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罗浮山景点介绍.doc

2017-09-01 23页 doc 110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罗浮山景点介绍.doc罗浮山景点介绍.doc 精品路线: 罗浮山天路之旅: 上午朱明洞景区大门接团,观梅林?赏杜鹃?游白莲湖?大礼堂?龙泉眼?龙源飞涛?狮子峰?轮龙坪? 伏虎岩?分水坳?午餐?登飞云顶?下山(原路或乘索道返回)?结束行程。 景区简介 罗浮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境 内东江之滨,距离博罗县城 25 公里,西距广州 60 公里,南距 东莞 45 公里、深圳 150 公里,东距惠州 55 公里,广惠高速 公路、广汕公路、广梅公路从山脚下穿过,广惠高速公路设有罗 浮山出口,交通极其便利。风景区总面积为 214...
罗浮山景点介绍.doc
罗浮山景点介绍.doc 精品路线: 罗浮山天路之旅: 上午朱明洞景区大门接团,观梅林?赏杜鹃?游白莲湖?大礼堂?龙泉眼?龙源飞涛?狮子峰?轮龙坪? 伏虎岩?分水坳?午餐?登飞云顶?下山(原路或乘索道返回)?结束行程。 景区简介 罗浮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西北境 内东江之滨,距离博罗县城 25 公里,西距广州 60 公里,南距 东莞 45 公里、深圳 150 公里,东距惠州 55 公里,广惠高速 公路、广汕公路、广梅公路从山脚下穿过,广惠高速公路设有罗 浮山出口,交通极其便利。风景区总面积为 214.82 平方公里, 有大小山峰 432 座, 1000 米 以上山峰 80 多座,主峰飞云顶 海拔 1296 米,奇峰怪石、飞瀑名泉众多,著名的有飞云顶、上界三峰、骆驼峰、狮子峰、龟峰、鹰嘴岩、白水门瀑 布、白石漓瀑布、酿泉等等,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峰岭、峡谷和流泉。风景区森林资源和天然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清竹、古树、仙药常年芳翠多姿。同时,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极高,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最高 达 150000 个以上,是人们感受天然原生态及养生度假的胜地。此外,罗浮山也是岭南名山,堪称“岭南第一山”,史 上道、佛、儒三家长期在此繁衍共存,历代名人墨客也慕名而来,并在罗浮山留下了众多赞誉的题词石刻、诗篇佳作 和名胜古迹,其中重点名胜古迹景观景点达到 200 多处,摩崖石刻 180 多处,宗教寺观 13 处。目前,风景区年接 待游客量达 160 多万人次 梅花山景点介绍: 梅花山位于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大门的左侧~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有梅树近1000株。是罗浮山最大的一片赏梅基地之一。每年12月起~千株梅树枝头绽开簇簇香雪白花~傲寒盛放~与罗浮山这神仙洞府和青山绿水相辉映~重现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再用“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韵》的“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的诗情画意。梅花山既可供游人玩乐~梅花精气又可治病养神~所以每年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赏梅、咏梅、画梅、摄梅、赞梅等令游人留连忘返~乐不思归 麻姑峰景点介绍: 麻姑峰海拔高度243.3米~从远处看~此峰有如威猛的雄狮在蹲伏~伺机扑跃~因此又叫狮子峰。据传唐朝天宝初年~麻姑仙人曾降临此山。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冲虚观大办斋会~忽见有五色彩云起于麻姑台~其中何仙姑就缥缈云端。由于这个传说~所以麻姑峰历来被视为是神仙的云游之地。峰顶巨石上有:“狮子峰”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著名书法家秦萼生所书。 仙人床景点介绍: “仙人卧榻”四个字是空瞻道人题刻。它紧靠岩侧、清爽平滑~据传当年葛洪和他妻子鲍姑~在山上采集中草药材~累了~就在此休息~也是他们夏日纳凉憩息的地方~此石块不足六尺~但奇特无比~传说只要在上面躺上片刻~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而且还可以治疗腰酸腿痛。 飞来石景点介绍: 相传明朝年间某日深夜~冲虚观道士正值更打坐~忽闻风雨大作~闪电雷鸣~山摇地动~于第二天晨游时忽见云峰岩上巍然屹立着一块巨石~据说从从广西桂林月亮山飞来~故名“飞来石” 洞天奇景景点介绍: 洞天奇景是罗浮山最具道教文化特色的旅游景观。全山有大洞18个,小洞天几百个。这里指的洞并非洞穴,而是洞天,是由几座山峰和一些古树自然环抱而成的小天地,道教称之为洞或洞天。洞中清静幽香,泉水淙淙,古木森森,鸟语花香,蝉鸣蝶舞,景色迷人。洞景最佳的有朱明、华首、白鹤、黄龙、酥醪等洞。众多的道家洞天,是历代神仙道士修炼的“洞天福地”,也是文人墨客神往并为之倾情的地方。 酥醪观景区介绍: 酥醪洞在罗山北面、浮山南面的深山幽谷之中,被称为“神仙古洞”和“洵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而是洞中的佳境,后倚青山,前临荷沼、旁有两山,左台右亭十壮观。它为葛洪北庵旧址。葛洪仙逝后,北庵日渐颓废。唐宋年间道人在北庵旧址建观,并取观名为酥醪观。由于年久失修,观宇渐颓。于民国时期,由酥醪观住持四十余年的张寓泉与道中同人“幕集巨金,重修殿宇”。于庚午年(1930年)五月落成。道观总面积2700多平方米,正殿墙有《重修酥醪观碑铭》、《重修酥醪观碑记》、《酥醪林园种梅书》、《奉宪严禁碑》等碑文。殿内供奉雷祖、吕祖和葛祖。正殿向天井伸出8米长宽4.75米的亭参,是主持训示徒众打醮传经之地,天井内有百年古茶树。观内存有清代“聚宝炉”花盆和蒋介石、陈济堂、蔡廷楷曾睡过的古道床。 罗浮山梅景点介绍: 罗浮山梅,古有德者的美称,这是道、佛、儒所钟爱的缘故。