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

2017-12-10 5页 doc 17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 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 中的合理安排 摘要: 适宜的运动量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对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不同运动量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出简易评价标准,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前言 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密度、运动量,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就在于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学生体质状况等实际出发,使课的各项安排符合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生理变化的规律,使学...
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
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 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 中的合理安排 摘要: 适宜的运动量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对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不同运动量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出简易评价标准,旨在为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前言 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密度、运动量,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就在于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学生体质状况等实际出发,使课的各项安排符合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生理变化的规律,使学生身体获得适宜的运动量.这对于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体育课运动量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就运动量测量方法的认识与选择,测量指标的确定及其适应条件尚确乏系统的研究。测量方法的选择与测量指标的确定,是实现对体育课运动运量,准确的测量、合理的控制、客观地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运用运动生理学及体育学科相关知识,对体育运动量测量法,系统地整理与分析,归纳出简易评价标准,将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 1、运动量的大小对身体作用的效用 1.1运动量的概念界定 运动量包含量度与强度两个方面,量度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数量特征,(套路完成的次数,跑步的距离、时间,完成跳跃练习的次数,负重练习的重量等)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通常为练习次数、距离、时间、重量等。强度现为运动对机体的刺激深度,(如跑步的速度、跳跃的远度、成套动作的难度等)反映负荷强度大小的指标通常有速度、远度、高度、难度等。 1.2运动量大小与练习效应 运动量的大小是负荷的量度与强度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学生能够和应该承受多大的运动量,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运动量对人体的作用生理学基础。对外界刺激产生适应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长期处于某一环境会使人体参生适应性变化。运动量作用于人体正是基于此特征。有计划地给予适当的运动量,会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向较高机能水平转化,外在表现为出现明显疲劳,产生肌肉酸痛,逐渐变得轻松愉快,并出现各种机能节省化现象,即“超量恢复”。但如果运动量不足或过量都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运动量不足就不能产生超量恢复或作用不明显,运动量过量不仅不能对机体产生极积影响,反而会造成疲劳过度难以恢复,甚至是运动损伤等有害于健康的结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好适应性和劣变性的辩证关系,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运动需要,运动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指标安排适宜的运动量,以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运动量的评价方法 动量的评价法是衡量运动量大小的有效途径与客观标准。运动量测量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观察法和生理测定法。 2.1观察法:是指在运动过程通过观运动者的外部表现预算运动量的大小,常用的评价指标有面色、排汗、兴奋程度、呼吸的深度与频率等。 2.2生理测量法:包括(对脉搏、血压、气体交换、呼吸频率、血色素、尿蛋白和血乳酸含量等的测定),但目前在学校体育课中采用最广泛的,还是脉搏频率的测定方法。 3、对运动量适宜程度的评价 3.1适宜运动量观察法评价 3.1.1面色和排汗评价 运动是一个不断消耗能量不断产生热量的过程,为了保证运动时的能量供应,血液循环将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增强,同时为了防止体内温度过高,出于对身体的保护人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排汗现象。如果学生供能状况良好会出现面色红润,在运动高潮时产生断续排汗,结束时有微汗这说明运动量是合理的。但如果运动时始终面色变化不大或不出汗这说明密度和运动量太小,如果面色苍白,嘴唇亦红或发紫,大量出汗,即证明密度和运动量又太大了。但也要考虑环境、气温所引起的差异。 3.1.2人体兴奋性表现评价 运动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互换过程,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涨,表情放松自然,结束后,不感太疲劳有想继续运动的兴趣,说明中枢神经起到了很好支配作用。即证明运动量刺激较为适当;如果表现为情绪低落,有畏难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钝,并希望练习早些结束,这说明密度运动量偏大。 3.1.3呼吸的外部反应评价 当进入到基本部份练习时学生呼吸不感到太困难,结束部分呼吸较为均匀,这说明心肺功能适应课的密度和运动量。如果在课的高潮时,呼吸非常急促,并有胸闷,难受等现象,课结束时呼吸频率还相当快,这即证明心肺功能是不太适应的。也说明密度和运动量都较大一些。如果课的开始和结束,呼吸都是非常自然的即说明运动量太小,密度不大。 3.2脉搏频率评价 3.2.1脉搏与不同运动形式的关系 脉搏的变化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运动量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差异,了解这一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就运动形式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动力性,静力性。在体育课实践过程中很小存在单一的动力性项目或静力性项目,这一分类只是为了在后面的论述当中更好地加以区分。脉搏变化对于侧重于静力性的项目其评价结果与实际运动量表现出不完会相关性。静力性项目首先对静脉血借助于肌肉的交替收缩而流向心脏作用不大。而且在静止用力时件随屏息现象及胸廊活动幅度不大,势必造成胸内压上升,这也影响血液借助于压差而流间心脏。可是它对局部肌肉的负担来说强度是大的,对神经系统的局部负担来说也是大的,仅单单表现在心脏血管等系就的活动却极不显著。因此,在评价侧重于静力的项目,如:武术、体操运动量大小的时候就不能仅借助于脉搏或的数据来运动量的大小,需要运用各种方法综合分析评价。 3.2.2适宜脉搏评价 才。当运动开始时,心搏量逐渐增加,心率也同时增加,在一定时间内二者并行增加,但在心搏量增加到约150毫升时,也是心率增加到120次/分左右时心搏量也达极限,不再增加了,而心率还在继续增加,因此在评定运动量大小时多采用心率为评价指标。国内一些生理学家认为心率170次/分左右,这是对学生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域值。国外学者主张一节课平均心率每分钟130-170次为适宜,认为平均心率在每分钟130次以上的持续时间若只占全课三分之一以下,则课显得无生气,如果平均心率每分钟130次以上的持续时间占全课二分之一以上,则为合理的运动量。因此在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必须参考上面的科学依据,同时还得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其心脏功能尚出于发育期,工作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安排课的运动量时适当地降低将心率控制在120-160次/分之间为宜。 4(结 论 4.1运动量与练习效应存在着适应与劣变的两面性,因此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好适应性和劣变性的辩证关系,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及运动需要,运动用科学的测量方法、 指标安排适宜的运动量,以求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2通过观察学生运动过程中面色、排汗、兴奋程度、呼吸的深度与频率等。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运动量的适宜程度。 4.3脉搏频率的测定方法是目前学校体育中采用的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平均心率每分钟130-170次为适宜运动量,平均心率每分钟130次以上的持续时间占全课二分之一以上,则为合理的运动量。 5(参考文献 [1] 申海军.从控制论角度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J].湖北体育科技,2006(18):166-168 [2] 梁述祖.对衡量运动量指镖的不同看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4(6):18-23 [3] 蒋立谈.对体育课运动量的初步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7):28-30 [4] 杨小林.体育课中的适当运动量和运动密度的浅析[J].体育科技,1998(2): 87-90 [5] 孔沛私.体育课中的适量运动量和运动密度[J].体育科学,1984(4):29-30 [6] 李淑培.浅谈中学体育课的运动量[J].创新教育,2002(14):20-21
/
本文档为【从运动量的评价方法谈运动量在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安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