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

2019-08-21 32页 doc 103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关于印发《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国资发〔2007〕8号),特制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八年七月四日 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省略) 另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6日发布《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印发后,即将组织开展对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首次评价。 评价结果将分A、B...
《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中央企业: 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国资发〔2007〕8号),特制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0八年七月四日 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省略) 另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6日发布《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印发后,即将组织开展对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首次评价。 评价结果将分A、B、C、D、E五个级别。在复评结束后,将形成年度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最终结果,包括各中央企业年度信息化水平指数、水平级别和评价报告。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展中央企业信息化评价,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中央企业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央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 央企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权数 基本指标 效能指标 评议指标 标杆推选 指标说明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其中《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业经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印发全国试行。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为了正确和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它从宏观上指导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微观上,使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具体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也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状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作用 l 评测信息化水平 l 咨询、校验 l 避免浪费和错误 l 为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 l 规避风险 l 引导IT服务商的行为 l 为评级提供依据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l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l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l 符合中国国情 l 承认企业的特别的、个性化的信息化需求特点 l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的原则 1.      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      简约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      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      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说明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从受命研究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到正式发布历时一年多,期间有很多业界资深的专家参与了指标体系的研究,先后借鉴了国际上几十种指标体系,结合中国国情推出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发布之前经过反复论证和专家讨论,其权威性正被广泛认可。 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基于各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对不同的指标进行了不同的权数设计,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形成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指标,可以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的化客观定量分析结论。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个体测评结果不向社会公布。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实效为评价目标的效能评价指标,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定量分析结论,适用于企业自测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定级。 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配合基本指标、补充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以此形成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由评价实施机构中的专家咨询组在《国家信息化评价专家咨询组工作规则》的指导下进行评价。 为了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除基本指标测评之外,我中心还提供“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和“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的相关咨询服务。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据信信函[2002]64号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 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 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 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 可延续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解释 指标数据构成 1 战略地位 信息化重视度(分) 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 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2 基础建设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讯设备等投入 3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 大、中、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PC机 4 网络性能水平(分) 反映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 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 5 计算机联网率(%) 反映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 接入企业内部网的计算机的比例 6 应用状况 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 反映企业有效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 