有碑记:“罗山古有梅花村。赵师雄之梦梅,苏东坡之咏梅,皆在于此„„”。其实,罗山与浮山合体旧说高三千丈,长八百里,有72个石室,72条长溪,有神湖、神禽、玉树、朱草、大竹„„。其中“玉树”疑指雪梅,《太平寰宇记》载:“罗浮山有玉树,无不可以入画。”另《山志》又载:“(罗浮山)明福洞邝仙石之前,即师雄梦梅处。玉树横斜,仙种非人世有。” 罗浮山的梅树群落应该有四大地方,一是朝元洞蹊边的梅谷;二是冲虚观殿阶前面的梅丛和明福洞附近的梅村;三是酥醪观溪边群玉处;四是黄龙洞石门前的梅林、飞云顶的梅屋和朱明洞的梅花山等等。另外,还有史料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 3年)傅罗县治梁化屯之梅园;公元前77O一476年园洲田头塘角村之梅花墩及铁场罗浮初地之梅村、苏村忠勇乡之梅花岭和罗阳之梅花坳以及浮碇岗文昌宫之梅树。真可谓“洞天慰为香国,云山纪成雪海,”古人已将梅与罗浮山熔铸成通识名词。 罗浮“三观”景点介绍: 罗浮“三观”即日观、云观和海观。上罗浮,登绝顶,这是有志者所为,伟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古人说“登山不到罗浮巅,举足万里空徒然”。罗浮“三观”指登上飞云绝顶眺望三种壮丽景色。日观要在五更才能见到精彩,罗浮与泰山一样座临大海,日从海上喷薄而出,先是红红孤光,接着金轮涌现,然后,万道霞光冲破云霭,格外璀璨。若看落日则要待六时左右,面对上界三峰,此刻夕阳西下,红云一片,如血如烘,阳日渐渐消沉,阳云透出金光,出现织绣云锦,亮丽至极。海观则要待雨过天晴时才有壮美,每逢大雨过后,必定风起云涌,白云聚集在山间,露尖的峰顶如大海中的小岛,远望云海茫茫,翻腾不息,好不气派。云观主要还是观罗浮山的飞云,罗浮山无论天气阴、晴都有各种各样的飞云,常出现的莲花云、墨云、彤云、流云、象形云,五色纷呈 美不胜收。最值得回眸的是辛丑十月初八黄龙观重建开光之日,当天下午二刻三分,笔者亲眼目睹白云晃若双龙腾飞、游弋太苍的南面,虽是云气所致,但如此巧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炼丹灶景点介绍: 炼丹灶是用二十四条青麻石按道教阴阳八卦图形砌成,炉体由炉座、炉身、炉鼎三部分组成,高3.54米。相传葛洪当年就用此炉炼出七七四十九天的九转金丹,服后羽化成仙。他总结出:“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原成丹砂”的经验,是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分解化合的文字记载。其左侧巨石上有朝鲜族人金秉薰题刻的“丹以祈寿世”点出了炼丹为求得健康长寿的目的。 洗药池景点介绍: 洗药池成八角形状,面积约15平方米,相传是葛洪和妻子鲍姑当年洗制中草药的地方。葛洪在罗浮山修道炼丹,采药治世,广集验方,著作有《抱朴子•仙药》内外篇,《肘后备急方》等,他对天花病的论述比阿拉伯的医生雷撒斯早近5个世纪;对用免疫法治疗狂吠病,比19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早100多年;对沙虱是传染病的媒介的记载要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述早1000多年。明末清初时期,洗药池被誉为南粤商贸四市之一的“洞天药市”。在洗药池的旁边有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题刻:“仙人洗药池,时闻药香发,洗药仙人去不返,古池冷浸梅花月”,上角有毛鹤翔刻“祁子隐居”四个字。 会仙桥景点介绍: 会仙桥是一座单拱石桥,宽2.9米,高3米,面为青麻石条砌成,柱头均雕有花纹承四方体。相传绍圣元年苏东坡到罗浮山,酒后巧遇一村姑,诗兴起,吟到“寻幽探胜入罗浮,乘醉策杖觅归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胜仙姑“的打油诗。村姑见其放肆,回敬道:“东坡游罢过西湖,举杯邀月作狂徒。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你无。”东坡顿时心头一惊,知遇仙姑,待回头去寻找时,却突然倾盆大雨,溪水暴涨冲走了回去的木桥。正遇铁拐李路过,把铁拐变成一座桥让苏东坡过了溪。后人为纪念苏东坡与何仙姑、铁拐 李相遇而建此桥以作纪念。桥板正中刻有“会仙桥”三字,是台湾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于清宣统三年所书。 白莲湖景点介绍: 白莲湖位于朱明洞景区中心,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因往昔遍植青莲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朝祝枝山曾记述白莲湖的白莲“千万计,花过巨,中大如盖,微风吹之,撼撼如玉石切磋之音”。白莲湖曾有一动人故事:相传宋朝博罗人张宋卿出生时,其父梦人赠诗“白莲池上白莲儿,一举成名天下知,四十二年闲富贵,满船空载明月归。”张宋卿在罗浮山水帘洞苦读10年,宋绍兴丁丑年间,以春秋魁为天下第一,后任肇庆郡守,为官清廉。42岁病逝时,只剩布衣几套。为应验梦诗,船载灵柩葬于白莲池畔麻姑峰下。湖中的湖心桥和湖心亭于1959年修建。现湖内有锦鲤四万多条,使游人在此娱乐、放生、观景的理想之地。 东江纵队纪念馆景点介绍: 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3年12月1日暨东纵成立60周年之际建成开馆的,它座落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朱明洞景区内。三面环山,前面是秀丽的白莲湖,右侧不远处为东纵司令部旧址冲虚古观。四面环境优雅,景色宜人。“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名,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 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00平方米。馆内设4个展示厅及工作服务区,4个厅分别为“序幕厅”、“陈列厅”、“英烈厅”、“映视厅”,以及两条长60多米、宽3米的参观走廊。