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

2018-02-13 8页 doc 22KB 7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4283

暂无简介

举报
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 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 李怀宇《许倬云谈话录》 通过芝加哥大学钱存训教授的介绍,充和早在许倬云教授还在当学生的年代就认识了他。对许先生克服病痛而努力求学的毅力,充和非常佩服。后来又认识许教授的夫人孙曼丽女士,看她一生照顾许先生,任劳任怨,颇不简单,以为曼丽女士乃一“慧眼识英雄”的奇女子。 另一方面,许倬云先生夫妇喜欢昆曲,欣赏书法,对昆曲和书法皆妙的张充和女士景仰不已,彼此虽然不能时常相聚,心灵却遥遥相通。这次充和能为许先生的《谈话录》题字,特别让他们感到快慰。 据李怀宇先生说,有关《许倬...
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
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 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 李怀宇《许倬云谈话录》 通过芝加哥大学钱存训教授的介绍,充和早在许倬云教授还在当学生的年代就认识了他。对许先生克服病痛而努力求学的毅力,充和非常佩服。后来又认识许教授的夫人孙曼丽女士,看她一生照顾许先生,任劳任怨,颇不简单,以为曼丽女士乃一“慧眼识英雄”的奇女子。 另一方面,许倬云先生夫妇喜欢昆曲,欣赏书法,对昆曲和书法皆妙的张充和女士景仰不已,彼此虽然不能时常相聚,心灵却遥遥相通。这次充和能为许先生的《谈话录》题字,特别让他们感到快慰。 据李怀宇先生说,有关《许倬云谈话录》一书的缘起,十分偶然。二??六年深秋,李先生赴南京初次访问许倬云先生。许先生笑道:“你们做的新闻是短历史,我们学的历史是长新闻。”李先生感慨一个世纪以来国家多难,民生多艰,美梦多碎,变局之中,但见有人迷惘,有人痛苦,有人超然,唯无数知识人的用心从未改变。许倬云先生认为“变”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变的“常态”,通古今之变后关怀的是全人类与个人的尊严。两人谈话之间,一拍即合。在这以后,怀宇先生先后三次专程到南京向许先生请教,畅谈内容成为《许倬云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一?)一书。 原编者按:感谢李怀宇先生提供有关《许倬云谈话录》一书的内容。 胡忌《宋金杂剧考》 著名曲艺家胡忌先生(一九三一――二??五)生前一直希望能将他的《宋金杂剧考》(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初版)修订后再版,可惜未能如期实现。胡先生去世后,他的夫人黄绮静女士根据胡先生的“工作本”将该书整理修订,并请张充和女士在封面上题字,交由中华书局出版,总算了却了胡先生的一番心愿。 胡忌先生一生热爱昆曲,喜欢看戏、演戏。一九八四年他认识了充和与汉思。那年十一月胡先生得到耶鲁大学的邀请(由汉思先生推荐),任卢斯基金访问学者(Luce Fellow)一年(我个人也在那一年认识了胡忌先生)。在耶鲁的期间,胡先生经常参加充和家中所开的曲会。首先,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充和所开的曲会中,胡忌先生唱了《弹词》、《寄子》等折,充和则唱《游园》、《扫花》和《寻梦》(由纽约海外昆曲社的陈安娜女士吹笛)。那天,充和的二姐允和女士正好在场(她正在美国探亲),一时感动得泪流满面,因为她想起从前大弟宗和的唱曲和笛师阿荣吹笛的情景。(见张允和:《昆曲日记》,语文出版社,二??四,第三?八页) 二??五那年,胡忌先生偶感风寒,于四月八日在南京遽然辞世。