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2017-10-14 15页 doc 33KB 10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行。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就是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理解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要能找到相比较的两个量。 在例题的教学中则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例1中“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先...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行。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就是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理解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要能找到相比较的两个量。 在例题的教学中则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例1中“东山村去年原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尝试画线段图,并在画图中体会“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和原计划的造林面积比较的”,因此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为“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往不同的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是“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 鼓励解题多样化,对于例题的另一种解法则作简单的介绍,但是也必须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解题方法则不作规定,两种均可。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主要有:一是不能找准单位1;二是计算错误。 思考:五年级学习分数时,有过很多类似“男生20人,女生25人,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那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比较“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如果由分数问题引出例题,或许更高效。 《纳税问题》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纳税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而且纳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在解决练习一第4题时,对于爸爸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学生发生了分歧,有学生都认为是900×10%;有学生认为是900×5%,还有学生认为500×5%+400×5%(当然这是正确答案)。这道题确实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这一认知上的错误,我干脆让他们对着个人所得税辨一辩。辩论的结果,学生都认为“超过500—2000元的部分 10%”,900元中超过500元的只有400元,所以500×5%+400×5%是正确的。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学生还是较深入的理解了个人所得税应该分层纳税的,还是值得的~ 课终,我还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读一读“你知道吗”。让学生明白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 《利息问题》教学反思 《利息问题》的教学体现了百分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注重概念的教学。对于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税后利息、连本带息,我是花了大力气的,也收到了效果。 2(一定强调要强化利息的计算公式和必要步骤。我在教学时也给了一些固定的步骤,如第一步要运用利息公式求利息等。 3(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教学。有学生说:“现在利息不交税。”(这孩子真是个有心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学生利息税的确已经取消,还简单的告诉学生利息税的演变过程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折扣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结合生活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展示了一段书店的情景(最后定格成课本第8页的例4),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唤醒了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顺利的引入“折扣问题”,让“折扣”不再陌生。 2、成功建模。一是准确理解打折的含义,让学生知道打折就是商品减价,几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能把折扣和百分之几 对应起来,并理解到“对折”、“买四赠一”等的意思就是打了几折。学生对折扣的有关用语真正理解以后,再去探索例题的解题方法就水到渠成了。二是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整理归类,得到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三种基本类型,并与百分数的应用类型建立了连接,找到解决的基本方法。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1)》教学反思 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 ,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2)》教学反思 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习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习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上的,课前我准备了课件,课堂教学比较顺利,感觉上完课后我很轻松,学生也挺开心的。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多媒体课件)中找出圆柱,孩子们看到大屏幕的例1图时,显的都很兴奋,他们都能找出其中的圆柱体。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在此基础上,在学生动手摸一摸带来的圆柱体,初步感知“圆柱上下一样粗等特征”,再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及面的个数、面的特征和高的条数。 对于圆锥,我则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认识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及面的个数、面的特征和高的条数。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教学不在于课堂如何热闹,而在于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求圆柱的表面积的关键在于求侧面积。 我的教学思路:教师适时点拨、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汇报。 课始,我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推导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出 示一个有商标纸的易拉罐,精心设疑:这个易拉罐的商标纸贴在哪一个面上,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自主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自然就水到渠成。 本节课中在学生小组合作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我的《圆柱体积》的教学中规中矩。一开始,回忆圆的转化,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两者的统一公式,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这三个立体图形等底等高),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三个立体图形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引导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再引导学生猜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关系”,让他们充分感受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我做得较好的是小心预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切入。