厅展厅内以大量的文献资料、真实的历史照片,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全面反映东江纵队、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事迹。陈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东纵战士生活用具,以及缴获敌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东江纵队《前进报》印刷机和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当年出示的布告等。陈列的内容分为五大部分:(一)抗日战争爆发,组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二)坚持敌后抗战 建立惠东东宝抗日根据地;(三)东江纵队成立 夺取抗日游击战争胜利;(四)奉命北撤山东 转战大江南北;(五)坚持南方游击 解放广东全境。 吕祖殿景点介绍: 吕祖殿所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吕姓,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山西人。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相传吕洞宾原姓李,在唐朝宗室担任过进士,因见武则天屠杀唐室子孙,以童孩精血炼丹服后想长生不老,故携妻子拋官后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姓吕,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因洞口石碑上刻有洞宾二字,为躲避官员抓获,所以隐姓埋名,叫吕洞宾。相传其得道之前,曾在长安酒楼巧遇汉钟离,“黄梁一梦”于是感悟,求其超度。经汉钟离生死财色十试,心无所动,于是得受金液大丹与灵宝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自称“一断贪嗔 ,二断爱欲,三断烦恼”,并发誓尽度天下众生。据记载:宋代封其为“妙通真人”。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洞宾的诞辰。 吕洞宾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的故事,众所周知的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歇后语,我们在《哪叱》电视剧中看到是因为吕洞宾用画困住天犬,后来天犬被逃脱出来后追着吕洞宾咬。然而,在我们民间却又有另外一个传说,讲到有一天,吕洞宾云游时,经过罗浮山北边的酥醪洞,被酥醪洞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就在酥醪洞搭建了山房想逗留数日。有一天,其他七仙来找他,碰巧他出去后山练剑,只留了只狗在看家门。于是,七仙就用仙法点化了狗,让狗去把吕洞宾找回来。主子是找到了,但它不会说话,就朝主子吠了两声,用嘴巴咬住吕洞宾的裤角拖着就走。此时吕洞宾生气说:“狗啊狗,我从来没虐待过你,你怎么一来就咬我一口”,说完就走了,从那以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话就流传开来。 葛洪殿景点介绍: “葛仙祠”,供奉着葛洪和鲍姑。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13岁丧父,生活贫寒,自幼好学,徒步到各处借阅书笈。以上山砍柴购买纸笔。夜间常以柴火照明,读书抄录。有时为了借书或求教,不惜跋山涉水数千里,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博览经史百家,近万卷,以儒学知名。十几岁便开始著作《抱朴子外篇》。据说,他为人淡泊寡利,不好荣利。不喜星书、算术、九宫、三棋、太一、飞符之类。晚学风角、望气、三元、遁甲、六壬、太一之法,好神仙导养之法。以郑隐为师,得到他的炼丹诸术后于是南下广州。在罗浮山逗留几年后,归返乡里。司马睿(瑞)时为丞相,赐其关内侯。后历任州主薄、伏波将军、司徒掾(怨)、咨议、参军等职。听说交趾出丹,求为勾漏令。路经广州被刺史邓岳挽留,邓劝洪到罗浮山炼丹,葛洪第二次坐船至东江入罗浮,在罗浮山此次一住三十六年。开辟了岭南的道教圣地,在罗浮山创建了东、西、南、北几座庵堂。八十一时岁吞服自炼九转金丹在罗浮山羽化成仙。 葛洪知识渊博,撰写的著作很多,远远超过司马迁和班固。又善于辨论玄理,分析得非常精辟细致。其主要著作《抱朴子内外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多种方术的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是研究我国晋以前道教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其夫人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之女,精通针灸,善于以“越井冈艾”治疣瘤诸疾。据史料记载:鲍姑得尸解之道,与葛洪一同登仙,葬于罗浮山石子冈。 在神龛的两边还有两副清代楹联:“神仙忠孝有完人,抱存真,功侔雨地参天,不尽衣裾成蝶化”;“道术儒修无二致,丸泥济世,泽衍药池丹灶,可徒遗履认凫踪 ”。此联即高度赞扬了葛洪将道教与儒学结合在一起,采药炼丹,治病救人的功绩,又记述了葛洪“遗衣化蝶山中舞”和鲍靓“履化双燕任往还”的神话传说 华首寺简单介绍: 欢迎你来到美丽的罗浮山著名的佛教胜地——华首寺,华首寺也叫华首台,它位于罗浮山的西南面。 华首寺建于唐开元年间二十六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有500真人汇集此地而得名于华首寺,明万历年间,罗浮山香火旺盛,有十八寺,而华首寺被列为“第一禅林”。 原有的鼓楼、钟楼、大殿在文革期间都被砸毁,只留下残墙断壁。直到1987年才由香港同胞关耀昌先生募集巨资重新修建。新修建的华首寺有1万多平方米,游览时间需要1个多小时。主要佛教建筑有:望海观音、天王殿、万佛塔、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等。华首寺不仅佛教历史悠久,而且自然景观和摩崖石刻也数不胜数,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是“领南第一山”和“闻钟发省”。