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2017-10-16 50页 doc 99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篇一 : 急性传染病 众所周知,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各种传染病曾经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严重疾患。自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免疫制剂广泛使用以来,特别是自本世纪40年代一系列抗生素发明和用于临床之后,各种烈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大为提高,在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上占据首位长达几千年的传染病,第一次让位于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因此,许多当代医史学者,都把青霉素的发明,看作是现代医学史的开始。 急性传染病预防研讨会...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 篇一 : 急性传染病 众所周知,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各种传染病曾经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严重疾患。自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免疫制剂广泛使用以来,特别是自本世纪40年代一系列抗生素发明和用于临床之后,各种烈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大为提高,在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上占据首位长达几千年的传染病,第一次让位于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因此,许多当代医史学者,都把青霉素的发明,看作是现代医学史的开始。 急性传染病预防研讨会 仅仅经历了半个世纪,大规模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一些老牌传染病,例如疟疾,肺结核,已经死灰复燃;一些与卫生防疫条件低下紧密相关的传染病,如霍乱、白喉、鼠疫、流脑等,在第三世界许多国家时有发生;一些高度传染的疾病,如乙肝、丙肝、丁肝等,已使全球数亿人受到感染;一些史无前例的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艾博拉出血热等,正在向人类的尊严挑战。寻找新的药物、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有效地对付传染病的严重威胁,是全世界医药界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部中国医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家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医在治疗传染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方 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大量著作,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任何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据许多医史学家考证,张仲景时代的伤寒病,主要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几次大规模流行病。在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理论体系。我国在16世纪以前即发明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成为人类被动免疫的先驱。我国明代陈司成在《霉疮密录》中用于治疗梅毒的主方“生生乳”,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砷剂治疗梅毒的复合处方。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当白喉、猩红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相继由国外传入中国时,一大批优秀的医学家迎接新的传染病的挑战,相继找到了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并撰写了大批专科专病著作。这种对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研究热潮,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据笔者统计,从明末中医第一部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专著《温疫论》数起,到本世纪30年代青霉素发明之前,中医现存的各种传染病著作有500种以上,而在同一时期,整个西方医学史上有记载的传染病著作相对要少得多,有效的治疗药物也只有奎宁等少数。 半个世纪以来,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实践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是,50年代中期,北京的一些医院采用蒲辅周先生的经验,以白虎汤为主,辩证论治,中西结合,治愈了北京地区大批“乙脑”病人,显示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特色和疗效。70年代初,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东晋时期的急症诊疗名著《肘后方》中找到提取青蒿素的关键线索,研制出治疗疟疾病的新的中药制剂,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从而证明了中医古代文献的价值。80年代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多次报 道:运用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和中医其他方法辨治艾滋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延长了病人的生命。同时,中西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多年来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些事例都从不同侧面显露出中医和中西结合治疗传染病的潜在力量。 显然,这些成果相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相对于中医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言,未免太小太少了一点。不必讳言,自从抗生素发明并运用于临床之后,中医失去了治疗传染病的大部分领域,相当大一部分中医不具备独立担负启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学识和能力,中医在近几个世纪中积累的500余种传染病著作,除《温病条辨》等十几种外,大部分业已绝版,无人整理,无人研究。这种历史文献形成的断层与空白,妨碍了人才培养,影响了学术的传承。传染病在世纪之末发起的猖獗进攻,是人们在发明抗生素时始料未及的,这引起了全球性的反思。作为当代中医,过分相信和依赖抗生素的治疗作用,没有全面继承和发扬本学科的历史经验,因而在传染病治疗领域甚少作为,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流行性感冒是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传染病,简称流感。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身痛及显著性乏力等症状,呼吸道症状较轻,有咽干、咽痛、干咳、仅部分病人轻度喷嚏、流涕及鼻塞。 1.应进行呼吸道隔离,住单人房间,进出人员需戴口罩。 2.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 水。 3.高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或复方阿斯匹林0.42克,每日3次,口服1,2日,退热后停药。 4.病情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在性发病,以夏秋季节常见流行,普遍易感,以小儿为多。 1.轻型:无中毒症状,体温正常或稍高,腹痛腹泻较轻,大便次数多10次以下/日,呈糊状或水样,含少量粘液,里急后重感不明显,可有恶心呕吐。 2.普通型: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中毒症状,体温在39?左右,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次数为10,20次/日,脓血便量少,少数病人以水样腹泻为特点,失水不明显。 3.重型:起病急骤,畏寒、高热、恶心呕吐、腹痛剧烈、粘液血便且次数频繁,20次以上/日、里急后重、四肢厥冷、意识模糊。 4.中毒型:起病急,突发高热,24小时之内迅速出现休克、惊厥和意识障碍。大便次数不多,常发生在儿童,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5.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未彻底治疗或自行缓解而成为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有食欲不振、大便不正常,时干时稀,少有粘液。一般无腹痛,仅在排便前有下腹部隐痛或肠绞痛,排便后腹痛消失。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多梦、健忘、神经衰弱等症状。 1.应进行消化道隔离至大便培养2次阴性,病人餐具和用具均专用和严格消毒,大便要用石灰处理。 2.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多喝淡盐开水。 3.口服黄连素0.5g,每日3次;或吡哌酸0.5g,每日3次。 4.对症处理: ?高热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处理。 ?抽搐、昏迷者应专人护理,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休克患者应取平卧位,头稍低,注意保温并急送医院抢救。 5.重症患者应急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病,阿米巴原虫也可侵入肝、肺、脑等器官引起阿米巴肝病、肺病和脑病。 普通型阿米巴痢疾主要表现为起病较缓,腹痛腹泻,大便次数每天10次左右、呈暗红色、似果酱样、腥臭味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感,发热不明显。暴发型阿米巴痢疾起病较急,突发高热、畏寒、腹痛、腹泻,大便次数每天20次左右或更多,水样或血水样,里急后重及腹部触痛明显。 1.应进 行肠道隔离至症状消失且大便连续复查3次,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阴转。 2.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多喝淡盐开水或菜汤。 3.高热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处理。 4.一般抗生素无效,患有暴发型阿米巴痢疾时,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一般以蚊虫作媒介传染,当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在神经组织中繁殖而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以7,9月份发病率最高。 起病多急骤,病程第1,3天,发热常在39?,40?以上,伴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程第4,10天,体温上升至40?,41?以上,出现惊厥、嗜睡或昏迷、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衰竭表现;发病7,10天以后,体温开始下降,神志渐清,言语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病人可于6个月内恢复,也有半年以上的不恢复,长期遗留意识障碍、失语、强直性痉挛、强直性瘫痪等后遗症。 1.应进行隔离,防止蚊虫叮咬再传染他人。 2.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菜汤、豆浆及水果汁等。 3.对症处理: ?高热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尽量少用解热退烧药物,以免虚脱,鼓励患者多渴淡盐开水或汤类。 ?惊厥者可口服安定5,10mg。 ?呕吐剧烈者应取平卧位,头朝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同时可口服胃复安10mg加安定5,10mg。 ?昏迷或呼吸衰竭时应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行人工呼吸并急送医院救治。 4.应尽早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 性病毒肝炎是由于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按病毒种类不同可分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按临床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慢性和重症肝炎三种类型。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由RNA病毒所致,甲肝病毒存在于病人粪便中,通过接触和血液途径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是DNA病毒,由输血、经口或密切接触传染,另外还可通过胎盘、分娩时母婴垂直传播。丁型肝炎病毒是有缺损的RNA病毒,常与乙肝病毒共存,必须与乙肝病毒共同复制,传播途径也与乙型肝炎相同。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乙型肝炎为6周,6月,丙型肝炎为15,150天。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呈亚急性,畏寒伴中度发热、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偶有腹胀腹泻。1,2周后,有巩膜皮肤黄染、尿黄改变,肝脏肿大,有压痛。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病情较轻,症状同黄疸型,但病程中始终无黄疸。 3.慢性肝炎可有:?慢性迁延性肝炎,表现为病程半年以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不明显,一般预后较好;?慢性活动型肝炎,表现为病程在1年以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明显,一般情况较差,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脾肿大、肝质较硬等体征。 4.急性重症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主要由急性肝炎起病10天以内,黄疸迅速加深,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 5.亚急性重症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肝萎缩。由急性肝炎起病10天以上,病情逐渐加重,黄疸加深,厌食、高度乏力,肝浊音界缩小,腹胀、且有出血倾向和腹水。 1.加强患者的隔离措施,一切餐具及用具均要专用和严格消毒,碗筷等餐具要经煮沸20分钟或用过氧乙酸消毒水浸泡30分钟至2小时,用具如衣被可用日光曝晒来消毒。 2.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适口为宜。 3.病情危重时,急送医院住院治疗。 甲型H1N1流感,又称为A型流感,旧称人感染猪流感。H1N1流感病毒里的H代表红细胞凝集素,共有1-15个类型,N代表神经氨酸苷酶,共有1-9种类型,“猪流感”病毒H和N均是1型,因此称为H1N1。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中国卫生部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是后果严重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依次递减。