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英语角及教学法(李宗兵)

2018-02-18 12页 doc 28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英语角及教学法(李宗兵)英语角及教学法(李宗兵) English Communicating Teaching Approaches 丰县中学:李宗兵 摘 要: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作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它认为学习外语不能脱离使用外语的社会情景。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学生是交际者,教师发起学生...
英语角及教学法(李宗兵)
英语角及教学法(李宗兵) English Communicating Teaching Approaches 丰县中学:李宗兵 摘 要: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因而主张以具体的交际功能项目如问候、邀请、作客、看病等主要线索来安排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面,加强针对性。它认为学习外语不能脱离使用外语的社会情景。外语教学主要不是讲解语言规则和机械地操练句型,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恰当地使用真实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设立交际情景,学生是交际者,教师发起学生间的各种活动,有时自己也参加进去,而学生间的活动是大量的。 关键词:英语交际教学法、情景英语教学交际法; 英语教师的素质 一、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60年代后期,随着情景教学法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逐渐失宠,许多应用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教受了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开始重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70年代中期,交际教学法的范围大大扩展,大多数语言教师已经开始将它看作是‎‎一种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承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交际法强调语言是通过交际获得的,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激活已有的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促进掌握语言系统本身的问题,也称为“用英语学英语”(using English to learn it );交际教学法同时也强调向学习者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的重要性,将这类交际活动置于更大范围的语言教学中,称为“学用英语”(learning to use English)以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外语教改的主流。新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正在由语言结构教学法为主走向以语言实际运用为主的功能法,即交际法的轨道,顺应了国际外语教改的主流。而传统教学却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这两个特征,而且也忽视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遵循交际法这一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激发思维促进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从而达到教学大纲为“交际”培养运用英语能力的总体。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 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二、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 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语言学家Littlewood则将交际能力概括成四点: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 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围绕交际能力包含的几方面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际化是交际英语教学法的显著特征。 (1)设置真实情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去进行教学,而要把整个交际过程放在一个恰当的情景中让学生很自然地去理解,通过反复练习,进而掌握交际内容。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活动进行教学。课堂的交际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担任主角。提供在交际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得交际技能。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信息转换、模拟情景、扮演角色、游戏活动等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声、色、形相结合,寓教于乐,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4)教师要有容忍的态度。学生对英语是否感兴趣是检验老师教学是否达标的标准。教师在学生用英语交际训练中不必有错就纠,以免挫伤学生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说英语的勇气,并适时、恰当、真切地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Rivers认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能粗略地识别,能根据自己所有的学习第一语言的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初步地切分音段,这基本上是一个被动和接收的阶段。第二阶段被称为识别阶段,它是一个通过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来识别的阶段。学习者把所接收的信号一个一个地加以识别,把已经识别的与正在识别的联系起来。这个识别过程是积极的、细致的。第三阶段为领悟和建立阶段。学习者通过认知系统重复一遍所听的材料,而且不时地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与听到的加以对照和修正。学习者通过重新理解使所听材料成为一种比较容易保留的形式被存入记忆里。这样,理解了的材料得到了改变,被保留下来的是语义信息。有了语义信息,人们再寻求表达形式。从听的理解过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先听别人说,反复多听几次,知道怎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便成了大量听的必然结果。学习者由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口头交际能力差异很大。那些听得多、理解得多、范围又广的学习者,口头交际能力就强,而那些听得少,理解不透彻的学习者,在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2.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英语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语)。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You go first,或Go 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经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 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 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思维和表达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3.采用分级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原则体现在口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是采用分级教学。 第一级为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与运用对象语。教学内容要具体,不要太抽象,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这些内容可包括饮食起居、节假日、舞会、晚会、作客、信件、电影、电视、求医、求学、购物、旅游等。除此之外,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还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英语最基本的句型和习语、惯用语,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初级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一些公式化的套语、记住许多现成的口头话语,对能编制出创造性的言语、弥补第二语言规则的不足以及摆脱交际困境都是必要的。 第二级为中级阶段。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生儿育女、公共道德、人际关系、个性特点、生活习惯、趣味爱好、生活经历、体育运动、勤工俭家、学习方法、健康减肥、犯罪案例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把故事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等。 第三级为高级阶段,亦可称为创造性阶段。通过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强烈欲望,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口头交际的技巧,又具备了连贯说话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自由运用语言以及创 造性使用语言打下了基础。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比如孩子的教育、青年人的思想情绪、妇女的社会地位、老年人问题、种族歧视、广告的优劣、电视中的暴力、代沟问题、浪费问题、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住房问题、对老板的态度、工作的意义、对钱的态度、对时间的看法等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能逐渐地做到运用英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观点了,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4.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者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实际交往中,很容易将自己的母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从而引起误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失败。比如,中国人常问:“你吃了没有,”“去哪,”“你每月挣多少钱,”“ 你结婚了吗,”等问题,译成英语为:“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How old are you,”英语本族人听到这些问话会很不高兴,觉得对方不懂礼貌,干预他的私事,他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再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表扬或赞美时,会习惯地表示谦虚,往往回答:“哪里,哪里。”或是 “不,不。”译成英语是“No,No。”英语本族人听了却感到纳闷:我赞美他,他不但不领情表示感谢,反而认为我赞美错了。