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7-11-28 50页 doc 105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专业 体育系 《运动生理学》 总学时数:80学时(其中理论62学时,实验18学时) 学分数:5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在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
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运动生理学》专业 体育系 《运动生理学》 总学时数:80学时(其中理论62学时,实验18学时) 学分数:5学分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在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的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必修课。根据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应用它去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最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 具体任务: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2、了解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现象、规律及其调节机理。 3、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特别是青少年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对其功能的影响。 4、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及常用人体生理指标测试的方法,并初步运用于体育实践。 二、教学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性质、研究内容、学习目的和任务,本教材的 ?1? 特点,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运动生理学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以及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讲授内容] 一、 运动生理学的课程性质与研究内容 二、 学习运动生理学的目的与任务 三、 本教材的特点 四、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方向 五、运动生理学与健身体育、竞技体育的关系 六、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一章 肌肉收缩 [目的要求] 了解骨骼肌肉的细微结构与生理特征,肌肉兴奋时的生物电现象,掌握肌肉的收缩过程和工作形式,以及不同类型肌纤维特征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肌肉的收缩过程和工作形式; 2、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讲授内容] 一、肌肉的细微结构与生理特征 (一)骨骼肌的微细结构:粗肌丝与细肌丝的结构,横管系统 (二)肌肉的物理和生理特性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3)兴奋的传导 ?2? 二、肌肉的收缩过程 (一)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偶联 2、横桥摆动引起肌丝滑行 3、收缩肌肉的舒张 (二)肌肉的收缩形式:1、缩短收缩 2、拉长收缩 3、等长收缩 三、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一)两类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及生理功能特征 (二)肌纤维类与运动能力 (三)训练对两类肌纤维的影响 第二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目的要求] 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与一般功能,以及神经信息传导、传递的基本原理,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对躯体运动调控的不同功能与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脊髓、脑干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大脑皮质对各级中枢功能进行的整合。 [讲授内容] 一、 神经系统概述 (一)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 (二) 神经元与神经信息传递 二、 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肌紧张和牵张反射。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 ?3? 反射。 (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加速度运动反射和角加速度运动反射。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锥体系与锥体外系。 第三章 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动训练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2、血液的载氧功能。 [讲授内容] 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液与血量,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浆的化学成分 (四)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血液的功能 (一)血液的运输功能:氧在血液中的运输,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二)血液的缓冲pH功能 ?4? (三)血液的保护与防御功能 第四章 呼 吸 [目的要求] 了解肺通气的原理和肺通气的调节。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 2、气体交换的过程 [讲授内容] 一、 概述 呼吸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呼吸过程简述。 二、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1、肺通气的动力 2、肺通气的阻力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1、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2、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三、 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 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四、呼吸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节 (二)运动时呼吸功能的京华与适应 第五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5? [目的要求] 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动脉血压的成因、影响因素,运动时循环功能的变化特点。了解心泵功能的评定与调节,静脉血压与血流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 2、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3、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变化。 [讲授内容] 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的概念。 心率及其生理变异。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 搏出量与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与心指数 (四)心泵功能的贮备 二、 血压与血流 (一)动脉血压与脉搏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二)静脉血压与血流 静脉血压,静脉血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微循环 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 三、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支配。 (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其调节 ?6? 第六章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目的要求] 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了解脂肪、蛋白质的基本代谢过程,掌握糖代谢的基本过程和尿的生成过程。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运动中能量供应过程及体内三种供能系统的特征。了解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糖代谢的基本过程。 2、三个供能系统各自特征以及运动强度、时间的对应关系。 3、不同性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规律及应用。 [讲授内容] 一、 物质代谢 (一)消化与吸收:1、消化的概念与消化的过程 2、吸收的概念,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简述 (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中间代谢:1、糖代谢:糖的生理作用和在体内的存在形式,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糖的分解代谢 2、脂类代谢:脂类的生理作用,脂肪在体内的基本代谢过程简述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必需氨基酸,氨基酸的代谢过程简述 (三)代谢终产物的排泄:1、排泄的概念与人体排泄的途径。2、肾脏的泌尿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3、运动对尿量和尿液成分的影响 ?7? 二、 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的直接来源:1、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2、肌肉活动时ATP的再合成途径 (二)肌肉运动的三个能量供应系统:1、磷酸原系统 2、乳酸能系统 3、有氧氧化系统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和应用:1、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2、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形式 3、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七章 内分泌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激素的作用原理与作用特点,掌握人体内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在运动中的反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动对激素的影响。 