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精华]

2017-09-17 21页 doc 262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精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精华]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标 准 号: GB/T 5373-94 替代标准号: GB5373-85 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起草单位: 江西赣江机械厂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点 击 数: 1412 更新日期: 2008年03月07日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GB/T 5359.3-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精华]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精华]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 标 准 号: GB/T 5373-94 替代号: GB5373-85 发布单位: 国家技术监督局 起草单位: 江西赣江机械厂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点 击 数: 1412 更新日期: 2008年03月07日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取值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的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GB/T 5359.3-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两轮车尺寸 GB/T 5359.5-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三轮车质量 GB/T 5359.6-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两轮车质量 B/T 5359.7-1996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三轮车尺寸 G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3 一般测量条件 3.1 被测车辆必须清洁(无油污、泥土),装备应齐全,轮胎气压应符合车辆技术条件的。 3.2 测量尺寸用的支承平面应是呈水平状态的测量平台或水磨石地面。 3.3 车辆静置于支承平面上,车轮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轮车处于铅垂状态,正三轮车的门、窗应关闭, 边三轮车边风档应置于工作位置。 3.4 测量仪器和设备 a.钢卷尺:读数分辨力1mm ; b.角度尺:读数分辨力5,; c.高度尺:读数分辨力0.5mm ; d.重锤或直角尺; e.三维坐标装置; f.电子秤或杠杆增砣式台秤,读数分辨为0.2kg; g.垫块; h.可调整式水平仪; i.悬架锁紧工具。 3.5 车辆装载质量按制造厂的规定。驾驶员(乘员)及其装备的总质量规定为75kg,不足75kg者,应在相应的乘座位置上加配重,货物应装在规定的位置上。 4 尺寸参数的测量方法 4.1 测量条件 4.1.1 车辆尺寸的定义应符合GB/T 5359.3、GB/T 5359.7的规定,置于三维正交坐标系中,确定其测量基准平面和纵向中心平面。 4.1.2 测量转弯圆、转弯通道圆直径和车轮滚动半径用的场地和道路应是清洁、平坦、干燥的混凝土或沥清地面。 4.2 测量项目及测量要求 4.2.1 长度尺寸见1。 表 1 代车辆质量测量项目 测量要求 备注 号 状态 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分别与车辆前、后端相抵靠整车干质L 车长 的两铅垂面间的距离。备用轮、后视镜除外量 L 前、后轴 测量通过两车轮中心并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及支承平面的见图1轴距 两垂面间距离 1,3 L 前、边轴 2 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与支承面的相交点至前轮中心铅垂线L 前伸距 3间的距离 厂定最大测量前轮中心至抵靠车辆最前端(包括附加刚性零件)并L 前悬 4总质量 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间的距离 见图 7 测量后轮中心至抵靠车辆最后端(包括附加刚性零件)并L 后悬 5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铅垂面间的距离 离地间隙点至后轮测量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间的距离。当最低离地点并不见图L 6轴线间距离 止一点时,应取靠近两轮中心部位处测量 1,3 整车干质见图L 车厢内部长 测量车厢内部长度方向的最大尺寸 7量 3 4.2.2 宽度尺寸见表2。 表 2 代测量项车辆质测量要求 备注 号 目 量状态 测量平行于纵向中心平面并分别与车辆两侧相抵靠的两平面间的距整车干见图B 车宽 离。后视镜除外 质量 1,3 a.正三轮车:测量同一轴上两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之和。 见图B 轮距 1b.