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2017-09-20 50页 doc 122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4223

暂无简介

举报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第一章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听觉。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 人工耳蜗历史 人类很早就发现体外电刺激听觉系统可以使人获得声音。179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发现电流可使离体的蛙腿肌肉产生收缩效应,说明电刺激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这是产生人工耳蜗最早的生理学基础。1930年美国科学家把电极插入猫的听神经,同时给予声音...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 第一章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听觉。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 人工耳蜗历史 人类很早就发现体外电刺激听觉系统可以使人获得声音。1790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发现电流可使离体的蛙腿肌肉产生收缩效应,说明电刺激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这是产生人工耳蜗最早的生理学基础。1930年美国科学家把电极插入猫的听神经,同时给予声音刺激,可下听神经的反应。1957年,法国人Djourno和Eyries用电极刺激人听神经,病人可以分辨某些音调和单词。1964年美国人Simmons用电极刺激听神经和下丘脑,病人能分辨某些音调;两年后,其首次使用多导电极,把6个电极插入病人的蜗轴内,用不同的电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刺激时,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调变化。六十年代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始研制多导系统,1981Cochlear年公司成立,由公司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发的22导、24导电极人工耳蜗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首先通过美国FDA认证。目前世界上有多个人工耳蜗产品,如美国生产的品牌的人工耳蜗,奥地利的COMBI40型多导人工耳蜗,澳大利亚的Uuclear22导、24导人工耳蜗,法国公司MTM生产的Digisonic多导人工耳蜗等。 我国人工耳蜗植入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为聋人植入单导插座式人工耳蜗装置,此后,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开始之初主要为单导人工耳蜗,由于效果不够显著已渐渐停用,一些研究单位也在不断研制多导人工耳蜗,据报上海已有产品并用于临床,但还未成规模生产。目前在我国市场使用的多导人工耳蜗主要为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美国产品。从1995年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至今,已有数千余病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第二节 人工耳蜗装置和工作原理 当人的内耳损伤严重时,即使是特大功率的助听器也不能使声音达到足够的响度,满足聋儿或聋人听到或听懂语言的要求。耳蜗植入可绕过损伤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送到大脑。即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换成电信号的特殊声电换能装置,这种装置的植入,为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成人或儿童提供了听的感觉。 一、人工耳蜗组成 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体外部分包括麦克风、言语处理器、发射线圈及连接导线。植入部分包括接收线圈、刺激器和电极。 1、麦克风:麦克风位于象耳背式助听器一样的外壳内或置于头片上,传统的麦克风多为全向性麦克风,现在方向性麦克风或多个麦克风系统也开始用于人工耳蜗。 2、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如同一个微型电脑,体配式的由导线连接悬挂于身上,耳背式的与麦克风一起挂于耳后。其作用主要是将传来的言语信息按一定的编码策略进行分析,并转换成电刺激形式刺激听神经。 3、发射线圈和体内的接收线圈:二者分别带一个相对应的磁铁,使发射线圈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接收线圈含磁铁与发射线圈相对应,为避免感染,现多为跨皮肤传递法传递信号。植入体内的接收刺激器内含电子元件,外包钛合金或陶瓷制成的密封外壳,一端连着感应外部信号的接收线圈,另一端将传入的信息解码并向电极提供电流。 4、电极品种繁多,常见的三种不同的刺激耳蜗的方式,有双极(Bipolar),共用地极(CG)和单极刺激(Monopolar)。 双极刺激,一为刺激电极,另一为参考电极,这两个电极可是相邻的,也可隔1个或2个以上的电极;共用地极指多导中的一个电极为刺激电极,耳蜗内其它的所有电极为参考电极,以上二种刺激模式的优点是可在耳蜗内形成较大的电流回路。单极刺激是指有一个耳蜗外的蜗外电极,此电极和耳蜗内的刺激电极形成回路,优点是需要电流量低,电池的使用寿命长。 澳大利亚Nuclear多导小儿人工耳蜗植入多为双极或CG模式,欧洲人工耳蜗MedEl多采用单极刺激。 单导(或单通道)指仅用单独一对电极,刺激耳蜗内或附近固定的部位,单导耳蜗只能提供声音的超音位信息,如时间信息,响度线索和节律。多导(多通道)耳蜗是用一组电极刺激耳蜗的不同部位,处产生超音位信息外,还可提供音调,即声音的频率信息。 二、人工耳蜗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基本工作原理为方向性麦克风接收声音后,将信号传到言语处理器,言语处理器将信号放大、过滤、数字化、并选择有用的信息按一定的言语处理策略进行编码,将编译后信号(语码)传至发射线圈,后者经皮肤以发射方式或插座式传输方式将信号输入体内,由接收器接收并把语码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耳蜗内的电极,电极直接刺激听神经纤维,最后大脑将电信号识别为声音而产生听觉。 三、人工耳蜗的维护 由于人工耳蜗是高科技产品,其科技含量及工艺要求均较高,目前又是以进口国外产品为主,因此非常昂贵,使用时应注意产品的保养和维护。 (一)人工耳蜗的保养: 、储存:当不使用系统时,将其储存于原盒中,松掉耳机和导线,如长期保存,1 将电池去处。储存温度在5-50度。 2、清洁:避免任何异物进入系统任何部件内,清洁外部器件时,可用柔软湿布擦拭。 3、干燥:洗澡或游泳时请勿佩带外部器件,若环境潮湿或经常大量出汗可将言语处理器、耳机及干燥包一起放在附件中的袋子里或带有活性干燥剂的密封盒子里,经一夜干燥,湿气可去处。 (二)人工耳蜗使用注意事项: 1、人工耳蜗植入者头颈部不可接受电疗、透热疗法及离子放射治疗。 2、有些耳蜗植入部件被成可取出的磁铁和其他特性,可以耐受核磁共振检查,还有些植入部件属于不可取出的磁铁,不可以耐受核磁共振检查。 3、头部避免受伤。对头部接收/刺激器位置的冲撞,可能造成内部部件的损伤,而出现故障。 4、静电放电会损坏植入系统的电子元件或扰乱言语处理器的程序。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应将导线放在衣服里面紧贴皮肤,以减少带静电物体对导线的吸引和影响。 ?在佩带耳机或言语处理器之前,请先触摸其表面,以使其与身体的带静电水平相平衡。 ?在他人接触孩子的言语处理器或耳机之前,一定要先触摸孩子的手或手臂以平衡带静电水平 ?在玩蹦床或或塑料游戏设施时,要先摘掉耳机或言语处理器,而只是把它们关掉是不够的。游戏之后,先触摸他人的手、手臂或金属物体放掉静电,方可安全的佩带耳机和言语处理器。 ?对衣物、地毯、汽车坐垫等使用衣物柔顺剂或抗静电喷雾剂处理。 ?下汽车时,用手握住车框或车门把手直到脚接触到地为止,这样可以放掉静电。 ?避免将耳机和言语处理器与电视屏幕或电脑显示屏接触,在调机时,调试人员应在电脑屏幕前使用防静电屏。 5、不要在传输线圈上缠绕诸如毛线之类的东西,以避免造成传输信号的中断。 6、更换电池时,一定要先关闭言语处理器,再开启电池仓。 7、帮助人工耳蜗使用者取下外部部件前,应先关机;相反,开机前,应先帮助人工耳蜗使用者佩戴好每一个外部部件。 四、言语编码 言语编码是指将言语声的某些特征经过一定的方式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特征的电信号的过程。 首先回顾一下正常听力及频率编码。声音经过外耳的收集中耳的放大传入内耳的听觉器官-耳蜗,由于内耳基底膜的振动,位于毛细胞顶端的静纤毛摆动从而导致毛细胞内电压的变化,后者去极化释放化学物质,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化学反应,听神经末梢在神经递质的刺激下产生神经动作电位,后者经听觉神经通路传入听觉中枢。听觉系统的主要功能即为频率分析及编码。一种编码主要基于“位置学说”,即耳蜗基底膜将不同频率的声音分配到不同部位,低频声刺激位于蜗顶部位的毛细胞,高频声刺激位于蜗底部位的毛细胞,从而将复合频率的声音分解为各自的频率成分。另一种编码方式基于“时间学说”,与内毛细胞神经递质的释放及随之产生的动作电位和声波的相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分析听神经放电的时间间隔便能解码出声刺激的周期,进一步解码出声刺激的频率,因此依赖听神经发放动作电位的时间也可编码声刺激频率。 目前人工耳蜗的言语编码策略原理也主要包括基于“位置学说”的位置编码和“时间学说”的速率编码。 位置编码是指刺激的位置提供了频率信息,它根据声音的频率组成,机动的选择耳蜗内多个位置的电极,利用多电导极分段刺激耳蜗的不同区域可感知不同的音调,这种音调的变化符合耳蜗的部位机制,即刺激耳蜗底转感受高频音调,刺激耳蜗顶转感受低频音调,从而丰富言语信息的表达。 速率编码是刺激和速率(每秒脉冲数)提供了时间信息。基于速率的编码策略是通过部分(6-12个)固定位置的电极,对听神经纤维进行中至高强度速率的刺激,以表达声音的瞬时信息。CIS编码策略是由美国Triangle研究所研制的基于速率的编码策略。 现把不同厂家的主要产品使用的言语处理方案(编码策略)作一介绍。 1、F0/F2方案:言语信息中基频(F0)和第二共振峰(F2)的提取。 2、F0/F1/F2方案:在F0/F2方案上啬第一共振峰(F1)的提取。 3、“多峰”方案(multipeak,MPEAK)在F0/F1/F2方案上添加三个高频段的信息,分别为2000-2800Hz、2800-4000Hz、4000-6000Hz。更益于获得言语中的信息,特别是高频信息。 4、谱峰方案(spectral peak,SPEAK)使用20个滤波器并将频率范围扩大,每运算周期其方案刺激达10个通道,刺激速率与所选最大值数目相互配合适当调整。 5、高级结合编码方案(advanced confined encoding,ACE):与SPEAK接近,但更好的结合了高速率刺激的特点,使各频道刺激速率大幅度增加,能提供更丰富的言语信息。 6、连续相间采样方案(continuous interleaved sampler,CIS):特点是采用较高的频率刺激,更好地反映言语的时间信息。 7、多脉冲刺激方案(multiple pulsatile stimulation,MPS):与CIS相近,但所有频道的电脉冲刺激均无重叠。 8、同时模拟刺激方案(simultaneous analog stimulation,SAS):麦克风收集的声信号经过自动增益控制后分别送往多外带通滤波器,输出直接送往电极以刺激听神经。 第二章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康复训练 一、概 述 由于严重的听力障碍会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造成极大困难,所以会进一步影响到听障患者知识信息的获得、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从而可能对其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家庭都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尽早帮助他们获得有声语言,能够和健全人群共同活动、交流,会大大改善其整体生活质量。 要使聋儿较好地获得有声语言,就要为其尽早佩带合适的助听设备,抓住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进行科学的听力语言训练。科学的听力技术是聋儿学习语言的重要前提条件。很多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不能通过助听器获得满意的听觉补偿,导致他们难于掌握有声语言,无法回归主流社会。多导人工耳蜗的出现为这一群体提供了听觉重建的有效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开始逐渐增加,并且由原来的只能用于成人扩展为可应用于语前聋的儿童。手术的最小年龄界限也一再降低,现在已可以对10个月到1岁的聋儿进行手术了。到目前为止已有几万名聋人接受了人工耳蜗手术。 我国于1995年开展了首例成人语后聋多导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1996年进行了首例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自2000年开始,随着人工耳蜗在国内使用时间的延长 和新型产品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和语言发展的效果。并且由于价格的下调,从经济上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因此,近几年人工耳员植入者的数量在迅速增加。由2001年的数百名增至目前的近2000人。而且3岁前的小儿植入者比例提高很快。术后言语康复训练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 随着新型助的设备的出现,一些传统的聋儿训练方法已经跟不上先进听力技术的发展了。美国、澳大利亚等人工耳蜗发展较早的国家开始对原的康复方式加以改变,摸索更适应新技术的语训方法。以和为首的听障康复人士于80-90年代开始倡导听觉口语训练法。所谓听觉口语法是借助助听设备,将听觉、语言、认知依其自然发展之程序结合起来,在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它十分注重残余听力的运用与口语的表达能力。听觉口语法必须在没有视觉线索的情形下先将听觉加以发展,否则听觉或视听并用的技巧不会建立起来。但听觉口语法只适用于有适当残存听力的听障者。由于国际上助听设备的发展,很多听障患者都能获得一定的听觉补偿。因此,Ling认为听觉口语法应当是听障儿童家长们首先要试用的方法。该法不仅适合于人工耳蜗术后患者,也适用于佩带助听器后听觉补偿比较理想的聋儿。 听觉口语法强调以语音而非周围环境的声音作为主要的听觉刺激,语言是为交流而存在的,交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它认为聋儿在听觉、言语、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与正常儿童相似,只是在开始时发展速度较慢。 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有AV中心,以听觉口语法对聋儿进行训练。 我国开始人工耳蜗手术时,术后言语康复训练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有些地方对耳蜗术后聋儿仍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甚至有一些训练者错误地认为人工耳蜗可以为聋儿提供非常理想的听觉补偿,所以,不用再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术后训练。导致一些孩子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这种影响可能终生都不能弥补。实际上,人工耳蜗的植入虽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听觉补偿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戴上耳蜗自然就可以能听会说,语训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好思想准备给植入者进行刻苦的听力语言训练。术前听力语言基础越差、年龄越大,术后训练的难度也就越大。 二、人工耳蜗术后训练原则 1、在听觉训练中尽量避免视觉辅助手段的介入 聋儿在接受耳蜗植入以后,需要一个听觉培建的过程。要达到听觉培建的目的,就需要给他大量的听觉刺激。如果让他们看口型和手势会影响其听觉能力的进步速度。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地主都得到了证实。同样是五岁做手术的孩子,术前听力和语 言基础差不多,都是采用唇读和人交往。术后一个强调通过“听”来康复学习;另一个则是一直采用“听看结合”的方法训练。一年以后,两个孩子在听觉和语言水平上都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听觉能力。 