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2017-12-08 10页 doc 33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王燕玲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650091 摘要:云南的刀耕火种民族之所以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迟迟没有形成土地私有制而这又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密切。本文以基诺族、独龙族、怒族、拉祜族等为例证实地广人稀、集体劳作、游耕生活、贫富差距不明显的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缓慢形成并进而对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的形成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警示我们在实施促进落后少数民族发展的经济措施中必须认真考察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关...
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王燕玲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650091 摘要:云南的刀耕火种民族之所以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迟迟没有形成土地私有制而这又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关系密切。本文以基诺族、独龙族、怒族、拉祜族等为例证实地广人稀、集体劳作、游耕生活、贫富差距不明显的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缓慢形成并进而对社会经济文化类型的形成存在着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警示我们在实施促进落后少数民族发展的经济措施中必须认真考察其所处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刀耕火种生态环境土地私有 中图分类号:F 1 文献标识码:A “土地占有关系”作为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指标对社会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正因如此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之所以长期处于原始社会而没有进入封建社会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土地私有制迟迟没有形成。对于曾在这些民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公有私耕”之特征以往学术界有过许多解释而今本文重提这一话题目的在于试图从以这种生产方式为核心所构成的生态环境角度来阐述影响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土地私有制形成缓慢的其它一些因素。在此要指出的是生态环境不仅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自然环境和可供人们利用的各种资源还包括在这些客观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所存在的人们对自然的主观能动地改造以及在这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地区西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经临沧和思茅地区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在这一横跨千里的弧形地带刀耕火种特别盛行在时间上绵延不断在空间上分布密集被称为“滇西南刀耕火种带”。1在这一地带内拉祜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刀耕火种民族此外景颇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以及苗族、瑶族的一部分也都在其社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刀耕火种经济。这些山地民族长期处于刀耕火种农业发展阶段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经济文化类型。 通过比较研究云南刀耕火种民族社会经济形态不难发现其土地所有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曾普遍地长期地存在“公有私耕”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些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极其缓慢。而这也正是这些民族直至进入20世纪也没有突破原始社会阶段的根本原因。对于造成土地私有制迟迟没有建立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缺乏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从而不能提高人们的垦荒能力加大个体家庭独立的生产能力扩大贫富分化……然而笔者以为在这些根本因素之外却不乏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对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必然因具体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刀耕火种作为一种古代西南甚至是现代云南还存在的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受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制约其生产技术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进而以刀耕火种这种粗放式的自给自足的生存经济为核心就构成了这些原始山地民族独特的生态环境。它不仅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舞台对刀耕火种民族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刀耕火种民族社会的诸多问题时都应考虑到生态环境。 关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问题自然也不例外。笔者以为刀耕火种民族地区特有的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人地比例关系宽松及良好的气候等这一系列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在此之上形成的集体劳作、游耕生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贫富差距不明显等形成了云南刀耕火种山地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特殊的生态环境。