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超级女声心理现象透视

2018-02-28 7页 doc 29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超级女声心理现象透视超级女声心理现象透视 精心整理 用心发布 精品文集荟萃 资料类别:--收集整理于网络 -------------------------------------------------------------------------- - 1 - 精心整理 用心发布 精品文集荟萃 人们还没有从2005年超级女声近乎歇斯底里的欢呼声中回过神来,2006年超级女声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歌迷的疯狂并不代表歌手有多么完美或歌曲有多么 震撼人心。真正让歌迷疯狂起来的,是怎么样去唱的形式与运作方式,是“超女”背后看得见的种种策...
超级女声心理现象透视
超级女声心理现象透视 精心整理 用心发布 精品文集荟萃 资料类别:--收集整理于网络 -------------------------------------------------------------------------- - 1 - 精心整理 用心发布 精品文集荟萃 人们还没有从2005年超级女声近乎歇斯底里的欢呼声中回过神来,2006年超级女声又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歌迷的疯狂并不代歌手有多么完美或歌曲有多么 震撼人心。真正让歌迷疯狂起来的,是怎么样去唱的形式与运作方式,是“超女”背后看得见的种种策划和看不见的 种种心理的作用。 4月22日,2006超级女声长沙唱区预选赛已经开始,而其他几个唱区如杭州唱区、成都 唱区也将相继拉开帷幕。 据悉,2006超级女声两场预选赛的收视成绩非常好,在央视索福瑞14城市收视调查中排名同时段全国 第一位,收视份额达到7.77%,收看的观众达到了230万之多,捍卫了全国同质节目王牌的地位。 回顾2005年超级女声我为歌狂的种种心理现实,也许能为2006超级女声的火爆现实下一个很好的注脚。 2005年什么最狂潮?———《超级女声》! 2005年谁最疯狂?———“超女歌迷”! ———观众之多!发短信拉票的几百万,收看电视的几个亿! ———热情之高!可与“狂欢节”之夜媲美。 ———参与之执著!每一次狂热的拉票;痴迷于网络评论;关注所有“超女”动态;沉 醉于每一场现场直播。 ———歌迷的表达之癫!“嗨!看超女如享用美食大餐”、“看超女,过瘾!”“我看 每场比赛,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是的,比我高考时还紧张”。 ———举动之疯!千里迢迢追寻到超女驻地为她们呐喊,可以为歌手的哭泣而嚎哭,可 以因为追捧的偶像不同或意见不一而相互攻击和斗殴! - 2 - 精心整理 用心发布 精品文集荟萃 歌迷的疯狂并不代表歌手有多么完美或歌曲有多么震撼人心。真正让歌迷疯狂起来的, 是怎么样去唱的形式与运作方式,是“超女”背后看得见的种种策划和看不见的种种心理的 作用。 这种歌迷的狂热和舆论的狂潮现象,是一种集体“情感性精神障碍”———“躁郁症” 的大发作。精神分析研究认为:躁狂是对于抑郁的平衡与补偿!躁狂的早期心理是情感压抑, 躁狂是抑郁转化而来的。人类的心理规律也正是:有情绪压抑,就会有情绪爆发;或者单调、 平静、紧张的生活久了,会酿造一种沉闷的情绪,而使人们寻求新鲜、刺激、放松的欲望成 为必然。 歌迷们的类似“情感躁狂症”现象,本身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说明社会性 群众文化生活的薄弱;说明许多人其情感心理的贫乏与渴望;说明许多人在利用某种方式, 宣泄他们沉默太久、压抑太多的力比多能量;也说明了那些表现夸张、易激动的人,其实是 在心理上容易陷入抑郁、非常感性的一群人。 《超级女声》本应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可是,这道风景因侵入的怪味而变得大煞风 景:“黑幕与阴谋”、“投票疯癫与钞票之罪恶”、“评委互揭老底”、“超女跌陷人身攻 击”等等。“超女”似乎演变成了一场残酷游戏。 首先是游戏宗旨的扭曲。心理学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现实”,是伴随每一个人从 小走向成熟的生活方式。