他们的痛苦或不幸,关心他们生活的冷暖和学习的进步,关心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和做人的好坏。 爱护学生,保护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过程的人道化,实质上也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热爱学生的精神境界 对热爱学生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来加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含有以下几个层次: 尊重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执教对学生应有的起码要求。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把两者很好的融为一体,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现高尚的精神境界。 三、教师待学生的非人道性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待学生的非人道性表现 心罚。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对学生的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所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不好的,有的是非常严重的。 体罚。对学生身体的惩罚。这类惩罚的非人道性在于无视人的尊严,造成学生的肉体痛苦,在伤害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给学生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变相体罚。并不直接对学生人身诉诸拳脚和工具,而是以各种借口并以其他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这种惩罚同样给学生的身体带来损害。 经济惩罚。对学生物质上、经济上的处罚。这种本身含有对学生人格自尊的伤害,是非人道的,极不道德的。 (二)教师待学生非人道性致因 1(陈旧观念的影响。 2(伦理观念上的误区。 3(应试教育的影响。 4(教师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 第二节 热爱学生的教育性需求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 任何的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能够建立并保持经常性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效果就好;反之,如果师生关系是没有民主、没有平等、极不协调的,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总是销蚀着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他们对教育理解的能动性,甚至形成对教育的排斥现象。正因为如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现在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热爱学生与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虽然说建立师生关系双方都有责任,但教师是极为重要的一方。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也会经常产生各种矛盾。如果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热爱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就能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热爱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动力。 热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热爱学生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 第三节 教育爱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 一、教育爱的一般概述 教育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艺术。它是从教师热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规范中所引申出来的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和教育伦理概念,其内涵不仅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二、教育爱内涵的思想特征 教育爱内涵的思想要求有许多方面,除了教师应以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来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感化陶冶学生,引导学生的要求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爱的广泛性 教育爱的广泛性反映的是范围上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 1.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爱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只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这一方面反映的是所爱教育对象的范围。 2.对教育对象发展的全面关心。教育者要求的不是只关心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不只是能否在各类比赛拿名次、获奖,而是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方面的和谐性,具有各方面发展的潜能。该方面反映的是对所爱教育对象应有的责任的范围。 (二)教育爱的引导 教育爱的引导性,指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具有教育意义,要体现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和对学生给予良好的教育上的引导。 实现教育爱的引导性,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注意把对学生的爱和教育目的结合起来。 2.要善于使爱的情感和行为富有激励性,教育爱不仅要给学生以温暖,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以激励,这样才能使教育爱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 教育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不仅是保持爱的道德所必需,而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所必需。在教育过程中,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被理智驾驭,不能保持它的真、善、美的道德本性的时候,那么这种爱不仅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而且可能走向它的反面。这说明,爱也具有两重性,即含有真、善、美的高尚的、积极的爱和偏狭、庸俗的非道德的、消极的爱。只有那种充满真、善、美的爱,才能培养人的良好品德,陶冶人高尚的情操,而要保持爱的道德价值,使它发挥更大的功能,就必须保持爱的理智性和纯洁性。 (四)爱与严 教育爱的两个方面,真正的教育爱总是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的。一方面,在关心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这是教师责任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爱与严的结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要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积极为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3(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做到爱得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热爱学生所包含的道德境界;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难点:教育人道性的基本要求;教育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条件的原因。 复习思考题 1、热爱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最基本的论理学思想是什么, 2、教育的人道性及一般的要求。 3、简要分析热爱学生所包含的道德境界。 4、联系实际分析教育中对待学生的非人道化表现及其原因。 5、为什么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所必需, 6、为什么说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 7、教育爱及其内涵的思想特征。 第七章 严谨治学 基本内容: 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包括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知识,创造性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科研水平等道德要求。“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求精、求实、求真、求善、求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活动水平。 第一节 严谨治学的精神体现 一、严谨治学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否则必辱使命。实事求是地对待工作职责要求,教师就应当严谨治学,而教师能做到严谨治学,则必然表现出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或工作态度。 