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住宅小区规划概述

2017-09-07 50页 doc 164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住宅小区规划概述住宅小区规划概述 住宅小区规划的意义与作用 住宅小区即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其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住宅小区规划概述
住宅小区规划概述 住宅小区规划的意义与作用 住宅小区即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其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居民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区规划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居住区规划是满足居民的居住、工作、休息、文化教育、生活服务、交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性的建设规划,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同时,由于住宅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人生的时间几乎有一半是在住宅小区中度过的,住宅小区规划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宁。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住宅小区规划又是带动住宅产业发展的龙头,其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住宅产业中其它相关部门的发展。随着住宅福利制度的结束,住宅正成为可以上市交易的商品,住宅的商品化转变使广大购房者对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住宅小区规划也由配给制的住区规划向科学的需求和市场导向性规划转变。因此,搞好住宅小区规划建设,营造出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可以更有效满足广大居民的需求,并且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住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总之,搞好城市住宅小区的综合开发,提高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住宅小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我国城市规划工作阶段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主要研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其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因此,总体规划是制定详细规划的依据,而详细规划则是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作为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住宅小区规划必须根据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小区内各项建设作好综合的全面安排。此外,由于居住区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其存在和运行均不能离开所在的城市,因而小区规划过程中还应该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所在城市居民的文化、经济生活水平,居民的生活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住宅小区的类型 由于建设条件,所处位置或住宅层数等的不同,住宅小区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小区建设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新建的住宅小区和城市旧住宅小区改建。新建的住宅小区一 般易于按照合理的要求进行建设,而旧住宅小区改建情况往往较为复杂,有的布局混乱,需要调整;有的具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需要保留和改造。一般说来,旧住宅小区的改建相对新建住宅小区要困难得多,如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居民的动迁、安置等问题。按照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城市内的住宅小区和独立的住宅小区。城市内的住宅小区在用地上是城市居住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宅小区内设有为小区居民服务的公共设施,这类小区在建设管理、生活供应及居民的工作、学习、休息等方面都与城市有密切的联系。独立的住宅小区一般是专为某一厂矿企业职工及其家属而建,因而居住对象较单一。这类小区多远离城市而与城市交通联系不便,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面积往往较大,小区内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定额指标都比城市内住宅小区有所增加。另外,还有一类独立的住宅小区建在城市外部自然景观环境较好的地段,建设较高,多为低层住宅区或别墅区,区内居民就业在城市内部,来往交通靠私人拥有的机动车,此类住宅小区在居民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也与城市存在较密切的联系。此外,按照小区内住宅层数的不同又可分为低层住宅小区,多层住宅小区,高层住宅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宅小区;按照小区内建设标准的不同可分为普通住宅区,高级公寓住宅区,别墅住宅区等。 住宅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住宅小区规划是居民的居住、工作、休息、文化教育、生活服务、交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性的建设规划。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使用要求。满足住宅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住宅小区各项用地布局要合理,要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道路及公共绿地。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组成和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要求,住宅小区内要选择适合当地特点、设计合理、造型多样、舒适美观的住宅类型;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做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布点适当,与住宅联系方便;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应合理确定小区道路走向及道路断面形式,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并且还应根据住宅小区居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停车场地的指标及布局;此外,规划还应合理组织小区居民室外休息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2(卫生要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方面的要求,即为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住宅小区内要有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设施,有煤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住宅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及走向,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此外,住宅小区规划中要有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达到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要求。3(安全要求。住宅小区规划应满足居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对住区居民日常居住的安全以及防止火灾、地震、人防等方面有较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小区居住环境。住宅小区规划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时,要把居民对安全的需求充分予以考虑,以合理的住宅院落空间布局为居民提供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并且便于居民对邻里之间进出的陌生人进行观察与视线跟踪,使居民共同担负管理和监视环境的责任,有效地提高住宅小区的安全程度。此外,住宅小区规划还要能够适应那些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如火灾、地震、空袭等。因此,必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水、防震构造、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地下构筑物等作必要的安排,使规划有利于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其危害程度。4(经济要求。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满足居民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造价并节约城市用地。为了满足住宅区规划和建设的经济要求,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生活,为住宅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5(美观要求。住宅小区规划要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美观的要求。实践证明,位于高质量的优美住区环 境中的住宅往往更吸引购房者的关注。因而住宅小区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及小区外围城市环境,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小区规划中除了要求设计者注重住宅与公共建筑单体的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各类绿化的配植设计以及小区外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优美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居民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对住区环境美观的要求将愈加强烈。所以,适应居民的这种要求进行住宅小区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未专门制订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性规范,而是从构思到方法、由原则到指标均基本套用前苏联的有关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也曾结合我国实际颁布过一些规定,如在1980年原国家建委颁布了《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对居住区、小区某些指标作了具体规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经济的突飞猛进,原有规定已远远不能满足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没有完善的、统一的居住规划设计的技术性要求与准则,居住区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难以得到保障;2(无有关技术性控制,难以控制开发建设中更改规划设计的随意性;3(难以适应商品经济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所提的新要求;4(解释不一,计算口径不同,难以审评并缺乏可比性。为加强城市规划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促进规划水平提高和技术进步,国家计委于1986年下达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的编制任务。1987年7月,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主编,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主要参编,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唐山市规划局、重庆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和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所共同参编,并成立了由以上10个单位参加的编制组和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参加的编写组(即起草小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编制工作。1993年7月由建设部批准发布,并于1994年2月1日起施行。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目的,就是在总结建国以来已建居住区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国外经验,在居住区规划范围的有限空间里,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统一规划内容,统一词解涵义与计算口径,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适应性、先进性与可比性;体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将居住区规划设计、审批和实施工作纳入以技术法规为指导的轨道。《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1(全面适用于新建区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这是因为居住区规划设计有其完整的规划体系与规划设计的整体内涵,它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或住宅建设规模相适应,配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等设施,以满足区内居民衣、食、住、用、行的基本需要。对新建区而言,由于除现状地形外基本无其它条件制约,基本具备统一的规划前提条件,可按居住区的规划内容、规划原则和基本要求,定性和定量的有关标准进行完整的居住区规划设计。2(基本内容适用于旧城区居住人口聚居地的改造规划。旧城区是城市的发源地,并因所在城市的性质、规模、所负职能和复杂的现状地物制约,改造规划涉及方方面面,问题多,难点多,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规划前提条件各异,全面制定旧城区改造的有关规定难度很大。限于时间和人力,本规范仅对旧城区改造中具有共性的主要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如日照标准、绿地指标等等。其它相关的基本内容应在遵循本规范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所在城市旧城区的实际灵活使用。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 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住宅小区规划的内容 住宅小区规划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确定住宅小区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小区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改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3(根据住宅小区建设及开发单位的要求,拟定住宅小区居住建筑类型(包括单身宿舍)、层数比例、数量及布置方式;4(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及建设开发单位的要求,拟定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用房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5(根据《规范》相关规定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6(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拟定有关的市政公用设施工程规划设计;8(拟定住宅小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住宅小区规划的编制(一) 住宅小区的组成 住宅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要素主要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各类建筑物以及其它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主要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根据工程类型,住宅小区的组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1(建筑工程。主要为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如水泵站、调压站、锅炉房等)和其它建筑以及各类小品建筑等。2(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其内容有道路工程(各种道路包括车行道及人行步道等),绿化工程(各类绿地及配植),市政工程管线(给水、排水、供电、煤气、供暖、有线电视等管线和设施),以及挡土墙、护坡、踏步等。住宅小区用地(R)通常由住宅用地(R0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道路用地(R03)和公共绿地(R04)四项用地组成。住宅用地(R01)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室前小路等)的总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道路用地(R03)是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用地,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公共绿地(R04)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此外,住宅小区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此类用地不属于小区用地面积中。 住宅小区的规模 居住区规模分级,是为了配建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设施,即俗称的“分级、对口、配套”,以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不同层次的要求。住宅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以人口数或户数作为规模的标志。一般城市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为3,5万人,居住户数为1,1(5万户;居住小区人口规模为7000,15000人,居住户数为2000,4000户;居住组团1000,3000人,居住户数为300,700户。合理的住宅小区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合理性及服务半径、城市道路交通及自然地形条件、 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成套配置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商业、文娱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影响住宅小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一般要求居住区用地不宜被城市干道穿越,而居住小区用地不宜被城市支路穿越。城市道路的围合往往也决定居住区、小区用地规模的大小。在自然地形条件方面,山区、丘陵地带的住宅小区规模往往受地形影响较大,平原地区的住宅小区规模受地形制约较小。在城市规模方面,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较,大城市往往以人口规模较多的居住区及小区为主来组织居民的生活居住,而小城市则往往以人口规模相对较少的小区和组团为主组织居民居住生活。此外,住房层数和人口密度也是影响住宅小区规模的因素。 住宅小区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住宅小区的规模结构主要取决于其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住宅小区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居民在住宅小区内活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商业服务、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活动,其主要活动如图3,1所示。住宅小区的结构与布局取决于方便居民居住生活的需要,如那些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接近居民,并方便使用;居民上下班出行应较为便利;居民自居住地点至公交车站的距离不大于500米等。因此,住宅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住宅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住宅小区规划中采用的结构要结合城市用地的总体布局,考虑所在城市的特定条件,如城市规模、自然地形、历史沿革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结构模式。 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我国住宅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一般为两级或三级。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见图3,2)。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居住小区内应配备日常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学、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医疗站、文化活动站及其它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图3,3)。这种组织方式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是居住区直接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的三级配套两级组织结构。居住组团内一般设有托儿所、卫生站、青少年及老年活动站、食杂店、居委会、服务站、组团绿地及休息场地等。 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图3,4)。即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居住组团组成的三级配套三级组织结构,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4(以街道或里弄为单位组织居住区(如图3,5)。 即居住区由若干街坊或里弄组成,其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街坊(里弄)。街坊是城市干道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的建筑地块,面积一般为4,6公顷,用于建造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建筑。街坊最初是由苏联引入的,我国许多工人生活区如北京棉纺厂、洛阳拖拉机厂和长春第一汽车厂的生活区都是采用街坊的方式布置的。街坊由4条道路包围,住宅沿街道周边布置,围合成一个内部庭园,庭园内设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等日常性服务设施,街坊布置较为强调构图的轴线对称。里弄最早是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在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出现的一种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的居住形态,新式里弄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旧式里弄人口过度密集,居住条件恶化的缺点,其特点为生活方便,交通安全,便于邻里交往,用地节约,空间丰富等。里弄内在出入口处设置日常使用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于购物。 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 1.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以道路为周界,该道路属于城市道路时,用地范围以居住区一侧的城市道路红线为界;该道路属于公路时,用地范围则应以贴近居住区一侧的公路红线为界。2(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以自然分界线(如河流、山体)或人工障碍物的边线为周界时,居住区用地范围应划至自然分界线或人工障碍物的边界线。3(当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时,居住用地范围应划至双方的交界处。4(在居住区内的城市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用地(如城市级行政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应从居住区用地指标中予以扣除。 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1(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1)住宅用地的划分一般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于住宅用地。(2)住宅用地与公共绿地相邻,如果没有道路或其他明确界线时,通常在住宅的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在住宅的两侧,一般按3,6米计算。(3)住宅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的,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界。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1)明确划定建筑基地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幼托、中小学等均按基地界线划定。(2)未明确划定基地界线的公共设施,例如综合副食店、菜场等,可按建筑基底占用土地及建筑物四周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线。3(底层公共服务设施住宅或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楼用地范围的确定:(1)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2)当底层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与院落时,突出部分的建筑基底和因公共建筑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与专用场地的面积,均应计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4(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绿地、道路及其它用地范围的确定 1(绿地范围的确定:(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附录A第A(0(2条(图3,6)的规定。