消息传来,充和自然感到十分伤心(那时汉思已经过世,否则他也会伤心)。但至少二??八年这本《宋金杂剧考》修订版的问世,令充和得到了些微的安慰。 给黄裳•陶渊明《归去来辞》 有关充和这幅一九八一年写给收藏家黄裳先生的《归去来辞》书法一事,听说早已成为文坛佳话。但一直到最近,经过普林斯顿余英时教授、陈淑平女士和牛津大学出版社林道群先生的提醒之后,我才开始认真研究这一幅书法的流传始末。 那天我专程去拜访充和,就是为了理清那段有关《归去来辞》的故事细节。一听说我要问她有关那幅字的事情,充和非常兴奋,立刻爬上楼去找出一堆旧信件。她边下楼,边说道:“看,这就是董桥的信。真没想到,世界上居然有这种好事!董桥用高价买来的那幅《归去来辞》, 最后又送回给黄裳先生了。” 原来多年前黄裳先生一时脱手,“散去之故人书件”若干,无意间充和的那幅《归去来辞》也混在其中。一直到二??四年董桥先生在一个拍卖会上买到那幅书法后,黄裳先生得知此事而懊悔莫及。后来,董桥先生就去信给黄裳先生,说愿意把那幅《归去来辞》书法送还给他。最后董桥先生托陈子善先生把该书法带回到上海给黄裳先生。 充和说,她对董桥先生的大度,十分感动。所以后来自动写了一幅有关“仕女图始末”的书法(中含《菩萨蛮》二首和《玉楼春》一首)赠给董桥先生。最近,充和还义不容辞地为董桥先生的再版畅销书《从前》题写封面。 有趣的是,最近充和突然收到上海陆灏先生转来黄裳先生的《前尘梦影新录》手稿本数册,上头有黄裳先生的题字:“充和先生哂存。黄裳,戊子夏,上海。”这又算是这段文坛佳话的小插曲。 焦承允《壬子曲谱》 焦承先生允乃著名清儒焦循先生之后,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幼好度曲,工旦角。一九四九年左右,他到了台湾。之后台湾昆曲之所以逐渐兴起,大多得力于焦承允先生等来自大陆的曲家之功。首先,他们于一九五一年成立了曲社(名为“蓬瀛曲集”,主要取“蓬莱瀛洲”之意)。自该曲社成立之后,他们定期举行曲会,让曲友们有了雅奏联唱的机会。 一九六五那年秋天,至次年年初,充和与汉思一起在台湾休假并作学术研究。(那年傅汉思教授获得美国著名的Guggenheim奖金)。他们住在南港“中央研究院”,经常在他们的寓所举行曲会。每次他们都邀请蓬瀛曲集的曲友们来参加清唱。也就在那一年,充和认识了焦承允先生(必须提到的是,那时充和的大姐元和女士正住在台湾,也是当时蓬瀛曲集之一员。据焦先生说,元和女士“每逢盛大义演中,亦恒粉墨登场,备获佳评”)。 焦承允先生十分看重昆曲的薪传工作,所以一向以出版曲谱为志。一九七二年――当他七十岁那年(即壬子年)――特意出版《壬子曲谱》一书,以纪念自己古稀之年。他在自序里写道:“岳军先生有言:‘人生七十方开始’,余于开始之年辑此曲谱,盖亦深冀习曲诸君,于此得一好的开始也。” 在该书付梓之前,焦先生写信给在美国的充和女士,请她为该书的封面题字,充和欣然应允。 一九九六年,焦承允先生以九十三岁高龄辞世。 《李方桂全集》 充和与李方桂先生(一九?二――一九八七)及其夫人徐樱女士(一九一?――一九九三)的关系渊源已久。早在抗战期间,他们因为参加成都的昆曲活动而相识。在成都时,充和曾教过李方桂先生吹笛。同时,李夫人徐樱女士自幼酷爱昆曲,会度曲,并能,笛,故与充和在曲会中一拍即合。来美之后,充和与李家继续保持联络。李方桂先生和徐樱女士的女儿李林德女士亦会吹笛唱曲,故与充和的关系亦极密切(后来,徐樱女士与充和大姐张元和女士成为挚友,晚年两人在加州同住一起,并参加昆曲活动)。 尽管充和与李家的结缘主要基于昆曲的爱好,她和汉思都非常佩服李方桂先生的学术成就。二??三年北京的清华大学亚洲中心为了纪念李方桂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特殊成就,特请李先生的弟子丁邦新先生主编一部十三卷的《李方桂全集》。此套书于二??五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最后一卷《李方桂先生口述史》为李方桂的女儿李林德女士和清华大学的王启龙先生所编) 能为如此重要的一套书题签,对充和来说,乃为义不容辞之事,也是纪念好友的最佳方式。 给李怀宇•“悠然居” 李怀宇先生和充和女士很有缘。且说二??