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

2017-12-19 10页 doc 24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 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 武汉音乐学院第十四期研究生进修班 沈家飞 【摘 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宿松是黄梅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正式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就非遗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对非遗的有效科学保护尤为重要。 【关键词】黄梅戏、采茶调、黄梅戏经纪人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
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
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 从宿松黄梅戏工作调查看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发展要点 武汉音乐学院第十四期研究生进修班 沈家飞 【摘 要】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宿松是黄梅戏重要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正式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就非遗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对非遗的有效科学保护尤为重要。 【关键词】黄梅戏、采茶调、黄梅戏经纪人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 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 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宿松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将会随着考证的深入,人们会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一点~在这“处处演唱黄梅戏,人人可哼黄梅调”的黄梅戏故乡,作为我们这些有幸跨世纪的人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把我们的先人用聪明才智创造的黄梅戏这一传统的地方剧种继承好、巩固好、发展好~对于黄梅戏辉煌的历史已成为过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黄梅戏的发展已严重落后于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基于此,现就宿松的黄梅戏存在“观众减少,人才稀少,精品缺少,资金短少”问题现状调查的情况略作和介绍~ 1、观众减少问题。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娱乐形式多元,价值取向多元,加上电影、电视、VCD、歌舞厅、网络等冲击,扑克、麻将的诱惑,观众看戏人数锐 减,这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宿松当然也不能例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怨天尤人,我们只有想办法提高演艺技巧,多创作、排演出雅俗共赏、让人喜闻乐见的剧目,从而把观众吸引过来。 2、人才缺少问题。 A、剧团演艺人员方面:以宿松黄梅戏剧院为例,全院实有工作人员59人,其中演员:男14人,女16人;乐队12人,舞台及后勤人员17人。这些人员分别为1970、1975、1985、1995年四次招工录用。35岁以上人员占30人,年龄最小的也有25岁(2009年统计资料)。众所周知,演艺行业人员,更多的是靠吃青春饭。年龄偏大的同志,随着其舞台形象的丧失,将必须退出舞台。如果不能及时引进年青人,并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将会影响茬口安排,进而出现青黄不接,甚至断代的恶劣后果。 B、编剧方面,安庆自古是文化之乡~近代史“桐城派”引领中国文风数百年。搞诗歌、散文、小说创作的不乏其人,且成果丰硕。但真能胜任编剧工作的却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时下,我们没有一个在职的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这与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大形势是极不相称的。 C、作曲方面亦如是。宿松艺研所仅四个编制,能搞作曲的仅一个人,并且这个人即将退休。一个80多万人口的大县,这种情况是应当改变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祈望各界有识之士,关心关注。 3、黄梅戏剧本精品稀少的问题,也是影响黄梅戏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段优美的旋律,让黄梅戏唱响大江南北,同时,也把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镂刻在世人的心中~其实,在宿松县,都有很多剧本题材:人物中,桐城派鼻祖之一的朱书可以写,《三国演义》中作过18处记述的三国时骁勇善战的陈武可以写,1990年版《宿松县志》记载的勤政为民的首届县令张何丹可以写,《三言两拍》中有专章的麻地坡炼铁的汪革可以写„„故事方面,红廿七军在白崖寨建军可以写,凉亭河阻击日寇的惨烈战斗可以写,夺取全国胜利,人民解放军十三、十四、十五军1949年4月21日从王家墩渡江可以写;妈祖娘娘的传说,罗隐先生的故事,李白诗仙的圣迹,都可以写~ 我们应当辛勤劳作,多创作出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富有地方特色的、让人易懂好记的精品剧目;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提高剧本的品味,提炼剧本的主题,提升剧本中人物的形象~进而创造出名扬天下的宿松品牌~ 4、资金短少情况,通过对宿松黄梅戏剧团的调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A、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包袱重。宿松县剧院现有的59人中,有14名为编外人员,这部分人全靠剧院创收供养,另外的45个编内人员,财政也是仅拨付一点差补工资(80%)。这种情况,对剧院的经济压力,我不说,大家可想而知。 B、职工的福利待遇低,对职工来讲,是偏低且得不到保障;对剧院来讲,是无力且不堪重负。