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家森林资源现状

2017-10-07 19页 doc 39KB 1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国家森林资源现状国家森林资源现状 生态学1101班 赵蓉蓉 A03110210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也就是说,森林资源是一定区域内生物资源的综合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森林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
国家森林资源现状
国家森林资源现状 生态学1101班 赵蓉蓉 A03110210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也就是说,森林资源是一定区域内生物资源的综合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没有森林,水从地表的蒸发量将显著增加,引起地表热平衡和对流层内热分布的变化,地面附近气温上升,降雨时空分布相应发生变化,由此会产生气候异常。森林对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森林砍伐减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贮藏在生物体及周围土壤里的碳释放了出来。大规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严重的水土侵蚀,加剧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我国森林资源 中国古代森林资源丰富,且分布很广(熊大桐,1989)经历了漫长的传统经济,森林面积随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而缩减,森林消耗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焚林狩猎、毁林开荒、燃料消耗、战争破坏及其他掠夺性质的开发(樊宝敏,2001)。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2.5%(原林业部资源和林政管理司,1997),是当时少林国家之一。即便如此我国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以满足工业发展的能源需求和资源需求。在1981~1995年之间,木材产量为90180万m3,而在1849~1980年之间,木材产量只有106908万m3。由此可见,森林资源的消耗与日加剧,森林资源开始缩减。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和政策格局的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在紧跟世界步伐的同时,不断的自我调整。林业发展从以前的“以经济产业建设为中心”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之后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有力的促进资源的保护(如退耕还林)。自此森林资源的消耗有了一些好转。 第七次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2.0,,其中以台湾省为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我国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由南往北递减,这种水热分布规律决定着我国森林的地理分布格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的自然历史条件差异较大,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林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特征。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一)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珍贵、稀有树木繁多。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北到南跨越的五大气候带,适生着不同种类的森林植物,形成了中国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特色,在世界植物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等多种森林类型。据统计,世界上有木本植物约两万余种,中国约有八千余种,其中乔木树种即达两千余种。 (二)森林资源面积蓄积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小,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从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可知,无论是森林面积还是蓄积,其绝对数值是很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1990年评估报告”,中国森林面积居第五位;林木总蓄积列第八位。 其次,按人均占有量分析,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4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0.64公顷的17.8%。全国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为8.622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71.8立方米的12%。 (三)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亟待调整。 森林资源结构状况,客观地反映了森林资源的特点,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分析,无论是林种结构和林龄结构均存在不尽合理的状况。 (四)林业用地分布差异大,林地利用率、生产力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残次林相比重大。 林业用地分布不均,占土地面积比重差异大。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表示可能用于发展森林资源的土地潜力。全国林业用地面积共2.63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7.4%。林地利用率低,有林地所占比重小。我国现有2.63亿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仅1.34亿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0.9%。 森林生产力较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全国林业用地每公顷平均蓄积为41.81立方米。林分每公顷平均蓄积为83.65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114立方米的73.4%。 森林经营管理粗放,残次林相较大。我国现有森林除西南地区的滇西北和川西、藏东南部等林区还有成片原始林分布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已逐步演替为次生林(人工造林除外),其中相当部分森林,由于经营粗放,管护不当,森林资源屡遭不合理采伐,有些受自然灾害破坏后,形成了低价的残次林分,次要树种占据优势,树木生长稀疏,单位面积蓄积很低。 (五)人工林面积大、发展快,但质量有待提高,扩大森林资源有潜力。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绿化造林事业,经四十余年努力,人工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除了中间有部分已达采伐利用期的森林进行了主伐外,现保存的人工林面积达3425万公顷,占全国现有的有林地面积26.7%,超过了1/4。其中人工林林分面积达2137万公顷,占全国林分面积的19.7%,近1/5;人工林林分蓄积7.12亿立方米,占全国林分蓄积的7.83%。 中国森林资源 资料来源:国家林业局网站 发布日期: 2010-10-25 09:16:09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改革成效显现。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问题 从本次清查结果看,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依然是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龄组结构不尽合理,中幼龄林比例依然较大。森林可采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资源的增长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需求的增长。 三是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清查间隔五年内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比第六次清查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00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 四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四、对策措施 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全面推进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 一是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确保2020年实现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的目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攻坚克难,扎实推进造林绿化进程。