而最负胜名的自然景观是“飞云溅雪”瀑布和千。年银炼古树。 黄龙观简单介绍: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是罗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为葛洪西庵故址,又是南汉王刘岩所建天华宫的所在地。清代康熙年间,冲虚观道士张妙升到黄龙洞开创了崂山派的独立道场并取名为黄龙观。文革时期黄龙观完全被冲毁,留下残墙断瓦。至1992年,当地政府切实地落实了各项宗教政策。在当地政府的应邀下香港道教青松观长侯宝垣先生耗资巨额重建黄龙观。经过多方努力,黄龙观终于在1997年10月得以竣工。重建的黄龙观总面积为15000多平方米。重建的黄龙观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成为华南一带道教全真龙门派占地和建筑面积最大,宗教文化氛围最浓的主要道观之一 冲虚古观简单介绍: 冲虚古观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由江苏句容县人葛洪所创建,此观是他当年在罗浮山开创的东、南、西、北四座庵堂的南庵,距今已有1670多年历史。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冲虚古观于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的,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还有丹房、斋堂、库房共计一百多间,整座道观的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据说香港、上海、杭州西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黄大仙都是从这里分支出去。冲虚古观不仅道教历史悠久,而且在革命斗争史上也具有光辉的一页。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就设在冲虚古观内。冲虚古观作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已于197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二十二座重点观宫之一。如今的冲虚古观已作为游客来此求财、求福、参观游览于一体的主题景点。早在民国初期,孙中山、宋庆龄、蒋介石、陈济棠等军政要员就亲临过冲虚古观。50至60年代,周恩来总理和陈毅等七位元帅也亲临过罗浮山。其中周总理对冲虚古观的建设作了具体的指示,还调拨了二十两金泊对三清殿内的神像进行刷新,使之大放光彩。2004年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先生也前来参观指导。来此游览除了可以接受香火的熏陶,神灵的庇护和重游伟人们走过的足迹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冲虚古观流传下来的千年不解之谜:其一、观内有很多大树,都高于檐顶,但是房顶上无落叶。其二、整座道观建筑面积为4400多平方米,但是墙角无蜘蛛网。 葛洪生平简介: 葛洪(284,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例如“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 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等等。 出身江南士族。其祖在三国吴时,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其父悌,继续仕吴。吴亡以后, 初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太守,卒于官。葛洪为悌之第三子,颇受其父之娇宠。年十 三,其父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乃“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伐薪卖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常乏纸,每所写,反复有字,人 尠能读也。 ……” 十六岁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尤喜“神仙导养之法”。自称:少好方术,负步请问,不惮险远。每以异闻,则以为喜。虽见毁笑, 不以为戚。后从郑隐学炼丹秘术,颇受器重。谓“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 《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 西晋太安元年 (302),其师郑隐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朴,携入室弟子,东投霍山,唯葛洪仍留丹阳。太安二年,张昌、石冰于扬州起义,大都督秘任洪为将兵都尉, 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迁伏波将军。事平之后,洪即“投戈释甲,径诣洛阳,欲广寻异 书‟了不论战功。”但因“正遇上国大乱(指“八王之乱”——引者注),北道不通, 而陈敏又反于江东,归涂隔塞”。在此去留两难之际,恰逢其故友稀含为广州刺史, 表请他为参军,并担任先遣。葛洪以为可藉此避乱于南土,遂欣然前往。不料嵇含又为 其仇人郭励所杀,于是滞留广州多年。深感“荣位势利,臂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 不可得留也。隆隆者绝,赫赫者灭,有若春华,须臾凋落。得之不喜,失之安悲,悔吝 百端,忧惧兢战,不可胜言,不足为矣”。乃绝弃世务,锐意于松乔之道,服食养性, 修习玄静。遂师事鲍靓,继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 建兴四年(316),还归桑梓。东晋开国,念其旧功,赐爵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咸和(326,334)初,司徒王导召补州 主簿,转司徒掾,迁咨议参军。