而且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山地民族长期采取刀耕火种生产方式有着 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其土地私有制形成缓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拟就刀耕火种民族社会在这种特殊的地域中所呈现出的四个基本特征来论述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一、地广人稀。 地广人稀是刀耕火种民族社会生态环境的客观物质条件再由它结合气候、水文等其它地理条件就构成了这些原始民族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事实上仗着横断山脉的天然屏障刀耕火种民族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内一切凭自然而然过着远离现代文明的放荡不羁的古朴生活。地广人稀正是这种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土地是属于大自然的其富余的程度是不足以引起个体或家庭圈占土地的欲望并促动人们去确立土地私有制的。 以基诺族为例总面积610平方公里的基诺山在横断山脉无量山末梢中的丘陵地带地形波状起伏山川纵横交错山高谷深不管是沟谷还是山梁都生长着茂盛的草木山川之间的河流弯弯曲曲地浇灌着四周的土地。基诺山区人口长期不到1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约只有16人或者说每人大致可占地百亩左右。可想而知在更远的历史时期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更是何等地小再加上气候温和夏热多雨冬暖无雪无明显四季为基诺族人形成了优异的生存环境。 又如独龙江河谷呈弯曲的狭长条状镶嵌在喜马拉雅弧形构造地带的大拐弯处。尽管其区位偏僻地势陡峭通行艰难但独龙江流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当地气候多样雨量充沛人口仅有几千人的独龙族生活在独龙江两岸西边担当力卡山和东边高黎贡山的浩瀚林海以及河谷松软的土质都给独龙人创造了可以与世隔绝安然无恙生活的资本。 再如云南拉祜族分布在广袤的山区和半山区人均拥有土地面积较大迄今为止许多拉祜族地区仍地广人稀。金平拉祜族所在地区村落都星星点点地散布在一望无际的林海中彼此之间相距遥远近的也要一天的路程。而糯福拉祜西地区荒地多而人烟少回旋余地很大。同时在拉祜族人口分布占绝对优势的广大山区和半山区地带除部分水稻土外土壤多为常绿阔叶林或竹叶林的典型红土。并由于气候的优势特别在温热季节雨雾多空气湿润红壤土区的草木不仅萌发生长非常茂盛而且种类繁多为拉祜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空间优势。 怒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多数都居住在怒江两岸绵绵群山半山腰的山坡台地上而要说到其每个村落的人口我们从其社会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单家独户自成村落的例子中也可以推知它所处的地理面积与人口总数之比绝对称得上是地广人稀。怒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谷地山高谷深多种气候类型集于一谷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降雨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的立体气候类型从而也就形成了怒族地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维系着怒族自身的生存及种族的繁衍。 人少而分散的德昂族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漫山遍野生长着数不清的动植物。而且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不论是低山、缓坡或平坝土质皆肥沃自然条件优越2是个土地广阔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从上述今天的这些人地资料中我们也就可以想见这些山地民族社会在其早期更是怎样的地广人稀了。可见这样大的地域范围人口又少使得人们不致因缺地而苦恼也不至于因争地而起纠纷。尽管他们也存在对某块良田进行争夺但那只是少数的局部的现象。总的来说在他们看来土地和森林都是天然的财富不愁无地只患无人有多少人就开多少地谁有力气开垦就归谁用所以他们的土地观念淡薄缺乏占有土地的欲望。从而土地的公有成为了理所当然自然土地私有制就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这样地广人稀的刀耕火种地带产生。 二、集体劳作。 由于地广人稀加上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没有现代科技信息、设施的纯自然使得这些刀耕火种民族采取集体生活的方式。凭借集体的力量在大自然中生存去抵御自然灾害抵御猛兽袭 击获取食物……群居生活是他们必然的选择因为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个人离开集体就无法生存要么饿死要么被野兽吞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这些刀耕火种山地民族中至今还遵循着的绝对平均、“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中看出它明显属于一种源自早期人类狩猎活动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同时也说明了早期人类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只有依赖群体力量进行团结协作的斗争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同理集体劳作对于土地的开垦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刀耕火种民族多居住于山地垦荒是耕作的前提砍伐大片的森林决非个人的能力所能做到必须集体协同劳动其结果开垦的土地自然是集体公有的。 以怒族为例由于怒江地区地理环境的险峻仅凭单家独户的力量是难以开发大片的火山地的也无法阻止禽兽对庄稼的侵袭更无法免除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从而使得怒族还未产生地域观念之前他们一直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始共耕生活。共耕制在私有制产生以前一直是怒族唯一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也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进行凶猛野兽的狩猎活动。可以说正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怒族才在怒江边生存下来。 13世纪后德昂族人长期受到内外战争的影响他们常分散迁徙到交通闭塞极少与外界接触的丛山中。从而历史上德昂族主要的耕作方式是火烧轮耕山地。试想在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面对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尤其需要集体的力量去开垦而这也就为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提供了存在的基础。 