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没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3)院落或组团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附录A第A(0(3条(图3,7)的规定。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边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5米。(4)开敞型院落组团绿地应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附录A第A(0(4条(图3,8)的规定。(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的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2(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1)按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同级道路及其以下各级道路计算用地面积,外围道路不计入;(2)居住区(级)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线时,以道路红线宽度的一半计算;(3)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当小区路设有人行道时,人行道计入道路用地面积;(4)公共停车场、回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5)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道路用地;(6)公共建筑用地界限外的人行道或车行道均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建筑专用的道路不计入道路用地。3(其它用地范围的确定:(1)规划用地外围的道路算至外围道路的中心线;(2)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其它用地,按实际占用面积计算, 住宅建筑类型及特点 住宅建筑规划与设计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确定。由于住宅建筑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景观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建筑类型。住宅基本可分为单元式和低层花园式住宅两大类。单元式住宅由于在水平和垂直面上空间利用的不同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单元形式,如在水平面上的变化产生了大进深式和内天井式,在垂直面上的变化产生了跃层式和错层式,又由于在垂直和水平公共交通组织上的不同处理而产生了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和集中式等各种类型的住宅,还有形体上作一些变化的台阶式住宅等。一般来说,梯间式在多层住宅中采用较多,集中式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低层花园式住宅有独院式、双联式和联排式三种,层数为1,3层。每种类型的住宅每户都占有一块独立的住宅基地,基地的规模根据住宅类型、住宅标准和住宅形式的不同,一般在250,500平方米之间。每户都有前后院,前院为生活性花园,通常面向景观和朝向较好的方式,并和生活步行道联系;后院为服务性院落,出口和通车道路联接,独立和并列住宅每户可设车库。 住宅建筑类型的选择 住宅建筑造型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住宅建筑造型可以满足居民的多种需求,方便生活,美化城市景观,节省建设投资,节约城市用地,因而必须予以重视。合理地选择住宅的类型一般应考虑:1(住宅标准。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百姓住宅建设的新需求,住宅建筑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以一般面积标准为主,并应利于住宅商品化。2(住宅层数。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住宅造价经济,而多层住宅又比高层住宅经济,但低层住宅占地面积大,较适宜规模较小的城市或用于较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但6层以上,这一效果将明显下降。从用地经济的角度,提高层数能节约用地,从节约用地的观点来看,高层住宅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之一。目前许多大城市都采用建高层住宅以节约城市用地的方式,但高层住宅并非层数越高越好,层数越高一般造价越大,这主要由于结构形式的改变,增加了电梯、供水加压设备、防水设施、建材费用和施工成本等原因,但造价并不随层数增加而均匀上升,而是跳跃性的,因此对于高层住宅中较经济的层数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总之住宅层数的选择应根据城市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来考虑。此外,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6层。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3(满足户室比的要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应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也就是要满足户室比的要求。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住宅小区主要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区拆迁户人口的组成。总之,确定户室比前要做好市场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以使小区住宅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的需要。4,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自然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居民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因而住宅的类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造型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住宅小区所在城市的特点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5(结合地形利于节约用地。一般说来,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住宅进深在11米以下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但在11米以上时,效果相应减少。住宅长度在30,60米时,每增加10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000平方米左右,在60米以上时效果不显著。此外,住宅类型选择要善于结合地形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比如对坡地的处理可以结合地形对建筑进行错层、跌落、掉层、分层入口、错造等局部处理。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形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三种: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此外还有混合式。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这种布置方式可使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布置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但如果处理不好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并且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如果能在住宅排列组合中,注意避免“兵营式”的布置,多考虑住宅群体空间的变化,如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落拼接以及用矮墙分隔等手法仍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行列式的基本形式如图3,9。基本形式的变化形式有下列几种:(1)交错排列,如图3,10、11、12所示。(2)变化间距,如图3,13所示。(3)单元错接,如图3,14所示。 2(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院内较安静、安全,利于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和小型公建等居民交往场所。这种形式组成的院落较完整,一般较适用于寒冷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周边布置的形式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但这种布置方式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较难适应。另外对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周边式布置的基本形式见图3,19。 周边式基本形式的变化有3种,即单周边式、双周边式和自由周边式,如图3,20、21、22所示: 3(点群式。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点群式布置的基本形式如图3,23。 点群式基本形式的变化形式有两种,见图3,24、25。 4(混合式。指三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结合周边式布置,如图3,26、27所示。 住宅群体空间的组合方式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的组合可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成组成团组合,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同一层数或不同类型、不同层数的住宅组合而成。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方式、自然地形和现状及物业管理等条件的影响,一般组团规模为1000,2000人,较大的可达3000人左右。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有些地区组团可进行封闭,便于物业管理。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这种组合方式也较利于分期建设,较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而达到面貌较统一的效果。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住宅沿街组成带形的空间;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住宅以街坊作为一个整体的布置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宅地段的改建。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 住宅群体空间构成 1(住宅群体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的构成要素分硬质和软质两类,由建筑物的墙面、围墙、过街豁口、铺地等要素围蔽的空间为硬质空间,而由大树、行道树、树 群、灌木丛、草地等围蔽的空间为软质空间。2(空间领域的划分。空间领城是指居民户外活动的空间范围,一般具有不同的领域使用性质,它是进行室外空间布局时的一个重要依据。空间领域的使用性质一般分为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其中,私有空间指住宅私有庭院、阳台或露台,半私有空间指住宅单元入口周围的空间,半公共空间指住宅组团内的公共绿地和住宅之间的空间,公共空间指小区级集中公共绿地、公共建筑活动场地。3(空间围合的类型、尺度及比例。住宅空间的围合可分为广场型、带型及二者结合型。一般认为带型空间的高宽比以1:1,1:2(5为宜,而庭院和广场型空间的高宽比最大不宜超过1:4。4(空间构图的基本手法。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就是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建筑群体空间构图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应力求建筑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美观等的统一。住宅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比。指同一性质物质的差别,例如大与小、简单与复杂、高与低,长与短、宽与窄、硬与软、虚与实、色彩的冷与暖或明与暗对比等。对比的手法是建筑群体空间构图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丰富建筑群体景观,打破单调、呆板的感觉。空间对比的手法主要有空间围合要素的对比,建筑高度的对比,住宅建筑类型的对比,空间形状及空间类型的对比等。(2)节奏与韵律。指同一形体有规律地重复或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节奏与韵律在形式上都遵循着间距的规律性,并以一定的几何对位为前提,这种构图手法常用于沿街或沿河线状布置的建筑群的空间组合。运用简单的重复手段,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单调、呆板和枯燥的感觉。此外,建筑空间构图还包括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等辅助手段。 住宅建筑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合理的住宅建筑群体组合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住宅组群规划的节地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空间的综合利用。(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住宅底层公共建筑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建筑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且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建项目,如小百货店、居委会等。在一些用地紧张的地段,有时也在住宅底层布置需室外用地或对居住有少量干扰的公建项目,如托幼所、菜场等。(2)住宅与低层公建组合。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建筑,这种布置方式既保证了住宅的良好朝向,又丰富了城市沿街面貌。基本的组合方式大致有插入式、半插入式、外接式、院落式等几种。(3)空间的借用。如住宅北临或西临城市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可以适当地提高住宅层数,以达到在不增加用地和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提高建筑面积密度,但应注意与群体的统一协调。(4)建立综合楼。规划中可以将性质相近互不干扰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在一起,综合布置在一幢或几幢综合楼内,从而节约用地。(5)采用高架平台,过街楼或地下空间。利用高架平台可以有效地将人车分流,屋顶平台则可布置花园、儿童游戏场及其它小型活动场地,节约地面层空间。过街楼的利用可以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增加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而利用住宅或公共建筑地下空间作为停车场用地或其它市政设施用地,则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住宅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节约用地的方式。2(采用周边布置手法。利用周边布置手法,布置少量东西向住宅,有利于组织院落、布置室外活动场地和小块绿地。但东西向布置的住宅类型应与南北向住宅有所区别,在南方地区考虑防晒,以外廊式住宅为宜。3(不同层数住宅混合布置。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混合布置不仅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的途径之一,而且对于丰富群体面貌有显著的效果。除了住宅组群规划方面的节地措施,住宅单体设计方面也应有节约用地的途径。如加大住宅进深、缩小面宽;适当降低层高;采用复式或夹层住宅;利用住宅顶层跃层或高架平台提高层数;北向退台式住宅或坡顶住宅以缩小日照间距等方式。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 住宅室内的日照标准,一般由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不同纬度 的地区对日照要求不同,高纬度地区更需要长时间日照;不同季节对日照要求也不同,冬季要求较高,所以日照时间一般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数为标准。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3,1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我国建筑气候区划如图3,28所示。 在住宅群体组合中,为保证每户都获得规定的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而要求住宅长轴外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为日照间距。日照间距可用图解法或计算法求得。日照间距系数是指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表3,2为我国部分地区按冬至日太阳高度角计算的和实际采用的日照间距。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不同方位的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见表3,3。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条式住 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米;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米;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减少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主要通过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和绿化等手段,如住宅错落布置,利用山墙间隙提高日照水平;利用点状住宅增加日照效果,可适当缩小间距;将建筑方位偏东(或西)布置,等于加大了间距;利用绿化布置防止西晒等。另外,居民对室外场地的日照要求也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一定的住宅布置方式如在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里,将其中一幢住宅去掉一二单元,就能为居民提供获得更多日照的活动场地。 住宅群体组合与朝向 住宅的朝向与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度、常年主导风向及地形等因素有关,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可以为每个城市确定建筑的适宜朝向范围;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有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局部气候特征及建筑用地条件等。在住宅群体组合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朝向需考虑以下因素:冬季能有适量并具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射入室内;炎热季节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和居室外墙面;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冬季避免冷风吹袭;充分利用地形节约用地;居住建筑空间组合的需要等。表3,4为全国部分地区建议建筑朝向。 住宅群体组合与通风、防风 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夏两季的主导作用大致相反,因而在解决居住区的通风、防风要求时,一般不至于矛盾。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住宅需防风、防寒,而在炎热潮湿地区住宅则须加强自然通风,因而恰当地组织防风与自然通风是为居民创造良好居住环境的措施之一。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我国在I、?、?、?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另外,住宅的自然通风不仅受到天气环流所引起的大范围风向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局部地形特点所引起的风向变化的影响。建 筑组群的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通风的方向(即风向对组群入射角大小)等有关。建筑间距大,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就强;当间距相同,入射角由0?,60?逐渐增大时,风速也相应增大;当风的入射角为30?,60?时通风较为有利;当入射角为60?,间距为1:1(3h的通风效果较入射角为30?,间距为1:1(2h时为佳;当间距较小时,不同风的入射角对通风的影响就不明显。可见,建筑间距越大,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但为了节约用地,房屋间距不可能很大,一般在满足日照的要求下考虑通风需要。为了提高通风效果,住宅需选择合理的朝向,在夏季迎主导风向,保证风路畅通。住宅群体布置方式与自然通风存在较大关系:行列式布置,调整住宅朝向引导气流进入住宅群内,使气流从斜方向进入建筑群体内部,从而可减小阻力,改善通风效果。周边式布置,在群体内部和背风区以及转角处会出现气流停滞区,旋涡范围较大,但在严寒地区则可阻止冷风的侵袭。点群式布置,由于单体挡风面较小,比较有利于通风,但当建筑密度较高时也会影响群体内部的通风效果。混合式布置,自然气流较难到达中心部位,要采用增加或扩大缺口的办法,适当加进一些点式单元或塔式单元,不仅可提高用地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改善建筑群体的通风效果。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住宅组群通风和防风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住宅错列布置增大迎风面,利用山墙间距,将气流导入住宅群内部,见图3,29。高低层住宅间隔布置,或将低层住宅或低层公建布置在迎风面一侧以利进风,见图3,30。 低层住宅或公建布置在多层住宅群之间,可改善通风效果,如图3,31所示: 住宅疏密相间布置,密处风速加大,改善了群体内部通风,如图3,32所示: 住宅组群豁口迎向主导风向,有利通风。如防寒则在通风面上少设豁口,如图3,33、34、35所示: 利用局部风候改善通风,如图3,36、37所示: 利用水面和陆地温差加强通风,如图3,38所示: 利用绿化起导风和防风作用,如图3,39、40所示: 住宅群体组合与噪声防治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影响人们休息,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而且可以致人耳聋,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病症和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疾病,及视觉器官受损等,还可能降低劳动生产率,可见噪声已成为重要的公害之一。随着现代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噪声的危害将愈加严重。住宅小区内的噪声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道路交通噪声,一类为邻近工业区的噪声,另一类是社会生活噪声如集会、宣传、文体活动、人声喧闹等产生的噪声。为了对噪声加以控制,需要制定不同地区和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生活内容所需的噪声允许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噪声容许标准规定为35,45dB(A),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该标准的修正值和居住环境允许噪声标准如表3,5、6、7所示: 防治噪声最根本的办法是控制噪声源及削弱噪声的传递。合理的住宅群体组合可以起到防治和削弱城市噪声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1(合理布局。在进行城市布局时,利用隔绿带对工业区与居住区进行分隔,或者利用无噪声污染的一类工业区将居住区与有噪声污染的工业区分隔,通过合理的城市总体布局,可以减小工业噪声对居住生活的影响。合理地组织城市及居住区内外交通,明确各级道路分工,减少过境车辆穿越居住区和住宅组群机会,可以有效地防止交通噪声。另外,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各项用地的合理布局,也可以防治噪声。对住宅小区中一些噪声源如学校、菜市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等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与住宅组群有一定的距离和间距,减少噪声对住宅的影响。2(合理的建筑组合。通过合理的建筑组合,也可对噪声进行防治。比如可以利用噪声传播的特点,在群体布置时将对噪声限制要求不高的公共建筑布置在靠近噪声源一侧,还可以将住宅中的辅助房间或外廊朝向道路或噪声源一侧。3(充分利用绿化减低噪声。绿化具有良好的反射和吸音作用,因而住宅群体组合要与绿化系统一起考虑。据测定绿篱能反射乃,的噪声;枝叶蓬松的树木,树叶面积与密度越大吸声越好,夏季可吸声7,9dB,在秋季落叶后还能平均降低噪声3,4dB。当树木成群布置时,在200,3000HZ围内的声音经过30米浓厚的乔木及灌木丛后,可减低7dB。因此在居住区或道路上充分利用绿化条件来阻隔噪声,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前,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将城市干道或居住区干道两侧的住宅后退红线,种植绿化来削弱噪声,美化环境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充分利用地形。在住宅群体的规划中可以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作为阻止噪声传播的天然屏障,特别在工矿区和山地城市,在进行居住区竖向规划时,应充分利用天然或人工地形条件,隔绝噪声对住宅的影响。5(利用人工障壁。在居住区沿公路、铁路或城市干道一侧,可以采用吸声或隔声效果较好的人工材料作隔声障壁,也可以起到削弱交通噪声的作用。总之,在住宅群体组合过程中,对噪声进行有效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充分重视防治,才会创造出居民满意的舒适、安宁、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的内容 住宅小区中需要设置各类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来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购物、教育、娱乐、健身、游憩、社交等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等八类设施,其中各类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见表3,8。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与项目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居民的生活水平,各地的生活习惯,居住区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组织的变化等因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规模小、项目多、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服务范围相对固定等特征。