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飞越疯人院 影评

2017-09-27 7页 doc 19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飞越疯人院 影评飞越疯人院 影评 不自由毋宁死 ——浅析影片《飞越疯人院》 一、没落嬉皮士的反体制斗争——创作背景与人物分析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经典之作,不论从它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它所获得的五项奥斯卡大奖以及高票房来看,它都是成功的。该片改编自“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肯克西的成名作《飞越杜鹃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近代史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其间经济、政治的动荡催生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们延续了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奇装异服、摇滚乐、吸毒、公路文化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飞越疯人院 影评
飞越疯人院 影评 不自由毋宁死 ——浅析影片《飞越疯人院》 一、没落嬉皮士的反体制斗争——创作背景与人物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经典之作,不论从它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它所获得的五项奥斯卡大奖以及高票房来看,它都是成功的。该片改编自“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肯克西的成名作《飞越杜鹃窝》。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美国近代史政治和文化上最多姿多彩、最具戏剧性、最重要的时代,其间经济、政治的动荡催生了“嬉皮士运动”,嬉皮士们延续了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奇装异服、摇滚乐、吸毒、公路文化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反对传统体制对人性的束缚,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自由。肯克西作为嬉皮士文化的代人物,其根据自身经验创作而成的《飞越杜鹃窝》成为了嬉皮士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作,也因此,《飞越疯人院》秉承了原作中所展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对现行体制压抑人性的不满。当然,拍摄电影的七十年代同样是一段让美国人沮丧失落的时期,水门事件使美国政府失去民心、越战失利阻碍了美对外扩张霸权政策的实行,虽然嬉皮士文化已接近没落,但影片中对压制人性、束缚自由的现代社会的暗喻与讽刺以及对追求自由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没落嬉皮士”英雄的讴歌,无疑激发起了美国群众的内心认同,可以说这是嬉皮士文化在七十年代的美国的“绅士化”表达。贴合时代背景的情节让观众找到共鸣,深邃且永恒的对自由的追求的主让影片具有了赏析价值。 影片叙述了一个狂野不羁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为逃避工作借口来到疯人院,在经历了质疑、反抗、逃脱失败之后,被切除脑蛋白变成了真正的“疯子”的残酷故事。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曾经提到“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利机构”,影片中的疯人院同样暗喻着美国传统、死板、充满压制的社会形态,医院中的护士长、病人、印第安酋长以及麦克墨菲分别代表现代社会中的不同人群,正是对这些人物深刻生动的塑造,才让影片的内涵意义更加深远。 护士长拉契特是疯人院中权力的代表,冰冷的语言、冷漠的表情、永远的白色制服和黑色便装无时无刻不在凸显她在疯人院中的权威地位,她永远对局势调 配游刃有余,熟知每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并以此维持着她的地位。麦克墨菲与她的矛盾随时间推移不断激化,从强制吃药、制止其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促成比利的自杀,护士长扮演了恶魔的角色,是始作俑者。然而,若换一个层面看,拉契特工作能力极强,受领导、教授的重视,被称为“最好的医生”,她强制病人吃药、制止病人观看棒球比赛、赌博,拒绝关掉音乐,这些看起来都有足够的理由,她绝非为了享受“使用权力的快感”而运用权力,她的出发点是保证病人的病情稳定。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她的动机可以说是无懈可击。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她树立了恶魔的形象呢,在我看来,正是她对所谓规则、制度的绝对服从,对所谓道德的绝对追求。