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整理]

2017-10-22 10页 doc 25KB 2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整理]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整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 “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整理]
故都的秋公开课[整理]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 “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 《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主要成员:鲁迅、茅盾、郭沫若、田汉、柔石、丁玲、周立波等。),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三、具体研习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段清晨静观(破屋秋色),第,段秋槐落蕊(街头落蕊),第,段秋蝉残鸣,第,—10段闲话秋雨,第11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 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明确:冷色。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人声 静 【板书】 四、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板书】 五、布置作业: 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3-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 清、静、悲凉。文章的第2、12、13、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赏析意象,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第12段。 【教学过程】 一、朗读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赏析意象 ?牵牛花:作者选择的牵牛花条件是非常严格的啊,要“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既写“静”同时也写“清”;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体现了“悲凉”。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明确: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三、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 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1和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难点探讨 第12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 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 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 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五、教后感想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庭院静观 清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槐树落蕊 秋草(枯黄)灰沉沉的天(灰色) 以 以 秋蝉残鸣 静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情 景 闲话秋凉 秋声:鸽声、蝉声、风雨声、人声 驭 显 清秋佳果 悲凉 情感:向往、迷恋、孤独 景 情
/
本文档为【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整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