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2017-11-11 16页 doc 131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生物物理学报 第十五卷 第三期 一九九九年九月 ACTA BIO P HYS ICA S I NICA Vol . 15 No . 3 Se t . 1999p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 S T 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李川勇 ( )南开大学生物物理系 天津 300071 D a ns h i L i ( )Re sea rc h Ce nt e r , Mo nt real Hea r t In st it ut e ,Mo nt real , Ca na da ...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生物物理学报 第十五卷 第三期 一九九九年九月 ACTA BIO P HYS ICA S I NICA Vol . 15 No . 3 Se t . 1999p 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 S T 段位移的仿真研究 李川勇 ( )南开大学生物物理系 天津 300071 D a ns h i L i ( )Re sea rc h Ce nt e r , Mo nt real Hea r t In st it ut e ,Mo nt real , Ca na da D a v i d Ki l a t r ickp ()Det .of Me dici ne , U ni ve r sit ofTa sma nia , Ho ba r t , A ust ralia p y 摘 要 利用心肌的双域模型计算机模拟了不同区域心肌透壁缺血时 S T 段位移在心脏表面的分布 , 发现心脏表面 S T 段位移的分布式样和缺血区域大小有关 ,一个小面积的透壁缺血在缺血区上出现 均匀分布的 S T 段上升 , 而在心脏表面的其他部位上几乎没有出现 S T 段下降 ; 一个大面积的缺 血像左降支或左旋支区域的缺血 , S T 段位移在心脏表面的左侧区出现了一个偶极子式的分布 , 在缺血区为 S T 段上升 , 在正常区为 S T 段下降 , 并且其幅度随远离缺血边界而减小 ; 同时发现 透壁缺血时的 S T 段下降是缺血电流源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比较了这些模拟结果和在动物实验 中所观察到的 S T 段位移的变化 ,从而分析了本文得到的结论在临床上定位心肌缺血的指导意义 。 双域模型 关键词 : 透壁缺血 S T 段位移 S T 段上升 S T 段下降 心肌缺血时 , 正常心肌细胞和缺血细胞之间的动作电位之差产生了损伤电流 , 进而出现 了心电图 S T 段位移的变化 。目前 , 通过体表的 S T 段位移的变化来定位心肌缺血还很困难 ,主要原因有两个 , 第一是不同部位的心肌缺血可能在体表产生相似的 S T 段位移的分布式 样 , 第二是在解决从体表心电图到心外膜电位的心电逆问时 , 由于对于心外膜的电位分 布和心脏内电源的对应关系认识不足 , 给定位带来困难 , 所以研究心肌缺血时心外膜 S T 段 位移的分布是从体表 S T 段位移定位心肌缺血的第一步 。 1 - 3 在透壁缺血下 , 正常心肌细胞和缺血细胞之间的动作电位之差所产生的损伤电流产 生了心脏表面 S T 段在缺血区的上升 , 同时伴有 S T 段在非缺血区的下降 。 对于心外膜 S T 段上升在缺血区的分布式样还存在争议 , 有的在实验中通过结扎动脉的小分支产生小范围 4 , 5 的透壁缺血 , 观察到心外膜 S T 段上升在缺血区上均匀分布 , 但同时又有在实验中结扎 大的动脉支 , 观察到心外膜 S T 段上升不是均匀地出现在缺血区 , 而是其幅度随着靠近缺血 边界而增大 , L i 在同一动物中观察到这种透壁缺血的面积和心脏表面 S T 段上升分布的相 3 关关系 ; 对于透壁缺血中出现的 S T 段下降的原因也一直存有争议 ,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 5 , 6 7 S T 段下降出现在缺血边界的正常区 , L i 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 , 大面积的缺血像左降 (() ) 支 L AD或左旋支 L CX供应区的透壁缺血 , 在缺血区的心外膜 S T 段上升和正常区的 S T 段下降在缺血边界形成一对偶极子式的分布 , S T 段下降的幅度随着远离缺血边界而减少 , 8 有学者认为透壁缺血的 S T 段下降只是 S T 段上升的交互变化 , 同时另有些学者指出 S T 9 段下降则来源于额外心内膜缺血的出现 , 而以前的心肌缺血时 S T 段位移的仿真模型都不 1 ,2 能全面地评估和解释这些问题。 