2、每天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听觉训练时间 无论在中心还是在家里,都要坚持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特别是在训练初期,这样有利于减少噪音和培养其听觉注意力。 3、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没有目标经常会造成孩子的发展不够全面系统。目标制定过低或过高都会阻碍聋儿的进步。一个四岁做手术、完全依赖唇读的孩子的家长在孩子刚刚开机时就要求他马上学会辨听,为此对孩子进行体罚,造成孩子惧怕聆听,不原做听力训练。这就是目标设定不合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4、听力训练要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多采用活泼有趣的形式和丰富直观的玩教具。这样能够使孩子乐于参与训练活动。 5、听力训练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不分先后。 每个孩子都有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而且都是在3岁左右。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将听力、语言、智力等方面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分先后。 6、要给聋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声音,教授的语言内容要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我们给聋儿提供的声音应该具有丰富的变化,首先要教给他们经常能看到和经常使用的语言内容。 7、在训练初期,要从聋儿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很多家长询问听觉训练初期应该采用那些词语。其实没有统一的规定,我们要考虑每个聋儿的个体差异,从他们熟悉的词语内容入手。如果孩子没有熟悉的语言内容,就从他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8、在训练初期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当聋儿听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开始进行噪音环境的听取训练。 在耳蜗初期的听觉训练中,要提供安静的训练环境,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稳定的声音信号。当聋儿听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要开始进行在噪音环境中的听取训练,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在噪音环境中抓取信号声的能力。 这种训练也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信噪比应随聋儿听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另外,开始训练时可以选择柔和的音乐,以后可以变成快节奏的音乐或歌曲,之后可以用一些人说话的背景音,这个干扰程度就大大提高了。 9、坚持鼓励的原则 在训练中,特别是初期阶段,训练者要坚持采用鼓励的态度。在听觉培建的最初阶段,难度会很大。这时训练者要有耐心,不能急噪。经常的训斥会打击聋儿的自信心,容易造成他抵触康复训练。 10、定期评估 为了全面了解聋儿的康复情况,合理地制定下一步训练,我们要定期给他们进行能力评估。另外,我们通过定期评估的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孩子进步,这样会帮助我们有更多的信心。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通过录象进行评估记录。没有录象条件的可以用日记、周记等形式记录下孩子每天语言等方面的表现。也可以采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发行的“听力语言康复评估卡片”中的内容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每次评估的准确率和他的语言等级能发现孩子的阶段差异。该评估的工具和方法非常简单。 三、人工耳蜗术后训练方法 很多家长部“人工耳蜗训练和助听器训练有什么不同,”其实我们不应以助听设备的不同来区分训练方法。听力训练方法要根据聋儿的听力补偿效果来选择。鉴于人工耳蜗所提供的良好听觉效果,所以应以“听觉口语训练法”为首选训练方法。这套方法不只用于耳蜗聋儿,对于佩带助听器、听力补偿效果较理想的聋儿也同样适用。 听觉发展过程包括:听觉察觉阶段、听觉分辨阶段、听觉确认阶段、听觉理解阶段在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训练者应清楚了解这个孩子处于听觉发展的哪个阶段水平,同时要清楚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该是什么,这样才能科学系统地制定每一个发展目标,使聋儿的听觉水平得到顺利提高。 (一)感知声音的有无 对于刚刚开机的聋儿,应首先进行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这是所有听觉训练的基础。术前听力和康复水平较好的聋儿可能很快就能完成该阶段训练任务,而术前听力基础较差或年龄很小的聋儿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此项训练。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自然声响的感知。 很多家长在聋儿术前就经常给他进行察觉声音的训练。但那时由于聋儿听力损失非常严重,所以家长常常让他们听敲鼓、放炮或打雷的声音。而只用这些响度大、频率低的声音对耳蜗聋儿进行声音的感知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耳蜗聋儿听哪些声音呢,什么声音可以用来做听觉训练呢,简单地说,我们正常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声音都要引导他去听。例如:流水声、电话铃声、风吹树叶的声音、 甚至翻和走路时鞋底的摩擦声都可以培养他去听。这些声音他们是可以察觉得到的,但要经过相应的训练。还应该让聋儿多感受和欣赏音乐,体会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 如果家长主观地认为聋儿听不到小的声音,所以从不引导他们听,而只是在有大的声响出现时,才提示聋儿去听,这样他们会形成习惯,只听大的声音,而忽略比较小的声音。 刚开机时,大多数孩子声音大一点就会难受,声音小一点就听不到。如果在训练中注意培养他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聋儿听声音的效果会进步很快。随着他对声音的适应,医生在调机时可以逐渐扩大阈值和最大舒适阈之间范围,从而让他能听到更广泛的声音。 如果只让聋儿听雷声、鼓声这种沉闷的低频音,他们会对中频、高频的声音不敏感。而我们语言的频率范围是很广的,只能听到低频的声音是无法听清语言的。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听一些比较尖细的自然声响,如:炒菜时葱放到油里的声音、鸟的叫声、婴儿的哭声等等。 2、语音的感知。 我们给聋儿进行听觉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们能听懂语言。所以,从开机时起,家长就要给聋儿大量的语言刺激,让他们对语音有丰富的感受。这时,不要管他是否能给你反馈,也许他此时什么都听不懂,但大量的语言听觉积累对他以后听觉和语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就象所有的父母对刚出生的婴儿会不停地说话,虽然他们明明知道这时孩子什么都不明白,而正是这些婴儿时期的语言刺激奠定了语言学习的基础。从聋儿开机时起,我们就要把他当成刚出生的婴儿看待。 有的家长认为聋儿开机后应该先进行自然声响的听觉训练,以后再开始语言的听觉训练。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语言发展的敏感期是3岁以前,所以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让聋儿尽快感受和学习语言。自然声响和语音的感知训练应该同时进行。 家长从开始与聋儿沟通时,就要注意一些细节以免出现一些麻烦。很多家长在聋儿开机后,经常会在他身后叫他的名字,观察他是否能听到。当孩子回头时,家长就满意地离开了。这样过一段时间后,家长发现叫他孩子的名字时,孩子又没有反应了。于是家长非常着急,认为孩子或耳蜗出了问题。其实,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家长经常叫孩子的名字,而当孩子给出反馈时,又得不到后面的刺激。逐渐他们会觉得别人叫他的名字很无聊而失去做出反应的兴趣。所以,家长要注意跟孩子多进行有意义的 互动交流。当孩子对你的呼唤做出反应时,首先应给予鼓励的表示,并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或递给他一些东西,让体会通过听和语言进行交流对他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从而培养起与人沟通的兴趣。 在这里,我要给家长介绍几个音,我们称为林氏六音。大家知道我们语言的频率范围非常广,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只有能很好地听取这些频率段,才能听清语言内容。我们要了解聋儿对各频率的听取情况,可以去医院测听。但家长不可能经常去医院,而林氏六音是家长在家里对聋儿进行听力检测的最为简便、也是较为准确的方法。因为这六个音包含了低频、中频和高频各个语言的频率段。如果聋儿能听取这六个音,他们就能较好地听取语言的各种声音。我们每天在给孩子进行训练之前,首先让他们听一遍林氏六音,以了解其耳蜗工作是否正常,程序调试是否适合,特别是比较小而且开机时间较短的聋儿,当耳蜗出现某些问题听不到声音时(比如导线接触不良,在显示屏上是看不出来的),他们不能主动告诉你,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林氏六音的检测观察其反应。如果孩子反应良好,我们就可以放心去进行训练。假如他平时能对这些声音给出反应,而有一天突然不反应了,说明设备或孩子出现了问题,要及时找出问题并尽快解决。 只有在耳蜗工作正常,能给聋儿提供良好的听觉补偿时,才能取得满意的听觉训练效果;相反,如果耳蜗出现问题,训练者没有发现,还在照常训练,那你的训练可能完全白费。 下面我就给家长详细介绍这六个音,它们由低频到高频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m u a i sh s,简单地说,其中m、u是低频音;a、i是中频音;sh、s是高频音。这里要特别强调sh、s、m的发音。sh、s要发成清音,声带不能震动。假如发成shi si,声带震动了,频率就会大大降低,达不到测高频音的目的。m音不要发成mo,mo的频率比m要高,所以发成mo就不能检测他对低频的察觉情况。正常情况下,耳蜗能很好地察觉以上各频率段的声音。如发现聋儿持续对某频率段的声音察觉困难,应找出原因,并可与调机师联系。当然,这首先需要聋儿能配合对声音作出反应。 察觉声音的训练对年龄较大的病人是很容易的,他们很快会听到声音给出反馈:举手或告诉你“听到了”。但对年龄很小的孩子则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而且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采用一些游戏来帮助训练。通常我们用听声音放玩具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训练时让聋儿一手拿着玩具放在佩带耳蜗的耳旁,这个姿势主要是为了提醒他注意听。训练者发音时,要注意时间间隔的调整。有时很快给出声音刺激;有时等待一 段时间再发音。这样是为了避免他通过固定的时间间隔判断是否有声音,而不是通过听。如果聋儿在间隔中稳定地等待,说明他的听觉察觉已完成的很好;如果在较长的间隔中他犹豫地把玩具放下去,说明察觉训练还要巩固。 在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到很小的细节,一个小的忽略都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例如,训练者每次发音后都习惯性地把手放下来。有的孩子在训练初期还是习惯借助视觉的帮助,他们通过余光可以看到训练者放下手的动作,从而判断该放玩具了。我们要尽量排除聋儿视觉和猜想等方面的帮助。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选择不同的玩具。3岁以下的聋儿可以选择套筒、套塔、乒 -6岁的聋儿可砰玩具等容易操作的物品,只要听到声音放下或敲击玩具就可以了。3以选择“以形补形”这样的玩具,这种玩具在做听觉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细致的观察力和形状辨别能力,另外,这种玩具比较小,有利于锻炼孩子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的发展。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还可以采用其它游戏的形式,如:让他听到“嘀嘀---”声后推出小汽车。 这些训练看起来很容易,但对于2岁左右的聋儿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理解。很多孩子开始时拿起玩具就放,根本不注意听有没有声音,有的孩子自己发音后放玩具,而不是听别人发音。这种情况往往是只有一个训练者造成的,因为这个训练者在教孩子时要同时扮演发音者,经常要边发音边放玩具,所以孩子很容易把两个角色混淆在一起,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理解,最好在训练中能有两个训练者,一个发音,一个听后做动作。让聋儿反复观察他们的演示,明白自己要模仿哪个人。这样会避免出现他自己发音放玩具的误解。 这种训练非常重要,教孩子学会聆听是所有训练的基础,而且这种训练的形式对调机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学会听声音放玩具以后,能够配合调机,医生能够比较快的调出最适合他的程序。而调机的准确性为聋儿的听觉训练提供了保障。所以调机和听觉训练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开机以后的训练中我们有意识的引导聋儿听大的声音和小的声音,使其感受声音的范围越来越广,聋儿的听觉效果就会越来越好。 感知声音有无的训练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在提醒他注意听的状态下给出声音;另一个是在不提示的自然状态下看他对声音是否有反应。后者听觉水平的要求比前者高。 有时,家长在家里可以有意识的在其它房间叫他,培养他对远处声音的反应。例如:妈妈在厨房做饭,爸爸和孩子在客厅玩。妈妈在厨房喊孩子的名字、这时,爸爸 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没有作出反应,爸爸要提醒他“听一听,有什么声音,谁在叫你呢,”然后带他到厨房看看妈妈在叫他。 在孩子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就要特别注意良好的交流习惯的培养,包括目光的对视、转换表达、共同关注等等,不少聋儿在和别人讲话时不看对方,这样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还有很多聋儿总是不听完就急着开口说话,所以对别人的语言理解和模仿都不完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训练者过多地强调孩子单纯的机械性模仿,造成孩子听别人讲话时完全不考虑其含义、不思考,急于开口模仿。因此我们在平时一方面要强调他们听完整句子,听完再说;另一方面,还要多加强对话交流,让他逐渐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学习问答和对话。有些孩子不关心别人的活动或谈话,当你跟他说话时,他不予关注,而是关心其它的东西。这也会影响他语言的进步和别人的交往。所以,在训练中我们还要培养与人共同关注的好习惯。 二、感受声音的差异 耳蜗开机后,聋儿一般很快就能感受到声音,但术前听力损失严重或没有佩带过助听器的聋儿在训练初期,他们常常会感觉听到的声音是一样的。所以开机后听觉训练的第二个步骤是进行感受声音差异的训练。 我们要尽快让聋儿感受声音和声音是有差异的,它们代表不同的事物。在声音的各种特征中,最容易感受的差异是时长,也就是声音的长短。如a---和a--;“小白兔”和“兔”。还要感受频率的差异,也就是音调的高低,如:“哞---”(低)和“喵--”(高)。还有声音快慢的差异,如:“突、突、突”和“突突突”;还包括语气的差异,如:“喵---”(高兴)和“喵----”(生气)。最重要的是要感受音质内容的差异,如:“汪”和“喵”。 三、闭合式辨听 当聋儿明白声音和声音是有差异之后,就要训练他们辨听各种声音或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比如、当他听到“碗”时,能指向“碗”这个东西,这样就是把声音和物品建立了联系。对于术前基础较差、刚刚开机的聋儿在开始进行辨听训练时,应采用闭合式辨听的形式。所谓闭合式辨听就是给聋儿一个选择范围,让聋儿从中选择听到的是那一个物品。 如果刚开始就不给他选择范围进行开放式辨听,可能会因为难度太大而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并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在闭合式辨听的训练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里的由易到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范围由小到大 选择范围就是摆放物品的多少,刚开机训练时,给出3—5个物品就可以了。