她以“一切为了病人”作掩护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完全不顾及病人的感受,粗暴言行的背后是她至高无上的道德优越感,在拉契特的世界里,这是正确甚至值得歌颂的无私的行为——一切都是为了病人。最为可悲的也恰恰是这点,她在遵从制度的同时也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并完全没有感觉,不合理的制度已经在逐渐遵守的过程中内化成为了心中的道德律,有了这个道德底线作为基点,一切的粗暴与不合理都是有意义、可以忽略的,在这种自我麻醉中优越感越发强烈,行为也越发过分。也正因此,促成了影片最后的悲剧,悲剧产生的原因远非是权力的膨胀,而是对制度、无条件的服从从而成为了制度的一部分,人性被制度所吞噬。拉契特代表了现今社会的一部分人,他们自视甚高,享受对体制的无限服从,愚昧无知的用体制衡量善恶美丑,非黑即白,与体制相悖的事物就要全面打到,这些被制度同化、改造的人在社会占据较高地位的同时,也是体制下的牺牲者。 与拉契特相对的则是坚定的反权威者麦克墨菲。麦克墨菲这一人物在其塑造上是具体、生动的。他并不是传统观念上拥有帅气英俊外表的斗士,也并不是有极高觉悟的“正人君子”,他只是一个无所事事、有些许流氓气、好赌好色的普通人,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他对权威、体制的反抗更有说服力,才让最后麦克墨菲的悲剧结尾更加浓重、壮烈。如同影片一开始的暗示:在麦克墨菲出场前,病人间的纸牌游戏进行的十分顺利,但在麦克墨菲加入后,病人间产生了争执,混乱开始出现。麦克墨菲就如同一颗不安分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他的到来引起了其他病人对制度的质疑与反抗,病人开始有了对非暴力的压制的质疑与反对。无论是带领病人出海钓鱼还是圣诞狂欢,麦克墨菲在这场与体制的 对抗中扮演了冲锋的角色,他挑起战争,吹起进攻的号角,激发战士们的战斗意识,在影片中,麦克墨菲试图搬起水槽,最终的失败虽预示着个人对体制的挑战必然失败的结局,但他说的“至少我试过了”却触动了在场的其他病人,也正是因为麦克墨菲这一勇敢的尝试,才激发起了其他人对自由的追求。不自由毋宁死,当印第安酋长帮他接触肉体的束缚时,这个战士自由了。麦克墨菲的形象是现代社会人内心中所向往的形象,每个人都企图像他一样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和生活、和世界开着无厘头的玩笑,他们渴望得到足够的勇气去反抗现行的压抑天性的体制,人们更渴望的是拥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勇气,而正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人们都不可能拥有,哪怕是用死来反抗的勇气,才让麦克墨菲成为了人们争相讴歌的对象。 与麦克墨菲从始至终反对权威不同,印第安酋长是影片中产生最大转变的人物,代表了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在影片最后,他又回归于丛林——自由的象征。酋长用装聋作哑的方式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这种逃避是机智的,既不被体制所伤害,又不用被体制所屈服,他自己构建了一层保护膜,将自己封闭。这似乎是最好的处世方式,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困在这个牢笼里不得解脱。而麦克墨菲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的反抗、他固执的教酋长篮球、他不厌其烦地邀请酋长与他一起逃离疯人院,印第安酋长被一点一点改变,从最初毫不理睬到后来举手赞成观看棒球比赛再到最后搬起水池冲破束缚,是麦克墨菲唤醒了酋长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力量,最终是他解脱了麦克墨菲,也是他打破了铁窗,飞越了疯人院。 剩下的病人代表了另一类人,不能忽视的是他们承认是自愿进入疯人院的,这让麦克墨菲感到震惊、不可思议。显然,他们也是被体制化的人,但与拉契特不同,拉契特是体制内的强者,他们认同这种体制并享受体制所赋予他们的利益,而这些病人居于被控制的地位,他们却毫无反抗的勇气,甚至有的人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认命是形容他们最合适的词语。现今社会大部分人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或许有反抗的意识,但没有勇气突破,久而久之,便听天由命,麻木的生活在体制中,他们期待解放、渴望反抗,如同影片结尾,其他病人看见被打破的铁窗振臂欢呼,但没有一个人想要逃出,即使铁窗已被打破。他们憎恶体制,但已经没有能力脱离体制生存。这一类人显然是最悲惨的。影片中的比利是这群人中 富有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有恋母情结、自卑、弱小的口吃病人,当麦克墨菲邀请他一起走时,他拒绝了,“不行,我还没有准备好”,正是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天性的过度压抑使他自觉接受了自己弱者的地位,自觉走进疯人院,有趣的是,在影片最后,比利和麦克墨菲的女伴发生了性关系,满足了他对女性的渴望,在他向护士长解释时,语言十分流利,正是比利对自我的认同让他消除了自我压抑,他解放了天性~那么对于最后比利自杀的情节,也就可以解释为,比利找到了冲破枷锁的勇气,他用死的行为向拉契特对他的控制进行抗议,他得到了解脱,找到了自由。 