2、激素对运动的应答与适应。 [讲授内容] 一、 概述 内分泌腺与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与作用原理。 二、 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肾上腺髓质激素与运动。肾上腺皮质激 素与运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与运动。生长素与运动。雄性激素与运 动。 第八章 感觉与运动 ?8? [目的要求] 了解几种主要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掌握视觉与位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视觉与位觉的形成过程。 [讲授内容] 一、 概述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二、 视觉 (一)视觉的形成:眼的折光与成像,眼的调节,视网膜的感光功能 (二)视觉功能的评价:视力,视野,色盲与色弱,融合现象,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 三、 听觉和位觉 (一)听觉:1、外耳与中耳的功能 2、耳蜗的感音功能 3、听觉的形成 (二)位觉:1、椭圆囊、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与位觉的形成 2、三个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与位觉的形成 3、前庭反射 第九章 身体素质及其训练 [目的要求] 了解身体素质的概念和发展身体素质方法的生理分析,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和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以及其作用机制。 2、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及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9? 3、影响肌肉速度和无氧耐力的因素; 4、肌肉速度和无氧耐力训练的方法。 5、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6、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讲授内容] 一、 身体素质的概念 二、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 (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骨骼肌的特点,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能量供应的特点。 (三)力量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原则和训练方法 三、 速度素质 (一)速度素质的概念和分类 (二)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骨骼肌的特点,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能量供应的特点。 (三)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耐力素质 (一)有氧耐力 1、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骨骼肌的特点,心肺功能和能量供应的特点。 2、有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二)无氧耐力 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能量供应的特点,机体对酸的耐受能力,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 2、无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四、 灵敏与柔韧素质 ?10? (一)灵敏素质 1、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灵敏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二)柔韧素质 1、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柔韧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第十章 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水平的变化,掌握各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运动过程中人体各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生理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讲授内容] 一、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的概念、生理表现有其调整。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概念、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以及安排。 二、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1、进入工作状态的概念、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2、“极点” 和“第二次呼吸”。 (二)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 三、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1、能源衰竭学说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3、离子代谢紊乱学说 4、自由基致损伤学说 5、保护性抑制学说 6、突 ?11? 变理论 四、 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的概念,能量物质的超量恢复及其实践意义 (二)促进疲劳消除的措施 1、积极性休息 2、睡眠 3、其他 第十一章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本质,了解体育教学与训练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良性反应,掌握适用于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生理负荷指标及其评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育教学与训练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良性反应。 2、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和训练的生理负荷指标及其评定方法。 [讲授内容] 一、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一) 反应与适应 (二) 炼对机体的良性效应: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 吸系统。能量利用。身体组成。 二、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负荷量 (一)生理负荷量的概念 (二)影响生理负荷量大小的因素 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持续时间 (三)学校体育课和业余训练中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分析 ?12? 三、体育教学与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一)生理负荷量的指标:心率,肺活量,动脉血压,反应时 (二)定量负荷试验及其反应特征 (三)极量负荷试验及其反应特征 第十二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特点 [目的要求] 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掌握儿少及女子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儿童少年在体育教学及运动训练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2、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 3、锻炼对老年人运动系统、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代谢能力及身体成分的良好影响。 [讲授内容] 一、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体育锻炼 (一)儿少的生理特点 运动系统的特点,氧运输系统的特点,供能系统的特点,神经系统的特点。 (二)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 二、 女子的生理特点及体育锻炼 (一)女子的生理特点 (二)月经周期与运动 ?13? 三、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二)运动对延缓衰老的作用 (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理原则 第十三章 环境与运动 [目的要求] 了解外环境的变化与人体运动能力及生理功能调节的关系,掌握体温的 调节和保持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平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温的调节和保持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平衡。 2、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习服的产生。 [讲授内容] 一、 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1、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应变动 2、体温恒定的意义 3、 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平衡 4、散热的方式 5、体温的调节 (二)热应激与热服习:1、运动中热服习 2、热损伤的危害 (三)冷应激与冷服习 二、 水环境与运动 (一)水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人体对水环境的适应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海拔高度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14? (二)人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三、教学时数分配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新修订的教学,运动生理学课程安排在第2学 期。每周4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8学时,实验教学14 学时,4学分。