随着聋儿听力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增加摆放物品的数量:8个、十几个甚至更多。这样干扰因素也就越来越多,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2)辨听词语内容由易到难 对刚开机、听力基础较差的孩子,我们要把差异较大的词语内容放在一组,以降低辨听难度。 ? 辨听拟声词: 年龄小的孩子,我们一般从拟声词入手。如:汽车“嘀嘀---”、火车“呜---”、公鸡“喔喔喔--”。拟声词在时长、频率、节奏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较易于分辨。最常用的拟声词有“交通工具”、“动物叫声”等等。 在选择那些词语内容放在一组时,要根据孩子水平调整难度。对刚开机的聋儿可以把这几种动物放在一起:牛(哞---)、公鸡(喔喔喔--)、小鸡(叽叽叽)、狗(汪汪汪)。“哞---”是一个长音,频率比较低;“喔喔喔---”是短音和长音的结合、是中频音;“叽叽叽”都是短音,频率比较高;“汪汪汪”是短音,频率比较低。在模仿叫声时,我们还要有意识地给出一些变化,不要千篇一律。如:“汪,汪汪”和“汪汪,汪”,让聋儿注意体会节奏的变化。如果对刚开机的孩子选择鸭子“嘎嘎嘎”、青蛙“呱呱呱”、牛“哞---”、羊“咩---”这样几个动物叫声放在一组就太不合适了。我们能感受到其中鸭子和青蛙的叫声很接近,牛和羊的叫声也很接近。对于刚开机的聋儿来说难度太大了,当聋儿的听力状况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可以选择这样的内容进行听辨。 在拟声词之后,可以让聋儿听辨词语,但也要由易到难。 ?辨听音节数量不同的词语 例如,把这样的词语放在一组出现:西红柿、橘子、梨。这些词语放在一组在词语辨听中是难度最小的。因为“西红柿”是三个字,“橘子”是两个字,“梨”是一个字,它们的音节数量不同,也就是字数不同。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声音的几个特征中,时长的差异是最容易分辨的。所以音节数量不同的词语放在一起比较容易分辨。聋儿可能没有听清每个字或每个音,但仍然可以判断听到的是哪个词。 ?辨听音节数量相同但差异显著的词语 如:苹果、香蕉、橘子、黄瓜。它们都是双音节词,也就是说都是两个字,但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很大差异,不太容易混淆。 ?辨听发音较为接近、容易混淆的词语 如:萝卜、菠萝、蘑菇。这几个词放在一起对聋儿来说辨听难度就大大提高了。 这几个词语经常会混淆。 ?辨听韵母不同、声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语 如白、拔、鼻。它们的声母都是b,声调都是二声,只有韵母不同,分别是ai、a、i。这是辨听韵母的训练。 辨听声母不同,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语 ? 声母辨听比韵母辨听的难度更大,所以放在韵母辨听的后面进行。例如:打、塔、马。它们的韵母都是a,声调都是三声,只有声母不同,分别是d、t、m。这是锻炼聋儿进行声母差异的辨听训练。 在声母识别训练中,选择哪些声母进行训练并不是随意的,也要根据孩子的开机时间和听力水平来决定。开始选择声母差异较大的词语放在一起,以后可以把容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组。那么,哪些声母容易分辨,哪些又容易混淆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从辅音的分类入手。辅音根据其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成几类。 辅音根据发音部位分为:双唇音(b/p/m)、唇齿音(f)、舌尖前音(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zh/ch/sh/r),也称为翘舌音、舌面音(j/q/x)、舌根音(g/k/h)。 从发音方法上,辅音根据构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可分为: 塞音:发音时两个发音部位不完全闭合,突然打开。 b、p、d、t、g、k 擦音:发音时两个发音部位不完全闭合,中间留有空隙。 f、h、x、s、sh、r 塞擦音:发音时发音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合(像发塞音的动作),之后逐渐打开(像发擦音)。 zh、ch、z、c、j、q 辅音根据声带是否震动又分为: 浊音:声带震动(r、m、n、l) 清音:声带不震动(除以上几个音外的辅音都是清音) 平时我们发b、p、sh等音时,声带都是震动的,其实,我们发的是呼读音,而不是它们本身的音,这样别人才能听到。这些音素本身是清音,声带是不震动的。 辅音根据是否有较强气流送出,可分为: 送气音:p、f、t、k、h、q、x、ch、sh、c、s 不送气音: 气流从鼻腔送出的辅音称为鼻音(m、n) 我们综合以上谈到的辅音分类知识,以一些例子来全面分析一下辅音的差异: 1 s和d s从发音部位上看,是一个舌尖前音;从发音方法上看,它送气,声带不振动,舌尖和上齿背不完全闭合,所以它是送气的清擦音。d从发音部位上看,舌尖顶在上齿龈,是舌尖中音;从发音方法上分析,它不送气,声带不振动,发音时舌尖和上齿龈完全闭合,突然打开,所以它是不送气的清塞音。由此,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s和d这两个音在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只有一个方面相同。 2 c和s c和s从发音部位上看都是舌尖前音;从发音方法上看,两音都送气音,也都是清音;它们的唯一区别在于c发音时,舌尖和上齿背完全闭合,之后逐渐打开,送出气流,所以它是塞擦音;而s发音时,舌尖和上齿背不完全闭合,始终留有一个空隙让气流流出,所以它是擦音。 c:舌尖前送气的清塞擦音 s:舌尖前送气的清擦音 通过分析这两个音,我们看到c和s在三个方面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方面存在差异。 3 如果孩子开机不久,听觉水平不是很好,我们应该先让他辨听“扫”和“倒”,还是先让他辨听“扫”和“草”呢, 根据前面对几个辅音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应该先让聋儿辨听“扫”和“倒”,而“扫”和“草”难度较大,应放在后面进行。依据就是c和d在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等方面相同处较少,相对易于区分;而c和s相同处较多,所以难度更大一些。 家长只有清楚了解辅音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才能根据孩子的听力水平正确选择辨听内容,并且这也是家长给孩子纠正发音所必备的知识。有的家长认为ch和sh的区别是一个翘舌;不个不翘舌,根据这个去给孩子正音,结果肯定是白白的浪费了时间,毫无效果。 ?辨听声调不同、韵母和声母都相同的词语 声调辨听是辨听训练中难度非常大的项目,所以它放在比较后面进行。对术前听力损失严重、刚刚开机的患者不适宜马上进行该项训练。如“喝水”和“河水”这两个词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只是两者的声调不同,一个是一声;一个是二声。 声调在汉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锻炼聋儿辨听声调是很重要的,但其辨 听难度非常大。很多外国人即使有正常的听力也不能很多的听出四个声调的差异。我们知道声调的差异是由频率造成的。一些研究表明,汉语中某两个声调的频率差异有的只有七、八个赫兹。正常人的耳朵可以辨别两个赫兹以上的频度差异,所以对聋人来说区分如此微弱的频率差异是很困难的。 大多数聋儿在四个声调的辨听中,三声和四声的准确性比较高。他们主要是靠时长来判断的,三声时长最长,而四声时长最短。一声和二声听辨的准确率比较低,经常混淆,因为它们的时长和频率都比较接近。这里我们讲的是声调辨听的准确性,至于声调发音的准确性则是因人而异的。 辨听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多音节词?单音节词?拼音音素 这里涉及到语言联想度的问题。如我说“苹果”,他可能听成“ing wo”,但他仍能正确判断出我说的是“苹果”,这就是语言在帮助他。我说“门”,他可能会借助眼前摆放的物品或周围的环境猜想出你说的是什么,但猜想的难度比多音节词要高,因为可供他猜想的条件减少了。而如果只是听一个拼音音素,如d,这时没有其它条件来帮助他,只能靠他听清楚这个拼音。 当然,拼音的学习是必要的。它会对孩子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应该在适当年龄开始学习,不要在孩子很小时候就大量学习拼音。在进行拼音辨听训练时,最好把这些拼音放在有意义的词语里面,如“打、塔、马”,而不要用无意义的音素训练。 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家长一个要注意的问题,这也是我遇到过的一些家长走过的误区。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只能“听”而不要“猜”。实际上,即使是正常人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听清每个字。在噪音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漏掉几个字,但并不会妨碍我们交流,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把漏掉的字猜想出来。要求聋人要听清每个字是不现实的,如果一句话中有一个了听不懂就不能进行交流,他会遇到大量的交往障碍。我们应该让聋儿学会在听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猜想。当然,我们是强调在听的基础上猜想。而有的孩子在训练初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宝宝”。你又问他“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答“我四岁了”。这种情况是他没有听,完全是在猜想,这是我们反对的。 (3)句子的关键词数量由少到多 如果我对聋儿说“找一找,苹果在哪儿呢,”这是一名完整的话,但其中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苹果”。聋儿只要听到“苹果”这个词,就能完成任务。下面我把辨听难度提高,“找一找,红色的苹果在哪儿,”家长想一想,这名话里有几个关键 词,应该是两个,它们是“红色”和“苹果”。如果他只听清“红色”,可能会把所有红色的东西都拿出来;而如果只听清“苹果”,可能会把所有的苹果都拿出来。所以他必须听清“红色的苹果”这两个关键词,才能完成任务。我可以继续难度:“请你把红色的小苹果拿出来”。这时,要求他听到“红色”、“小”和“苹果”这三个关键词,才能完成任务随着聋儿听力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家长可以不断增加关键词数量和句子长度。如:请你把红色的水果和辣的蔬菜给我。用串珠玩具进行听力训练“穿3个红色的圆形和5个蓝色的三角形”。 随着关键词的增加,必须要锻炼聋儿的听觉记忆能力。这往往是家长经常忽略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开机时间比较长的时候,仍然只是让他听单词或短语,总是用很简单的句式和他交往。而正常人的交往中会大量使用长句子,所以,当他们离开家庭或康复机构进入正常人的社会时,会感到交流很困难,听不懂。而且他们表述的语言也多是单词的堆积,缺乏完整句子的框架结构,句子中经常出现各种语法错误。 我们主张在开始给孩子进行辨听训练时,哪怕只有一个关键词,也要使用一些完整的简单句子。如“把XX给我、XX在哪儿呢,”让他们从小对语言就有完整的感受,而不只是听零散的单词。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但从小长期的完整的语言刺激是非常重要的,正常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这样的。 在训练初期,我们在句子表述中可以加入一些处理,使他听起来容易一些。如:在关键词前面给一个停顿;或在说关键词时加大音量;把关键词放在词尾(举例:找一找哪个是苹果)。当孩子听力水平有所提高时,要反这些强调处理去掉,也可以把关键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就象平时一样讲话,如:请你把苹果拿出来。如果你总带着这些强调,他会对此产生依赖,和别人交流时可能就会出现困难。 在听觉记忆的训练中还要注意一些技巧。如果你说了两部分内容,而他只拿出前一半或后一半,这时你要完整讲述整个句子内容,而不能只重复他没有拿对的一半。如你说“请把酸的水果和辣的蔬菜给我”,他只拿出酸的水果。你要重复“找一找,酸的水果和辣的蔬菜”,而不要说“还有辣的蔬菜呢”。如果你只重复一半,他听的还是短句子,就达不到提高听觉记忆的训练目的。 随着聋儿听觉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渐让他辨听一些故事段落。准备一些适合他年龄和语言水平的故事图画,你说其中一幅画的内容,让他找出是哪幅画。开始可以先讲解一遍,以后可以不讲解直接拿来辨听,这样难度会更大。即使对于年龄较大已经认字的患者,在训练中也不要时刻都采用文字进行辨听。因为文字出现会大大降低辨听难度,比只出现图画的辨听要容易得多。 在进行句子或故事段落的辨听中,不能只考虑句子长度的增加,并不是七个字的句子一定比五个字的句子辨听困难。还要注意语言内容的选择。如:于海和妈妈划船、于海和妈妈捡树叶,这些虽然是以句子形式来进行辨听训练,但孩子只要听清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就可以轻易选择出是哪一张卡片。如听到“看花”就知道是哪张卡片。而真正完整的句子结构可能并没有给他留下听觉记忆的印象。这种训练对聋儿听觉记忆和完整表述句子的能力没有什么帮助。 我们再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小朋友抱着一个娃娃。小朋友摔倒了。小朋友把娃娃捡起来。小朋友笑了。 小狗看见娃娃的帽子。小狗把帽子还给娃娃。小朋友给娃娃戴帽子。小朋友谢谢小狗。 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进行句子辨听的训练内容。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里面有几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它们是“小朋友、小狗、娃娃、帽子”。这四个关键词在很多幅图里都出现了,而不是只在一幅图里有,所以聋儿很难根据一个词来选择是哪幅图,而必须听取完整的一句话。例如:“小狗看见娃娃的帽子”和“小狗把帽子还给娃娃”,这两名话里的关键词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小狗、帽子、娃娃”。这样聋儿必须听清句子的完整内容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很明显,这个辨听水平比前面的例子要难得多。 四、半开放式辨听 在闭合式辨听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半开放式的辨听训练。如果从有选择范围的闭合式辨听直接进入没有选择提示的开放辨听,聋儿可能不能适应这个难度的跨越。所以我们在两者之间采用半开放式训练作为过度阶段。 什么是半开放式辨听呢,我举一个例子:辨听同样的词语,一个是以逐一摆放出来的形式进行,这是闭合式辨听;一个是以一幅综合图画背景出现,让他听辨词语,比把同样的物品卡片排放在面前的难度有了很大提高。这种在综合背景中辨听就属于半开放式辨听。半开放式辨听是向开放式辨听过度的阶段。 五、开放式复述 在半开放式辨听之后,要让孩子逐渐适应开放式辨听训练。开放式辨听包括辨听复述和辨听交流两个水平。 开放式辨听复述包括两个层次:有提示的复述和没有提示的复述。其中有提示的复述难度较低,是在让聋儿辨听之前先通过文字、口型、手势或图画等方式给他一个有关辨听内容的提示,可以使之对辨听词语产生联想。其又分成两个水平:直接提示 的复述和间接提示的复述。直接提示是提示词在辨听词语中直接出现。如:先告诉他“喝”(可以通过动作、口型或文字),然后让他听“喝---”(喝水、喝汤、喝可乐等)。间接提示是提示词不在辨听词语中直接出现,但可以帮助聋儿对辨听内容产生联想。如:先告诉他“会飞的”,然后让他听“小鸟、蝴蝶、蜻蜓等”。间接提示比直接提示的难度要大一些。 六、开放式对话交流 开放式复述只要求听者机械性的模仿,不强调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而开放式对话则在语言听觉训练的同时,要求聋儿有一定的对话能力,强调与人的交流。很多聋儿在训练中都会出现一个“鹦鹉学舌”的阶段,别人说什么,他不跟着说什么。如:你说“苹果好吃吗,”他也说“好吃吗,”这时他还不理解语言,也不会真正运用语言,这样就不能真正发挥语言的功用。虽然大多数聋儿都会出现这个阶段,但时间有长有短。训练得当,“鹦鹉学舌”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否则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交流不好会影响聋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聋儿从康复开始就要把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语言训练中又要非常强调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开放式对话交流包括两个水平: 1、相关内容的对话交流 就是问话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不少孩子都会把这几个问题联系起来,当听到第一个问题时,就会推想到后面的问题。再比如“你去哪里玩了,在动物园看到了什么动物了,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这些问题是相互衔接的,可以通过一定的推理猜想后面的问题。