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0余种;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0余种。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这一词语。t262阅读网 请您转载分享: 甲型H1N1流感的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感染,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再透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因此尽量不要身体接触,包括握手、亲吻、共餐等。如果接触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物品,而后又触碰自己的鼻子和口腔,也会受到感染。感染者有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感染其他人,感染后一般在一周、或一周多后发病。小孩的传染性会久一些。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时长七天。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酸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4、做饭时生熟要分开,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 6、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肘部遮住口鼻。 7、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服药对症治疗,并尽快就医,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8、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 9、由于此次流行的病毒是A/H1N1型流感病毒,目前针对甲型H1N1流感只有猪用疫苗,人注射普通流感疫苗不能有效预防甲型H1N1流感。 10、普通家庭还可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 传染病的肆虐,给20世纪现代医学的辉煌抹上了一丝阴影,也给中医提供了一个找回自己的机会,我们应当把握好这个机遇,有所准备。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实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来发掘中医药,尽快更多地研制出像青蒿素这样的高价位的品牌,迅速打入世界医药市场,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主要方向,也是当前卫生健康事业的迫切需要和人们的良好愿望。问在于:如果对于古代医家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治疗经验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甚至对其文献资料都没有进行过一次认真的学术清理,而当代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整体水平又相对较低,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站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来寻找新药物,哪怕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是否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呢,是否会导致某些错误的结论和人力财力的浪费呢,因此,就中医本身而言,我们做好的准备,首先是应对历来中医传染 病学文献进行一次全系统的学术整理。 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中医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它的两千余年的学术成就和宝贵经验主要是通过文献保存下来的,文献是中医生命的一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中医产生科研成果和临床成果的摇篮之一。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出一两个青蒿素这样的成果,一两个蒲辅周这样的名医,中医要在与传染病的这场大战中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较大贡献,就必须首先从古代文献的整理着手,把基础扎扎实实打好,这是关系到能否出大批成果和出大批人才的战略方向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中医传染病学文献的著述,就其形式而言,一种是专著,如《温疫论》;另一种是综合性著作中的某些篇章,如《千金要方》的第9卷。就其性质而言,一种是通治类著作,如《温病条辨》;另一种是专病专著,如《霉疮密录》。就其内容而言,一种是以病名为纲,在病名之下广泛收集和总结当代或前代名医经验,民间单方验方,即所谓“辩病论治”,如历代方书中的有关传染病篇章;另一种是辩证为主,在方药的运用中,贯穿了成熟的理论思维,即所谓“辩证论治”。中医传染病学的历史成就,始终是以辨病与辩证相互结合,经验积累和思维方法相互促进而获得的。根据中医传染病学文献的上述特点,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 1(历代方书是发掘中医临床资料、寻找治疗传染病新方新药的宝库。清代温病学家治疗传染病的许多名方,如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葱豉汤、凉膈散等,都是从宋以前的方书中发掘的。中医的 方书多达800种以上,多数涉及到传染病的治法和方药,需要细心地筛选出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部分。可以采用《医籍提要》的形式,将这类方书和大部分传染病学专著予以介绍。特别要注重介绍书中有特色的治疗方药,为当前寻找传染病治疗新药提供一份完整的资料和线索。 2(辩证论治始终是中医临床灵魂和核心。伤寒六经辩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辩证固然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两大体系,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两大体系都有其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此外,至少还存在着表里实热与六经气化另外两种辨治体系[ii]。如果仅仅把《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当作辨治急性传染病的唯一源泉,目无旁顾,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失去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辩证论治原则下选择有特色的专方专药,更是治疗传染病取得较佳疗效的重要手段。清代许多专病专著,如《白喉阐微》、《十药神书》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同时,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从未遇到过的疾病,往往也有证可辨,有法可治。例如,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腺鼠疫,是古代医学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的新传染病,当时很多医家采用前清王清任治疗痢疾的“解毒活血汤”加减,取得了显著效果[iii]。又如,近十几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采用针灸、中药,运用卫气营血等理论辨治艾滋病,取得了一定疗效。这些事例体现了辩证论治这一传统思维方法和“解毒活血汤”这一类效方在对付人类目前所遇到的新的传染病时,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为了使研究中医药的人员对中医辩证论治体系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传 染病临床医生的辩证论治的能力,有必要将历代最重要的传染病学著作汇集起来,按照中医对传染病的分类,分为伤寒、温疫、温病、麻疹、白喉、喉痧、疟疾、霍乱、痢疾、疫痉、鼠疫、梅毒、肺痨、麻风等,以《名著品汇》的形式,各择其一二种,予以介绍。此外,整理方式也不能仍停留在过去采用的点校注译的层次,应当着重于提高,即对原著的体例结构、学术水平、历史地位、科学方法、方药特色、成就与不足等,做出深入的剖析和品评。通过这种古籍整理方式,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住原著的脉络和精华,除了从中获取大量有效的方药之外,在临床思维水平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t262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预防、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革命委员会应督促和检查所属卫生部门认真执行本条例。公安、农林、交通、铁道、民航、商业、供销、邮电部门、部队和群众团体等应积极予以配合。 第三条 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及全体卫生医疗人员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本条例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各级卫生防疫站对传染病管理工作有业务指导的责任和监督的权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检查,对作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严肃处理。 第四条 城乡各级卫生医疗单位都应把传染病管理工作列为一项主要任务,认真抓好好。县和县以上的医疗单位由本单位的预防保健科,县以下的医疗单位由本单位的卫生防疫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和厂矿、企事业、学校等的卫生医疗单位应把传染病管理工作做为一项主要职责。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报卫生部备案。 第六条 各级革命委员会要动员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卫生医疗单位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调查研究,制定防治传染病规划,并组织实施。卫生防疫站要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定期组织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和水源管理、托幼机构、集体食堂等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传染病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由所在单位或其主管部门令其在传染期及带菌期间停止或调换工作,给予治疗,经检查确无传染性,方可恢复工作。卫生防疫站要负责监督和检查。 第八条 各级医院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要建立健全门诊预检、消毒、隔离等制度,严格执行,防止交叉感染。县以上的医院和相当于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厂矿、企事业医院应设传染病房,公社卫生院应设传染病室。 凡排放病原微生物的单位,其污物和污水须经无害化处理,方可排放。 第九条 卫生防疫站要负责制定免疫,并组织实施。卫生医疗单位要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第十条 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两类二十五种: 甲类: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 乙类: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伤寒及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狂犬病炭疽。 第十一条 凡诊治病人的中、西医条人员,检验、检疫人员,赤脚医生、工人医生等均为法定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第十条所列传染病时,必须及时填写“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片”或“急性传染病报告表”,由报告人所在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审核上报。并做好传染病的订正和死亡报告。 第十二条 各行各业的职工、社员、机关干部、教师、保幼人员、学生、居民和退休职工等,发现第十条所列传染病时均有报告的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合作医疗站或街道、公社、厂矿、企事业、学校等的卫生医疗部门迅速报告。 兽医、赤脚兽医在畜间发生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医疗单位报告。 第十三条 发现甲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应用最快的办发 法级向卫生防疫站报告,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先用电话或机要电报报告,城镇最迟不得超过六小时,农村最迟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发现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十二小时内,农村应于二十四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暴发疫情时应尽快报告。 第十四条 城乡各级卫生医疗单位要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固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登记、核实、统计和分析工作。各级医疗单位要建立病志或传染病登记簿。 第十五条 城镇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市、区、县卫生防疫站。各厂矿、铁道、交通、企事业、机关、学校等的卫生医疗单位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市、县卫生防疫站,并同时向本系统报告。农村合作医疗站应将疫情报告送当地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县卫生防疫站。各县、市卫生防疫站应综合疫情资料作出旬报、月报和年报,经县、市卫生局审核,按时上报给上级卫生防疫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站要综合本地区疫情资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审核,按时向卫生部报送月报和年报。 第十六条 非本地区户口的居民发生传染病时,诊治单位应用“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片”向病人临时居住所在地区卫生医疗单位送传染病报告,报告卡片由该地区卫生医疗单位转寄病人户口所在地区卫生防疫站,并由其统计上报。 第十七条 对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处理疫区,就地扑灭疫情。传染病流行时,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卫生行 政部门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卫生医药人员参加防治工作,积极抢救、治疗病人。卫生防疫站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区范围,采取封锁、检疫、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措施。并要做好毗邻地区的联防工作,迅速扑灭疫情。 第十八条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时,各级卫生防疫站可根据疫情处理的需要,报请当地行政机关,经批准后由有关部门协同采取下列部分或全部紧急措施: 1、限制或暂停集市、集会或集体活动。 2、禁止运输散布传染病的货物、行李和动物。 