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章课时分配 内 容 合计 次 讲授 实验 绪 论 2 2 1 肌肉收缩 8 2 10 2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2 2 3 血液与运动 4 2 6 4 呼吸与运动 4 4 8 5 血液循环与运动 6 2 8 6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8 8 7 内分泌与运动 2 2 8 感觉与运动 4 2 6 9 身体素质及其训练 6 6 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状态变化的 10 4 4 规律 11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 2 6 12 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特点 2 2 13 环境与运动 2 2 合 计 58 14 72 ?15? 2、实验内容与时数分配: 实验学时 14 应开实验个数 7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要求 学时分配 备 注 1 肌肉力量的测定 必做 2 2 人体血红蛋白测定与血型鉴定 必做 2 3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必做 2 安静时和运动时人体心率和动脉血 4 压的 必做 2 测定与评价 5 最大吸氧量的测定与评价 选做 2 选做其 中一个6 无氧功率的测定与评价 选做 2 实验 7 视野、视敏度的测定 选做 2 选做其 中一个8 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 选做 2 实验 9 乳酸阈的测定与评价 选做 2 选做其 中一个10 PWC170实验与评价 选做 2 实验 四、考核与评价 《运动生理学》为考试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学生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应按学校相关规定补考或重修。 综合成绩评定包括: 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10%,包括作业、收集资料、单元测验、考勤等。 2、期中成绩:期中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占15%。 ?16? 3、期末成绩:占70%,其中期末考试占60%,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实验成绩占10%,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等。 五、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教学过程。 2、教师要认真制做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 教育技术,使学生更 快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3、加强集体备课和交流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在实验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主要身 体功能和生理指标的 测试方法,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6、 教师要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 平。 六、 教材与学习参考书 1、教材:卢昌亚,李洁,等主编的《运动生理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五版。 2、学习参考书: (1)王步标,华明主编.运动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17? (2)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 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步标,黄超文主编.体适能与健康.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4)吴纪饶,曾凡弟主编.运动生理学题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杨锡让等主编.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8?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体育史》专业 体育系 ?19? 《体育史》课程 总学时数:18学时 学分数:1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性质 体育史是教育部1980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国家教委199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均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目标是学习中国与世界历代的体育思想、内容和形式方法的演进情况,掌握必要的体育史料,启发学生历史地认识和观察体育的演变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 2、目的 (1)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发展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有密切的联系。启发学生历史地认识和观察体育的演变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 (2)使学生学习掌握体育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了解本学科的科研途径和方法。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和专业思想教育。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见下表: 体育史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20? 章次 教学内容(节数) 学时 (1)结论。(2)学期教学内容、要求、考试方式等。 2节 1 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1—2节) 2 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1—4节) 3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体育(1—4节) 2节 4 封建社会前期的体育(1—4节) 2节 5 封建社会中期的体育(1—4节) 6 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1—4节) 7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1—4节) 2节 8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1—3节)(上部分) 9 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1—4节)(下部分) 10 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体育(1—3节)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的体育(1—4节) 2节 12 曲折发展时期的体育(1—4节) 2节 13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1—3节) 14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体育(1—5节) 15 外国古代体育(1—4节) 2节 16 外国近代体育(1—5节) 17 外国现代体育(上、下部分)(1—6节) 18 港、澳、台体育 2节 复习 2节 考试 ?21? 三、考核方式 平时课程考勤及表现;平时作业表现;期末理论闭卷考试 四、成绩评定 课堂“RAS”综合能力分占20%;作业占10%;考勤表现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60% 五、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在课堂上组织“RAS”的综合教学(R——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A——指分析问题能力;S——指解决问题能力)竞赛。 2、通过“RAS”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学生个性创新能力,从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比例6:4,即学生自主教学时间占60%,教师在讲台演讲组织教学时间占40% 3、通过“RAS”教学竞赛,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团体创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课堂上体现出个性与集体互动、团结、协作、解决问题气氛。 六、教材参考书 1、全国高师《教育史》教材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年12月。 2、主要参考书目: (1)全国高师《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7年。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史》北京,《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3)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22? 社,1992年。 (4)荣高棠等《中国当代体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5)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 (6)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 (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 (8)郑振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 (9)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 (10)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3?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运动解剖学》专业 体育系 ?24? 《运动解剖学》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80学时(其中理论62学时,实验18学时) 学分数: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等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体育专业奠定解剖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绪论 (2学时) 一、运动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 二、运动解剖学的地位及作用 三、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及方法 四、运动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五、运动解剖学术语 2(第一篇 人体的组成结构的基础(6学时) 第一章 细胞和细胞的间质 第一节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胞的形态 二、细胞的结构 第二节 细胞的间质 一、细胞间质的概念 二、纤维 三、基质 ?25? 