相对来说,相关内容的对话交流难度较低。 2、无关内容的对话交流 就是指问题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听者无法借助猜想推知后面的问题。如“你吃饭了吗,妈妈去哪儿了,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无关内容的对话交流难度很高。如果聋儿能达到这个听力语言水平就可以比较好地融入正常人的群体。和人进行言语交流了。 第三章 影响康复效果的几个因素 我经常听到很多耳蜗聋儿的家长说“那个孩子和我孩子一起做手术的,年龄也差不多,为什么他现在能说这么多,而我的孩子就不行呢,”在这里我要强调虽然这些孩子都接受了耳蜗手术,但其进步速度和最终效果可能是很不一样的。影响康复效果 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我介绍几个主要因素: 1、手术时的年龄 手术时的年龄对康复效果有很大影响。3岁以下小年龄接受手术的康复效果最好,年龄越大训练难度越大,进步就越缓慢。所以我们强调聋儿要早发现、早康复。 、术前是否持续佩带助听器,接受过康复训练 2 术前持续佩带助听器接受过康复训练的聋儿进步较快,虽然他们佩带助听器的增益效果不理想,但已有听觉意识和声音的概念,这对他们术后康复有很大帮助。相反,术前没有佩带助听器、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的聋儿进步会慢一些。 3、术前听力和语言水平 术前听力和语言水平越好,康复效果也就越好,进步越快。术前听力和语言水平都比较差的孩子进步会慢一些。 4、耳聋发生的时间 耳聋发生的年龄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水平。如果耳发生的比较晚,如3、4岁以后的“语后聋”会比1、2岁前发生耳聋的孩子学习语言容易一些。 5、耳聋时间的长短 除了耳聋发生的年龄会影响孩子语言的学习之外,耳聋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康复速度和效果。例如:同样是5岁耳聋的语后聋患者,一个7岁做手术,一个12岁做手术,前者进步会比后者快得多。因为他对语言的记忆还没有丧失,很快就会激活他的听觉和语言记忆,所以耳聋持续的时间越短越好。 6、听神经的存活数量和可使用的电极数量 我们还要考虑聋儿听神经存活的数量和可使用的电极数量。听神经和可使用的电极数量越多,听觉效果就越好。 7、术后训练方法是否得当 术后训练方法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康复速度和效果,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会事倍功半。 8、是否有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 聋儿语言的康复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同样年龄和同样基础的孩子,术后一个在正常学校用有声语言和人交往;一个进入聋校使用手语,前者进步会比后者快得多。 9、是否有良好的家庭配合 一个聋儿的康复一定离不开家长和整个家庭成员的配合,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 的。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都证实了家长积极参与康复的重要性,每一个成功康复的聋儿都有着家长的巨大付出。 10、患者自身因素 术后康复效果也要考虑到孩子的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伴随多重残疾的孩子难度会更大。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交流也会影响他的语言发展速度。 由于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所以,我们强调不要总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横向对比,因为他们的各方面条件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家长应该多对孩子进行纵向的自身比较。 第四章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康复训练 第一节 概 述 一、聋儿语言的特点 1、词语概念理解不清,使用不当。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指着“灯”或“门”问“这是什么,”很多聋儿会回答“开灯”或“关门”,还有的把“骑自行车”说成“坐自行车”。 2、句子不完整,以单词堆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聋儿在表述一句话时经常漏掉介词、助词、连词等成分,使得一句话听起来很别扭。如:把“我和妈妈吃饭”说成“我妈妈吃饭”;把“苹果在桌子上面”说成“苹果桌子上”。 3、经常出现语法错误,语序颠倒 这种现象在聋儿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他们会把“小白兔怕老虎”说成“小白兔老虎怕”;把“我家有”说成“我有家”。 4、对语言的掌握死板、不灵活。 一个聋儿能回答“小狗拉着谁,”但很可能不明白“谁拉着小狗,”他们在复述故事时总是一字不差的背诵,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我碰到不少孩子会说“苹果”、当教他“水果”这个词时,他们仍然习惯地说“苹果”,或者“水苹果”。要纠正很多遍,才能学会。我碰到一个16岁的聋孩子,我对她说“坐电梯”,她纠正我说“不是坐,是站”。 5、词汇贫乏 很多聋儿进入小学后,开始成绩很好,但很快就在造句和作文上暴露出问题。除了以上我说过的句子不完整、语序颠倒等问题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词汇太贫乏”。 我看过聋儿和正常儿童作文的比较,同样讲春游的主题,正常儿童的作文里出现了“愉快、兴奋、欢乐、高兴”等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很少重复。而聋儿的作文里却反复出现了6个“高兴”,她不会使用别的词。 6、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差 不少聋儿学习了语言却不会使用,对话理解水平很低。这是聋儿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有些聋儿能背儿歌,讲故事,也能复述较长的句子,但是在生活中却不能与人沟通交流,这样学习语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例如,他会说“对不起”、“没关系”,但是当别人对他说“对不起”时,他不会说“没关系”,而是机械地模仿“对不起”。 二、聋儿语言训练的原则 刚才我们分析研究了聋儿语言的几个典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聋儿语训中要注意一些原则,尽量克服聋儿语言中的缺陷。 1、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在交往中教学,尽量为聋儿设计和提供相应的语言情境。 我们首先要明确聋儿(包括正常人)为什么要学习语言、语言的功能是什么,家长要了解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所以学习语言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够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和思维才是康复的目的。我们教聋儿学习“谢谢”、“不谢”这些礼貌用语时,最好采用两个人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设置大量语言情境,便于孩子真正理解。否则他们经常分不清谁该说什么话,说完“谢谢”又说“不谢”。 2、语言训练应从理解语言入手,理解先于表达 有些家长在训练时不注重聋儿对语言的理解,从刚开始训练时就强调聋儿能发出准确的音、能说出几个字。实际上正常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先听和理解,然后才能说出来。不理解的鹦鹉学舌是没意义的。 3、语言训练要采用直观有趣的训练形式。 在教聋儿学习语言时,要伴随相应事物或动作的出现,帮助他们理解。如,教他理解“脏”和“干净”,就要出现“脏”的东西和“干净”的东西给他看。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要尽量采用有趣的游戏训练形式,以吸引其注意力。 4、要尽可能为聋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和周围的正常孩子交往和游戏,并要求家里的成员多用口语和孩子沟通,有意识地多说话。当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应把他送入正常幼儿园,而不要始终留在聋儿的群体中,为他创设正常的语言交往环境。 5、要强调语言的复现和巩固 由于听觉障碍,大多数聋儿学习一个新的词汇后很容易遗忘,这就需要我们有意 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多出现新学的内容,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 6、讲解要尽量细化 聋儿与正常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基本一致,但他们需要非常细致的讲解,要把语言内容划分到最小概念。有时,一个很小的疏忽都会造成孩子对语言的理解错误。比如:平时家长给他喝水时,总是对他说“喝水”,但从来没有教过他“水”这个概念。以后你指着水问他“这是什么,”他就会回答“喝水”。而且,这种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给他非常精确的概念。 7、强调语言的完整性 在聋儿的语言学习中,要强调语言的完整性,尽量用完整的句子和孩子交流不要总是简化成一个一个的单词。即使在刚开始训练时,也要注意使用一些简单的句式或词组。如“这是—”、“—在哪儿呢,”使用完整的句子和孩子交往有利于对语言的整体感受。相反,如果总是用单词和他交流,就会造成聋儿用单词堆积的形式表述语言,如“我有糖”说成“我糖”,句子很不通顺。当聋儿到了一定康复阶段时,家长不能忽略孩子语言不完整的现象,不能满足于理解他的意思。要注意纠正他语言中不完整的部分。 8、大量丰富聋儿词汇量 在语言学习中,要大量丰富聋儿的词汇量,家长不要从主观上限定其语言的发展。如果你认为有些词是聋儿不必掌握的,就会造成其词汇量狭窄,拉大他和正常儿童的差异,特别会造成上学以后作文和造句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训练中应尽量缩小聋儿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包括一些常用的习惯用语,如“随便、凑合”等都应教给他们,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融入正常社会。例如,很多聋儿从三岁就掌握了“漂亮”这个词但到六岁仍然只理解“漂亮”,不懂得“美丽”。如果一个意思只会一个词,就会显得他的语言贫乏。 另外,在教学中,不要只注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学习,忽略连词、助词、副词、介词、量词等方面的教学。如果聋儿不会使用“在、对、和、的”等词语,其语言必然会出现大量病句。如“苹果在桌子上”说成“苹果桌子上”。这种现象在聋儿当中是非常普遍的。 9、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作好长期艰苦训练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没有一种方法能让聋儿在短时间内掌握语言系统。 三、康复活动设计技巧 家长在明白了训练方法和原则以后,有时仍不能很好地实施康复训练。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很好地掌握康复活动一些小的技巧。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康复活动的设计技巧。 1、令游戏更有趣味 要使孩子喜欢游戏活动,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最喜欢什么,把他最喜欢的东西作为游戏的玩具或奖励品,这会使他更喜欢游戏活动。使用的玩教具要定期更换,以免孩子厌烦。,有些非常适合训练而且他又非常喜欢的玩具,要收起来,不要放在他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如果他随时都能拿到,在训练时,这个玩具就会失去吸引力。而如果他平时不能玩到这个玩具,只有在训练时才能接触到,他就会对训练有更大的兴趣。 在康复活动中,我们还要掌握什么时候应该停止游戏。不是在孩子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才停止,而应该在达到了一定的训练效果,孩子对活动还很感兴趣的时候停止,并告诉他明天再玩。这样他会乐意参加下一次训练。而且这样不需要我们每天都去设想一个有趣的游戏。 2、保持控制权 家长在家庭训练活动的控制权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家长在谈到给孩子进行训练最困难的就是完全不能控制孩子的行为,对孩子不配合感到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对孩子过于娇惯,只要孩子一使出器闹等手段,家长就妥协让步。很快,孩子就找到了控制家长的法宝。所以,在训练活动中家长要让聋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训练将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支配孩子活动的能力,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权威,不能为所欲为。 在训练时,如果孩子出现器闹等不合作的行为时,你可以采用忽略的方法。这个时候不要哄他,也不要对他讲道理。因为这样做会让他发现“哭”是一个有效的让你停止训练围着他转的好方法,也就承认了他在控制你。当他哭时,最好的方法是不理他,你可以和家里的另一个成员玩相同的游戏让他看。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会觉得无聊而停止哭闹,开始关注你们的活动。当他停止哭闹时,可以让他继续活动。如果他仍不合作,就把玩具拿开,离开房间,过一会儿再回来。如果他仍不配合,就把活动留到第二天。不要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实际上让他意识到你拥有控制权,会为以后节约很多时间,他会很快配合你的活动。 3、经常检查你的语言内容 平时训练者要经常检查一下自己的语言内容,找出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是否存在 语言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和聋儿交往或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定期想一想自己的语言是否有什么问题。比如,是否自己说的太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太少,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让他重复太多,而问话交流太少,使得孩子只会鹦鹉学舌,不会对话;是否提出问题以后没有给他留出思考的时间,而太快给出答案,造成孩子不愿思考的习惯;是否总迁就孩子的现有语言水平,回避新的词汇,造成孩子词汇狭窄;是否总是用简单的单词句来和他交流,使得孩子的语言很不完整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存在,后果都是很严重的,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并改正。 、不要忽略随机教学 4 除了有计划的康复训练之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训练活动中,孩子突然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和兴趣,即使这不是我们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也不要忽略,应该马上把它作为我们教学内容。虽然结果可能使得原来的计划没有完成,但同样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你执意把他的注意力拉到你的内容上来,可能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 5、目标具体,小步前进 即使是家庭康复,设定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想到什么教什么,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东西。所以,制定合理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要制定短期的具体的发展目标,不要把目标做的很大。比如,通过这个活动,我想让他理解“谁在—”的问话,或者培养他听两、三个关键词的句子,或者能表述“妈妈洗衣服、爸爸吃饭”这种主谓句型。这样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目标是否达成,能观察到孩子具体的进步。 在制定一个活动的目标时,不要设计太多。一个活动只要达到一、两个目的就可以了。如果目标太多,会让自己和孩子都觉得混乱,最后可能一个目标都没有完成。 在开始新的教学内容时,最好从孩子已掌握的内容入手,这样不会让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困难。