本文介绍了用心肌双域模型计算机仿真心外膜 S T 段位移的方法 , 即在一个仿真心脏模 型的基础上 , 用心肌双域模型表示心肌组织 , 结合实验中测量到的缺血区域 , 建立心肌的缺 血模型 , 用计算机仿真在透壁缺血时 S T 段位移的三维分布 , 进而分析其在心脏表面的分布 随缺血区域的变化 。 1 方法 1. 1 控制方程 根据核磁共振 C T 建立的一个孤立心脏模型被用于计算机模拟中 , 其中心肌组织由双域 10 () ΦΦ模型表示 ,因而 ,细胞外电位和心腔组织 血液中电位, 满足以下方程:e o ( )ΦΦΦΦΦσσ1 A ? Ae = - A ? i Am ,m =i - e2 σΦ( )A = 02 o o Φ 5e | s 0= 5n σσσΦσΦΦ 其中i 是细胞内电导率 ,=i +e 是心肌组织的总电导率 ,i 、e 、m 分别是细胞内 、细 σΦ胞外 、细胞跨膜电位 , 和 分别为心脏腔内组织的电导率和电位 , S 表示心外膜表面 , n 为 o o 心脏表面的法线方向 , 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所对应的细胞外电位即为所测到的 S T 段位移电 位 。 1. 2 跨膜电位的分布 4 根据文献 , 缺血细胞的动作电位发生了变化 , 正常细胞的动作电位在平台期为 0mV , 而缺血细胞的平台期电位变为 - 30mV 。 在缺血区内的动作电位分布 , 还没有过文献报道 , 本文采取根据缺血区内的血流量来确定缺血细胞的缺血程度 , 进而设定动作电位 ,根据 M ur2 11 doc k 等, 缺血区内的血流量均匀分布 , 并和非缺血区形成一个很窄的缺血边界 。本文假设 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内的动作电位均匀分布 , 正常细胞的动作电位在平台期取为 0mV , 而缺血 细胞的取为 - 30mV ,并在缺血边界的过渡带内线性变化 ,且假设此过渡带的宽度为 2m m 。 1. 3 电导率的选取 ( ) 为了简化计算 , 心肌组织的各向异性特性被忽略 , 被假设为各向同性 , 方程 1简化为 一个波松方程 : 22σΦσΦ A e = - i A m 12 等式右侧的电流源体密度则由细胞跨膜电位的二次空间梯度决定 ; 所用的电导率数值为 : σσσ= 0. 174S/ m , = 0. 236S/ m , = 0. 67S/ m ,i o 1. 4 缺血模型 3 根据动物实验中用荧光微球技术所确定的缺血区域 , 本文建立了四种透壁缺血模型 , 模拟这四种不同大小的透壁缺血下的 S T 段位移分布 , 一个小范围的缺血区域位于左缘支( ) O M 的供应区 , 缺血区的形状具有一个圆柱体形状 , 即心外膜的缺血区为圆形 , 为了比较 缺血区大小对 S T 段位移电位的影响 , 建立了两个面积不同的小面积透壁缺血 , 两者的缺血面 2 2 积分别为 1. 28c m, 2. 40c m, 分别表示为 O M 1. 28 和 O M 2. 40 ; 本文还模拟两个大面积 3 的心肌缺血 , 分别位于 L AD 和 L CX 的供应区 , 根据文献, 羊的左冠状动脉提供整个左心 512 生 物 物 理 学 报 1999 年 室的血液供应 , L AD 的供血区为左心室的前壁和室间隔的前部 , 约为左心室的 52 % , 而 L CX 的供血区为左心室的后壁和侧壁以及室间隔的后部 , 约为左心室的 46 % , 本文中假设这两支 动脉各供应左心室的 50 % , 可见 L AD 和 L CX 缺血区有相同的边界 , 在自由壁上出现在左侧 区 ,在室间隔上出现在室间隔的中部 。 1. 5 数值求解 ( ) ( ) 离散化 : 方程 12由有限元法来求解 , 心脏模型的结构图如图 1 所示 ,包括心外膜表 () () () 面 上, 静脉腔表面 下左, 动脉腔表面 下右, 当把后二者置于心外膜模型结构成了一个完 3 整的心脏模型 , 整个心脏被离散化为八节点正六面体单元 , 每个单元为 2x 2x 2m m, 共有 60661 个单元 , 其中心肌的离散化单元有 32517 个 , 静脉血腔中有 15497 个单元 , 动脉血腔中 有 12647 个单元 。对于小面积缺血模型 , 为保证缺血边界的圆滑 ,需要把缺血边界上的一些六 面体单元分为两个六节点五面体单元 。 合并单元 : 根据各个单元的位置 , 把有相同组织特性的单元并为一组 , 即心肌组织和血液 两组 ,并赋予响应的电导率 。 电流源的计算 : 从控制方程可以看出 ,当心肌组织被视为各向同性时 ,细胞外电位的电流 源密度由跨膜电位的两次空间梯度来决定 ,因为缺血区和非缺血区的动作电位分别是均匀的 , 只有在缺血边界上产生不为零的电流源 ,即在缺血边界的缺血区产生正的电流源 ,而在非缺血 区产生负的电流源 , 根据高斯定理 , 当没有电流流出一个封闭曲面时 , 其内部的总电流为零 。 如果直接用数值近似求电流源 , 容易产生正 、负电流源总和不为零 , 造成计算错误 。根据本文 3 中所选用的数据 , 电流源的体密度量级在 ?2. 