第二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二、被覆上皮的结构和分类 第二节 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 二、疏松结缔组织 三、致密结缔组织 四、软骨组织 五、骨组织 第三节 肌组织 一、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肌肉组织的分类及分布 三、骨胳肌组织 (一)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第四节 神经组织 一、 神经组织的组成及分布 二、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分类 三、神经胶质细胞 3(第二篇 执行运动功能的结构体系 第三章 骨(10学时) ?26? 第一节 概述 一、骨的分类和表面形态 二、骨的基本构造 三、骨的理论性质 四、骨的发育与生长 第二节 附肢骨 一、 上肢骨 (一)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数量 (二)上肢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的表面结构 二、下肢骨 (一)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数量 (二)下肢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的表面结构 三、上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第三节 中轴骨 一、椎骨 (一)椎骨的一般形态 (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胸廓骨 三、颅骨 四、中轴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第四节 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 一、促进骨的生长发育 ?27? 二、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关节(1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 骨连结的概念及分类 二、关节的结构 三、关节的运动 四、关节的分类 五、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 第二节 上肢关节 一、上肢带关节 二、自由上肢关节 (一)肩关节 (二) 肘关节 (三) 桡腕关节 第三节 下肢关节 一、下肢带关节 (一)骨盆的连结、运动及结构特点 二、自由下肢关节 (一)髋关节 (二)膝关节 (三)踝关节 第四节 中轴骨的连结 ?28? 一、脊柱的连结、运动及整体观 二、胸廓的连结、整体观及运动 三、颅的连结及整体观 第五节 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 一、增大关节的稳固性 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第五章 骨胳肌(1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 二、肌肉的结构 三、肌肉的物理特征 四、肌肉的配布规律 五、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 四、影响肌力大小的解剖学因素 五、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 第二节 运动上肢的作用肌 一、运动上肢带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 性的辅助练习 二、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 性的辅助练习 三、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 性的辅助练习 ?29? 四、运动桡腕关节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 展性的辅助练习 第三节 运动下肢的作用肌 一、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 展性的辅助练习 二、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肉 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 第四节 运动脊柱和胸廓的作用肌 一、运动脊柱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 性的辅助练习。 二、运动胸廓的主要作用肌 三、腹压肌及腹压 四、腹壁的某些结构 第五节 体育锻炼对骨胳肌的影响 一、 改变骨胳肌的形态 二、优化骨胳肌的结构 三、增强骨胳肌功能 第六章 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6学时) 第一节 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肌群的分工与协作 二、肌肉工作形式分类 三、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 ?30? 四、肌肉工作的杠杆原理 五、肌肉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的解剖学依据 第二节 动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动作分析的内容 二、动作分析的方法 第三节 动力性动作分析 一、动力性动作的分析步骤 二、任选一个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讨论) 第四节 静力性动作分析 一、静力性动作的分析步骤 二、任选一个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讨论) 第三篇 进行物质代谢的结构体系(7学时) 第七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 内脏的概念 二、内脏器官的形态分类 三、中空性内脏中器官的壁的组织结构 四、腹部的分区 第二节 消化管 一、消化管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胃壁粘膜结构,胃保 护屏障的概念,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 消化脉 ?31? 一、消化脉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肝小叶的组织、结构)和功 能。(附)腹膜及腹膜腔 第四节 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第八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呼吸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肺 一、肺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肺小叶组织结构,肺的血管和气 血屏和气血屏障的概念)(附)胸膜及胸膜腔 第三节 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第九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 沁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 肾 一、肾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肾的实质的组织结构、滤过屏障、 球旁细胞、致密斑和肾的血管)及功能。 第三节 输尿管道 一、输送尿液的管道务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 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7学时)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32?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形态 二、心的体表投影 三、心的结构 四、心的营养血管和神经 第三节 血管 一、 概述 (一)血管壁的一般构造 (二)血管的吻合 二、肺循环的血管 三、体循环的血管 (一)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分布 (二)体循环的静脉 第四节 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对心的影响 二、对血管的影响 *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二节 淋巴管道的构造与分布 一、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管 ?33? 三、淋巴干 四、淋巴导管 第四篇 调节人体功能的结构体系(12学时)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三、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三)脊髓的功能 二、脑 (一)脑干的各部位置、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主要功能 (二)小脑的位置与外形及主要功能 (三)间脑 (四)端脑的外形与分叶及内部结构 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34?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 脑神经的排列顺序、名称、性质及分布 二、脊神经 (一)脊神经的组成、数量及名称 (二)脊神经的分支分布 (三)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分布 三、内脏神经 (一)内脏神经的概述 (二)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三)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第四节 传导路 一、感觉传导路 (一)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二)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感觉传导路 (三)视觉传导路 (四)听觉传导路 二、运动传导路 (一)锥体系 (二)锥体外系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验内容: 1、观察全身诸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在活体上触摸骨性标 ?35? 志。 2、观察关节的一般结构和分类及上肢主要关节的结构、体验关节的运动 3、观察下肢主要关节的结构、头颅骨、躯干骨的连接并体验关节的运动 4、观察肌肉的形态和构造;上肢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和形态特征,在活体上触摸浅层肌肉的肌性和腱性标志,体验肌肉在有关环节运动中的功能。 5、观察下肢和躯干主要骨胳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形态特征,在活体上触摸浅层肌肉的肌性和腱性标志,体验肌肉在有关环节运动中的功能。 6、观察内脏各系统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胃腺、小肠绒毛、肝小叶、肾单位的组织结构。 7、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 8、观察脊髓,脑干,小脑、间脑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 观察大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实验要求:应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与体育专业密切联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活体观察和关节、肌肉运动功能的实践体会。 