边三轮车:测量边轮中心到纵向中心平面的距离 2,3 厂定最a.正三轮车前束:同一轴上两端轮辋轮缘外侧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大总质点为等腰梯形的顶点,测量梯形前后底边(b、b)长度之差; 见图12量 B 前束 2b.边三轮车前束:边轮轮辋轮缘外测轮廓线的水平直径的端点至纵向4 中心平面的垂直线为梯形,测量梯形前后底边(b、b)长度之差 12 前转向 B 灯内缘测量左、右前转向灯内缘间的距离 3 宽 见图 1,3 后转向整车干B 灯内缘测量左、右后转向灯内缘间的距离 质量 4 宽 车厢内见图B 测量车厢内部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 5部宽 3 4.2.3 高度尺寸见表3。 表 3 代车辆质量状测量项目 测量要求 备注 号 态 见图H 车高 测量与车辆顶端相接解的水平面与支承面间的距整车干质量 1,3 离。后视镜除外 H 离地间隙 测量除车轮和挡泥板外,处于轴距内车辆最低点至1 支承面间的距离 前照灯光源中心离H 测量前大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 厂定最大总见图2地高 质量 1,3 前转向灯光源中心H 测量左、右前转向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 3离地高 后转向灯光源中心H 测量左、右后转向灯光源中心至支承平面间的距离 4离地高 H 车厢内部高 测量车厢内部高度方向的最大尺寸 整车干质量 见图3 5 注:前、后转灯光源中心离地高,取左、右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4.2.4 角度见表4。 表 4 代车辆质测量项目 测量要求 备注 号 量状态 左 方向把转 a z在垂直于方向柱轴线的平面内,测量方向把的左右最大转向角。整车干α 最大转—— 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边三轮车从主车车轮中心平面)开始向左、质量 右转向角 a 右两极限位置测量 y 见图β 前伸角 测量通过方向柱轴线且垂直于铅垂面的平面与通过前轮中心且1,3 平行于X(垂直于水平面和铅垂面的平面)面的平面间的锐角 见图 δ 主车外倾角 测量铅垂面与后轮中心平面所构成的锐角 2 分别测量与两轮车前、后轮侧面及车身两侧之刚性构件相切且垂见图γ 倾斜角 直于X面的平面和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如前、后轮不相同,取1 较小角度 厂定最 大总质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前轮及车辆最前端的刚性构件相量 λ 接近角 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 件 见图 7 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且与后轮及车辆最后端的刚性构件相ε 离去角 切的平面与支承面间的最大夹角,此夹角内不允许有任何刚性构 件 见图φ 通过角 测量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并与车辆前后轮相切的两平面的交线6 与轴距内车辆底部相接触时,两平面间的最小夹角 4.2.5 其他尺寸见表5。 表 5 代车辆质量状测量项目 测量要求 备注 号 态 左转d z 转弯a.两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厂定最大总圆直d 见图8,11 在支承面上与前轮中心平面相切圆的直径 质量 右转d y径 b.三轮车:测量转向轮转到左、右极限位置运行时, 在支承面上与车轮中心平面相切的最大圆的直径 左外d zw转弯d z测量转向轮转到极限位置车辆运行时,车辆所有零通道右内d zn件在支承面上投影的外侧、内侧所划出的最大、最圆直右外d yw小圆的直径 d y径 右内d yn 车轮r 整车干质量 jz r 静力在整车干质量或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分别测量见图6 jr jc厂定最大总半径 车轮轴心至支承面的距离 质量 r 车轮滚动半径 测量行进时驱动轮的半径 —— g 图1 图2 图3 图4 4.3 测量方法 4.3.1 线性尺寸的测定 4.3.1.1 长度,在平行于支承面和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 4.3.1.2 宽度,在垂直于纵向中心平面的方向上测取。 4.3.1.3 高度,在垂直于支承平面的方向上测取。 4.3.2 倾斜角的测定 4.3.2.1 用锁紧工具将被测车辆的前、后悬架弹簧在压缩位置固定,如果悬架系统中的弹簧预压力可调,应把它调整到车辆倾斜时最不利的状态下固定,然后撤除载荷。 4.3.2.2 按图5所示方法测定车辆左、右倾斜角。 4.3.3 通过角的测定 根据车辆测定的离地间隙点的位置、轴距和车轮在厂定最大总质量下的静力半径,按图6用作图法测定或按式(1)计算通过角φ: ………………(1) 式中:L—离地间隙点至后轮轴线距离,mm; 6 φ—通过角,(?) r—厂定最大总质量的前轮静力半径,mm; jc1 H—离地间隙,mm; 1 r—厂定最大总质量的后轮静力半径,mm; jc2 L—前、后轮轴距,mm。 1 注:当离地间隙点不在轴距中心部位时,还应对中心部位及其两侧稍高于最低离地点的其他离地点作通过角测定或计算,取测定或计算的最小值为通过角。 4.3.4 接近角、离去角的测定 图7 如图7所示,用一块两面平行的测量平板,使其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垂直。且与前轮(或后轮)相切,与前端(或后端)内刚性零件相接触,然后用量角器测量平板与支承面间的夹角。 4.3.5 转弯圆直径、转弯通道圆直径的测定 4.3.5.1 采用印迹法、投影标记或喷印法使车辆测量点的运行轨迹清晰地显示于地面。 