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为本居住区居民服务,而有些设施由于其性质、所在位置的特殊,既可为居住区服务,也可兼顾服务其它居住区。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计算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复 杂和细致的工作,也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城市建设技术政策,合理地确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方便程度,而且涉及到房地产投资及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影响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因素较多,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建造地段原有设施本身的合理规模等。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控制标准,以“千人指标”为主,同时对照公共服务设施应占住宅建筑面积的比重,对于新建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标准,可采用“千户指标”。1(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千人指标是以每千居民为单位根据公共建筑的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的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的。例如幼托、中小学、饭店、食堂等以每千人多少座位来计算,而门诊所按每千人每日就诊人次为定额单位,商业则按每千人售货员岗位为计算单位计算,然后折合成每千人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一些与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因受其本身的最小规模和合理的服务半径的制约,有时需反过来从公共服务设施自身的最小容量、规模及合理的服务半径来确定服务的人数或户数。采用千人指标的计算方法便于规划定点、定面积和分级配套,不足之处是按人口定量,弹性较小,且因此计算的总面积受每户平均人口增减的影响较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千人控制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见表3,9。 公共服务设施的面积也可以根据它占住宅建筑面积的比重来计算,这一比重是商业部门采用的控制商业服务设施规模的方法,便于控制商业服务网点的总面积和总投资。商服网点数可随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以适应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为增设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或增加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面积创造了条件。但此计算方法无具体项目及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弹性太大,不便于规划、配套和设计,且由于各地建设条件不同,每户建筑面积标准不一,即使比重相同,每户居民所拥有的商服网点的建筑面积绝对值也不一样。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可将“千人指标”和“公共服务设施占住宅建筑面积比重”都作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进行双重控制,即前者作为规划具体项目的指标,后者作为总的面积控制标准,既结合现状,又有利于发展。2(千户指标,即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家庭是组成城市最基本的单位,商业部门对居住区的商品供应主要是根据户的经济水平、生活需求购买力进行预测的。千户指标还可避免千人指标因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千户指标与规划、住宅单体设计的计算单位“户”统一协调,但对工矿生活区、旧城改建的居住区和一些中心城市,还应考虑流动人口和单身职工的需要,因此,采用千人指标更为合适。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指标表 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的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多年来在各地的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实践中一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见表3,10。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见表3,11。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指标配置原则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设置及指标配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使用时可根据选用的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2(当规划用地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与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3(地处流动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应根据不同性质的流动人口数量增设有关项目及增加相应面积。4,在?、?建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服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5(在?、?建 筑气候区和处于山地的居住区,其商业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和面积可酌情增加,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6(旧区改造和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其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7(凡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并应遵循平战结合的原则,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将居住区使用部分的面积,按其使用性质纳入配套公建。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频率)、对口(对应人口规模,包括流动人口)、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其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各级公共服务设施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800,1000 米;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400,500米;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为150,200米。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2(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并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3(应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将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设在交通较方便、人流较集中的地段。4(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按二级或三级布置。第一级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包括文化活动中心、医院、菜市场、综合百货商店、旅店、银行、邮电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房管所、工商及税务管理所等为全居住区居民服务的机构;第二级为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中小学、托幼、文化活动站、粮油店、菜站、小吃部、小百货店、储蓄所、邮政所等设施;第三级为居住组团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卫生站、青少年及老年人活动室、综合基层店、服务点、居委会等设施。第二级和第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都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通常称为基层公共建筑,这些公建可分为两级,也可不分。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设置规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众多,性质多异,其设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0,93中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设置及规模做出了规定,见表3,12。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其中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主要由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及物业管理等设施组成;医院宜布置在比较安静,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而教育机构也应选择在较宁静的地段,并且保证使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应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并考虑居住区不同的类型和所处的地位。一般来说,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1(位于居住区地理中心。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位于居住区地理中心,有时与居住区中心绿地相邻布置,其优点是服务半径小,便于居民使用,利于居住区内景观组织。缺点是由于布置在居住区内部,不利于吸引过路或相邻住区的顾客,有时会影响其经济效益。2(沿居住区主要道路。将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沿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可兼为本区和相邻居住区居民及过往顾客服务,故经营效益好,且有利于街道景观的组织,但可能会对交通产生一定的干扰。3(位于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处。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位于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处,由于居住区出入口处人流较为密集,同时优点是上下班使用较为便利,也可兼顾其它居民使用,经济效益较好,且便于组织交通。4(分散在道路四周。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分散在居住区道路四周,优点是居民使用较方便,可选择性强,而且也可兼顾为过往行人及其它住区的居民服务,经济效益较好。缺点是由于过于分散,每处均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布置形式 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大致有三种:1(沿街带状(线状)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综合考虑。在运输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沿街布置,以免影响交通干线的通行能力。在沿城市主要道路或居住区主要道路布置时,要尽量布置在道路一侧,以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当然如果属于交通量很小的居住区道路,也可沿道两侧布置。此外,道路的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如南北向道路往往带来沿街建筑朝向与街道面貌之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保证住宅的良好朝向,再考虑沿街建筑群体的要求。公共建筑如果布置在道路交叉口,应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一般在交通量较大的交叉口不宜布置自身吸引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可布置一些吸引人流少的公共建筑,并将建筑适当后退,留出作人流疏散用的小广场用地。沿街布置公建时,公建应后退红线以疏散人流,并应根据公建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相对成组集中布置。对一些吸引人流多且时间集中的设施如饭店、影剧院等,要保证足够供人流集散用的场地及车辆停放的地方。采用这种沿街带状布置方式,优点是经营效益较显著,并利于组织街景,但要注意宜将车行道与人行道以绿带分隔,保证行人安全及减少污染,最好的方式是采用步行街形式。2(成片集中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是在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公共建筑,应根据各类建筑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并应注重建筑群体的空间设计,既要考虑沿街立面的要求,又要注意内部空间组合以及室外休闲环境的设计,还应合理地组织好人流及货流。成片集中布置方式(可形成集购物、休闲、娱乐、游憩为一体的步行商业文化区。)不但方便了居民使用,且有利于获得综合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相比前一种布置方式尤其是住宅底层公建的方式占地面积要大些。3(沿街与成片集中相结合。这种布置方式是沿街带状布置公建并在局部地段集中成片布置,它可以吸取前两种布置方式的特点。在进行居住区生活服务中心规划设计时,采用何种布置方式应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 模及用地的紧张程度等综合考虑。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可分为商业服务业建筑和儿童教育设施两类。1(商业服务业设施。为了便于居民的使用往往将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的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中心。居住小区生活服务中心的位置应根据居住区总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系统来考虑,一般可布置在小区的中心地段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其建筑的布置,可设在住宅底层,或在独立地段集中设置。2(儿童教育设施。居住小区中儿童教育建筑主要指中小学,它是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它直接影响到居住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它们的规划布置一般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规划结构中就应加以考虑。中小学由于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因而常作为住宅组群之间空间分隔的主要手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中小学用地指标见表3,13。 中小学校应根据居住区内的现状及规划人口均匀布点,其规划布置应保证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就近上学,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学生上学(尤其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车密集的地段。中小学在居住区、居住小区内的位置有几种形式:A(中学位于居住区中心,小学则位于居住小区中心,其特点是服务半径小,使用方便,但由于位于居民区中,对居民干扰较大;B(中学位于居住区一角,小学位于居住小区一角,其特点是服务半径相对A来讲大些,但由于位于角落,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C(中学位于居住区边缘一侧,小学位于居住小区一侧,其特点是服务半径较小,对居民生活干扰也较小;D(当居住区、小区规模较大时,可以分别设置两所或两所以上的中学、小学,其位置可分别位于居住区及小区的两侧,特点是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服务半径较小,如图3,41所示。 中小学校选址应有足够的用地面积,便于学生上学,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出入口较为明显;学校基地有良好的通风与日照条件,并远离铁路线和城市交通干道,避免交通噪声对教学的干扰;学校基地形状应有利于校舍、校园及运动场地的布置,以便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留出相应的学生运动场地;此外,还应注意学校本身对居民的干扰,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与绿地相邻或与其它一些较安静且不怕吵闹的公共建筑相邻布置。中学建筑层数一般为3,5层,小学为2,3层。居住区或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与住宅建设的步骤一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规划预留用地,分期建造,逐步实现;另一种是按规划预留用地,待到有一定人口规模时,一次基本建成。 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以300,800户为宜。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大多由居委会管辖,这一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幼托、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自行车存车处、基层商店等。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利于管理,可以设在住宅底层,也可独立设置。1(幼托建筑。幼托是居住组团级公共建筑中占地最大的项目,其布置对居住小区的规划布局也有较大的影响。幼托的规模与幼托机构类型、办园单位性质、条件、所在地区幼儿园入托率以及均匀合理的服务半径等因素有关。幼托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家长接送方便的独立地段上,而且需阳光充足,接近公共绿地,以保证自身功能及环境需要。如果用地紧张而必须设置在住宅底 层时,应将幼托入口与住宅入口分开,并有独立院落,建筑单体设计还要采取措施,如隔音、加设雨篷等,尽量减小上层住户与幼托之间的相互干扰。幼托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层数以1,2层为主,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可考虑3层。一般托儿所每班按25座计,幼儿园按每班30座计,三班及三班以下的托、幼园所,可联合设置,以节约用地,四班和四班以上的托、幼园所均应独立设置。此外,幼托的总平面布置应保证活动室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良好的朝向并有不少于二分之一的活动面积在标准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室外要有一定面积的硬地和活动器械等,以供儿童室外活动。幼托建筑位置的选择一般有三种方式:A(幼托位于住宅组团之间,特点是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接送也较为方便。B(幼托位于住宅组团内部,特点是与居住生活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C(幼托位于小区或街坊中央,特点是较易组织小区中心的景观,并对居住生活干扰较小,见图3,42。 2(基层商店的规划布置。基层商店的特点是面积小,品种多,布点灵活、面广,深受群众欢迎,一般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可以设在组团入口处,也可以设在住宅底层,还可和居住组团级其它设施如居委会、自行车存车处等联合布置。3(自行车存车处。自行车存车处的布置可以相对集中或分散布置。集中布置就是在组团集中设立一至两个存车处,集中布置方式便于统一管理,有较强的经济合理性,只是服务半径稍大些;分散布置方式是指每几户合用一小间自行车库或一幢住宅一个存车棚,往往无专人管理,服务半径较小。自行车存车处应尽量利用地下室或住宅间距独立建造,一般可布置在组团出入口处。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其项目的配置,首先要考虑方便居民生活,还要考虑经营管理的合理性,以及是否节约投资和用地,并适当为今后生活逐步提高留有余地。如附近有原有设施可利用时,基层公建的项目或面积可相应减少。而地处偏僻地段且要兼为附近地区服务时,其面积可适当增加。由于住宅建设量、建设速度和所处地位的不同,基层公共建筑在配置步骤和要求上也不同。住宅建设量大而快的,可在住宅建设的同时按规划一次建成;建设量小而短期又不扩建的地区,可采取各项内容暂时合并,或借住宅使用的办法进行过渡。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城市道路的末稍之一,它具有道路交通的普遍功能,首先满足居民各种出行需要,使他们顺利地到达要去的地方。目前我国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内,还要通行公共汽车,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还要考虑通行摩托车和小汽车的问题;居住区道路还要为必要进出的清运垃圾、粪便,递送邮件,消防、救护等市政公用车辆提供方便;要满足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的需要;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空间场所。居住区道路具有与城市道路不同的要求,如果我们把城市道路比喻为人体的动脉,那么进入小区的道路就犹如毛细血管,因而居住区和小区的道路不能象城市道路那样四通八达、畅通无阻,而应视为居住空间的一部分。交通环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日常出行行为,而且与居民的邻里交往、休息散步、游戏消闲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要结合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分析居民的出行规模和交通方式,生活习惯和水平,搞好道路的规划和设计。 居住区道路的类型 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车行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在人车分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交通与步行交通互不干扰,车行道与步行道在住区中各自独立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此时的步行道往往具有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在人车混行的居住区(或居住小区)交通组织体系中,车行道几乎负担了居住区(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所有交 通功能,步行道则多作为各类绿地和户外活动场地的内部道路和局部联系道路,更多地具有休闲功能。 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根据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道路通常可分为四级布置,即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和宅前小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各级道路宜分级衔接,组成良好的交通组织系统,并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领域感。1(居住区道路。居住区道路用以划分并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它与城市道路一起组成道路网络,但必须强调它的功能是为居住区交通服务,不可与城市干道混同。居住区道路经过的车辆比较多,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山地城市不小于15米,其中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米,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米。居住区道路断面以“一块板”为宜,即中间不设绿化分隔带。在规模较大居住区中的部分道路亦可采用三块板形式。人行道宽一般为2,4米。此外,居住区级道路的交叉口如无红绿灯控制交通,可设置中心绿岛让车辆降低速度迂回通过。2(居住小区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也可称小区主路)是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起到划分并联系各住宅组团,联系小区的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的作用。在小区规划设计中,为防止居住区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小区主路不宜横平竖直,一通到头。可适当采用T、L、Y、风车、折线型或蛇形等曲折线型,这样不但可避免车辆穿越居住小区,还能给住宅环境设计带来变化,创造更加丰富的外环境空间。小区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米(采暖区)或10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在5,8米,即两辆车可以对开。且多采用一块板的断面形式,人行道宽度为1(5,2米。3(组团(级)道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即从主路分支出来通向住宅组团内部的道路。在规划设计中为了维护组团内部空间的领域性,防止外来无关车辆随意进入组团,在组团入口处常设置明显的标志,如门头、门牌等。标志要有特色,便于识别。组团级道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0米(采暖区)或8米(非采暖区),车行道宽度为3,5米,如用地有条件可设1(5,2米宽的人行道。4(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是道路系统的末梢。虽然交通量不大,但为方便居民生活,送货车、搬家车、急救车应能达到单元门前为好,因此宅间小路最好以3米为宜,一般在道的一侧设1(2,1(5米的人行道。考虑到宅前单元门口是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场所,尤其是少年儿童最愿意在此游戏,在设计中主张将住宅与小路间这块场地铺装起来,在满足步行的同时还可以作为过渡领域供住区居民使用。除上述四种等级的道路外,在居住区内有时还设计步行林荫路,其宽度及形式可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而定。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环境,而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影响着居民出行的方便及安全。