五、考核方式 一般采用闭卷笔试或口试的方法。 六、成绩评定 ?36?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核、作业、实验报告、考勤等)占30,40% 期末考核成绩占60,70% 不及格率一般不超过10,。 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采用启发式教育,并注意选用国内外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新成果。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做到课前预学,课堂上注意听讲,认真观察,课后经常复习。同时要加强实验观察课,在重视观察模型、标本、挂图等的同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加强关节、肌肉运动功能在自身上的实践体会。 八、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卢义锦 姚士硕主编. 运动解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 [1] 运动解剖学编写组. 运动解剖学.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张朝佑主编.运动解剖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 郭光文.王序主编.运动解剖彩色图谱.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7?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田径》专业 体育系 ?38? 《田径》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136 学分数:8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过2个学期的实践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田径基础概论,科研方法.会做运动会的裁判编排等工作,并且能够掌握跨栏,跳高,跳远,铅球,等技术和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要求 序号 时间内容 要 求 学时 初步掌握其主要技术环节的动作方法和一般教学顺1 短跑 12 序,了解竞走一般技术特点和规则 ?.以百米跑为重点,掌握跑的基本技术, 学习蹲 踞式起跑、起跑后加速跑(直、弯道)、途中跑、终2 竞走 2 点跑的技术; ?. 短距离跑的教法和主要训练手 段(包括跑的主要专门性练习)。 持棒起跑技术,传接棒方式(上挑、下压式),传机,3 接力跑 2 信号和标志线的确定,各棒队员的分配和配合。 掌握中长跑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4 中长跑 2 术和教法,以及呼吸、速度分配的技术。 掌握跨栏步、起跑后到第一栏的加速跑、栏间跑、5 跨栏跑 全程跑的技术(110米栏、100米栏特点),重点掌14 握直道过栏的教学和一般训练方法。 ?39? 掌握俯卧式、背越式的助跑、起跑、腾空落地的技6 跳高 28 术、教学和训练方法,学会助跑路线的确定和丈量。 掌握助跑起跳、腾空(蹲踞式、挺身式、走步式)、7 跳远 14 落地技术、教学法和主要训练手段。 基本掌握三级跳远的助跑、单足跳、跨步跳技术,8 三级跳远 以及三级跳的节奏、远度的比例关系,初步掌握一4 般教学和训练方法。 初步体会持竿助跑、插竿起跳、悬垂摆体、后仰举9 撑竿跳高 4 腿、引体转体、腾越过杆和落地技术。 掌握握持球方法、预备姿势和滑步技术(以侧向为10 推铅球 主、背向为副)、最后用力、维持身体平衡的技术、12 教学法和训练方法。 掌握掷标枪握法、持枪助跑、投掷步、最后用力和11 掷标枪 12 维持身体平衡的技术、教学法和训练方法。 初步体会掷铁饼的握法、预摆、旋转、最后用力和12 掷铁饼 6 维持身体平衡的技术和一般教学方法。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为《田径》,作者孙庆杰,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学分:田径普修课共有8学分。第一学期考核内容:短跑、铅球、标枪(技评与达标),俯卧式跳高技评,中长跑达标;第二学期考核内容: ?40? 理论,跨栏、背越式跳高、跳远(技评与达标)。考试成绩及格给予学分,不及格准予补考,补考不及格不给学分,需重修该学期不及格项目。 2、考核包括理论和技术两部分,技术部分又包括技评和达标。技术考试有两次机会,其一,在项目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其二,期末统一时间进行,成绩均取最优成绩。 3、成绩评定及比例:第一学期:作业、实际操作、课堂提问占10,,技术占80,(技评40,、达标40,),平时表现占10,;第二学期:理论占30,, 技术占60,(技评 30,,达标30,),平时技能表现占10,。 所有考试项目中有一项目不及格者不核算总成绩,凡该学期内参加田径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成绩均可作为技术达标成绩。评分办法一律采用百分制。 4、考核内容、评分标准:考核项目和达标标准见表2;技术评定根据动作质量及难度综合评分,完整技术技评可在达标同时进行,技术评定评分标准见表3。 表2 考核项目和达标标准表 等 级 标 准 (90-100)优 全部技术动作正确规范、轻松自然、协调、实效性良好。 主要技术阶段动作正确,次要技术阶段或环节存在缺点,整个动作自然(80-89)良 协调,实效性好。 主要技术阶段动作不完善或次要阶段存在明显缺点,整个动作不够自(70-79)中 然、协调、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60-69)及格 主要技术阶段和次要阶段都存在缺点,动作紧张,实效性一般。 (59分以下) 主要技术阶段和次要阶段都存在缺点,动作紧张,实效性一般。 不及格 ?41?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篮球》专业 体育系 ?42? 《篮球》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72学时 学分数: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勤奋向上的良好学习风气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与拼搏精神。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为社会主义体育服务的事业心。 2(过篮球普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会运用篮球基本技术、战术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篮球课的教学工作及业余训练,学会能组织基层竞赛和胜任基层比赛的裁判工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分类 内容 学时 小计 百分比 篮球运动发展概述 1 篮球技、战术分析 4 理论 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4 12 16.6% 部分 篮球运动的竞赛组织与编排 2 篮球教材教法 1 篮球技术教学 26 实践 篮球战术教学 20 54 75% 部分 组织比赛和临场裁判实习 8 考核 4 其它 6 8.4% 机动 2 合 计 72 72 100% ?43?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一) 制定本大纲的依据: 1(本大纲是遵照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制定的,是篮球普修课教学工作的依据。 2(根据师范专业教学特点和中学及中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 3(本课程为学生必修主干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学分为4分。 (二) 教学内容选编原则: 1(根据培养目标和中学教育需要,突出中学体育课篮球教材主要内容。 2(本大纲既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体现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三) 参考书目: 1. 球类运动—篮球(第三版),孙民治主编,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篮球竞赛规则,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0月 3. 篮球裁判临场技巧,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四) 教学形式: 篮球普修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主要一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指导为辅的教学形式,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强,又体现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采用了课前预习、课间强化练习、课后督促学生技战术训练的教学形式。 四、内容纲要 ?44? (一)理论部分: 1(篮球运动概述: (1)篮球运动的作用与价值。 (2)篮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趋势。(难点) (3)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重点) 2(篮球技术基本理论: (1)篮球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重点) (2)技术分类及各类技术的特点。(重点、难点) (3)重点技术动作的分析。 3(篮球战术基本理论: (1)篮球战术的概念及其意义。(重点) (2)篮球战术的分类及其特点。(重点、难点) (3)组织战术配合的要素。(重点) (4)重点战术的简单分析。 4(篮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1)场地设备、比赛通则、队员通则。 (2)主要违例及其罚则。(重点) (3)主要犯规及其罚则。(重点) (4)临场裁判员的分工与配合。(重点、难点) (5)比赛的记录台工作。 5(篮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1)篮球竞赛的意义和种类。 ?45? (2)篮球竞赛的组织工作。(重点、难点) (3)篮球竞赛、编排方法和成绩计算方法。(重点、难点) 6(篮球教材教法: (1)中学篮球教学的任务和要求。 (2)中学篮球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重点) (3)中学篮球教学的方法。(重点) (二) 实践部分 1. 基本技术: 技术分 重点技术 一般技术 类 移动 起动、急停、转身 侧身跑、变方向跑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低手投行进间手高手投篮 投篮 篮、跳起单手投篮(男)、双手胸前投 篮(女) 突破 原地持球交叉步突破 原地持球同侧步突破 双手胸前传球、反弹传球、双手接球 单手肩上传球、单手胸传接球 前传球、双手头上传球 运球 高、低运球、体前变方向运球 直线运球、转身运球 防守 基本姿势、滑步、防守对手 撤步 篮板球 抢防守篮板球 2(基本战术: ?46? 战术分类 重点战术 一般战术 传切、掩护(侧、后掩护)、穿过、策应、关门、交换防守 基础配合 挤过 快攻结束二攻一、三攻二 发动(一传与接应)推快攻 进 攻守人盯半场松动人盯人防守 进攻半场人盯人 人 2—1—2区域联防 以1—3—1进攻区域联攻守联防 防 3(教学比赛: (1) 课的部分时间教学比赛。 (2) 教学比赛课。 4(教学技能: (1) 技术动作示范能力、技术动作方法和战术配合方法的讲解分析能力、技术动作与战术的基本教学方法。 (2)临场裁判工作和比赛记录及计时工作。 (3)篮球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五、考核 (一) 内容:理论、重点技术动作、技能。 (二) 方法: 1(理论考核:采用统一笔试方法。 2(技术考核:采用技评与达标相结合,技评不合格者不能达标。 ?47? 3(技能考核:采用实习、实际操作和作业,评价包括笔记、作业、裁判能力。 4(考核成绩比例: 理论:30%;技术评定与达标:55%;平时成绩:15% ?平时作业:8% ?学习态度和出勤情况:7%(态度:4%,出勤:3%,每缺课2次或见习4次扣1分。) ?48?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排球》专业 体育系 ?49? 《排球》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54(其中:理论课6学时;技、战术课32学时;教学比赛、裁判实习、专项素质练习、考试等16学时) 学分数: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运动功能;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战术和基本技能,做到会讲、会做、会示范、会纠错等;并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熟悉竞赛的组织工作和规则、裁判法;达到胜任中学以上排球教学和运动训练工作的水平。 二、实践内容与要求 分 类 实 践 内 容 要 求 学 时 理论 排球运动概述;技、战术分析;教材教法 作业 6 移动;传、球技术 课外练习 10 基本 发球技术 课外练习 6 技术 扣球技术 课外练习 6 拦网技术 课外练习 2 进攻战术 课外练习 4 基本 战术 防守战术 课外练习 4 教学比赛与裁判实践 做 8 其 专项素质与游戏练习 课外练习 2 他 考核(技术与理论) 4 机动 2 合计 54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50? 教学文件: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2001年第三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教学形式:1.理论部分 (1)排球运动的一般知识:起源,传播与发展,特点,功能,国际、国内比赛简介。 (2)排球技、战术理论及教材教法分析。 (3)竞赛组织及规则、裁判法。 2.实践部分 (1)基本技术教学内容: A.徒手练习:准备姿势和移动(各种步法) B.发球:正面下手;侧面下手;正面上手;上手飘球;介绍勾手发球;发侧旋球和高吊球。 C.垫球:正面双手垫球;体侧垫球;低姿垫球;跨步垫球;背垫球;介绍前扑垫球;滚翻垫球;鱼跃垫球;挡球等。 D.传球:正面传球;侧传球;跳传球;一般二传基本技术,介绍背传;传快球。 E.扣球:二、四号位正面扣球,三号位扣一般快球;介绍调整扣球;勾手扣球和各种掩护扣球。 F.拦网:单人拦网和双人拦网。 教学重点:半蹲准备姿势和移动中的并步、滑步、跨步和交叉步;发球技术中的正面上手发旋转球和发飘球;垫球技术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和体侧垫球;传球技术中的正面传球和背传球;扣球技术中的二、四号位扣一 ?51? 般球和三号位扣一般快球。 教学难点:发球技术中的抛球和击球环节;传球技术中的背传球;扣球技术中的上步和挥臂动作,以及人球位置的处理;拦网中含胸收腹和手臂伸过球网的技术。 (2)基本战术教学内容 A.进攻战术:中二三、边二三进攻战术,介绍插三二进攻战术 B.防守战术:单人拦网防守阵形;双人拦网防守阵形;介绍接发球、接扣球、接拦回球及保护的防守阵形。 教学重点:进攻战术中的中二三和边二三进攻阵形;防守战术中的双人拦网防守阵形。 教学难点:中二三和边二三进攻阵形时前排队员的换位以及后排队员的保护;防守战术中双人拦网时后排队员和前排队员的分工。 (3)教学比赛与裁判实习 学以致用,有的放矢,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提高所学的基本技术及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的优良品德。同时通过裁判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规则与裁判法,不断提高临场裁判技能。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采用闭卷进行。 (2)成绩评定:理论考试占40%,实践考试占45%,平时成绩占15%。 ?52?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足球》专业 体育系 ?53? 《足球》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54学时 学分数: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通过足球普修课教学使学生忠诚党的体育教育事业、树立为社会主义体育服务的坚定事业心。 2、通过足球普修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主要教材,掌握“三基”、“六会”本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战术、基本教学技能;六会:会讲解、会示范、会分析识别正误动作、会纠正错误动作、会组织竞赛工作、会做一般性竞赛的裁判工作)。达到胜任中学足球课教学和业余球队训练工作的水平。 3、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培养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意志品质及作风。 二、实践内容与要求 表一: 序要学 实践内容 号 求 时 脚内侧运球、脚背内侧、外侧运球、脚背正掌 1 运、控球 面运球。脚背正面颠球、大腿颠球。 握 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掌 2 踢球 脚背外侧踢球 握 ?54? 脚内侧接球、脚底接球、大腿接球、胸部接掌 3 接球 球(缩胸、挺胸)。 握 掌 4 顶球 原地正面头顶球 握 掌 5 抢截球 正面抢截球、侧面抢截球 握 掌 6 界外球 原地、助跑掷界外球 握 掌 7 假动作 上、下肢结合球的假动作 握 掌 8 守门员 选位、接球、发球 握 掌 9 个人战术 摆脱、跑位、盯人、一对一攻守 握 局部和集一对一,三对二, 10 体战术 中卫补边卫,边卫补中卫 会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2001年6月第三版)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教学形式:1.理论部分: 表二. ?55? 编 号 内容纲要 学时 教学方式 1、足球运动特点和作用 一、足球运动 实践课 2、我国足球运动发展概况 发展概述 讲 授 3、国际足球运动发展概况 1、各类技术的概念,作用 二、足球基本 2、各类技术动作原理分析 2 实践课与课堂 技术分析 3、各类技术动作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讲授结合进行 4、足球技术教学 1、战术的分类及概念 2、各类攻守战术方法原理分析 三、足球战术分析 2 课堂讲授 3、比赛阵型 4、足球战术教学 1、主要规则的分析 课堂讲授 四、规则与裁判法 4 2、裁判员与巡边员的基本配合方法 与观摩 1、足球的竞赛制度 (1) 竞赛制度的意义 五、足球的竞赛 (2) 竞赛制度的内容,种类 2 课堂讲授 组织与编排 2、组织竞赛的基本方法 3、编排的基本方法 1、国际,国内足球运动最新情况影视片 2、足球技术,战术教学与训练方面的影 六、电化教育课 利用机动时间 视片 3、有关足球规则与裁判法的影视片 2.实践部分:见表一 3. 技能部分: 主要通过随堂的队列、队形、口令实习;裁判实习;动作示范;动作要领讲解;分析动作、纠正错误动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技能。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56? 1.考核方式:平时考查、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2.成绩评定:理论30,、技术评定30,、技术达标30,、平时考查10,。 五、其它必要的说明 根据实际情况任课教师可适当调整大纲要求 附考试大纲: 本课程考试包括技术技评、技术达标和理论考试。技术考试采用球场现场演示方法;理论考试采用室内笔试方式。 一、技术技评内容: 1:技评内容: A: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 B:脚背内侧踢远 C:脚背内侧踢准 2:技评标准: 90分以上:动作完全正确、协调连贯、有力、速度快、基本姿势保持好 80---89:动作正确、协调连贯、有力、速度快、基本姿势保持较好 70---79:动作各主要环节正确、较协调连贯、速度较慢、基本姿势保持较好 60---69:动作关键环节正确、较协调连贯、速度较慢、基本姿势保持较好 ?57? 60分以下:动作关键环节较正确、协调连贯性差、速度较慢、基本姿势保持较差 二、技术达标内容、标准 1:达标内容: A:脚背内侧踢远 B:脚背内侧踢准 C:运球绕杆射门 D:颠球 表五 达标内容与标准 成 100 95 90 85 80 75 70 65 绩项 目 60 55 50 颠球 40 36 32 28 24 21 18 15 12 10 8 绕杆 男9:0 9:1 9:2 9:3 9:4 9:6 9:7 9:8 射门 女 10:0 10:3 10:5 9:6 9:8 1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男46 43 41 39 37 34 31 28 女 25 23 20 踢远 36 34 32 30 28 27 25 23 20 18 15 定点球男25米、女22米,以落地区内落点计算分值 踢准 2:要求:A:原地前额正面头顶球 两人相距5---6米,一人抛球,测试者把球顶回抛球者,每人顶三次, ?58? 取最佳成绩(如抛球不到位,可以不顶) B:颠球 颠球都必须用脚把地面上的球挑起来,用单脚或两脚交替颠球,每人测三次(手球或落地为一次),记最佳成绩。 C:定点球踢远:见图1 20米 25米 30米 40米 限制线 6米 测试者将球放在6米范围限制线上,用任一脚背内侧向区内踢远,计第一落点至限制线的垂直距离(落点压线有效),每人测三次,记取最佳成绩。 D:运球绕杆射门:见图2 4m 2m 16.5m 起点 图2 测试者从起点开始,运球依次绕过8根杆后,在球不超出限制线射门。脚触球开表,球进门停表,每人三次,记取最佳成绩。运球漏杆或越过限制线射门,以及射出的球没有进门,均不计成绩(球射中球门立柱或横柱可重测一次) E:定点球踢准:见图3 ?59? 3.5m 2.5m 女 22m 男 25m 1.5m 4.5m 5.5m 图3 测试者把球放在限制线上,用任一脚脚背内侧把球踢向落地区,以第一落点的位置所在区域记分,分数从小到大依次为5、4、3、2、1,每人踢5次,以总积分乘4计取成绩(落在圆圈线上有效) ?60?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体操》专业 体育系 ?61? 《体操》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72学时 学分数:4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根据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体操课程理论与技术两部分内容。理论部分的内容既要保持本门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特别要避免各学科都讲解中学体育老师共性的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在传授技术部分内容时,既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又要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部分内容又分为重点内容(掌握),一般内容(会)和介绍内容(了解)。重点内容(掌握),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达到会讲、会做、会教,一般(会)和介绍内容(了解),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和一般了解。这样,既能保证教学重点,注意能力的培养,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实践内容与要求 序 实 践 内 容 要 求 学时 号 体操基本理论(体操概论、 体操与健身、体操术语、保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体操的基 6学1 护与帮助、基本体操、动作本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并能 时 分析、动作教学、比赛的组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初步运用。 