我先让学生先回忆圆的转化,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及两者的统一公式,然后建立圆柱与长方体的体积联系,让学生运用原 有的经验去解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得还是比较好的。 不足之处是学生还不够兴奋。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教学摒弃了以往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小组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白板演示将圆锥里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里,需要倒几次。虽然孩子们没有进行实验,但孩子目睹了过程,从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巩固深化知识点。 思考:虽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但不是并不是每个知识的获得都必须学生动手操作。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的出错率比以前小组合作的学习的还要好。看来,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记得牢,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 面对这一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作了认真地研究。经过实际教学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抓住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属性——“不变形”。 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不等同于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认识。所以教学中,形状不变、大小变化,这一认识是必须强化的。教学中我用了学生熟悉的照片,然后放大了(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若干张图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中遴选出“不变形”的图片。让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找出这“不变形”的图片与原图形的联系,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但不变形肯定会牢牢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生生互查是不错的选择。 在教学例题2时,我让学生先在书上画一画,然后四个学生一组互查,结果发现部分学生的错误,在小组中就解决了。 三、注重静静地思考。 数学学习本质上是自悟反思的过程。数学学习是需要集体合作,但说到底还是需要个体自悟。数学课堂是学生思维飞扬、展示个性的 场所。在这里,仔细的计算、大胆的猜测、小心的求证„„这正是数学的魅力,也是数学味的所在。因此,作为教师,要静的下心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应该营造安静的课堂,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索中,体会数学独特的内在美。本节课,我就花时间让学生思考。 通过今天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激起他们的探究的激情,掀起他们的思维的浪花,我们的学与教会更和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很简单: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接着再进行激趣:“观察前面的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 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最后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本课内容,从当堂作业98%的正确率来看,学生掌握得很好,学生学得很快乐。 《比例尺》教学反思 课始,课件出示一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却能画在这张小小的地图之上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然后引入:对,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在图上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这一个环节,简约,将学生直接引入了学习状态。 接着出示例题,通过让学生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进行正迁移。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不同求法,如图上距离5厘米,实际距离50米,有学生将5厘米化成0.05米(常规的做法是将50米化成5000厘米),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得出求比 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对于比例尺的意义,着力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中说一说、辨一辩。 感悟:只要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正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就会显著提高。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面积的变化》。一节课下来,许多想法涌上心头。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故事。故事如下:熊猫盼盼这几天忙着选址和筹备材料,准备盖新房。原来的房子太小了,地面仅有5平方米,孩子又多,太拥挤了,应该盖什么样的房子呢,她决定请智多星小猴帮她设计设计。小猴看了看盼盼准备盖房子的地址,建房用的粗竹竿,说:“这样吧,我给你画一张图,你们就按照图纸建造吧~” 小猴很快把平面图设计好了(如右 图) 6 4 比例尺1:100 单位:厘米 盼盼看了看图纸,说:“这个图纸的面积只有6×4=24(平方米),按比例尺1:100再扩大100倍也只有2400平方厘米,2400平方厘米也就是0.24平方米,比我现在住的房子还小的多,这怎么行呢,” 然后设疑:“盼盼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我的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如果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的学习效率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利用数学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际情况: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很不“感冒”,毕竟六年级了,这种“幼稚”的故事很难打动孩子们的心。 对策:用学生的“眼”来看生活、看数学,观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这样的活动看似是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其实是学生对数学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于数学学习的应用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个步骤探究p52页两个成比例放大图形的长度比,说出什么是对应长度的比,然后学生进行操作运算。操作后,让学生估计面积的比与长度比是不是相等。通过计算验证,学生搞清楚了面积比不等于长度比。接着,教师让学生探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面积比与长度比。通过计算、填表,观察,进一步发现长度比不等于面积比(要注意化成最简比再观察)。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长度比不等于面积比,那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我的设想:通过小组合作,认识长度比与面积比的关系。 实际情况:部分学生由于计算差,学习困难,只好跟着学习扎实的学生的思路走,学不透彻。 对策:在小组合作之前,加一个环节:学生独立完成,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巧算诸如圆的面积比。 在课的结尾部分,进行了规律的运用,根据给出的学校平面图,计算实际建筑物的面积。不过最后化单位比较复杂。 我的设想:学生运用了不同的解法,或把实际长度先求出来,再求实际面积的,或运用了面积比等于长度的平方比。 实际情况:正如设想的那样。 