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有唐诗宋词,今日中国的文化标签是什么?从他的演讲找答案

2017-12-02 7页 doc 19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古有唐诗宋词,今日中国的文化标签是什么?从他的演讲找答案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 的实证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
古有唐诗宋词,今日中国的文化标签是什么?从他的演讲找答案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 的实证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致 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 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达睿老师、和研究生助教熊伟丽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密级: □公开 □保密(___年__月至__年__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 作者签名: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致 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 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达睿老师、和研究生助教熊伟丽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的合理性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评定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签名) 年 月 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10 年 月 日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1绪论 1(一)问题的提出 2(二)研究综述 4(三)研究的逻辑思路与方法 5一、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 5(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关涉的基本问题 51、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相关概念的界定 62、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中关涉的基本问题 (二)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特点 6 (三)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原则 8 13二、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现状考察 13(一)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现状的调查分析 131、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132、调查结果 22(二)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24三、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归因分析 24(一)教学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伤及了资源公平分配精神 241、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导向 252、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的惯性使然 253、教师体制归属感的束缚 26(二)教师资源意识薄弱影响了课堂公平分配的进程 261、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272、资源配置低效 28(三)师生主客观条件匹配差异阻碍了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实现 281、教师对个体的认知偏好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29 3、学生的个体差异 29 30(四)权力分配为主导的分配体制的影响了资源分配的过程 301、教师权威异化与权力主义萌生 302、个体私欲膨胀而导致的教育权力寻租行为 32四、课堂教学资源分配应然的教育诉求 32(一)课堂资源分配的价值取向:教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321、树立素质教育、大众教育与学生价值本位的教育观念 332、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333、教学体制的改革是根本 34(二)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物质保障:教师资源开发与配置能力的培养 341、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352、资源配置能力的培养 36(三)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道德规范: 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的居所 361、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362、恪守职业道德,体验职业价值 37(四)课堂资源公平分配操作层面:课堂民主化建设与合理程序规则建立 381、教师权力的减负与学生的赋权增能 2、建立合理的程序规则以保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38 40结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教师责任的担当 42注释 44参考资料 47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50 致谢 51 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资源通过“身份”的变更实现了属性的转化:资源通过教师的分配行为实现了由公共属性或者准公共属性向学生私有文化资本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分配资源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受教育者利益的实现。因此,相对于每一位受教育个体而言,公平成为其衡量资源分配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就衍生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课堂不仅是教育公平延伸的最后领域,也由此而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领域。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背后反映了不同利益个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主体,国家权力的合理让渡使其承担了资源所有者的角色,在资源分配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资源分配的重点由强势转向弱势,由弱势转向弱势补偿,为每位儿童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为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而努力。 本研究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现状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影响课堂教学资源公平分配的诸多因素,进而探讨了实现资源公平分配的构建路径。本文主体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主要涉及研究问题的提出,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研究的逻辑思路与方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背景与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这一部分对课堂教学资源的相关概念与分配中关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将资源分配的原则进一步规整,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设定了一条通往公平价值诉求的理想路径。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现状考察与结果呈现。