织与裁判) ?62? 较好地掌握技巧、跳跃、双杠、 单杠等项目的基本技术,要求 示范动作正确、动作要领讲解34 2 技巧、跳跃、双杠、单杠 熟练,基本具备纠正动作错误学时 的能力,初步具备保护帮助、 及有效采用安全措施的能力。 基本体操的队列队形、徒手体 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 操,要求动作示范正确熟练、 姿态良好。具有一定的组织教 基本体操(队列队形、徒手 学,指挥队列、队形、能领做32 3 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 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并初学时 械体操) 步具备会编操或小型团体操 能力,还要具备讲解、示范, 以及对动作的技术分析和纠 正动作错误的能力。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主要采用高等学校教材的教科书为主要参考指导书,《体操》(第三版)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者:黄燊主编,出版地:北京市东城区,出版年份:2001年1月第3次印刷。 教学形式:体操理论课主要室内授课、电教授课、现场教法演示课为主。体操实践课主要以传统技术教学、技能强化教学、听说看演习教学为 ?63? 主。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理论部分考试:理论考试一般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考试的方式,理论考试试题一般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归类题等类型;主观题一般有简答题、分析题、论述题等类型。按百分计分,理论考试试卷覆盖所学各章节的内容,难易适度,基本知识、能力试题、素质及创新各占的比例大致是20%、30%、30%、20%。 技术部分考试:技术考试由任课教师或者组织教师进行对每项成套规定动作(4—6个动作)或单个动作评定学生,按体操比赛规则进行评分,几项成绩的平均分乘10,再折合成百分,按百分计分。 技能和平时成绩:技能部分,按学生所完成的教学作业、教学实习等进行评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掌握情况,随课堂及时评定,做出记录,积累零碎成绩,再总和,按平时学生练习情况、课堂回答问题、保护与帮助手法掌握、动作示范等评定,作为技能和平时成绩。 理论与技术评定均采用百分制,其中:技术成绩占60—50%,理论成绩占40—50%。 五、其它必要的说明 在体操普修课学习阶段,利用课余时间,要进行一些以个人、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基本体操比赛或表演等。 ?64?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健美操》专业 体育系 ?65? 《健美操》课程 总学时数: 32学时 学分数: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健美操的理论知识,及时了解健美操的发展动向;掌握健美操的基本动作、基本套路及其教学方法;具有编排简单组合动作和初级健身健美操成套动作的能力;具有从事中小学以上的健美操教学训练课的能力及组织基层小型健美操竞赛与裁判工作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协调性及韵律感,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力;塑造健美体形。 二、实践内容与要求 分类 实 践 内 容 要 求 学 时 理论 健美操概述、技术基础、创编指导 作业 3 基本姿态、健美操基本动作和基本技实践教学,课外练18 术 习 基本 健美操成套动作 实践教学,课外练技术 习 健美操特殊课种介绍(形体、踏板、实践教学,课外练6 搏击等) 习 健美操的编排 课外练习,作业 1 技能 自编操教学实践、裁判实习 学生课堂教学实2 践 ?66? 考试 2 合计 32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 黄宽柔/周建社主编.《健美操 团体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教学形式: (一)理论部分 1(理论概述:1、健美操概述 2、健美操锻炼 2(技术基础:1(健美操基本动作与组合 2(健美操成套动作 3(创编指导:1(创编理论 2(创编实践 (二)技术部分 1(基本姿态:基本动作及组合练习 2(基本动作与组合:健美操基本步法及身体各部位基本动作和各种组合动作,健美操基本技术:落地、弹动、半蹲、身体控制技术。 3(健美操成套动作:大众健美操初级套路一至二套 4(健美操特殊课种介绍(形体、踏板、搏击等):形体、踏板、搏击的基本动作及其组合动作; 自编形体健美操一套或自编搏击操一套 ?67? (三)能力培养 为培养学生讲解、示范、看教材、编动作等教学能力,在课程中后段安排准备部分教学实习,全班同学轮流教学,教学内容为简单的自编健身健美操组合动作。 通过实践环节教学要求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准确掌握健美操基本技术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编排能力组织中小型健美操比赛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技术考试和技能考试相结合,因为课时的限制,理论考试采用编写健美操组合动作、编写教案的形式进行。 (2)成绩评定:技术考试占60%,技能考试占20%,作业、平时成绩占20%。 ?68? 《乒乓球》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18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践12学时,其它2学时) 学分数:1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及锻炼价值,基本掌握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了解基本战术、基本教学技能,学会基本的裁判工作。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分 类 教学内容 要求 学时 乒乓球运动发展简史及基本理论知识 作业 2 理论 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及竞赛的组织编排 作业 2 握拍、基本站位与基本姿势、发球及步法 课 2 实 基本 攻球技术 外 4 践 技术 推挡技术 练 2 部 搓球技术 习 2 分 基本 发球抢攻战术 课外练习参 2 战术 教学比赛与裁判实习 与并做裁判 2 其它 实践考核 2 合 计 18 三、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学文件:王蒲、许庆发、李建军主编:《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形式: (一)理论部分:课堂讲授、作业。 ?69? 教学内容:乒乓球运动发展简史;乒乓球的基本理论;乒乓球竞赛规则、规程与裁判法;乒乓球竞赛的组织编排。 (二)实践部分: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讲练法和比赛法。教师通过准确的讲解示范,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技术结构,要领和方法。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1、基本技术教学内容 (1)横拍、直拍的握拍方式。基本站位与基本姿势 (2)发球技术:正手发平击球、急球、下旋球、侧下旋球、 (3)接发球技术:接急球、下旋球、 (4)攻球技术:正手快攻、正手扣杀。 (5)推挡技术:挡球、快推。 (6)搓球技术:慢搓、快搓。 (7)基本步法:单步、滑步、跨步、还原步 2(基本战术教学内容 (1)发球抢攻战术:正反手发急球后抢攻或抢推。 (2)教学比赛:把所学的基本技、战术加以运用,使之逐步熟练。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包括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 将平时考查和期末技术技评,达标考试所得的分数,以百分制的形式,作为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平时考查比例占30%,包括课堂教学中掌握技术、战术情况,课堂回答问题、裁判实习、考勤及作业情况。 期末考试占70%:技术技评30%,技术达标30%。教学比赛10% ?70?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网球》专业 体育系 ?71? 《网球》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18学时(其中理论4学时,实践12学时,其它2学时) 学分数:1学分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网球专项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球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战术,了解网球规则及裁判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特别是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度。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将学生的健康、个性发展、成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网球锻炼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作为重点教学任务。力求使学生通过一年的网球课学习,使他们基本上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五方面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具体表现为: 爱好运动,积极主动参加网球锻炼和其他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可编制可行的个人体育锻炼计划。 熟练掌握网球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能预防常见的运动创伤,并能够简单的处置。 努力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注意合理营养膳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72? 自觉通过网球锻炼改变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网球运动中体验锻炼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并接受挫折教育。 使学生在参加运动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体育基本理论:学校体育概述;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体育运动与营养;体育保健与卫生。 网球专项理论:网球运动场地与器材;网球运动的锻炼价值;网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网球运动的裁判法;网球运动的技、战术。 网球实践教学内容:球感练习;基本步伐;握拍方法;正手抽球;反手抽球;网前截击;高压球;发球与接发球。 身体素质教学内容: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 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理论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由于课时所限,建议穿插在实践教学中,下表列出的是教学内容的总体大概分配,实际每次授课应该多项内容合理搭配,要体现在教学日历和教案中,重点学习内容是正反手抽球。 