干宝又荐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皆固辞不就。及闻 交趾产丹砂,求为句漏令,遂率子侄同行。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享年81岁。或云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享年61岁。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 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 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 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 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 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 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 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主张神仙 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主张治 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 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 葛洪在坚信炼制和服食金丹可得长生成仙的思想指导下,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其 炼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了物质的某些特征及其化学反映. 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和《黄白》篇中,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炼丹成就,具体地介绍了一些炼丹方法,记载了大量的古代丹经和丹法,勾画了中国古代炼丹的历史梗概,也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实验化学的珍贵资料,对隋唐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成为炼丹史 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著名炼丹家。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 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在其所撰《肘后备急方》中,保存了不少我 国早期医学典籍,记载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常用方剂,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之手册,并在 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医学的重要史料。该书关于天花病的记载,是 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对结核性传染病的认识,也比国外早一千多年。据载, 葛洪还撰有《肘后救卒方》和《玉函方》。“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 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篱陌之间,顾眄 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仙药》 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 病作用等,均作了 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 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惟多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其著作十三种,以后人误题或伪托者居多。 他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他尤其强调灸法的使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明确的注名了各种灸的使用方法,只要弄清灸的分寸,不懂得针灸的人也能使用。 葛洪在中年时,晋元帝及晋咸帝都曾赐召他高官厚爵,都被他拒绝了。后来,他厌于在家中总被人催请做官,又听说了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有炼丹的原料,就主动要求到那里去做县令。皇帝以为这很辱没他的才能,但他并非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方便取得炼丹的原料。上任时,在他经过广州的时候,刺史邓兵留住了他,提供给他炼丹的原料,于是他就隐居在罗浮山,从事炼丹术。 举凡名医,必有一段艰难的求学历程,以其超人的毅力去探索和学习。葛洪的一生可谓精彩,而且颇具传奇色彩,他的聪慧睿智帮助他开拓了医学上的新领域,在临床急症医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吕洞宾简介: 在民间,吕洞宾是一位与观音菩萨、关公一样妇孺皆知、香火占尽的人物,他们合称“三大神明”。唐宋以来,他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谈到八仙传说,人们不禁会问:吕洞宾究竟是仙,还是人,他的故乡在何处, 吕洞宾,原名吕岩,故乡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现芮城县有纪念吕洞宾的道观-永乐宫)。