通过对影片主要人物性格以及象征意义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影片的矛盾聚集在体制与反体制间,这是一场体制内强者、弱者、反体制者、隐士四方的博弈,虽然影片结尾,酋长所代表的“隐士”冲破了枷锁,但疯人院的生活却依旧正常运转,强者依旧制定、维护规则,弱者们也一如既往地服从于体制,导演在这里没有任何控制观众思维走向的意图,似乎只是在狡黠地展示了这一个画面后,坏笑着问你:你是他们中的哪一个人,接下来,你要做什么呢, 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这里挂着四种不同的衣服,选择哪套穿,永远没有正确,全在于你的选择。 二、视听语言分析 写文章推崇“虎头”,电影也如此,开头部分总是用来铺垫、渲染甚至是暗示结局的,以影片《放大》为例,开头的绿色草地和镂空字幕就象征着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格格不入。本片的第一个镜头是长达2分钟“冗长乏味”的展示雪山的镜头,巍峨的雪山、阴暗的天气、毫无生气的平静湖水,暗示了全片压抑低沉的基调,一辆汽车从远处开来,驶向远方,暗示着车中主人公即将迎来未知的生活。第二个镜头展示了隐藏在深山里的精神病院中的病人,这两个镜头的组合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疯人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这也表现出了疯人院是一个现代社会的隐喻。接下来,用一个全景镜头勾画出拉契特护士长形象,在惨白病房中出现了全身黑衣的护士长,房顶的红灯不时闪着,黑、白、红的组合象征着不可僭越的规定制度、不可打破的权威。就这样在影片开始的几个镜头中,一个压抑、与世隔绝的疯人院,以及其中暗含着的对“绝对权威”的隐喻就 这样表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本片在对声音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影片开头声画结合,诡异低沉的音乐更为接下来要展现的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与悲凉,随后伴随拉契特护士长出场的还有一连串钥匙响动的声音,钥匙是拉契特控制疯人院的工具,就如同帝王统治国家的权杖,钥匙碰撞所发出的声响衬托出了拉契特护士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接下来为数不多的音乐中,每一次音乐的使用都有力的推动了情节进展,渲染了氛围。第一段为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海钓鱼出现的无声源音乐,大海是广阔无际的,它代表自由、没有束缚,在这里大海与疯人院产生鲜明的对比,欢快明朗的音乐衬托出了众人逃出疯人院的愉悦心情,也正是这次逃离,众人开始产生了反抗、质疑的意识,不难理解,自我压抑的短暂释放带来的必然是反体制意识的产生。第二段为圣诞狂欢麦克墨菲播放的有声源音乐,在舒缓音乐中,众人歌唱、起舞、饮酒,享受了一次“正常人”的狂欢,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人们或是安详的沉睡,或是优雅的跳舞,相较于平日疯人院里的死气沉沉,此刻“反常的喧嚣”展现了自由的美好,当然,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优雅静谧的音乐也暗示着一场狂澜即将掀起,激烈的矛盾潜伏在暗处,伺机爆发。第三段是影片最后,印第安酋长解放了麦克墨菲受压制的肉体,引导他走向“永恒的自由”,这时低沉却又逐渐加快的音乐响起,酋长走向水槽,音乐节奏继续加快,在一次次尝试后,酋长终于搬起了水槽~伴随着雄壮、充满希望的无声源器乐合奏,他走向铁窗,奋力将水槽砸出,在铁窗打开的一瞬,音乐也达到了最高潮,将观众情绪激发到了最高点——是的,铁窗已被打开,枷锁已被解除,自由,自由来了~同时,其他病人也被惊醒,看着酋长跑向远处的丛林,奔向自由,其他人手舞足蹈,欢庆这次胜利。激奋的音乐和着病人们的狂吼,展示了反体制斗士们的最终胜利,不自由毋宁死~ 另外,情节设置上,病人吃药与拉契特主持心理治疗反复出现,不仅在重复上延宕情绪,同时也作为一条线索,推动着情节发展,这一过程中麦克墨菲与拉契特护士长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而且反复重复的情节此时俨然成为了一种仪式,而最后对这种仪式的破除无疑暗示着权威的动摇。全片碎片式、段落式的情节构成在重复手法的运用中,使故事更加规整,观众的情绪也因此被合理、循序渐进地调动,直到最后达到高潮。 《飞越疯人院》用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经典的视听语言运用以及巧妙的情节设置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极为庞大但完整的悲壮故事,然而其伟大的内核却终究在于它所包含的思想。不同于《肖申克的救赎》、《楚门的世界》,后者是通过体制化与反体制化来展现其对自由、解放天性的追求,本片却将关注点放在“体制化与反体制化”的背后——人的身上,它试图去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被体制同化或者为何会反抗体制,它通过对麦克墨菲、酋长、比利、拉契特护士长四种不同人的展现,探讨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自我”,从而不单对制度化进行批判,更多的是去试图探索、揭开这种“制度化”产生的根源。 这种更深层次的接近于哲学的命题,让影片在全力吸收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这也是本片成为世界经典之作的最重要原因,“不自由毋宁死”的这种对解放天性、对自由的不懈追逐的精神在这部影片里便更显的悲壮与伟大。
/
本文档为【飞越疯人院 影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