加快构筑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风消浪两大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主要江河流域生态保护网络建设。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充分挖掘森林资源增长潜力。 二是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科技支撑森林经营。改革和完善采伐管理,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 三是立足国内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在南方集体林区,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以及珍贵大径材基地建设,形成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尽快将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定产水平,加大森林抚育经营和保护管理的力度,建成大径材和珍贵用材战略储备基地。在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四旁植树,建成以人工林为主体的补充木材供给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是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加保护,建立基本林地保护制度。尽快颁布《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08-2020年)》,编制并落实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早出台《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对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提前介入,加强监管。 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总量,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大力培育碳汇林和生物质能源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严格林业行政执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尽快建立森林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提高森林固碳监测能力。 六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强化各级队伍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专门机构,增强综合监测与评价能力。加快林业数表修编进程,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评估和经营评价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新机制。 我国森林的分布规律 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经度地带性共同决定着森林植被的水平分布。我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2,3 ,而我国森林又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山地的自然条件随海拔增高而出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并对森林植被的分布及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相互交织,构成了我国森林分布的宏观格局。 水平分布:由于地势、地貌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可大致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其界线自北向南大约北起漠河 — 大兴安岭 — 吕梁山 — 六盘山 — 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此线西北部多为地势高峻的高原、草原和荒漠,年降水量少于 400mm ;其东南部则多为低山丘陵及中山地貌,年降水量一般大于 400mm ,因而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在我国东南部森林区,随着自北向南热量的递增,森林植被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在我 国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植被的水平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呈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葛尔盆地为温带荒漠带,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带。 此外,由于我国受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呈经度地带性分布,大致在昆仑山 — 秦岭 — 淮河一线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从东南到西北,也就是从沿海的湿润区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草原和荒漠。 我国森林资源的大致分布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主要用材树种:针叶林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沙松、云杉、冷杉等;阔叶树有桦、杨、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榆、槭、柞树等。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 40.22%,为四大区域中最高的。区内非公有制林业经济和重点工程造林活跃,非公有经济造林 26.32万公顷,占总造林面积的 64.67%;重点工程造林 27.50万公顷,占该区总造林面积的 67.57%。林业产出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该区森林食品干重占全国总产量的 38.53%,是我国森林食品的主产区。该区是我国林业公共财政投资的重点领域,该区单位林地面积投资额为 1 109.27元 /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29倍。 西南的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西藏,主要林区处在横断山脉。这里天然原始林和成、过熟林比重大。面积占90,以上,蓄积量比重超过95,。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和林业投资的重点区域,全国四成以上的投资放在西部地区。 2011年,区内完成林业投资 1 135.31亿元,占全国总投资额的 43.12%。区内造林面积为 324.57万公顷,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 54.13%。该区的林产调料产品、木本药材、林产工业原料分别占全国的 64.63%、48.89%和 57.10%,林副产品生产颇具特色和竞争力。 东部的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南方地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等10省区。南方地区是我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历来林业发达的地区,人工林占有很高的比重。山区的农民有经营林业的习惯。南方森林资源的分布比较均匀。武夷山系和南岭山系较为集中,两个山系的面积占南方地区总面积的22,,而有林地面积占45,,蓄积量占65,。南方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林和竹林基地。如湘、鄂、黔的漆、油桐;鄂、皖、赣、浙的乌桕;浙、赣、湘、黔、桂的油茶;湘、桂、闽、浙、赣的毛竹等。 2011年,东部地区区内森林覆盖率 35.68%,生态总体良好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业经济实力雄厚,林业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区内林业产业体系完整,林业产业发达,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非公有经济造林比重较高。森林火灾发生率为 0.72次 /万公顷,是全国平均火灾发生率的近 2.5倍,生态建设成果巩固任务较为繁重。林业产出水平整体较强且颇具发展潜力,区内林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迅猛,木本油料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70%,木本油料种植成为这一区域的特色和优势。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概况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 2010-05-16 13:28:58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北部和东部分别以黑龙江和乌苏江与俄罗斯为界、西靠内蒙古自治区、南邻吉林省。