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他因厌倦兵起民变的混乱时世,抛弃人间功名富贵,和妻子一起来到中条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遂改名为吕洞宾;“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他的道号为纯阳子。他在弃官出走之前广施恩惠,将万贯家产散发给贫民,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民间传说他在修炼过程中,巧遇仙人钟离权,拜之为师。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为百姓解除疾病,从不要任何报酬。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死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 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白牡丹为当时名妓),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形象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 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南宋初人吴曾所撰的《能改斋漫录》卷十八中,记有吕祖自传。据说吕洞宾曾自言:“世言吾飞剑取人头,吾甚晒之。实有三剑,一断无明烦恼,二断无明嗔怒,三断无明贪欲。” 太上老君简介: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站在三清大殿大门看,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在大殿居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在大殿居左,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灵宝天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元始天尊〕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灵宝天尊〕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一《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于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太上老君,道教天神、教主。为三清之第三位。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在道教宫观“三清殿”,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相传其原形为老子。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於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道教的现代意义: 性道教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很多观念和主张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道教推崇「自然无为」,这对于现代人调适自己的心态、端正自己的行为即有着深刻的启迪。「自然无为」不仅是「道」的根本属,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现代人若能以「顺其自然」(不强求)的态度来直面一切,则不仅可保持个人的心态健康,而且可杜绝社会的许多纷争。当然,这里所谓「自然无为」,并非指消极厌世的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规律的不强作妄为,其最终目的乃在于达到「无不为」。道教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而主张积极的有所作为,如其以为「道」一方面是「湛寂不动」(无为) 的,另方面则又可「应物而动」(无不为),故所谓「圣人」亦应当「静而处己,内圣之道以全,动而接物,外王之业以成」。不仅如此,道教还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倡导人们在现世中通过努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道教在提倡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时,非常强调必须「循理」、「因势」(遵循客观的规律),而反对单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蛮干,做出「以火熯井,以淮灌山」之类的蠢动。 道教的「自然无为」或还可给现代社会的管理者以某种启示。观乎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鼎盛时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其最高管理者皆奉行了道教的「无为而治」之训;反观历史上很多失败的管理者,则喜用手中的权力来干预社会(或行业、企业)的正常运作(如上世纪中国大陆僵死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人定胜天」的壮举)。由此,我们亦可更深地悟出道教「自然无为」观念的实用价值。 道教又主张兼容并包,这对于现代人获取事业之成功并保持良好的心情,同样有着巨大的启发。老子云:「容乃公,公乃王。」后世的道教正是依此训而「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各家学说的长处,才逐渐发展成一种「杂而多端」的宗教,并最终成为「中国根柢」的。