本节截取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代表性资源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多种方式方法对课堂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反映与分析,为问题的呈现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归因分析。剥离现象的外衣去探寻资源分配内在的核心问题,影响资源公平分配的各种因素开始慢慢浮出水面,这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这些因素包括:教学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伤及了资源公平分配精神;教师资源意识薄弱影响了课堂公平分配的进程;师生主客观条件匹配差异阻碍了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实现;权力分配为主导的分配体制影响了资源分配的过程等。这些因素成为我们寻求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第五部分:课堂教学资源分配应然的教育诉求。首先课堂教学要端正资源分配的价值取向,既要坚持教学的工具理性,更要追求价值理性,使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其次,教师资源开发能力与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增强是资源得以公平分配的物质保障;而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与职业道德的建设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道德规范;最后,课堂民主化建设与合理程序规则的建立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实际的操作路径。 教育公平不能仅仅以理论话语的形式存在于教育体系之内,成为教育追求的乌托邦,更应以实践的形态彰显其真知。课堂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实践平台,相信课堂公平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资源分配;课堂公平;弱势补偿 分类号:G424.21 An Empirical Study of Classroom Resource Allocation Problem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bstract The classroom is the last field to realize educational equity. Through the change of the “status”, teaching resources carry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perty, which happen from a public character or quasi-public character to students’ private culture capital. In this process, the amount of the teachers’ allocation resources directly affects the benefits of each educated individual. From this sense,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classroom is not only the final field to extend educational equity, but also the crucial field to achieve it. Behind the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classroom, it reflects the game of the benefits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Teachers are the main body in this allocation process. National power’s releases make teachers act as the role of resource owners and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This role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to do something and have not to do another thing. In order to offer equ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children and realize the equal alloc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t also need shift the emphasis of the resources distribution from strong group to weak group, from weak group to weakness compensation. This passage observes this line “posing-problems - analyzing problems –solving problems”, focu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from the a good many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to probe into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distributing resources more evenly. The contents of the passages of the main part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preface. This part mainly covers the problem-posing on research,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Logical Thinking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nd offer theory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frame for latter study. The second part: a brief overview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problems. This part inquiries into the basic problems the relevant concepts involv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regulates the principles of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o find an ideal path to equal value pursuit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The third par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sults of distribution proble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n experiment of the representative resource form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rt .Through many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method、classroom observation、Interview, this part reflects and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Ubiquitously and offers detailed materials. The fourth part: the factors analysis .The first step to solve the question is to seek the factors through the appearance. These factors are teaching utilitarianism、in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match differences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allocation system with power distribution as the dominant factor. The fifth part: the education pursuit of the Law as It ought to