1(应根据居住区(或小区)地形、气候、用地规模、人口规划、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规划布局、用地周围的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方式与行动轨迹及交通设施发展水平等因素,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而又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和外来车辆及过路行人的穿行,但要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道路系统布置要有利于居住区各类用地的划分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于公共绿地的布置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为创造美好的城市景观提供有利条件。4(居住区道路应分级设置,以满足居住区内不同的交通功能要求,形成安全、安静的交通系统和居住环境。5(居住区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保证消防、救护和工程抢险等车辆的出入。7(居住区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的居住卫生环境的要求,区内道路走向应有利于住宅建筑的通风、日照;同时,居住区道路不但要满足地下工程管线 埋设的要求,还应尽可能简化管线结构和缩短管线长度。8(在城市旧区改造地段,道路网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的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特点,避免大拆大改而增加投资。对于需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及有历史价值的传统风貌地段,需尽量保留原有道路的格局,包括道路宽度和线型、广场出入口、桥涵等,并结合规划要求,使传统的道路格局与现代化城市交通组织及设施相协调。9(随着目前小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小汽车进入居住区家庭的日益增多,道路规划要考虑居民小汽车在住区的通行。10(区内道路规划布置应利于寻访、识别街道命名编号及编排楼门号码。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1(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往往是城市级的生活性和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道路起着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与居住区的作用。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以及利于治安保卫。4(为了体现居住区规划设计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及考虑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轮椅车和盲人的出行需要。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如图3,43所示。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7(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以道路本身技术设计要求而言,抗震设计设防基本烈度起点为八度;对于地基为软性土层、可液化土层或易发生滑坡的地区,道路抗震设计起点烈度为七度。8(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的停放问题,以适应城市居住区内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的情况。9(居住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3,14。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要求控制。 居住区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距离居住区内道路边缘建筑物、构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考虑在建筑底层开窗开门和行人出入时不影响道路的通行及一旦楼上掉下物品也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且有利于安排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及减少对底层住户的视线干扰等。对有出入口的一面要保持较宽的间距,为的是在人进出建筑物时可以有个缓冲的地方,并可在门口临时停放车辆以保障道路的正常交通,具体规定见表3,15。 山区和丘陵地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在山区、丘陵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居民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要密切注意结合地形,这样才能达到合理、安全、经济的综合效益。首先,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由于人行道的适用纵坡范围与车行道是不一样的,在地势起伏大的情况 下,人行道可以更容易随坡就势,如与车行道分设,就能更便捷和减少道路工程的土石方量;其次,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山区、丘陵区的道路一般要求顺等高线设置,所以,道路网的格式与平原地区是大不一样的,道路用地面积也会因之适当增加,一般指标可按照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的高限值选用;第三,主要道路宜平缓,因为主要道路通行的车辆和行人较多,交通量较大,所以纵坡应尽可能小些,而次要道路等级较低,为减少土石方量,可以在允许的纵坡范围内取较大的控制值,道路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由于在山区或丘陵区修建道路工程量较大,道路宽度和控制红线的宽度,可采用居住区道路分级中规定的道路红线宽度的下限值。但如要设置排水边沟,则必然会加宽道路用地,增加的这部分宽度一般不属于道路分级中所规定的道路宽度控制值范围内。设置会车避让路面和排水沟的具体要求,可参见有关的技术规范。 住宅小区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形式 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的形式应根据地形、现状条件、周围交通情况以及规划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不应只追求形式和构图。居住区的道路系统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基本上分三种形式:1(人车交通分流的道路系统,简称“人车分行”。人车分行的居住区交通组织原则是本世纪20年代在美国首先提出的,并在纽约郊区的雷特邦镇的规划中首次采用,以后便广为流行,称为“雷特邦系统”。这种体系力图保持居住区内安全和安静,保证社区内各项生活与交往活动正常舒适地进行,避免居住区内大量私人汽车交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内汽车和行人分开,车行道分级明确,常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周围,且以枝状或环状尽端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在尽端路的尽端处设有机动车停车场或回车场。步行道常贯穿于居民区或居住小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起居宅、卧室联系起来。这种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一般适用于私人汽车较多的居住区。2(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是一种最常见的居住区交通组织体系。与“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体系相比,在私人汽车不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既经济又方便,我国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的道路系统都采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采用“人车混行”的交通体系,居住区内车行道明确分级,并贯穿于居住区或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多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两者相结合。3(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这种形式是在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另外设置一套联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中心或中小学的专用步行道,但步行道和车行道的交叉处不采取立交。采取此道路系统时除在平面上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立体空间的处理达到部分分流的目的。一般通过将步行系统整体或局部高架处理,做一些步行平台式天桥,可以使人行和车行在立体空间上得到分离,达到比一般平面人车分行或混行更好的效果。4(中国城市传统的道路系统。我国居住区的传统道路布局是等级分明的网格型,如北京历史上形成的道路与胡同系统,上海的里弄住宅道路系统。传统的道路系统现在仍旧符合现代居住区道路交通组织的原则,可以避免过境车辆的干扰,保障安宁的居住环境。但由于汽车交通的发展,在规划设计时应当把胡同和里弄总的宽度加宽。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 居住区内道路的布置形式常见的有T字型、十字型、山字型,如图3,44。 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方格网式、分枝式等方式,在布局上可分为三叉型、环型、半环型、树枝型、风车型、自由型等多种形式。环通式在布局上使小区主路在区内形成环通形道路(如图3,45),其优点是交通组织便捷,线型规则,但由于这种线型连通各组团,因此对组团的相对封闭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增加了过境交通。与之相比,尽端式、半环式及分枝式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比较小,由于后几种道路布 置形式增加居民出行交通路程,所以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照顾到人们抄近路走的心理和行为可增加步行系统解决这些矛盾。 住宅小区居民出行预测 居住区交通主要由居民出行和外来交通两部分组成。外来交通中干扰大的单位,经过规划的合理布置,可使外来交通不进入居住区内部。与居民生活密切的送报、邮政、送奶、送货、清运垃圾、搬运家具、救护车、消防车等交通量小,影响不大。因此,在出行预测中主要需要预测的是居民的出行方式。当前社会生活中,居民出行的方式主要是骑自行车和步行。除山地城市外,国内的大多平地城市基本如此,只是城市大小不同,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公共交通工具人数的比重会有所不同。步行或骑自行车对人体来说有一定的极限。按一般人的体力,300,500米是轻松愉快的步行距离,超过1公里就开始感到不轻松了。骑自行车走2,3公里,感到轻松自如,但超过5公里时就觉得费劲,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城市用地有限,出行以步行为主;中等城市骑自行车最便捷;大城市里当出行路程短的时候以自行车为最 方便,距离远就得求助于公共交通了。在预测居民出行之前,有两个基本特点必须看到:一是我国人多地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逐年向城市集中,城镇的各项用地越来越紧张,这一矛盾必然长期存在,因此很难设想在极限的城市空间里能容纳得下大量的私人小汽车。二是经济还不发达,这也是自行车成为居民主要交通工具的原因。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自行车还将继续发挥作用。在经济发达之后居民就会向往拥有私人小汽车,因此,有必要对居住区交通关系最大的自行车的存在与小汽车的发展进行预测。1(对自行车存在的预测。近十年来全国各地居民自行车拥有量增加很快,许多城市均已超过平均每户2辆的水平。自行车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确有很多优点:第一,使用起来主动、灵活、自由、轻便、随时随地骑上就走,直接可达到目的地,比公共交通方便。第二,与小汽车相比,占用道路和停车场的面积小,靠近目的地停车比较容易。第三,自行车价格便宜,凡有收入的家庭都买得起,养护费用极低。第四,能锻炼身体,有益健康。第五,无噪声,不污染空气,是现代的环保交通工具。但也有短处:一是城市里自行车交通量过大时要占很多的道路面积,还要占用大量的停车场,据分析自行车在行进过程中人均占用道路的面积为6,10平方米,而公共汽车只有1,2平方米;二是老幼不能使用,刮风、下雨、下雪时骑车有困难;三是城市扩大后,距离超过了骑车人的承受能力。自行车的数量达到饱和程度后不会无限度地增长,因此,还是能够控制其发展而不至于超过居住区道路的交通能力。在大城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逐渐缩小自行车的比重是合理的。2(对私人汽车发展的预测。私人汽车的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私人汽车是迅速、便利、行程远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当个人收入超过一定水平以后就会产生对私人汽车的追求,这种愿望往往难以抑制。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900美元时,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但私人汽车的增长给城市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至少可以容纳4人的小汽车,一个人开车去上班就得占4倍的道路面积和停车面积,并且由于居住用地有限,解决大量停车场地已成为居住区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例如在组团的入口设置停车场,这样既避免车辆进入住宅组团,影响居民的安静和安全,又离各幢住宅不远,走几步就到,车主也愿意去那里停车,而不停放在道路上。 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和路口转弯半径 当居住区内道路走向与地形要求的折角大于3度时,应设平曲线。居住区道路平曲线半径一般为150,200米,在地形复杂地段或受现状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最小平曲线半径25,50米。道路的转弯半径按机动车速度为15km,h计算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居住区级道路与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10,15m。2(居住区级道路与居住小区级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9,10m。3(居住小区级以 下道路交叉时,转弯半径R,6m。 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机动车停车库(位)的规划布置应根据整个居住区或小区的整体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来安排,以方便、经济、安全为规划原则。有分散于住宅组团中或绿地中的停车库或露天停车位,也有集中于独立地段的大中型停车场或停车库。居住区机动车停车设施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规划布置方式。集中的停车库(场)一般设于居住区或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服务中心周围,以方便购物并限制外来车辆进入居住区或小区;分散的停车库(位)一般设于住宅组团内或组团外围,靠近组团出入口以方便使用,同时应注意设置步行路与住宅出入口及区内步行系统相联系,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区和机动车停车设施一般有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库、集中或分散式停车场,路边分散式停车位和分散式私人停车房几种形式。在低层花园式居住区中,较多采用分散式的私人停车房或路边停车位;在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中多采用分散式的停车场或停车库;在高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区中或大型公建周围,较多采用集中式停车场或停车库。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集贸市场和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必须相应配建公共停车场(库),并应符合表3,16规定。上述配建停车场(库)应就近设置,并宜采用地下或多层车库。 居住区绿化的物质功能 居住区绿化同城市绿化一样,首先是为了居民的生态需要,在满足生态需求的基础上讲究美观。居住区绿化主要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要求。其物质功能主要是:1(遮阳。居住区绿化可以利用树木生长季节性的特点,为改善居住区环境服务,作为行道树,宜选择枝长叶大的树种。在它们的覆盖下夏天上街行走会比较凉爽。在东西向建筑的西侧,种植成排的高大乔木可使居民减少西晒之苦。当绿化覆盖率达30,时,气温可下降8,,覆盖率达40,时,气温可下降10,。 2(隔声。灌木和乔木搭配密植可以形成一道绿篱声障,四季常青的针叶树效果更显著。在噪声源周围可根据需要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住宅沿大街布置时更为需要。一般情况下,绿化可减弱噪声20,。两行树的街道,对街旁建筑的噪声干扰可减少3(2分贝,9米宽的乔灌木混合绿带可减少噪声9分贝。在居住区沿街、沿工厂一侧种植绿化,可以减少工厂及交通噪声。3(改善小气候。绿化能改善小气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盛夏,良好的绿化环境能降低太阳辐射和辐射温度。树木能遮住太阳辐射的80,,90,,树冠愈大,遮挡太阳辐射的能力愈强。研究表明,绿化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只有空地的16,。在一般情况下,夏季树荫下的空气温度比露天的空气温度要低3,4?,而在草地上的空气温度比沥青地面的空气温度低2,3?。在冬季,绿化地区,树木可吸引太阳的热量,防止散发,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平均要高出0(5,1?。绿化地区的相对温度比非绿化地区高约10,,20,。4(净化空气。植物的叶绿素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统计,每公顷绿地,每天能产生600公斤氧气,吸引900公斤二氧化碳。另外,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绿化能起重要的净化作用。如绿化覆盖率达30,的地段,春夏秋季植物生长期内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下降60,,二氧化硫下降在90,以上。5(防风防尘。绿化树林的防风效果是显著的,当气流穿过树木时受到阻截、摩擦和过筛,消耗了气流的能量,起到降风速的作用。绿化能阻挡风沙,还能吸附尘埃,大面的绿化覆盖,特别是草皮和灌木,对防尘十分有效。据测定,绿化的街道上距地面1(5米处空气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化的低56(7,,铺草地的运动场地比裸地运动场上的尘土少三分之二以上,据测定,每亩树林每年可吸尘20,60吨。6(杀菌、防病。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大量挥发性物质— —植物杀菌素,可抵抗一些有害细菌的侵袭,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据测试,每公顷松柏林一昼夜能分泌60公斤杀菌素。松树脂易氧化而放出臭氧,有较强杀菌能力。绿化地带比无绿化地带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病菌量少85,以上。7(“报警”。有些树木可起“绿色哨兵”的作用,它们对空气污染物十分敏感,在低浓度、微量污染的情况下,一些植物就会发生受害症状反应。如雪松受到SO?2污染浓度为0(3,,0(5,时,叶子就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暗褐色伤斑,雪松在受到氟化氢污染则呈浅褐色或红色的明显条斑。8(避灾。居住区绿地空间可作为城市救灾时的备用地。 居住区绿化的精神功能 1(美化环境。居住区绿地中,运用园林植物的不同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因地制宜地配置一年四季色彩富有季相变化的各种乔灌木、花卉、草皮、可令居民身心愉悦,得到美好的视觉享受,条件适宜时,居住区可以多做竖向绿化,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和墙面绿化等,除了可供观赏,还可以弥补建筑物的缺陷,美化建筑物。2(分隔空间。居住区的室外空间是居民活动频繁的场所。绿篱能很好地起到分隔室外空间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做到空间“隔而不断”——空间分开了,但整个环境是连通的,视线无阻挡,既满足了居民某些私密性的要求,又满足了其社会性的要求。3(消闲场所。居住区绿地是区内居民休闲游憩的良好场所,人们在此可消除疲劳,身心放松,观赏花草树木,锻炼身体,还可以在此从事日常的邻里间社交活动,如聊天、下棋、打牌等等。4(儿童游戏。居住区绿地内大多普遍地设置儿童游戏场地,布置简单耐用的儿童游艺设施,如沙坑、滑梯、翘翘板、攀登架、转椅等,可以满足儿童在室外活动的需求,使他们既呼吸了新鲜空气,又增长了见识,开发了智力,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总之绿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如在空间不大的住宅庭院里,种树太密不但堵塞空间,夏季还影响通风;又如道路两旁不应机械地都种上一排行道树,还须结合两旁建筑物的性质和功能要求区别对待。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根据居住区内不同年龄居民的特点,如双职工使用较少,学龄儿童、青少年次之,学龄前儿童与老年人经常使用等,以及居住区的功能组织的需要,应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另外,居住区内要注意绿化系统和步行道系统的联系。2(充分利用当地原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一些坡地、劣地、洼地和水面等不利于建设的用地进行绿化,以变不利为有利,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3(应注意美化环境的要求,可以多种些乡土树种,考虑四季的景色变换,做到乔、灌木结合搭配,并采取规则种植、对植、孤植和丛植的方法,以增加绿地景观的多样化。4(在植物配置上和种植方式上力求投资少,有收益,且便于管理,要选择易生长的树种,以生长快的树种为基调,适当配置名贵花木。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级及设置规定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符合表3,17的规定,表内“设置内容”可视具体条件选用。 2(各级中心公共绿地至少应有一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3(绿地中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4(为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之用,宜采用开敞式,以绿篱或其它通透 式院墙栏杆作分隔;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其中院落式组团绿地的设置还应同时满足表3,18的规定: 6(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居住区公园规划设计 居住区公园主要供本区居民就近使用,是各年龄组居民在节假日和业余休闲时间乐于逗留的地方,也是老年人和成年人锻炼身体的去处。调查中看到,每天清晨附近居民成群结队地在那里跑步、练气功、跳舞。特别是退休的老人,平时经常找同伴下棋、唱戏、打牌等。一般3万人左右的居住区应有2,3公顷规模的公园。公园面积大些能提供较多的新鲜空气和足够的活动场地。在居住区公园里树木茂盛是吸引居民的首要条件,同时也要有必要的活动休息和游戏场地。除常用的坐椅、花坛、花架、休息亭廊外,还有老年活动站、青年文化站、儿童游戏场等设施。还要有足够的铺地面积供居民进行各项锻炼。居住区公园应在居民步行能达到的范围之内,最远服务半径不超过800米,位置最好与居住区的商店文娱中心结合在一起,也可与体育场地和设施相邻布置。居住区公园的规划要点:1(满足功能要求。应根据居民活动的要求布置休息、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儿童游戏及人际交往等各种活动的场地与设施。2(满足风景审美的要求。以景取胜,注意意境的创造,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水体、植物及人工建筑物塑造景观,组成具有魅力的景色。3(满足游览的需要。公园空间的构建与园路规划应结合组景,园路既是交通的需要,又是游览观赏的线路。4(满足净化环境的需要。多种植树木、花卉、草地,改善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和小气候。居住区公园功能分区与物质要素如表3,19。 住宅小区规划的编制(二) 居住小区公园规划设计 居住小区公园,也称小区小游园。小区公园更接近居民,更方便成年人在那里休息散步和人际交往,它主要供居民就近使用,一般1万人左右的小区可有一个大于0(5公顷小游园,服务半径不超过400米为宜。小区游园仍以绿化为主,多设些坐椅让居民在这里休息和交往,适当开辟铺装地面的活动场地,也可以有些简单的儿童游戏设施。在规划设计中可将老年活动站和青少年文化站同小区小游园结合起来,但要注意不要侵占绿化面积。1(居住小区公园规划设计要点:(1)配合总体,小游园应与小区总体规划密切配合,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并使小游园能妥善地与周围城市园林绿地衔接,尤其要注意小游园与道路绿化衔接。(2)位置适当,应尽量方便附近地区的居民使用,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绿化基础,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布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3)规模合理,小游园用地规模可根据其功能要求来确定,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上,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使小游园面积占小区全部绿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为宜。(4)布局紧凑,应根据游人不同年龄特点划分活动场地和确定活动内容,场地之间既要分隔,又要紧凑,将功能相近的活动布置在一起。(5)利用地形,尽量利用和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及原有植物。2(居住小区公园规划布置形式。(1)规则式,采用几何图形布置方式,有明显的轴线,园中道路、广场、绿地、建筑小品等组成对称有规律的几何图案。具有整齐、庄重的特点,但形式较呆板,不够活泼。(2)自由式,布置灵活,采用曲折迂回道路、可结合自然条件如冲沟、池塘、 山岳、坡地等进行布置。绿化种植也采用自然式。特点是自由、活泼、易创造出自然而别致的环境,如天津市马场道124号临街绿地。(3)混合式,规划式与自由式结合,可根据地形或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既能与四周建筑相协调,又能兼顾其空间艺术效果,特点是可在整体上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组团绿地规划设计 组团绿地实际上是宅间绿地的扩大式延伸。若干栋住宅组合成一个组团,每个组团可有一块较大的绿化空间,供组团内居民活动。特别适宜于老年人及青少年儿童活动,也适宜于更大范围的邻里交往,由于接近居民,使用方便、面积小、投资省、易建成,故较为广泛采用。组团绿地可以布置在组团之间,也可临街在组团一侧或两侧布置,布置方式有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封闭式等。住宅组团绿地规划设计重点:1(住宅组团绿地应满足邻里居民交往和户外活动的需要,布置幼儿游戏场和老年人休息场地,设置小沙场,游戏器具,座椅及凉亭等。2(利用植物种植围合空间,树种包括灌木、常绿和落叶乔木,地面除硬地外铺草种花以美化环境。但要注意靠近住宅处不宜种树过密,否则会造成通风不良及底层房间阴暗。3(组团绿地结合成年人休息和儿童活动场,青少年活动场布置时,应注意不同的使用要求,避免相互干扰。 宅间绿地 宅旁绿地主要满足居民休息、幼儿活动及安排杂务等需要。宅旁绿地的布置方式随居住建筑的类型、层数、间距及建筑组合形式等的不同而异。在住宅四旁还由于向阳、背阳和住宅平面组成的情况有不同的布置。如低层联立式住宅,宅前用地可划分成院落,自住户自行布置,院落可围以绿篱、栅栏或矮墙;而多层住宅的前后绿地可以组成公共活动的绿化空间,也可将部分绿地用围墙分隔,作为底层住户的独用院落;至于高层住宅的前后绿地,由于住宅间距较大,空间比较开敞,一般作为公共活动的绿地。