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

2019-09-20 16页 doc 37KB 1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docx 上传者:深圳墨剑馆慧 马世琦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 意率气, 气率形。套路为形, 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 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 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
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
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docx 上传者:深圳墨剑馆慧 马世琦先生从22岁开始教功,他认为形意、八卦、太极同为内家拳,所谓内家,就是注重体会体内真气的运行,进而做到神率意, 意率气, 气率形。套路为形, 去掉神、意、气,这样的形不可能实用。所以内家拳必须练习内功,如果只追求套路的可观赏性,就无异于外家拳。 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 练者要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像木桩一样扎实稳固。 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 形意拳的桩功共8式。 形意拳,相传创自岳飞。原作“心意拳”,乃以心行意之义,后讹为“形意 拳”。该拳以五行、十二形体,以展、截、裹、跨、挑、顶、 云、领八字为用。 其基本功为站桩与盘根。 形意桩要诀:头顶、项竖、肩垂、抱胯、前膊、裹肘、顶膝、提肛、撑虎口 回缩劳宫。讲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不仅调气、调经络,还练修养。 姿势要领:双脚分开稍比肩宽,脚尖向前。双腿微弯曲,双手交叉,劳宫穴 对准丹田穴(男左手在内侧,女右手在内侧)。头要正,不要左右摇摆,且微向 上顶。肘往前合一点,向下沉,但不要用力。微含胸。腰调直后尾骨往前翻,有 坐的感觉,整个后背是平直的。重心在脚跟,前脚掌抓地。完全放松,采取腹式 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收紧。 站桩时间:依自己能力,由短时间到长时间。开始时站一会儿也许就会觉得 脚麻,腿累,站不住,可以停下来走一走,再接着站。 注意事项:站桩时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如果走神,收回来就是了,不会对 身体造成伤害。初练时不宜用气过猛,以防腹泻。 针对疾病:改善下肢气血运行,增强下肢力量,对下肢疾患有明显改善作用, 如腰酸腿软,下肢运动不力等。 腹式呼吸时横膈膜上下运动,按摩胸腹腔内的脏器,可改善消化功能,对消 化系统疾病有治疗效果,如胃部疾患、腹泻、便秘等。 疲劳时站一会儿,可很快恢复体力,改善精神状态。 形意拳—站桩第一式 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驰,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并以舌上抵,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茖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 正。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重量的70%落在后脚跟,而让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 膝微曲,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 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姿势调定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要求轻吸缓呼,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 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些基本要领。