be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Educational equity not only exists within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form of theory discourse making itself Utopia of the education field, but also manifests the truth in form of practice. Classroom offer the fron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equity. Firstly, classroom teaching regular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The study aims to pursue means rational, and value rational making both perfect; teachers’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enhancing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re material guarantee for equal allocatio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and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fer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equal allo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ational Rules of Procedures offer practical operation path for equal alloc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Classroom Equality; Weakness Compensation Category code: G424.21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社会信息化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裹挟着生存的压力,个体间的边界与壁垒在具有强大穿透力的现代信息化面前轰然倒塌,社会将个体拉入了一个充满无限竞争的场景之中,开始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文化资本的多寡对其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获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 毋庸置疑,个体文化资本的获得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教师通过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成功实现了学生个体文化资本的私有化。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教育资源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以后他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 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成为决定个体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公平借此也成为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关键词。有学者指出: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1]。然而现实教育的“反乌托邦行为”与教育的这种乌托邦精神背道而驰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教育成为培养精英的摇篮,承担起了筛选、选拔的功能。,致使20%的人群占据了80%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教育领域中的“帕累托法则 ”,虽为社会高效的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但是教育公平问题却一直成为萦绕于民众之心的大事。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教育公平便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期间不乏诸多学者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探索,教育政策也在公平问题方面频频改革,然而时至今日,教育公平问题依然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研究者与改革者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由当初追求形式的平等转移到追求实质的平等,由追求起点的平等而后追求过程的平等,应该说教育公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来又路在何方? 纵观十余年来有关教育公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侧重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而对于教育的微观层面——课堂教学方面研究甚微。自从夸美纽斯创设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便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成为学生系统学习“法定文化”的基本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或许可将课堂教学视为决定学校教育之成败的“最后的领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不过如此。成败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因果联系?这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课堂与社会具有同构性,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人才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分配给学生,分配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方向。如何使处于不同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的学生公平地分享课堂教学资源,使其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公平地对待,以达到教育结果的平等,如何使社会的价值观与人才观以更加合理的表达将成为教育公平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于对课堂教学资源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从教育本身的立场阐释教育公平问题,其中就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为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是将课堂教学置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研究提供了新视点。 国内外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研究颇丰。国外的教育公平理论主要有麦克马洪的教育公平说、瑞典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说、美国柯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论[2]等。国外的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流派大多也涉及到教学公平思想。如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另外,当代国外教育理论界对课堂教学公平的研究还体现在一些论著中,斯特赖克和索尔蒂斯在《教学伦理学》一书中就讨论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公平对待学生,如何看待个别差异和机会均等的问题[3]。古德与布罗菲的《透视课堂》中论述了教师如何在千人千面众口难调的课堂教学中公平地对待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在欧美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最早进行这种专门研究的是在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沃勒在其《教学社会学》一书中运用社会学观点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极为广泛的分析,着重论述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沃勒之后,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沉寂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兴起了以美国研究者为主力军的关于课堂教学的群体与互动的社会学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主流是定量的、验证性的。