在独龙族中盛行季节性的集体采集生活并把集体耕作叫做“妈卡哇”把集体围猎叫做“节德哇”。而基诺族集体狩猎后的猎物在分配时就连过路的人都有一份他们把猎得的马鹿的后腿称为“书尼火漂”互相帮助之意。可见集体是这些刀耕火种民族的共同的生存依托。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民族的集体劳作却并不排斥个体家庭对土地的分散经营即实行“公有私耕”并不实行集体共耕生产工具私有分散经营不必受集体牵制而耽误农时。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个体独立经营土地也很难引起土地的私有化原因很简单毕竟成片的荒地需要集体劳作个体家庭无能为力所以一旦脱离集体个体家庭的耕种就会完全落空。这就是说虽然除砍地以外大部分的生产都由各个小家庭分散进行但土地并不为个体家庭私有而只在短期内归其使用这样土地不仅没有化公为私甚至也还谈不到“公有私占”。这也就注定了土地公有制的命运。 三、游耕生活。 刀耕火种农业随时易土今年耕此明年种彼谓之“游耕”。这主要是在耕作技术条件低下的情况下肥力的补充远不如地力的消耗耕种一两年之后土地肥力急剧下降出产率日渐降低以致无法耕作迫使人们另择好土“易土而耕”。而且广阔的生活地域也为这种游耕提供了可能。再加上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往往是气蛭潞陀炅砍渑嬉擞诹帜境沙ふ饩褪沟谜庑?降孛褡蹇梢栽诳车挂黄髁趾笠欢问奔溆值玫揭黄碌氖髁植欢系氐玫降陡鹬值挠玫于,谡庋纳疃谐て私有土地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如基诺山区在光、热、水分的相互作用下四季葱绿草木生长得很快从而使得基诺人在没有平整的土地没有水利排灌设施的原始农业生产条件下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轮换耕作地来创造新的生产生活条件。 金平拉祜族的生产活动具有周期性游动的显著特点农业生产实行大面积轮歇耕地。“通常每隔1年就短途移徙耕作居留地一次每隔3年又重返故地利用那些已经休闲期满的耕地每隔12年左右就不辞长途跋涉到另一片原始森林。”3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维持了他们“游耕”的生产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与游耕生活相伴而行并作为其重要生产补充的是采集、狩猎活动。在云南采集、狩猎作为一种基本的觅食方式和谋生手段几乎在所有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这种人类最早、最普遍的生产活动在尚 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刀耕火种民族中更是作用甚大他们的游耕生活再配以适当的狩猎、采集活动使得他们有可能在原始群居的生活中久久停留。不得不承认刀耕火种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农业生产的水平是极低的常年的广种薄收其收获量是不能维持生活的。然而上天毕竟是公平的它同时也给了这种生态环境予优势给予刀耕火种民族向山林索取生产补充的条件。在大自然宽容的怀抱中许多稀奇古怪的野生动植物遍山都有而且无须高明的工具和技术便唾手可得。由此也可见刀耕火种民族社会的生态环境和农耕民族社会的生态环境比较起来其土地的重要性自然是会大大降低的。 难怪独龙族人自豪地说“只要有力气挖野粮在独龙河即使不种庄稼也饿不死人。”20世纪初独龙人主要以采集野粮为生每年三分之地的生产劳动用于采集野粮。再加上独龙人家家有弓弩户户有渔网渔猎也给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偶尔也用木叉刺条大鱼什么的聊解无米之炊。 同样狩猎和采集也是拉祜族人获取生活资料的辅助性经济方式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是在采集季节拉祜族就举家迁往采集地搭棚而居边采边吃其范围包括一切能食用的野生植物以度过缺粮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拉祜族男子都要上山打猎猎取马鹿、麂子、黑熊和野猪。养猪也是一项传统的生产活动每家屋檐下都有一两个蜂桶。大约有半年的时间妇女和儿童必须到山间采集红毛薯、山葫芦、地枇杷、鸡嗉果、马尾根等野生植物用以弥补粮食之不足。 在基诺族社会中狩猎由男子承担采集主要由女子承担。基诺山里饱藏的动植物资源为基诺族进行狩猎采集提供了广泛的范围无论是鸟、兽、鼠等传统的狩猎对象还是野菜、竹笋、菌、果实、块根、爬虫等采集食物可谓是应有尽有。只要上山决没有空手而回的习惯人们总能有所收获。狩猎为基诺族提供动物蛋白采集则补充轮歇地季节性果、菜的不足。 狩猎采集传统也是怒族维系生存的一大食物来源。在怒族生活的地方开门就是山出门就是林其中的许多野生植物一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怒族人民。同时在怒族生活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野兽为怒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生存资源。 采集和渔猎也是德昂族人进行的重要生产活动。每当雨季来临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德昂族妇女就开始采集男子负责捕鱼、狩猎。 可见游耕生活已是让刀耕火种民族居无定所了狩猎采集经济则更是增添了这种生活的动荡色彩。换言之在农业尚未萌芽之时人们漫无边际地游荡四海为家自然无须占有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私有制不仅由于大家没有欲望而对于个人或集体都似乎毫无意义而且就游耕的生产方式导致的土地所有制的不稳定来说要想土地私有也不可能。 四、贫富差距不明显。 我们知道贫富分化是产生土地私有制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旦人们有了大量的可以任意支配的私有的剩余产品那么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就会吸引着人们去实现对它的所有权的追逐也才有可能出现土地买卖。但是要完成这样的历史转变在刀耕火种民族社会却是极为困难的。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民族都奉行平均分配的原则不会也不可能存在大量的剩余产品来引起贫富分化。同时也正是由于处在一种近乎纯粹自然的生活之中使得人们学会以群居来适应地广人稀的条件在生活消费上互帮互助相互之间形成互补从而集体成员的生活水平大体上是相似的没有贫富悬殊也无条件产生土地买卖从而人们也就不会顾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近代基诺族社会中尚无社会分层保存着天然的平等观念。基诺族把公平、公正的观念形象地比喻为天平认为它有如天平“碌比卡罗阿切”。进而人们形成了平等的观念在基诺村社中象一家盖房全寨帮忙这样的事是很平常的可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互相帮助的道德风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由于独龙族人民在生产 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独龙人对于生产所获之物实行绝对平均分配原则即便是毫无收获者亦可分到一份。