你所给的新内容要难度适中,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不要跳跃前进。否则会使孩子由于困难而产生厌烦。 6、及时记录评估 平时家长要及时记录孩子新的进步表现,最好能定期做评估。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及时记录和评估的重要性。有时,我们突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点,但当时没有记下来,一会儿可能就会忘掉。另一方面,我们不给孩子做定期评估,很可能会忽略孩子的进步,不能发现孩子的成绩。 7、充分考虑自己孩子的个体特性 家长在给自己的孩子进行康复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目标要符合自己孩子的水平,不能完全参看别人的计划。活动设计也要符合自己孩子的兴趣,才能取得的效果。 第二节 言语基础训练 语言是有声语言的物质基础,所以,要让聋儿学习如何灵活控制和运用发音器官,并能将呼吸与发音很好地协调起来,这样才能准确发音。大多数聋儿的发音器官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只是由于缺乏锻炼,不懂得如何发出声音,有的聋儿发音器官相对不够灵活或有一些错误的发音习惯。为了让聋儿学习有声语言,就必须帮助他们在训练中尽快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形成良好的发音习惯。 在训练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人类的发音器官有三个部分: 1、呼吸器官:包括肺、气管等。 2、发音器官:包括喉、声带等。 3、构音器官:包括唇、舌、腭、鼻腔等。 因此,给聋儿进行基础的发音训练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呼吸训练 语言的发出是由气流和声带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气流的强弱变化与声音的响度和语音的清晰度有着密切联系。平时的自然呼吸和说话时的呼吸状态是不一样的。正常呼吸时,呼气和吸气的时间是相等的;而说话时,呼气的时间要比吸气的时间长得多。 聋儿在自然呼吸方面一般都没有问题,但很多聋儿不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的言语呼吸,说话时不能控制气流,前弱后强。在表述几个音节时,有过多的停顿和换气。有的聋儿不会将气流和声音结合起来,在发送气音时要么有声无气,要么有气无声。这些都应当通过呼吸训练加以矫正。 呼吸训练方法: 1、呼吸训练:主要培养聋儿深吸气(可快可慢),慢呼气。吸气要足,呼气要均匀。呼吸时可让聋儿用手触摸老师和他自己的胸腹部,感觉起伏变化。训练可采用一些活动形式,如:闻花、吹气球、用吸管吹泡泡、吹纸条、隔着桌子来回吹羽毛,还可以在纸上泼些墨汁,让聋儿来吹,然后问他图案象什么,这不仅是呼吸训练,也是对聋儿想象力的锻炼。在活动中,要强调慢呼气,例如,在吹纸条的活动中,谁的纸 条飘的时间最长,就给他奖励,让聋儿理解游戏规则。呼吸训练中,不要过多采用“吹蜡烛”这种要求快呼气的活动。训练中还要教给聋儿有蓄气的意识,吸气后不要马上呼出,而是蓄气等待一会儿。 2、扩胸运动:该活动用来扩大肺活量。要求聋我立正站好,前臂弯曲平放胸前,手心向下,向后扩胸,同时吸气。 3、声气结合训练:深吸气,然后连续发出ha、ha、ha或pa、pa、pa等易发的开口送气音,或让聋儿深吸气后连续数数“1234567„„”,直到一口气用完为止。要让聋儿逐渐延长一口气呼出的时间,一次数的数字越多越好。平时在聋儿说话时,也要强调他们正确的停顿和换气。 二、构音器官训练 构音器官(唇、舌、齿、腭)在发音时位置和形状的改变,会引起共鸣腔的变化,从而发出不同的音。在开始给聋儿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尽量帮助他们能够把构音器官灵活协调起来,特别是能准确模仿口型和舌位。 口舌训练操就是锻炼构音器官的灵活性的: (1)双唇运动:练习唇部的扁、圆、拉、撮、活动唇部肌肉。唇部的这些动作是结合相应的发音需要的。如:发“i”时,要把双唇拉开,发“e”时,双唇扁平,发“o”时,口型保持圆形不动,而发“u”时,双唇撅起。如果双唇的形状不标准,就无法发出相应的音素,自然会影响评语言的清晰度。 (2)伸舌运动:练习舌的灵活性。舌头向下伸出和向上翘起。该练习主要是对舌尖的锻炼,对以后发舌尖音会有帮助。对很小的孩子,可以采用其它方法做此项功能训练。例如,让聋儿用舌舔棒棒糖或冰棍儿。练习中,可以有意地把糖或冰棍儿在聋儿嘴的上下左右变化位置,这样聋儿就必须转动舌头来寻找。也可以把一滴蜂蜜滴在他的上唇,让他伸舌去舔。或者让他伸出舌头后,把一小块糖放在他的舌尖,这样他必须小心地缩回舌头,把糖放在嘴里。注意:用糖和蜂蜜类的游戏不要过多。孩子摄食过多糖分,可能会不利于他们的牙齿和身体的健康。 根本不会伸出舌头的孩子,要在训练中观察判断他是没有掌握动作要领,还是舌系带有有问题。如果怀疑聋儿舌系带短,可以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但存在这种问题的聋儿,并不是将舌系带剪开就能很好地发音,他们仍需要加强伸舌和翘舌等舌部的训练,否则,效果可能仍不理想。 (3)翘舌运动:把嘴张开,舌头慢慢向上翘起至齿龈和硬腭的交界处,然后向下弹开,类似发“拉”的音。如果聋儿舌头不会上翘,也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舌系带短 的问题(当然,不会翘舌不一定都是困为舌系带短)。舌头上翘要到位,向下弹开时要有力。 (4)张嘴运动:双唇自然张合。张开时口型要到位,舌头平入,不要来回转动,双唇打开时,不要发出咂嘴声。 5)唇齿运动:上齿轻咬下唇,慢慢送气打开,为发“f”音做准备。 ( 在做专门训练的同时,不要咀嚼对构音器官的锻炼作用。咀嚼和说话一样,必须有腭、唇、齿、舌的运动参与。用舌头从牙床或牙齿之间寻找食物是对舌的灵活性的很好锻炼。所以对某些咀嚼困难的孩子,不要总是给他们吃食,而应教给他们咀嚼的正确方法。开始可以给他们一些碎饼干等到较小的固体食物,逐渐给他吃整块饼干或苹果等较大的食物。 三、发音训练 大多数聋儿都有正常的发音器官,他们不是不能发音,而是不会发音,或者由于不会灵活地控制声带的松紧,造成发音紧张或发音无力。在初期给聋儿进行发音的基础训练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养成正确、自然的发音习惯,克服以上问题。 发音训练应从简单的单元音开始。困为单元音发音时气流不受阻碍,口型不发生变化,难度最小,以后再向其它音过度。总的说来,先发韵母,然后学习较容易发的声母,如:b(爸爸)、p(爬)、m(妈妈)、w(娃娃)。最后,还要练习汉语的四个声调。聋儿在对声调的听辨和模仿上都是较为困难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在发音训练中,最好让聋儿所发的音具有某种意义,而不只是抽象、音调的音素训练。训练者应设计一些相应的活动或直观的教具。 例1、让聋儿发“a”音时,训练者可以扮做医生,让聋儿做病人。“医生”检查嗓子时,要求“病人”发出“a”。家长和孩子可以互换角色,以增加其兴趣。 例2、拿一个电动火车玩具,一边推一边发“u”,然后让孩子一边发音一边玩儿。如果聋儿不明白,只推而不模仿发音,就改为家长控制火车,当孩子碰巧发出类似“u”的音时,老师就开动火车,当他停止发音时,就让火车停下来。逐渐让聋儿明白游戏规则,以后他就会更多地发出类似的音。这种活动的玩具会有很多,比如拿一条玩具蛇,老师发出“s”的声音,并打开玩具开关,蛇开始向前爬动。 这些玩具会引起聋儿的兴趣,当他们明白:只要发音玩具就会动时,他们会积极配合。用来做发音训练的玩具应是聋儿非常喜爱而平时又见不到的玩具。如果这个玩具平时他经常可以拿到,就会失去新鲜感,活动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而如果这些玩具只在发音训练时才出现,聋儿很快就会明白:一看到这些玩具就要开始“说话”了。 在这个训练中,你的要求是可以逐渐提高的。假如一个聋儿还不会发音,你设定的目标应该是“让他发出声音”,活动中,只要他能在你发出声音后跟着发音,你就让火车跑起来,给他肯定。如果他在这一水平已经做得很好,你就可以将要求提高。假如这时聋儿把“u”模仿成“a”,训练者不要开动火车,而当他模仿出较接近的“mu” ”时,才能让火车开动。在你给每时,可以让火车开动;进而要求他清晰地发出“u 个孩子开始发音训练之前,你都应了解他们目前的发音水平。 通过这些训练,聋儿不仅能学习发音,还能认识这声音所代表的相应物体。 镜子也是发音训练中可以借助的工具。你可以把他抱到镜子前,先做示范,让聋儿边听边看你嘴的运动。当他发音时,他也会看到自己口型的变化,有些孩子会对此产生兴趣。 在发音训练中,必须要求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而这首先要求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如果他的注意力经常分散,就无法很好地模仿。对于很小的孩子,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很大的耐心。刚开始训练时,每当他注意你,你都马上给他一点食物作为回应(要选择不需要太多咀嚼的食物,以免影响教学),逐渐培养他集中注意力。当他学会关注和模仿后,就可以取消这个形式。 在发音训练中,可借助其它感知觉的参与。比如通过“看”帮助聋儿掌握正确的口型和舌位:通过把他的手分别放在老师和他自己的嘴前体会是否有较强的气流送出来学习发送气音;对较大的孩子,可以让他用手触摸声带来体会发音时声带的振动,以帮助纠正假声(如果是很小的孩子,可能难于理解);用于指轻按鼻翼,可以体会发鼻音时鼻翼的振动。 在学习发鼻音时,应从双唇鼻音m开始,它的难度较小,其次是舌尖鼻音n,最后才学习发舌根鼻音ng。 在学习发长音和短音及不同音节数量时,可以让聋儿一边发音一边画线,也可以家长画线,聋儿跟着发音。画长线则聋儿发长音,画短线发短音;画两面三刀条短线,聋儿就要发两个短音;画三条短线,就发三个短音;该活动也可以借助一此玩具,例如:一边发音一边推车,推一下,发一个短音;而一直向前推,就发长音。 第三节 聋儿语言学习方法 当一个孩子第一次坐在钢琴前,出于自我娱乐的原因按下琴键时,这声音不会象贝多芬的凑鸣曲那样悦耳。同样,孩子早期的发声听起来也不象说话,但是,这些都是为同一个目标服务的,那就是控制和协调一种乐器(声带),同时找出发某些声音 的方法。所以成人对聋儿最初的学语形式要成上做出正面反应,正是成人对儿童自发活动和发声的反应使之成为有意识的言语活动。这样真正的交流就可以逐渐发展起来了。 但在训练初期,如果聋儿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切勿勉强他。对聋儿的正音也应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如果过多地纠正聋儿的语音,特别是在他刚一口说话的时候,可能会打击其自信心,遏制聋儿讲话的积极性。 一、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聋儿只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有声词汇,才能使用有声语言,要让聋儿学习词汇,必须出现相对应的事物,无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例如,教“杯子”一词,就一定要让他看到真正的杯子、教“跑”这个概念,就一定要让他看到“跑”这个动作。教“香”时,就要让他闻到香的东西,同时还要有不香和自己的东西作对比,才能真正掌握这个概念。另外,聋儿掌握一个词汇,需要反复把这个词语与其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反复刺激加以巩固。 聋儿在掌握词类的顺序上,与正常儿童基本相同,首先是名词,第二是动词,然后是形容词,而副词、量词、代词、连词、助词等使用较少。由于这些词类的抽象性,聋儿学习比较困难。 1、名词 名词可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类。指称具体事物的名词是具体名词,例如:“桌子、妈妈、花”等等;而表示时间和文集的名词叫抽象名词。聋儿与正常儿童相同,首先学习具体名词。在学前阶段,具体名词占据名词总数的绝大部分。而在具体名词中,在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物及聋儿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最先被掌握。所以在训练初期,应尽量选择聋儿常见和喜欢的物品作为教学内容,然后再逐渐扩大词汇量,加入抽象名词。 在教孩子一个新词时,最好从他最熟悉的物品入手。例如:教“杯子”这个概念时,可以先用聋儿自己的杯子,这是他每天都用到、看到的。但只有这一个事物并不够,他可能误以为只有这一个杯子叫“杯子”,而不认识其它的杯子。所以,还要拿来各种各样的杯子让他看,包括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的杯子或者把杯子倒扣过来给他看,让他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家长还可以通过动作演示告诉他“这些杯子都是喝水用的”,让他们了解这些喝水用的物品都是“杯子”。以后聋儿看到他未见过的杯子时,也能把它纳入“杯子”这个语义场内。 儿童学习概念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如上例所述:开始,从具体的 事物入手,然后掌握了泛化的“杯子”概念并能把这一概念与其它相应物品建立联系。在教一个新概念时,除了让聋儿看实物之外,还应让他看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缎子画。开始给他的图片应尽量形象逼真,最好是彩色的,并让该物体尽量突出。例如,你可以让背景和物体的色彩对比鲜明(朴素的背景最好,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可以沿着物体的轮廓用黑笔勾线,以突出其形状。当聋儿对该物体已较熟悉之后,就可以将图形抽象化,使之与真实物品的相似处逐渐减少。最后让他能分辨象征性图画。以前面“杯子”为例,在后期可以让他看不同角度的杯子图形(例如:从上方垂直向下看杯子的形状),这样能帮助聋儿全方位地认识一个事物,并有利于培养其空间立体感。 概括说来,聋儿认识一个物体的顺序是这样的:各种实物样品?形象逼真的图片?抽象图片?词语。以“苹果”为例,在最初出现实物时,聋儿可以触摸它,能看到颜色并能闻到气味,甚至可以尝一尝,这时,他运用了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认识这一物品;到图片阶段,他就只能通过视觉来帮助他认识这一物体;而最后当他另有所指到一个词语时,不需任何图片提示就能在头脑中勾画出这一物品的形象,这说明他真正建立起这一概念了。 在训练初期选择词语时,应选择那些不太难发音的词,或者预先了解聋儿能发的音,依据这些音选择比较接近的词语。例如,他能随意地发一些双唇音,就可选择,、,、,为声母的词汇作为教学内容。训练者对所教物品的称呼要保持一致,否则会引起聋儿对概念理解的混乱。 游戏活动: (1)魔术口袋 选择一个不透明的收口袋子,把要教的物品预先放到袋子里,不要让聋儿看到。训练时,老师神秘地向袋子里看一看,然后向孩子描述该物品的特征,再让孩子伸手进去摸一摸,最后,把物品拿出来,告诉他是什么。这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并能引导他从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一个物品。这个方法也是很好的复习形式,你可以把最近教过的一些物品都放在袋子里面,让他把手伸进去摸一个,但不许看,凭感觉说出拿的是什么,然后再拿出来看看说的是否正确。 (2)什么不见了 根据孩子的水平,选择几个玩具逐一放到他面前,让他看一遍,然后叫他转过身去,偷偷拿走一个或几个玩具,问他“什么没有了,”这不仅是练习词汇的表达,也是对记忆力的锻炼。游戏要根据孩子个体水平的差异决定玩具总数量和拿走玩具的个 数的多少。 (3)藏起来 把两三个盒子或杯子放在桌子上,将你所教的那个物品藏在其中的一个盒子里(不要让聋儿看到),然后你说出物品名称让他找出来。当他能够完成以后,你可能再加入一个或两个玩具,分别藏在不同的盒子里。这时,如果他还能准确找出你要的物品,就说明他确实掌握了这一概念。 (4)投物箱 找一个大小适中的箱子,把一侧底板撤掉,在对应的另一侧挖一个洞。将有洞的面向上,敞开的面向下放在桌子上,把几个玩具或图片放在旁边,其中有新教的词汇和他已掌握的词汇。你说出其中一个物品的名称,当他准确拿出后,就让他把玩具从小洞扔到盒子里(如果拿错了,就不能让步他投掷进去)。之后,要求他重复出这个物品的名称,当他说出后,就把箱子移开,露出桌上的玩具,并惊喜地叫“哇,,,又出来了~” 这个游戏除要求聋儿理解词语外,还强调他的表达。对于聋儿清晰度的要求可根据聋儿水平调整。开始时,只要求发出近似的音即可,以后逐渐要求他说清楚才能把箱子移开。 (5)制作图片册 你可以根据不同水平的聋儿制作一些不同类别物品的图片册。有的图片册每页只有一个物品,这是对低水平聋儿的;有的图片册中每页有几个不同的同类物体(例如:几个不同外观的娃娃);有的图片册中比较抽象的线条图画。在让他看图片时,你也可以根据物品做出相应在的动作。例如:看“杯子”的图片时,你可以拿一个真的杯子喝水给他看,让他把物品和相应的动作建立起联系,对物体的功用也能有初步的了解。 你的图画册可以不断增加,每本都可以有一个专门的主题。如“厨房、幼儿园、玩具”等等。这样的画册制作本身很简单,但可能需要你平时多留心各种废旧报刊,一旦发现可用的图片,马上剪下来,积少成多。这样的图册会比你买来的卡片更实用,也更有条理。 虽然你是在进行词汇教学,但要有意识地把词汇放到简短的句子表述出来,让聋儿对语言有完整的感受。你所用的句子应富于变化。假如你在出现“球”时,总是说“这是球”,聋儿可能会笼统地把“这是球”作为一个概念。所以,我们应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短句。如“球滚走了”、“看,一个球”、“去踢球”等等。 在教聋儿词汇时,应先教基本词,然后再扩展到丰富的词汇。例如:先学习“花”这一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再认识“桃花、荷花、菊花”等等更细致的概念。