到了70年代,以英国为根据地的“新”教育社会学异军突起,以麦克·扬的《知识与控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新”教育社会学家们主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过程。主要进行的是定性分析,并带有较浓厚的对社会的批判色彩。如今,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在国外已成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分支领域。 国内的研究一般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公平问题。有论者认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一般着重于把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加以研究……极少涉及教育活动中的公平问题,忽视对微观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4];也有论者认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要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5]。其次,总结了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学者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堂空间、课堂时间、课堂交往、教师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第三,归纳了影响课堂教学不公平的因素。论者们认为课堂教学资源、班级规模、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素质、课堂管理方式等是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第四,探讨了如何促进课堂教学公平。论者们普遍认为实现课堂教学公平应从提高教师素质、融洽师生关系和改进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着手。 整体来讲,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方法多样,实证研究也较多,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素材。不过对于影响课堂教学公平因素的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宽泛,虽然宏观的研究已经提及问题,但却并未做深一步的细究。有鉴于前述对课堂公平问题研究的不足,本文截取影响课堂教学公平因素之一,即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分配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以公平——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为主轴,详细的论述课堂教学不公的内在形成机制以及实施机理,通过对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研究实现对课堂教学公平认识的新突破。课堂中教学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导致课堂教学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把握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主导权的教师更应当认识到资源对于全体学生的意义。生活在同一课堂的具有不同家庭背景、个人禀赋、性别特征、身份地位的学生在享受课堂教学资源时不能收到同等的对待,其原因是什么?当代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现状如何?如何能从理论的角度为实践中的教师提供可资参考的策略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对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研究旨在为建构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公平以至于促进教育公平做出理论的建构及实践的探索。 (三)研究的逻辑思路与方法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刻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公平。本文力图在课堂公平的范畴之下对教学资源的分配做理论以及实证上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现实呈现为理论的研究提供佐证,进而分析现实分配不公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公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的研究方法将涉及到问卷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随着论文的展开,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将相互呼应的呈现于我们面前。 一、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关涉的基本问题 1、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是一个包含多重意义的复合名词,对其的界定应从它构成的要素着手。在这个复合名词中,只有澄清对资源、课堂教学资源这些子概念的理解,才能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内涵的界定铺平道路。 (1)课堂教学资源的内涵 资源,《辞海》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资源的解释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一词已被解释为“可以通过人际行为传递的任何物质或符号,简言之,关系网上的资源既可包括货币、证券、实物、服务等物质性资源,或者提供职务、职称、荣誉、工程中标、股票上市等准物质资源,也可包括信息、信任、服从、支持、尊重、感激等非物质性或符号性资源。” [6]教育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局域规定资源,在教育领域被界定为“教育经济条件”,特指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7]或“指的是学校用于教育学生的各种条件,包括校外的与校内的条件。” [8]随着资源内涵的丰富化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概念也逐渐丰富,如台湾学者胡梦鲸提出,所谓教育资源是指学生所能享受到之教育经费、活动空间、教学设备、师资及其教学活动方案等资源而言。[9] 综合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资源的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和拓展,资源的解释结构开始形成,人们将意义赋予、象征解释引入资源领域,其重要结果是资源的社会性含义得以不断丰富化。反过来,资源意义的丰富化又拓展了资源本身的范畴,财富、权力、地位、身份甚至人格魅力、能力等富有个体意义的特征也逐渐获得了资源的意义,被纳入了资源的范畴。由此,我们可将课堂教学资源界定为:纳入课堂教学活动范围内的为师生所能利用的一切主客观条件的综合。这些条件既可以是自然资源,也可以社会资源;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学校、课堂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课堂外部的;既包括静态的,也不排除动态的;既可以是性资源,也可以是人际性资源,只要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课堂教学所利用,为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可以称之为“课堂教学资源”。在此,我们采用了“大资源”的概念,而不拘泥于课堂中物化的、静态的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按照主体差异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四种,即: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程资源和环境资源。 (2)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界定 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范分配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分配的结果是实现了资源的公共属性向私人(学生)属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标准”与“规范”成为分配的核心,这是实现合理分配的关键。从本质上讲,公平即是调节教育领域内受教育者之间对教育资源的占有状态合理性的标准与规范,其实质反映了受教育者之间对教育资源占有的利益关系。教师根据课堂情景、教学组织需要、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知识分配、信息反馈、课堂管理、情感分配[10]等多个渠道将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分配给学生个体,循环演绎着课堂中的分配行为。 2、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中关涉的基本问题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有限的社会总资源中取得一定数量的教育资源,以及以怎样的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分配。具体而言,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主要关涉如下一些问题: 谁来分配教学资源——即谁掌握了教学资源分配的权利。在特定的课堂时空范围内,教师比学生对资源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与支配权,这决定了教师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对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提出了挑战。 教学资源配置给谁——即教育资源配置的对象。班级内全体同学都有获得教学资源的权利,他们对于教学资源的争夺反映了个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按什么标准和原则进行分配——在具体的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孰轻孰重?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教育资源配分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资源由谁分配、分配给谁以及如何分配决定了教学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 (二)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特点 1、教师主导 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并不完全遵循经济学中所追捧的市场原则:即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或者优化分配,而更符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特征,并稍稍带有一丝“专制主义”色彩。因为课堂本身并不能像市场那样独立运作资源,它需要借助教师这一双无形的“大手”来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它采取的是由教师主导的资源分配方式。活动场域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在自由分配资源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分配权,这些权力是以其成人权威、专业权威、制度权威以及道德与世俗权威为保障而加以实施的。这些权威从各个方面加强了教师资源分配权力的独特性、独享性、崇高性以及不可侵犯性。尽管教师并不是这些资源的拥有者,对资源没有所谓的“所有权”,但是在课堂中,他(她)却能够以资源的“主人”的身份自居,之所以如此,在于国家权力的合理让渡,使得教师的这一身份获得了合理性与合法性。同时,教师主导资源分配的态势衍生了另一问题,即教师资源的分配能力。虽然教师有分配资源的权力但却不见的有分配资源的能力,这也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提升教师的资源分配能力的问题,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或者优化分配,从而实现课堂公平与效率的共赢。 2、终极性分配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终极性特点表明了教育资源分配程序的终结。资源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最终落实于课堂中,惠及于课堂中的每一位受教育者,学生处于这种线性分配的终点上,最终实现了资源性质的转变,即由资源的外在形式转化为学生的文化资本。在这一转变中,不仅仅有形的资源参与了分配,它还带动了其他资源的参与和分配。有形资源被教师期望、情感、行为、言语同化之后生成的情感化资源、人际性资源等多种资源的混合体与有形资源一并进入了资源的终极分配领域——课堂,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不仅仅是要获得大量丰富的有形资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毅力获得老师的欣赏、赏识、关注和关爱,这些附着在有形资源上的无形资源或者是隐性资源、潜在资源才是学生之间竞争的目标。特定领域内,只有获得这些宝贵资源才能实现学业成绩的突飞猛进。从这一点看来,虽然课堂处于分配程序的最底端,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课堂这一微观层次才能获得发展的资本,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因此,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终极性特点不仅仅代表着“结束”,更代表着“重要之极”。 3、分配的灵活性 巧妇难能为无米之炊。课堂中资源分配的灵活性源于课堂中资源的丰富性。相对于其他时空范围内的资源来源而言,课堂中的资源可谓是丰富多彩,有些可以信手拈来直接为师所用,有些只需要教师稍稍转化就使得这些资源富有了教育教学意义,有些则可通过情景设置、对话交流等多种方式生成资源。这些资源的多样性也就使得分配相对灵活起来。教师可根据课堂情景、学生特征与兴趣、课堂组织形式、课程类型等多种标准来分配资源,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师生互动、课堂管理等多种途径实现分配。不过,现实的课题教学资源的分配并未做到如此的游刃有余。大多数的教师对于自身所处的课堂并不完全的了解,例如:课堂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如何开发潜在的资源等,缺乏资源意识阻碍了分配灵活性。在外在资源短缺时,教师总是叫苦不迭,却从不去积极思考因地取材,或者开发潜在的、可替代性的资源;而在资源相对丰富的教学环境下,却又习惯于“一书一支笔”模式来解决教学问题,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闲置进而束之高阁,其结果必然是影响了资源分配的灵活性。仅仅局限于有限资源的争夺与瓜分,分配过程当然紧张,这势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4、公平分配的关键领域 课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后领域,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成为教育过程平等赋予价值期望的最微观领域。教育机会、教育结果的公平乃源自国家方针、政策、措施的调整与规范,而教育过程的平等则源自于教育本身的自我调节。课堂作为教育系统中最直接的资源分配场所,对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具有独特的意义。自实施义务教育(即严格意义上的免费供给)以来,教育资源开始以“公共产品”的形象呈现于社会,所谓公共产品,即由政府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性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相统一的特点[11]。它的这种公共属性的特质保证了课堂中的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获得与其特点、兴趣相一致的资源。但是,现实的课堂中,客观的资源受到主观意志的影响,便使各种资源赋予了一定的主观意义,使得其公共属性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资源成为学业成绩、权钱交易的砝码,这些主观分子的参与打破了资源分配的常规,而是采取了非线性的分配方式。使得原有资源的公共属性部分的遭到了破坏,因此,为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还原资源的公共属性为根本,在以促进所有成员发展为宗旨的基础上,将教学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化、正当化。因此,如何实现课堂中资源的公平分配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原则 课堂教学资源蕴藏于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存在于特定的分配对象之间,对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关系到课堂中每一位受教育者权利的实现。