采集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时信息化手段的应用状况 7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 反映企业在网络应用基础上办公自动化状况 是否实现了日程安排、发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发布、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等 8 决策信息化水平(分) 信息技术对重大决策的支持水平 是否有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方案优选系统、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9 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 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深广度 主要业务流程的覆盖面及质量水平 10 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 反映企业资源整合状况 服务对象覆盖的范围;可提供的服务内容 11 网络营销应用率(%) 反映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 网上采购率;网上销售率 12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 反映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状况 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数据整合水平 13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指数(分) 反映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总体人力资源条件 大专学历以上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14 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 反映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掌握专业IT应用技术的员工的比例;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 15 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 反映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的转变 电子化学习的员工覆盖率;电子化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学习领域 16 安全 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 反映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 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包含软件、硬件、培训、人力资源支出 17 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 反映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 信息备份、防非法侵入、防病毒、信息安全制度与安全意识培养等措施的应用状况 18 效益指数 库存资金占用率(%) 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 库存平均占用的资金与全部流动资金的比例 19 资金运转效率(次/年) 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 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 20 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 反映企业信息化响应水平 从决算指令的发出到完成一次完整的企业决算所需的最短时间 21 增长指数 反映企业绩效 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 信息化重视度(分) (1) 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 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 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 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 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 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 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含)以上的PC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4. 网络性能水平(分) 企业网络的出口带宽小于128K(含)得30分,在128K和512K(含)之间得50分,在512K和2M(含)之间得70分,在2M和10M(含)之间得80分,在10M和100M(含)之间得90分,在100M以上得100分。 通过调制解调器(ISDN)和普通电话上网,带宽在128K(含)以下,即使可以同时开辟多个联接通道,得分依然按30分计。 5. 计算机联网率(%) 计算机的统计口径与指标3相同。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 6. 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 企业在进行政策法规、市场、销售、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6个领域的信息采集时,信息化手段占有重要位置的,每覆盖一个领域得16分,全部覆盖,得100分。 7.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 本指标计分方法: 如果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得0分。 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得5分,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得5分,每实现一个其它功能(见下列举)得1分,总分乘以3.85,满分为100分。 其它功能包括: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签报管理、周报(月报)管理、信息集成、信息发布、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日程安排、决策支持(具备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等。 8. 决策信息化水平(分) 本指标为定性考核指标,初级水平为50分,中级水平为80分,高级水平为100分。级别划分标准如下: 初级水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初步支持。 中级水平: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 高级水平: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入管理决策智能化。 9. 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 本指标为综合考核指标,初级水平为50分,中级水平为80分,高级水平为100分。级别划分标准如下: 初级水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 中级水平: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 高级水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 10. 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 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a) 对以下服务对象覆盖一个得1分,总分乘以7.2,满分50分 服务对象列表:企业员工、招聘对象、管理者、决策者、最终客户、供应商、其它合作伙伴 b) 对以下服务功能覆盖一个得1分, 总分乘以6.25,满分50分 服务功能列表:信息发布、网上采购、网上销售、客户网上自助服务、员工入口、移动商务、消息自动传送、业务报警功能 指标总分为两者之和。 11. 网络营销应用率(%) 经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采购额占总销售额/采购额的比例 计算口径:以下两点满足其一,即认为是经电子商务产生的销售额/采购额: - 线上沟通并达成交易 - 采取在线支付方式 指标得分=网上采购率×50+网上销售率×50 12.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 a)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覆盖率,计分方法:覆盖1项加1分,结果乘以6.25。 