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孩子更喜欢哪个游戏,不同的孩子爱好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孩子比较喜欢的游戏也不宜持续太长时间,特别是一些基础训练游戏,可能每天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所以不要让他玩的太久而产生厌烦情绪,这样会不利于以后训练进行。每个游戏可以规律性地每天做,,,,分钟即可。 每个新游戏在开始时,孩子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了解它,所以不要一遇到困难就太快放弃。游戏活动最好从聋儿已掌握的词语内容开始,然后再进入新的词语,这样他会有更大的积极性来配合游戏。 在学习名词的过程中,不要忽略概括性的类别概念,例如:“水果、蔬菜、食品、动物、植物((((((”这种类别概念由于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对聋儿来说有较大难度,但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物品分类摆放,逐渐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知道哪些东西应该放在一起以后再慢慢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游戏活动之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玩具按一定分类标准分类放好。 在训练活动中可以做一些分类练习,并可引入一些概括性的概念名词。例如:你拿着两个苹果(一个又大又红,一个又小又青)问聋儿“这两个苹果什么地方不一样,”聋儿可能只会分别指着两个苹果回答“大,红色,甜;小,绿色,酸”。这说明他已理解问题的含义,并能找出它们的差异,但却不会使用概括性名词进行总结表述。这时,你要教给他正确的表达方法“它们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味道不一样”,这里的“颜色、大小、味道”都是概括性词语。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也应在适当时间出现。方位名词的学习可以放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你要留心选择时机,如果孩子玩一个盒子和一些方块积木。他可能把方块放在盒子里,或者把它们都倒出来,也可能把盒子翻过来,把方块放在盒子上面,甚至会把盒子扣在摞起的方块上,还会把方块和盒子变换前后位置。这些活动看起来很枯燥,但是孩子能通过它认识物体之间的方位关系。让孩子自己体验这些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玩“藏门门儿”的游戏,让他藏到柜子里,躲到窗帘后面、桌子下面等等,这时你可以强调这些方位方位名词。例如:不对,是藏到窗帘后面,不是前面。还可以把他举起来,同时说“上”,放下来时说“下”。在教这些词语时,可以将一些意思相反配对出现,如“里外、前后”,这样会更利于对概念的理解。 时间名词的学习应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体现。比如你可以用图画的形式画出一天的活动在做不同事情时强调时间概念“天亮了,起床了,现在是早晨。”“天黑 了,我们要睡觉了,现在是晚上。” 2、动词 孩子学习动词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它们,几乎无法用句子表达。学习动词会比名词困难一些,因为动词指动作而不是指能看能摸的东西。聋儿在学习动词时,必须了解很多不同的物体可以做相同的事,同一个动作可以跟不同的对象。教聋儿学习动词,应尺量在活动中学,让他看到相应的动作并自己做出这个动作。 动词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人物外部动作和行为的词汇,如“坐、吃、看、跑”,另一类是反映心理活动的词汇,如“喜欢、想、爱护”,其它如;助动词(会、要、可以„„)、趋向动词(来、回、去„„)、判断动词(是)都放在第三类。儿童学习动词以外部词汇为主,心理活动方面的动词掌握较少。聋儿对动词等类动词的掌握难度最大,但这些内容也不应忽略。它们在日常语言中虽所占比例不大,却有重要作用。 游戏活动: (1)娃娃游戏:你可以选择两个或更多的娃娃,结合你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例如“娃娃上学、娃娃吃饭、生日聚会”等等。开始时,只用两三个简单的动词即可,例如:给娃娃吃饭、吃完饭,给娃娃洗一洗,娃娃要睡觉了。通过这个活动学习动词“吃”、“洗”、“睡觉”,并在动词后面跟不同的宾语以帮助他真正理解动词的意义。在这些活动中,你还可以鼓励孩子说出你在干什么,学习这些动词的表达。注意不要让你的活动变成一节课,而应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2)模仿动作:虽然娃娃游戏是一个介绍动词的使得方式,但还要让聋儿看到真正的人做相应的动作,并能运用到孩子自己的活动中。模仿游戏可以帮助他真实地看到这些动词的含义,并学着做出来。家长一边说“请你象我这样做”,一边随意做出一个动作,让孩子马上模仿该动作,有语言能力的孩子可以一边说“我就象你这样做一边模仿。最好有另一人先示范,帮助他理解。 你还可以先或编一些有动词的儿歌,如“小花猫,跑跑跑;小乌龟,爬爬爬;小公鸡,走走走;小白兔,跳跳跳。”开始时,你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让他模仿,之后在要说到动词时,你不要做动作而故意停下来看他,等他做出相应动作最好能引导他说出这个动词。 在日常和教学活动中,你可以要求聋儿在做动作之前先说出这个动词。例如,在吃饭时间或在教学中准备一点儿吃的东西,你自己先说“吃”,然后吃一口。你再把吃的东西举到他面前,要求他说“吃”,当他完成后,再给他吃。开始,只要他发出音即可,逐渐要求他说出近似的音,甚至基本相同的音。要注意每次只给他吃一点儿 食物,这样可以增加练习次数,如果一次吃的太多,会影响活动效果。 (3)完成指令:首先由训练者告诉孩子做什么;第二步是让孩子告诉训练者做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语言的使用价值:当他说出词语时,人们会按他的口令行动。如果他说出的并不是他想的词语,你要照他说出的口令做,这样他会更明确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名称,并会牢固地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开始时,最好有另一人合作演示。 (4)图片册:选择一些人物做不同动作的图片,问聋儿“XX在干什么,”也可以选择一些用品的图片,问他“我们用XX干什么,”例如,看到“碗”的图片,问他“碗有什么用,”看到“糖”的图片,就做出“吃”的动作。 在日常活动或外出时,我们常常会指一些东西给孩子看,问他“这是什么,”但是往往会忽略人们的活动。我们应该对发生的事情给予同样的关注。例如“看,小朋友摔倒了”,“阿姨在买东西”,还要经常向他提问“看,他在干什么,” 反映外部动作的动词较易掌握,但反映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助动词等较难理解。在教这些词时需要老师额外的提示。例如,对聋儿提问“你想吃苹果吗,”不要省略为“你吃苹果吗,”要强调“想”这个动词,并要求他做出相应回答“想”或“不想”。在教“喜欢”一词时,一定要先了解他喜欢和他不喜欢的东西。假如你知道他爱吃香蕉,就问他“你喜欢吃香蕉吗,”同时把辣椒递向他嘴边,即使他不会说“不喜欢”,也会做出拒绝的表情和动作。这时,你告诉他“噢,你不喜欢吃辣椒。” 在教这类概念时,不要以你的意愿代替聋儿的意愿。比如,你喜欢吃苹果,就断定他也爱吃苹果,因此在活动中教给他肯定的答复。那么,即使他能回答出“喜欢”也是无意义的,一定要让他确切理解喜欢和不喜欢的含义。所以,在教这个内容之前,需要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聋儿的喜好,并且活动中要有喜欢和不喜欢的物品对比出现。最好还能有其他人参与,每个人分别告诉他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让他知道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 在教“有”和“没有”的概念时,可以做一些藏东西的游戏。先让他看一个小玩具,然后拿到背后,握在一只手里,再把两只手都握拳拿出来,让他猜猜玩具在哪只手里。当他指向一只手时,就把这只手打开,同时说“没有”或“啊,对了,有玩具”,再打开另一只手,对比告诉他“有”或“没有”。还可以在桌子上放几个盒子,偷偷把一块糖放到其中一个盒子里,让他找一找糖在哪儿。每打开一个盒子,都要告诉他“有”或“没有”,也可以采用问话方式“这里有吗,” “会”和“不会”也是较常用的概念。通常他们会比较快地理解哪些动物会飞, 哪些动物会游泳,然后把对“会”的理解进一步扩展。“会”和“不会”同样应该配对出现。对聋儿提问:谁会看书,谁不会看书,谁会浇水,谁不会浇水,“ 在掌握了一些动词之后,就可以学习使用动宾词组和简短的句子,如“吃苹果”、“妈妈打”、“穿衣服”等等,还可以学习“有”字句和“是”字句的表达,如“宝宝有花”、“这是杯子”。 3、形容词 形容词的学习会使聋儿的语言大大丰富起来,通过形容词人们可以描述事物,特征,并能表达自己的感觉。例如:“这是一个红色的、大苹果”、“我觉得很冷”、“我吃饱了”。在学习形容词的过程中,一定要调动聋儿的多种感受来学习。通过嗅觉可以区分“香”和“臭”;通过味觉可以学习各种味道;通过触觉辨别“软硬”;通过皮肤感觉感受“冷热”;通过视觉认识颜色、形状等等。 当聋儿开始学习形容词后,你在教他认识一个物体时,要有意识地从各个方面加以介绍。以“苹果”为例,要让聋儿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用手捏一捏是软的还是硬的,尝一尝是什么味道,闻一闻香不香。还可以拿它和橘子做比较,让聋儿找出它们在哪些方面不一样,而在哪些方面是一样的。引导聋儿全面回答“苹果和橘子都是圆的,苹果是硬的,橘子是软的;苹果是甜的,椰子是酸的„„”在学习形容词时,可以教给聋儿大量的反义和近义概念.通过反义词的学习,可以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象“大小、高矮、长短、快慢”等概念都是比较而言的,都具有相对性,例如“熊猫比小狗高、大象比熊猫高,而长颈鹿又比大象高”,所以,没有绝对“高”的概念。学习反义词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例如:漂亮一美丽,胖一肥,高兴一快乐。聋儿掌握越多的形容词,语言也就越丰富,这也可以为以后写作文打下良好基础。这些反义词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一种意思的表达并非只要有一个词就可以了。 在学习形容词时,有的聋儿会将一些概念混淆,如把“短”和“少”都理解力成“小”。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聋儿确实理解每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并要他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例如,学习“大小”,就要包括物体外形的大小(大苹果、小苹果),声音的大小,力气的大以及年龄的大小等等。随着聋儿语言水平的提高,训练者要逐渐加大形容词的难度,尽量让聋儿缩短与正常儿童之间词汇数量的差距。例如“热闹、孤独、着急、洁白„„”这些词汇都要有意识地介绍给他们,不要觉得这些词太难而避开,甚至一些常用的简单成语也可以作为大班的教学内容。当然,这在根据聋儿的实际水平来决定。 4、其它类词汇 主要包括数量词、代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面三刀类。基数词较易于掌握,可以通过各种物品的按物点数来学习。例如,让他用拨珠玩具按数拨珠,或者让他拿取一定数量的实物。当他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时,说明他已理解了基数词的含义。而序数词对聋儿来说有一定难度。训练者要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帮助理解。例:提问“谁是第一名,第二名是谁,熊猫是第几名,” 量词是汉语中较复杂的一项内容。大多数聋儿直到上学也还不能准确使用所有的量词。一般最先掌握的量词是“个”和“只”,聋儿常常会不恰当地把这两个量词推广到其它物品,这时,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我们、你们、他们、大家、自己„„),批示代词(这、那„„)和疑问代词(谁、哪儿、什么„„)三类。正常儿童在2—3岁期间出现各种代词,以后逐渐增加发展起来。在代词出现的初期,正常儿童也常常将一些人称代词混淆。当你对他说“给我糖”时,他也说“给我糖”,而不会转换成“给你糖”。 聋儿达到相应水平时,训练者要有意安排代词的使用,不能总是用名称替代代词,例如,把“明明吃苹果吗,”改为“你吃苹果吗,”对他说“给我一个”,而不说“给妈妈一个”,通过大量使用这些代词,帮助他理解。 疑问代词的出现是有顺序的,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做什么、哪儿、谁”,以后逐渐出现“从什么地方,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等等。在聋儿语训中,也应大体遵循这一顺序,而各代词出现的时间要依孩子的个体差异来决定。 在不同时期,我们要集中于一些疑问代词的提问。最简单的是“这是什么,这是谁,”然后发展到“XX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地方,”当聋儿能回答“这是什么”“这是谁”的问题时,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了疑问代词“什么”和“谁”,因为他可能依靠你的手指向这个人或物而做出回答。我们要大量扩展相关的问题,如“谁的鼻子长,小狗的前面是谁,谁在小猫后面,小猫和谁去钓鱼,什么东西是白色的,你在玩什么,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当聋儿能自如回答这些问题时,说明他对这些代词有了充分的了解。 有关“为什么、从什么地方”等的问题虽比较抽象,但通过教学实验发现:通过大量教学实验说明,孩子们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提问,只是掌握速度的快慢会因聋儿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而不同。 副词包括程度副词(非常、最、更„„)、时间副词(成上、刚刚„„)、范围副 词(都、一共、只„„)、否定副词(不、没„„)、证据副词(也许、究竟„„)等等。 很多孩子因为开始不明白否定的意思,而被认为是不服从。其实可能只注意了你说的个别词,例如,当你说“拿来球”后,他能把球拿来,并不能肯定他完整地听到和理解这三个字,可能他只听到了“球”这个词。当你对他说“不要踢桌子”,他可能只抓住“踢桌子”这三个字而继续这样做。这时,一方面你要教给他良好的常规,另一方面也要确保他理解这些语言内容。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就会发现其实不仅是对聋儿,就是对正常儿童,制止他们做什么要比让他们去做什么困难得多。例如,你说“不要去摸墙”和“去摸摸墙”,后者的准确率会高得多,所以,让聋儿确切地理解“不”并自学停止某个动作是很重要的。 你可以设计一些教聋儿理解否定要领的简单的游戏活动。 活动“把一些物品放在屋子四周,对聋儿说“找出不是红色的东西;看看哪个不是动物”等等。开始时,他可能拿来正好相反的东西,你要告诉他并引导他拿来正确的物品。如果他拿对了你要说“对了,它不是红色的,是兰色的”或“好,这是一辆汽车,不是动物”,他每拿对一次,就可以给他一个小筹码,在游戏结束时,你可以让他用手里筹码换一块糖。 在教“不”这个要领时,你还可以选择一些他不喜欢的东西。假如他不爱吃橘子,你就拿一个橘子问他“你吃橘子吗,”如果他摇头,你就引导他说出“不吃”。 其它各类副词在语言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语训中不能能遗漏。例如:你可以选择两种他比较爱吃的食品(最好其中一个是他更喜欢的)先后拿出来,每次都问他“你吃XX吗,”如果他都做出肯定回答,就把两个物品都放在他面前,问他“你更喜欢吃哪个,”他不明白“更”的含义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选择其中一个就可能了,同时老师要告诉他“噢,你更喜欢吃XX”。 用几个高矮不同的玩具,让他从高到矮排队并拿出最高的一个玩具,帮助理解“最”的概念,在教秋天的主题时,你可以画一棵树,上面贴一些树叶,给他们演示树叶掉下来了,并问聋儿“树叶都掉下来了吗,”以理解“都”的含义。在日常活动中,也要多举例巩固。例如“小朋友都吃饼干了吗,小朋友都来了吗,”训练者通过有意识地大量使用这些语言,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较抽象的副词,并逐渐学习加以运用。 介词包括表示对象的介词(对、比、让„„),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从、向、在„„),表示目的方向的介词(为了、经过„„),表示依据的介词(按照„„)。 介词中最常用的是“在”,很多聋儿在表述“苹果在桌子上”这样的句子时,总 是把“在”漏掉。而成人常常因为能理解其语义而是忽略这种错误,不加纠正,从而造成聋儿的语句中总是丢失介词、助词、连词等虚词的现象。对此,我们应给予注意,并加入一些提问,如“杯子在哪儿,小猫在什么地方,” 很多词汇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例如“经过”一词似乎很难理解,其实我们每天都有机会对聋儿说这样的句子。如果带他去商店,可以一边走一边告诉他“我们经过了一棵大树,经过了一个红绿灯„„”在训练中可以用玩具来演示这些内容。“比”是一个需要简单的逻辑思维帮助理解的概念。例如用大象、长颈鹿、熊猫、猴子让聋儿比较出:谁比大象高,谁比熊猫矮,老师还可以给他们一些推理性的问题:小羊比乌龟跑得快,小白兔比小羊跑得快,小白兔和乌龟谁跑得快,在学习这类词语时,不能只是让他背诵“大象比熊猫高;小白兔比乌龟快”,而是需要他们掌握比较的方法进行推断。 连词:最常见的连词有“和、或、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等等。