对此,剧院目前面临的实际只能是,所有职工没有享受任何福利待遇,医保和社保都没有办理,14名编外职工连正常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障。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地域工作,剧院工作人员与其它行业比,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无,差别之大是让人寒心的。 C、工作环境堪忧。剧院现有的房舍大多建于上世纪50年代。现在不仅式样老化不合用外,而且由于缺少经费而得不到正常修缮,所以成了危房不能用。为了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工作正常开展,剧院不得不在短缺资金的情况下,还必须霜上加雪地拿出钱出外租房。 资金短少,不仅严重挫伤了剧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也给剧院领导带来无法推脱的工作重负。 透过宿松黄梅戏发展的瓶颈其实是现在安徽黄梅戏普遍存在的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安庆黄梅戏剧团,普遍存在 1、奇缺编剧人才,创作一部比较大的黄梅戏剧本,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即便被剧团采用,能拿到手的稿费也只有1000—3000元。现在,一方面社会抱怨精品太少,另一方面创作被严重弱化,剧作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为此,必须抓紧黄梅戏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本土化的剧作家,必要时可社会公开招标征集优秀剧本,让黄梅戏唱得更加响亮。 2、黄梅戏之乡正经受老百姓看黄梅戏难或不愿看的尴尬。如今,好听、好看、好唱的黄梅戏已走出了安庆、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然而,外地游客到安庆后要看黄梅戏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了,除非过年、过节或适逢黄梅戏艺术节,否则即便是身处黄梅戏之乡的安庆市民想看专业黄梅戏演出都难。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选择也多样化,但黄梅戏之乡部分人看不到或不愿看新编黄梅戏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黄梅戏到了离老百姓“近些,近些,再近些~”的时候了。 3、黄梅戏期待绽放更多“金花” 黄梅戏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 从事黄梅戏传统音乐效果的职员中,从事弦乐者多,从事打击乐的人少,导演、舞美等人才严重缺乏,不愿演小丑等角,不屑演老旦等角,部分演职员将面临断档的危险。黄梅戏专业人才的断档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认为,很多观众都是在看了严凤英演的《天仙配》、《女驸马》而喜爱上黄梅戏的。由此可见,展示黄梅戏艺术的魅力,最终还是通过人才优势和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品牌去实现的。上个世纪80年代,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竞相绽放,20多年来,她们曾成就了安徽黄梅戏的几度辉煌。但如今,由于黄梅戏人才的严重流失,黄梅戏的导演、舞美等人才要用高薪从外省聘请。 始建于1958年的安徽黄梅戏学校,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一所培养黄梅戏专业人才的艺术学校。近半个世纪以来,黄梅戏学校承担着培养黄梅戏表演人才的重担,已为全国五六十家黄梅戏剧团培养了5000多名黄梅戏专业人才,成为黄梅戏艺术人才的摇篮。 该校分管教学与教务工作的陈中元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目前也面临着师资老化,专业教学面临断档。陈副校长说,该校表演专业的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安庆市黄梅剧团和京剧团引进的表演人才,如今这批教师已近退休年龄。而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体制和权限方面的原因,戏校引进表演专业方面的教师屈指可数,如不尽快引进表演教学人才,学校的主打科目黄梅戏表演专业将难以为继。 4、黄梅戏期待改革春风。 2008年1月11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安徽期间指出:“安徽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精品意识,努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绩。”总书记的讲话,对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黄梅戏工作的一个批件传到了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张俊拿着这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来的材料复印件,对参加省人代会的我省著名黄梅戏艺术家、省人大代表黄新德说,温家宝总理很关心黄梅戏事业的发展,他在一份关于安庆黄梅戏学校危机重重的材料上批了字:要重视发展黄梅戏艺术。并指示国务院办公厅 与安徽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落实。黄新德代表还了解到,省里已决定每年为戏校加拨200万元办学经费,中央再从其他渠道予以支持。 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用了一个章节700多字谈文艺工作,这是历次报告中罕见的。尤其是报告明确强调,要弘扬黄梅戏艺术,这说明今后五年国家对黄梅戏的扶持力度还将继续加大。 省委书记王金山也亲自过问黄梅戏工作。他在今年元旦当天参加省人大会的一个会议的活动时,对省人大代表黄新德说,你反映的关于戏校困难的事情正在努力解决,不久就会有结果,你放心吧。 安庆市人民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王强副市长,对提升黄梅戏的品牌和知名度,对于黄梅戏的未来,都显得信心十足。针对以上问题,我谈几点个人建议。 1、黄梅戏经纪人队伍建设、黄梅戏旅游资源、黄梅戏剧团的目标任务成焦点。 安庆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梅戏是安庆一笔巨大的财富,理应优先发展。 安庆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贡炳照认为,振兴黄梅戏,时下最迫切的是要解决黄梅戏如入融入市场的问题,而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激活经纪人。 