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为何需要信仰

2017-09-19 10页 doc 44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7352

暂无简介

举报
人为何需要信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命关天”,其意是说有关生命的问题事关重大。这句话说得很到位,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只有一回,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要好好面对人生。尤其是应该要懂得就人生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曾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没有马上回答,他只叫学生们从一排苹果林穿过去,然后吩咐每个人在果林里找一个最大、最好的苹果。其中一位学生走 到头都没有摘到一个苹果,他对老师说,其实我已看到最大的苹果了,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大的,可是等我正要物色更大的苹果时,我已走到头了。苏格拉底笑着 说:孩子,人生就...
人为何需要信仰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命关天”,其意是说有关生命的问题事关重大。这句话说得很到位,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只有一回,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要好好面对人生。尤其是应该要懂得就人生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曾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苏格拉底没有马上回答,他只叫学生们从一排苹果林穿过去,然后吩咐每个人在果林里找一个最大、最好的苹果。其中一位学生走 到头都没有摘到一个苹果,他对老师说,其实我已看到最大的苹果了,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大的,可是等我正要物色更大的苹果时,我已走到头了。苏格拉底笑着 说:孩子,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这真是所谓“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人的一生真是很短暂的,因此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就某种意义来讲,选择就意味着人生。大凡重大的人生事件都是由选择构成的,如教育的选择、婚姻的选择、交际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等等。就消极角度而言,不应有的选择包括错过选择和错误选择,它们都将构成人生的重大遗憾。 就 错误的选择而言,错误的教育选择将影响人成长中所具备的素质;错误的婚姻选择将影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错误的交际选择将影响人的人脉关系;错误的职业选择 将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就错过的选择而言,错失良好的教育机会、错失中意的爱情知己、错失知心的亲朋好友、错失喜欢的职业位置都将给人生留下终生的遗憾。 可 是,当我们在思索教育、婚姻、职业等终生大事时,可否想过还有另一件更为重大的事,我们曾否错失过,或者说有过错误的选择,这便是宗教信仰。谈起宗教信 仰,人的脑海可能会蹦出一大堆疑问。什么是宗教信仰?人为何需要宗教信仰?神存在吗?如何认识神?人究竟与神有何关联?真的有来世吗? 加 尔文曾说过,人类一切的智能可以为两点:认识人和认识神。因此如何认识神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基于人如何认识自己。老子曾讲过:“知不知,尚矣;不知不 知,病也”。其意是说人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那很高明;而不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那就是缺点了。苏格拉底更是说过:“认识你自己”。可见,认识人自己 永远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究竟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 这 几个问题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大的问题。众所周知,被誉为世界人类文明摇篮的埃及胡夫金字塔前俯卧着一个狮身人面像。他的真正身份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怪 兽——斯芬克斯。据说,斯芬克斯曾卧伏在城门口,向所有经过的人出了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其实他是向全人类出了一道谜语。 那么谜底是什么呢?  ——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人类历史最大的一个迷,其实就是人。 