其中复合句的连词较难掌握。要求复合连词的表达对小班聋儿是不太适宜的,应该根据聋儿水平在中班或大班出现。训练者在活动中可以对聋儿进行一些引导,如“小猫和谁去钓鱼小朋友为什么哭了,”复合连词的表达对小班聋儿不适宜,可根据聋儿水平在中班或大班出现。 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了、着、过„„”当聋儿能表述句子时,就要强调助词的使用,例如“这是我的书包;小熊抱着小猫;握飞走了„„”其中“的、着、了”都不能漏掉。“过”的使用是对以往经验的回忆。有时我们要有意地过去的活动提问,帮助他们回想过去的经验。例如“你看过大海吗,”同时把他去大海玩的照片拿出来给他看。通过类似的活动逐渐帮助聋儿理解“过”的含义。 二、词组 词组主要有以下几类:偏正词组(如:红苹果)、动宾词组(如:看电视)、主谓词组(如:乌龟爬)、联合词组(如:又大又甜)、述补词组(如:飞回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上各类词组全面的学习。 当孩子刚刚开始学会说话时,虽然只能说一个词我们也非常高兴。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能够猜出聋儿的意思而持续地满足于这一水平,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分单词的表达,从而在无意间鼓励了聋儿用一个词语表达他的意思,这会不利于聋儿语言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应该及时鼓励孩子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聋儿出现以下情况你就应马上开始鼓励孩子使用两个词语。1、在你记录中,已有几次他自己把两个词语连在 一起说。2、孩子能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单词(30-50个左右)。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粗略的原则,孩子是非常不同的,一定要注意他们个体的差异。如果把他们推得过快,可能反面会让他们不知所措。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娃娃或动物玩具设计游戏活动,如“娃娃踢球”、“小猫吃饭” „„开始时,你一边用不同的玩具做相应的动作,一边自己说出这些词语;然后你说,让他用玩具做动作;还可以互换角色,他来说,你做动作。选择几个而不是一个人玩玩具,是为了加大难度。这样他就必须首先说出是哪个人物,再选择其它用品说出相应的动词。例如:第一排玩具是小猎、小狗、猴子,第二排玩具是椅子、床、毛巾。他要把这些玩具互相搭配并说出相应词组,如“小猫坐”、“小狗睡觉”等等。 类似的活动也可以不要玩具。一人说,一人做动作。说和听的角色要及时轮换,让他多一些说的机会。活动中必须要求聋儿说出两个词,别人才能做出动作。如果他用手势表示“妈妈站”,但说成“妈妈坐”,这时就让家长坐着不要动,大家要按聋儿的语言内容行动。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会加以纠正。 大约在中班时可以出现“组词”这一训练形式(也要根据聋儿个体水平来决定)。组词有利于培养聋儿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发展想象力。组词的内容要由易到难,如“吃()、大()”,这类组词比较简单;而象“又()又()”、“越()越()”这类组词难度较大。在学习组词时,首先要给聋儿大量的例子,丰富他对语言的感受,再逐渐学习自己创造组词。 三、完整句子 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在们们的语言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复句也是必不可少的。单句主要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感叹句,另外,“被”字句和“把”字句是比较常用的特殊句式。 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陈述句在语言交往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较为简单,所以,它可以作为聋儿语训中较早学习的语言内容。其中“有”字句、“是”字句、“在”字句使用最为普遍。例如:我有书包;她是妈妈;杯子在桌子上。在教肯定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否定句的学习,如:我没有糖;那不是妈妈;杯子不在桌子上。 疑问句包括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和反问句。是非问句的回答最为简单,例如“这是苹果吗,”这句问话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刚开始教聋儿疑问时,可以先从此类问句入手。但不要局限于此,应尽快向特指问句发展。是非问句对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要求很低,而特指问句则需要聋儿理解问句的具体内容,并要开支脑筋思考,用相应的语言来回答。例如“你喜欢吃什么菜,今天是星期几,谁会游 泳,”对这种问题,聋儿无法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特殊问句的学习对聋儿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进行对话交流有很大帮助。 开始时聋儿可能只会机械地重复你的话,而不会回答,这时最好有另外一个人引导他说出答案,大多数聋儿在训练初期在对话交流方面都比较困难因此要在教学活动中大量对他们提出问题。并要逐渐引导聋儿能主动提问。 选择问句对聋儿来说难度较大,例如“你喜欢小猎还是小狗,”“他是不是老师,”家长要非常细致地根据聋儿语言水平的变化调整自己语言的难度。我们在提问时不要总以单一方式问话。有些问题内容一样,但问话方式可以不同。例如“他是爸爸吗,”和“他是不是爸爸,”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但对聋儿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内容,后一种形式的难度比前一句有很大提高。 反问句的难度最大(例:你难道不会吗,),一般聋儿进入大班,甚至入学以后才开始慢慢掌握。 祈使句是要求别人做一件事。祈使句的教学可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日常活动中开展。例如:设计一个“做客”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习“请坐”、“请吃糖”等祈使句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说“吃饭前要洗手;不要打人„„”聋儿会潜移默化地学习这些祈使句。 感叹句中往往有大量副词和证据词的参与:这朵花真香啊~你太好了~其中的“真、太”都是副词,句尾的“啊、了”是语气词。要学习感叹句,必须先学习相应的副词和证据词的使用,知道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家长在教聋儿感叹句时,应该伴有相应的表情。当你说“你的衣服真好看~”时应伴随非常欣赏的表情;而说“我太累了~”时就带着极其疲劳的感觉到,通过表情等帮助聋儿理解感叹句。 在一个孩子能象成人一样用句子讲话之前,他要学习很多技巧,但他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技巧。所以人们会看到儿童的语言从咿呀学语到表述一个词,然后开始尝试把两个词放在一起,如“不没”,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向下一阶段发展。当儿童刚刚开始把几个词放在一起时,不会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并且语句很不完整。儿童这个阶段的语言让我们想起了发电报时使用的语言,发电报时我们尽量删除不影响内容表达的词语,例如“周一9:00抵京”。聋儿这个阶段的语言也是如此,如“糖没”。他们的敦词语已经能够传达他的意思,但却遗漏了我们称为“功能词”的词语,也就是那些本身没有意义,但能使句子表达更完善的词语。这时,我们要想办法使聋儿的语言结构更长更准确。 在娃娃游戏中,只要聋儿能使用两词句,如“娃娃吃、娃娃洗,”家长就可以引 入三词句,并要求他在活动中完整表述,如“娃娃吃糖”、“娃娃洗脸”等等。 在这个时期,你可以做一特殊的图片册。用白纸钉成一个本,从中间横向剪开,保留一边相连,这样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可以分别翻页。在图册的上部贴一些人物或动物的图片(也可以自己绘画);下部是一些物品的图片。上下两部分可以用相同或不同的动词连接成完整的三词句,如:妈妈吃苹果;小猫吃苹果;小朋友爬山„„两部分词语可以任意结合。开始时,你可以一边翻页一边自己说出相应的句子;然后变为你说出句子,让聋儿找到相应的两张图片内容,不断丰富名词和动词的词汇量。 在生活中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对聋儿提问“XX在干什么:”这种需要词组或短句来回答的问题。如果要强调句子的完整,有时还要调整你讲话时重音的位置。我们在对聋儿说“这是我的书包”这句话时,常常会强调“我”和“书包”这两个关键词,如果持续这样,聋儿就会习惯于把“这是”、“的”这些词语漏掉。 复句或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关系(一边„一边„)、承接关系(先„然后„)、递近关系(不但„而且„)选择关系(是„还是„);偏正复句包括因果关系(因为„所以„)、转折关系(虽然„但是„)、条件关系(只有„才„)。 复句的完整表述,特别是关联词的使用对聋儿非常困难,大多数复句在中班或大班以后才开始出现。其中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相对较早掌握,而其它复句要更晚一些。但我们要明确一点:如果我们不教给聋儿,他们就永远没有机会去掌握,不要因为我们的思想限制孩子语言的发展。 很多句子我们可以有意识的穿插在日常活动或教学中。例如:在讲“四季”这一主题时,我们可以引导聋儿进行总结“春天(秋天、夏天0回下雪吗/冬天会下雪吗,春天(秋天、冬天)有荷花吗,夏天有荷花吗/由此,我们引出条件复句;只有冬天下雪,只有夏天才有荷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聋儿说“先洗手,然后再吃饭”、先学习,然后再玩儿“。通过不断的语言积累,有一天他可能突然会对你说“不,先玩儿,然后在说说话”。这时,他已开始运用这种语言了。 对于四、五岁以上的聋儿,我们可以尝试问他“为什么”的问题。例如“小朋友为什么哭,你为什么穿棉袄,”不久,你会惊喜的发现他已能基本准确的找出答案了,但可能还不会使用“因为„所以„”的句型。“为什么”这一类的问题不但有助于聋儿语言的发展,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聋儿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寻找原因。 当聋儿对这些句型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就引导他们在语言中主动的加以使用。开 始可能就很困难,家长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帮助他们。首先你要给他大量的例句。初期聋儿造的句子可能和你的非常接近,只是更换个别名词,但这已是一个进步。当他能够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句子内容时,聋儿的语言就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开始向正常人的群体靠近了。 四、对话交流 前面已经强调了对话交流的重要性,而且对话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环节。为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尽量创设有利于对话交流的活动和情景,并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捕捉时机加以巩固。这一点要从小就开始进行。在聋儿掌握足够的语言技巧之前就要和他有大量的语言交流,即使他不能回答甚至不理解也不要紧。 由于很多家长能很好的预先猜想出聋儿的需要,所以他们不需要讲话或只通过手势,其愿望就能得到满足。因此聋儿认识不到语言的价值,也就没有语言的积极性。何况对聋儿来说,学习语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们在没有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可能很快就会放弃。实际上溺爱的父母鼓励了孩子使用手势进行交往或完全不与人沟通。设想一下:当我们出国时,如果能通过手势与人交往或者很多人能明白我们的语言,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外语水平也就提高很慢。所以,家长要让聋儿认识到语言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要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手段和聋儿沟通。 你可以有意识的把聋儿喜欢的某件物品放在他视线之内,但要在他能拿到范围之内,这样往往会激起他向你表达要求的愿望。如果他指向那个物品,你就要求他说出“给我XX”,如果有另一人辅助最好,你对聋儿的要求应根据其水平来制定。例如,对一个不能发音的聋儿只要跟着发出声音就可以满足他的愿望;以后逐渐要求他把“给我XX”发准确才能满足他。 训练初期不要在聋儿每次提出需要都要求他说,要求过于频繁会让他反感而抵触说话。你可以在聋儿比较愉快的时候选择一段时间要求他讲话,以后逐渐把这段时间延长。如果该聋儿不会和人目光交流(这是交往的基本技巧),你在训练时可以把他需要或喜欢的物品放在自己脸的旁边,以引起他对你的注视。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你要同样要求聋儿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在他需要你抱时,就要求他说出“抱我”或“抱”。 在这种训练中,你可以让聋儿明白三点: 1、语言是有价值的—使用他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要想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想要什么。 3、要和别人交流,必须注视对方。 当他能够用单词说出自己要的物品时,你就可以把几个同类但不完全相同的物品 放在一起,提高语言的难度。原来在不同名称的物品中,聋儿只要说出其名称就可以了,但现在必须要更详细的描述他需要的那个物品的特征。例如:你把几个颜色和大小不同的的汽车放在一起,聋儿要从中选择一个就必须做出这样的描述“蓝色的大汽车”,无论他漏掉颜色还是大小都无法精确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一个。如果聋儿出现困难,家长可以引导他总结出这样的语言“你的车和我的车有什么不一样,哪个车大,你喜欢什么颜色„„ 我们要尽可能设计一些问题要求聋儿描述一件物品或表达出他要干什么。不要总是问他们早已掌握的,答案非常明显的问题。过多的此类问题可能让聋儿觉得对话毫无意义;还应该避免总是问“是”或“不是”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聋儿水平设计不同的问话。假如他只能说单个词语,可以对他问这样的问题“他在干什么,,你想玩什么,”当他的语言水平提高了,我们就要把问题调整为需要更多词语回答的水平,例如“他们怎么了,他为什么哭了,”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你可以逐渐帮助聋儿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 很多孩子喜欢看别人画画,并且自己也喜欢画,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绘画的形式,并在活动中加入一些语言对话,如“我们画什么呢,谁在这间屋子里,把桌子放在哪,窗帘用什么颜色的,”你在绘画中不断的向聋儿提出问题,为他创设语言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聋儿会因为他的意见能被采纳而非常高兴,从而激发其对话交流的积极性。如果这个聋儿不爱讲话,你可以想一些办法。例如:你画了一只小白兔,但故意说“看,我画了一只猫”,这可能会引他说出“不对,这是兔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和聋儿说话没,在你做事时,要清楚的告诉他你在干什么。例如“我在盛饭、我在叠被子”,其间你可以强调物品的名称或对他提问,如“这是碗。你用什么吃饭,你吃的什么菜,”你还可以有意识的围绕某个词汇做一些小的变化,例如“现在该洗盘子了,把盘子放到水里,先洗大盘子„„”在你‘现场广播“时即使他没有非常注意你讲话的内容,或不完全理解你的语言,但至少他知道有人在对他讲话。在活动中你可以故意让聋儿帮助你拿取物品。开始让他拿放在近处显眼位置的物品,逐渐提高难度,让他拿 较远地方的物品,如”帮我把毛巾拿来,它在小柜子里,不,不是粉色的,是那条白色的。“然后,你可以尝试让他从其它房间里拿来东西。这是很好的语言练习方式,而且,聋儿完成任务后会有成就感。 选择一些物品的图片,针对图片内容对聋儿体温。例如,把楼房、苹果、一杯水、公共汽车的图片放在他面前,再拿一张爸爸的图片给他看,并问他“爸爸住在什么地 方,爸爸吃什么水果,爸爸渴了,怎么办,爸爸坐什么车上班,”你也可以选择同类物品的图片,用牙刷、毛巾、梳子、碗的图片对聋儿提问“明明用什么刷牙/明明用什么吃饭/明明用什么洗脸„„”如果聋儿答对了,就把相应的卡片给他。卡片完全拿完以后,给他一个奖励。如果他拿错了,就告诉他正确答案,但不要给他卡片。在活动中,尽量要求他把句子说完整,如“爸爸坐公共汽车上班”、“明明用毛巾洗脸”。 