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2017-10-13 5页 doc 17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经济在高速持续地增长着,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农村发展滞后,政府行为有待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等等。如何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与政治协调发展的挑战以通往和谐之路,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社...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经济在高速持续地增长着,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农村发展滞后,政府行为有待规范,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等等。如何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与政治协调发展的挑战以通往和谐之路,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保障(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2006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6%,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继续拓展住房、汽车、通信、旅游、文化和健身等热点消费。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扩大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国内市场的潜力所在。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时,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我们发现,以往过快经济发展还往往同粗放型发展方式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粗放型经济发展往往来得快,而且可用低成本投入。过快的经济发展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助长,前者迁就后者,后者支持前者,但却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由此可见,在经济高速增长带给人们不断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人们也在迫切追求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不以牺牲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频繁不断的雪灾、地震、海啸、沙尘暴等灾难,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强自然灾害预防建设的重要性。决不能忽视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必须把经济发展速度同经济上的相对平衡发展和民生需要统一起来,过快的重点突击式经济发展不仅会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而且往往会使人民生计出现较大问题。 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这就带来了另一个转型: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首先,必须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其次,必须大力力度发展循环经济。接着,必须严格资源管理。特别是对土地资源,我国应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管理制度。重点是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坚持耕地“占 多少、垦多少 ”的原则,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认真监督土地用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强化土地执法监察,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最后,必须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如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淘汰高污染行业,而对环境保护型企业或集团给予补助及扶持。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此,一是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及市场环境,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努力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二是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支持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道路,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高成长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优势企业。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大批一流创新型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三是要全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坚持需求导向,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能源、资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技术领域实现战略突破。四是要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为创新提供法律保障;扩大宣传教育,大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市场、文化和观念氛围。 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为此,一是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由三次产业协调推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二是要着力优化需求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合理提高消费比例;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和能力为重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由过于依赖外需拉动向内外需协调拉动转变。三是要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要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投入转变,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四是要着力优化城乡区域结构。通过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五是要着力优化对外经济结构。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内生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通过扩大内需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内在驱动力。为此,一是要努力扩大就业。要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规模;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要加强和改善就业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合力;加强就业援助,帮助有就业能力但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二是要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改革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利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三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比重;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
/
本文档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