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尼采谈到“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西方历史一直在苦苦寻思到底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自孔子提出:“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到梁漱溟:“人之所以为人,独在此心。”中国历史也一直在思索人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和他人。 其实解释人为何物,首先要看他是由什么属性构成的,即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有什么属性。笔者喜欢把它归类为五个方面的属性:自然属性、道德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宗教属性。 人 有自然属性是因为人会经历生、老、病、死。因此需要用吃和喝来满足人自然的生理需求。人有社会属性是因为人不可能脱离于社会,因此他必须用相应的社会身份 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如司机、医生、教师、法官、警察等身份。人有道德属性则体现了人本性中的道德基础。因为人是有良心的,因此他必须要在人际交 往中以善为基础来体现做人的尊严。人有精神属性体现了人内心有崇高的精神需求,比如对音乐、文学、美术、旅行、电影、建筑等等爱好,这些爱好不一定会跟物 质资料和经济事务产生直接的关联,但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同时它也会升华人的内心世界。 人有宗教属性则表现于人会有一种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 它表现为对上帝的崇拜、对鬼怪的敏感、对来世的憧憬。它体现了人对超自然界事物的一种本能反应,只有开启这道关卡,内心深处的这种虚空感才能得到满足。 任 何一个健康的人都不应该忽视其中任何一种需求,否则人生将是有缺失的。如果我们忽视自然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挨饿;如果我们忽视道德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 变得残暴;如果我们忽视社会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孤僻;如果我们忽视精神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功利;而如何我们忽视宗教属性的需求,我们将会变得 虚无。 对于前四种属性深信每个人都会全然接受。可就宗教属性来说,似乎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思考人的宗教属性。 大概在2006年 的一个春季,笔者在北京怀柔参加一个教会举办的夏令营。当天晚上我和一位自称为“无神论”的大学老师同住在一个房间,我们彼此都不认识,期间我们聊了很多 信仰的话题。聊天中他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您能在今天晚上证明给我看人是有宗教属性吗。我笑着说,没问题。但我首先给他一个定义,所谓的宗教属性就是 指人本能地对上帝、鬼怪、天堂、地狱所具有的一种敏感。这种敏感是不会受任何外在教育的影响。即这种敏感的存在不是“有神论”或“无神论”思想教育的结 果,而是它本来就有的。他基本同意我对宗教属性的定义。接着,我便开始回答他的问题。当晚,我用很客气的方式向他提了两个问题。其一,如果当天凌晨三点, 我突然死了,他会有什么反应。我的表面问题是他会不会继续睡到早晨,而深层问题是他怕不怕跟一个死人睡在一起。如果怕,为什么怕,怕什么。其二,他能否当 晚跟我一起去附近的公墓里,然后在公墓里单独闭上眼睛五分钟。我的表面意思是问他敢不敢在夜色下的墓地闭上眼睛,而深层问题是人为什么不敢在夜色下的墓地 闭上眼睛。 一 开始,他以为我在开玩笑,后来得知我是很真诚提这两个问题的。于是他逐渐明白我的意思。大概沉思了一会后,笑着对我说,他已基本有了答案。见他很快明白我 的意思,于是我又做了一番介绍。我说一个人之所以不敢跟死人睡在一起或者不敢在墓地闭上眼睛,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怕死人脏,而是敏感于死人背后的迷。即死人 背后是否会有鬼的存在,或者说死人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说明中,我告诉他这是了解人之宗教属性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人从来没有看到过鬼怪,却为什么会 如此怕鬼怪。尤其在中国,我们一直受无神论的教育,可是在关键时刻仍然敏感于灵界。 如 果人的死亡就意味着一切的结束,那为何人人对于死亡还这么放不下。为什么我们会害怕死人,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如此敏感于死人。同一个夜晚,一个朋友突然由活 人变成死人,为什么我们可以坦然于活人,而恐惧于死人。面对夜色下的一片墓园,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极其恐惧。为什么极其坚强的无神论意识却无法面对这些环 境。归根结底在于人内心之宗教属性的反应,即死亡绝不仅仅意味着结束。