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9-04-09 16页 doc 36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T2006年12月11日10:05 商务部网站上海特办作者:佚名 字号:T| 安徽省地处华东纵深腹地,沿江通海,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对接,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经济地理位置。近两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GDP 安徽省地处华东纵深腹地,沿江通海,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对接,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经济地理位置。近两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GDP达5375.84亿...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T2006年12月11日10:05 商务部网站上海特办作者:佚名 字号:T| 安徽省地处华东纵深腹地,沿江通海,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对接,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经济地理位置。近两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GDP 安徽省地处华东纵深腹地,沿江通海,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对接,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经济地理位置。近两年来,安徽省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GDP达5375.84亿元,同比增幅11.8%。这给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促进了与物流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安徽省物流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 一、安徽现代物流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网络已成雏形。 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和管道5种方式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居华东首位;公路运输能力居中部地区第二位;水路航运较为发达,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通全国9个省市,运输能力居中部地区第三位;管道运输从无到有,建成西气东输安徽段主管道和合肥等支管道;开工建设的成品油及原油管道已达567公里。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和现代化通讯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安徽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徽商网”、安徽农网、省烟草公司的电子商务网、合肥海关电子信息网等一批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二)物流服务方式呈多样化发展。 全省已初步规划建设以合肥、芜湖为重点,蚌埠、阜阳、安庆等为补充的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如合肥现代物流园、芜湖港物流园区、安庆市光彩大市场物流中心等。此外,除由流通企业组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徽商集团外,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成的初具第三方物流雏形的企业业加快发展,如安徽迅捷物流有限公司、芜湖港储公司、蚌埠现代物流公司、阜阳汽运集团等。 安徽省主要运输货物包括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以及有色金属等,属运量大、运距长、金额高的货物,物流成本较高,现代物流则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各地区物流业服务与地区产业充分对接。合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网络优势,以物流园区为载体,基本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电为主的制造业物流;马鞍山、芜湖、铜陵沿江地区依托黄金水道,发展以港口为主的原材料及机械装备、汽车等物流业;皖北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流量的煤炭、农副产品物流。 (三)承接国际和国内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 当前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崛起带来了机 遇。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已开始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的对外转移。如联合利华制造基地已从上海转移到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外运合肥物流园将在该开发区竣工。 二、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安徽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市场需求基础的限制。虽然企业内部物流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许多企业物流服务仍在企业内部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目前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展开服务。 (三)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该条块分割式管理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四)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企业短期培训成为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安徽省加快物流业发展采取的措施 现代物流业是一项涉及面广、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推动全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安徽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拟由安徽省发改委、商务厅、交通厅、信息产业厅、等9个部门和单位组成。旨在综合组织协调,促进现代物流全面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重点研究以下问题:一是现代物流用地的预留制度和优惠价格;二是物流园区税收属地化政策和财政返还政策;三是现代物流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的建设问题。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全省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国外资金用于重点物流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 (四)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提高口岸“大通关”效率。拟选取合肥、芜湖口岸作为大通关试点,发展大口岸物流。 (五)参与长三角洲大物流圈的联动发展。与江浙沪共同打造现代物流发展联合体,推动长江三角洲物流按生产、流通和消费区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流通多功能环节合理衔接、信息处理通畅快捷、现代物流园区功能互补的大物流圈体系。 四、推动现代物流业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各种层面的物流规划。国家、各部门和地方三者物流规划应相互协调。物流规划决定全国物流发展,部门规划则是对国家规划的具体实现,地方规划则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区发展目标,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出台便于各产业协作的促进政策。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相互之间缺乏整体衔接;许多产业政策、法令之间缺乏协调性。因此,出台便于各产业协作的促进政策十分必要。 (三)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产业发缺乏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工程技术人员,希望教育部门密切关注国外物流理论和国内物流最新动态,培养高水准物流人才。 (四)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按市场规律,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创造环境。 (五)建立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化体系。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现行标准。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制定各物流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推进物流服务规范标准的建设,形成一整套既适合中国物流发展需要,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国物流标准化体系。 