以后每周会依次介绍接下来的站功八式,动功八式及吴式太极拳等。 第二式: 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 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脏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同时,在内功按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在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由于呼吸是由意念是由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 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调整呼 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降至会阴。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 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现,但要注意的是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当第三式练至一定阶段,可转而练第四式,第式所练日期 的长短很难规定,因为人与人之间禀赋不同,资质各异,强弱有别,故应根据练功者自己的体会而定。第四式的身型步型也同样如前式,区别有于第四式以两手掌心向上,两中指间的距离大约有两倍的肩宽,直腕,两上臂内侧轻轻贴住两肋,肩部松沉,垂肘,意想两肘间透地,十指自然弯曲,放松,五指分开,若能感到指梢有麻胀感,说明并未用力,已达到放松的目的。肘弯处夹角大约保持在150。。 姿势调好后,仍如前式,舌上抵,提住谷道,然后以意导气,配合呼吸,使内气按要求的路线运行。 缓缓吸气,引内气过喉,透至两“天宗”连线与脊椎的交点上。但气不要透出体表,透至脊椎内侧即可。气到后提稍作停留,时间的长短由自己调节,以舒适为度,不要感到憋气,此时背部有横向的胀感,表皮有绷紧感。徐徐呼气,透前心到“膻中”,再下沉,直降丹田。内气运行的路线是先向后,再向前,向下的两段曲线。人以背为阳,腹为阴,调内气以使阴阳相交,然后聚于丹田。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打好内功的良好基础,此时神足、气充、精满,从而获得强健的体魄。 至此,以养生蓄丹田之气为目的基本桩法已介绍完毕,以上桩法适应于老、弱及初学者,意在初步领悟以意率气的要领,并使丹田之气得到蓄养,为下步练习增长功力的桩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第五式开始,双手要求离开躯干而无有依托,与前四式相比较易出现疲劳,但能明显增长功力,是实战技击和推拿按摩施力稳定持久的基础。 第五式 此式身形,步形要求与前四式相同。双手上提,高与肩平,两掌心向里,曲肘、曲腕,肘弯内侧夹角大约60。。松开两肩并向内扣,两肘尖下沉的同时向前撑,意欲将两肘交于正前方。两臂到手全部放松,五指自然松开,微弯曲,内缩劳宫,两手拇指微挑,两掌心正对两边肩头与腑窝的中部。两臂完全放松后,由于两肘下沉和内交,背部也应产生横向 牵拉的感觉,故需注意不要向前弓背。身形调好以后,如果很快感到两手发热,说明做到了不僵不滞,这时再进行呼吸的调整。可以用前面讲的第四式的方法调息,很快就会感到小腹内气鼓荡且有温热感,此时深吸气,用力提住谷道,逼内气沿督脉,过尾闾,次夹脊,透玉枕,上行达泥丸宫,呼气时直下重楼降至丹田沉至海底。此时是吸升呼降,阴阳颠倒,逆呼吸以运周天。 从本式桩法起,两臂的感觉较前四式要累,虽然不需用力,但时间一长也会感到难以坚持,如能努力持久,对培养两臂及双手的松、沉极为有益。以松沉之力击人,则如水银泻地,有下透之力,而松沉之力是靠两肩松开,两肘下沉,掌腕放松的长期锻炼获得的。内气的升降与技击时的起钻落翻相合,即是以气帅形,气到而力至。 本式的运周天须作两点说明,其一:对于初练者来讲,站桩的全过程不必始终运转不息,这样可能会感到过于劳累,可以用顺呼吸法或逆呼吸法仍以丹田呼吸作为休息,交替导气运转,以免躁热心烦,无法持久。其二:此处所讲运气路线为沿督脉,过尾闾,通髓路,过夹脊,透玉枕直上泥丸,然后由泥丸直降下丹田沉入海底,是直升直降,它与按摩技法中关于小周天任督二脉运通的理论并不冲突,其目的是运通髓路、强健脊柱,突出武术内功以阳为本的特色。武术用以击打人身之筋骨,按摩用以祛除人身之邪气,同样需要施 术者筋强骨健,因此临证施用技法运通任督,必须建立在髓路通,脊骨强的基础之上方可实现。