在具体的教学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必然有一定的价值导向规约着教育资源分配的方向和目标。不同的价值导向将产生不同的资源分配格局。综观资源分配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追求,公平与效率始终是教育、教学资源分配的两个基本的价值坐标。公平是一种关系范畴、一种价值规范,目的在于调节、规范一定范围内个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而效率是一种利益博弈的过程,目的在于实现资源分配的高效运作,二者贯穿于分配过程的始终。它们往往与具体的原则连接在一起,最终彰显资源分配伦理的终极关怀,这些原则包括: 1、平等性原则 “人人生而平等”最早出自于独立宣言,其实这是对“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每个人都是被造物主平等的创造出来的)的误译。但如果硬要庄严的把它摆到真理的位置上,本质上无异于皇帝的新装,这只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而已,或者从根本意义上讲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不符合现实的逻辑。每一个人出生时的环境、地点、肤色、体重、民族等是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而这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已经被现实社会打上了等级的烙印。因此,人一出生就被划入了三六九等之中,因此,人生而是不平等的应该是符合现实的正当逻辑。但为什么“平等”会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呢?原因在于,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处于不同的职业、知识、地位、能力、品德的格序之中,但都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和作为主体性特征的平等的人格尊严,这是我们追求平等的根源,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广泛的平等的权利才有可能、才有意义。虽然不能消除不平等,但是可以向平等无限靠近。法律赋予了每一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法律面前,受教育个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育事宜,参与教学资源的分配,没有厚此薄彼之分,没有轻重缓急之别,课堂中所有的个体无论其外貌特征、个人禀赋、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社会地位等如何,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都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这就是对平等原则最明确的阐释。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将其称之为“无歧视”原则。这是实现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也是后继分配的基础。如果在这一起点上,受教育者个体即开始遭受不平等的对待,那么到分配过程中再去规范这一行为将会使得措施显得软弱无力。 2、差异性原则 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给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要受到适当的教育,而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12]显然,平等原则并不能全权代理公平的内涵。公平原则除了尊重参与者的平等身份之外,它还要保证一定差异的存在。如果将平等界定为公平原则的范围,势必造成对公平的一种曲解,反而是对公平的一种伤害,加剧现实的不平等。因为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平等,却有着绝对的差异。公平的原则就是将二者调和:平等对待,差异实施。在此,平等表现为一种态度,而差异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行动,而这种行动正是对态度的践行。二者并不自相矛盾,它们相辅相成,有效的融合于公平的语境之下,也只有如此,公平的理念才得以显示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个体之间生来是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是人类追求发展的动力,没有适当的社会差异,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只有尊重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差异,“才能维护实践主体的人格尊严,才能激励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促使人们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实现社会流动,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良性竞争秩序。” [13] 差异性原则要求资源分配中要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来实现合理的资源分配。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合作学习、活动学习、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即是从多角度去体现差异原则,将课堂资源按照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进行了多种类、多层次的搭配、优化,体现在课堂中即: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实行因人分配的原则,教师既要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又要使资源的分配呈现出差异性、针对性的特点,以期实现资源对个体学习的按需分配。 3、补偿性原则 在英美法律中,“有权利必有救济”是普通法的一项古老原则。 如果个体“拥有一项权利,他就必然要有维护和保持该权利的方法,如果他在行使权利时遭到侵害则必须要有救济……对权利的需求和对救济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得到救济,也就得到了权利;失去救济,也就失去了权利。” [14]延伸至教育领域,如果受教育者在行使受教育权时,没有必要的救济措施,那么,这种权利与救济二者不能兼得的状态势必造成了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力的虚无,无异于社会在给孩子们允诺提供教育的同时又在无意识的扯谎,为他们的权利乱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而真正的教育权利的实现在于接受教育的同时又兼获教育的救济——对受教育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偿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举措。“补偿原则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因为它能够真正促进每一个个体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而这正是公平原则最终的落脚点。 课堂中的教育补偿,是对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中由于分配方式不当而引起个别受教育者利益受损这一结果的补偿。在课堂教学中,奉行“精英主义”的教师往往将大量的优质资源倾向于优秀学生,恣意侵占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而奉行“平等主义”的教师们往往又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虽然能够本着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为大多数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良好愿望来分配教育资源,但却照顾了中间,放弃了“两头”,实际上又落入了平庸教育观[15]的窠臼。因此,正确的资源分配方式在于在资源分配普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现实存在的自然资质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分配。受教育者的特点,如需要接受教育的生理残疾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智力超常的学生、有智力障碍的学生、有强烈的受教育需求并学习刻苦勤奋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等等应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16],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增补式或者提高式的救济补偿。 