对于死亡的在意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浮现在人的心头,那是因为对死亡的敏感和好奇,并 不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使然,而是出自内心本能的在意。 有 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那是十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一个书店里翻看一本书,在书中我看到了国人对死亡一词的各种描述。我惊讶地发现国人原来是如此看待死亡 的。书中显示几千年来,国人对死共有上百种描述方式,比如去世、离世、逝世、过世、仙世、走了、睡了、升天、安息、牺牲、就义等等。这件事让我非常惊讶, 于是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死亡真的像一般人所言的“人死如灯灭,一死白了”,那为什么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群体却积累了这样一种强烈的来世意 愿。为什么中国人会用“离世”、“逝世”、“过世”、“仙世”等等词汇去描述死亡呢? 这 只能显明宗教属性乃是所有人的天然属性。中国人喜欢用“离世”、“逝世”、“过世”、“仙世”等词去描述死亡,是因为大家都希望死亡绝不是指结束,而是意 味着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事实上,在现实里,还有一个词汇更能说明中国人对死亡的美好愿望,那便是“走了”,大家期盼人的死亡仅仅是“走了”而已。 其实一切的答案在于,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站点,或者可以说死亡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甚至可以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如何面对死亡。 至 此,我们应该逐渐明白,为什么历来许多著名的贤人哲士会如此坦然面对死亡,甚至欣喜于死亡。 苏格兰可曾说道:“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 国的境界。” 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是求之不得的事,是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人一生的目的就是如何去死。区别在于,人一生究竟将如何以今生的选择来换得来生的世界。 由 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死亡乃是人生自然而然的一个阶段,生和死都是一种必然的历程,更确切的说死亡不过是今世和来世的一道关卡。这也是人为什么会本能地敏 感于死亡的原因。因为死亡是今生和来世的必然关口,是人内心的天然属性。因此一旦人之宗教属性体现时,他就会敏感于死亡。 而有时人之所以恐惧于死亡,那是因为他还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有人之所以恐惧于死人,因为他还不明白死人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能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人生不仅不会消极迎接死亡,反而会积极迎面死亡。 其实就某种意义来说,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古圣贤都是在努力帮助人类如何好好面对死亡。 如果说孔子是在帮助人类“回避”死亡,那么苏格拉底便是在帮助人类“认识”死亡;如果说佛祖是在帮助人类“超脱”死亡,那么耶稣便是在帮助人类“走向”死亡。 在 二千五百年前的一天,孔子曾带着人生的众多困惑去求问前辈老子,面对眼前这位诲人不倦的好学青年,老子直言不讳地给予了人生的忠告和提示。当老子送别孔子 行至黄河边时,孔子突然间感慨万千。当他看到河水奔腾、波涛澎湃时,便发出了一段千古绝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意思是:‘黄河之水奔 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也不知何处归?’。孔子之所以只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今生的“克己复礼”,不是因为他眷恋“生”,而是因 为他无知“死”。“未知生,焉知死?”,表面上看孔子是在回避死,事实上他是无法面对死。相对孔子来说,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认识就进深了一步。他曾对死亡 做了两种解读,其一,他认为人生就如同睡觉一样,生的状态就如同会做恶梦的睡眠,而死则如同不会再做恶梦的睡眠。其二,他认为人生就是监狱,死亡就是出 狱。在苏格拉底的心底里,他深深地确信死亡不是一种终极的归宿,而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它如同往常的睡眠一样自然地让人感受,它也如同出狱一样惊喜地让人 期待。他说:“那些爱智慧的人是仰慕死的,至少死在他们看来不象其余的人那样觉得可怕”。 相对苏格拉底和孔子来说,佛祖面对死亡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佛教《阿含经》里有一段故事。