调查表明宅间绿地是使用最频繁的室外空间,原因一是宅间绿地是居民每天必经之处,使用十分方便;二是作为空间领域,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性质,即属于相邻的住宅居民所有,从而激发了居民的领域心理,引起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三是宅间绿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视野之内,最便于邻里交往;四是学龄前儿童一下楼就可同邻里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大人能从住宅楼上看到他们,也比较放心。宅旁绿地的设计要点:1(应结合住宅的类型及平面特点、建筑组合形式、宅前道路等因素进行布置,创造宅旁的庭院绿地景观,区分公共与私人空间领域。2(应体现住宅标准化与环境多样化的统一,依据不同的建筑布局作出宅旁及庭院的绿地设计,植物的配植应依据地区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居民的爱好以及景观变化的要求,同时也应尽力创造特色,使居民有一种认同感、归属感。 居住区配套公建专用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配套公建所属专用绿地的规划布置,首先应满足其本身的功能需要,同时应结合满足周围环境的要求。各类公建专用绿地规划设计要点如下:1(医疗卫生用地,包括医院、门诊等,设计中注重使半开敞的空间与自然环境(植物、地形、水面)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隔离条件。其专用绿地应做到阳光充足,环境优美,院内种植花草树木,并设置供人休息的座椅,道路设计中采用无障碍设施,以适宜病员休息、散步。同时,医院用地应加强环境保护,利用绿化等措施防止噪声及空气污染,以形成安静、和谐的气氛,消除病人的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该用地内树种宜选用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病虫害少的乔木、中草药及具有杀菌作用的植物。2(文化体育用地,包括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青少年之家等,此类公建用地多为开敞空间,设计中可令各类建筑设施呈辐射状与广场绿地直接相连,使绿地广场成为大量人流集散的中心。用地内绿化应有利于组织人流和车流,同时要避免遭受破坏,为居民提供短时间休息及交往的场所。用地内应设有照明设施、条凳、果皮箱、广告牌、座椅等小品设施,并以坡道代替台阶,同时要设置公用电话及公共厕所。 绿化树种宜选用生长迅速、健壮、挺拔、树冠整齐的乔木,运动场上的草皮应用耐修剪、耐践踏、生长期长的草类。3(商业、饮食、服务用地,包括百货商店、副食菜店、饭店、书店等,为了给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此类用地宜集中布置,形成建筑群体,并布置步行街及小型广场等。该用地内的绿化应能点缀并加强其商业气氛,并设置具有连续性的、有特征标记的设施及树木、花池、条凳、果皮箱、电话亭、广告牌等。用地内的绿化应根据地下管线埋置深度,选择深根性树种,并根据树木与架空线的距离选择不同树冠的树种。4(教育用地,如幼托、中学、小学等,此类用地应相对围合,设计中应将建筑物与绿化、庭园相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开敞而富于变化的活动空间。校园周围可用绿化与周围环境隔离,校园内布置操场、草坪,文体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可设置小游园及生物实验园地等,另外,可设置游戏设施、沙坑、体育设施、座椅、休息亭廊、花坛等小品,为青少年及儿童提供拥有轻松、活泼、幽雅、宁静的气氛和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该用地绿化应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粗放的树种。5(行政管理用地,包括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房管所、物业管理中心等。设计中可以通过乔灌木的种植将各孤立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连续围合的绿色前庭,利用绿化弥补和协调各建筑之间在尺度、形式、色彩上的不足,并缓和噪声及灰尘对办公的影响,从而形成安静、卫生、优美的工作环境。用地内可设置简单的文体设施和宣传画廊、报栏,以活跃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绿化方面可栽植庭荫树及多种果树,树下种植耐荫经济植物,并利用灌木、绿篱围成院落。6(其它公建用地、如垃圾站、锅炉房、车库等。此类用地宜构成封闭的围合空间,以利于阻止粉尘向外扩散,并可利用植物作屏障,减少噪声,控制外部人们的视线,而且不影响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此类用地应设置围墙,及树篱、藤蔓等,绿化时应选用对有害物质抗性强,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树种,种植枝叶茂密、叶面多毛的乔灌木,墙面、屋顶采用爬蔓植物绿化。 居住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 1(道路绿化的工程要求。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了解街道的人、车流量、道路的宽度和结构、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电杆灯柱、架空线路、地下管道及电缆埋设物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绿化树种、配置方式和株行距,树干高度,绿带宽度及苗木大小等。应避免行道树和杆线在横断面上处于同一位置,要设法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减小树枝与电线相互干扰的矛盾,种在电线下的树应是耐修剪、容易整形的树种。绿带宽度视路幅的宽度而定,一般每侧1(5,4(5米,绿带长度以50,100米为宜,过短时易引起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越道路。2(树木株行距的确定。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的大小来确定。要考虑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种植的树木30,50年后就需要更新,壮龄期只有10一20年。要考虑市容、市貌等因素,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挡过多,株距应加大,或不种行道树,以显示出建筑的全貌。此外,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以较小的株距种植,几年后间移,作为培养大规格苗木的措施,以节约用地。3(人行道绿化带种植形式。(1)落叶乔木与常绿绿篱结合。用侧柏绿篱将车行道及人行道隔离开,以减少灰尘及汽车尾气对行人的侵害,又防止行人随意横穿街道。(2)以常绿树为主,种植常绿乔木及常绿绿篱,并点缀各种开花灌木,艺术效果较好,由于常绿树生长缓慢,初期遮荫效果差,故可在常绿树之间种植窄树冠的落叶乔木。(3)以落叶乔木及灌木为主。在一些次要道路上采用以落叶树为主的种植较为经济,但冬季景观较差,可用常绿树点缀在视线集中的重要地段。(4)草地和花卉。只种植草皮和花卉,艺术效果好,特别适宜于绿化带下管线多,有地下构筑物,土层薄不宜栽植乔、灌木的情况。(5)带状自然式种植。树木三五成丛,高低错落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需要有较好的施工和养护条件,并有一定规格的绿化材料。(6)块状自然式种植。由大小不同的几何绿地块组成人行道绿化带,绿地块间布置休息广场、花坛;绿地块按自然式种植,用草地衬托观赏树。4(行道树种植带宽度。低灌丛宽为0(8米,中灌丛宽1(0米,高灌丛宽1(2米,单行乔木宽度为1(25一2(0米,双行乔 木平列时宽度2(5,5(0米,并列时2(0,4(0米,草坡与花丛1(0,1(5米。 分车带及停车场绿化设计 1(分车带设计要点。在交通量较少的道路两侧设有重要建筑物的地段、分车带上可以种植较密的乔木、灌木,形成绿墙,充分发挥隔离作用。当交通较大,道路两侧分布着大型建筑及商业建筑时,既要求隔离,又要求视线通透,在分车绿带上的种植不应完全遮挡行车视线。分枝点低的树种,株距一般为树冠直径的2,3倍,灌木或花卉的高度应在视平线以下。若需视线完全敞开,在隔离带上种植草皮、花卉或乔木。在路口及转角,需计算行车视距三角形的范围,在该范围内不能种乔木或灌木,使司机能有较好的视角。2(分车带种植设计。大约可分五种类型,分别为:(1)以乔木为主的种植类型,这种类型以种植乔木为主,或配以草地、花卉,遮荫效果好,投资少,养护管理方便,但体形单调,街景缺少变化;(2)乔木与灌木的搭配种植类型,在两株乔木间种植灌木,并用草地衬托起来,应注意选择较好的、耐荫的灌木和草地,乔木的株距不应小于5米;0)乔木、灌木、绿篱、花卉搭配种植类型,绿带宽度不小于4米,以5,6米为宜,绿篱和灌木应选择耐荫的品种。4米宽的分车绿带上种植一行落叶乔木为宜,在两株乔木间配以灌木或整形常绿灌木,边缘围以绿篱;(4)常绿乔木、花灌木、绿篱、草地搭配种植类型,用姿态优美的常绿树、色彩丰富的花灌木,配以绿篱草地,对街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常绿树中许多品种生长速度较慢,遮荫效果也不如落叶乔木;(5)灌木和草地搭配种植类型,此种类型仅种植灌木和草地,街道景观较好,应注意不要过多地遮挡视线,避免影响交通,灌木的株距要适当加大或选低矮的灌木品种。3(停车场绿化设计。居住区停车场绿化设计主要有三种布置方式,一种是周边式绿化,四周种植有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花灌木、草地、绿篱或围以栏杆,场内地面全部铺装,不种树木,其优点是汽车调动灵活,集散方便,视线清楚,四周界限清楚,场地便于防护,周边绿化可以和行道树绿化结合;缺点是场地无树木遮荫,盛夏烈日下,车辆易损,车内温度较高。另一种是树林式停车场,场地内种植成行、成列的落叶乔木,这类停车场占地面积较大,较适合于用地宽松的居住区。其优点是多树荫,夏季气温比道路上低,适宜人车的停留,可兼作一般绿地,无车停放时,人们可在其中休息;缺点是面积较大,形式较单调。此外,还有一种布置方式即建筑前绿化,包括建筑物旁的基础绿化、前庭绿化和部分行道树,优点是停车场靠近建筑物,使用方便;绿化布置灵活,行人可利用;建筑物旁的基础绿化和行道树的种植可衬托建筑及美化街景。缺点是建筑物前停放车辆,有时显得杂乱;汽车清洗和排气时会污染环境,而且场地一般较小,车辆停放少。 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 1(植物配置要点。(1)种植设计程序是以总体构思到具体配植,要同时改善植物的组织空间和观赏功能,再选择植物进行配植。(2)群体中的单株植物应根据其成熟外观来配植,其成熟程度应按乃,,100,来考虑。(3)多种植物配植时,相互之间应有重叠交错,以增加布局的整体性和群体性。(4)乔木与灌木,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合要考虑植物生长习性和观赏价值,木本植物和草本花卉配置要考虑景观效果和四季变化。(5)植物配植中的色彩组合,应考虑季节特征和人的观赏心理。植物的色彩能起到突出植物审美特征的作用。色彩设计应重视大面积成片的色彩构图与变化。2(园林植物的配植形式。(1)孤植。指单一树木的栽植,主要采用乔木,既能构成观赏焦点,又能陪衬建筑物,构成庭院空间。宜选择树形整体而高大,树冠开阔而舒展,树形有特殊风采,花、果、叶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如银杏、糖械。(2)对植。指两株树木在有轴线关系下,或无轴线条件下对应栽植。要采用乔木,一般为同一树种,并注重树形和体量。(3)丛植。指二至几株树木不等距离地种植在一起或形成一整体,树丛组合主要考虑群体美,亦考虑在统一构图中表现单株的个性美。可选用两种以上的乔木搭配栽植或乔灌木混合配置,亦可同山、石、花卉结合,庇荫用的树丛通常采用树种相同、树冠开展的高大乔木。(4)群植。以一、两种乔木为 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一般20,皿株),所选择树种的色调、层次要丰富多采,树冠线要清晰而富于变化。(5)林植。指大量树木的聚合,具有一定的密度和群落外貌。树林可分为密林和疏林,密林可选用异龄树种,配置大小耐荫灌木或草本花卉,疏林树种应树冠展开,树荫疏朗,花叶色彩丰富。(6)列植。指沿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或在一定变化规律下栽植树木的方式。树种可以单一,但考虑到冬夏的变化,也可用两种以上间栽,可选用常绿树与落叶树。(7)环植。指同一视野内明显可见,树木环绕一周的列植形式,一般处于陪衬地位,常应用于树(花)坛及整形水池的四周。环植多应用灌木和小乔木,形体上要求规整并耐修剪的树种。树木种类可以单一,亦可两种以上间栽。(8)篱植。是一种行列式密植的类型。因树种不同,在高度上可分为矮篱、中篱和高篱,又有常绿、半常绿、落叶之别。树种对环境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叶形小,枝叶密集,萌发力强,耐修剪,应具有开花结果或针刺的特性。 居住区绿地中的草坪布置 草坪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与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绿地中草坪按其形式可分为自然式草坪和规则式草坪。自然式草坪在布置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或模拟自然地形的起伏,造成具有开朗或闭锁的原野草地风光。地形坡度应有利于机械修剪和排水,不宜超过10,。自然式草坪在设计时,种植在草坪边缘的树木应采用自然式,再适当点缀一些树丛、树群、孤植树之类,以增加草坪的自然势态。规则式草坪在外形上具有整齐的几何轮廓,一般用于规则式的园林中,或作花坛、道路的边饰物,也可布置在雕像、纪念碑或建筑物的周围起衬托作用,亦可用作运动场上的草坪。为增加规则式草坪的观赏效果,可在边缘饰以花边相互衬托。草坪材料北方常用羊胡子草、野牛草;南方常用结缕草或假俭草。草坪按其使用功能分为装饰型草坪和使用型草坪。装饰型草坪起单纯的装饰作用,不允许人们进入及活动,一般用于重点美化布置的地方,周界围以栏杆,并作为景观构图的一部分。装饰型草坪的划类应具有低矮、枝密叶细和本身生长整齐的特点,以常绿草种为理想,一般常用天鹅绒芒草、野牛草、羊胡子草等。使用型草坪允许人们进入活动,在地形上要考虑良好的排水,布置时应防止人们在一定方向的经常往返,避免造成带状光秃的状况,此类草坪宜选用生长力强的匍匐型草种,在经常踩压践踏下,仍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如爬根草,结缕草等。 住宅小区绿化的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居住区绿化材料的选择和配置,对绿化的功能,美化环境等各方面作用的发挥,对绿化规划设计意图的体现有着直接关系。在选择和配置植物时,原则上应考虑以下几点:1(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管、易长、少修剪、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居住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以选择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2(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择遮阳性强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应避免用大量扬花,落果的树木等。3(为了迅速形成居住区的绿化面貌,特别在新建居住区,树种应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以速生为主。4(居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绿化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是绿化专业一项细致的设计工作,也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予配合和考虑的问题,绿化的规划布置与植物配置在目的与内容一致时,方可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5(居住区绿化种植与建筑物、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见表3,20。 住宅区用地竖向设计的目的和工作内容 如何在居住区规划工作中利用地形,是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的重要途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纸面上制定规划方案时,完全没有考虑实际地形的起伏变化,为了追求某种形式的构图,开山填沟,既破坏自然地形的景观,又浪费大量的土石方工程费用。有时单项工程的设计规划各自进行,互不配合,结果造成标高不统一,互不衔接,桥梁的净空不够,或一些地区的地面水无出路,道路标高与居住区标高不配合等等。因此需要在详细规划阶段,按照各设计阶段的工作深度,将规划用地一些主要的控制点的标高加以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要配合城市用地的选择,对一些不利于城市建设的自然地区加以适当的改造,或提出一些工程措施,使土石方工程量尽量减少。还要根据环境规划的观点,注意对,城市地形地貌、建筑物高度和形成城市大空间的美观要求加以研究。1(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设计主要内容:(1)确定道路各控制点的设计标高(如道路出入口、中心线转点和变坡点、红线、路沿石处等的设计标高);(2)确定建筑物室内地坪和室外四角的设计标高;0)环境竖向规划如设置挡土墙,护坡等;(4)确定排水组织如标明排水坡向、汇水沟、散水坡的位置,设计标高及地下排水管沟走向;(5)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在修建设计阶段,要做用地的竖向设计,作为土地开发施工的依据。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在分析修建地段地形条件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使它符合使用,适宜建筑布置和排水,达到功能合理,技术可行,造价经济和景观优美的要求,作到土石方工程量最小。2(竖向设计中等高线的几点性质:(1)等高线平距越小,地形坡度越大;平距相等地形坡度亦相等;(2)平同标高的等高线不可能相交(除悬崖处或垂直面处);(3)分水线和汇水线和等高线垂直;(4)等高线除了表示水平的脊线和谷线时,总是闭合的;(5)等高线的走向,当地形升高时,等高线向低的方向走,当地形降低时,等高线向高的方向走。 居住区用地竖向设计的基本原则 1(满足各类用地使用要求,用地的地面坡度可分五类:(1)平坡即坡度在0,,2,之间,建筑及道路可不受地形坡度限制任意布置和安排。但坡度小于3‰时应注意排水组织。(2)缓坡坡度在2,,10,的坡地,当坡度在2,,2(5,时,建筑宜平行等高线或与之斜交布置,若垂直等高线,其长度不宜超过30,50米,否则需结合地形作错层、跌落等处理;非机动车道尽可能不垂直等高线布置,机动车道则可随意选线。地形起伏可使建筑及环境绿地景观丰富多彩;若坡度达到5,,10,时,建筑道路最好平行等高线布置或与之斜交。如与等高线垂直或大角度斜交,建筑需结合地形设计,作跌落、错层处理。机动车道需限制其坡长。(3)中坡即坡度在10,,25,时,建筑应结合地形设计,道路要平行或与等高线斜交迂回上坡。布置较大面积的平坦场地,填挖土方量甚大。人行道与等高线作较大角度斜交布置,也需做台阶。(4)陡坡坡度在20,,25,,这种用地作城市居住区建设用地时,施工不便,费用大,建筑必须结合地形个别设计,不宜大规模开发建设。在山地城市用地紧张时仍可使用。(5)急坡坡度大于50,时通常不用于居住区建设。2(道路容许坡度,在居住区规划中车行道坡度应满足行车要求,市区级道路一般小于6,,困难时可达9,,山区城市局部路段坡度可达12,。但坡度超过4,,必须限制其长度。人行道纵坡以不大于5,为宜,大于8,行走费力,宜采用踏级。在道路交叉口纵坡不应大于2,。广场坡度以0(3,,3,为宜,0(5,,1(5,最佳。草坪及休息绿地坡度最小0(3,,最大10,。3(充分利用地形,设计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填方、挖方一般应考虑就地平衡、缩短运距。附近有土源或余方有用处时,可不必过分强调填、挖方平衡,一般情况下土方宁多勿缺,多挖少填,石方则以少挖为宜,尽量使管道和地形很好配合而不增加埋深,尽量保留原有地形作绿化表土。4(保证良好的排水,力求使设计地形和坡度适合污水,雨水的排水组织和坡度要求,避免出现凹地。道路纵坡不小于0(3,,地形条件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做锯齿形街沟排水。建筑室内地坪标高应保证在沉降后仍高于室外地坪 15,30厘米;室外地坪纵坡不得小于0(3,,并且不得坡向建筑墙脚。5(考虑建筑群体空间景观设计的要求,尽可能保留原有地形和植被。建筑标高的确定应考虑建筑群体高低起伏富有韵律感而不杂乱,必须重视空间的连续、鸟瞰、仰视及对景的景观效果。斜坡、台地、踏级、档土墙等细部处理的形式、尺度、材料应细致,亲切宜人。6(便于施工,符合工程技术经济要求。挖土地段宜作建筑基地,填方地段作绿地、场地、道路较合适。岩石、砾石地段应避免或减少挖方,垃圾、淤泥需挖除。人工平整场地,竖向设计应尽量结合地形,减少土方工程量。采用大型机械施工平整场地时,地形设计不宜起伏多变,以免施工不便。建筑和场地的标高要满足防洪的要求,地下水位高的地段应少挖。 居住区地形特征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1(地形特征及其运用如表3,21所示: 2(地形在竖向设计中的作用:(1)围合、限制、分隔空间,根据挖土或堆土的范围、高度,可以制约空间的开敞或封闭程度、边缘范围及空间方向。(2)控制视野景观,可以有助于视线导向和限制视野,突出主要的景观。(3)改善气候环境,影响风向,有利于朝向,通风,防风,起隔离噪声的作用。(4)组织交通,引导和影响行走的路线和速度。(5)美学作用,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有立体感,反映自然,加强建筑艺术表现力,阴影造成的效果具有雕塑感。 居住区竖向设计步骤1(竖向设计应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规划设计工作开始,首先对基地进行地形和环境分析,研究其利用和改造的可能性,用地的竖向处理和排水组织方案,结合居住区或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布局,道路和绿地系统组织,建筑群体布置以及公共设施的安排等统一考虑。2(详细规划。总平面方案初步确定后,再深入进行用地的竖向高程设计。通常先根据四周道路的纵、横断面设计所提供的高程资料,进行居住区内道路的竖向设计。在地形比较平缓简单的情况下,小区道路可以不必按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深度进行设计,只需按地形、排水及交通要求,确定其合适的坡度、坡长,定出主要控制点(交叉点、转折点、变坡点)的设计标高,并注意和四周城市道路高程的衔接。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小区主要道路,则以深入作出纵断面设计为宜。3(根据建筑群体布置及区内排水组织要求,考虑地形具体的竖向处理方案,可以用设计等高线或者设计标高点来表达设计地形。4(根据地形的竖向设计方案和建筑的使用,以及排水、防洪、美观等要求,确定室内地坪及室外场地的设计标高。5(计算土方工程量,如土方量过大,或者填挖方不平衡,而土源或弃土困难,则应调整修改竖向设计。6(进行细部处理,包括边坡、挡土墙、台阶、排水明沟等的设计。7(竖向设计往往需要反复修改、调整,尤其是地形复杂起伏的基地,测量的地形图往往和实际地形有相当大的出入,需要在设计之前仔细核对,而在施工中需要进行修改竖向设计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 竖向设计图纸的内容及方法 1(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包括:(1)设计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台阶、护坡、挡土墙、明沟、雨水井、边坡等。(2)座标,每幢建筑物至少有两个屋角座标、道路交叉点、控制点座标和公共建筑设施及其他需要定边界的用地场地四周角点的座标。(3)标高。建筑室内外地坪标高,绿地、场地标高,道路交叉点,控制点标高。(4)道路纵坡坡度、坡长。(5)排水方向,室外场地的坡向。2(竖向设计的方法。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及表现可因地形复杂程度,及设计要求的不同而异。如座标若施工总平面图上已标示,则可忽略。竖向设计图在表达室外设计地形时,一般有几种方法:(1)设 计等高线法:用设计标高和等高线分别表示建筑道路、场地、绿地的设计标高和地形,此法便于土方量计算和选择建筑场地的设计标高,容易表达设计地形和原地形的关系及检查设计标高的正误,适合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地段应用。但设计等高线法表示的竖向设计图,图上设计等高线密布,施工时应用读图不够方便。为此,也可以用设计等高线进行设计,在完成地形设计、确定建筑标高后,根据设计等高线确定室外场地道路的主要控制点标高,在图上略去设计等高线而改用高程箭头法的表示方法。(2)高程箭头法。根据竖向规划设计原则,确定出区内各种建筑、构筑物的地面标高,道路交叉点,变坡点的标高,以及区内地形控制点的标高,将这些点的标高注在居住区竖向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区内各种类用地的排水方向。高程箭头法规划设计工作量较小,图纸制作较快,且易于变动、修改,是居住区竖向设计一般常用的方法。缺点是比较粗略,确定标高要有充分经验,有些部位的标高不明确,准确性差。为弥补上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也有采用高程箭头法和局部部面的方法,进行居住区的竖向设计。(3)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先在所需规划的居住区平面图上根据需要的精度给出方格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交点上注明原地面标高和设计地面标高。沿方格网长轴方向者称为纵断面,沿短轴方向者称为横断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规划设计地区的原有地形有一个立体的形象概念,容易着手考虑地形和改造。缺点是:工作量大,花费时间多。 居住区道路、广场和场地的竖向设计1(道路与地形的配合。(1)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布置,使之有合适的坡度,利于行车、步行和排水,并和两侧的建筑,场地有方便的联系,不必追求平面形式,以减少土方工程量。(2)主要道路应沿平缓的坡地或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坡度可以稍大些。步行道坡度在5,,10,时,应有防滑措施或局部加设踏级,踏级数每处不宜少于三级,并应在材料或色彩上和坡道有所区别。大于10,的地形宜采用步行踏级。(3)丘陵、山区应充分利用地形组织立交和垂直交通。道路断面设计可采用不对称和不同标高的断面形式。2(道路竖向设计。(1)道路的竖向设计应结合地形,符合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纵坡、横坡、坡长限制,宽度、转弯半径、竖曲线半径、视距等,并考虑行车和行人的视野景观。(2)居住区的主要道路均应先作纵、横断面设计。小区主要道路可视地形复杂程度决定,一般地形平缓的,可作简单的纵断面设计方案,确定控制点标高,然后进行道路设计等高线的绘制。小路通常根据排水要求对竖向作简便的设计考虑,横断面多用单坡。0)道路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因地形及道路交叉的主次状况不同而有多种处理形式。主要原则是保证主要道路纵坡不变或少变,以利行车顺畅;同时,要避免交叉口积水,并尽量使地面雨水不汇流过交叉口前的人行横道线。3(广场竖向设计。广场按其性质、使用要求、空间组织和地形特点,可设计成多种竖向形式。在一个平面上的广场,竖向设计形式有单坡、双坡和多坡几种。下沉广场和多台广场不同高程的地面用挡土墙、台阶和斜坡等衔接过渡,使广场更生动有趣,适合人们活动、散步、游憩。4(场地、绿地的竖向设计。(1)同一场地可以设计成不同的竖向形式,以满足使用要求和景观效果。(2)绿地以自然起伏更生动宜人。(3)宅旁用地竖向设计要注意排水组织,防止地面雨水排向建筑物、影响建筑的使用和基础的稳定。 居住区用地的台阶、边坡、挡土墙、排水明沟 山地、丘陵地区的竖向设计,在处理不同标高的场地、道路、绿地之间的衔接时,常用台阶、边坡和挡土墙,排除地面水有时用明沟。1(台阶、坡道。(1)台阶是步行联系室外不同高程地面的主要手段,它的布置和设计对于室外环境的美化、点缀起着重要的作用。曲线形、折线形和台阶与坡道的结合布置,能形成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室外景观。(2)台阶的踏步不宜过高,不宜过窄,连续踏级数最好不超过皿级,皿级以上时应在中间设休息平台。宽度不大而踏级数超过40级的台阶,不宜 设计一条直线,应在中间利用平台作错位或方向转折,以利于行走安全和消除行人心理上的紧张、单调感。(3)台阶应在其一侧或两侧布置小坡道,以方便手推车和自行车的上下推行。(4)坡道的坡度不应超过8,。台阶和坡道的材料与构造需考虑防滑的要求。2(边坡。(1)边坡是一斜坡面,坡度可大可小,可以根据使用要求、用地条件和土质状况而定,一般土坡不大于1:1。(2)边坡的坡面应尽量绿化,种植草皮、树木。(3)坡度较大、土质疏松、易受雨水冲刷、坍落的边坡,应进行防护、加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干砌或浆砌石块护坡20,50厘米厚,垫层10,30厘米;混凝土护坡,护墙10,30厘米厚。(4)石砌或混凝土护坡可根据加固要求,仅在边坡坡脚或在坡面上作网格状铺砌,土质部分仍予以绿化,以避免大面积硬质坡面缺乏亲切感。(5)边坡与建筑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排水和安全。3(挡墙。(1)用挡土墙比边坡节省用地,但过度的挡土墙给人以压抑、闭塞、沉重感,而且使上、下两台地之间的联系不便。采用挡土墙和边坡结合或将挡土墙分层处理,并铺以绿化,可以改善挡土墙的视觉效果。(2)挡土墙的设计在材料、形式和细部处理等方面应加以仔细推敲,不要把它看作单纯的工程构筑物。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框架网格式挡土墙,网格之间或露土绿化,或铺砌石块和混凝土预制块,在挡土墙上砌出某种凹凸的图案花样等,可使挡土墙由笨重的构筑物变成生动的建筑小品。