管理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包括:财务管理、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分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 b) 管理信息化的数据整合水平,计分方法: 以下数据库,有2个实现共享为2分,3个实现共享为3分,依次类推;结果乘以6.25。 数据库包括:财务、购销存、生产制造、分销、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 指标总分为 a)和b)的分数相加 13. 人力资源指数(分) 指标分值=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员工数占员工总数的百分比×100 14. 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 指标由2部分构成,指标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a) 掌握专业IT应用技术的员工的比例,指掌握专业IT技术得员工占全部正式员工的比例。计分方法: 该比例大于15%,得35分,10%-15%,得28分,5%-10%,得24分,3%-5%,得17分,1%-3%,得10分,1%以下,得5分。 b) 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统计口径为:管理层包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需接受过2小时以上的正式培训,方可进入培训覆盖的范围。计分方法: 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65 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15. 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 a) 电子化学习的员工覆盖率,计分方法: b) 电子化学习中,可供选择的学习领域的覆盖率,计分方法,以下各选项有1项加1分,总分乘以7.2,满分50分。 选项包括:管理、营销、财务、企业文化等、生产及工作技术、技能、规章制度等。 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16. 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 计算口径: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包含安全软件、安全硬件、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人力资源支出。 指标分值计算方法: 该比例大于30%,得100分,20%-30%,得90分,15%-20%,得80分,10%-15%,得70分,5%-10%,得50分,5%以下,得20分。 17. 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 本指标计分方法: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及制定严格的员工信息安全制度,得2分,每采取一个其它安全措施,加1分,结果乘以7.6,满分100分。其它安全措施包括: - 本地实时备份 - 本地定时备份 - 异地实时备份 - 异地定时备份 - 拥有2个(含)以上的ISP - 安装了防火墙 - 安装了企业级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 全面安装了单机版杀毒软件,并严格按照供应商要求按时升级 - 安装了邮件加密系统 - 建立了虚拟专用网 - 档案服务器、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流量相关的设备有备份 18. 库存资金占用率(%)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3年。 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的资金/全部流动资金 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的计算方法: 指标分值:库存资金占用率降低80%以上得100分,降低60%以上得80分,降低50%以上得60分,降低20%以上得20分,降低20%以下得0分 19. 资金运转效率(次/年) 数据采集的跨度不得超过3年。 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增长幅度的计算方法: 指标分值:企业流动资金每年的周转次数是原来的5倍以上得100分, 3-5倍得80分, 2-3倍得60分,1-2倍得20分。 20. 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 此项指标考察企业实现一次完整的虚拟财务决算所需要的时间。 指标得分计算方法:实现24小时以内完成决算为100分;1日至10日为80分;10日至20日为60分;20至30日为30分,30日以上为0分。 21. 增长指数 本指标为综合考核指标,是根据现阶段对信息化的认识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 本指标考察企业自身销售收入的增长比率、企业自身利润的增长比率、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增长比率、行业平均利润增长比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企业自身发展变化的考察,以及与同期行业状况的比较,判断企业信息化在相关方面带来的影响。 计算方法: 增长指数=K1× K2× K3×企业自身的销售收入增长比率+K4×企业自身利润的增长比率 K1、K2、K3、K4为各项的系数,具体数值以另发的形式落实。 考察期限为近3年,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说明:以上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中,在表达上如存在时间段等数据区间,除非特别说明,则包含数据的上限,不包含下限,如“2%-5%” 意味着包含5%,不包含2%。)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总分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I=∑(Pi * Wi)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权重表将基本指标划分成5个大类,每一类的权重设计如下: 战略地位:10%;基础建设:20%;应用状况和效益指数:50%;;人力资源:15%;安全:5% 各个指标的具体权重,以权重表(另发)形式落实。 四、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测评组织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指标,可以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客观定量分析结论。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 为了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在基本指标测评之外,由专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和“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的相关工作。 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实效为评价目标的效能评价指标,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定量分析结论。 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战略适宜度、投资适宜度、应用适宜度、资源匹配适宜度和组织与文化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适用于企业自测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定级。 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以此形成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由评价实施机构中的专家咨询组进行评价。 具体测评实施,依据《国家信息化评价规则》进行。 联系方法: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D座1层 邮编:100027 电话:010-******** 转225/232 传真:010-******** 联系人:张启杰姜海英 E-mail:eiq@niec.org.cn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网站:www.niec.org.cn 信息化测评与咨询网站: www.ciq.com.cn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构成方案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10月9日发布) 一、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设计原则 1、 功能性 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与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基本指标主要适用于政府、社会对企业信息化基本状况的普测、监测;补充指标是测量、评价企业信息化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评价系统,因而又称效能指标。