安徽省滁州市发展现代粮食物流的思考 T2007年07月19日08:38 中国食品产业网作者:蒋晓云 字号:T| 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粮食的流通价值。滁州市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粮食主产区其地理位置 国家发改委和粮食局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物流体系,降低粮食流通成本,增加粮食的流通价值。滁州市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作为粮食主产区其地理位置及自身粮食物流特点决定了我市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与粮食主销区之间建立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实现科学流动、畅通运输,大大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的转变。 一、我市粮食物流现状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是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期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地理位置优越。与合肥、南京构成百公里范围的“金三角”,成为衔接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走廊。京沪、淮南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合宁、合徐以及蚌宁高速公路, 104、205、312、311国道和诸多省道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全市历来重视粮食种植,历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中的比重高达90%,粮食收购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由于城市化加快和粮食流通水平的提高,粮食商品量由2002 年的200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280万吨,增长幅度达到40%;同期粮食向外调拨基本保持在100-140万吨。主要流向为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南方地区。我市粮食的流人量较少,流人的粮食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的市场调剂和饲料加工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形成了庞大的粮食商品流通网络和基础设施格局,9个大型国家粮库,280个收购站点,200多万吨的仓容,7000多米的铁路专用线,1200余台的进出仓设备,3个泊位专用码头。在粮食库存方面,积极开展科学保粮,散装储存率达到100%,粮食运输中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干、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为辅助,依托交通运输网络联接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总体布局,粮食储运环节初具机械化水平,使粮食物流作业基本衔接配套,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市粮食物流存在主要问题 (一)物流观念淡薄,缺乏现代粮食物流意识和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当一部分领导和企业粮食物流观念落后,尤其对现代粮食物流的涵义理解模糊,仍停留在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时期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粮食物流理念,对物流的推进放任自流,只强调等待上面投资的被动性,而淡漠了其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来参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把粮食物流只简单的看作是粮食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素质。由于体制原因,全市粮食系统近几年基本没有引进人才。若要实施粮食物流的现代化战略,急需熟悉滁州市粮食系统状况并具备现代营销理念和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虽然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正在加强,但是相对市场需求还相当滞后。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系统功能不强,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1、缺乏对粮食外运的枢纽自控力,管理体制滞后。今天的滁州市粮食流通,大部分是利用当地的社会车辆通过公路交通运输至南京的浦口和六合码头装船水运,(约占滁州市外运粮食的70%左右),部分经过滁州火车站、蚌埠火车站及铁路相关区、县铁路运输系统以及临淮关码头等物流节点外运,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功能、技术单一,对外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缺乏有效的控制力,同样也缺乏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直接制约了滁州市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 2、缺乏现代粮食流通管理方式,物流总成本偏高。我市粮食流通形式单一、单位运输量小、中转环节过多,粮食“散运”率较低。虽然多年来在粮仓建设等硬件设施上做了大量工作,各县(市、区)粮库都实行了散存,但对粮食运输、流通、加工建设方面研究,粮 食物流设施仍比较落后。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低。在运输环节,目前只能是袋装。“买原粮卖原粮”用麻袋将农民生产的粮食装运到基层粮库,经过检验、过秤、拆包等过程后堆放在仓库中,需要外运时,再由人工或机械灌包、称量、装车运到火车站码头,到达目的地后,人工装卸、搬运和入库。包粮流通中间环节多,工作效率低下,需要大量的包装材料和人力。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公路货运空驶率高达47%。全市在运输过程中相对高额的粮食包装运输与装卸成本是粮食流通成本较高的主要原因。 3、物流中心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大型粮食交易和物流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物流发展的需要。深加工能力不足,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从近十年全市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年平均产量基本在350万吨左右,粮食的产销比例很高。但却没有影响广、交易量大的大型粮食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这种现象在粮食主产区较为少见。虽然也有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但粮食深加工能力不强,粮食产业集中度不够,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 (三)信息管理滞后,缺乏现代粮食物流信息平台。 我市粮食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下,大多数粮食企业之间几乎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粮食物流信息化程度的严重落后,导致了地区粮食物流多方参与、无序流动、交易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恶性竞争等诸多弊端,效率和效益在流通过程中损失,阻碍了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进程 三、滁州市现代粮食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已成为粮食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它不仅仅是物资的简单运输,而是涵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是包括粮食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应用的一条完整“环节链”系统。 (一)提高素质,增强和培养企业现代粮食物流意识。笔者认为,物流人才是粮食物流发展的关键,是推动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动力源泉。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粮食现代物流的各类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聚效应,提升粮食现代物流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和普及现代物流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 (二)整合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的功能。粮食物流园区是物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建立和完善需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滁州市粮食局根据粮食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已制定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发展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建立了基础。