据说有一次,有人来向释迦摩尼的弟子舍利弗和迦叶问了这样一个问 题:“你师父死后还存在?”,舍利弗听后只回答了一句:“我师父不谈这个话题”。于是这人又问道:“那你师父死后就不存在了?”,接着两位弟子一声不发。 那人接着问:“你师父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你师父死后没有存在或不存在这个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人听后非 常失望和茫然,明明已问得很确切,得到的答复却如此不确切。等那人走了之后,迦叶便对刚过去的事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乃是一个形体和认知问 题,而他师父早已超脱形体和认知问题的束缚了。 大体来讲,苏格拉底、孔子以及释迦摩尼,已基本代表了人类面对死亡的典型看法。孔子代表了无知于或者无奈于死亡的一种群体,苏格拉底代表了认知于死亡的一种群体,而释迦摩尼则代表了超脱于死亡的一种群体。 很 显然,他们都很伟大。但是无疑,他们的态度基本上还是基于如何去面对死亡。因此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种对死亡的认知阶段。尤其是,他们面临最大的困惑是自己 首先如何面对死亡。或者说首先要解决的是自救己身,而后才能普渡众生。因此他们对死亡的一切看法和做法似乎都难以脱离死亡之困惑本身。即一个自己都面临死 亡困惑的人怎么能脱离死亡的困惑而去引导众生去脱离死亡的困惑。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困惑。 因 此,人类历史当中惟独有一位可以完全避免这样的困惑,他就是耶稣。因为死亡对于耶稣来说,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意义,有人甚至这么说,耶稣从神诞生为人其实就 是为了死亡,他事实上是带着为人类死的目的而来到人间的。有一次,耶稣对自己身边最亲近的门徒透露自己不久之后要死亡的奥秘。结果门徒们听后惊慌失措,其 中一位耶稣最亲近的门徒彼得马上劝阻他说:“耶稣啊,万不可如此,死亡一定不会临到你的。”耶稣听后狠狠地谴责了他:“撒旦,你退到我后边去。因为你不体 贴神的意思,只是体贴人的意思”。从耶稣的这句话来看,很明显,神借着耶稣来到世界的意思就是希望他为人类去死。所以,当耶稣最终死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 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成了。意思是说自己终于可以死了,他终于完成了上帝交给他的使命。因此死亡对耶稣来说有着人类历史任何圣贤无法比拟的意义。他不像 佛陀在“超脱”死亡,不像庄子在“淡化”死亡,也不像苏格拉底在“认识”死亡,更不像孔子在“回避”死亡,他在“走向”死亡。因此,在耶稣看来,死亡不是 自己要面对的,而是人类如何去面对,因此“走向”死亡的耶稣事实上是一种“拯救”死亡的“走向”。 人的一生就是一种选择,一种赌注。曾经,我们尝试拿青春赌明天,拿真情换今生。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要为人死后世界的认真选择,坚决下定赌注。 赌博的人时常会留意两个问题,其一是应该要下多少赌注,其二是赢得胜利的概率是多少。赌注所涉及的是代价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指赌徒为一盘赌局所押上的本钱。 概率所涉及的是输赢的可能性问题,具体来讲就是指赌徒到底有多少把握能赢得赌局。人生面对死亡的赌注也一样。如果面对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赌博,那我们也不妨 考虑赌注和概率。面对死亡这一重大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智慧去下准赌注。毫无疑问,死亡的结局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要么意味着来世的开始。如 果是前者,那一切还都好说,任何人都没输赢。而如果是后者,即死是生的一种延续,是决定来世的关键一步,那我们就输惨了。更具体地说,如果死后的状态真有 所谓天堂和地狱的选择,如果死亡乃是今生和来世的走廊,如果死亡关乎永恒的快乐和痛苦。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再思我们的抉择。事实上,情况已很明朗了,两种结 果的概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每种可能性各占一半。试想面对两种各占百分之五十概率的人生豪赌,众生应该明白如何去选择。局面告诉芸芸众生,我们只能 选择相信有死后来世的问题,也就是说应该要把赌注压在来世的希望上,因为我们实在输不起失去永恒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来世谁也没有输,而如果真有来 世,那有些人就输惨了。 其实,除了死亡意外,人之宗教属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对黑暗的回避、 对超自然界的好奇、对人之精神状态的描述、对生命奥秘的诧异等等,都在显示人内心深处的宗教属性。 比 如说,在黑夜里,当人行走在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时就会感到害怕和紧张。我们害怕什么,我们紧张什么,真的仅仅是害怕小偷和强盗吗?小偷和强盗固然害怕,但事 实上人最怕的是有鬼出没。或许在嘴里不会说有鬼的存在,但心里却害怕得很。