6A / m m, 为了与实验数据相比较 , 本文中采 μ4 取一种近似 : 根据从动物实验测量到的心外膜电位计算出的电流密度,取电流源的体密度量 3 级为 ?1. 0A / m m, 假设正的电流源密度为 S + , 分布在缺血边界的缺血侧的 N + 个单元 μ* ( ) ( ) 内 , 则在非缺血区的分布于 N - 个单元的负电流源体密度为 : S - = - S + N + / 3 3 ( ) ( ( ) ) N - , 当 S + = 1. 0A / m m, S - = - N + / N - [A / m m] 。对于各种不同面积的缺 μμ () 血 , 其电流源的体密度值为 表 1: Ta bl e 1 The c ur re nt de n si t ie s i n fo ur diff e re nt i sc hae mia Isc hae mia de n sitNeat i ve c ur re nt de n sit Po sit i ve c ur re nt y gy 3 3 )(()A / m mA / m mμ μ O M 1. 28 1. 00 - 0. 75 O M 2. 40 1. 00 - 0. 8125 L AD 1. 00 - 1. 00 L C X 1. 00 - 1. 00 1 : 在完成了以上预处理后 , 有限元法求解 用有限元法软件包 F IDA P求解方程 , 整个运 2 Grahic sIri s In di o算在 Silico n XZ 4000计算机上完成 。p g 1 Fl ui d Dna mic s Int e r nat io nal , Inc . , 500 Da vi s St reet , Suit e 600 , IL , 60201 , U SAy 2 Silico n Grahic s , Inc . , Mo u nt ai n View , Califo r nia , U SAp 2 结果和讨论 2. 1 小面积的透壁缺血 图 2 表示在小面积缺血时的 S T 段位移电位的 分布 ,上图表示在心外膜上的分布 ,下图表示在一心 脏横截面上的分布 , 其中 RV 表示右心室 , L V 表示 左心室 , 结果表明 , 对小面积的缺血象 O M 区域的 缺血 ,在心脏表面上 , S T 段上升均匀地出现在缺血 区 , 而 在 非 缺 血 区 几 乎 没 有 S T 段 下 降 , 对 O M 1. 28 缺血 , S T 段上升幅度为 12 - 13mV , 临缺血边 界 的 正 常 区 的 S T 段 下 降 为 - 1 , - 2mV , 对 O M 2. 40 缺血 , S T 段上升幅度为 10 - 12mV , 临 缺 血 边 界 的 正 常 区 的 S T 段 下 降 为 - 2 , - 3mV , 并且 , 在 S T 段上升区域 , 靠近缺血边界的 S T 段位 移的幅度略大于其在缺血中心的幅度 。可 见 , 在同样的缺血程度下 , 出现在紧靠缺 血边界正常区的 S T 段下降幅度随着缺血 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 而缺血区域上的 S T 段上升幅度随着缺血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 同 时 从 心 脏 横 截 面 的 S T 段 位 移 的 分 布 , 也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 2. 2 大面积的透壁缺血 (图 3 所示是大面积缺血时心脏表面 上 ) () 图和心脏横截面 下图的 S T 段位移幅度 的等高线分布图 , 对大面积的缺血象左降 () () 支 左图或左旋支 右图供应区域的缺 血 , 在心脏表面左侧区的缺血和非缺血的 交界处 , S T 段位移出现了一个偶极子式的 分布 , 既 S T 段上升出现在缺血区而 S T 段 下降出现在非缺血区 , 位于缺血边界的 S T ( ) 段位移幅度为 ? 6 - 7mV , 并且其幅度 随着远离缺血边界而减小 , 从 S T 段位移 在心脏横截面的分布可以看出 , 有两个类 似偶极子式的分布 , 一个位于左侧区 , 另一 个位于室间隔 , 只有左侧区的偶极子对心 外膜的 S T 段位移有贡献 , 而位于室间隔的偶极子对心脏表面 S T 段位移的贡献甚微 , 同时注 意到 , 心内膜的 S T 段位移的变化表现为 : 在缺血区出现 S T 段上升 , 在非缺血区出现 S T 段 ( ) 下降 ,只是其幅度比心外膜的 S T 段位移幅度小 ,在缺血边界上为 ?3 - 4mV 。 514 生 物 物 理 学 报 1999 年 以 上 利 用 心 肌 双 域 模 型 的 计 算 机模拟结果 很 好 地 解 释 了 实 验 中 所 观察到的心脏表面上 S T 段位移的变 3 , 即 S T 段上升出现在透壁缺血 化 的缺血区 , S T 段下降产生在缺血边 界处的非缺血区 , 二者都随缺血面积 的大小而变化 。