2、府应加大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黄梅戏工作。这些力量可以是出钱、出物、出智。鼓励专业人员之外的作者创编出的剧本,一经采用,可以高出国家规定支付稿酬等。 3、剧团要想办法,变依赖输血为自身造血,改革现有的管理经营模式,提高黄梅戏的艺术实践活力,增加艺术生产的产能。开办灵活多变的茶戏楼等演出形式,让普通百姓花不多的钱,喝喝茶,唱唱黄梅戏,消消闲。这样做,一方面,扩大了市场,让黄梅戏走近群众,融入生活;另一方面,也能给剧团增加收益。 4、盘活黄梅戏剧院现有的场地资源,加强剧院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或租赁,或引资,或独资,或股份,反正必须痛下决心,建起皖鄂赣周边县区一流的具规模、上档次的剧院场舍。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宣传黄梅戏,扩大黄梅戏的社会影响面。 5、加强黄梅戏工作从业人员的责任。对他们要定时布置任务,分阶段提出要求,根据工作内容明确目标。据我了解,现在,仍有一部分演员几乎长年在家闲着。我想,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演员们要乐于奉献,舍得吃苦,主动找事做。要知道,有为才有味~有为才有威呀~各级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识人的慧眼、用人的,从工作和事业出发,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6、请政府给一定金额的专项费用,加大对黄梅戏源头的考证工作力度。比方说,搜集整理出宿松县本土的像《胡老二补缸》、《瞧相》、《闹花灯》、《打猪草》等地方色彩甚浓的剧本。去年12月,湖北省黄冈市政府新闻办曾与中央电视台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合作,搞过一次黄梅戏源头在黄梅的宣传。其实,从现在已经占有的材料看,黄梅戏源头在宿松,或者说,宿松是黄梅戏发源地的重要源头之一,证据更详实有力~我们完全可以与《人民日报》联系,让其对宿松进行一次展示。我们祖先的一项劳动成果,我们不能眼睁睁地拱手让给别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负祖先,我们更不能愧对子孙~ 7、黄梅戏应纳入中教育 黄梅戏是安徽的重要标志之一,受到世人瞩目和青睐。针对黄梅戏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困难,人们正积极探索一条振兴和发展的新路子。《黄梅戏艺术》杂志主编何成结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安庆市针对黄梅戏投入不足、设施陈旧、冗员过多、人才外流、创作萎缩、演出滑坡的现状,组织市政协委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黄梅戏专题调研活 动,并赴外地考察了兄弟剧团的成功经验。后在全面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振兴发展黄梅戏向安庆市委、市政府提交了建议:黄梅戏现有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制、改革。 安庆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振兴和发展黄梅戏的建议案》认为,黄梅戏从业人员应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出台黄梅戏发展的长期规划,尽快成立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吸引民营企业资本参与剧团的改革,允许民营资本采取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国有剧团注入活力;加快黄梅戏艺术中心的建设,使其成为一个规范的培养人才的黄梅戏演出剧场;把黄梅戏初期教育的部分内容纳入全市各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普及推广,在全市范围内真正形成“人人喜爱黄梅戏,人人说唱黄梅戏,人人宣传黄梅戏”的良好氛围。 建国后,黄梅戏曾经有过“梅开三度”的光辉历史。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曾经有过进京给开国元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献演的荣耀经历,曾经有过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光荣,曾经有过多次参加从国家到省市的各类黄梅戏艺术节的成功经验,这在全国县级同类剧团中是不多见的。 黄梅戏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进入新世纪后,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今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如此高度关心文化艺术工作,重视黄梅戏的发展,这是史无前例的。我想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人们,将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让黄梅戏唱得更响,让她的故乡更辉煌。 附主要参考资料存目: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中国ISBN中心出版; 《安徽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1991年11月第七次印刷; 《安庆市志》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方志出版社出版; 《黄梅县志》(下卷)1999年12月第一次印刷,中华书局出版; 《怀宁县志》2005年6月第一次印刷,黄山书社出版; 《宿松县志》1、1990年4月第一次印刷,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版3、民国10年(1921年)版; 《安庆市志》、《太湖县志》、《潜山县志》、《枞阳县志》、《宿松县志》二轮续编讨论稿; 《世纪留笔》叶尚志著,2000年5月第一次印刷,学林出版社出版; 《中国戏曲楹联精选》杨宣祥编,2003年10月第一次印刷,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松涛》1999年第一次印刷,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安徽文化工作》2007年第一期,安徽省文化厅主办; 《安徽老年报》、《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宿松周刊》有关黄梅戏方面的相关文章。
/
本文档为【从宿松的黄梅戏现状调查看黄梅戏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