二、严谨治学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1(科学精神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为人师者的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严谨治学是对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 2(现代科学的发展日行千里,令人目不暇接。严谨治学的教师必然表现出紧跟时代步伐、做科学弄潮儿的精神追求,这是严谨治学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严谨治学的教师对工作极端认真,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勇于发现真理并捍卫真理的职业态度,同样体现着科学精神。 4(教师在严谨治学过程中不断锤炼教学艺术、不断强化技能、敢于同妄见谬说作斗争等等,都是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严谨治学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 1(教师如果有爱岗敬业精神,他必然有严谨治学的要求;如果教师有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他必定是个爱岗敬业的好老师。 2(现代教师要求教师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实践,彻底改革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传统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勤业敬业的具体体现。 3(通过严谨治学体现爱岗敬业精神还表现在教师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勇于改正自身缺点和错误。 总之,严谨治学体现着教师实事求是精神、科学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而且这些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第二节 严谨治学的教育意义 一、严谨治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所必需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是现代学校教育必须特别强调的任务;要形成良好学风,教师具有严谨治学的师德修养。教师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业务知识的修养、能力结构的完善,老老实实地对待学问,一丝不苟,求真求善;在教育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都会 给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榜样,教师在平日里的学习生活中的刻苦钻研、学而不厌、不骄不躁、勤思明辨、坚持真理、努力甄别真假以及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严谨治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需 严谨治学既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所必需,同时它又是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具备好学不倦的精神。 2、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需要有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积极态度和科学精神。 3、要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还必须做到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强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这就需要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改革开拓。 三、严谨治学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做到严谨治学。一方面严谨治学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另一方面严谨治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这说明严谨治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需。 第三节 严谨治学的实践体现 一、好学不倦,努力精通业务 好学不倦,勤奋刻苦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做到好学不倦,应该注意: 1、有志于学 2、实践中体现勤奋。 3、勤学好问,不耻下问。 (二)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教育劳动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握规律,科学施教。 要做到把握规律,科学施教,要做到: 1、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 2、要主动自觉地吸取前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并使其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 (三)严于律己,严格执教 严于律己,严格执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教育职责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标准,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完成教育任务。 (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1(“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要求教师具备不断发展改革意识,清除循规蹈矩、畏缩不前的保守思想。 2(要求教师在明了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要求教师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给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以道义上的支持,并为其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劳动当成创造性活动来对待,积极探索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等。 5(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以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去探索,而不是盲目蛮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严谨治学的含义和内在要求;严谨治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风和提高教师 素质的影响 难点:严谨治学是爱岗敬业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怎么样去践履“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 思考复习题 1、为什么说“严谨治学”是一条师德规范,其价值基础何在, 2、严谨治学的教育意义主要包含哪几个方面, 3、是否可以将严谨治学的教育理解为确立“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的根据之一,为 什么, 4、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践履“严谨治学”这一师德规范, 第八章 团结协作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团结协作的基本要理 一、团结协作的伦理价值基础 团结协作是指人们的联合并在各种活动中的相互配合、合作,作为一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做好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而且还与伦理学集体主义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赋予团结协作深厚的伦理学基础。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伦理价值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这是团结协作成为一种重要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据之一。 (二)团结协作的教育意义 团结协作是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教师自身团结协作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并对他们整个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具体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团结协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 团结协作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团结协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第二节 团结协作过程中的关系调节 一、教育过程的协作性与施教方式的个性关系的调节 教师的施教方式是个体的,但是它却是整个教育环节中的一道重要的“工序”,进而也会影响的质量。因此,每个教师首先要尽职尽责,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保证自己这道“工序”的高质量。同时,不能只看到个人工作的成果或过高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而忽视相互间的协作,要摆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单个“工序”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育过程的协调性与施教方式的个体性之间的关系。 二、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调节 学校是由众多的肩负育人职责的人组成的教育集体,教师个人与教育集体之间有其根本利益和目的的一致性。