又比如说,当人处在极其落魄或委屈时,它可能会呼天喊地,“老天啊,你长长眼 啊……替我们伸冤啊!”、“老天啊!冤枉啊!”。其实这个天就是指上帝,东汉著名儒家学者郑玄曾说道:“上帝者,天之别名”。还有,当人对某一件事物感到 万分惊讶时,他便会脱口而出:“真是神了!”、“真是神来之笔!”,其意是说明这件事非人能做出来的。当描述一个人有精神时,会说“炯炯有神、神采奕 奕”,其意是说明人精神状态良好。说一个人从疲惫中恢复过来时,会说“安定心神、恢复神智”,其意是说他恢复了上天所赐予的状态。 事 实上,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宗教属性是非常普遍的。不管是神州大地的江南还是塞北,不管是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人对于宗教的渴望都是与生倶来的。如果我们 有机会去周游世界,我们会明白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寻求神、崇拜神的情景和气息。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文字体系、没有法律甚至没有城墙房屋的城市,但我们很少 会看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群和部落。整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教堂、寺院、庙宇及修道院。 尽 管人们对于所拜的神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就是愿意去崇拜,这说明了什么呢?我可以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人类的整个宗教状况说明了这样的问题:人类自身的 本性都在显明自己需要神,比如对于罪的彻底无奈,对于死的极其恐惧,对于鬼魂的出奇敏感,对于永恒的无限渴望。大家在冥冥之中似乎都知道有一位神的存在? 但是不知道真神在哪里?也不知如何去接近神?于是在饥渴神却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凭着自己的遐想去创造很多的神像来朝拜,由此就产生了很多的宗教。由此 可见,人类有宗教属性是非常真实的。当然,很多人拜了假神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由 此可见,人内心中神概念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如如圣经罗马书所说的:“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1:19) 中国《说文解字》里也说道:“神:引出万物者也”。只不过人忽视了他,或者因为今生种种的繁琐之事而埋没了他。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无论如何都不应 该错过对永恒的探索,都不应该错失对上帝的了解。如《中庸》所言: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那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宗教。我为何偏偏要选择基督教。在谈论这个话题之前,首先声明一点,但凡宗教如佛教、道教或儒教其实都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和 教理,而且它们中的很多思想的确给人类的道德伦理和精神世界带来很大的帮助。事实上儒释道三教的很多教导是与基督教接近的。比如基督教同佛教一样也有强调 人生在世应有好的行为和态度,原因是他们都强调今生会决定来世。又比如基督教同儒教一样也强调社会伦理及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还有比如基督教同道教一样也强 调道的核心作用。那为什么我会强调基督教的信仰呢?基督教与这几门宗教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根本区别就在于基督教的信仰是从神出发,给人类带来拯救,而 其它这几门宗教的信仰是从人出发试图去寻找永恒的突破。现在问题来了,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承认人是有限的生命体,人的道德良心都是有缺陷的。既然如此认定, 接下来的问题很明显便是谁来拯救人类的问题。 我 们可以试想一群已被定了罪的犯人,在监狱里他们还有能力自救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犯人意味着已不是合法的公民,其政治权利已被剥夺。因此他们既没 有拯救自己的可能,也没有拯救他人的能力,即使他们有好心好意。一位无法使自己得到解脱的犯人,我们期待他去解脱同室的犯人。这现实吗?这可能吗?同样的 道理,佛教、道教及儒学的开创者们都承认自己本是一位有过罪身的凡人。既然是凡人,那就意味着自己首先需要被拯救。 因此,佛教最大的问题是只知道每个人需要拯救,但却无法找到拯救者。他们只是提出一种方法而已,即提倡要从人自身出发通过念佛、颂经、打坐等修炼方式以寻求 自身的解脱,并努力使自己跳出六道轮回。很显然,这种努力是无法解决信仰的根本问题的,这好比正处在监狱之中的犯人在起草一种自救方案一样,永远是“纸上 谈兵”、“坐井观天”、“隔岸观花”,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宗教信仰来说,儒学的思想其实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救赎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人间摸索如何待人接物。