3、禁止采购和出售传播病原体的饮食物,必要时可予销毁。 4、限期扑杀染疫动物。 第十九条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卫生医疗单位必须立即严格做好以下紧急处理:t262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1、对病人或疑似病人要严密隔离和抢救治疗,并采样检验。 2、对接触者必须登记、留验和进行应急预防接种。 3、对疫点和病人的污物要严密进行消毒、杀虫和灭鼠。 第二十条 有甲类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县及县以上各级革命委员会可决定疫区的封锁和解除,并同时逐级急报卫生部。对封锁区内的居民施行检疫时,当地革命委员会要组织有关部门维持秩序和治安,解决群众的生活等问题。如需交通检疫,封锁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和停车、停船、停机时,凡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范围内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封锁和撤销并有关部门执行;凡属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和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批准,电知有关部门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甲类传染病及炭疽病人的尸体,要严密进行消毒处理;不准外运;动员家属火葬;如土葬,要远离水源深埋。 第二十二条 发现乙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例时,卫生防疫站要监督、指导卫生医疗单位,按分级分工管理范围,认真及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病家或疫区的处理,防止续发和蔓延。 第二十三条 对非本地区的传染病人,由病人临时所在地的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处理,必要时病人户口所在地的卫生医疗单位也应根据情况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传染病人要按照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限进行隔离;住院的传染病人必须隔离期满,符合出院,方可出院。 第二十五条 对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卫生防疫站可提出建议报请当地行政机关,由农林等有关部门做好动物传染源的管理,防止传染给人。 第二十六条 为了诊断的需要,当地卫生医疗部门,可从病人身体或尸体采取检验材料,必须剖验尸体时,应取得死者家属的同意,报请本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一、统计范围:地区内全部居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人数。地区内全部居民中包括机关、团体、学校、铁路、交通、民航、厂矿等企事业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及居民区居住的军人家属和在军事部门 工作的非军职人员。 二、填报单位及报送日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站综合本地区疫情材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审核盖章,月报于报告月次月二十日前,年报于次年二月十五日前报送卫生部一份。甲类传染病应立即逐级上报,并要填入月、年报表。 三、补报、订正办法:鼠疫、霍乱副霍乱、天花要随时补报、订正;其它传染病在年报中全面补充、订正。因此年报应填报作了全面补充、订正后的全年肯定数字。 四、月、年报要作分县统计,并要作出简要的疫情分析。月报要填写年初至报告月末的累计数。年报要作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亡率,百分构成和与上年相比较的升降百分数。 五、表式说明: “病”是初诊的病例数,“死” 指死亡人数。按疾病发生、死亡的日期和户口所在地填报; 一个人同时患两种以上传染病,应于各该疾病内分别各记一例,对迁延性和转为慢性期传染病未愈者,疫情应一年登记一次。死亡只记一种主要死因。 六、计算指标公式: 病死率,死亡人数,病例数×100 发病率,病例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万 死亡率,死亡人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万 在1918~1919年间,震惊世界的一场机型传染病流感席卷全球, 估计当时全世界三分的人口被感染,死亡人数保守的估计至少2000万人,有人估计高达1亿人,实际的死亡人数在5000万人左右。当然,流感每年都会出现流行,虽然不像1918~1919年那一次那么惨烈,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15,的人被感染,300万~500万人病情严重,25万~50万人死亡。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暴发传染性和毒性都特别强的流感大流行,在上个世纪除了1918~1919年的那次,还出现过两次:1957~1958年间的流感使约100万人丧生,1968~1969年间的流感大流行导致约75万人死亡。难怪流感成了除艾滋病之外被研究得最多的传染病:在国际生物医学数据库中,与流感有关的论文有近5万篇之多,而与普通感冒有关的论文不到4000篇。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 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 为做好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 际卫生条例》和《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制订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一、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当今,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防控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中长期策略,建立健全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机制、预案体系,坚持早期预防、及时预警、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的原则,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降低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具体目标 1(发现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2(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预警能力,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症状监测报告系统。 3(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机制。 4(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加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准备。t262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5(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 地域间以及国际社会间的沟通与合作。 6(搭建中央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科研攻关的技术平台。以病原微生物、预防性疫苗、救治药物和检测方法作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 7(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8(建立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分子分型数据库,科学、有效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 9(研究我国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规律、感染情况及传播媒介,为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提供基础数据。 三、政策措施 加强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 1(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各地应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卫生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2(制定和实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有关的人员培训、物资储备、重点实验室建设、现场控制、医疗救治等中长期规划。加大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投入。 3(制订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政策,医疗救治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对患者进行突发急性传染病排查、诊断、治疗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机制 1(指挥协调机制。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工作应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建立分级管理和分级响应机制。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咨询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收集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防控对策。上级卫生部门应指导下级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和医疗救治,并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在卫生部与各省指挥决策骨干网的基础上,扩展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络,形成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网络,满足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时应急指挥的需要。 2(信息沟通机制。卫生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全球观,与国内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通报国内外疫情,防控工作进展,发展规划等信息,及时获取国境卫生检疫、国外疫情动态等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相关的信息,掌握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动态。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反馈和共享平台,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人员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信息反馈,加强实验室诊断结果对临床救治的信息反馈等。切实加强机构之间、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风险沟通和管理能力。制订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沟通计划,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科学有效地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 3(部门协作机制。突发急性传染病多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轻突发急性传染病危害 1(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鼓励公众积极配合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2(采取疫苗免疫、媒介控制、旅行劝告、检疫通告、隔离等措施控制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 3(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减少医源性感染和实验室感染的发生,以及耐药性致病菌的产生,降低环境因素引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 4(加强对野生动物管理,避免公众接触、食用野生动物,降低野生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风险。加强活禽市场管理,规范活禽养殖、免疫、运输、销售行为,减少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风险。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早期预警能力 1(完善监测系统。在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以突发急性传染病为重点的综合性监测系统,逐步完善对重要临床症候群、不明原因死亡、药品及卫生用品销售、学生缺课、实验室病原学等综合监测,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 2(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中的哨点作用,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突发 急性传染病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工作,制订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现、报告、转诊、密切接触者管理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3(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医疗机构日常报告信息系统与网络直报系统互通,动态收集分析传染病主要症状信息,及早发现突发急性传染病。 4(开展媒介生物和宿主监测,建立生物样品资源库。与农业、林业等部门配合,开展动物疾病监测,关注动物的异常发病和死亡,做到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哨点前移。 5(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能力。综合利用各种监测资料,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对突发急性传染病进行预警。研究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制定早期预警技术方法。建立国家、省级、市级三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预警平台,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能力。 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1(在现有实验室条件和设施的基础上,分区域建设重点突发急性传染病实验室,充分发挥各个实验室的特长和优势,研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和试剂,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储备。 2(建立网络实验室,逐步建立起方法和标准统一的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监测网络系统,提高实验室安全水平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能力。