补充指标与基本指标、评议指标一起,用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定、评级、认证等。 2、 目的性 把企业信息化引导到有效益、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来;使企业信息化配合企业总体战略;使企业领导正确认识和正确实施所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讲求实效,避免浪费。 3、 可操作性 易懂,易用,易推广。 4、 参考标杆值系统进行信息化水平评价 二、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解释 指标内容构成举例 1 适 宜 度 战略适宜度 企业战略匹配度 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配合协调程度 主营业务相关度等 2 技术战略适宜度 企业信息化技术战略与技术环境之间的配合协调程度 战略性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战略等 3 应 用 适 宜 度 管理信息化应用适宜度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合理性 营销管理应用的深度、广度等 4 数据库应用适宜度 数据库应用的合理性 数据库整合的领域等 5 安全应用适宜度 企业信息安全状况的合理性 安全费用等 6 投资适宜度 投资理念适宜度 企业主要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正确认识水平 投资的价值导向等 7 投资力度适宜度 反映企业信息化投资力度的合理性 投资规模等 8 客户价值适宜度 反映信息化投资给上下游及最终客户带来的实际价值水平 客户满意度等 9 资源匹配适宜度 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 反映信息化投入在各要素之间分配状况的合理性 培训费用等 10 人力资源结构适宜度 反映信息化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 员工结构、CIO的业务背景等 11 系统运行协调度 反映系统运行状况和功能发挥状况的合理性 信息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等 12 组织、文化适宜度 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 反映企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企业行为的网络化状况合理性 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设置、产品编码标准化状况等 13 企业文化适宜度 反映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支持程度 管理科目编码标准化状况、员工学习状况等 14 灵 敏 度 信息灵敏度 反映企业收集各种外部信息的渠道、手段和速度水平 终端顾客信息反馈速度、数据挖掘状况等 15 管理运行灵敏度 反映企业管理运行的智能和速度水平 虚拟财务决算速度等 16 对外反应灵敏度 反映企业对外反应的智能、广度和综合速度水平 企业定制化水平、客户服务电话拨通率等 17 创新灵敏度 企业创新能力 产品创新灵敏度等               三、效能指标计算方法简介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是反映和评价企业信息化实效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适宜度指标,主要从“是否合理”的角度,考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行为和状况,主要计算方法是通过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与标杆值的相似度,判断其是否适宜。 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标杆值,是一套“标杆值”体系,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信息化实效的标杆值也各不相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标杆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参考系统。 灵敏和有活力,是企业信息化的最重要目标之一,灵敏度指标,通过考察其灵敏程度的水平及质量,判断其得分。 效能指标总分,是适宜度和灵敏度得分的综合。 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 企业信息化评议指标配合基本指标、补充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 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推选方案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据信信函[2002]61号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建立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为了正确和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它从宏观上指导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微观上,使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并对具体实施提供帮助。 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的定义 在企业信息化评价中,将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标杆企业,从中获得反映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特点的企业信息化基准值,用来补充校正指标数据。 “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下称“标杆企业” )是指在同行业、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的全部或部分方面有相当先进性、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意义的企业。 由标杆企业建立的标杆库,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数据及修正系统。以标杆企业数据为重要数据基础构造的“标杆值”表,构成可以反映统计规律性的基本数据库,并以此为重要刻度之一,准确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水平。标杆企业将视情更新,以反映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进步。 三、标杆企业的价值 标杆企业将获得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颁发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证书,是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重要品牌资产;标杆企业将收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编并公开发行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标杆企业的模式将被列为示范样本,将得到更多的专家指导,得到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及各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四、 标杆企业推选标准 1、企业合法经营,无严重违法记录。 2、企业主要领导的信息化观念正确,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务实、有效。 3、企业信息化投资战略和投资力度适宜,信息化投资的技术方向正确。 4、企业信息化各要素之间有很好的配合,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人才、信息资源、 硬/软件、应用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程度高。 5、企业灵敏度高。能及时更新竞争对手、行业、客户、供应链信息,决算速度快,资金周转快,对外反应快。 6、企业组织与文化有利于企业创新、学习、变革,有利于信息化的实施。 五、标杆企业推选方法 采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推选,各相关部委推选,行业协会推选等方式。各地、各部门在推选标杆企业时,可采取政府考察、企业自荐、专家和信息化服务商推荐等方式。 各省市按行业、规模、阶段,分别推荐1-3家企业,提供相关资料。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和测评,选择标杆企业。 标杆企业推选的时间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另行安排,省市、行业、规模、发展阶段代码表以及标杆企业数据采集表,由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另行发放。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推行,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的作用,改变过分依赖行政命令实施标准的情况,通过其严谨性、科学性、先进性、权威性和实用性,逐步成为引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事实标准。 