对小面积的缺血 , 正 电 流 源 密 度 大 于 负 的 电 流 源 密 度 , 因而 S T 段上升的幅度比 S T 段下降 的幅度大 , 这 种 正 负 电 流 源 密 度 之 间的差异随缺血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 对大面 积 如 L AD 或 L CX 区 域 的 缺 血 , 正负电流源的密度趋于相等 , 并 且在室间隔 上 的 缺 血 边 界 被 周 围 的 导电性血液包围 , 只有在自由壁上的 缺血边界占主导地位 , 因而 S T 段位 移只在自由 壁 处 的 心 脏 表 面 上 表 现 出一个偶极子式的分布 。同时注意到 在没有心内膜缺血的情况下 , S T 段 下降在非缺血区出现 , 由于在非缺血区的心内膜上也出现了 S T 段下降 , 而心内膜缺血时缺血 3 区的心内膜上产生 S T 段下降, 说明没有额外的心内膜缺血出现 ,此时的 S T 段下降只是透 壁缺血时 S T 段上升的互变 。 本文的仿真中只考虑了一个孤立的心脏模型 , 忽略了躯干中其他组织成分 , 这样可以模 拟动物开胸实验 , 所得结果可以直接和开胸的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 ,而在临床上要考虑到一 个完整的躯干 , 在求心外膜电位时需要考虑到其他组织的影响 , 这方面的工作正在进行之 中 ,同时 ,本文中忽略了心肌的各向异性 ,而因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说明各向异性可能 对 S T 段位移电位的影响不大 ,但计入各向异性的计算机仿真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 。3 结论 利用心肌双域模型建立的心肌缺血时 S T 段位移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 这 不仅说明了模型的正确性 ,还为临床上利用 S T 段位移定位心肌缺血提供依据 。从双域模型推 导出的控制方程可以看出 ,心肌缺血时电流源体密度是由动作电位的两次空间梯度所决定的 , 对小面积的缺血 , 正电流源密度大于负的电流源密度 ; 对大面积象 L AD 或 L CX 区域的缺血 , 正负电流源的密度趋于相等 。由这些电流所产生的 S T 段位移的分布随缺血区域的变化可以 通过解决心电逆问题以帮助临床上定位缺血的范围 : 即在心脏表面某区域出现几乎均匀的 S T 段上升并且没有 S T 段下降在周围出现 , 表明该区域为透壁缺血 ; 当某区域出现 S T 段上 升 , 并在周围伴有较低的 S T 段下降时 , 表明该处的心肌出现透壁缺血 , 并以 S T 段上升和下 降的交界处为缺血边界 ; 当 S T 段位移在心脏表面左侧区表现为一个偶极子分布 , 则表明有 一个大的缺血区域存在 , 例如 , L AD 或 L CX 供应区的缺血 , 偶极子正侧为缺血区 , 而偶极 子负侧对应正常区 。最后 ,本文的结果显示透壁缺血下的 S T 段下降是 S T 段上升的互变 ,不是 由额外的心内膜缺血所致 , S T 段下降随缺血区域的变化并结合 S T 段上升的变化可以用来帮 助定位心肌缺血 。 以上结果是针对单部位心肌缺血的 , 以便和相应的实验相比较 。对于多部位的心肌缺血 , 只要知道了缺血部位 , 就可以求出总电流源 , 进而求出 S T 段位移电位的分布 , 即各单部位缺 血区产生的 S T 段位移电位的加权和 。 本文中的缺血模型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由于人体的冠状动脉结构和动物 的不尽一致 , 本文中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人体 , 但可用本文中的方法根据人体的实际情况来建 立缺血模型 , 求得心脏表面 S T 段位移的分布 , 为临床上用 S T 段位移定位缺血提供有效的依 据 。 参考文献 1 R P Holla n d , H B roo k s . P reco r d i al a n d ei ca r d i al s u race ot e n t i als d u ri n m oca r d i al isc h ae m i a i n t he i :p f pg y p g 1975 ,37 : 471 - 480 Ci rc . R es . , A t heo ret i cal a n d e x e ri m e n t al a n al sis oT Q a n d S T sem e n ts .pyf g 2 R P Holla n d , H B roo k s . S at i al a n d no ns at i al i nu le nce o n T Q - S T sem e n t delect i o n oisc h ae m i a : p p f g f f J . Cl i n . I n v es t . , 1977 ,60 : 197 - 214 T heo ret i cal a n d e x e ri