设立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参比实验室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 中心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室设施,引进和开发一些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检测、诊断方法。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全面促进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水平的提高。t262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3(制订实验室标本采集、运输、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建立规范的生物样本库,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甄别与比对提供资源。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 1(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规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专家库,组建应急反应队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突发急性传染病培训计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并提供师资,为各地应急队伍提供支持。 2(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培训基地。结合疾病控制培训基地的布局,根据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需要,分区域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培训基地,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 3(适时组织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队伍的实战能力,找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反应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 4(广泛开展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现、报告、防护、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全员培训,提高其发现、报告和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5(组建突发急性传染病援外应急处置小组,必要时赴国外学习了解和帮助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同 时作为我国应对输入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技术力量储备。 做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储备机制,完善疫苗及药物、试剂等应急物资的调运机制,明确财政经费保障政策。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及供应,用于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成立专门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物资储备机构,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库。做好新亚型流感病毒疫苗生产技术和中西药品、以及其它突发急性传染病疫苗和药品储备。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预案,坚持依法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补充相关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对已经在国外发生并有可能输入我国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在借鉴国外的防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我国的应急处置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可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借鉴SARS防控经验,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建议国务院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 完善新亚型流感病毒大流行应急预案和SARS应急预案,制定炭疽、脊髓灰质炎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和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 根据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 从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着力解决防控工作中的困难,结合我国当前突发急性传染病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进行突发急性传染病应用科学理论和应用性技术以及疫苗和治疗药品等研究。重点开展SARS、新亚型禽流感疫苗和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治疗药物以及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试剂的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1(认真履行《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加入全球性和地区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网络和实验室网络,广泛开展国际突发急性传染病合作研究和控制项目,努力提高我国在各种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水平。分享我国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积累的经验,对需要帮助的国家给予技术支持。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或其他国家的合作,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研究和调查控制项目。 2(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的双边及多边合作,了解周边国家和地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趋势,提前做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的各项准备工作。 公元前 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现急性传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 亡。6世纪,欧洲天花流行,造成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纪,天花是欧洲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5亿。19世纪中叶,中国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过1,2。1900,1909年,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 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 1,2人口死亡, 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源自中东,流行中心为近东地中海沿岸,持续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 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 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 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 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 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大规模流行的世界性 霍乱共发生8次,地区性流行也出现过几次。 1817,1823年,霍乱第一次大规模流行,从“人类霍乱的故乡”印度恒河三角洲蔓延到欧洲,仅1818年前后便使英国6万余人丧生。 1826,1837年,霍乱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罗斯并先后到达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1846,1863年,霍乱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个北半球。 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船所引发。1883,1896年,霍乱第五次 大流行,到达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1961年出现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始于印度尼西亚,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逾350万。1992年10月,第八次霍 乱大流行,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短短2,3个月就报告病例10余万,死亡人数达几千人,随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1997年9月起,霍乱在非洲大规模蔓延,仅1998年的头3个月乌干达就报告病例11335例,肯尼亚报告病例10108例。 1510年,英国发生有案可 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欧洲均出现大规模流感。1889,1894年,“俄罗斯流感”席卷整个西欧。最致命的是席卷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于美国,1918年3月11日国的一个军营107名士兵首次发病,不到两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内各 州均出现病例,数月传遍全国,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视。4月,流感相继传至欧洲、中国、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达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国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当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67(5万人死亡。全球约有2000,5000万人在这场流感灾难中丧生。18个月 后,这场疾病离奇地消失。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个地区。“亚洲流感”在美国导致7万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国3(4万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罗斯流感”始流行于前苏联,后又波及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 其他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已使2亿人死亡;疟疾仅在1997年就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起造成150,270万人死亡;登革热于1981年使 古巴30多万人患病,至今还时有发生;而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则高达78,88,。此外,伤寒、西尼罗河病毒、梅毒、艾滋病、军团菌等,也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第一,病因不明产生恐慌。瘟疫往往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公元前430,前427年的雅典瘟疫,使城中的人们生活在噩梦之中。1665年伦敦的鼠疫, 病因一时不明,更加重了疫情的神秘、恐怖色彩,许多无辜者被指控传播鼠疫而被恐慌的民众处死;猫也被当作瘟疫之源而被赶尽杀绝,老鼠泛滥,结果鼠疫更加肆虐,社会濒临崩溃。 第二,人口骤减危及生存。公元前430,前427年的瘟疫,使曾两次领导希腊战胜波斯的雅典就此衰败。公元 21,1266年间横行的瘟疫,最终加速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的衰落。1518,1526年的天花大流行,是拥有 2500万人口的阿兹台克帝*国消失的重要原因。殖民者故意传播的天花病毒,令北美几个原有百万人口的印第安部落骤减至几千人或完全灭绝。 第三,严重减员影响战斗力。1812年,拿破仑50万大军入侵俄国,1年后败退时仅剩3000余人,其中,因感染伤寒和痢疾而死亡的官兵远比战死的要多得多。二战期间,疟疾曾在盟军中流行,致使大量的士兵死亡或丧失战斗力。 第四,疫情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的发展。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迫使人们注意水源、食品、环境等的卫生状况,促成了公共卫生学的建 立,并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重新考虑城市规划, 用几何布局和拓宽街道来改善过于拥挤纷杂的旧城。此间,约翰(斯诺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的医学调查,开创了早期的流行病学工作。 第一,即时实行物理隔离,切断传染源。面对瘟疫,当时最有效的措施 是隔离。 6世纪欧洲出现麻风病,唯一办法是将病人关进麻风院隔离起来。1496年梅毒在荷兰和希腊流行,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驱赶妓女,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控制。14 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米兰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房屋进行隔离,不许里面的人迈出半步,结果,米兰未让瘟疫蔓延,成为欧洲大城市中唯一的幸免 者。1665年伦敦鼠疫肆虐,一场大火灾烧毁了城里的大部分建筑,传播疫菌的老鼠销声匿迹,疫情随之平息。1910年中国东三省爆发鼠疫,死亡人数达6万,清政府派出防疫总医官,迅速采取断绝交通、隔离疫区、收容疫患、火化疫尸等多项措施,很快有效控制了疫情。 第二,改善卫生,注意消毒。1818年,英国因霍乱死亡约6万人,后调查结果显示,饮用水是元凶,清洁水源后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进一步扩散。1848年,消毒的方法开始在临床应用。 第三,不断发展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与其他疾病一样,瘟疫的根本防治,有赖于医学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例如,种牛痘防治天花的方法早在11世纪的中国已广泛应用,后经波斯、土耳其传至欧洲,1798年由英国医生琴纳作了更为安全的改进并被欧美各国广泛传用。1977年,牛痘疫苗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使用,困扰人类几千 年的天花因此从地球上消失。