中国人听到对方对自己表示感谢时,常回答道:“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是“It's my duty”,英语本族人听了会想:原来他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要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这种由于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而说出不得体的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一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 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楚地表达思想以外(达意),还要有、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得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说,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打招呼和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比如我们常听到许多讲英语的孩子直呼其教师、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我们会认为他们不懂礼貌,长幼不分,而他们的教师及长辈却不认为这是不尊重人或过于随便。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比如谚语方面,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例如: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等。由于文化对语言的特征有重大影响,英汉谚语的差别有时也很大,汉语中有些谚语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习俗、思想的影响,比如:龙,在中国就是吉祥的象征,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而在西方却是罪恶的事物。英语的谚语反映的是基督教的影响。再比如典故方面,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另一个来 麻源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和神话,像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的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还有许多典故来自基督教的《圣经 》中的人物和事件,像 Judas (犹大)——指叛徒,a kiss of death (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 ——此语来自犹大出卖耶稣时吻了耶稣。中国历史典故也很多,有些来自寓言,像“守株待兔”、“黔驴技穷 ”等,有些来自民间传说,有些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如认知行为方面,在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受到普遍尊重,人们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感。而大部分中国人则讲究含蓄、委婉,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特别是上级或长辈不一致的观点,非常担心会使对方难堪,或担心会损坏双方关系对自己不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就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四、英语教师的素质: 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和1个公式”。这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在5个因素中前4个因素是可变因素,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因素是决定因素。1个公式是: 外语教学质量=,学生 , 教材 , 环境 , 教法 ,×教师 (1分) (2分) (4分) (3分) 这个公式提示我们:公式中括号内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那么教学质量越高。 由此可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人的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性格或品格;二是知识。对教师来说,素质的这两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教的内容之一,个人品格却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而一名理想的英语教师,他不仅应具有一个普通教师和语言教师所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而且还 以及与其相关的个人品质。这是应具备有跨文化交际和外语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 由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五、交际法对英语教师素质的挑战 Breen和Candlin认为教师在交际教学法中的作用有两个:(1)促进课堂里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他们学习课文,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2)教师在这个教与学的活动中扮演一个独立的参与者。 因此,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顾问,而且是课堂交际中的一员。教师一方面必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另一方面必须有自如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与其他教学法相比,交际法更强调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方面,社会的交际和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交际能力的要求更是多种多样的。而目前我国许多教师大多知识单一,部分教师的交际能力尚不足以全面实施交际法英语教学,比如:Thomas(1983)在区别两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即语用语言(Pragmalinguistic)和社会语用(Socio-Pragmatic)时认为语用问题很难在语法书里或教科书里解决,而是要靠教师根据语用学家提供的语用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但问题是: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人们在着重研究干扰交际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语言与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自己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且要对学生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的了 解,能够洞察两种不同的异同之处,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生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而目前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对这方面知之甚少,因而无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背景知识及文化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只能机械地将教学模式定为“刺激,反应”的句型操练。而操练这一形式几乎完全排除了对文化因素的任何考虑,学习者只需对刺激作出反应,因而无法对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作出选择。学习者被看作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正确反应的动物。 其次,我国绝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土生土长的,语言不地道、口语差,没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对话,这些都无法使他们胜任课堂交际活动的顾问和组织者的角色。以至无法创设一种“逼真的”交际环境,而情境化是交际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它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习得的影响。它认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或其它知识。 再者,教师的个性对于交际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情感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动机、态度和性格等对英语学习的成败就有着特殊的影响。如何培养和引导学习者正确的(或有益的)英语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是英语教师的主要责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交际中的“合作”。教师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如:耐心、幽默、热情、富于想象、富有人情味、友好等)更是交际的前提。但目前,我们许多教师较注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却较少考虑和研究自身个性对教学的影响,结果造成了学生在交际中表现出“淡漠”“不语”甚至“不合作”的态度。要真正地实现交际教学法,必须从研究和设计一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课堂入手,这种教学应该力求达到语法教学和语义功能教学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不仅基本掌握所学的英语语法体系和语用规则,而且能正确、恰当和创造性地将其运应用于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而这种交际能力至少由语言内容,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方面组成。因此,在交际法教学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而是课堂交际中的一员。 结语: 总之,在交际法教学的实施中,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了,而应研究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外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许多传统的外语教学的认识作出了修正,如从外语教学培养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的争论;从注意教师教法研究到重视学生学习和习得的研究等。英语教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熟悉最新的习得理论,对英语习得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有清楚的认识。英语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和熟练的教学技巧,还应具有较好的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的范畴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一定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性格,它能够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和兴趣。使交际法教学得以全面顺利的实施,并取得实效,以促进英语习得。
/
本文档为【英语角及教学法(李宗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