要合理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发展。 要以适当的、良好的方式来处理与集体的关系。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要采用恰当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处理与集体的关系是,也应注意克服自己的私心杂念,也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衡量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过分。不能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要以大局为重 三、教育集体中人际关系的调节 人际关系指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除了师生关系之外,最经常、表现最多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在共同的与人目标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实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人际关系也会出现种种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育劳动的分工和教育劳动具有个体性、独立性、使教师可能忽视团结协作而产生矛盾。 教师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彼此之间容易发生分歧。 学生的评价不同,导致教师之间产生误解,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受到学生的称赞。 学校管理中采取的某些措施,如表彰先进、评职晋级等,也容易引起教师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斥心理。 个别教师受“文人相轻”嫉贤妒能“坏习气的影响。。 调节好人际关系,教育自身要注意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政策性和规范性调节,进行教育调节,心理调节。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教师之间要具有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也需要具有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因为教师劳动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人才,教育目的的一致性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合作,而且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以及能力全面提高的有利条件。当然,教师之间不能缺少竞争,因为在我国当代改革开放和市场的背景下,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具有协作精神,而且应具备竞争精神。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从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敢于进取,敢于冒尖,敢于攀登,在教学和科研中保持领先地位。教师之间、教师集体之间只有开展有益的竞争,才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整个教育水平。要注意的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应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不正当的竞争往往给他人、集体和社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第三节 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 一、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荣誉 关心教师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是团结协作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教师做到: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和集体融合在一起。 热爱教师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教师要维护集体的荣誉,并为集体创造荣誉。 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中的矛盾。 二、克服文人相轻,相互学习配合。 文人相轻是指知识分子之间相互看不起,彼此不尊重。克服或避免文人相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谦虚正直。缺乏谦虚正直,是导致文人相轻的重要原因。 维护其他教师威信,做到文人相助。 三、尊重同志,相互学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育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在处理着这些关系是,双方应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共进。 1(担任同一学科的教师要从交好学生这一共同目的的出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不同学科的教师,特别是教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相互尊重,互相配合。 新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学习。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要互相理解。 教师与教辅人员、后勤人员也应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调节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为什么要团结协作;如何看待教育过程中的协作性和施教过程的个体性的关系。 难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合作与竞争的含义,在实践中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1、教师之间为什么要团结协作, 2、如何看待教育过程的协作性和施教方式的个体性的关系, 3、应该怎样调节个人育集体的关系, 4、这样调节教育集体中的人际关系, 5、什么是合作,什么是竞争,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6、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教师之间应该怎样团结协作~有哪些经验教训。 第九章 尊重家长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尊重学生家长的必要性 教师尊重家长是我国教师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应有的基本关系 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家长,需要合理地认识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合理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社会地位的平等性。 联系交往的互尊性。 教育过程的配合性。 二、尊重学生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尊重家长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结合 从中小学生的成长阶段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一是要使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能够一致;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总之,两种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教育好学生,要实现这一点,从根本上不能忽视家长的重要性,尊重家长,才能建立良好的教育联系,真正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尊重家长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所必需。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尊重家长有三方面意义: 有利于信息沟通。 优化环境。 互助互补。 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及其矛盾的道德调节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矛盾的分析 虽然教师与学生家长在对学生教育目和愿望有着共同性,但时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对培养目标的设计和认识不一致。 教师与家长对儿童的情感不一样。 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距会使教师与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不一致。 教育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成长是个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辨证过程。 对学生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学生评价上的差距。 此外,学生家长常常对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工作中确实有缺点,家长则缺乏应有的谅解态度等等,都会造成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 (一)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 教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有利于沟通感情,相互理解,谋求一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总之,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重要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有共同一致的立场。 (二)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经常地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三)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不训斥,不指责 教师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中,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能训斥学生家长、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 (四)教育学生尊重家长 教师教育学生尊重家长,不但可以提高家长的威信和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教师教育下健康成长,对自己又是那样受尊敬时,就会由衷地感谢教师,更加信任教师。 第三节 发挥家长教育作用的基本策略 一、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二、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 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参与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举办家长开放日,班会、队会、校会、运动会、文艺演出、节日庆祝活动等 三、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 指导家庭教育,重点是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法 指导家长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 指导家长建立开放的家庭教育模式。 指导家长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指导家长理智而科学地教育独生子女。 教育重点和难点: 重点:尊重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教师和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性调节。 难点:怎样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与学生家长矛盾的成因及类型。 复习思考题 1、教师与学生家长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合理的,为什么, 2、联系实际说明尊重家长对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3、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家长关系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4、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 5、应该注意从哪些方面指导家庭教育, 第十章 廉洁从教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廉洁从教的基本要理 所谓立教,一是指教师能够被教育岗位所接纳并胜任这一工作。二是指当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各种教育影响,能够在学生中得以确立即被学生信得过并且接受,内化为自身品德,这一点实质说的是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不能有效的问题。 廉洁即清廉、洁白之意,与贪污相对。廉洁是师道立的根本前提,所谓师道,说到底就是做人之道,为真为善为美之道。为师执教要保持师道的高尚和纯洁,清廉从教,廉洁所持,道之所存。 (一)廉洁公正是社会择师的首要人格条件 不廉洁是污染社会的毒素,它侵蚀健康肌体,败坏纲纪和社会风气。为人不廉,人格不洁;为官不廉,不会有社会公正;为师不廉,不仅人格不洁,而且会消灭学子廉耻之心,后生无廉耻,社会何以为继。因此,社会选择首要的人格条件是能在物欲面前节持操守,有不坠青云之志。好的品德要靠有良好品德的人来培养,廉耻之心要靠廉耻之举来熏陶。廉洁公正才能在人格具有当任人师的资格,为师不廉就不能当教师。 (二)廉洁工作是为师立教的根本 为师立教当看重养德修身,为人师表,特别是廉洁方面,这是为师立教的根本。是因为: 只有廉洁,教师的人格才具有可信性 廉洁,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 只有廉洁,教师才能保持教育公正性。 二、廉洁与树人 树人指培养人的渐进而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指培养学生、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有道德的人。 (一)廉洁是树人的根本人格条件 树立学生高尚的品格必须以教师自身的高尚品格来感染。而为人廉洁公正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只有当教师自己的言行正直而高尚时,他所持受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并逐渐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 (二)廉洁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 只有廉洁公正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 (三)廉洁与学生道德是非观念的形成 中小学生正处在是非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是非观、教师对某些事情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和行为,仍然是影响学生是非观念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廉洁从教的社会意义。 教师执教不廉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还会带来许多人价值观的迷惑或错位,甚至习染学生或他人,使不良风气蔓延,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如果教师廉洁从教,不仅使行风清正,学子德尚,净化世人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使文明风尚倡化于社会。 第二节 为师不廉的致因及人生观道德观矫正 一、为师不廉的主要致因分析 从外在的客观因素上看: 外在规范失衡乏力。 收入分配的不公。 社会不正之风的侵染。 从内在的主观因素上看: 人生价值观的错位。 心理防卫的失当。 道德品质的败坏。 二、为师不廉的人生观、道德观矫正 (一)个人与社会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当个人需要和社会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坚持集体主义,因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不坚持社会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就会被个人主义所损害,从而使个人的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二)奉献与索求问题 索求和奉献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要生存和发展要从外界获得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索取的同时也应积极的劳动创造为社会或集体作贡献,这是人生两个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 (三)义与利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义”与“利”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在这一基础上,应吸收借鉴重义轻利这一价值观所含有的积极意义,不思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利,不收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财,以义导利,以义获利,见利不忘义,以利行义。相反,如果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就会是私欲膨胀,丧失廉耻,利益一旦失去道德的大堤,就会变成贪婪小人,甚至为利而不义,陷入金钱物欲的泥潭。 (四)幸福观的问题 追求幸福无可厚非,但是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协调统一。 第三节 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 一、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 廉洁从教的根本在于保持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源于坚守高尚情操。廉洁自律是人的高尚情操的一个重要表现,高尚情操是保持廉洁自律的深厚基础。 保持廉洁自律,保持高尚情操要求我们做到: 要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要不断增强道德情感。 要不断磨练道德意志。 要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是指在社会使每个人公平地受到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关系要符合公正公正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学生及全体合作者。 教师公正是其立身之根,只有教师廉洁,才能保持公正,公正才能世身廉明,为教廉洁。 抵制不良风气,保持教育公正,要做到: 1(应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有了是非标准,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抵制污浊之风,保证教育公平。 2(敢于抵制不良风气,恪守公正立场。 3(自觉培养公正之品行。 三、自觉接受外在监督,增强廉洁从教意识 外在监督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制度规范监督、体制监督、法纪监等等。从监督的操作主体来看,有组织监督、群众监督。 