其有别于养生内功中无施力于外的运通小周天,平素注意锻炼脊骨是非常必要的。 第六式: 身形步势如前,两手掌向正前方推出,掌间距离与肩同宽,曲腕,掌微向上挑,掌背与臂间的夹角大约45度左右。五 指自然分开,指微弯曲,虎口撑圆,内缩劳宫、神门向前顶劲。两手高度是食指与肩平齐。臂的弯度大约为150度左右。两肘下沉,同时向前撑,也要有内合之意。两掌推出并不用力,只要意想推至前方极远处就可以了。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两肘下沉是垂直落地之间,肘尖不可横向上抬,也不可向里或向内裹而形成拐棒肘。站定以后,调整呼吸,吸气入膻中,呼气时降入丹田。当丹田产生温热感时,即以意引气下行至横骨上缘,再一分为二,各沿两腿的内侧阴面缓缓下行直达足底。从足底向外行上足外侧面再沿两腿外侧阳面缓缓上行,升至“尾闾”穴时又合二为一。提谷道,逼气沿髓路上升直达“大椎”,从“大椎”一分为二,沿两肩过两臂外侧阳面缓缓前行,直达于指梢,再由指梢内行至手掌及臂的侧阴面过“缺盆”复 交于“大椎”,再延颈椎过玉枕直达泥丸,然后仍降于丹田,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内气逼于四肢百骸。如此循环一周,大约需要3分钟左右,这种运气方式称为大周天。行大周天 也不是始终运转不停,如感到疲劳时,可以纳气归于丹田,以丹田呼吸做为休息。 如练至大周天,内功已具相当水平,久练则能周身一家,以意领气,气到而力至,即可达到更高层次,在此八法之中,第六式的劲力偏长于技击,因此要多用些功夫,可以长期练习。另外,此式较累,也就是俗话所讲的“吃功夫”,一般来说,两腿站一小时并不困难,但两臂向前伸出,时间稍长是难以忍受的,这是锻炼意志和培养毅力的有效方法,应尽力坚持。 第七式: 身形、步势不变,两手掌向上,向两侧分开,腕高与两肩平齐。五指自然放松,微弯曲,直腕,不可丝毫用力,两臂肘尖还是直向下沉,肘部的夹角大约150度左右。两臂不要一字平伸,而是稍向前合,使臂外侧与后背平面成45度左右的夹角,这样才能使阴阳平衡,合于中庸,因此不会感到有什么地方吃力,同时不影响双肩内扣及背部横向和竖向的牵拉。两臂调好后,仍使两肘以意内合,以轻咳验之,两掌直至指尖都出现很强的振动感,说明放松已达到要求。 站好后,仍然先行丹田呼吸,调至丹田及膻中同时胀满,吸气上提,沿胸腔四壁内侧升起,使肋骨极力张开,吸气时 要匀而缓,吸要足,使气向内聚,然后呼气时从中路下降至丹田。 通过内气的升降,不但使体内脏腑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且使肋骨向外扩张,同时肋间肌受到拉力的锻炼而增强韧性,由于肋骨的强度有限,所以不耐冲击,经过锻炼,抗击打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许多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借用外力进行拍打或硬操,不但耗费时日,而且禁忌甚多,十分不便,借用内气的撑持使肋膨起,如鼓皮绷紧,既有弹性,又具韧性,更可取的是练功不但对身体毫无损伤,而且对健康大益处。 站桩时,内气提升的力度要根据练功者本人的内功程度来定,初学者如提升过猛,有时会出现头晕,只要放松片刻即可消除。另外,因双臂伸出,所以很容易疲劳,要尽力坚持,日久自能见效。中途如不能坚持,可将双手放下,以前四式做为休息。关于静坐: 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如今,这古老的东方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强身健体的静坐养生热正在风靡全球。 我国自古以来,凡导引、打坐、吐纳、行气、按跷、气功等,都离不开静坐,其鼻祖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著名养生家彭祖,以后传入儒家。据《列仙传》载述:“彭祖,殿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8OO 多岁当然是极为夸张的传说,但他肯定是位高龄老寿星,这是无疑的。 不光是佛家与道家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代儒家也重视静坐,认为“静能生慧。”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当静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实践证明,静坐对脑力劳动者防治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均有良好的作用。近来还有研究表明,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美容功效。 