m e n t al a n al sis i n t he i .pyp g 3 D S L i , E i ca r d i al a n d e n doca r d i al S T ot e n t i al m a i n i n isc h ae m i a .Ph D d isse r t at i o n , U n i v e rsi top pp p g y f T as m a n i a , Hoba r t , A us t r al i a , 1997 4 A G Kle be r , MJ J a n se a n d FC va n Caelle . M ec h a n is ma n d t i m e co u rse oS T a n d T Q sem e n t c h a n esp f g g d u ri n ac u t e rei o n al m oca r d i al isc h ae m i a i n t he i hea r t det e r m i ne d be x t r acel l u l a r a n d i n t r acel l u l a rg gy p g y Ci rc . R es . , 1978 ,42 : 603 - 613 reco r d i n s .g 5 KJJ B r uneel . U se om ov i n e i ca r d i al elect ro des i n dei n i n S T - sem e n t c h a n es at e r ac u t e co ro n a ry f g p f g g gf y ( ) occl usi o n i n t he baboo n : R el at i o n t o ri m a r v e n t ri c u l a r i b ri l l at i o n . A m . Hea r t J . , 1975 ,89 6: 731 - 741p y f J F Ric he so n , T A kia ma a n d E Sc he n k . A sol i d a n le a n al sis oe i ca r d i al isc h ae m i c T Q - S T delect i o n6 ygyf p f ( ) i n t he i :Ci rc . R es . , 1978 ,43 6: 879 - 888 a n d e x e ri m e n t al s t u d.p g A t heo ret i cal py D S L i , A C 7 Yo n, W K Pl ut a , et al .Ei ca r d i al a n d e n doca r d i al ot e n t i al m a i n oS T ele v at i o n i n g p pp p g f e x e ri m e n t al m oca r d i al i na rct i o n .pyf M e d i cal a n d B i ol oi cal E n i nee ri n a n d Co m u t i n ,ggg p g ( ) 1996 ,34 Sul . 1: 111 - 112pp 8 R S Gi bso n , R S Cra mto n , DD Wat so n , et al . P reco r d i al S T - sem e n t de ressi o n d u ri n ac u t e i ne ri o rp g p g f m oca r d i al i na rct i o n :, Ci rc u l at i o n y f Cl i n i cal , sci n t i r a hi c a n d a n i or a hi c co r rel at i o ns .g p gg p ( ) 1982 ,66 4: 732 - 741 K J e n ni ns , D S Rei d a n d D G J ulia n . “ R eci rocal ”de ressi o n ot he S T sem e n t i n ac u t e m oca r d i al9 gp p f g y B r . M e d . J . , 1983 ,287 : 634 - 637 i n a rct i o n .f 10 L . Tu n. A bi do m ai nm o del o r desc ri bi n isc h ae m i c m oca r d i al D C ot e n t i als .Ph D d isse r t at i o n , g f g y p M ass ac h uset ts , U SA , 1978 M I T , Ca m b ri d e ,g 11 R H M ur doc k , D M Ha rla n , JJ Mo r ri s , et al . T r a nsi t i o n al bl oo d