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

2017-09-30 19页 doc 39KB 1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语文教案杜甫《登高》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篇一:《登高》杜甫_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试讲课文:《登 高》 学 校:贵州民族大学 学 院:文 学 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10 级 姓 名:吴发义 学 号:20100304136 二0一四年五月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
语文杜甫《登高》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篇一:《登高》杜甫_的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资格种类: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试讲课文:《登 高》 学 校:贵州民族大学 学 院:文 学 院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年 级:2010 级 姓 名:吴发义 学 号:20100304136 二0一四年五月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 思; 教法:教师点拨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安排:共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再全班一齐朗读,并配背景音乐。)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 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 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万、常、 多、独、恨、停),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诗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发的, (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我 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它们的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3、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内容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五、方法总结 1、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2、 知人论世法: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六、拓展延伸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活学活用,通过对杜甫其他诗歌的阅读,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学会理解和分析鉴赏诗歌;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故故:常常,频频。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了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七:板书设计:(略) 八: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完成《登高》练习。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篇二: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了解杜甫生平和写作背景。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词中有不少关乎重阳佳作,包括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等等。其中就有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的《登高》。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给唐代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杜甫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他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国家内忧外患,诗人壮志难酬、家道中落,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使他变得忧愁苦闷。为了排遣心中郁结,诗人抱病登高,看着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写下了这首诗。 四、诗歌诵读 1(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2.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不懂的字句。 五、品读诗歌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意象,这些意象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有六种: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 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清渚和白沙。这两个都是冷色调的。 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正像清代诗人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的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 生命的短暂。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的“无边”和“不尽”两个修饰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借此表现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 诗中“做客”是什么意思,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问题2什么叫登台呢,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 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诗中的“苦恨”,是什么意思,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诗人极度痛恨,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2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首先国家内忧外患,所以“艰难”。但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杜甫 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 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本文来自:Www.JIaoShIlm.com 教 师 联 盟网:语文教案杜甫《登高》)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杜甫《登高》篇三:杜甫《登高》参赛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课程名称: 语 文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4. 学会写景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吟诵法。 2、讲析法和点拨法。 3、讨论法。 4、情景展示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 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 [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指导诵读(3 分钟)] -------[作者简介(4 分钟)] -------[赏 析文本(28 分钟)] -------- [本诗小结(3分钟) ] ------- [作业布置(3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故事性导语引入(4 分钟) 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 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 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 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 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 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 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 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指导诵读(3 分钟)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 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 孟子曾经说 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三、作者简介( 4 分钟)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 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少年时期曾漫游各地,20岁作《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 众山小”千古名句,成为千万有志青年的座右铭。后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 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 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 “三别”。 2(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 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 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 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 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 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 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 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 四、赏析文本 ( 28 分钟)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 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 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 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 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 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 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 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 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 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 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 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 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 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 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 这首诗时已是
/
本文档为【语文教案杜甫《登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