练习静坐,当推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郭沫若1914年留学日本,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彻夜不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无效、1915年一次偶然机会在旧书店中购得我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沫若便每天照本练习,两周后便出现奇迹: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顽 疾竟获痊愈。 附:讲座笔记 今天我们在厚朴中毉学堂讲传统文化中养生的内容。静坐、站桩,一静一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静坐是文练,站桩是武练。 1,古人曰:“静坐悟道,其觉在通。”“悟”,有个竖心,要把心竖起来,是在本底的意识层面感悟,感悟这个“道”,感悟生命规律。“通”,应是“精”、“气”、“神”三方面的内容的通达。当然,三者是兼容的。“精”,可以理解为“形”,在有形的层面。“气”和“神”,在常态中在无形的层面,三者在生命活动中,是个混化的整体。 《六祖坛经》中的开篇讲到,“大师(指六祖)不语,自净心神,良久乃言。”其实这是个收摄心神的过程,进入定和静的状态,开始讲课。我们也两眼轻轻闭合,静坐一会儿。······在徐老师《字里藏医》第一辑,讲到“腠理”,“腠”宏观上,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覆盖全身的表皮;微观上,是表皮细胞与细胞之间细微的缝隙。《说文》中:“理,治玉也。”指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来治玉。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裂隙所在。在人体,就是表皮间隙纹路。 古人是怎么体会到人体的毛窍腠理呢?在治学上,古人 更强调“反求诸己”,有内求的过程。比如我们刚才,静坐一会儿,身体端正,呼吸慢慢匀细,心神也开始安静。这就是个调形、调息、调神的过程。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我们的祖先是在安静的状态下,体会到身体的经络和腧穴。中华文化的底子是道家的内容,在诸子百家中,都涉及到精气神的内容,神是统帅形和气的。在佛教中,重视“神”的锻炼,有的高僧功夫很高了,但他并没有去体会“气”。 “气”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色内容。中医学中处处都是气的字眼,我们通过“反求诸己”,是可以体会到这个“气”的,不能按我们的教材理解“气”只是个哲学名词。近代武学家王芗斋在传授大成拳及站桩时讲,功夫达到相当程度,自觉顶天立地,有身耸云端,精神放大之感,“身如云端宝树”。在1991年时,我常去拜访一个前辈,他讲他的感受,练功状态,身体无限的高大,每个毛孔,可以感受和县城一般大(当时他住在一个县城),把周身的毛窍腠理打开,把虚空的气收归自身,咵达,象门一样,关闭了周身的毛窍,大自然的气就归我所有了。毛窍的开合,和大自然不断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我们平常也在不断的和自然有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只是我们不能更清晰的感觉到。曹操的《陌上桑》中:“绝人事,游浑元”,就是讲在练功,排除人事的干扰,体会和宇宙虚空 浑元(混元)气的变化。《黄帝内经》中讲:“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讲的也是在主动的修行,在一定境界时,游行于天地之间,对天地之间,对宇宙日月星辰的分布,都会有相当的认识。为什么我们古人的天文学那么发达?历法,如此精确,这都是智慧开发后,对宇宙时空的把握。 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讲课,不是讲要成仙成佛,而是通过一定的锻炼,达到一个基本的健康。 大道至简,静坐和站桩一样,摆好姿势,把心放下,安 安静静,就行了。叫“心月孤圆,迥脱根尘”。可以顿入上乘 法门。但多数人做不到,需要有具体的方法,使精神集中,体会身心的变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素质好的,的确是可以较快入门的。