四、课程考核办法 网球课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10%+体质健康测试30%+网球技术考核60%。如有变动,以公体部要求为准。体质健康测试办法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73? (一)第一学期考核办法 专项技术考核分=达标分(满分100)+技评分(满分30分)。得分100分以下按实际分数作为专项技术考核分,超过100分按100分算,折合60%算入课程考核总分。 考试基本过程为2人隔网对打,一人考试,一人作陪练(考试者应该找球技比自己好或相当的人作陪练),计算参加考试者的连续击球拍数给出达标成绩。 考试为单打场地,参加考试者击出的球必须落在离球网1m处到底线之间方为有效。 由陪练下手送球开始,考试者击球失误(出界、下网、两次等)为死球,结束一个球的考试;考试者有5个球的考试机会,选取最高拍数作为达标成绩;陪练失误该球的考试从新开始。 技术评分占30分:三个项目各10分,由监考老师根据满分标准考察学生技术动作评定。 1、正手抽球 10分 有引拍、挥拍、随挥动作;动作协调;能做到主动击球;击出的球有旋转,稳定性好 2、反手抽球 10分 有引拍、挥拍、随挥动作;动作协调;能做到主动击球;击出的球有旋转,稳定性好 3、步伐 10分 脚下有弹性,移动积极,节奏感好 ?74? (二)第二学期考核办法 专项技术考核=底线正反手抽球(100分)+加分项目(20分),得分超过100分按100分算,低于100分按实际得分算,折合60%算入课程考核总分。 底线正反手抽球考核办法(100分以下按实际得分,100分以上算100分): 2人站在底线附近,单打比赛场地,一人考试,一人作陪练(考试者应该找球技比自己好或相当的人作陪练)。 考试基本过程为2人在底线对拉。由陪练下手送球开始,考试者击球失误(出界、下网、两次等)为死球,结束一个球的考试;考试者有5个球的考试机会;如果陪练失误,该球的考试从新开始。 考试者击出的球落在发球线上下1m到底线之间为有效,允许过渡球(落点在非有效区内),但该球不计算在击球拍数里。 底线连续击球拍数 技术评分占30分:三个项目各10分,由监考老师根据满分标准考察学生技术动作评定。 1、正手抽球 10分 引拍、挥拍动作正确,随挥充分;动作完整、流畅、协调;能做到主动迎击球;击出的球旋转、有力、稳定 2、反手抽球 10分 引拍、挥拍动作正确,随挥充分;动作完整、流畅、协调;能做到主动迎击球;击出的球旋转、有力、稳定 3、步伐 10分 ?75? 步伐好,移动积极,回位快,节奏感好 加分项目:学生可以在网前截击和发球两项技术里任选一项(只能选一项)考试。 网前截击考核办法:单打场地,老师站底线送球,左右各5个;要求动作正确完整,每球得2分。得8分以下者(不含8分)不予加分。 发球考核办法:左右区各发5个球(擦网进重发),每球2分。要求发球动作完整,具备准备、抛球、引拍、挥拍、随挥动作。得8分以下者(不含8分)不予加分。 五、教材与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教材 陶志翔主编,网球运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网球技术精解全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76?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体育绘图》专业 ?77? 体育系 《体育绘图》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18学时 学分数:1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体育绘图是在体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是一门较系统地介绍怎样运用绘画知识和技巧绘制体育图的工具课。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绘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且做到能识图、能较快速、准确地绘制各种体育动作图,而且能够在体育实践中予以灵活地运用。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和各章重点、难点) 1. 第一章 体育绘图的基本用具和基本线条的练习(2学时) 1、教学内容:1(基本用具 2(基本线条练习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体育绘图的基本用具,掌握基本线条的画法。 3、重点:基本线条的画法 难点:基本线条的画法 2. 第二章 有关体育绘图的基础理论知识(4学时) 1、教学内容:1(人体的比例 2(人体各位的形态结构 3(人体活动的一般规律 4(人体的动态 5(简单的透视原理 ?78?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掌握人体的比例、人体的形态结构、人体活动的一般规律、人体的动态和简单的透视原理。 3、重点:掌握人体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比例差异、人体活动的一般规律和人体的动态规律 难点:掌握人体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比例差异、人体的动态规律 3. 第三章 体育动作图的画法(6学时) 1、教学内容:1(线条图 2(实体图 3(轮廓图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线条图的画法和步骤、单个人体动作图的画法、基本体操动作连续图、体育技术动作连续图的画法;了解实体图和轮廓图的基本画法和用途 3、重点:线条图的画法(单个人体动作图、基本体操动作连续图、体育技术动作连续图) 难点:线条图的画法(单个人体动作图、基本体操动作连续图、体育技术动作连续图) 4. 第四章 场地器材及组织教法示意图的画法(3学时) 1、教学内容:1(场地示意图 2(器材示意图 3(组织教法示意图 2、教学基本要求:绘制体育场地器材和组织教法示意图 3、重点:绘制体育场地器材和组织教法示意图 ?79? 难点:掌握绘制体育场地器材和组织教法示意图的方法和步骤 5. 第五章 体育教学挂图、投影片和幻灯片的制作(1学时) 1、教学内容:1(简便体育教学挂图的制作 2(简易教学投影片和幻灯片的制作 2、教学基本要求:简便体育教学挂图的制作、简易教学投影片和幻灯片的制作 3、重点:简便体育教学挂图的制作、简易教学投影片和幻灯片的制作 难点:简便体育教学挂图的制作、简易教学投影片和幻灯片的制作 三、考核方式 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取下列方式考核: 1.开卷考试 2.闭卷考试 四、成绩评定 平时占30% ;作业占30% ;考试占40% 五、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方式和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在体育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谢清主编.《体育绘图 体育场地与设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0?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育《体育游戏》专业 ?81? 体育系 《体育游戏》课程标准 总学时数:18学时(理论课10学时;能力培养、教学实践6学时;编排2学时) 学分数:1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采用游戏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增强体质,发展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并从中获得自娱的教育过程。 二、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和各章重点、难点) 1.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1(游戏与体育游戏 2(体育游戏的分类 3(体育游戏的起源与发展 4(体育游戏的特点 5(体育游戏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游戏、体育游戏的的含义,掌握体育游戏的分类体系。 3、重点:体育游戏的概述、特点和作用 难点: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 ?82? 2. 第二章 儿少期体育游教学的特点(2学时) 1、教学内容:1(儿童期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 2(少年期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 2、教学基本要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游戏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适宜的运动负荷量。 3、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游戏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适宜的运动负荷量。 难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用合适的游戏教材。 3. 第三章 体育游戏的创编(2学时) 1、教学内容:1(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 2(体育游戏的创编方法 3(体育游戏组织形式图的画法 2、教学基本要求:体育游戏创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体育游戏的创编方法、步骤及书写格式。 3、重点:体育游戏的创编方法 难点:体育游戏的创编方法 4. 第四章 体育游戏的教学(4学时) 1、教学内容:1(体育游戏教学原则 2(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形式 3(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 4(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2、教学基本要求:体育游戏的教学原则、教学特点与形式、教学方法 ?83? 以及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3、重点:体育游戏的教学特点与形式,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及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难点: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及体育游戏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三、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无) 四、考核方式 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相结合,实践考试为体育游戏的教学与组织管理,理论考试内容为自编体育游戏。 五、成绩评定 理论考试占40%,实践考试占40%,平时成绩、作业及考勤占20%。 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重视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传授知识,区别对待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体育游戏》编写组.《体育游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参考书: [1]武巧玲 崔景辉编著《小学生快乐游戏》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84? 2000 [2]体育运动运动学校《活动性游戏》教材编写组 《活动性游戏》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85?
/
本文档为【体育专业-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