独龙人的“尼得休”就是指把采集到的食物绝对平均地分给大家“发休夺”则是指捕获野兽时除用兽皮和一支后腿奖励最先击中者而外其余的都要毫无保留地平分给大家捕得的鱼照例也要平分这叫做“阿奢木得休”。独龙人在在生产中平等帮助在生活中也同样如此“迪里哇”在独龙语中是大伙帮助的意思。它指的是独龙族社会中互相帮助不计报酬的一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即谁家有困难大家出力帮助不收取任何报酬。 拉祜族分猎物时由众人推举一人来主分分好后人们可以提意见直到没有意见时各取一份但分猎的人到最后才拿自己的那一份以示公正。 对怒族来说团结、互助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存手段。它在怒族的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每个成员不论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大小事情都要相互帮助。最突出的有盖房互助、妇女纺织互助、传授技术互助、办婚丧事互助、对鳏寡孤残的帮助等。“棉阿白”意为请人干活是怒族互助的一种形式这一形式没有任何剥削性质。 这些无私的帮助使得这些山地民族的生活水平相差无几。可见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一方面产品极端贫乏另一方面任何生产都表现为集体的合力所以很难产生贫富分化。再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食而不是为了交换或出售不致引起私贮产品的欲望。而且由于人无疑是非常软弱的生产往往就带有偶然性从而贫富之别就算是有也是偶然的暂时的不可能是持久的。由此没有贫富悬殊就不可能引起土地买卖。自然土地得以进行买卖的私有权问题也就不为人关注土地私有制从而缓慢发展。 可以说任何一种地域环境都必然存在某些优势和劣势优势可能加快社会发展的速度劣势可能限制或延缓社会的进步这些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再加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从总体上影响了存在于这一生态环境中的社会之发展方向和进度。从以上分析的四点我们可以看见在刀耕火种民族社会所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中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有其比其它民族生存艰难的恶劣条件。在适应这种环境的过程中各原始民族结合了自己社会生产力低下的生产实际形成了刀耕火种这一独特的生计方式。从而在此之上形成的生态环境就深刻地影响了这些民族的衣、食、住、行甚至于是观念并造成了其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似乎正是大自然对刀耕火种民族表现出无私和宽大才使得他们停留在原始公有制的温床上迟迟不肯迈进土地私有制的门槛。而土地私有制也正是在如此生态环境所造就的如此经济形态中迟迟没有形成从而没能成为推动刀耕火种民族社会走出原始社会阶段的有效的经济力量。足见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由此也可以提醒我们在当今对云南少数民族特别是一些尚处于社会发展落后阶段的民族的经济工作中不论施予怎样的经济措施都一定要认真地考察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换言之如果离开生态环境来谈社会发展显然是荒谬的。 参考文献 1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24. 2本书编写组.德昂族简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3本书编写组.拉祜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60. 4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1980. 5刘达成杨永兴.当代原始民族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6罗钰.云南物质文化采集渔猎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 7王正华和少英.拉祜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8张桥贵.独龙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9俞茹.德昂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10于希谦.基诺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11陶天麟.怒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A Study on Effec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Land Private Ownership in National Societies of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Wang Yan-ling Research Center of Southwest’s Borderland Ethnic Minorities Yunnan University 650091 Abstract: In Yunnan nationalities of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stayed in stage of primitive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didn’t form the land private ownership.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 deep effect on the forming of land private ownership even the type of social economy with examples of the Jinuo People the Dulong People the Lu People the Lahu Peopl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his will warn that complementing economic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ackward ethnic minorities we should considerate carefully the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Key words: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 private ownership 收稿日 期:2003-06-01 作者简介:王燕玲女1975-云南大理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 究中心助教。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责任编辑 冰贝
/
本文档为【浅析刀耕火种民族社会中生态环境对土地私有制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