事业的成功需要兼容并包,这种例子并不止道教一家,如现代北京大学之辉煌有赖于蔡元培「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所奠定的风格,当代中国之发展有赖于邓小平所制订的「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亦是典型例子;与此相反的例子是,学术因「近亲繁殖」而致的缺陷、国家因「闭关锁国」而致的衰败,等等。不仅一个国家、一所学校(一个团体)的发达需要兼容并包的方针政策,同样,一名领导、一位常人的成功也需要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我们通常所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宰相肚裹能撑船」、「和而不同」之类话语,就有这个意思。此外,兼容并包不仅是一种事业成功的策略,而且还应是一种人生豁达的态度,它也有宽容别人、包纳异见的含义。如果我们能够在为人处世时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则不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并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情,远离「小人长戚戚」之烦恼。 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也对现代人类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长生成仙虽是道教独特的信仰,但这种信仰在本质上却与各种宗教的终极追求是一致的;无论是道教的「仙境」,还是佛教的「净土」,或者是基督教的「天堂」,其实质都是为了超越现世而永驻美好的「彼岸」,属于人类的精神寄托之所。不仅如此,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还包含有很多现实的价值,如其推崇「长生」即包含对人之生命和身体健康的珍重,而其对「成仙」的追求则要求人们注重对心灵的修养,至于其为达长生成仙而行的导引、行气、服食、按摩等修炼方式,亦皆具有重要的医学养生价值,对提高现代人的生命质素大有裨益。 道教追求永驻「彼岸」,并不意味着其放弃「此岸」的现实世界。道教主张「出世」应与「入世」相结合,以为「人道」乃「仙道之阶」,显示出了一种强烈的「济世」精神。无论是其为淳化世风而立的道德,还是其为拯救世难而行的斋醮科仪,都体现了这种「济世」的精神。而这种「济世」精神,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进步,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也正因为道教有着强烈的「济世」精神,故其思想中多含有我们今日所说「人权」的观念,,除了对生命的重视外,道教还主张男女平等、种族平等,并力倡自由与民主,宣扬劳动致富、多行慈善等。这些观念,俱体现了道教对于「人」的关爱,其现实意义自不待言。 道教不仅关爱人,也关爱大自然,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热衷探讨的「环境保护」问题。道教认为:人与万物共同禀「道」而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故人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而不能随意地破坏自然环境。如道经《劝世归真》言:「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并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无故张弓射之,捕网取之,是于无罪处寻罪,无孽处造孽,将来定有奇祸也。」《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规定「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药投渊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阴骘文》也劝人「勿登山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等等;这些戒条,实属较早的环境保护措施。此外,道教徒还遵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教导,主张「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这对于我们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杜绝「竭泽而渔」式的开发,维持可持续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古老的道教对于现代人类的生活是有着很多积极意义的。有人甚至认为:道教之学乃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其价值观念体系能够寄托全人类对于人生价值的关切,并且,由于其具有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品格,故可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并以之为基础而建造出一个新的世界文化模式,以解决当今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道教的文化地位: 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哲学所关心的问题是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或以为西方哲学重在关心宇宙,而中国哲学重在关心人生;这种看法若针对儒家而言,并无不妥,但若用来看待道家道教,则有失偏颇,因为道家道教实际上很关心宇宙的根本问题,如老子早在先秦时即以为:宇宙万物皆由「道」产生而来,而「道」则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这种看法,不仅属中国哲学史上对宇宙根本问题的首次阐释,而且与现代科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也颇相吻合。 