4.3.5.2 将转向轮向左或向右转到极限位置,将车辆推动或行驶一周。两轮车在行进中应使车身与地面保持垂直。 4.3.5.3 按图8,11所示测量各轨迹圆,测量三次取其算术平均值,准确到10mm。 图8 图11 4.3.6 车轮滚动半径的测定 4.3.6.1 用印迹法测量驱动轮滚动周长,在测试道路上垂直于行驶方向用印迹物涂一条宽约 10mm的线条后,推动车辆直线前进或以最低车速匀速行驶,测量驱动轮印迹显示的滚动距离。根据印痕清晰程序、尽可能多测几周。 4.3.6.2 按式(2)计算滚动半径r: g ……………………………………(2) 式中:s—测定的滚动距离,mm ; n—滚动圈数。 注:正三轮车s取左、右驱动轮算术平均值。 5 质量参数的测量方法 5.1 测量条件 5.1.1 车辆质量的定义应符合GB 5359.5和GB 5359.6的规定,且变速箱置于空档,并不得使用制动器。 5.1.2 测定厂定最大总质量情况下的质心位置时,驾驶员与乘员可用模拟假人代替,并与车辆固定为一整体,并保证在测量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或改变姿态。 5.2 模拟假人的位置 5.2.1 模拟驾驶员的手应放在方向把握把处,脚应放在脚踏上,脚与小腿成90??5? 。 5.2.2 模拟乘员的手应放在规定的扶手处,脚则应放在搁脚架或脚踏地板上,保持一般乘员的习惯姿态。 5.3 测定各轮分布质量 5.3.1 用两台(或三台)台秤或电子台秤(各秤的支承台面应处于同一水平面内)称出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各轮分布质量。 5.3.2 根据各轮分布质量计算下列各值 两轮、正三轮车总质量 m: m = m + m ……………………………………(3) 12 边三轮车总质量 m : m = m + m + m ……………………………………(4) 123 式中: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所测分布质量,kg; 1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kg; 2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kg; 3 注:正三轮车后轮所测分布质量为左、右轮称量值之和。 5.4 测定车辆在水平面内的质心位置 根据在同一位置的同一物体,其重心和质心重合的原理,用测物体重心的方法、原理测取质心的水平座标位置,见图12。 a.两轮、正三轮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Lg: ……………………………………(5) b.边三轮车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Lg: ……………………………………(6) c.边三轮车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Bg: ……………………………………(7) 式中:L—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后轮轴距,mm; 1 L—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边轮轴距,mm; 2 B—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轮距,mm; 1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kg;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所测分布质量,kg; 2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边轮所测分布质量,kg; 3 5.5 测定车辆质心高 5.5.1 称出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 5.5.2 在水平状态时,用锁紧工具固定车辆各悬架弹簧的变形位置。 5.5.3 测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的质心高时,车辆的装载及驾驶员、乘员情况按3.5条 5.1.2条的规定。 5.5.4 将车辆的前轮(两轮或正三轮车)或边轮(边三轮车)用垫块垫高,使车辆分别倾斜约10?、12?、14?(见图13),且车轮应处于直线行驶位置。两轮车后轮中心平面应与支承台面垂直。 5.5.5 抬高后,分别测定两轮或正三轮车的后轮,边三轮车的前轮和后轮分布质量与其水平状态时各轮分布质量的增量 Δ m 。同时用角度测量仪器分别测出三种倾斜状态的实际倾斜角度。 5.5.6 计算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质心高: a.两轮、正三轮车的质心高 Hg : ……………………………………(8) ?m = m,- m 当前后轮直径规格不相同时,式中r按下式计算22j b.边三轮车的质心高 Hg : …………………………………(9) ?m =( m,+ m,)- ( m,+ m,) 1212 式中:r—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各轮的静力半径,mm; j r—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静力半径,mm; j1 r—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后轮静力半径,mm; j2 L—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轴距,mm; 1 B—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轮距,mm; 1 ?m—抬高车轮后,后轮或前轮和后轮的分布质量的增量,kg;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的总质量,kg; m,—抬高车轮后、后轮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分布质量,kg; 2 m,—抬高车轮后、前轮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的分布质量,kg; 1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后轮分布质量,kg; 2 m—整车干质量(厂定最大总质量)时前轮分布质量,kg; 1 a—抬高车轮后,实测车辆倾斜角,(?); 抬高车轮后,非抬高轮称量读数值中应减去该轮悬架锁紧工具的质量。 