因此要重点建设滁州市粮食仓储、装卸搬运、配载、加工、运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化物流中心。优先整合存量资源,改造、整合现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资源,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物流资源,建设跨市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物流节点和基地。改革现行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效率。要放宽市场准人,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各类粮食企业兼并、重组改造,培育和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和粮食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经营规模,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专业物流企业。 (三)大力抓好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实现粮食“四散化”。发展“四散化”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一体化运行,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经过三批大规模的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目前,滁州辖区的粮库(站)已经实现了散存散储,具有200万吨仓容的粮食散存能力,要努力改变我市粮食以装袋为主的高成本流通方式,大力发展散粮运输专用汽车、船舶、火车车皮、集装箱,建设散粮运输码头,大力发展粮食水运,不断提高粮食“四散化”作业率,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加速粮食物流现代化。 (四)提供配套政策,为粮食物流企业护航。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积极性。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并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政策和体制环境,支持和引导现代粮食物流业的发展。制定有利于粮食物流“四散化”的价格、运费、税收等政策,推动现代粮食物流发展进程。 (五)积极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技术的创新是粮食物流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首先要注重“产前物流’’,要合理规划粮食产业的结构和布局,改变传统上粮食产业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扩大优质粮食流通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其次要注重“产中物流”,要在粮食精、细、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加快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延伸粮食产业,精心打造企业晶牌。第三要注重“产后物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粮食流通的现代化。为促进粮食合理流动,作为主产区我们要和销粮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产销对接”有利于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搭建粮食流通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在运输上做到统筹安排、科学调度,避免粮食运输过程中的倒流、迂回运输等不合理现象。 (六)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建设现代粮食物流,首要的问题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粮食流通产业。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立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和供需双方相连的电子网络,通过粮食信息平台将购销联结起来,实现从粮食收购、流通、加工、储存和运输优化等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使粮食物流在各节点的工作效益达到最优化。加快构建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七)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企业和企业之间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目前我市粮食企业本身实力较弱,难以组建自营现代粮食物流组织。可以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相关部门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蒋晓云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粮食局) 安徽省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对策思路 T2013年04月22日10:08 中安在线 字号:T|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是安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路径之一。现代物流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第三方物流。我省第三方物流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供不应求”,因而成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是安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路径之一。现代物流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它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第三方物流。我省第三方物流发展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供不应求”,因而成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一、发展第三方物流拥有良好机遇 从当前国内外发展情况看,我省现代物流正面临着跨越发展的良好机遇: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互联网、物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加速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繁荣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加快发展;企业日趋重视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降低物流成本、外包物流业务、加强供应链管理等举措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央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求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这将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也将给我省现代物流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从省内看,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发展,将“十二五”时期视为我省服务业大发展和上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现代物流作为服务业大发展的重中之重,专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预期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必将推动现代物流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 二、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对策思路 安徽现代物流如何抢抓机遇,乘势发展?笔者认为,应以第三方物流为突破口,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大力培育物流需求。