1882年德国医生科赫发现结核菌,并运用先进的细菌学技术分离出了结核杆菌,1921 年法国医生卡尔麦特和介兰研制出防治结核病的免疫疫苗一卡介苗,1944年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成功提取链霉素,使结核病最终得到有效防治。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急性传染病 t262阅读网请您转载分享: 篇二 : 急性传染病 百科名片 急性传染病 突发急性传染病,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同时包括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目录 简介历史概述种类例举 流行性感冒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肝炎 甲型H1N1流感 研究方法条例法规重大事件周期预控布防传染案例 天花 鼠疫 霍乱 流感 其他 疫病影响解决办法 简介历史概述种类例举 流行性感冒 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性肝炎 甲型H1N1流感 研究方法条例法规重大事件周期预控布防 传染案例 天花 鼠疫 霍乱 流感 其他 疫病影响 解决办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众所周知,在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上,各种传染病曾经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严重疾患。自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免疫制剂广泛使用以来,特别是自本世纪40年代一系列抗生素发明和用于临床之后,各种烈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平均寿命大为提高,在人类疾病谱和死亡谱上占据首位长达几千年的传染病,第一次让位于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因此,许 多当代医史学者,都把青霉素的发明,看作是现代医学史的开始。 急性传染病预防研讨会 仅仅经历了半个世纪,大规模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一些老牌传染病,例如疟疾,肺结核,已经死灰复燃;一些与卫生防疫条件低下紧密相关的传染病,如霍乱、白喉、鼠疫、流脑等,在第三世界许多国家时有发生;一些高度传染的疾病,如乙肝、丙肝、丁肝等,已使全球数亿人受到感染;一些史无前例的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艾博拉出血热等,正在向人类的尊严挑战。寻找新的药物、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以有效地对付传染病的严重威胁,是全世界医药界的当务之急,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编辑本段历史概述 一部中国医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医家与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中医在治疗传染病特别是急性传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留下了大量著作,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任何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据许多医史学家考证,张仲景时代的伤寒病,主要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几次大规模流行病。在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的理论体系。我国在16世纪以前即发明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 成为人类被动免疫的先驱。我国明代陈司成在《霉疮密录》中用于治疗梅毒的主方“生生乳”,是世界上最早运用砷剂治疗梅毒的复合处方。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当白喉、猩红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相继由国外传入中国时,一大批优秀的医学家迎接新的传染病的挑战,相继找到了比较成功的治疗方法,并撰写了大批专科专病著作。这种对各种急性传染病的研究热潮,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据笔者统计,从明末中医第一部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专著《温疫论》数起,到本世纪30年代青霉素发明之前,中医现存的各种传染病著作有500种以上,而在同一时期,整个西方医学史上有记载的传染病著作相对要少得多,有效的治疗药物也只有奎宁等少数。 半个世纪以来,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实践机会已大大减少。但是,50年代中期,北京的一些医院采用蒲辅周先生的经验,以白虎汤为主,辩证论治,中西结合,治愈了北京地区大批“乙脑”病人,显示了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特色和疗效。70年代初,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东晋时期的急症诊疗名著《肘后方》中找到提取青蒿素的关键线索,研制出治疗疟疾病的新的中药制剂,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从而证明了中医古代文献的价值。80年代以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多次报道:运用温病卫气营血理论和中医其他方法辨治艾滋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延长了病人的生命。同时,中西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多年来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些事例都从不同侧面显露出中医和中西结合治疗传染病的潜在力量。 显然,这些成果相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相对于中医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言,未免太小太少了一点。不必讳言,自从抗生素发明并运用于临床之后,中医失去了治疗传染病的大部分领域,相当大一部分中医不具备独立担负启用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的学识和能力,中医在近几个世纪中积累的500余种传染病著作,除《温病条辨》等十几种外,大部分业已绝版,无人整理,无人研究。这种历史文献形成的断层与空白,妨碍了人才培养,影响了学术的传承。传染病在世纪之末发起的猖獗进攻,是人们在发明抗生素时始料未及的,这引起了全球性的反思。作为当代中医,过分相信和依赖抗生素的治疗作用,没有全面继承和发扬本学科的历史经验,因而在传染病治疗领域甚少作为,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编辑本段种类例举 流行性感冒 简介 流行性感冒是指由流行性感冒病毒侵犯上呼吸道而引起的传染病,简称流感。 临床表现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身痛及显著性乏力等症状,呼吸道症状较轻,有咽干、咽痛、干咳、仅部分病人轻度喷嚏、流涕及鼻塞。 家庭应急处理 1.应进行呼吸道隔离,住单人房间,进出人员需戴口罩。 2.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3.高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或复方阿斯匹林0.42克,每日3次,口服1,2日,退热后停药。 4.病情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简介 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在性发病,以夏秋季节常见流行,普遍易感,以小儿为多。 临床表现 1.轻型:无中毒症状,体温正常或稍高,腹痛腹泻较轻,大便次数多10次以下/日,呈糊状或水样,含少量粘液,里急后重感不明显,可有恶心呕吐。 2.普通型: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中毒症状,体温在39?左右,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次数为10,20次/日,脓血便量少,少数病人以水样腹泻为特点,失水不明显。 3.重型:起病急骤,畏寒、高热、恶心呕吐、腹痛剧烈、粘液血便且次数频繁,20次以上/日、里急后重、四肢厥冷、意识模糊。 4.中毒型:起病急,突发高热,24小时之内迅速出现休克、惊厥和意识障碍。大便次数不多,常发生在儿童,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5.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未彻底治疗或自行缓解而成为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有食欲不振、大便不正常,时干时稀,少有粘液。一般无腹痛,仅在排便前有下腹部隐痛或肠绞痛,排便后腹痛消失。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多梦、健忘、神经衰弱等症状。 家庭应急处理 1.应进行消化道隔离至大便培养2次阴性,病人餐具和用具均专用和严格消毒,大便要用石灰处理。 2.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多喝淡盐开水。 3.口服黄连素0.5g,每日3次;或吡哌酸0.5g,每日3次。 4.对症处理: ?高热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处理。 ?抽搐、昏迷者应专人护理,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休克患者应取平卧位,头稍低,注意保温并急送医院抢救。 5.重症患者应急送医院进一步诊治。急性阿米巴痢疾 简介 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性疾 病,阿米巴原虫也可侵入肝、肺、脑等器官引起阿米巴肝病、肺病和脑病。 临床表现 普通型阿米巴痢疾主要表现为起病较缓,腹痛腹泻,大便次数每天10次左右、呈暗红色、似果酱样、腥臭味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感,发热不明显。暴发型阿米巴痢疾起病较急,突发高热、畏寒、腹痛、腹泻,大便次数每天20次左右或更多,水样或血水样,里急后重及腹部触痛明显。 家庭应急处理 1.应进 行肠道隔离至症状消失且大便连续复查3次,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阴转。 2.卧床休息,流质饮食,多喝淡盐开水或菜汤。 3.高热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处理。 4.一般抗生素无效,患有暴发型阿米巴痢疾时,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一般以蚊虫作媒介传染,当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然后在神经组织中繁殖而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以7,9月份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急骤,病程第1,3天,发热常在39?,40?以上,伴有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程第4,10天,体温上升至40?,41?以上,出现惊厥、嗜睡或昏迷、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衰竭表现;发病7,10天以后,体温开始下降,神志渐清,言语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病人可于6个月内恢复,也有半年以上的不恢复,长期遗留意识障碍、失语、强直性痉挛、强直性瘫痪等后遗症。 家庭应急处理 1.应进行隔离,防止蚊虫叮咬再传染他人。 2.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米汤、菜汤、豆浆及水果 汁等。 3.对症处理: ?高热者应采取物理降温,尽量少用解热退烧药物,以免虚脱,鼓励患者多渴淡盐开水或汤类。 ?惊厥者可口服安定5,10mg。 ?呕吐剧烈者应取平卧位,头朝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呼吸道,同时可口服胃复安10mg加安定5,10mg。 ?昏迷或呼吸衰竭时应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行人工呼吸并急送医院救治。 4.应尽早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治。病毒性肝炎 简介 性病毒肝炎是由于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按病毒种类不同可分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按临床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慢性和重症肝炎三种类型。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由RNA病毒所致,甲肝病毒 存在于病人粪便中,通过接触和血液途径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是DNA病毒,由输血、经口或密切接触传染,另外还可通过胎盘、分娩时母婴垂直传播。丁型肝炎病毒是有缺损的RNA病毒,常与乙肝病毒共存,必须与乙肝病毒共同复制,传播途径也与乙型肝炎相同。 临床表现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乙型肝炎为6周,6月,丙型肝炎为15,150天。 1.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呈亚急性,畏寒伴中度发热、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偶有腹胀腹泻。1,2周后,有巩膜皮肤黄染、尿黄改变,肝脏肿大,有压痛。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病情较轻,症状同黄疸型,但病程中始终无黄疸。 3.慢性肝炎可有:?慢性迁延性肝炎,表现为病程半年以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不明显,一般预后较好;?慢性活动型肝炎,表现为病程在1年以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明显,一般情况较差,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脾肿大、肝质较硬等体征。 4.急性重症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主要由急性肝炎起病10天以内,黄疸迅速加深,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 5.亚急性重症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肝萎缩。由急性肝炎起病10天以上,病情逐渐加重,黄疸加深,厌食、高度乏力,肝浊音界缩小,腹胀、且有出血倾向和腹水。 家庭应急处理 1.加强患者的隔离措施,一切餐具及用具均要专用和严格消毒,碗筷等餐具要经煮沸20分钟或用过氧乙酸消毒水浸泡30分钟至2小时,用具如衣被可用日光曝晒来消毒。 2.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适口为宜。 3.病情危重时,急送医院住院治疗。甲型H1N1流感 简介 甲型H1N1流感,又称为A型流感,旧称人感染猪流感。H1N1流感病毒里的H代表红细胞凝集素,共有1-15个类型,N代表神经氨 酸苷酶,共有1-9种类型,“猪流感”病毒H和N均是1型,因此称为H1N1。中国卫生部门则相继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中国卫生部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是后果严重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依次递减。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20余种;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等10余种。2009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A型流感指代当时疫情,并不再使用“猪流感”这一词语。 