七那年秋天,李先生以记者的身份从中国来到美国,目的是采访一些美籍华裔的文化人。来到耶鲁校园之后,李先生希望也能采访著名的书法家张充和女士。但我的同事苏炜先生对他说:“你应当早说!最近来找张女士的人实在太多了。凡是来采访的记者,她一般都谢绝了……” 但后来苏炜先生还是带李怀宇先生到了充和家。没想到,在门口,充和一听到李先生的名字叫“怀宇”,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啊!真巧。我有一个弟弟张宇和,他几天前才刚过世,我正在悼念他。你的名字‘怀宇’就是‘怀念宇和’的意思呀。这真是天意!请进,请进……” 就这样,李怀宇先生和充和那天的访谈十分成功。后来那篇访谈发表在《南方都市报》,题为“张充和:书法是立体的中国文化”。 李怀宇先生早就向充和求“悠然居”三个大字。其实充和很快就写好了书法,并以航空挂号寄出,但不知为何竟给丢了。后来李先生再三恳求,充和只得又重新写了一幅“悠然居”匾题,可谓用心良苦也。 《如之何集:苏源熙谈比较文学 与中国文学》 充和年事虽高,整个的人却不显老,因为她心态平和,时有幽默感。她说题写苏源熙教授这本书的封面,可让她费了一番心思。该书题目过长,她在纸上试写多次,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布置。因此,她就打电话对我说道:“如之何?如之何?如何把这题目写得对称而美观?” 第二天,她又打电话要我去取,我发现那封面题字果然不凡。我说:“如之何?如之何?这样最好。”说着,说着,我们两人都开怀大笑,以至于那张完工的题字差点掉到地上。 其实,苏源熙先生这题目是极其严肃的。他引用《论语》中孔子反复说的“如之何,如之何”那句话。在这本书中,他想讨论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些让人感到头痛的问题,希望借着文本的分析,多少理清一些头绪来。这些所要讨论的文本,包括《诗经》、《礼记》、《庄子》、《红楼梦》等。 钱存训先生八十荣庆纪念 《中国图书文史论集》 充和与钱家的关系一直很深。远在一九二?至一九三?年代,充和就认识了当时还在上中学的钱夫人许文锦小姐。文锦小姐的父亲在宋子文底下工作,所以许家当时住在苏州,文锦小姐就在充和父亲创办的乐益女中上学,与充和正好同班。文锦女士与钱存训先生结婚后,充和自然与钱家很熟。(文锦女士已于二??八年去世) 钱存训先生今年已高龄一百岁。他于一九一?一月十一日(即民国前一年阴历十二月初一)生于江苏省泰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一九二八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同时在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工作,后代理馆长,从此和图书馆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一九四七年秋,钱先生来到美国芝加哥 大学工作和进修,负责该馆中文古籍的编目。由于工作优异,于一九四九年升为芝大远东图书馆馆长,并兼任东方语文系的教授职位。数十年来,钱先生先后指导过许多硕士和博士生,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著述丰富。一九七八年退休,继续担任该校远东系荣誉教授和荣誉馆长职位。为了表彰他的杰出贡献,钱先生的友人和学生们于他八十岁那年(一九九?)出版这本《中国图书文史论集》(马泰来等著),以为纪念。 能为这样一位杰出友人题字,充和每引以为傲。该题字写的是行书体,与一般楷书体不同。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 施蛰存先生和充和的交情(通过沈从文先生的关系)可追溯到一九三?年代。五十多年后(即从文先生去世后不久),充和与夫婿汉思一同至上海拜访施先生。回美国后不久,充和即寄赠一个扇面给施老。施先生见之喜出望外,回信说道:“便面飞来,发封展诵,惊喜无状。我但愿得一小幅,以补亡羊,岂意乃得连城之璧,灿我几席,感何可言?因念《山坡羊》与《浣溪沙》之间,阅世乃五十载,尤甚感喟。