今天的课,从作业来看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但设计还是不尽合理,有些情况没有预设到,因而教学显得拖沓。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确定位置”的第一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有三个知识点,一是方向(包括度数),二是算实际距离,三是用上面的信息完整说说物体的确切位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教学难点是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时角的度量。 做的较好的地方: 1.正迁移 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并用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回忆和直观呈现中再现方位表象。 2.分解难点。本课所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需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方向和度量角等知识来比较精确地确定位置。例题教学我分了三个层次:(1)描述灯塔1、灯塔2的大致方向,引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说法,借助课件强调以纵轴为标准。(2)引发角度的需要。接着我在北偏东方向又出示了灯塔A、灯塔B,让学生思考“这三座灯塔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角度的测量。(3)引发距离的需要。在得出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后,又在这一角度出示了许多不同的位置,究竟哪一个才是灯塔1的位置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还需要测量灯塔1离轮船有多远。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感知了要从方向(角度)和距离两个角度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才比较精确。 主要问题: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度量角不是难事。 教学时我才发现,学生摆不准量角器和读不准刻度。学生习惯量角时将量角器横着放,这显然与此课教学正好相反。事实上本课方位表述是以南北线为基准,测量、画角的时候都应该将量角器竖着放,将0刻度线对准南北线。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教学流程1(小组合作):我出示书本例,的表格后,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 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我的教学理念: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 学生从而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 反思:我发现“我的教学理念: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根本没有实现,依然是成绩孩子唱主角。 教学流程2(巩固阶段):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的例子和完成数学课本中相关作业。 我的教学理念: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按照“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一关键定义,作业完成较好。 反思:抓住关键知识点进行巩固,必能事半功倍。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 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的关键是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转化方法。针对转化的关键,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1.观察比较,感知“转化” “面积是否相等”通过操作可以很好的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都能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在这一系列数学活动中,不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再次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好策略。 2.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说一说以前运用转化 决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的策略解 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 3.解决问题,运用“转化” 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从策略的高度主动运用转对策略,我对本节课练习进行重组,设计了空间与图形领域、数与代数领域以及生活领 域中的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提升对“转化”策略价值的再确认。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其实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学生对扇形的模糊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出示一张我国陆地分布情况的扇形统计图,问: “这是一张扇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在学生边自学课本边小组总结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然后交流学习效果。学生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有:1(圆代表总体;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数学教学中有一句话:“学生会的,坚决不教;学生可以通过探索学会的,也坚决不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这理念还贯彻的不够,很多时候我们总有意无意的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一定要人为地将所有学生的学习起点都视为零,然后让学生乖乖跟着教师的教学秩序走,最后还要学生装出学会的样子。 本节课的教学,我勉勉强强做到的做到了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 课始,我出示一道题:“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一群人,”孩子们果然上当,纷纷认定这是一群年龄相当的孩子在玩耍。当我把“他们的年龄分别为:5岁、5岁、5岁、5岁、5岁、65岁”呈现时,孩子们都说,平均数骗了他们。正是这情景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平均数与众数虽然都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众数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统计量,它提供了哪个(些)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众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但不唯一性、也可能没有。 这一节课轻松又愉快,孩子们积极踊跃。他们就是一群灵动的精灵,只要你给他们一个恰当的舞台,他们会跳出绚丽的舞蹈~ 《认识中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个教学思路是按“为什么用中位数——什么是中位数——怎么找中位数——如何合理选择使用统计量中位数和平均数”这条主线展开。 教学例题时,当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用最中间数来代表9名同学的跳绳成绩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揭示中位数,而是适时提问引导:“7号同学跳了110下,跟平均数比较,不能正确判断出他的真实排名情况,那你想想看,跟哪个数比较,就能正确判断出他成绩排在中上游水平,”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思考的方向。事实上这就是因为平均数不能正确的反映真实排名情况,所以用中位数的原因。自然中位数的概念也就出来。 然后练习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题型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排序,奇数个,偶数个,怎么找等等;接下来的练习也是逐步提升的,逐步挑战学生的思维,最后知识点应用到生活,水到渠成。 整节课学生都融入课堂,课堂气氛轻松自如。 反思不足: 1、本节课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没有讲清 楚。 2、练习有点流于表面。
/
本文档为【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