关于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说明 选自2002年10月9日《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论坛》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于科学评价国家及地区信息化水平,正确指导各地信息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专项指标体系,对于丰富和完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重大课题。 企业信息化是贯彻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联合成立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 围绕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使之产生应有效益,需要探索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广泛吸取现有方案基础上,信息产业部日前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我中心接受信息化推进司委托,专门从事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第三方测评工作。现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是推出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依据 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体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应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并从战略、领导、投入结构、应用、效益、人力资源、组织文化、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1、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政策引导的需要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指出:”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主导。不能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信息化;要用市场的办法发展信息化;不能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更不能搞‘花架子’。”中央领导也一再强调,信息化建设”务必注重实效”。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充分体现这一政策,发挥导向作用。 2、避免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失误,企业信息指标体系必须反映市场要求 企业信息化有无效益,事关企业兴衰成败。 中国企业面对加入WTO,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形势,”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急需效益指南。 二、从面向投入转向面向效益,作为效益指南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刻度。它从宏观上指导一个地区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微观上,引领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并在具体操作上给予指导。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推动各地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使我国的企业少走弯路,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具有关键意义。  研究中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围绕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础工作。当前,企业信息化评价面临难以确定信息化投入和产出之间逻辑关系的问题。运用市场机制,采用分行业、分规模、分阶段的企业标杆值(标准值)作为补充指标,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水平,是指标评价思路的一个新的尝试和突破。对于将企业信息化评价,从以投入为主确定信息化水平,转变为以效益为主确定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价值。 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 1、重新认识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提高效益和发展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再造企业的变革过程,是信息技术从一般业务应用向业务核心渗透的过程,是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是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应用、结构调整、资源拓展、等方面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也是提高经济主体活力,提高企业效益和能力,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人的现代化转变的过程。 按照这个定义,企业信息化要充分挖掘传统会计制度和传统管理制度忽视的新价值因素,特别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企业知识价值、行为价值、文化价值,探索以货币价值为基础的会计要素和以信息价值为基础的非会计要素相结合的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和管理方法,为企业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服务,为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服务。 2、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是反映信息化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成果的标准化客观定量分析结论。用于自测、社会测评和政府普测。 为了反映企业信息化效益状况,在标准化的测评之外,委托专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组织补充指标的评价。补充指标也称为效能指标,是在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准值或标杆库为参照,以信息化效益为评价目标的可选评价指标,可以形成信息化成果的评价性定量分析结论。 企业信息化补充指标由适宜度和灵敏度两大类指标构成。适宜度指标包括:投资适宜度、战略适宜度、资源匹配度、组织文化适宜度和应用适宜度。灵敏度指标包括:信息灵敏度、管理运行灵敏度和对外反应灵敏度。 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信息化绩效的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可选评价指标,以此形成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由评价实施机构中的专家咨询组进行评价。 3、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统一性和通用性 统一的指标体系保证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同时,该指标的设立针对企业的个性特点,从3个方面保证该指标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企业: (1)选取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标杆企业,并进行综合分析后生成”标杆值体系”;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处于不同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企业,能够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标杆值"进行对比分析。 (2)根据行业特点,结合根据专家、企业意见和数理分析结果,为相关具体指标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3)评议指标,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因素进行评价、判断,修正和完善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评价结果。 因此,本指标体系具有通用性。 4、效能指标和标杆库的建立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数据及修正系统。