是要主动把从教行为置于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 在从教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合乎原则性,或让组织、家长、学生等直接参与,共同决定并负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为师不廉的原因;廉洁从教的社会意义。 难点:廉洁是为师立教的重要条件;廉洁从教的基本要求。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认识和理解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2、简述廉洁从教对树人的意义。 3、为师不廉的主要致因有哪些, 4、如何从人生观道德观上矫正为师不廉的现象, 5、如何理解教育公正,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教育公正, 第十一章 为人师表 基本内容: 第一 教师为人师表 一、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所赋予的特殊要求 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更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应体现教师应有的文明风度和良好精神风貌,以带动社会行业人员,成为净化社会风气的带头人。这是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二、为人师表的道德性内涵 为人师表作为一种师德规范,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为人师表蕴涵着真 品格上的真——诚实正直。诚实是正直的基础,是心灵美的核心。 言行上的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不仅是衡量教师人品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二)为人师表饱含着善 矢志不移地把教育学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目的。 有教无类,爱生如一。 济贫助学,嘘寒问暖。 (三)为人师表体现着美 语言美 仪表美 三、为人师表的教育性功能 1(为人师表对教师的激励功能。一方面,为人师表可以指导教师正确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激励教师积极主动、高质量地完成教育任务。另一方面,为人师表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为人师表对学生品德具有定向功能。另一方面,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智能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节 为人师表的基本特点 一、表率性 教师的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同时,青少年学生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因此,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做到最好,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律己性 严于律己是保持良好师表的根本保证。教师严于律己,用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勤奋钻研,刻苦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言行一致。 三、内在统一性 教师为人师表之所以在实践中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源于教师内在思想情操和外在文明的统一。教师要做到内外统一,必须加强自身思想情操的修养。还要不断加强教师外在行为文明的修养。 四、真实性 真实是教师为人立教的根本标准。教育是心灵与心灵交流的事业,只有奉献出真心实意,才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教师追求真实性。首先必须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和情操的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追求善良的美好品质并拥有它。 平凡性和精神的高尚性 第三节 当代教师应有的师表风范 一、内在思想情操的高尚性 (一)高尚的操守 操守,是指一个人平素所执持的廉洁正直的志行品德。教师应具有的操守表现在:忠 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 精神。热爱学生,具有廉洁公正、公私分 明的思想境界。 (二)高尚的道德素质 教师的良好素质主要表现为: 爱生 敬业 乐群 克己 二、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 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 遵纪守法 语言文明 仪表大方 三、个性品质的健康性 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健康的个性品质: 广泛的兴趣 坚强的意志 开朗的性格 平静的心情 健康的情绪 职业工作的纯熟性和进取性 教师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性、勤奋敬业精神。首先表现为既勤且韧。其次学问结 合。教师要具有职业工作的纯熟性和进取性,必须勤奋,善思,好问,只有这样,才能具 有进取创新的精神,才能纯熟地进行教学工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人师表的教育功能;为人师表的道德性内涵及特点。 难点:教师应有的师表风范包括哪些方面;怎样理解文人师表的统一性和律己性。 复习思考题 1、简要分析为人师表所蕴涵的道德因素。 2、为人师表的教育功能。 3、简述为人师表的基本特点。 4、怎样理解为人师表的内外统一性、律己性, 5、教师应该有的师表风范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第十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基本内容: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人格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师来说,在其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它使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自身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和选择能力,不断克服自身一切非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在职业劳动中,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以培养出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知即对教师道德的认识这一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等。这是师德修养的前提,也就是一教师把职业道德的理论认识付诸于行动,这是师德的目的。 坚持知行的统一,就是要把学习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道德理论,不断激发出创造情感,才能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和信念,为形成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二、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所谓动机,就是趋向一定目的的主动意向和愿望。动机和效果是人的行为的互为存在、互为转化的两个要素。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思想动力。离开动机,就不会有行为的发生,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效果反映一定动机,动机本身就包含着对一定效果的追求并指导行为达到一定的效果。动机体现在效果之中,并通过效果去检验。动机作为主观的东西,只有转化为效果才实现了作用,否则动机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空想或假想,效果又是不断产生新的动机的基础。 三、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所谓自律,是指自我控制,是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所谓他律,就是指外部凭借奖惩以及各种制度规范等手段对行为进行的调节和控制。自律和他律的关系,实质上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他律是外因,是纠正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总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不能忽视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四、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五、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但是师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进行师德修养中,创新与继承必须同行,。必须在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借鉴传统的优秀师德,重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师德。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内省,慎独 (一)加强理论学习 (二)注重内省和慎独 二、勇于实践磨练,加强情感体验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四、确立可行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意义;教师职业修养的原则。 难点:怎么理解职业道德修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的需要。 复习思考题 1、联系实际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
/
本文档为【教师职业道德及其基本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