老子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看法,为后世道教所宗承,并由道教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发。不仅如此,道教的宇宙论还对儒家的学说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学说本来只关心现实的人生问题,而少对宇宙根本问题的思考;宋代以后,儒学方多从宇宙论的高度来对社会伦常加以论证,将「三纲五常」等上升为能与宇宙本体相通的行为规范,形成了所谓「理学」。而理学之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即多受道教影响,如其开山鼻祖周敦颐用以阐发理学宇宙观的《太极图》,实本自道士陈抟所传之《无极图》。 其次,道教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前所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长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因为疾病可以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人的死亡;此外,道教还有着同其它宗教一样的慈悲胸怀,以广行善事、积功累德、济世利人为务,甚至以之作为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这也促使道士们不仅关心自身的病痛,而且去拯救他人的疾苦。是故,学道者往往兼习医术,以致有所谓「十道九医」的说法。据统计,汉末至隋唐五代道教医家所占同时代医家的比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宋代以降,这种比率亦约有百分之十。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很多重要的医药典籍和著名的医家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药学的奠基之作《神农本草经》等的形成,皆与黄老道或方仙道有关,至于一些著名的医家,如着《肘后备急方》的葛洪、着《养性延命录》的陶弘景、着《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孙思邈等,也都属道士之列。 除了哲学和医药学外,道教还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历史上,道教曾广泛运用散文、诗词、小说、戏曲、音乐、绘画等手段,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扬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如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及《朝元仙杖图》俱属此类,而道教常用的「游仙诗」和「青词」等还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体裁。其结果,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文艺宝库。 不仅如此,道教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精神还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文人的浪漫情感,道教的许多典故也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例如,唐诗创作中最具飘逸灵气的李白与李商隐,实为多受道教精神熏陶的道门中人;宋词所使用的词牌,至少有四十种与神仙故事或道教活动有关;元曲中的许多作品,如《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亦取材于道教典故;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如《封神演义》、《四游记》、《绿野仙踪》乃至《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也多以道教思想为宗旨或深深地烙有道教文化印记。 最后,我们想谈一下道教对今日所谓「环境保护」的贡献。 道教认为,人与万物共同禀「道」而生,故「万物与我为一」,因而主张人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能随意地破坏自然环境。如道经言:「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并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无故张弓射之,捕网取之,是于无罪处寻罪,无孽处造孽,将来定有奇祸也。」《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更以戒律的形式规定「不得妄伐树木」、「不得妄摘草花」、「不得以毒药投渊池及江海中」、「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文昌帝君阴骘文》也劝人「勿登山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等等。这些戒条,无疑是较早的环境保护措施。 此外,道教徒还遵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教导,主张「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这对于我们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杜绝「竭泽而渔」式的开发,维持可持续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之,古老的道教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启示。
/
本文档为【罗浮山景点介绍.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