标杆企业是指在同行业、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效益相关指标数据方面有典型特征意义的企业。标杆企业将定期或不定期更新,以不断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以标杆企业数据为主构造”标杆值”表,构成可以反映统计规律性的公共数据库,并以此为参照基准,计算具体待测企业基本指标数据的偏离,可以准确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水平。 适宜度指标的实质是测评信息化系统的有机化程度。包括信息化系统与传统业务系统的有机联系程度,信息化各子系统的整合程度,信息化整合传统资源的有机化程度等等。 举例来说,”信息化投资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样的问题,从系统有机联系角度出发,要看企业属于哪类行业的企业,哪种规模的企业,哪一发展阶段上的企业。如果一个饮食业的小型企业,按照航空业的大型企业的模式进行信息化投资,多投的部分应视为无效的投资,不仅不应算成绩,而且应降低对它相关的信息化水平评价。 再比如,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与这个企业本身的业务战略,也有一个匹配不匹配的问题。如果企业战略是创造用户价值型的,而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却是成本竞争型的,二者不匹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灵敏度,是企业本身作为有机系统的生命特征的代表,它是企业信息化效益的集中体现之一。 如果经过信息化,企业没有明显改善它的决策反应速度,提高它对市场和对手信息的反应灵敏程度等,就不能认为这个企业的信息化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虽然这个企业也许在信息化建设上使了很大的劲,到这里分数就要打折扣。 企业效能指标从形式上看,同样反映了信息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它是适应复杂有机系统的现实方法。 过去评价企业信息化,最常见的办法,是把信息化投入和企业整体效益简单联接起来。由于很难将企业的整体效益归属给单独的要素,信息化投入产出之间,总是存在一个难解的”黑箱”。为了解析”生产力悖论”中从信息化投入到信息化产出之间的黑箱,另一种常见方法,是给单独的信息化要素赋予权重。然而,无论是专家打分的德尔菲法,还是根据某一时期的政策导向确定权重,实质都是一种用逻辑方法解析黑箱的行为。如果信息化的规律,真的从逻辑上精确地认识清楚了,用这种方法也未尝不可。但看来,现在谁也不敢说,人类的认识水平已达到了从逻辑上解析生产力黑箱而能服众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效能指标另辟溪径,沿着用统计规律性来替代逻辑规律性的思路,分门别类采集企业信息化标杆基准值,用这个基准值与被测具体企业的个别值进行比较,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逻辑打分方法的主观性,同时又不至于出现被测企业投入水平分高信息化水平就一定高的情况。 5、指标设计的技术要求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四、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服务功能 (一)面向政府、企业和IT厂商提供测评服务 1、对于各级政府企业信息化主管和相关业务部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作用,一是帮助掌握企业信息化准确的现状,作为调研和决策的参考;二是发现问题,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三是作为政府项目投资和工作效果评价的客观依据。 2、对于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作用,一是帮助企业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围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推进信息化。二是帮助企业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起来,使企业信息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是帮助企业合理配置信息化建设资源,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最佳效果。四是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化加强基础管理,促进企业”三改一加强”和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五是帮助企业了解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3、对于信息化供应商、服务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作用,一是帮助供应商、服务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的突出问题,帮助客户成功。二是帮助供应商、服务商寻找产品、技术和服务与客户业务的结合点,发现和创造用户需求,谋求双赢。 (二) 开展标杆企业工作 “标杆”分为“标杆企业”和“标杆值”,其中,“标杆企业”是指在同行业、同规模、相同发展阶段情况下与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在信息化的整体或某些方面具有相当先进性的企业,其作为重要的因素用来构造”标杆值”表,以此为主要刻度,来计算、判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库,是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重要参考数据及修正系统,同时,标杆企业不是静态的,将定期或不定期更新,以不断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进步。 “标杆企业”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品牌资产,标杆企业的系统和模式将被列为示范样本,将得到更多的国家级专家的关注和指导,得到信息化服务商及各个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我们将通过省、直辖市、自治区信息产业厅(局)及各大部委推荐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选标杆企业。各地在推选标杆企业时,可采取政府考察、企业自荐、供应商、媒体、专家推荐等方式。每个省级地区,初步按每”行业/规模/阶段”推荐1-3家企业,提供详细的信息化资料,中心建立”推荐的标杆企业库”,中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统计分析,专家评议等方式,选择构造”标杆企业库”。 五、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过程和支持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制订,得到了国家信息办、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的具体指导,得到各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得到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 我中心在前期研究中,共收集了国内外包括各部委、各省市、各研究部门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方案48套。其中包括信息产业部、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辽宁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CII电子商务指标体系构成方案等,对于形成指标设计思路起到了启发作用。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工作方法,借鉴了财政部有关指标工作的和成果。 指标研究还得到了众多企业的无私支持,在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蝶软件有限公司、联想集团、中国农业银行、思科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就信息化评价思路进行的交流中,在与HP公司进行信息化”为企业创造可衡量的价值”方面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非常感谢中国网通北京通信公司为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还有众多的企业对我们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们同样得到了来自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通过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推进讲实效、有效益信息化的建设,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希望在我们初步搭建的平台上,能有更多的部门、地方、企业、专家加入进来,共同促进这一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让我们一起行动!
/
本文档为【《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