我有个学生,叫曹天汉,是马六甲商会的主席,在2006年,48岁,给他讲解天地人和宇宙虚空的关系,讲精气神的变化,他很快体会到了自身气的变化,能看到气,能看到自己周身每一个毛孔都有丝丝的气向外冒。他的女儿头疼,他用手给她摸摸,头不疼了。因为他能看到气,知道了其气的变化,也自觉会去应用。为什么他看到体内的气向外冒呢?因为体内的气有人的整体信息,相对粗浊,能用视觉(其实是意识的感知以视觉形式接受)感受到,虚空、自然界的气,更细腻,同时也在进入人体,在不停的交换。 2007年11月份,我收了个学生,是个巴西小伙,24岁, 叫Lucas,后来他要求起个中文名字,我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取名字叫白若谷。给他解释虚怀若谷的意思,他很高兴。总要有姓,就用了“白”,告诉他是纯粹,洁白的意思。 若谷是个禀赋很好的年轻人,在巴西用葡萄牙语读了五 年中医,相当于中国本科的课程。又工作过两年,挣到钱,就到中国进修中医。他有朋友在中国留学,进修中医,也了解很多中医的状况。他的朋友告诉他,要在民间找老师,不一定在大学里。他到炎黄国医馆找到我,我给他讲了传统的气论内容,为他用剑指点印堂,当时他能体会到头部的光亮。我的另一个学生邢辉的感受是印堂疼了一下,别的就没有了。其实这是个体敏感的差异。他能体会到气,能初步的入静,感受气在周身的运行。这是他以前所不知道的。在若谷开始准备跟我学习时,谈到他想学治疗癌症、艾滋病、高血压中风,他要成为大师要多长时间。中医的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他的精神可嘉,实在有不切实的想法。我告诉他,我不是大师,初窥中医门径,建议他先到中医药大学或中医科学院去学习和体验。那一天,他拥抱我作别,说还会来看我的。你看,他很聪明,给自己留后路。半个月后,他又回来,给我讲,去了天津,因为他的朋友在天津中医学院学过针灸。我知道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的针灸规模在全国是最大,每天有上千人的门诊量。若谷讲,还是认为跟我学习更对他的理路。 按旧礼,若谷磕头拜师,我为他贯顶助功,功夫虽然微 末,但好歹也糊弄了20多年,总比一张白纸丰富。手按在头部是要静心通透,这也是个同气相求的过程。若谷第二天给我讲,他的身体里亮了。我问你是head(头部),还是all physical (全身),若谷答,是from head to toe(从头到脚)。当时邢辉也在场,也给他贯顶,他的感觉只是身体有些麻。邢辉自学中医多年,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在福建某寺修习佛家禅定半年,熟悉清代医家黄元御学说,涉猎颇广。他讲述自己服五六十味中药的感受,及自己治病的验例,使我多有启发。 若谷有时侍诊,多在住处完成我布置的作业。让他为我针刺,他进针的手法倒也轻巧敏捷,但他缺乏内力,对身体的气机影响小,其实这是初学者的通病。若谷是从站桩入手的,禀赋使他能入静,能定住神。开始我要求一小时,一星期后,他能站到两三个小时。有一天,他讲,昨天站桩时,身体无比高大,头顶象有一根绳子提着,心情很宁静,眼前有一望无际绿色的草坪,象回到巴西的家中。这是体内气机的变化,“气一动志”,气机良性的升发,可以牵动情志的变化,眼前(其实是闭着眼)的景象是虚幻的。告诉若谷,要安安静静,体察体内的变化,不可执着于眼前的景象。当时尚未给他讲解头顶悬,一般是站桩时,主动作意,想有一根绳子在头顶提着,连着天际。他是自然地体会到了。 若谷来炎黄国医馆侍诊,有时来的早,便是静坐,旁若 无人。这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能定能静。这样的禀赋,是很少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月后,若谷自觉大有收获,真实的感受到体内体外的气,对传统中医学,自然是纲举目张。邢辉说,若谷眼神湛然,清澈润泽,更有风采。 下面我们教两个手印,(1),定印,掌心向上,一手指重叠于另一手的指掌上,两大拇指轻轻接触,指腹向掌心。左手在上叫降魔印,右手在上叫吉祥印,这个印,安神定志的作用明显。拇指要似接非接,这样气感明显,两手也要轻轻相接。 (2)无象印,两手心向上,手指微曲,放在腿上或小腹两侧。为什么叫无象印,两手向天,天空是无形无象的,手也是一样,不拘束放着,说放下,就放下,松静自然,现在我静坐一段时间,可以用无象印,放在大腿上。头顶百会上领,下颏回收,舌抵在上颚,唇齿相接,两眼轻闭。脊柱要竖直,命门微向前靠,会阴上提,小腹回收,两腿放松,脚掌意想平铺于地。好,安静,放松。······ 刚才我们都很安静,有的同学静下来了,有的可能开始杂念反而多了,这也是标志着入静的开始。象我们的教室,在很安静时,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反而能观察到空气中一些细微的浮尘。