西起东经121?11′,东至135?5′;南自北纬43?25′,北到 53?33′。东西跨近14个经度,南北相距10个纬度。全省土地总面积约46万平方公 里(不包括由黑龙江省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加格达奇、松岭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8%。 本省多山,山地面积占58.9%,素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其中中山为4.4%,低山为20.4%,丘陵占21.8%,台地为1.8%,山区河谷和冲积平原为10.5%。平原占41.1%。全省的地势大致是南北中部高,东西部低。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区域,东北部为小兴安岭区域,东南部为山地区域,西部为松嫩平原区域,东部为三江兴凯湖平原区域。山地海拔高度在300,1600米左右,平原地区海拔高度在3 5,200米左右。全省河流较多,共有1700多条,分属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个水系。黑龙江为最大河流,是中俄界江。 黑龙江省划分3个植物区和3个亚区。一是大兴安岭植物区。二是小兴安岭,老爷岭植物区,该区又分为小兴安岭,张广财岭亚区;老爷岭亚区;穆棱,三江平原亚区。三是松嫩平原亚区。本省植物种类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有2000多种,其中森林树种百余种,材质优良,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如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椴、槭、榆、栎、杨、桦等。全省现有森林面积2007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5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4.32立方米,森林覆被率43.6%。 根据我省森林资源统现状分析,我省森林资源具有如下特点:1?森林资源丰富。我省森林面积和蓄积位居全国前列。2?森林分布不均。我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松嫩和三江平原森林较少,而这些在区正是我省粮食和畜牧业的主要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省尚有30个覆被率低于全国覆被率水平的县(市)。3?龄组结构不合理,用材林可采资源比重小。我省现有森林资源幼、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4?林分生产力低。林分每公顷蓄积量仅为71.3立方米。5?国有比重大,集体比重小。国有森林面积占93.2,集体森林面积仅占6.8%。6?天然林比重大,人工林比重小。天然林面积占79.7%,人工林面积占20.2%。7?人均占有森林较高。我省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约为0.53公顷,人均占有蓄积约为39.5立方米;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约为0.128公顷,人均占有蓄积约为9.048立方米;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6公顷,人均占有蓄积72立方米。 把握森林资源总体状况 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林业厅 发布日期: 2013-03-25 14:05:3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始终将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林业的内涵日益显现,林业的地位和作用空前突出。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任务。随着国家对林业的投入不断加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强,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2亿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4.3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年均净增2.25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继续增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 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净增211.3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3.66亿立方米,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净增量多31.21%;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1.89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减少0.25亿立方米;人工林采伐量1.23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0.43亿立方米。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比上次清查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有林地中公益林面积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超过10万亿元。 六是个体林所占比重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广大农民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骨干力量。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木材供需矛盾继续加剧;林地转为非林地数量仍然较大,林地保护管理压力不断增加;现有宜林地质量较差,营造林难度将越来越大。生态产品、林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短缺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以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为统领,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一)攻坚克难加快造林绿化进程,确保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我国森林覆盖率低,林地利用率不高,现有宜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为确保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目标,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攻坚克难,加快推进造林绿化进程,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注重营造乡土树种和强抗逆性树种,切实加大实用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确保造林成效。加大重点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和海岸基干林带,加快构筑北方防沙治沙和沿海防风消浪两大绿色生态屏障。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区植被恢复。抓好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身边增绿”,加快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增长潜力。 (二)全面推进森林经营,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森林经营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长期以来,由于忽视森林经营,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中幼龄林比例高,林分过疏、过密比较普遍,林木枯损量年均近1亿立方米,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产力和增强森林多种功能的潜力巨大。为此,必须把森林经营作为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全面加强森林经营工作,以有效解决经营管 理粗放、质量效益低下的问题。建立森林经营技术体系,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最优林分结构和培育经营模式,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科技支撑森林经营。改革和完善采伐管理,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机制,以改革推动森林经营。 (三)增强木材供给能力,维护国家木材安全。木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木材供需矛盾突出。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保障林产品供给的根本途径。必须科学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布局,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高木材供给能力。