就 探索人的终极问题上,如果说佛教的状态是“坐井观天”,那儒学简直就是在“原地踏步”,反而是道教的思想倒是谈到了问题的要点,那就是它把注意力从人性和 人行方面转移到“道”的高度。道教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的观点很接近圣经的教导,但很可惜老子最终也无法真正知晓何为道,他只能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其实他没错,因为人靠自己真的无法知晓何为道,最终他认为“道”就是“无”,这样说也是没错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就是不知道“无”是什么。而 在这一点上,圣经就开门见山告诉我们“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个道就是指耶稣基督,而道成为肉身就是指耶稣基督为人类设立的救赎。 对于基督徒与其他宗教的区别,还可以打这么一个比喻来显明一个事实。佛教徒、道教徒、无神论者、儒学信奉者及基督徒的区别就好比有五个人同时生了重病,如果 再不就医就会有生命的危险。他们都是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病症呢?佛教徒深信自己慢慢保养就可以自救。道教徒觉得需要有一位医生,但不知他在哪里,也不知从哪 里去找。无神论者却认为自己不会生病,而世界上也不会有医生。儒家学者认为只要心理调节好,心态保持健康,病就会好。而基督徒的作法就是立刻去找医生,并马上让医生来为自己开药方。     不过,现在有一个问题会引起大家思考,即如果一定要面对上帝,那人究竟如何面对。这便涉及一个人天性中之缺陷的问题,因为人有这个天然的缺陷,因此必须得 到完善才能顺利通往来世。这个缺陷在佛教看来是苦的问题,佛教认为人有三苦和八苦之说,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 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苦的存在是人一生的终极悲情,如《法华经》所言:“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佛教认为苦是源自人的执着心产生的无明之惑,接着就有了“业”,于是就掉进了轮回里。为了寻求脱离轮回,人人需通过修行,以求解脱轮回。而在基督教、伊斯 兰教、儒教看来,人之缺陷乃是罪的问题。如孔子所言:“犯罪于天,无所祷也。”儒家之罪观意在对天、道、仁、礼、言等的无知,如孔子所言:“不知命,无以 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伊斯兰教则认为罪乃是不实行阿拉的旨意及未尽回教信仰五柱中的责任 ,其信仰五柱为:1、陈述信仰 2、祈祷 3、赒济 4、斋期 5、到麦加朝圣 。 而在基督教看来,罪的根本意思在于人与神之间的一种疏离。其意是说,人被创造后本来是会按着神的命令生活,但是由于始终亚当犯罪后,于是人就与神渐行渐远,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弥补的疏离。如果要重新修复这种疏离,就只能通过耶稣的舍命和救赎来重新恢复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以 上是我们从各宗教的教理角度来了解人之缺陷的问题,具体来说是罪和苦的问题。现在我们再从现实的角度来理解“人都是有罪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里所谓的 “罪”与国家法律定义的“罪”是有根本区别的。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罪过,其实有几种评价,比如传统的、良心的谴责、法律的条文等。很显然,这些评价 标准很重要,因为它们可以维系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的伦理底线。但是这些评价标准似乎是太有限了,何以见得?简单地说,世界上的法律和规条只是定 性了人的罪行,却无法定性人的罪性和罪念,事实上罪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行为,更是在于意念。圣经上之所以说人人都有罪,就是因为人有罪性和隐在内心的罪 念。其实这种说法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 打 个比方,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山谷里遇见手拎着装满钞票袋子的老人和在车水马龙的闹市区遇见手拎钞票的老人之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说有些人在闹市区遇到 老人可能根本不会有任何抢劫的邪念,因为有舆论的监督和法律的制裁在监督。可是在荒无人烟的山谷里不一样,因为没有那种环境等于没有法律的制裁和舆论的监 督,因此人的罪性就容易体现出来,如果真到了一种犯罪可以受不到舆论监督的环境里,可以很明确地说,很多所谓的好人就会在霎那间原形毕露。因此,这里的罪 其意不仅是指罪行,更是指罪性。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活得像一位榜样市民,我们上守国法,下遵家规。但是谁又能测透我们那颗黑暗的心呢?谁能知道我心里的阴 暗面呢?我们隐而未显的贪婪、嫉恨、仇视、自负,谁能指的呢?