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是对物流管理体制、物流发展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创新发展等进行规范和引导,从鼓励、扶持的角度为我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对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制定区别于一般项目用地的物流用地标准、对在“营改增”试点过程中税收增幅较大的物流企业及时进行税收补偿以及为民营物流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二是制定我省第三方物流发展总体目标,对未来一段时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占社会物流总收入的比重、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等制定量化发展指标,使我省第三方物流发展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设置第三方物流企业注册和年检“门槛”,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不准使用带有“物流”字样的公司名称,以逐步改变目前物流企业“弱、小、散、乱”的状况; 四是积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在鼓励和引导现有工商企业将采购、供应、原材料和批发、分拣包装等业务进行分离和外包,为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稳定且逐步增长的物流需求的同时,努力推进物流企业托管置换工商企业的物流要素,推动物流企业参与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不断夯实现代物流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我省公路网络、内河运输、铁路网络建设以及机场布局和功能的完善,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促进各种运输设施的衔接和配套,实现公路、港口码头、铁路和机场的“无缝对接”,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推动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省多式联运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整合,加速其外部化和市场化进程,从而满足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夯实我省现代物流发展的其他基础性工作:加速我省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和准确率,另一方面要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抓紧研究制定一批对全省物流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要推动力的物流标准;建立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尽快实现我省社会物流统计数据的采集、汇总、核算和的常态化;建立现代物流企业动态监测与评价机制,可选择A级物流企业为主体样本企业,定期对样本企业经营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以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充分发挥合肥的国家科教基地以及物流发展水平领先全省的优势,支持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标杆物流企业。要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集群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和整合物流资源向优势物流基地、物流园区集中,重点建设以合肥、芜湖、马鞍山为中心的家电及汽车制造、钢铁、电子信息产品物流集群;以铜陵为中心的铜及铜制品、化工物流集群;以淮南、淮北为中心的能源和重化工产品物流集群;以阜阳、宿州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物流集群,以亳州为中心的中药材原料及医药产品物流集群,以黄山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商品物流集群。在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省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努力使我省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通过发挥产业集群、总部基地的资源集聚、成本节约、学习与创新、协同与溢出效应,引导、孵化一批中小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要以市场为导向,按运输、仓储、技术服务、综合服务等不同类型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打造标杆物流企业。建立重点物流企业 联系制度,针对其优化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建设用地上给予倾斜,在税收政策上进行优惠,在上市融资上提供便利。大力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发展战略,一方面鼓励优势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运作模式和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加快物流服务“走出去”步伐,提高我省物流企业在省外参与市场竞争和配置物流资源的能力。鼓励优势物流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一批物流网络覆盖广、供应链管理能力强、物流服务水平优的物流企业,并以其为主体加快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培育创建,使我省拥有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物流知名企业。 安徽发展现代物流后劲十足 T2011年12月08日09:54 国际商报 字号:T| 现代物流是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也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这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展示了十足的后劲。 现代物流是流通方式的一场革命,也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这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展示了十足的后劲。 在“十二五”期间,安徽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了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在空间布局上,安徽将发展三大物流区域,即合肥物流圈、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以及沿淮物流产业带,打通东向物流“黄金通道”。同时,还将构筑合肥物流枢纽、芜(湖)马(鞍山)物流枢纽、安庆物流枢纽、蚌埠物流枢纽、阜阳物流枢纽五大物流枢纽。 安徽省物流业虽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全省物流注册企业达到13万家。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物流总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3.8%,已占全省GDP的6%左右,超过800亿元。 合肥崛起 近日,安徽物流大会暨2011中国安徽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在芜湖举行。来自国内60多家知名物流企业参加了展览。 在“物博会”同期举行的“峰会对话”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流工程硕士中心主任刘庭教授大胆提出构想:借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给安徽物流业带来的大好机遇,把以合肥为中心的皖江物流体系打造成东亚最具活力的物流中心之一。 对于皖江城市带物流发展前景,刘庭十分看好。“正在建设的4E级枢纽干线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势必大大提高合肥物流圈在东亚物流体系中的运转效率。合肥地理位置,有利于皖江城市带整合全东亚的物流资源,从而打造成以合肥为中心的皖江物流体系、东亚最具活力的物流中心之一。”刘庭称。 刘庭表示,要促进皖江城市带物流业大发展,还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比如: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统一投入,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两小时都市圈”;着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加强在物流领域的对台交流与合作;依托安徽,打造合肥物流“5+1”分城(合肥+池州、铜陵、安庆、芜湖、马鞍山);整合示范区物流资源,建设一体化虚拟物流区等等。 市场压价需破题 合肥的物流发展依靠的依然是整个安徽物流业发展的大环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 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增加消费和扩大就业的需要,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同行间的压价竞争,一味压制着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 据安徽省物流协会会长周古廉介绍,由于物流企业间存在着压价竞争,合理价格一般不能得到保证。为破解此难题,根据调查采样,安徽研究制定了物流业服务指导性价格。以公路运输为例,在运输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物流运输费用采用了重货按重量,轻货按体积的计价方式,而中轻货计价方式则介于这两者之间。 与此同时,为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安徽省物流协会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与中石油安徽分公司进行了战略合作,约定对物流企业的运输用油、能耗用油实行2%的价格优惠。仅此一项,每年为安徽物流业增加净利润约2亿元。 周古廉表示,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货物延时配送、错发错运等问题,安徽省物流协会积极探索与保险业进行合作,为物流企业采取费率最优惠的保险措施,最大限度转移企业风险降低损失。
/
本文档为【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