在南方集体林区,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以及珍贵大径材基地建设,形成我国商品林发展和木材生产的重点区域。在东北内蒙古林区,要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尽快将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定产水平,加大森林抚育经营和保护管理的力度,建成大径材和珍贵用材的战略储备基地。在平原地区,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和四旁植树,适度发展速生丰产林,通过合理利用,建成补充木材供给的新兴产业基地。 (四)实行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保障林业发展空间。林地是林业发展的根基。保护林地是保障林业发展空间、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长远大计。必须坚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加保护,建立基本林地保护制度,严格实施用途管制,强化确权发证,确保林地总量不减少。要尽快颁布《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08,2020年)》,编制并落实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分级管理、差别管理、定额管理、用途管制等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将林地保有量作为地方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落实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尽快出台《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对涉及征占用林地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提前介入,加强监管。 (五)增强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地位和双重作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固碳功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大森林培育和经营管理力度,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能力。大力培育生物质能源林,推广“林油一体化”、“林电一体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可再生、绿色环保的巨大潜力,促进节能减排。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森林资源损失,打击非法征占林地和乱砍滥伐行为,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减少森林的碳排放。尽快建立森林碳汇计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提高森林固碳监测能力。促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森林增汇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氛围与合力。 (六)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森林资源管理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基础保障。要强化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建立国家森林资源监测的专门机构,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监测信息处理和监测技术支撑的核心,增强综合监测能力。加快林业数表修编进程,构建实物度量、效益评估和经营评价标准化体系。强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管理,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加强国有林区、国营林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偏远山区、沙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着力改善林区民生。加快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森林资源行政管理与企业经营分离,政企分开、企社分离,产权明晰、责权统一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肩负重托,不辱使命,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基本 方针,继续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着力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将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1,适宜力度开采 适宜开发主要建立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这也就意味着在开采之前先要把不合理的开采杜绝。以减少因不合理的开采或乱砍乱伐给资源带来的更大浪费。根据“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木材生产,适量采伐森林,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这种资源的高消耗模式将危及中国森林资源前景,导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资源趋于枯竭,迫使提前采伐中龄林,降低林地质量。应加强森林资源的林政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产业化和林地有偿转让使用的新机制。 2,科技投入减少隐性浪费 增加科技投入一方面,增加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及知识水平,培养过硬的专业人才,可以给公司创造个大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是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的收益。这样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目的,而且也能较少资源的需求量,同时也给森林系统更多的时间恢复。 3,森林灾害保护和恢复工作不可延缓 森林灾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生物、化学和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于破坏性严重的森林火灾,除了加强护林防火规章执行力度以外,建立火警的预警系统和加强护林防火组织、工程措施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气象性灾害,在林业生产布局中应予以充分考虑,可通过“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办法来预防,把气象灾害对林木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由于森林资源恢复周期长,这也就决定了必须长期坚持植树造林,长期坚持做森林恢复工作,这样才能在未来给后来人留一片绿荫。 4,其他方面的保护 ? 由于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下降,栖息地破坏和萎缩,导致物种的大量减少或灭绝,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还进口了不少动物,如暹罗鳄、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目前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数已达4 030,5 030种之多。为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原地和迁地保护网,以及强化执法的力度等。 ? 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活动,兴办森林公园,既可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又可促进林区建设,对于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森林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森林资源短缺,在经济发展较低阶段,难以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木材需要和生态需要,必然导致森林资源供求矛盾的增加。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表明,中国一直在努力逐步改善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通过积极增加本国森林面积,保护天然林地等措施,这些为解决世界森林资源压力,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森林资源保护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需要所有人从自身做起自发的保护森林资源。我国森林资源虽缺乏,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采取的措施以有一定的成绩,在未来中国的发展将不会给世界森林资源带来威胁。
/
本文档为【国家森林资源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