这个时候,要练习这个“定”。定在一个较为安静的心境上。绝对的静是没有的,刚才一个同学还提到胎息, 讲自己以前体会到止住呼吸。即使真的这样,心脏也还在跳动啊,还会有神经的兴奋点,也不是绝对的静。要集中精神,“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杂念来了,要有觉悟放下,不能去攀缘。当然,这有许多方法去对治,比如,当觉得杂念不好控制,也可以睁开眼睛,眼睛是慧剑,叫慧剑斩乱魔。 我们今天讲的,强调的是松静,放松身心,安安静静。不管周天和气脉运行。可以“傻坐静等”,见过傻子吗?如果能傻傻的做,却又是一种智慧,一般的健康身心足够了。古人讲,“根本大道不是坐,但须从坐来入道”。这个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规律。坐,很方便,有个小的空间就可以,今天我们是坐在椅子上,佛家、道家还有许多坐的姿势。比如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小坐一会儿,收摄一下心神。但要有大的作用,还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要久些,保持一个定式,身心才会有变化。我认识一个山西年轻人,他告诉我,以前他在家里练习坐,有时是在凳子上八个小时不动。当然,他是有基础的。我们起码要坐到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我还是强调一个“傻坐静等”,这样,即使没人指导,也是安全的,不会有偏差。 在静坐中,敏感的人,有时会有幻觉,这个时候的法门是“不要理他”。在《金刚经》里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即使在佛教的修行中,有声音和形象的出现,也是不要理会的。不管是佛来,还是魔来,都 不要理,要斩除。在定中,有了杂念,能及时发现,化开杂念,就是定慧双运。 2,下面我们讲讲站桩,今天我们介绍一个无极桩,北京太极拳的门派有练习的,看似简单,其实能入门,也是奥妙很多。两脚并拢上,两手自然下垂,百会上领,下颏回收,这时,腰部有意识地向后放松,尾闾下垂。百会向上,尾闾向下,意念中把整个脊柱抻直了,当然,要先这么作意,不可能真的直。我们看人体的模型,腰椎的生理弯曲是向前的,通过站桩,丹田(腰腹内)的气充足了,腰椎可以有一定的松动,开阔了丹田的领域,生命力自然就增强了。我们练习一段时间无极桩。······ 看这人体的模型,我们要把人体理解为一团浑元气,当这一团浑元气有了滞点,开合出入不能正常进行时,就要生病了。肚脐为中心的区域,是这团浑元气的核心,在临床上,在肚脐的四周,中年之后,往往会有压痛点,有或大或小的痞块,有的如枣子大小,有的如花生大小,有的如黄豆大小,这就是病灶。越小,可能结的时间越长,越难对付。有时可以两手的手指结合起来,点按这些痞结。会痛,又痛又快。 这里我们学习一个揉腹卧功,在少林派里易筋经中的内容,是武功内壮法之一。我们仰卧时,左手按在上腹正中,右手按在左手背,两手沿上、左、下、右的顺时针方向揉动。按力由轻到重,范围由小到大。慢而匀,沉而温。意注腹中, 神随手转。 我们要重视以肚脐为中心的区域这团气的变化,这团气有了阻塞,偏向上,心肺会出问题;偏下,就是肝肾会出问题;中间就是脾胃。大致是这样的。介绍的这个揉腹卧功,坐着时,也可以练练,都是有好处的。 《道德经》第五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tuo yue)是古代冶炼时鼓风的器具,就是风箱。橐是鼓风器,籥是送风的管。人体也是个小“橐籥”,通过一呼一吸和宇宙虚空交换能量和信息。人是精气神的三位一体,神为主宰,从形入手,主动地运用意识,促进气机有序的升降开合,吐故纳新,何乐而不为呢? 3,答疑 (1),问:我刚才站桩时,站成了一团气,这个时候该怎么想? 答:要安安静静,想自身的一团气和身体周围的虚空融为一体,如果体会的细致些,还会有随呼吸有个开合变化,自自然然为好。想收功时,下个指令,要收功了,要收功了,手重叠在肚脐上,安静一会儿,才睁开眼睛。 (2)问:我刚才感到有一团气,进如我的腹部,很舒适,明显不是我自身产生的,怎么回事? 答:是个气场的作用,我们这么多人,生物场的能量有个共振,你感觉到了。 (3),问:外国有的学者也在证实有轮回,怎么理解? 答:我们还是把握好今生今世,把生活工作搞好。 (4)问:刚才静坐,我感到很愉悦、轻松? 答:身体的气机通畅、有序,自然和谐欢畅。 最后,静坐良久。 今天,有错误之处,词不达意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
本文档为【马世琦老师站桩八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