成人已不再做游戏,但并不等于放弃从游戏中获得快乐的愿望。相 反,现代的成人,制造和设计了层出不穷的游戏种类,以满足所有追求离奇和幻想的人的心 理,而《超级女声》的运作,也正利用了人们的游戏心理需求。 其次是人性中体现公平、公正愿望的扭曲。《超级女声》因为是“海选、评委评审、大 众投票”而显得很公平。但是谁都清楚,每一个环节有人为的多种因素,不可能做到公平与 公正。其沉重,也在于冠以“大众选秀”的公平旗号,却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又无以反驳它的 不公正。 “超女”成就了许多女孩的梦想,但也迫使她们经历着心灵自尊的伤害。这群超女还是 稚气未脱的孩子,她们承受着谁优谁劣、人气高低的心理落差。PK意味着劣与差的“亮相”! 意味着优秀而否定的暗示。 在她们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的非成熟期,这会让她们经历看不见的心理伤害。很多女孩 也会说“PK没什么,我能站在舞台上就已经成功了”等等。但每一位被PK下去的女孩的眼 泪,决不是激动的表达!更不是“我成功了”的豪迈!年龄、音乐的历程上,她们都还很单纯 和稚嫩,而游戏中的是是非非,让女孩们过早地卷进世俗的“文化酱缸”之中。 其实,这场游戏的惟一赢家是商家。商家利用了歌迷的追星心理和人们实现梦想的心理, 成功地运作了这场游戏。女生在实现梦想的同时,不得不面临早来的而并非有益的自尊挫折 与心灵伤害。 - 3 - 精心整理 用心发布 精品文集荟萃 《超级女声》的如火如荼现象,与其说是我为歌狂,不如说是我为人狂。几位最火的超 女背后,都有阵容庞大的“粉丝”团。这已经不是为音乐狂欢,而是在为心中的偶像疯狂。 这种偶像崇拜心理,用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解释为:个体心理结构中自我理想部分的欠缺 与补偿。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在他幼儿开始时就会按他的自我理想角色(如我是好人,我是 英雄,我是聪明、漂亮、智慧、道德的等等)去实现他的人生,去完成他的社会角色。如果 因种种原因而使一个人的“自我理想角色”受挫或无法实现,通常情况下,人会通过幻想、 热中于某种活动、艺术等形式,或认同、或仿效、或崇拜符合“自我理想角色”的名人而获 得心理补偿。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年轻一代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自然和纯正的。因为他们处于风华正 茂的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充满自我理想色彩的高峰时期。 2005年,歌迷们为何如此崇拜李 宇春?归纳歌迷的表达:她纯真、质朴、帅气、果敢、嗓音特别;总括媒体的分析:这是一 个追求异样和角色中性化的年代。 至于歌迷们欣赏李宇春的帅气、男孩样或中性化,也本是青春期少女(歌迷更多是女孩) 性心理偶像的正常反映。用心理学术语说,李宇春身上的纯净、朴实、勇敢,具有男孩的帅 气与洒脱,又不失女孩的秀气与矜持的特点,正是女孩子心目中所希望的“阿里姆斯”形象。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实中真正的男孩子可能受制于某种“控制”而缺乏某些重要个性 特质———这让女孩子们有所失望!这是否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女权意识的强化?抑或是意 味着人的一种无可奈何选择———以“人的中性化”作为“完美”的标准?如果你是一位成 年人,也喜欢这样的中性角色,这是否可以说明:对中性气质的追捧的背后意味着是对男女 性别角色的潜在的拒绝和恐惧? ?名词解释 阿里姆斯原型 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中一个概念。阿里姆斯的意思为女人的一半包含男人 的一半性格。当女人获得机会展示另外一半时,她会因势利导地加以发展。与之相对的是阿 里姆,意思为男人的一半包含着女人的一半性格成分。当男人获得机会展示另外一半时,他 会相应得到满足。 来源:北京科技报/回复者:熊玲 - 4 -
/
本文档为【超级女声心理现象透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