传播途径 甲型H1N1流感的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感染,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微量病毒可留存在桌面、电话机或其它平面上,再透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因此尽量不要身体接触,包括握手、亲吻、共餐等。如果接触带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物品,而后又触碰自己的鼻子和口腔,也会受到感染。感染者有可能在出现症状前感染其他人,感染后一般在一周、或一周多后发病。小孩的传染性会久一些。 临床症状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时长七天。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等,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酸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注意事项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3、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4、做饭时生熟要分开,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 6、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如无纸巾不宜用手,而是用 肘部遮住口鼻。 7、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服药对症治疗,并尽快就医,不要上班或上学,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 8、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病人。 9、由于此次流行的病毒是A/H1N1型流感病毒,目前针对甲型H1N1流感只有猪用疫苗,人注射普通流感疫苗不能有效预防甲型H1N1流感。 10、普通家庭还可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 传染病的肆虐,给20世纪现代医学的辉煌抹上了一丝阴影,也给中医提供了一个找回自己的机会,我们应当把握好这个机遇,有所准备。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实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来发掘中医药,尽快更多地研制出像青蒿素这样的高价位的品牌,迅速打入世界医药市场,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主要方向,也是当前卫生健康事业的迫切需要和人们的良好愿望。问题在于:如果对于古代医家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治疗经验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甚至对其文献资 料都没有进行过一次认真的学术清理,而当代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整体水平又相对较低,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站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来寻找新药物,哪怕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是否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呢,是否会导致某些错误的结论和人力财力的浪费呢,因此,就中医本身而言,我们做好的准备,首先是应对历来中医传染病学文献进行一次全系统的学术整理。 在现代自然科学体系中,中医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它的两千余年的学术成就和宝贵经验主要是通过文献保存下来的,文献是中医生命的一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中医产生科研成果和临床成果的摇篮之一。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出一两个青蒿素这样的成果,一两个蒲辅周这样的名医,中医要在与传染病的这场大战中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较大贡献,就必须首先从古代文献的整理着手,把基础扎扎实实打好,这是关系到能否出大批成果和出大批人才的战略方向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中医传染病学文献的著述,就其形式而言,一种是专著,如《温疫论》;另一种是综合性著作中的某些篇章,如《千金要方》的第9卷。就其性质而言,一种是通治类著作,如《温病条辨》;另一种是专病专著,如《霉疮密录》。就其内容而言,一种是以病名为纲,在病名之下广泛收集和总结当代或前代名医经验,民间单方验方,即所谓“辩病论治”,如历代方书中的有关传染病篇章;另一种是辩证为主,在 方药的运用中,贯穿了成熟的理论思维,即所谓“辩证论治”。中医传染病学的历史成就,始终是以辨病与辩证相互结合,经验积累和思维方法相互促进而获得的。根据中医传染病学文献的上述特点,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整理研究: 1(历代方书是发掘中医临床资料、寻找治疗传染病新方新药的宝库。清代温病学家治疗传染病的许多名方,如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葱豉汤、凉膈散等,都是从宋以前的方书中发掘的。中医的方书多达800种以上,多数涉及到传染病的治法和方药,需要细心地筛选出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部分。可以采用《医籍提要》的形式,将这类方书和大部分传染病学专著予以介绍。特别要注重介绍书中有特色的治疗方药,为当前寻找传染病治疗新药提供一份完整的资料和线索。 2(辩证论治始终是中医临床灵魂和核心。伤寒六经辩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辩证固然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两大体系,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这两大体系都有其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此外,至少还存在着表里实热与六经气化另外两种辨治体系[ii]。如果仅仅把《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当作辨治急性传染病的唯一源泉,目无旁顾,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失去许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辩证论治原则下选择有特色的专方专药,更是治疗传染病取得较佳疗效的重要手段。清代许多专病专著,如《白喉阐微》、《十药神书》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同时,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即使是从 未遇到过的疾病,往往也有证可辨,有法可治。例如,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腺鼠疫,是古代医学文献没有明确记载的新传染病,当时很多医家采用前清王清任治疗痢疾的“解毒活血汤”加减,取得了显著效果[iii]。又如,近十几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采用针灸、中药,运用卫气营血等理论辨治艾滋病,取得了一定疗效。这些事例体现了辩证论治这一传统思维方法和“解毒活血汤”这一类效方在对付人类目前所遇到的新的传染病时,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为了使研究中医药的人员对中医辩证论治体系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传染病临床医生的辩证论治的能力,有必要将历代最重要的传染病学著作汇集起来,按照中医对传染病的分类,分为伤寒、温疫、温病、麻疹、白喉、喉痧、疟疾、霍乱、痢疾、疫痉、鼠疫、梅毒、肺痨、麻风等,以《名著品汇》的形式,各择其一二种,予以介绍。此外,整理方式也不能仍停留在过去采用的点校注译的层次,应当着重于提高,即对原著的体例结构、学术水平、历史地位、科学方法、方药特色、成就与不足等,做出深入的剖析和品评。通过这种古籍整理方式,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住原著的脉络和精华,除了从中获取大量有效的方药之外,在临床思维水平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 编辑本段条例法规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预防、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各级革命委员会应督促和检查所属卫生部门认真执行本条例。公安、农林、交通、铁道、民航、商业、供销、邮电部门、部队和群众团体等应积极予以配合。 第三条 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及全体卫生医疗人员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本条例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各级卫生防疫站对传染病管理工作有业务指导的责任和监督的权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检查,对作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彰,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给予严肃处理。 第四条 城乡各级卫生医疗单位都应把传染病管理工作列为一项主要任务,认真抓好好。县和县以上的医疗单位由本单位的预防保健科,县以下的医疗单位由本单位的卫生防疫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和厂矿、企事业、学校等的卫生医疗单位应把传染病管理工作做为一项主要职责。 第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 预防 第六条 各级革命委员会要动员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卫生医疗单位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调查研究,制定防治传染病规划,并组织实施。卫生防疫站要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定期组织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和水源管理、托幼机构、集体食堂等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传染病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由所在单位或其主管部门令其在传染期及带菌期间停止或调换工作,给予治疗,经检查确无传染性,方可恢复工作。卫生防疫站要负责监督和检查。 第八条 各级医院要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要建立健全门诊预检、消毒、隔离等制度,严格执行,防止交叉感染。县以上的医院和相当于县级和县级以上的厂矿、企事业医院应设传染病房,公社卫生院应设传染病室。 凡排放病原微生物的单位,其污物和污水须经无害化处理,方可排放。 第九条 卫生防疫站要负责制定免疫计划,并组织实施。卫生医疗单位要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第三章 报告 第十条 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两类二十五种: 甲类:鼠疫霍乱及副霍乱天花。 乙类: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流行性感冒痢疾伤寒及副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森林脑炎恙虫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狂犬病炭疽。 第十一条 凡诊治病人的中、西医条人员,检验、检疫人员,赤脚医生、工人医生等均为法定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第十条所列传染病时,必须及时填写“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片”或“急性传染病报告表”,由报告人所在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审核上报。并做好传染病的订正和死亡报告。 第十二条 各行各业的职工、社员、机关干部、教师、保幼人员、学生、居民和退休职工等,发现第十条所列传染病时均有报告的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合作医疗站或街道、公社、厂矿、企事业、学校等的卫生医疗部门迅速报告。 兽医、赤脚兽医在畜间发生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时,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医疗单位报告。 第十三条 发现甲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应用最快的办发法级向卫生防疫站报告,一切有条件的地方先用电话或机要电报报告,城镇最迟不得超过六小时,农村最迟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发现乙类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十二小时内,农村应于二十四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暴发疫情时应尽快报告。 第十四条 城乡各级卫生医疗单位要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固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登记、核实、统计和分析工作。各级医疗单位要建立病志或传染病登记簿。 第十五条 城镇各级卫生医疗单位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市、区、县卫生防疫站。各厂矿、铁道、交通、企事业、机关、学校等的卫生医 疗单位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市、县卫生防疫站,并同时向本系统报告。农村合作医疗站应将疫情报告送当地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应将疫情报告送所在县卫生防疫站。各县、市卫生防疫站应综合疫情资料作出旬报、月报和年报,经县、市卫生局审核,按时上报给上级卫生防疫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站要综合本地区疫情资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审核,按时向卫生部报送月报和年报。 第十六条 非本地区户口的居民发生传染病时,诊治单位应用“急性传染病报告卡片”向病人临时居住所在地区卫生医疗单位送传染病报告,报告卡片由该地区卫生医疗单位转寄病人户口所在地区卫生防疫站,并由其统计上报。 第四章 处理 第十七条 对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处理疫区,就地扑灭疫情。传染病流行时,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卫生行政部门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卫生医药人员参加防治工作,积极抢救、治疗病人。卫生防疫站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划定疫区范围,采取封锁、检疫、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措施。并要做好毗邻地区的联防工作,迅速扑灭疫情。 第十八条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时,各级卫生防疫站可根据疫情处理 的需要,报请当地行政机关,经批准后由有关部门协同采取下列部分或全部紧急措施: 1、限制或暂停集市、集会或集体活动。 2、禁止运输散布传染病的货物、行李和动物。 3、禁止采购和出售传播病原体的饮食物,必要时可予销毁。 