l owz o nes bet w ee n isc h ae m i c a n d f ( ) , 1983 ,52 4: 451 - 459 Ci rc . R es . no n isc h ae m i c m oca r d i u m i n t he a w ake do.y g 12 L Cle rc . D i rect i o n al ,Phsi ol . d i e re nce oi m u lse s rea d i n t r abec u l a r m uscle ro mm a m m al i a n hea r t . J . y f f f p p f 1976 ,255 : 335 - 346 516 生 物 物 理 学 报 1999 年 A COM P UTER S IM UL ATIO N OF EP ICA RD IAL ST S E GM E NT S HIFT I N MYOCA RD IAL TRA NSM URAL ISC HA EM IA L I Ch ua n o nyg )( N a n k ai U n i v e rs i t , T i a ni n300071 De t . oB i oh s i cs ,y j p f p y Da n shi L I ( )R esea rc h Ce n t e r , M o n t rea l Hea r t I ns t i t u t e , M o n t rea l , Ca n a d a Da vi d KIL PA T R IC K ( M e d i ci ne , U n i v e rs i t o)De t . oy f T as m a n i a , Hoba r t , A us t r a l i a p f ABSTRACT The ae rde sc ri be s a co mut e reica r dialS T se me ntshif t i n si mula t io n of m 2p p p p g y oca r dial t ra n sm ural i sc hae mia . Eica r dialS T di st ri but io n wa s fo u n d to be rela t e d wi t h p t he size of i sc hae mic re n .Isc hae mia of a small re n ro duce dlocali se d S T ele va2 ioiog gp 2 Ist io n o ve r i sc hae mic re io nwi t h li t t le S T dere ssio nel sew he re o n t he e ica r di u m .g p p suc h a s t ha t i n ei t he r t he L AD o r L CX a c hae mia of a la r e re nt e r ri to r ro duce diogg y p st ro n dioleof S T c ha n e so n t he eica r di u mo ve r t he lef t la t e ral re io n ,wi t h S T g p g p g ele va t io n o n t he i sc hae mic a n d S T o n t he no ni sc hae mic S T re o ndere ssio nre n .iiopg g dere ssio ni n t ra n smural i sc hae mia wa s e ne ra t e dwi t h S T ele va t io n a n d wa s a n i nt e ral p gg of t he c ur re nt so urce . The se si mula t io n re sul t s co r rela t e d well wi t h a ni mal a r te x e r2p p o2mo delli n i me nt al re sul t s . The refo re t he bi do mai n mo del i s succe ssf ul i n t he S T p gt e nt ial s . It fo r i sc hae mia S T i n usef ul shif t ro vi de sui da nce locali si n usi n se me ntp g g g g cli nic . se me ntWor ds : Tra n smural i sc hae mia Bi do mai n mo del S T shif t Keg y S T ele va t io n S T dere ssio np 本文于 1999 年 2 月 8 日收到 。
/
本文档为【心肌透壁缺血时心脏表面心电图ST段位移的仿真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