忆当年北门街初奉神光,足下为我歌八阳,从文强邀我吹笛,使我大窘。回首前尘,怊怅无极,玉音在耳,而从文逝矣……”(一九八九年三月六日)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一日施先生又给充和来信,并请充和为他题两本新作(即《文艺白话》、《人事沧桑录》)的封面,但充和终因忙碌而搁置未写,以致为此而颇感缺憾。 二??三年十一月十九日施老以高龄九十八岁在上海去世。在那以后,施先生的弟子沈建中先生要编一本《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就托陈文华教授写信索求充和的题字。接信后,充和立即奋笔疾书,终于为老朋友写了题字,算是了却了那番心愿。 必须补充说明的是:其实一九九一那年,充和还是为施老写了字,只是并没为施老及时题签将要出版的两本新作。董桥先生在他的《随意到天涯》一文中就提到他目前藏有一九九一年充和赠给施蛰存先生的一幅字,上头抄录了充和从前为画家蒋风白先生所作的一首词《临江仙》。那幅书法是施老去世后陆灏先生转送给董桥先生的: 省识浮踪无限意,个中发付影双双。翠苹红藻共相将,不辞春水逝,却爱柳丝长。 投向碧涛深梦里,任他鲛泪泣微茫。何劳芳饵到银塘,唼残波底月,为解惜流光。 萧乾《负笈剑桥》 充和说,早于抗战前她就在北京结识萧乾先生。当时萧乾先生就读燕京大学,充和则在北大。 此外,萧乾先生还与充和另有缘分,因为他们两人都和著名国画鉴赏家杨振声教授(一八九?――一九六五)有交情。三十年代,萧乾先生在燕京大学时曾选杨先生一门课,此后即称杨为“启蒙老师”,终身怀念不已。(见《负笈剑桥》书中所收的第一篇散文《我的启蒙老师杨振声》) 充和也一直念念不忘杨振声先生。一九四八年充和与汉思结婚,杨先生送给他们俩的礼物就是块彩墨(乃康熙年间之墨)。充和至今仍珍藏此墨。幸好他们在一九四九年离华赴美,自然能顺利将此古董带出。 直至一九七八年,萧乾先生才与海外旧友重新取得联系,次年即来美讲学。他当时见到充和,并请她为将要出版的两本散文集题字――即这本《负笈剑桥》(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八七)和另一本《海外行踪》(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 充和说,她特别喜欢为萧乾题的“负笈剑桥”四个字,因为那几个字很能代表她的小楷风格。 《沈尹默先生佚诗》 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一八八三――一九七一)是充和的书法老师,所以几年前华宝斋书社要出版《沈尹默先生佚诗》(为纪念沈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时,特邀充和与程千帆诸位在书的前面题字。充和这幅“沈尹默先生佚诗”的题字很有味道,流露出一种大家闺秀的丰富学养。 看到这幅题字,自然我想起了从前充和的《仕女图》(一九四四)所引那首沈先生的赠诗:“四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 诗词之作在沈尹默先生的艺术活动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沈先生的书法太有名了――被《世界美术大辞典》誉为“民间第一书家”――他的诗名反被书名所掩了。所以,这本《沈尹默先生佚诗》的出版就是希望读者能“通过研读这些诗词”而“真正进入他的艺术世界”。此集广收沈先生之佚诗、词、小令等,非常珍贵。其中包括四十年代抗战期间,当南北著名画家多集居四川时,沈先生为诸画家所作的诗词(如《赠董寿平画家》、《题女画家金南萱山水长卷》等)。 (选自《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张充和 书 孙康宜 编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
本文档为【古色今香-张张充和的题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