猜猜看游戏:在孩子面前放一些物品,家长手里拿着其中一件物品的卡片(卡片背面朝向聋儿,不要让他看到图片内容)进行描述,但不能说出其名称。如“他是圆形的,可以在地上滚,可以踢,还可以拍”。在描述时,眼睛不要看向该物体。描述完后,让聋儿拿出相应物品并要求他说出其名称。如果拿对了,就把图片给他,并给予奖励。家长也可以描述一名小朋友的特征,说出他的性别、衣着、发型等,但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让其他聋儿猜一猜说的是谁。这种活动可以教给聋儿全面描述事物、总结其特征的能力。 家长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纸板娃娃,并在另外的纸上画出几套不同的衣服、裙子、裤子等。在活动中,你对聋儿说“给娃娃穿红色的衣服,给娃娃戴兰色的帽子„„”让他选择,然后互换角色,聋儿说,你来做。 角色游戏也是很好的对话练习方式。家长和聋儿可以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医生和病人、主人和客人、妈妈和孩子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学习不同的对话。我们还应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自己选择并作出决定。这种问题对聋儿很有意义,如“你想玩什么玩具,你想吃什么,”开始时,最好给出两个选择物放在他面前。例如“你吃面包还是吃饼干,”“你穿兰色的衣服,还是红色的衣服,”即使他不完全理解选择,但坚持做这种练习,聋儿很快就会明白,这是培养他自己独立思想的好方法。 在活动中家长要培养聋儿有条理的主动组织描述事物的能力。你拿出一个娃娃,让聋儿描述这个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不要总是你说一句,让孩子模仿一句。要给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讲述的机会。开始时,他的讲述可能会非常零乱且不完整,要加以引导,帮助聋儿丰富语言并使其语言有条理性。如描述娃娃,可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让他细致观察娃娃的头发、眼睛、嘴、衣服等等。在聋儿主动描述的活动中,他们不再依赖别人,而要独立组织语言。家长可以从中发现聋儿语言的弱点。 外出活动是学习语言,增加生活体验的良好机会。在出发之前训练者应做一些准备工作,回来以后还要进行复习。 如果你要带他去发信,就要先让他看到把信放到信封里封好,并用图片教他认识邮票、邮局、邮筒等。告诉他你要做什么及整个活动过程:去邮局买邮票,用胶水贴 在信封上,投到邮筒里。然后带他去参与整个活动。回来后,再用图片复习一遍,并对他提问“我们去什么地方,我们去邮局干什么,” 家长要注意培养聋儿讲述事情的逻辑性。开始聋儿试图描述一个物体或一件事时,往往缺乏条理,让听者不知所云。我们可以给他一个物品,让他描述出这个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功用。例如,给他一个杯子,引导他描述“这是一个白色的杯子,上面画了一只小熊。这个杯子是用玻璃做的,我用它喝水。”开始聋儿可能完全不知从哪里入手,需要你通过体温加以引导。聋儿往往只注意物体的外表,只描述外部特征,而他看不到的东西就会忽略。如:动物的叫声、习性、物体的功用等等,要引导聋儿产生丰富的联想。聋儿语言还存在杂乱无序的缺陷。在做这种训练时,家长要培养他有序的讲述,这种理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能很好的跟父母和老师交往,这并不意味着他和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所以有意识的鼓励他多和周围人交往。很小的孩子开始不会在一起玩。即使他们坐在一起,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游戏。这时如果你看到两个孩子进行对话,你可以留心观察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他们不回答对方的问题,并且不会等待倾听,轮流表达,经常同时说话。这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交流。 在孩子刚开始一起做游戏时,都是做一些语言交流少的游戏,如:互相追逐,踢球,藏门门儿等。游戏经常会因为有孩子破坏游戏规则而停止,这时,会有孩子说“你犯规了,还没到你呢。”在玩玩具时,他们都是拿自己喜欢的一个,争抢会经常发生。他们这时还不会把愿望放到词语里,例如“我能玩这个汽车吗,”或“他是我的。” 成人往往会对有残疾的孩子提供额外保护,允许他们不申请就拿别人的玩具,或者不要求他们遵守游戏规则。从长远发展看,这可能是错误的爱。聋儿能和正常群体一起游戏,并被他们接受是和重要的。如果他不能遵守顺序等游戏规则,其他孩子很快会不愿和他玩,并疏远他。 下面要介绍一些帮助聋儿和其他孩子合作交流的游戏。其中有些游戏难度较大,是为已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设计的。对更小的孩子,你要从一个简单的合作游戏开始,他们能从中学习轮流和顺序。家长要比较缓慢的提高游戏难度。 用小木板或纸板做一个股子,在六个面上交替涂上红色和绿色,再做一个简单的格子棋盘和两个或更多的棋子,孩子们轮流掷股子,如果停在绿色面上,玩者可以把他的棋子向前走一步;如果停在红色面上,他就必须等下一轮。家长可以提高游戏难度;在一个绿色面上点两个点,在一个红色面上点两个点。当聋儿掷到带两个点的红色面时,就向后退两格。在这个游戏中可以有很多语言交流的内容:该我了;太好了, 我可以走两格;我到了。 上面的游戏比较安静,下面是一个运动的游戏。在障碍物少的大屋子里画出一块区域。一个“指挥者”站在区域的一边,其他孩子站在另一边。指挥者发出口令“穿白色的衣服的可以过来”,或者“戴眼睛的可以过来”,指挥者说完后,所有的孩子都向这边跑,指挥者可以去抓不符合条件的小朋友,被抓住的人要站到外面。最后一个被抓住的人可以做下一轮的指挥者。游戏开始时,家长来做指挥者,以后可以尝试让孩子来指挥。语言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开始只说一个条件,以后可增加到两个,例如“穿黑色鞋子和梳小辫的可以过来”,这就需要聋儿完整的听取。 、儿歌和故事 五 儿歌和故事对儿童学习语言有很大帮助。通过学习儿歌,可以培养聋儿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并能丰富词汇。儿歌的选择要根据聋儿的年龄和语言水平来决定。 小班的孩子可以学习句子短小、抽象概念少,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主的儿歌。例如“哗啦拉,下雨了。打雨伞,跑回家。”“小花猫,跑跑跑;小白兔,跳跳跳;跑跑跳跳身体好。” 中班选择的儿歌可以在句子长度和语言内容上提高难度。如“圆圆的大饼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小麦磨出来;黄黄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这个儿歌中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帮助聋儿认识并思考事物的来源。儿歌中出现了问话的形式,有一问一答的呼应。但这个回答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表述的,没有角色变化,难度比较低,儿歌中的词语以形容词、名词、动词为主,较易于理解。 大班选择的儿歌应在抽象思维方面有所提高,词语内容应更丰富,儿歌形式可以向散文过度,如“是谁,敲着窗户沙沙响,是我,我是小雪花,我从天空轻轻飞下来,告诉你;冬天来到了。”这首儿歌虽然字数不多,但有分角色的一问一答,代表两个人的对话。儿歌使用了人称代词“你”和我“我”;有“从„„来”的较抽象的句型。而且这首儿歌不象前面简单的儿歌那样每句话的字数相同,而是采用了类似散文诗的表达方式。老师应尽量要求聋儿有语气的背诵,体会儿歌意境的优美。所以要真正理解和表述这首儿歌难度较大。 下面以同一主题内容三个年龄段不同的儿歌为例比较其差异性。 主题:‘秋天“ 小班:天到,天气凉。菊花开,树叶黄。 中班:秋风吹,树枝摇,红叶黄叶往下掉。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象蝴蝶。 大班:秋天到了,树叶从树枝上纷纷飘落下俩。树叶落在地上,小蚂蚁爬过来。把他当作小伞;树叶落在沟里,小虫子爬过来,把它当作被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把它当作小船;树叶落在院子里,小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让我们快到南方去。”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小班儿歌内容简短,具体;中班加入了“往、象‘等抽象词语,注重培养聋儿的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大班的语言难度有明显提高,加入了”纷纷、把„当作„“等词语,对想象力的要求更高了。在中班的儿歌中,只要形象上相似的联想,如:树叶飘下来的样子象蝴蝶。而大班儿歌中的“把„当作„”已突破了外形的相似,如“树叶”和“被子、信”等物品并不象,需要聋儿发掘内在联想,并初步建立物体之间大小对比关系的概念。树叶对小虫子来说,可以当作被子,但对熊猫、大象和人就不行。让他们对不同物体进行有参照物的大小对比。 绕口令也是一种很好的儿歌形式。通过学习绕口令,可以让聋儿逐渐感受一些发音相似的差异,以后注意细致的区分。绕口令的选择要根据不同聋儿的发音情况而定。你所选择的绕口令词语内容不能都是他发音困难的,否则会让他有畏难情绪,不敢开口。但是又要有针对性,能专门纠正他某一、两个不正确或易混淆的发音。在刚开始学习绕口令时,要选择难度较低的。 例1: 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头猪,草里一只兔,洞中一只鼠。让我数一数,虎鹿猪兔鼠。 例2: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篮子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以后逐渐提高难度。 例:白猫黑鼻子,黑猫白鼻子。黑猫的白鼻子碰破了白猫的黑鼻子,白猫的黑鼻子碰破可黑猫的白鼻子。 对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尝试加入古诗。要尽量选择词义比较浅白易懂的,最好适于儿童的年龄。如《咏鹅》。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培养聋儿对语言韵律的体会,并为入学后的学习做准备。 故事和看图讲述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有条理的叙述事物,加强思维,分析、概括和连贯表达的能力。 对小年龄聋儿应该开始讲故事,初期的故事要简短,可能需要你自己编。最早的 故事也许只有一个人物做不同的事。画面要尽量简洁,不要有太多事物分散聋儿的注意力,主题内容突出,颜色鲜艳,形象逼真。 有些故事中有很多重复的语句,这对聋儿是很有益的。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把重复的部分留给孩子来说,《拔萝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拔呀 ”这两个句子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孩子往往会对这些拔呀拔不动”和“XX拉着XX 不断重复的语言发生浓厚的兴趣,乐于模仿。 家长在讲故事要注重表情和语气。例如在说道“拔呀拔呀”时,要做出非常使劲的样子;而说道“拔不动”时,要做出沮丧的表情。 对水平较好的聋儿,要多对他们提问。老师要设计大量的问题。例如“老爷爷在干什么,爷爷叫谁进来了,小狗拉着谁,谁拉着奶奶,小猫面前是谁,几个人把萝卜拔出来了,” 我们选择一些适宜的故事进行教学时,并不需要遵照书上的文字内容。家长可以根据聋儿的语言水平加以调整,可以增减甚至完全改变语言内容。在给聋儿讲故事的同时,还应培养他看图讲述的能力。聋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基本是被动的学习语言,不需要考虑故事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也不需要自己去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家长应在适当的时候把讲故事的机会留给孩子,改变你讲他听的模式,而让聋儿先试着讲出图上的内容。开始时,可以你讲大部分,把比较简单的留给他讲;之后可以把更多的内容留给他直到让他完整讲述一个故事或一幅图画。在让聋儿自己讲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他组织语言和完整表述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对其逻辑推理,总结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加以锻炼。 在初期,聋儿的语言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语法错误或句子不完整的现象,甚至可能对情节的讲述完全不对,这时,家长可以纠正和指导,但不要打击其自信心。 家长要引导聋儿思考画面以外的东西。聋儿的讲述总是局限于直观的事物中,这一点与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已故事《大象救兔子》的第一幅图为例,同样是六岁的孩子,聋儿描述为“三只兔子,一只黑色的,一只白色的,一只灰色的”,这些都是从画面上能直观看到的内容。而正常儿童是这样讲的“从前,在大森林里住着三只兔子,有一天他们出去玩,他们玩得真高兴啊~”他们说的很多内容是儿童超出画面自己想象出来的情节。 看图讲述在初期要选择人物少、情节简单、色彩鲜明的内容,每幅图只要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 家长可以在活动中让聋儿编故事。例如:在一张纸上画出以下景物:一棵苹果树 上有很多苹果,一个女孩儿拿着一个篮子,一只猴子站在树下。家长一边画一边和聋儿对话,最后让聋儿根据这幅画编出一个故事,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任意的,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充分发挥聋儿的想象力,但事物之间的联系应该合理。 “故事接龙”是前面介绍过的游戏活动。拿一些卡片反面向上摞在一起,每个人轮流摸一张卡片后说一句与卡片内容相关的话,后一人的语言与前一人的内容要相互衔接,循环下去编一个故事。 家长可以故意把一些故事的图片打乱顺序放在聋儿面前,让他排序并讲出故事内容。开始,可以选择给他讲过的故事,以后改为没有讲过的内容。这也是聋儿逻辑顺序的培养。 六(正常儿童言语的发展 聋儿言语的发展过程与正常儿童基本相同,只是发展进度不同。所以在进行聋儿语训时,可参考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在此,对正常儿童的言语发展做出一简单介绍: 儿童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语言的形成主要在婴幼儿期,从听开始。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语言。四岁左右基本形成语言,到五岁左右,儿童的语言日趋完善。概括的说:正常儿童语言的形成是从听到说,理解先于表达。 1(0-6个月:主要发展听的技能,出现了语言前的有声形式。在这一时期,成人与儿童交往,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强化语言。 2(6-12个月:幼儿能把听到的话与相应的动作和事物联系起来。这是成人让他反复听到某种语音,并与对应事物反复联系的结果。这时,成人常常会伴有手势和表情帮助他理解。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咿呀学语。 3(12-18个月:幼儿在这个时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断加强,能执行简单命令,而且开始说话了,但往往只能说一个字或叠词。 4(18-24个月:词汇量达到300个左右,出现了大量词组和简单句式,并开始出现否定和疑问的表达方式。 5(2-3岁:词汇量达到900个左右。能用3-4个词来表达完整的句子。出现了有疑问代词的疑问句,如“那是什么,妈妈在做什么,你是谁,爸爸去哪,”疑问词出现的顺序是:什么、做什么、哪儿、谁。这时,孩子就开始掌握了对话的本领,这时对他以后的社会交往有很大作用。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理解数概念(区分1和许多), 知道家庭常用物品的功能,认识基本颜色,能讲述图片上的简单活动。 6(3-4岁:掌握了约1500个单词,句子含量可达到4-6个,喜欢听简单故事,能讲述简单图片,但讲述语言不连贯,无层次,多重复,句型简单。这时期的儿童能数数,但不完全理解概念。开始出现时间概念:早上、晚上。这时的疑问代词发展到:从什么地方、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等。儿童在这个时期会滔滔不绝的提问,成人对此应加以鼓励。 7(4-5岁:词汇量约2500个,能表达5-7个词的句子,言语交往有很高的积极性。 8(5-6岁:词汇量约达到3000个,句子含量为7-10个,讲述内容丰富,层次比较清楚,有了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9(6-7岁:约掌握了3500个词汇,完整句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有情节,语言连贯清楚。 -4岁是词汇量迅速增长的阶段;4-5岁是言语交往异常活跃的阶段;5-6概括的说,3 岁是语言质量明显提高的阶段;6-7岁时讲述内容丰富主动,层次清晰。
/
本文档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语言训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