6 测量结果及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 6.1 测量结果 6.1.1 尺寸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见附录A(补充件)。 6.1.2 质量参数测量后填写记录表,见附录B、C(补充件) 6.2 测量数据的取值规则 6.2.1 测量数据的有效值与计算数据的有效值按表6规定。 表 6 测量项目 单位 测量数据有效值 计算数据有效值 长度 mm 1 0.1 角度 (?) 0.1 0.01 质量 kg 0.2 0.1 6.2.2 测量次数除有规定者外,一般规定为一次,测量二次及以上者,取算术平均值。 6.2.3 各次质心高测量值之间的平均偏差率应不大于5%,质心高取三次计算值的算术平均值。 6.2.4 数值的修约按GB 8170的规定,修约后保留的位数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 7 测量项目 单位 修约后保留位数 长度 mm 整数 角度 (?) 一位小数 质量 kg 整数 附 录 A 车辆尺寸参数测量记录表 (补充件) 车辆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架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轮气压________________kPa 后轮气压___________kPa 边轮气压__________kPa 试验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m 代测量质量状测量项目 质量状态 代号 测量项目 测量结果 号结果态 整车干质整车干L 车长 H 车厢内部高 5量 质量 L 前、后轴 左转 1方向把最大整车干轴距 α L 前、边轴 转向角 右转 质量 2 厂定最L 前伸距 β 前伸角 3 大总质厂定最大L 前悬 δ 主车外倾角 4量 总质量 (?) L 后悬 γ 倾斜角 —— 5 λ 接近角 离地间隙点至后L 6轮轴线间距离 ε 离去角 L 车厢内部长 整厂干质 φ 通过角 7 量 B 车宽 左转 厂定最d 转弯圆直径 B 轮距 右转 大总质 1厂定最大 总质量 量 B 前束 左外 2d z转弯通 B 前转向灯内缘宽 左内 3 B 后转向灯内缘宽 右外 4整车干质道圆直径 d y量 B 车厢内部宽 右内 5 H 车高 前 整车干r 后 jz质量 H 离地间隙 1边 车轮静 r j前 前照灯光源中心H 2力半径 离地高 厂定最大后 r 厂定最jc总质量 前转向灯光源中大总质H 边 3心离地高 量 后转向灯光源中H r 车轮滚动半径 4g心离地高 附 录 B 车辆质量参数测量记录表 (补充件) 车辆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架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轮气压________________kPa 后轮气压___________kPa 边轮气压__________kPa试验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g 代号 测量项目 质量状态 测定(计算)值 修约后数值 整车干质量 m 车辆质量 厂定最大总质量 整车干质量 m 前轮分布质量 1厂定最大总质量 整车干质量 m 后轮分布质量 2厂定最大总质量 整车干质量 m 边轮分布质量 3厂定最大总质量 整车干质量 L 质心距前轮轴线距离 g厂定最大总质量 mm 整车干质量 B 质心距纵向中心平面距离 g厂定最大总质量 附 录 C 车辆质心离测量记录表 (补充件) 车辆型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架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轮气压_____________kPa 后轮气压__________kPa 边轮气压______________kPa 试验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录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抬高车轮后平均抬高车轮后抬高车轮后抬高车轮后车轮每次测定实测车辆倾质心测量结前轮分布质后轮分布质分布质量的增量 的车辆质质量状试验斜角 高 果 态 次序 量m′ 量m′ ?m 心高H 12ga H g kg (?) mm 1 整车干 2 质量 3 1 厂定最 大总质2 量 3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品。 本标准由江西赣江机械厂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荣娟、王琦、匡宇文、聂小林。
/
本文档为【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尺寸和质量参数的测定方法[精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