4、限期扑杀染疫动物。 第十九条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卫生医疗单位必须立即严格做好以下紧急处理: 1、对病人或疑似病人要严密隔离和抢救治疗,并采样检验。 2、对接触者必须登记、留验和进行应急预防接种。 3、对疫点和病人的污物要严密进行消毒、杀虫和灭鼠。 第二十条 有甲类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县及县以上各级革命委员会可决定疫区的封锁和解除,并同时逐级急报卫生部。对封锁区内的 居民施行检疫时,当地革命委员会要组织有关部门维持秩序和治安,解决群众的生活等问题。如需交通检疫,封锁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和停车、停船、停机时,凡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管辖范围内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决定封锁和撤销并通知有关部门执行;凡属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和卫生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等批准,电知有关部门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甲类传染病及炭疽病人的尸体,要严密进行消毒处理;不准外运;动员家属火葬;如土葬,要远离水源深埋。 第二十二条 发现乙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例时,卫生防疫站要监督、指导卫生医疗单位,按分级分工管理范围,认真及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对病家或疫区的处理,防止续发和蔓延。 第二十三条 对非本地区的传染病人,由病人临时所在地的卫生医疗单位负责处理,必要时病人户口所在地的卫生医疗单位也应根据情况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 对传染病人要按照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限进行隔离;住院的传染病人必须隔离期满,符合出院标准,方可出院。 第二十五条 对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卫生防疫站可提出建议报请当 地行政机关,由农林等有关部门做好动物传染源的管理,防止传染给人。 第二十六条 为了诊断的需要,当地卫生医疗部门,可从病人身体或尸体采取检验材料,必须剖验尸体时,应取得死者家属的同意,报请本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附件:说明 一、统计范围:地区内全部居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人数。地区内全部居民中包括机关、团体、学校、铁路、交通、民航、厂矿等企事业的工作人员和家属及居民区居住的军人家属和在军事部门工作的非军职人员。 二、填报单位及报送日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站综合本地区疫情材料,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局审核盖章,月报于报告月次月二十日前,年报于次年二月十五日前报送卫生部一份。甲类传染病应立即逐级上报,并要填入月、年报表。 三、补报、订正办法:鼠疫、霍乱副霍乱、天花要随时补报、订正;其它传染病在年报中全面补充、订正。因此年报应填报作了全面补充、订正后的全年肯定数字。 四、月、年报要作分县统计,并要作出简要的疫情分析。月报要填写年初至报告月末的累计数。年报要作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亡率,百分构成和与上年相比较的升降百分数。 五、表式说明: “病”是初诊的病例数,“死” 指死亡人数。按疾病发生、死亡的日期和户口所在地填报; 一个人同时患两种以上传染病,应于各该疾病内分别各记一例,对迁延性和转为慢性期传染病未愈者,疫情应一年登记一次。死亡只记一种主要死因。 六、计算指标公式: 病死率,死亡人数,病例数×100 发病率,病例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万 死亡率,死亡人数,当年平均人口数×10万 编辑本段重大事件 在1918~1919年间,震惊世界的一场机型传染病流感席卷全球,估计当时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被感染,死亡人数保守的估计至少2000万人,有人估计高达1亿人,实际的死亡人数在5000万人左右。当然,流感每年都会出现流行,虽然不像1918~1919年那一次那么惨烈,但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15,的人被感染,300万~500万人病情严重,25万~50万人死亡。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暴发传染性和毒性都特别强的流感大流行,在上个世纪除了1918~1919年的那次,还出现过两次:1957~1958年间的流感使约100万人丧生,1968~1969年间的流感大流行导致约75万人死亡。难怪流感成了除艾滋病之外被研究得最多的传染病:在国际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中,与流感有关的论文有近5万篇之多,而与普通感冒有关的论文不到4000篇。 编辑本段周期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 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 编辑本段预控布防 为做好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和《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制订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一、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当今,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防控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中长期策略,建立健全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机制、预案体系,坚持早期预防、及时预警、 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的原则,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降低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具体目标 ,(发现和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暴发的早期预警能力,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症状监测报告系统。 ,(建立健全有效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加强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准备。 ,(建立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部门间、地域间以及国际社会间的沟通与合作。 ,(搭建中央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科研攻关的技术平台。以病原微生物、预防性疫苗、救治药物和检测方法作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 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 ,(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专业技术人才,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建立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分子分型数据库,科学、有效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 ,(研究我国新发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分布、流行规律、感染情况及传播媒介,为防范突发急性传染病提供基础数据。 三、政策措施 加强对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各地应将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卫生发展整体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不断完善防控措施。 ,(制定和实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有关的人员培训、物资储备、重点实验室建设、现场控制、医疗救治等中长期规划。加大应对突发 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投入。 ,(制订突发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治政策,医疗救治专项经费支持、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对患者进行突发急性传染病排查、诊断、治疗以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工作。 建立和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机制 ,(指挥协调机制。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工作应体现政府领导、专家参与、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指挥协调机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建立分级管理和分级响应机制。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咨询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收集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信息,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防控对策。上级卫生部门应指导下级卫生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和医疗救治,并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在卫生部与各省指挥决策骨干网的基础上,扩展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络,形成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网络,满足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时应急指挥的需要。 ,(信息沟通机制。卫生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全球观,与国内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定期通报国内外疫情,防控工作进展, 发展规划等信息,及时获取国境卫生检疫、国外疫情动态等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相关的信息,掌握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动态。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反馈和共享平台,使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人员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的信息反馈,加强实验室诊断结果对临床救治的信息反馈等。切实加强机构之间、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风险沟通和管理能力。制订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沟通计划,营造出社会稳定、公众参与的有利环境,科学有效地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 ,(部门协作机制。突发急性传染病多动物或由国外输入,要建立并完善卫生、农业、林业、国境卫生检疫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共同研究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对策,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监测,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格局。 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轻突发急性传染病危害 ,(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鼓励公众积极配合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采取疫苗免疫、媒介控制、旅行劝告、检疫通告、隔离等措施控制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 ,(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减少医源性感染和实验室感染的发生,以及耐药性致病菌的产生,降低环境因素引起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的风险。 ,(加强对野生动物管理,避免公众接触、食用野生动物,降低野生动物源性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给人的风险。加强活禽市场管理,规范活禽养殖、免疫、运输、销售行为,减少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风险。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早期预警能力 ,(完善监测系统。在现有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并建立以突发急性传染病为重点的综合性监测系统,逐步完善对重要临床症候群、不明原因死亡、药品及卫生用品销售、学生缺课、实验室病原学等综合监测,提高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不断改进监测手段、提高监测质量。 ,(发挥医疗机构在疾病监测中的哨点作用,提高医务人员早期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的意识和能力。医疗机构指定专人负责突发急性传染病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工作,制订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现、报告、转诊、密切接触者管理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将医疗机构日常报告信息系统与网络直报系统互通,动态收集分析传染病主要症状信息,及早发现突发急性传染病。 ,(开展媒介生物和宿主监测,建立生物样品资源库。与农业、林业等部门配合,开展动物疾病监测,关注动物的异常发病和死亡,做到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哨点前移。 ,(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能力。综合利用各种监测资料,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对突发急性传染病进行预警。研究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制定早期预警技术方法。建立国家、省级、市级三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预警平台,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早期预警能力。 