(3)挡土墙高度在5米以下常用重力式,按其墙身倾斜情况分仰斜墙、垂直墙和俯斜墙三种。从受力合理,施工合理方便考虑,以仰斜墙最佳,垂直墙次之,仰斜墙的倾斜度一般不小于1:0.25。(4)为解决挡土墙后面土层的排水,需要在墙身上布置泄水孔,孔的尺寸为5厘米×10厘米或10厘米见方,孔距2,3厘米,墙体每隔20米左右应设沉降、伸缩缝一道,缝宽2,3厘米。5(雨水口与明沟。(1)地面水用暗管排除时,场地和道路上需设置雨水口。每个雨水口一般可以担负2500,5000平方米汇水面积的地面水。多雨地区采用小值,少雨地区采用大值。(2)雨水口的间距视道路的坡度及雨量的多寡而定。(3)在地面设计坡度不少于5‰的地区,也可采用明沟或有盖地沟排水。明沟断面有梯形、矩形两种。明沟边距离建筑物基础不应小于3米,离围群 小于1(5米,距道路边坡脚不小于0(5米。 土方工程量方格网计算法 土方工程量分两类,一是建筑场地平整土方工程量,或称一次土方工程量;二是建筑、构筑物基础、道路、管线工程余方工程量、也称二次土方工程量。1(将竖向设计图划分成20米×皿米或40米×40米的方格网(局部地形复杂多变时,可以加密到10米×10米)。方格网最好与测量座标网重合设置。2(在每个方格网交点的右下角标出该点的自然地面标高,右下角标示该点的设计标高,左上角标示施工标高(设计标高与自然地面标高的差值),填方为(,)号,挖方为(,)号(见方格网土方计算图)。3,在方格网图上计算出并绘制零界点、零界线(不填不挖的点和界线)。4(用公式或查计算图表计算土方工程量,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最好运用电子计算机,可节省大量人力,并使计算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见表3,22。5(由土方计算所得之填、挖方量,均需要乘以土的松土系数,才能得到实际的填、挖方工程量。这是因为土经过挖掘,孔隙增大,体积增加,即使挖方用作回填土,夯实后仍不能回复到原体积,此时其体积与原土体积之比称为松土系数。见表3,23。6(方格网土方计算如图3,46所示: 土方工程量方格网近似计算法 1(将竖向设计图划分成25毫米×25毫米或50毫米×50毫米方格网,在每个方格网的交点标出施工标高,填方为(,),挖方为(,)。2(近似画出填挖方的分界线(连接方格网中某些对角线近似代替)。3(按每个交点的施工标高与几个方格的施工标高与几个方格的施工(填、挖方分开)有关,将各交点分别编上h?0(、h?1、h?(1(5)、h?2、h?(2(5)、h?3、h?(3(5)、h?4。其中h?0(表示该点施工标高仅与半格施工(填与挖)有关,h?2表示该点施工标高与两个方格施工有关,依此类推。 4(用近似土方计算公式分别进行填方量和挖方量的计算所得值级应乘以松土系数。 台地、边坡土方量计算及余方工程量估算 1.台地及边坡土方量计算。(1)场地设计成台地时,可按台地逐个计算土方量;(2)台地之间如用边坡连接,边坡的土方计算公式如下: 2.余方工程量估算。(1)一般多层民用建筑,无地下室的,基础余方可按每平方米建筑基底面积0(1,0(3立方米计算;有地下室时,地下室的余方可按地下室体积的1(5,2,5倍估算。(2)道路路槽的余方按道路面积乘以路面结构层厚度估算;(3)管线工程的余方可按路槽余方量的0(1,0(2倍估算。当有地沟时,按其0(2,0(4倍估算。 居住小区管线工程综合的重要性与工作内容 城市管线工程综合,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城市管线工程种类很多,各有其一定的技术要求,一般都分别由专业单位设计或施工,如何使这些管线工程在空间的安排上,在建造的时间上,很好的配合而不发生矛盾,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加以全面的综合解决。城市管线工程综合的工作内容,简言之就是搜集城市规划地区各单项工程的现状资料、规划的设计资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解决它们之间在规划设计中的矛盾。管线工程综合的任务是分析现状和规划的各类管线工程资料,发现并解决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道路、铁路、建筑设施之间在平面、立面位置与相互交叉布置时存在的矛盾,作出综合调整规划设计,使它们各得其所,以指导和修正各类工程管线的设计。 管线工程的分类 城市管线工程,按其性质用途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1(给水管道,包括工业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2(排水管道,包括污水(有时工业与民用分开),雨水管道。3(电力线,包括高压线路、电车用电线路等。4(电信线、包括电话、电报、广播电线路等。5(热力管道,包括热水、蒸汽管道。6(燃气管道,煤气管道等。在工业区和工厂内部还有一些其它的管道,如氧气、乙炔、液化燃料管道、排灰、排渣管道,化工专用管道等。按敷设形成,一般可分为架空架设、及地下埋设两大类。大部分管线埋设地下;电力及电信线大部分架空,也有的电缆埋设地下。地下管线还可以分为深埋及浅埋两种,它与气候、冰冻线深度有关。覆土大于1(5米者为深埋,如给排水管及湿煤气管。按输送方式可分为压力管道,给水、煤气、灰渣多为压力输送;污水、雨水多为自流输送,后者受地形及标高的制约。 管线工程综合布置的原则 1(区界、道路管线的位置都要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小区内的管线也可以采用自己定出的座标系统,但小区界、管线进出口应与城市管线的座标一致。2(安排管线位置时,应考虑到发展的需要,应当为可能建设的管线预留用地范围。3(尽量使管线线路短捷,缩短管线以节约投资,但应注意管线尽量埋在城市道路或小区内道路红线以内,不要乱穿空地,造成以后对其他设施修建的不利。4(管线应尽量在道路红线内埋设,也要避免过分集中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下面埋设,以免施工及抢修时,开挖路面或影响城市干道。5(埋设在城市道路下面的管线,一般应和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线)平行,同一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以免多占地和增加与其他管线的交叉。6(在道路横断面中安排管线时,首先应考虑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面,其次将那些检修次数少的管线布置在机动车道下面,也可以预先规定,哪些管线在道路中心线的左侧,哪些在右侧。 7(各种管线由道路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要根据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等决定,可燃、易燃及损坏时对建筑物有危害的管道,应该离建筑物远一些,埋设深度大的也要远一些。8(在综合时,应尽量使交叉口的管线交叉点越少越好,可减少交叉点标高的矛盾。沿铁路的管线应尽量平行,如交叉时,尽可能直角相交。9(管线冲突时,要按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是:(1)还没修建的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2)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3)小管道让大管道;(4)压力管道让重力自流管道;(5)可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10(可燃易燃管道一般不允许在交通桥梁上跨越,如果需要敷设,应符合有关的技术规定。管线如跨越通航河流时,不论架空或在河道下通过,均需符合航运部门的规定。11(电力线路与电信线路,通常不合杆架设;特殊情况时,应经有关部门同意,并采取技术措施。高压输电与电信线平行架设时,要考虑干扰的影响。12(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平间距,要满足技术、卫生、安全等要求,还要符合备战的要求。管线与地下人防通道要在规划中互相协调配合。13(要充分利用现状管线,不要轻易废弃及拆迁现状管线,基建施工的临时管线尽可能与永久管线结合起来。 管线工程综合的编制内容 规划综合和初步设计综合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在规划综合阶段,一般要编制管线工程综合规划示意图,及道路横断面示意图。1(管线工程综合规划示意图,图纸的比例尺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的比例相同,可以用透明纸打出坐标方格网蒙在总图上,将道路网、建筑等位置描上,并用座标标明。根据现状资料,将各种管线绘入图中,然后把规划设计的管线平面布置分别用铅笔按坐标位置画在图上,这样就可以从图上的各种现有的、规划的管线位置发现矛盾,然后按照前述的管网布置的原则,提出调整意见,并建议改变某些管线的线路,以免各种管线在某条路上过分集中。将这些问题解决后,可以上墨绘制正图。2(道路横断面示意图,图纸比例尺可采用1,200,应标明道路横断面上各组成部分的尺寸,现状及规划的各种管线在横断面上的位置,参照前述的管网布置原则,及各种管线平面距离及垂直间距的规范和指标,进行检查核对及调整。道路横断面上应画上行道树,检查树冠与架空线间及树根与地下管线有无矛盾。管线工程综合规划示意图与道路横断面图是同时进行的,要互相修订。由于管线过分集中于某一条路,在横断面上安排不下,可以对管线平面布置提出修改意见。由于道路管线布置的需要,应在综合规划示意图上注明每条道路的编号。 管线综合图的内容与表达 管线工程综合图一般包括管线工程综合设计平面图和道路管线布置横断面图。1(管线工程综合设计平面图。管线工程综合设计平面图的比例为1:500或1:1000。图中内容包括建筑、道路、各类管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管径或管沟尺寸、排水管坡向、管线起讫点及转折点的标高、座标、管线交叉点上下两管管底标高和净距。各类管线在平面图中可以用不同的线条图例或者用各管线拼音的第一字母表示,管径可直接注在线上。管线交叉点标高通常有三种表达方法,根据管线复杂程度及实际应用需要决定采用哪一种,以简单明了,绘制、使用方便为佳。(1)在管线综合平面图上将各道路交叉口和管线交叉点分别编号。然后按编号顺序列出各交叉点的管线垂距表。凡各类管线原规划在交叉点发生矛盾者,均可在附注中标明,并将综合后修正的数据填入表中。此方法虽然详尽,但图表分开使用不能一目了然。(2)直接在管线综合平面图上的管线交叉点处画垂距简表,简表内容包括交叉点上、下管名称、管径、管底标高、净距、地面标高及座标。此法使用方便,但交叉点多时,往往图上很挤或画不下垂距表。(3)将管线交叉点的上、下管线名称及相邻外壁(即上管底及下管顶)的标高用线引在管线综合平面图上。此法绘制简便,使用灵活,但不标明管底标高。2(道路管线布置横断面图。道路管线布置横断面图常用比例1:200,图上表明:道路各组成部分及其宽度,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绿化带,现状及规划 的管线在平面和竖向上的位置,横断面应标明路名、路段。 下列表3,24、25、26、27,供参照。 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用地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1(居住区用地指标(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如表3,28: 2(居住小区用地指标(1980年国家建委提出)如表3,29: 3(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见表3,30: 4(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见表3,31: 居住区与居住小区用地平衡表及其说明 用地平衡表是对居住区,居住小区的用地现状和用地规划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计算,检验各项用地的分配是否合理和符合国家规定的指标。它的作用是:用数量表明居住区、居住小区的用地现状;用数量表明规划设计方案的各项用地分配和所占总用地比例;居住区、居住小区各项用地指标和占总用地的比例,表明居住区、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作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评定和建设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依据。它的表式如表3,32。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的合理性及每一居民平均占有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数量(人均用地水平),是衡量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经济的重要标志。1(规范中采用“居住区用地平衡表”格式与各地现行格式基本一致。但具体平衡内容各地口径不一,如有的将“其他用地”纳入用地平衡,有的不参与平衡等。考虑到“其他用地”既与居住区用地功能无直接关系,也与居住区用地之间无相关规律性,更无可比性,因而不能用来衡量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与规划水平。据此,规范采用的用地平衡表,以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作平稳因子。人均用地亦只计算居住区用地及其所属各单项用地。“其他用地”不参与用地平衡,也不计入人均用地指标, 只在居住区规划总用地中统计其用地数量。在具体使用“居住区用地平衡表”时,要按居住区的实际规模确定表名及相关用地的名称。如规模为小区,则表名相应为“小区用地平衡表”,“,”为“小区用地”,最后一项为“小区规划总用地”。2(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即居住区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分别占居住区用地的百分比的控制数。影响该指标的因素很多,它与居住区的居住人口规模,所在城市的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用地紧张状况等有密切关系。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是根据全国不同地区37个大、中、小城市70年代以来规划建设的(含在建的)140余个不同规模居住区的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制订的。(1)居住区人口规模因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级、道路等级和公共绿地等级,且具有规律性,是决定各项用地指标的关键因素。故作为“居住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的分类依据将其列于表中,即以居住区、小区、组团不同规模表示。(2)由于各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用地紧张状况不同致使居住小区各项用地指标也不一样。如大城市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中小城市要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较高,该项占地的比例相应就高一些,某些中小城市用地条件较好,居住区公共绿地的指标也相应高一些等等。此外,同一城市中也因各类居住所处区位和内外环境条件的不同,各项用地比例也有一定差距。(3)“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仅考虑了在一般情况下影响控制指标的因素。对某些特殊情况,如因相邻地段缺中小学,需由本区增设,或相邻地段的学校有富余,本小区可不另设学校等,这对本小区(或居住区、或组团)的用地平衡指标影响很大。 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的影响因素 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由城市规模(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级)、居住区分级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和住宅层数等三项主要因素综合控制。根据全国140余个不同规模居住区资料的分析,决定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的主要因素:一是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一般都较高,人均占地指标相应地较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用地条件相对宽裕一些,人口密度一般要低一些,人均用地指标也就相应地高一些。二是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因涉及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等配套设置等级不同,一般人均占地居住区高于小区,小区高于组团。三是住宅层数。一般若住宅层数较高,所能达到的居住密度相应较高,人均所需居住区用地相应就低一些。以上三个因素一般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是决定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的分类依据。其他影响因素,如居住区所处建筑气候分区及地理纬度所决定的日照间距要求的大小不同,对居住密度和相应的人均占地面积有明显影响,城市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此外,人口户型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各层面积的总和,包括主要使用面积、辅助使用面积和结构面积三项。在住宅设计中主要使用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起居室、餐室、卧室等面积的总和。辅助使用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从属于起居活动的房间(厨房、盥洗、厕所、储藏室等)面积的总和。结构面积是建筑物各层平面中的墙柱等结构物所占面积的总和。在居住区规划中,建筑面积用于计算建筑面积总量及建筑面积密度等指标。2(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基地面积之比,一般以百分比表示,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的空地率和建筑物的密集程度。3(人口密度。分为人口毛密度与人口净密度两种,人口毛密度是按居住区或居住小区总用地计算。通常作为计算城市规划用地的控制指标。人口净密度按住宅用地计算,主要衡量居住密集程度和居住水平。4(住宅建筑套密度。包括住宅建筑套数毛密度及净密度,前者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 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后者指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a)。住宅建筑套密度反映在用地单位面积上的住宅密集度和居住环境质量。5(住宅建筑面积密度。包括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及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这项指标用以衡量住宅容量是否合理及控制住宅面积建设量。6(住宅建筑净密度。指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7(建筑面积密度。又称容积率。指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面积(m?2,ha)。它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程度,容积率越高,土地开发强度越高。容积率是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8(住宅居住面积密度。指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内全部住宅可供居住的总面积(卧室、起居室、餐厅)与用地总面积之比(m?2,ha)。它反映每公顷居住面积数量。根据人均居住面积指标可计算出人口密度。9(住宅平均层数。指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例(层)。10(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11(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指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12(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13(拆建比。新建的建筑总面积与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的比值。14(土地开发费。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开发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测算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万元,ha)。15(住宅单方综合造价。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所需的工程建设的测算综合投资,应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和居住区用地内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元,m?2)。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见表3,33。 住宅小区造价估算 住宅小区的造价包括居住建筑(住宅和单身宿舍),公共建筑和室外市政工程设施的造价,此外还包括土地使用准备费用(如土地征用费、青苗补偿费、房屋拆迁费、围海造地费等),以及其他费用(如为工程建设中未能预见到的后备费用,一般预留总造价的5,)。居住区总造价概算表的内容包括6个部分的项目,以及各个项目的数量、单价(元)、造价(元)、占总造价的比重及必要的备注等。其中6个大项目分别为1(土地使用准备费,包括土地征用费,房屋拆迁费、迁坟费;2(居住建筑造价,包括住宅及单身宿舍;3(公共建筑;4(室外市政工程设施包括土石方工程,车行和人行道、水暖电外线等;5,绿化;6(其他。此外总造价概算表中,还包括根据以上6个项目的内容可计算出的居住区总造价(万元),平均每居民占造价(元,人),平均每户造价,平均每公顷居住用地造价(元,公顷),平均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造价(元,m?2)等。影响居住区造价的主要因素是住宅建筑和土地两项费用。住宅建筑费用主要取决于住宅的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平均每户的建筑面积标准。住宅建筑面积标准的提高不仅增加住宅本身的造价,而且还相应增加了城市用地,增加了土地费用,因此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控制住宅建筑面积标准。住宅建筑的投资还与住宅层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在相同标准的情况下,虽然高层住宅的造价要高于多层住宅,但是,由于高层住宅能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减少室外市政工程设施投资及征地拆迁费用,故在土地费用达到一定数量时,高层住宅或高、多层结合的居住区综合造价可等于和接近一般多层住宅的居住区造价。土地费用在居住区总造价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存在土地买卖,但土地仍有价值概念,不同城市,不同地段征地与拆迁费大不相同,由此可见,城市用地的投资有时远比住宅建筑要高,从而对居住区的总造价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在旧区改建时更加突出。 住宅小区儿童游戏场规划设计 户外生活是居民居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主要包括儿童游戏,青少年及成年人体育活动,老年人保健锻炼、散步、休息、邻里交往、老人聚会聊天、冬季晒太阳、夏季乘凉等。居住区建设应当按不同年龄居民活动的需要布置活动场地。设计儿童游戏场地布点应结合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综合考虑,使各级游戏场地与绿地能够覆盖整个居住地区。根据目前国家标准确定的居住区公共绿地定额指标每个居民不少于1(5平方米,儿童游戏场地可按每个居民0(5,1(0平方米计算。住宅区儿童游戏场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1(针对3,6周岁幼儿的住宅组团级以下的幼儿游戏场地,场地规模一般为150,450平方米,最小场地规模为120平方米,每个儿童最小面积3(2平方米,一般布置在住宅庭院内,宅前屋后,在住户能看到的位置,结合庭院绿化统一考虑,要求无穿越交通。其服务半径小于或等于50米,服务于30,60户”20,30个儿童。主要器械和设施有草坪、沙坑、铺砌地、桌椅等。2(针对7,12周岁学龄儿童的住宅组团级儿童游戏场,场地规模一般为500,1000平方米,最小场地规模为320平方米,每个儿童最小面积为8(1平方米,多布置在住宅组团中心地区并布置在组团绿地内。其服务半径小于或等于150米,服务于150户的20,100个左右儿童,设有多种游戏器械和设施,沙坑、秋千、绘图用的地面、滑梯、攀登架等。3(针对12周岁以上青少年的小区级少年儿童游戏公园,场地规模一般为1500平方米以内,最小场地规模为640平方米,每人最小面积12(2平方米,布置在住宅组团之间,多数布置在居住小区级或居住区级的集中绿地内,以不跨越城市干道为原则。其服务半径小于或等于200米,服务于200户的90,120个青少年。须设有小型体育场地和较多的游戏设备,也可修建少年儿童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中心,儿童游戏场地常见设施有沙坑、水池、草坪与地面铺砌及墙体等。沙坑深度以30厘米为宜。每个儿童游戏时面积为1平方米,沙坑最好设在向阳处,既利于儿童健康,又可给沙土消毒。应经常保持沙土松软和清洁,定期更换沙料。规模较大的儿童游戏场可布置浅水游水池,水池深度以15,切厘米为宜,平面可选用各种形状、也可用喷泉、雕塑加以装饰,池水要常换。柔软的草坪是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良好场所,同时还要布置一些用砖、石、预制混凝土及陶质地面板等材料铺面的硬地面。游戏墙及迷宫是常见的儿童游戏设施,游戏墙的线形可设计成不同形状,墙上布置大小不同的圆孔,墙面可有图案装饰。游戏墙尺度要适合儿童身高。迷宫是游戏墙的一种,其进出口应设计一个标志。 住宅小区体育运动场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是居住区公共活动场地的组成部分,场地的布局根据居民体育活动的需要和居住区用地条件,一般分三级或二级布置。三级布置为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居住小区体育运动场地、小块体育运动场地;二级布置为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居住小区体育运动场地或居住区体育运动场地、小块体育运动场地。其中居住区级体育运场地面积为8000,150皿平方米,场地面积千人指标为200,300平方米,场地位置应适中,居民步行距离小于或等于今0米,其内部设400米跑道及足球场的田径运动场一个,网球场4,6个,小足球场、篮、排球场各一个。居住小区级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为4000,10000平方米场地面积千人指标为200,300平方米,应结合小区中心布置,步行距离小于或等于400米,内部设小足球场、篮球场和排球场各一个,网球场2,4个,羽毛球场及操场等。小块体育场地面积为2000,3000平方米,服务范围以100米左右为宜,内部设成年人和老年人练拳操场、羽毛球场、露天乒乓球场、小足球场等。 住宅小区晒衣场地及垃圾贮运场地规划设计 在南方潮湿地区,往往需要利用室外晒衣场地来解决小区居民晾晒衣物的问题。室外晒衣场地的布置应考虑以下几点:场地布置应就近、 方便,并能随时看管;场地位置应阳光充足,曝晒时间长;场地要注意防风、防灰尘,避免污染;有条件时可在场地四周围以栅栏,以便于管理;场地大小可按每根晒衣竿长3,3(5米,竿与竿相距1米计算。居住区垃圾贮运场地也是户外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垃圾的集收和运送有三种方式:1(居民将垃圾送至垃圾站或集收点,倒入垃圾箱内,然后由垃圾集收车定期运走;2(居民将垃圾装入塑料袋,由专人或住户自己送至垃圾集收站,再由垃圾集收车送至转运站;3(在多层或高层住宅内,通过垃圾管道将垃圾集中在底层垃圾仓内,再由垃圾集收车定期集收运至转运站。三种方式以第一种方式使用较多,布置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既方便使用,又不宜布点过多,造成污染,从住宅入口至垃圾贮运场地距离以100,150米为宜;2(离住宅居室窗户至少10米,并应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3(应较隐蔽,不妨碍观瞻,可用绿化遮挡、隔离;4(场地应铺砌,能排水,且便于垃圾装车操作和易于清扫;5(便于垃圾集收车辆行驶路线畅通。 居住区环境设施设计 居住区不仅要为居民提供活动场地与空间,还要创造一种美观又吸引人的环境。环境建设是通过多种要素实现的,居住区环境设计除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主体外,户外空间的各种设施、小品建筑和植物是构成环境的重要部分。1(地面铺装。住宅小区中常用的地面铺装材料有预制混凝土板、地砖及石块,铺地图案要考虑板块尺度、颜色和质感,良好的材料运用和搭配可以加强图案的艺术效果。此外硬质铺装也可与草地交织相嵌布置。2(栏柱。为分离汽车与行人交通,需在居住区内设置栏柱,用以阻隔汽车,以保障行人安全。也有许多居住区在人行道旁设栏柱,阻止汽车驶上人行道。栏柱的尺度、材料类型及质地、颜色和布置的规律性,能增加居住区空间的趣味性。栏柱不宜太高,栏柱之间如用铁链相连,可以加强分道感。栏柱端部还可以结合道路路灯设计,使夜间步行道路更加分明。栏柱必须坚固,混凝土制栏杆最实用,金属材料适合制作可移动的栏柱。3(围墙。围墙的作用是分隔住宅与街道空间,并创造景观。一般情况,围墙宜低不宜高。