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洛神赋图

2017-09-19 4页 doc 26KB 10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洛神赋图浅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摘要 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洛神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旷世奇作,《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可以说是诗画相结合的的典范,具有当时普遍的美学特征,也充分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准。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洛神赋图》所体现的绘画特点,希望有助于更清晰的了解魏晋时期的整体美学思想和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古代绘画史整体的发展走向。 关键字:顾恺之;《洛神赋图》;分析 在气势恢宏的大汉王朝结束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这一时期政治上极其动荡不安,但却在艺术上取得...
洛神赋图
浅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摘要 顾恺之的代作之一《洛神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旷世奇作,《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可以说是诗画相结合的的典范,具有当时普遍的美学特征,也充分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最高水准。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洛神赋图》所体现的绘画特点,希望有助于更清晰的了解魏晋时期的整体美学思想和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古代绘画史整体的发展走向。 关键字:顾恺之;《洛神赋图》;分析 在气势恢宏的大汉王朝结束之后,中国社会开始了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这一时期政治上极其动荡不安,但却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涌现,而顾恺之和他所创作的《洛神赋图》就是其中之一。 一.魏晋的文化时代背景 据文献记载,秦汉统治者先是为了奖赏有功之臣,开始把他们及其先进事迹画下来,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形式,后来这种方式逐渐流行,促进了人物画,肖像画的发展,这点被随后而来的六朝时代所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动乱、大灾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政治上的动荡,使得封建礼教的束缚被松弛,而且在那个社会局面下,文人士大夫作为社会上的知识阶层,对秦汉以来的正统的人生价值观念提出了怀疑,他们不再一味地接受儒家的说教,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追求个体的超然和自适,奉行玄学和清谈。这一新的时代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魏晋风度”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文人开始有了较多的思想自由,在艺术界,艺术要表现人们主观情趣的被突现出来,顾恺之等画家们已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外形,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来。《洛神赋图》图中注重人物心理活动及神态描画的特点便是这一时期艺术发展最好的说明。 二.顾恺之生平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诗人、画家,难得的是他还是绘画理论家。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个宦官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群,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他画人注意点睛,决不草率从事。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连东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他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又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三.《洛神赋图》的由来 顾恺之的这幅传世之作,是有感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挥而就的。传说曹植少年时曾倾慕上蔡县(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的女儿,这个女子后来嫁给了他的哥哥曹丕,在生了曹叡(后来的明帝)后被人陷害死去。甄氏死后,曹植因缘际会而得到了她的玉缕金带枕。在曹植返回自己的封地时,途中在洛水附近休息,夜晚梦见了甄氏前来与他相会,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曹植回到封地,脑海里还翻腾着与甄氏在洛水相遇的情景,情绪激荡,才思泉涌,写了名篇《感甄赋》,后来明帝曹叡把赋名改了,称为《洛神赋》。洛神-传说是伏羲的女儿,因为不慎在洛水中溺死,而成为洛水里的神女,被世人称为宓妃。曹植在赋中把甄氏原型幻化为洛水神女,是他对甄氏的感怀和情感寄托。这是广泛流传的一种说法,但其实不然。曹植因与兄曹丕的政治斗争,两人关系紧张,又怎么会如此狂妄的作赋表明倾慕自己的嫂嫂呢,当时曹丕当政也不可能让此赋流传的,又何来明帝曹叡更名一事呢。魏晋时期虽然文人士者多豪放不羁,但叔嫂相恋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也还是做不出来的。其实,曹植写此赋的前一年,时任鄄城王,而当时“鄄”与“甄”的读音相同,并且字可以通用互换的,赋名中的“感甄”其实是曹植在感叹自己,虽是皇室子嗣却沦为贫瘠的鄄城之王,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文中那种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无限失落表现的淋淋尽致,正是将神女看作自己那种无法实现的报国理想的艺术象征。