谁又能帮助我们驱散呢?如圣经所言的: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圣经说人人 都有罪首先是指人人都有罪性,而不仅仅是指人人有罪行。因此,从罪性的角度讲,人人都有罪是非常准确的。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老子和孔子都 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人,都需要“解脱”、“成道”、“成圣”。 不管佛教、道教、儒教用什么词汇去描述人生的困惑,反正人就是一种困惑的存在。 既 然众生都在“痛苦”、“伪善”、“罪恶”之中,那么当然就无法彼此相救了。这就好比一群关在囚牢里的囚犯,尽管他们彼此的罪行有轻有重,但都无法彼此相 救,无论他们在囚牢里如何想法设法都无济于事,因为人人都有罪在身,既不能救自己,更不能救他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囚牢外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 可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即人类有罪与耶稣有何关系呢?这一点在之前已分享过,拯救罪人的人首先他自己必须是无罪的。纵观所有的圣贤,我们发现没有一个人自称是完美的人。因此人类的救世主必定不是来自人类本身,因为罪人无法拯救罪人。从这个意义来讲,基督教的信仰特色就完全显示出来了。因为世界上只有耶稣是无罪的人,因为他是道成肉身的神,因此只有他愿意为人类代赎,人类才能从罪恶里得到拯救。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它。因为一方面没有一个人可以是天生无罪的,或者说完美无缺的。另一方面,人的罪性和罪念,仅靠世界上的法律和道德教导是无济于事的。而如何从罪里得到释放和赦免,世界上的学校更是无法引导我们的,因为,人类内在的罪性首先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救赎。一个掉到河里已奄奄一息的人,他此时首先需要的不是一个人在旁边教育他应该如何游泳,而是首先救他上岸。 为 了说明耶稣与孔子、释迦摩尼、老子的区别,在这里再打一个比方。话说在一个严冬,有一次一个人打水不小心掉到了井里,由于水井很深、井水很凉,因此那人挣 扎一会后便奄奄一息了。这时分别来了三个人,第一个是孔教徒,他见状后非常同情,于是对井里的人说:“你一定没读过四书五经吧?孔夫子曾说过:‘行必 恭。’意思是说人走路应该要恭敬端正,你一定是行走不端正,所以掉到井里的吧。我真为你可惜呀,如果你早照孔夫子的话而行,怎么会掉到井里呢?”那人回答 说:“谢谢你的提醒,可我已经掉进去了,我现在需要你赶快救我?”孔教徒回答道:“事情已到这一步,一切都是你忽略孔子的话造成的,因此我也没办法。”说 完之后便叹息地走了。过了一会儿,经过了一位和尚,他看到那人在井里的情况后非常痛心,于是一边念经一边对着井里的人讲解:“你应该要早点按照佛经的教 导,刻苦修行,努力达到涅盘的境地,以致超脱痛苦,如果你能早日修炼成功,那今天你在井里就好像在陆地一样,就没有痛苦了。”在井里的人听后说道:“我现 在已奄奄一息了,我现在需要你拉我一把。你不拉我上来,我怎么修炼呀。”和尚望着他说道:“我看你对修炼没什么盼望,我看你还不如早死早脱生吧。”说完后 也摇着头走了。这时井边又来了一位回教徒,井里的人凭着最后的气力向他求救,回教徒带着很同情的心说:“朋友,不要太难过,人生都是真主命定的,我们要认 同真主的安排,今天你掉进去了,而我没掉进去,或者说你是下地狱、上天堂都是真正的命定,因此不要太在乎命运的安排。”说完话后也走了。最后上帝的儿子耶 稣经过了,当他听到求救之声后一句话也不说,自己就跳了下去,然后亲手把那人救了上来。等那人上来后,耶稣才开始教导他日后要如何做人、如何谨慎行事。 耶稣与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教主及哲学大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他是一位救主,然后他才是一位教导者。而世界上的其他教主都只是教主,只是在教导人如何做好事、如何做好人。只有耶稣来到世界上是在拯救人类,他的死之意义就在此。从人的宗教属性角度来讲也一样,人最大的理想不是受到宗教的教育,而是一种救赎。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就在此,上帝给人类带来的恩典是差遣爱子耶稣来救赎人类,并把人类带到上帝身边,而佛教、道教、儒教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做人的道理,或者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想法。如果再拿孤儿院的例子做比较,儒教的作用好比叔叔阿姨对孤儿们的教育,这些叔叔阿姨整天在努力希望以自己对孩子们的关怀来打消孩子们对父母的想念。而佛道的表现就好比孤儿们每天在里面呼叫父母,他们认为父母总有一天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不言而喻,叔叔阿姨们的想法不是人类真正的需要,同样儒释道的贡献也不是人类内心真正的需要。孤儿们最需要的不是呐喊和慰籍,而是自己父母能亲自来带他们离开孤儿院。 如圣经所说的:“惟有耶稣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完结)
/
本文档为【人为何需要信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