常用的材料有混凝土、砖、石料、金属及竹。围墙形式要配合建筑的造型及风格,可实可虚,可重可轻,表面处理除金属材料外,其他尽可能体现其原有的材质与色泽,少用涂料与粉刷。4(座椅。椅凳一般布置在适宜于停留、较僻静的地点,可采用木料、金属材料、石料或混凝土制作。木制座椅最为舒适,而用其他材料制作则更为耐用。座椅凳还可以结合桌、大树、花坛、水池设计成组合体,构成休息空间。5(花坛、花钵。居住区户外场地及路边布置花坛、花体,种植花木、花草,可以美化环境,种植灌木的花坛土层厚至少0(6米,并在坛底设排水口。建造花坛、花钵的材料有砖、石料、混凝土、陶瓷等。造型宜简洁,并有良好的尺度,颜色和质感。6(路灯、园灯。居住区中设置的路灯、园灯包括广场灯、庭园灯,路灯等,主要光源有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荧光灯、白炽灯,灯具选择与设计要求外观舒适并符合不同使用要求,艺术性要强,与环境相协调,并且要保证安全,坚固耐用,取换方便,安定性高。此外,灯具还要形美价廉,具有能充分发挥照明功效的构造。7(电话亭。一般布置在居住区出入口处,公建中心及中心绿地。电话亭可设计为封闭式的、半封闭上部设隔声罩的以及组合式的,造型要美观,且坚固耐用。8(雕塑。居住区内布置雕塑可以加强生活氛围,题材宜选居民喜闻乐见的,尺度不宜大,要有人情味。雕塑可布置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住宅组团的绿地、小广场上,还要考虑雕塑与周围设施的协调。雕塑的材料应能耐久,石料、金属材料、混凝土、玻璃钢等都可用于雕塑,雕塑也可作为喷泉设计的组成部分。9(喷水。居住区内设喷水可以形成动态特色景观和活泼气氛。在炎热地区,喷水还可改善局部小气候。喷水常结合雕塑和嬉水池设计,居住区的喷水以中小型为宜,水循环系统必须简单可靠,便于操作。10(指示牌。指示牌可指示道路方向、门牌号,是居住区不能缺少的设施。为了方便居民和来访者,指示牌应布置在醒目的地方,标注清晰,色彩鲜明,易于辨认。指示牌支架材料一般采用混凝土、铝合金等,指示牌可用木板、金属板、铝合金板,图案文字可用彩 色喷涂的办法。11(废物箱。废物箱是保持居住区环境清洁的重要设施,废物箱应布置在居民容易看到的地方,如公交车站,公建中心,售货亭及步行道旁。废物箱的造型应便于使用和清扫,材料可用金属、塑料、混凝土、陶瓷及木材。废物箱设计要求造型优美、色彩鲜明,起点缀景观的作用。 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将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使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居住区的规模、内容、规划结构、功能布局以及建筑物的密度、高度、造型、风格等都应纳入城市主系统的循环网络中。这就要求规划师首先要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并研究当时当地的气候、民俗、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等特色,以便景观环境的创作既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又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2(建筑单体的设计应做到谐调、多样、可识别性强,居住区内的单体建筑应融合于整体建筑群体之间,因此协调统一应是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基调。不但每个单体本身是完善的,而且其体量、造型、尺度、比例、形式、色彩、风格及平面组合等都要追求景观环境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在统一中求变化,既谐调又多样,能使室外环境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气氛。其他建筑景观、空间组织、绿化小品等都可采用多样化设计手法。3(景观环境应符合居民的审美观及行为心理。首先,居住区景观环境应满足居民对美的需求,美是居民认同环境,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条件,由于人的审美观念正在不断提高,因而建筑师及规划师要审时度势,掌握人的审美需求,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巧,在建筑和环境创造中给居民以高层次美的享受。其次,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要满足居民行为心理的需求,居民的行为不仅对活动场所的布置有要求,同时还希望那里的景观能提供恰当的环境气氛。封闭的空间宁静、安逸、适合于半私密性的家庭室外活动和近邻交往;开敞的空间活跃,令人兴奋,适合居民的室外漫步,游逛和观赏。再有应重视景观环境,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创造出一些吸引居民的景点,供其休息、交往和观赏,提高他们的精神情操。景点包括中心绿地,小区主入口,主要道路转折点等,在景点的突出部位安排对景建筑或对景小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了创造一些景点作为吸引居民的中心场所外,尽量把人流集中的主路设计成连续的景观空间。景点的设置要考虑到人的视觉效果,景点距离以不超过200米为宜,也就是人在100米以内能认清它的形象。景点的形象和造型要美观并具有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住宅小区的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是居民对景观环境的本能要求。识别性的定义在于一个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特征,而且还应反映社会文化的内涵,能激发起人的想象力。处理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可识别性时,必须从整体环境出发,对规划布局、空间组合、建筑形象以至绿化小品等做深入细致的推敲,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小区的可识别性可以从多种途径得到体现:1(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地物,以现状为依据,有自身的特色,因而有别于其他小区;2(按照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特点和居民的心理行为需求进行住宅组合,形成特有的空间环境气氛,能为居民提供有特色的、受欢迎的景观环境;3(创造独特的建筑风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使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识别性的关键。居住区内建筑外观应引人注目,建筑形象鲜明,风格独特,这是人们认知环境、产生归属感的前提,又是小区可识别性的直接因素。建筑体形的变化,包括天际轮廓线的变化,平面轮廓线的变化,以及立面块体的变化,对人们图象的认知作用十分显著,因此也是加强可识别性的重要手段。4(树立标志建筑或标志物也是加强景观环境可识别性的一种辅助手段。作为标志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处在居住区的重要位置,外型美观且与众不同,还要与居住区的整体景观环境协调统一。标志建筑或标志物有多种处理手法,有的以高取胜,有的以独特造型取胜。为了加强小区的可识别性,建筑师可以运用符号学原理,把一种独特的标志作为母题,在小区的各个部位中重复应用。母题的重复应用能不断地向人们传达信息,加深人们的印象。 住宅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要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保证居民在正常的情况下,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能够适应那些可能引起灾害发生的特殊和非常情况,如火灾、地震、偷盗等。1(防火。为了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时居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火间距的大小随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以及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等情况而异。当两建筑物的相对山墙无门窗时,火灾蔓延的可能性较小,其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3(5米,以保证消防车的通行;当建筑沿街布置时,从街坊内部通向外部的人行通道的间距不能超过80米,而当建筑长度超过160米时,应留出消防车的通道,其净宽和净高都不应小于4米。为了考虑消防用水的需要,在居住区内还必须设置室外消火栓,每个消火栓的服务半径为150米。2(防震。在地震区,居住区规划时要力求把灾害控制到最低程度。居住区用地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沼泽区,不稳定的填土堆石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及其他地震时有崩塌陷落危险的地区。规划中应考虑适当的安全疏散用地,可结合公共绿地,学校等公共建筑的室外场地,城市道路的绿带等统一考虑,以便于居民避难和搭建临时避震棚屋之用。居住区内的道路应平缓畅通,便于疏散,并布置在房屋倒塌范围之外。此外,居住区各类建筑除考虑建筑物设防烈度的要求外,房屋体形尽可能简单,同时必须采用合理的层数、间距和建筑密度。3(防盗。安全是居住环境中居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因而居住区规划要为此创造必要的防卫条件。居住区规划的任务是必须有利于尽快地把社区群体的邻里关系建立起来,打下安定团结的基础。实践证明,住宅组团与居民委员会规模取得一致,便于邻里居民互助互爱;住宅组成庭院,单元入口都开向内部庭院,有利于邻里交往,同时也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室外活动场所等等。发挥居民自然监视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将住宅规划布局为内向庭院式,庭院中活动的人能看见各家的出入口,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也有的小区将住宅组团实行相对封闭,只留一个组团入口,入口外设自行车棚或其他组团公建,这样布置使得车棚或公建内的人可以看到出入组团的人员,起到监视的作用。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质量评价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质量需要通过评价,恰当的评价不仅能鉴别设计方案的质量水准,而且由此能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规划设计评价具有综合性、预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以其成果的综合效益来予以评价的,而效益的综合性是由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所决定的。设计方案评价最基本的特征是预测性,预测中应包括对未来的变化做一定的估计,因而评价工作一般分两个阶段,一是方案预测评价,一是实效评价。以目前国内的一般情况看,设计评价活动基本上有两种方式:设计方案由行政或专业管理系统内部评定,或是进行公开的设计竞赛,邀集专家评选。评价活动的技术方法也可分为两种:一是按照方案的综合效果进行抉择,二是对方案进行分解评定。居住区建成后就成为一个实体环境,它的物质内容可概括为人工设施,自然环境与人的活动三部分,对环境的总体评价应以三者是否统一谐调为其目标。评价主体一般有使用者即居民,设施经营管理单位;管理者,即建设、房产、市政、城建、园林以及消防、人防、环保等管理单位;任务委托者,即建设单位;施工者,即建筑、道路、管线等施工单位。作为各评价主体,居民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住宅的适用性,道路的通顺便捷程度,设施的方便与可靠程度,生活安全和健康的保障,邻里来往与互助,环境安静卫生,景观亲切悦目等;管理者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便于居民组织管理,符合建设管理规章,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利于房屋分配管理及维护,符合人防规定、环保规定及利于防灾救灾;来自建设单位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合理利用基地,达到容量,投资能够收回效益,工程质量达到优良,竣工时间适宜;来自施工者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技术与设备应当适用,能够收回经济效益,施工场地合用,交通运输便利,水、电供应近便,建材易于筹集,施工期限适宜;再有设施经营者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设计适用,位置及环境适宜,便于养护管理,经营能收效益,交通运输方便。根据上述评价主体及其相 应的基本要求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功能效用,经济效益,环境景观等几个方面的项目,通过对各评价项目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再根据不同项目的重要程度次序及其不同的权值,可以对方案做出较为定量化的评价。 城市旧居住区改造的原则、特点和方式 《城市规划法》中明确规定“城市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并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这一城市旧区改建的原则,不仅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且也反映了旧城改造的客观规律。城市旧居住区改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1(复杂性。旧居住区改造的复杂性不仅在于需要对改造地区现状的物质环境(包括地上和地下)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而且还涉及大量社会的、历史的和政策方面的(如私房政策、居民动迁等)一些其他问题。2(长期性和阶段性。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必将不断地对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城市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新建只是相对的,而改造则是绝对的。由于居住区是大量建造的,它的各项建设标准严格受到一定时期国家经济水平的制约,而建设标准又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就决定了居住区改造的阶段性和长期性。3(综合性。城市旧居住区的改造往往涉及城市总体,如改造地区的人口密度需要考虑城市人口的疏解,建筑层数的确定要考虑附近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情况等;对一些富有传统特色的旧居住区的改造,除了考虑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充分研究其历史和艺术的保留价值和城市与建筑文化的环境效益。旧居住区的改造方式受一定时期的经济水平、技术条件和环境现状等的制约,根据不同的改造要求可分为维修改善、更新、整理和改建等几种方式。 旧居住区的维修改善和更新 旧居住区的维修改善指一些经常性的维修保护和局部的改善措施,具体包括:1(维修改善旧住宅和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维修改善措施应根据其结构类型、损坏程度、使用年限、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该地区远近期改造的要求而区别对待,包括日常的维修保养和房屋使用功能的局部改善。2(旧居住区室外环境的改善。包括(1)整顿道路和交通,如整修路面、整顿道路系统,增辟公交线路或增设公交站点。(2)增设市政公用设施,如增设公共给水站,公厕、公用电话、路灯、垃圾箱等。(3)合理调整公共服务设施,如合理改变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改造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质量等。(4)增辟公共绿地和室外儿童活动场地,老年和成年人休息场地。(5)整顿院落,对室外搭建的棚屋和杂物进行清除,通过拆通院墙,重新隔断,调整宅院的通道出入口等,以达到院内用地的合理使用,并有利于居住生活活动及道路和环境的改善。此外,对于建筑过密或院墙过高的地段,可采取拆除少量质差的建筑或降低院墙、改修漏花围墙等办法来改善宅院的通风、日照和采光等状况。(6)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城市噪声干扰和其他的污染。此外,旧居住区改造还有更新的方式,指对旧住宅和建筑在保留其外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内部现代化改造。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房屋结构质量较好或外观造型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地段。 居住区的整理规划 居住区的整理规划是指对一些质量较好的居住区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解放后我国各地新建了很多居住区。这些居住区虽然大多是按规划建设的,但限于当时的建设条件、经济水平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些问题是:1(用地使用不经济和不合理,需要合理调整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如早期修建的住宅一般建筑间距偏大,建筑密度较低,因此如房屋结构允许时,可考虑适当加层,以充分发挥用地的潜力。还有在居住区原先规划的用地中,有的被改作它用,有的被有碍居住区环境的单位或设施所占用,因而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居住区用地的合理使用。2(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使用不便,需要充实和提高。随着居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和时代的发展,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有新的要求,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居住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面临缺乏和不足,迫切需要加以充实提高。3(市政工程和公用设施有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有的则陈旧落后,需要进一步改善。4(居住区公共绿地不断被占用,各类居民室外活动场地如老年人活动场地和儿童游戏场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旧居住区的改建规划 旧居住区的改建是指对旧区进行重建。这种方式往往工程量大,投资多,时间长,问题复杂。根据改建地区的具体条件和改建需要可分为局部改建、道路沿线改建和成片集中改建等几种方式。1(局部改建。指在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需要保留或保护的居住地区,对部分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拆除重建或利用旧区内的一些空地进行抽建。局部改建虽然只对整个旧居住区作局部的改建,但其涉及的问题有时可能是全局性的。进行局部改建时必须考虑:(1)应以较大地区范围的详细规划为依据,明确对局部地区的改建要求,确定相应的技术经济和规划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要求。(2)局部改建宜相对集中力量成组成群地改造,以利施工组织和建筑面貌的统一。(3)局部拆建和抽建时,不能套用定型设计图纸,须单独设计。(4)适当处理新建房屋与原有建筑在外观上的相互关系,对建筑的体型、立面处理、色彩等方面注意新旧协调,有时还要全面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些风景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著名景点和建筑保护区进行局部改建时,建筑的规划布置,层数、体型、色彩等应与周围的环境协调。2(道路沿线的改建。旧居住区道路沿线改建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对该道路性质、红线宽度等规定而进行,沿街建筑的项目、规模、层数标准等也应以整个城市及该地区的总体要求为依据。沿街布置住宅首先应满足住宅对日照、通风及防止交通噪声的干扰的要求。为防止噪声的干扰,规划布置上可将道路红线后退,或沿街布置低层商店、车库,或设置隔声障壁等。道路沿线改建时应考虑街道宽度与两侧建筑物高度的适当比例和沿街建筑空间的组织。道路沿线改建应集中力量一次建成,如限于资金和拆迁困难等原因,可分段建设以利于形成完整、谐调的沿街建筑群体。道路沿线改建时应先拆除质量较差的建筑并严格控制划定红线内旧建筑的维修与翻建。此外,道路改建的选线既要考虑拆迁少,又不能过分迁就现状,应作深入调查和分析。3(成片集中改建。成片集中改建的旧居住区一般房屋质量普遍很差,有的已无法维修,或是即使能维修,经济上也得不偿失,再有因受地震、火灾或战争严重破坏的居住地区也可能采取这种改建方式。成片集中改建能较大地改变旧区的面貌和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但一次投资大。 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 旧居住区改造中的调查研究工作十分重要,调查的内容视改造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改造要求而有所侧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使用现状调查,包括各类用地的使用性质,使用单位、分布范围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图、表、文字表示,此外还须了解各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各单位今后发展的要求。2(建筑现状调查,包括各类建筑的使用性质、面积、层数、质量(可按结构类型、使用年限、设备标准、损坏程度等拟定鉴别的等级)、历史价值、产权所属等,也可以用图、表表示。此外,还应结合土地使用现状,分析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对于旧居住区原有住宅应普遍的或选择典型地段调查其中要保留或更新的住宅平面组成。3(人口构成调查。调查包括需改造的旧居住区的总人口和人口年龄以及性别构成,总户数和户型的组成,出生率和人口发展的预测。结合用地和建筑现状的调查,分析人口密度和居住水平(按困难户、缺房户等详细划分),及改建地区居民的职业、工作地点、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等。4(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调查。包括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包括建筑和用地面积)、服务半径、服务质量等(可用图、表表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等。5(市政公用设施现状调查。包括给排水、供电、供热、供煤气等状况,各种地上、地下管线的架空和埋设位置、架设高度、埋深和管径大小等,道 路现状的断面、线型和路面构造,规划红线宽度和断面,交通状况(交通量和公共交通线路以及站点位置等)。此外,如有人防工程、桥梁、河道及其驳岸,以及其他工程设施也须作详细的调查。6(工厂的生产情况。包括原料和成品的运输方式、运输量、生产过程是否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废水、废气、噪声、粉尘等),工厂生产发展的要求等。7(地区内大气被污染情况,噪声状况原有保留住宅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等。8(建设资金来源。国家投资和各单位自筹资金的数量,以及其他可能集资的力量。9(行政区划现状。对现有居住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查,划定界限。总之,旧居住区的调查研究是一项十分繁杂、细致的工作,调查中要充分依靠群众,可采用发调查表格、开座谈会、现场调查、观测和访谈等各种方式,掌握确切的资料。从而对旧居住区的建筑及环境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建立改造地区的现状资料档案,当作考察和规划的依据。总之,旧区改造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现状资料调查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旧区改造的规划与实施,因而须备加重视。 山地丘陵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由于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质和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山地丘陵居住区的规划方法有别于平坦地区。在山地丘陵居住区的规划中,对居住用地选择,合理利用自然条件,道路网组织,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与居住建筑的布置等,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与合理改造相结合,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之既能充分适应地形和自然条件,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山地丘陵地形按其范围一般可以从大地形和小地形两方面认识。大地形指大地区范围内的地形,基本形式大致有浅丘、浅丘兼深丘及深丘地带三种,小地形指局部小片地形而言,基本形式一般按地貌分为:山堡、山岗、山嘴、山坳、坪台、峡谷、盆地、马鞍形地等。按坡形分:平面有平直形、曲折形、凸弧型、凹弧形;断面有均匀坡、阴弧坡、阳弧坡、曲折坡、台阶坡、跌落坡等。山地建筑群体用地的结构形式通常包括沿河谷、沟谷一侧或两侧发展的带状分布形式,沿山坡发展的片状或团状分布形式,沿山丘或台坪地发展的星形分布等形式。由此产生的山地建筑布置形式是较灵活的,常见的是各种随地形陡缓曲直而变化的行列式和自由式。在山地采用行列式或自由式布置建筑,是较能适应地形的变化,能使绝大部分建筑的朝向与地形坡向一致。周边式或混合周边式都不适宜山地的布置。一般在坡度均匀平缓,等高线基本平行的迎风向阳坡上采用平行或交错行列式;随着坡度的增大或等高线变化而分别采用斜行列式或曲折形等布置方式;当地形变化无一定规律性而对其改造的可能性和经济性不大时,则多采用更为灵活的点式、自由式布置等。山地建筑的层数选择是比较自由的,由于基岩的坚实和分层入口处理手法的运用,为修建多层住宅提供了经济的、方便的有利条件,从而可以发挥有限的土地潜力。除了山地建筑群体布置必须适应地形变化外,有的个体建筑也应作某些特殊处理,如采用筑台,提高勒脚、错层、跌落、掉层、吊脚与架空、附岩、悬挑和分层入口等,使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节约用地,争取建筑空间,解决建筑与地形、自然气候等多方面的矛盾。山地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多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商业项目多采用较小的综合商店,使居民能在一个地点内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小商店多附设在住宅组团中,大商店主要考虑在人流较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段,服务半径不似平原以直线为依据,而应以实际路程为依据,一般顺等高线方向交通方便,其服务半径可大一些;而垂直等高线方向,坡坎、梯道多、交通不便,服务半径宜小些。山地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较自由,其道路不如平原地区那样集中紧凑,应尽量结合自然地形,做到主次分明,区别对待。主要道路沿平缓坡地、谷地布置,次要道路可布置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上。道路网形式,一般多采用枝状尽端式、之字式或环形螺旋式系统。山地居住区道路弯曲度、坡度较大。由于地形的自然坡度大,变化复杂,山地居住区的道路可不似平原地区那样平直,否则将增大工程量,增加投资。其最小半径不小于15米,最大纵坡不大于8,,10,,特殊情况下可达11,,并控制其坡长。若有大量自行车和非机动车通行时,其纵坡不宜大于4,,同时要求坡道不宜过长,道路宽度不宜过大,也不宜强求一 律,应结合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在只能设单车道的车道上,应在适当位置加宽路面2(0,2(5米,供来往车辆错车之用。车行和人行交通系统一般可以分开设置,道路断面多为公路型。由于山地自然坡度较大,车辆要靠延展线路的办法,才能提高速度,这将使人行交通极为不便,为此可采用另设人行梯道的办法来解决。再有,山地道路布置要注意不良的地质现象,防止滑坡、崩塌,注意山洪排洪。此外,在山地丘陵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考虑影响其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因素,包括地形和工程地质条件变化的程度;居住区规划布置对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的适应程度;建筑布置对地形的适应程度;单项工程本身单价的高低;施工技术条件等。在规划设计中,应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经济合理地建设山地居住区。