《洛神赋》言辞华丽而不浮躁,描写刻画传神,曹植是一梦而作名篇,顾恺之看过此赋是一挥而绘名卷,《洛神赋图》一出世,惊艳四方,致使后世没人敢再绘制此图,也使它们分别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史上最具有影响力、最为人所传颂的名篇和名卷。 四.《洛神赋图》绘画特点分析 (一)、构图精巧 《洛神赋图》巧妙地采取主要人物反复出现的“连环画”式手法,把赋文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在二度平面上,给人三维空间感,使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幻象,同时有了生机与变化。在诸多景物的布局中,运用了大与小、方与圆、面与线、密与疏、张与驰、明与暗、冷与暖等对比方法,使人目不暇接。其次,为增加神话气氛,所表现的“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的场面,既烘托了赋文神奇的气氛,又使人的视觉感受到人比动物重、动的比静的重、大的比小的重、艳的比暗的重、近的比远的重和“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古拙特点,既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又使作品达到了抒情与状物的统一。 (二)、造型美观 在人物的造型上,画师对女神形象的把握准确。远观女神轻柔如旋转的雪花般的姿态,近看其修美的双眉、明媚的眼神,加之其发髻造型和庄重的仪态,以及女神隐约含蓄的动作,表现了她飘忽不定的神的特征,显示出“人神道殊”使她不能和曹植过于接近,只能在回眸中表露爱慕、迟疑的矛盾情态。女神在云车上频频回首不忍离去的瞬间,既加强了诗篇那种婉转幽怨的主调,又刻划出曹植“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历而弥长”的惆怅思恋的情绪及诗人的显贵身份与气度。 (三)、用线奇妙 《图卷》的用线,前人形容如“春蚕吐丝”,在人物画法“十八描”中称“高古游丝描”。如女神容貌的优美、衣带的飘动、服饰的褶纹、足下的清波等,这些线条有曲的,直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顿挫的、艰涩的等,给人以或流动、或稳定、或似动非动、或纤细、或刚强、或静止的感觉,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四)、色彩柔和 《图卷》的色彩变化具有多声部大合唱的和谐的美。如女神的服饰使人感到鲜艳、华贵、明快;面部的肤色如同仙女一般,“施朱则太赤,施粉则太白”;诗人静坐,女神钟情,用了蓝色使人感到镇静;女神驾云车不忍离去的瞬间,用青蓝色给人以收缩感;女神去后,多用灰黑色搭配形成灰暗浑浊,使人 惶忧郁,加之诗人面前的蜡烛,更渲染了“夜耿耿而不寐,瞮繁霜而至曙”的一种悲凉之感……如此五颜六色,使观赏者由衷地体味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图卷》前段亮调子多,后段暗调子比重大,人与物、物与景的大小、疏密,材质的糙细、光涩、杂纯,以及色彩的冷暖等,给人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联想,既增加了美感,又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五)、节奏优美 作者采用“连环画”式的手法,用优美的旋律把诗人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蕴涵着“人神道殊”的不同韵味和格调的典雅,又用点、线、面、体及色彩的种种交替对比、排列组合,使画面有着梦幻般的意境美,使人的视觉产生了美感与快感。其次,通过张力的表现,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具有一种动感。如女神衣带的飘举,足下清波的流动,六龙驾车的浮飘,产生了妙趣横生、迭宕起伏的多瞬间、多空间的表现特色。 总之,《洛神赋图》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给人以清新、潇洒、飘逸、静穆、端庄的审美感受,让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给人以高格调的美的享受。 五.结论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的作品以肖像画居多,但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他还有描绘飞禽走兽的作品,这种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除此而外,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洛神赋图》中的各种飞禽走兽及洛神的形象便是他这些题材的代表。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着重体现作者自己的内心所感,从而也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离开礼教和政治等严肃的话题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在顾恺之的作品中被充分用到。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顾恺之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著述和画迹。他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道释画、故事画、肖像画等方面均有高度造诣,同时他也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批评家。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为后人研究中国画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 [6]邹清泉.顾恺之研究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113. [7]马晓东.顾恺之与古典浪漫主义绘画《洛神赋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22. [8]蒋娜.从《洛神赋》到《洛神赋图》的审美转化[J].艺术·生活.2006(6):58-59.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洛神赋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