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在现有实验室条件和设施的基础上,分区域建设重点突发急性传染病实验室,充分发挥各个实验室的特长和优势,研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和试剂,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快速诊断提供技术储备。 ,(建立网络实验室,逐步建立起方法和标准统一的全国公共卫生 实验室监测网络系统,提高实验室安全水平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能力。设立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参比实验室和省级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心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室设施,引进和开发一些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检测、诊断方法。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全面促进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水平的提高。 ,(制订实验室标本采集、运输、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建立规范的生物样本库,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甄别与比对提供资源。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机制,制定培训规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专家库,组建应急反应队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突发急性传染病培训计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并提供师资,为各地应急队伍提供支持。急性传染病 ,(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培训基地。结合疾病控制培训基地的布局,根据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需要,分区域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培训基地,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培训工作。 ,(适时组织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检验应急预案和应急反应队伍的实战能力,找出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反应的漏 洞和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 ,(广泛开展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有关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现、报告、防护、密切接触者管理的全员培训,提高其发现、报告和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组建突发急性传染病援外应急处置小组,必要时赴国外学习了解和帮助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同时作为我国应对输入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技术力量储备。 做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物资和技术储备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储备机制,完善疫苗及药物、试剂等应急物资的调运机制,明确财政经费保障政策。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及供应,用于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成立专门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物资储备机构,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库。做好新亚型流感病毒疫苗生产技术和中西药品、以及其它突发急性传染病疫苗和药品储备。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预案,坚持依法防控突发急性传染病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补充相关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对已经在国外发生并有可能输入我国的突发急性传染病,在借鉴国外的防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定我国的应急处置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突然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可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借鉴,,,,防控经验,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根据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建议国务院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范畴。 完善新亚型流感病毒大流行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制定炭疽、脊髓灰质炎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和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置方案。 根据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展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 从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着力解决防控工作中的困难,结合我国当前突发急性传染病研究的进展和现状,进行突发急性传染病应用科学理论和应用性技术以及疫苗和治疗药品等研究。重点开展,,,,、新亚型禽流感疫苗和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治疗药物以及突发急性传染病诊断试剂的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认真履行《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加入全球性和地区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网络和实验室网络,广泛开展国际突发急性传染病合作研究和控制项目,努力提高我 国在各种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水平。分享我国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积累的经验,对需要帮助的国家给予技术支持。通过与世界卫生组织或其他国家的合作,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研究和调查控制项目。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的双边及多边合作,了解周边国家和地区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趋势,提前做好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输入的各项准备工作。 编辑本段传染案例 天花 公元前 1100多年前,印度或埃及出现急性传染病天花。公元前3,前2世纪,印度和中国流行天花。公元165,180年,罗马帝*国天花大流行,1,4的人口死 亡。6世纪,欧洲天花流行,造成10,的人口死亡。17、18世纪,天花是欧洲最严重的传染病,死亡人数高达1.5亿。19世纪中叶,中国福建等地天花流行,病死率超过1,2。1900,1909年,俄国因天花死亡50万人。鼠疫 公元前430,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 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有专家认为此疫即鼠疫。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 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始于公元6世纪,源自中东,流行中心为近东地中海沿岸,持续近60年,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最令人恐怖的是第二次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史称“黑死病”,1348,1351年在欧洲迅速蔓 延,患者3,5天内即死,3年内丧生人数达6200万,欧洲人口减少近1,4,其中威尼斯减70,,英国减58,,法国减 3,4。1348年疫情高峰时,佛罗伦萨、威尼斯、伦敦等城市的死亡人数均在10万以上。此次“黑死病”延续到17世纪才消弭。流行范围较广的是第三次世 界性鼠疫大流行。1894年,香港地区爆发鼠疫,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波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逾千万人。其中,印度最严重,20年内死亡102万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当 今,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还时有出现。霍乱 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大规模流行的世界性 霍乱共发生8次,地区性流行也出现过几次。 1817,1823年,霍乱第一次大规模流行,从“人类霍乱的故乡”印度恒河三角洲蔓延到欧洲,仅1818年前后便使英国6万余人丧生。 1826,1837年,霍乱第二次大流行,穿越俄罗斯并先后到达德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1846,1863年,霍乱第三次大流行,波及整个北半球。 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由一艘从埃及到英国的船所引发。1883,1896年,霍乱第五次 大流行,到达了埃及。1910,1926年,第六次霍乱大流行。1961年出现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始于印度尼西亚,波及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患者逾350万。1992年10月,第八次霍 乱大流行,席卷印度和孟加拉国部分地区,短短2,3个月就报告病例10余万,死亡人数达几千人,随后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1997年9月起,霍乱在非洲大规模蔓延,仅1998年的头3个月乌干达就报告病例11335例,肯尼亚报告病例10108例。流感 1510年,英国发生有案可 查的世界上第一次流感。1580、1675和1733年,在欧洲均出现大规模流感。1889,1894年,“俄罗斯流感”席卷整个西欧。最致命的是席卷全球的1918,1919年流感。它可能源于美国,1918年3月11日美国的一个军营107名士兵首次发病,不到两天即有522名士兵被感染,一周之内各 州均出现病例,数月传遍全国,但未被引起高度重视。4月,流感相继传至欧洲、中国、日本。5月,流感遍布非洲和南美。9月疫情达到高峰。10月,流感便使美国的死亡率达到了创纪录的5,。当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67(5万人死亡。全球约有2000,5000万人在这场流感灾难中丧生。18个月 后,这场疾病离奇地消失。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也波及世界多个地区。“亚洲流感”在美国导致7万人死亡,“香港流感”使美国3(4万人因感染致死。1977,1978年的“俄罗斯流感”始流行于前苏联,后又波及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其他 其他主要传染病。结核病已使2亿人死亡;疟疾仅在1997年就与厄尔尼诺现象一起造成150,270万人死亡;登革热于1981年使古巴30多万人患病,至今还时有发生;而埃博拉病毒造成的死亡率则高达78,88,。此外,伤寒、西尼罗河病毒、梅毒、艾滋病、军团菌等,也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编辑本段疫病影响 第一,病因不明产生恐慌。瘟疫往往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公元前430,前427年的雅典瘟疫,使城中的人们生活在噩梦之中。1665年伦敦的鼠疫, 病因一时不明,更加重了疫情的神秘、恐怖色彩,许多无辜者被指控传播鼠疫而被恐慌的民众处死;猫也被当作瘟疫之源而被赶尽杀绝,老鼠泛滥,结果鼠疫更加肆虐,社会濒临崩溃。 第二,人口骤减危及生存。公元前430,前427年的瘟疫,使曾两次领导希腊战胜波斯的雅典就此衰败。公元 21,1266年间横行的瘟疫,最终加速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的衰落。1518,1526年的天花大流行,是拥有 2500万人口的阿兹台克帝*国消失的重要原因。殖民者故意传播的天花病毒,令北美几个原有百万人口的印第安部落骤减至几千人或完全灭绝。 第三,严重减员影响战斗力。1812年,拿破仑50万大军入侵俄国,1年后败退时仅剩3000余人,其中,因感染伤寒和痢疾而死亡的官兵远比战死的要多得多。二战期间,疟疾曾在盟军中流行,致使大量的士兵死亡或丧失战斗力。 第四,疫情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和医学的发展。1865,1875年霍乱第四次大流行,迫使人们注意水源、食品、环境等的卫生状况,促成了公共卫生学的建 立,并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重新考虑城市规划,用几何布局和拓宽街道来改善过于拥挤纷杂的旧城。此间,约翰(斯诺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的医学调查,开创了早期的流行病学工作。 编辑本段解决办法 第一,即时实行物理隔离,控制传染源。面对瘟疫,当时最有效的措施 是隔离。 6世纪欧洲出现麻风病,唯一办法是将病人关进麻风院隔离起来。1496年梅毒在荷兰和希腊流行,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驱赶妓女,并对其进行隔离和控制。14 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时,米兰大主教下令对最先发现瘟疫的房屋进行隔离,不许里面的人迈出半步,结果,米兰未让瘟疫蔓延,成为欧洲大城市中唯一的幸免 者。1665年伦敦鼠疫肆虐,一场大火灾烧毁了城里的大部分建筑,传播疫菌的老鼠销声匿迹,疫情随之平息。1910年中国东三省爆发鼠疫,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清政府派出防疫总医官,迅速采取断绝交通、 隔离疫区、收容疫患、火化疫尸等多项措施,很快有效控制了疫情。 第二,改善卫生,注意消毒。切断传播途径。1818年,英国因霍乱死亡约6万人,后调查结果显示,饮用水是元凶,清洁水源后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进一步扩散。1848年,消毒的方法开始在临床应用。 第三,不断发展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与其他疾病一样,瘟疫的根本防治,有赖于医学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例如,种牛痘防治天花的方法早在11世纪的中国已广泛应用,后经波斯、土耳其传至欧洲,1798年由英国医生琴纳作了更为安全的改进并被欧美各国广泛传用。1977年,牛痘疫苗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使用,困扰人类几千 年的天花因此从地球上消失。1882年德国医生科赫发现结核菌,并运用先进的细菌学技术分离出了结核杆菌,1921年法国医生卡尔麦特和介兰研制出防治结核病的免疫疫苗一卡介苗,1944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成功提取链霉素,使结核病最终得到有效防治。
/
本文档为【[传染性疾病应急预案]急性传染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