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乡示范小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住宅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住宅建设总量多年来居世界首位。为进一步推动住宅发展和科技进步,由国家科委、建设部策划组织,由八个部、委、局共同实施了2000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这是一项以科技为先导,以推动住宅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住宅功能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为宗旨的跨世纪工程。其总体目标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国小康居住水平与住宅产业发展方向;完成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主要住宅部品部件开发;综合采用上述技术和成品建设一批体现小康居住水平的城乡住宅区,为引导我国居民21世纪初居住水准,构建新一代中国住宅产业提供示范。按照“九五”计划的要求,本着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宗旨,到本世纪末,全国将建设一批城乡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各示范小区应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示范小区应具备超前性、先导性和示范性,规划设计应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建具有21世纪初叶居住生活的文明居住小区。示范小区建设应体现和引导居住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要为居住区建设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满足不同职业家庭生活行为活动的需要。小区的规划与住宅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努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提供住户参与精神,为社会提供多样化、可选择、适应性强的小康型住宅。创造具有良好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和时代精神风貌的城乡人民居住地。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 根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规划结构。城市示范小区的规划布局应做到用地配置得当,功能组织合理,布局结构清晰,设施配套齐全,整体协调有序。小区组织结构应按照其规模,方便居民生活,有利邻里交往与物业管理的需要,统筹考虑,灵活确定小区规划结构的分级,合理规划小区结构层次。设计中要重视小区的空间环境组织及其建筑文化内涵、主体设计应考虑地区特征及个性。小区内非居住性城市设施的布局,要保证小区结构的完整和居住环境质量,避免不利影响。2(道路与交通。小区内道路系统应构架清楚,分级明确,并与城市公交系统有机街接,方便与外界的联系。小区道路应通畅,主要出入口应合理及避免区外交通穿越。同时须满足消防、救护、抗灾、避灾等要求。组织好小区的人流、自行车及汽车的流向,选择交通合流或分流的方式,减少人车的相互干扰,保证区内人车安全和居住的安宁。小区内的小汽车停车位,应按照不低于总住户数的20,设置,并留有较大的发展可能性。经济发达地区应按总住户的30,以上要求设置。停车场地应保证必要的用地和安全停放,减少对住宅环境的影响。自行车停放场应方便而隐蔽,不得占用庭院、绿地。另外,小区内道路设计应符合残疾人无障碍通行的规定。3(住宅群体。小区的住宅应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条件,家庭人口构成,现代居住生活行为以及住宅市场的需求,按照小康居住水平,确定住宅类型与标准,小 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为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环境,可采取多层、高层、中高层,低层相结合等不同构成方式。高层住宅集中的地域,住宅容积率应符合规定并保证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住宅群体布置与空间组织应与住宅建筑设计相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成为有机整体。应提高住宅群落或院落的功能与环境质量,注意住宅群体形态的标识,住宅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保证室内外环境质量,同时应做到节地、节能。4(绿地与室外环境。小区绿地按不低于30,的要求布置,并尽可能地增大绿地率。应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覆盖,并提高绿化的质量。绿地的分布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方式,住宅群落内应安排休闲、健身与交往的场所,为老人休闲、儿童游戏设置活动场地,绿地须以绿为主,也可适当安排部分铺装地面及活动设施用地。小区环境绿化应结合住宅及其群体布置,绿地与住区环境须进行专门规划和设计。5(公共服务设施。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适应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向合理配置,其设置应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方便居民日常使用。布置上应避免对居住生活的干扰,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恰当安排。应结合社区建设的需求,配置居民的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居民集会(交往)场所,并须有完备的环卫设施系统,集运设施系统,实现垃圾袋装化或分类收集。6(工程管线布置。示范小区的供水、雨水、污水,电力、电讯、燃气及供热(北方地区)等管线应配套齐全。各种工程管线应地下敷设,敷设前要进行管线综合规划设计,合理安排,相对集中,一次建成,并应便于管理和维修。7(环境质量保障。示范小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光热环境应符合规定,并应组织好居住区小环境。小区采取集中供热或积极发展和推广应用家用燃气小型锅炉,以利节能及减少空气污染;保证饮用水质量,污水排放要经处理合格;充分利用改造地面水为景观水,对非流动水应采取措施,防水质恶化;减少交通、广场、学校等噪音对小区环境的干扰,建设无裸土小区等,保障居民身心健康。 住宅小区规划的审批与管理 住宅小区用地选择 住宅小区选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要求,在城市规划指导下,选择符合居住功能要求,环境良好,有利于开发建设的新建地区或适宜的旧区改建地段。小区用地的选择,应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避免地质复杂,土壤承载力差,地势低洼又不易排涝等不良的工程地质条件。住宅小区应避免布置在沼泽地区、不稳定的填土堆石地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如断层、风化岩层、裂缝、滑坡等,也应避开风口,洪水侵袭的地区,以及地震时有崩坍陷落危险的地区。住宅小区应尽量选择具有良好植被和小气候环境以及有利地形、地貌的地区,必须避免严重的交通、噪声干扰和工农业有害排放物的污染和侵害。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住宅小区可选择自然坡度在25,以内的地段,其地形即使复杂,经过一定的组织和局部改造,是可以合理布置居住建筑的。自然坡度在25,,50,的地段,建设困难较多,土石方量也大,建筑群体布置及设计受到很大限制。自然坡度在50,以上地段,最好不选作建筑用地,可作园林绿地。应注意山区丘陵地区建设特点,对农耕地作切实的调查,全面分析比较,充分利用适宜建设的山坡薄土、瘦地、荒地作为居住用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良田。要充分利用劣地,对丘陵间和坡腰良田好土要十分珍惜。 住宅小区规划选址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及各地方城市规划条例是小区规划选址的重要依据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住宅小区选址定点应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住宅小区选址定点的书面申请报告;计划部门的批件,反映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投资额等;有证测绘单位实测能反映拟建设位置及周围相互关系的一定比例的现状地形图。城市住宅小区选址往往须先作出可行性研究论证,然后再下达计划。在可行性 研究阶段,可以委托规划设计单位完成选址研究报告,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的前提。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规划行政部门再提出选址定点意见书,作为审批任务书的前提和作为工程征地的动迁、安置、补偿方案的前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由规划部门分管,主持其中选址定点的审查工作。小区选址定点勘察及审查工作中,应会同土地部门共同参加。总之,小区选址定点审查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要求,并且符合国家有关建设方针政策。经过小区定点选址工作的审查后,由规划管理部门发出选址意见书以及附图。选址意见主要包括选址定点,与定点位置有关的道路红线,标出限制范围和其他与定点位置有关的用地规划设计条件,以及核定规模等。开发建设单位领取选址意见书后,即可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向拟建所在地人民政府房产、土地管理部门联系开展动迁、征地、划拨用地等基本情况的摸底工作,对拟建地块所涉及的城市各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基本情况的摸底工作;开展规划设计组织工作等。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条件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条件是进行小区规划设计的依据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1条的规定,建设用地单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后,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核定其用地位置和界线,提供规划设计条件。主要包括:1(小区建设用地的现状地形图,该地形图要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2(根据住宅小区的性质和所处地段条件提出的拟征用地范围,即划出用地红线。3(综合向各有关部门征询意见后提出的综合性意见。4(该建设用地的外部限制条件,包括山、水、地形和四邻的建设情况及空间环境要求等。5(提出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位置,路幅及其规划要求。6,提出规划设计要点,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体量、红线退让要求和地下管线走向,绿化要求以及其他控制事项。7(其他有关的特别要求,如人防,净空限制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向建设用地单位发出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以便以此为依据进行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办理程序 对住宅小区规划应依照国家和地方规划管理的法规实施统一管理,并依次办理各种手续。坚持小区规划审批办理程序能够更好地实施住宅小区规划,推动住宅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服务。住宅小区规划管理程序的繁简取决于城市的大小及城市专业管理部门设置的多少,建设项目的大小难易等。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虽有相同的原则性要求,但具体规划审批程序的复杂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较典型的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办理程序为:1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报告;2(规划管理部门立项并核发工程选址意见书;3(规划管理部门审定小区规划设计并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4.经各有关部门审核小区内建设工程图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各有关部门核准全部税费和施工许可证;6(施工放线验线;7(施工监督;8(工程验收;9(竣工图归档。总的来说住宅小区规划审批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首先小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其次为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包括建筑管理和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住宅小区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管理 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批管理是小区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任务是使小区规划范围内一切建设项目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规划实施管理的要求。1(我国建设用地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土地使用的规划管理;(2)地政地籍管理;(3)土地开发经营管理。2(三个部分虽分属于三个主管部门即规划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及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三者关系有待协调,但却是相互联系的。住宅小区内各项建设的土地使用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服从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小区用地规划审批管理上的衔接在于:建设用地单位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选址。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土 地征用、划拨和发放土地使用手续。小区建设需要使用国有土地或征用集体所有制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时,要由城市综合开发主管部门统一向规划部门办理申请,取得规划批件后,向房地产和土地部门申请动迁、划拨和征用。 住宅小区规划的编制与审定 住宅小区选址定点之后,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小区规划图的设计。城市综合开发的新区和旧城改造区,应由综合开发管理部门(或综合开发公司)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开展小区规划图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也可以采用方案招标的方法,以利于方案评优,提高小区规划设计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住宅小区规划总图从小区规划管理的角度应反映:小区建设拟用地范围;标明规划管理部门划定的道路红线及其他外部限制条件;标明小区道路的位置走向、标高、坡度及转弯半径;标明小区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等)的位置、形状、层数及室内外地坪设计标高等;明确小区各种市政工程管网的平面位置,管径、控制点坐标及标高、竖向规划等;标明小区内各类型停车场地的布置形式;明确小区绿化及室外环境布置等。此外,小区规划总图还应注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居住人口,小区总用地面积,小区规划用地平衡,总建筑面积,住宅建设面积,公共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住宅小区规划图应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报审查,由城市规划部门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小区总体布局、城市景观、管网综合布置和技术经济指标等。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住宅小区规划图审查意见通知书,作为下阶段设计修改和规划图审批的依据。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内容包括原则同意的意见,综合各方面审查应予修改补充的意见。审批权由当地人民政府规定,一般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批,较重要的小区由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住宅小区规划图成果内容包括:小区规划说明书;小区规划总平面图及各专项规划平面图;小区竖向规划图;小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各项市政工程规划;小区整体或局部效果图等。审批通过及修改通过后的住宅小区规划图,应注明时间,并加盖审批机构公章,否则不具备法律效力。 住宅小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面积、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31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第39条规定:“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维护建设用地单位合法权益的法律证据。住宅小区建设或开发单位只有在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才表明小区建设用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发给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包括标有住宅小区建设用地具体界线的附图和具体规划要求的附件。附图和附件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配套证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是住宅小区规划审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住宅小区建设中各项建设工程如建筑工程、市政公用设施工程等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住宅小区内各项建设工程项目向城市规划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许可证手续,并按照建设工程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建设。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内容包括:1(确定住宅小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发放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这些要求主要根据已审批的住宅小区规划图而提出的,以此作为各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的依据。2(审定各建设工程(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等)初步设计方案,发放初步设计方案规划审定书,作为施工图设计的依据。3(审查施工设计图,发放建设工 程许可证,作为批准开工的依据。经过这些程序后,建设部门方可开始办理税费手续,获得施工许可证,进而开始施工。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方案审定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方案审定是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各类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及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查,各设计方案应满足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要求和工程的建设要求,并且综合建设及开发单位的意见等。建设及开发单位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报送住宅小区建筑设计方案申请审定时,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具备建设计划的批准文件;2(设计方案要符合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要求;3(报送的各建筑的设计方案应为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且方案不应少于两个,并可附上建设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推荐方案的意见;4(设计方案图纸,包括总平面图、建筑各层平面图、立面图、主要剖面图的草图、透视图或模型,设计方案说明书等。有时,一个住宅小区往往是由多家建设单位共同开发的,各单位分别报送建筑设计方案申请审定,但都须符合上述要求。在建设单位提出建筑设计方案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进行审查比较,必要时组织专家评审,对各建筑总平面布置、交通组织情况,工程周围的环境关系,建筑造型、体量、立面色彩等进行审查,并对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在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建设及开发单位方可以此为依据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住宅小区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审批 住宅小区内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审批程序与建筑审批程序相同。住宅小区内的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和道路,各种工程管线等要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住宅小区内新建道路及各种工程管线须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手续,并按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建设。城市住宅小区公用设施的规划管理要严格按照住宅小区规划和有关各专业规划及规范的要求实施。各项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必须由符合资格等级的有证设计单位设计。小区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应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报建时应具备详细的设计图,土地使用证件及有关工程的规划批件。各种管线应在小区规划道路、花园绿地里埋设或架设,尽量采取地下敷设方式。沿小区道路设置的管线应依次由道路红线向路中方向排列,原则上一侧排列次序为供水支管、电力电缆、煤气管、污水管、雨水管,另一侧排列次序为供水支管、电信电缆、供水管、热力管。管线走向应与道路中线平行,横穿道路时应尽量与道路中线垂直。各种管线的敷设,除交叉处外不得重叠,如交叉敷设时,原则上应以技术条件较低的避让技术条件较高的,小管线让大管线,支管线让干管线,压力管线让自流管线,软管线让硬管线。各种地下管线的水平间距和管线交叉的垂直间距应达到规范规定的距离。地下管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的结构,标高和管线的安全要求,交叉情况而定。电信电缆、电力应尽量敷设在人行道或自行车道内。此外,还应控制小区道路红线范围内,除按规划设置各种管线、电话亭、指示牌、交通标志外,不得设置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 住宅小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申办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在住宅小区规划审批过程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小区住宅及公共建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二是小区各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理。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在小区各建筑方案及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方案审批之后,作为审批开工报告的前提和竣工验收的依据,是小区各有关建设工程管理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包括附图和附件,作为许可证的配套证件,附图和附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市或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小区建设及开发单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应提供下列有关材料、图纸和资料: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小区建设用地规 划许可证;按规定权限审批的建筑或管线初步设计文件;批准的计划投资文件;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土地使用权属证明;建设单位的建设申请书;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征询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意见;必须具有设计资格单位绘制的各建设工程图纸与资料等。 住宅小区规划审批后的管理 住宅小区规划建设在完成审批程序,获得“两证一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之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继续对小区建设全过程进行规划实施跟踪管理。1(施工放线(验线),可由规划管理部门的测绘队伍统一坐标放线。2(施工监督检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小区规划建设工程进行检查,使其符合规划要求,以保证小区建设工程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3(竣工规划验收。住宅小区的竣工,应该包括小区道路,环境绿化,各种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等全面竣工。小区规划管理验收是按小区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进行全面的验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验收的主要内容为各建设项目是否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要求建设,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否完成等。规划验收合格后,小区建筑及市政公用设施方可交付使用。一些地方如深圳等城市采取发放“小区验收合格证”的方法,未领取到《小区验收合格证》的开发建设单位,须承担所有配套建设未完事宜,涉及的一切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自行承担。4(城建档案归档。工程竣工后,开发建设单位应在6个月内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报送竣工报告,报送竣工图纸、文件等,同时将一套竣工图纸及文件报送到城建档案馆存档。竣工图纸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施工单位编制。
/
本文档为【住宅小区规划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