4、最优化原则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最优化原则涉及到“效率”的问题。效率的提升能够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而资源分配的最优化又是实现公平的最佳捷径。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合理的分配资源,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结构,不仅能够使得有限资源的效能倍增,而且可以惠及更多的个体,在此,我们就不得不将资源优化分配的问题提到日程上来。所谓教育资源分配的“最优化”,与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帕累托改进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如一群人拥有一定的可分配资源,要从一种分配状态变革到另一种分配状态,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至少使得一个人变得更好。这样的改进与‘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教改理念非常一致。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思维去分配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教学资源。” [17] 例如将视力不好学习能力也不强的同学调至前排就座,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看清黑板;给予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多的鼓励,不会伤害能力强的同学的自尊;给经济情况悬殊的同学配以同样经济简装的教材、教辅用书;给学习成绩有差异的同学同样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然而现实的课堂常态却常常与这种理念背道而驰。它更多的是采取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的方式,它追求的是效率的最大化,奉行的是英才教育观,推行的是功利化教育。只要能够使得整体的水平得到提高,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在所不辞。表现在教育中,即优先发展优秀学生,挤占弱势学生的教育资源。虽然它也能够促进推进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包含了对弱者的教育补偿,但只不过是在已经伤害了他们的自尊、给他们的智能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的基础上的精神抚慰而已。而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应该是能够调动每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的教育和最大限度惠及每个人的效率的教育,是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公平教育,是互利和仁爱结合的共利教育。[18]而教育效率又是教育的经济、物质效率与教育精神、文化和人格相结合的效率。[19]因此,随着教育民主化的发展,帕累托改进的资源分配方式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中坚持的首要原则,通过帕累托改进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资源分配状态,竭尽全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资利用的资源。 二、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问题的现状考察 (一)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现状的调查分析 1、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视野的教育公平理论出发,着重调查受教育主体——学生对所处班级内资源分配情况的满意度,来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公平现状的态度,试图管中窥豹,从教育主体的主观感受中呈现出班级内资源分配的规律与状态,进而为改进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现状做出有益的探索。 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包括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我们从各类资源类型中截取代表性资源设计了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现状的调查表,由受试者在阅读指导语后独立完成、以统一测试、无记名的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对象选取了泰安市W中学初一年级六个班学生,发放问卷288份,删除填写不全者13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75份,回收率为95.5%,问卷的信度为0.768(关于信度的检验主要采取重测法。具体过程为选取本校初一年级五班的全体学生49人进行了同一问卷的两次测验,前后间隔时间为30天)。运用Excel与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以上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 2、调查结果 (1)环境资源:空间位置的考察 环境资源包括了环境的布置、班级规模、空间位置等资源。在这里,主要调查对象锁定于空间位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课堂空间位置比较满意,但是学生的成绩与所处的课堂空间位置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 ①学生对自己所处的课堂空间位置比较满意。如图2-1所示,学生在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座位位置满意程度的认识中,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为52%,不满意与极不满意的人数仅占19%。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现在所处的座位位置还是比较满意的。 ②学生的成绩与所处的课堂空间位置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分析学习成绩与座位位置关系时,关于优等生、中等生与学习不良学生的比例划分,我们采纳了一位教师提供于我们的划分方案,即以1:2:1的原则对275名学生进行了等级划分(在此并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为研究起见而为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资源的分配也经常以此为标准,“保优、争中、舍后”是教师们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实际策略。关于座位的划分,本研究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一般的班级座位为8列,划分各类型位置时采用了前排:中排:后排为3:3:2这一比例,这种划分能够清晰的展现出各类别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座位之间的关系。(如表2-1) 表2-1 学习成绩在不同位置中的分布状况一览表 成绩 座位 优秀(68人) 中等(136人) 不良(71人)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前排(102人) 40 58.80% 61 44.90% 1 1.40% 中排(102人) 27 39.70% 57 41.90% 18 25.30% 后排(71人) 1 1.50% 18 13.20% 52 73.20% 注:各类学生在各排中所占百分比=某一座位级别中的某一成绩级别人数/该成绩级别学生总数。例如前排中优秀人 数的百分比(58.80%)=前排优秀人数(40人)/优秀总人数(68人)。 图2-1学生对自己座位的满意程度 图2-2 学习成绩与座位的关系 如图2-2所示,前排优秀学生占到了优秀学生总人数的58.80%,优生广泛分布于前排区域,这也是教师集中关注的区域,优生处于中排的比例也不少,而后排则很少能够有优生的影子,四个班中只有一个优生处于后排的位置,只占优生比例的1.5%。而且课堂观察中发现,优生一般处于前中排的中间位置,即使处于教室两边,也一般会在外边的那个位置而不是靠近墙角。虽然编排位置时也会考虑到情况特殊者,例如身高、近视程度、关系户等,但总体来说还是优生占据了前中排的半壁江山(优生少,也易安排)。中等生分布比较均匀,一般集中于前中两排,前排为44.90%,中排为41.90%,后排也有一定数量的中等生。他们与优等生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有着学习的进取心、坚韧以及其他一些良好的学习品质。中等生的数量比较大,所以在班级中的分配密度相对较大,是教师努力提拔的对象。学习不良学生在前排、中排中占的比例都不是很多,而在后排竟能占到73.20%,相对于前排优生的占有率来说还要高,应该说后两排是学习不良学生的大本营。由此可见,学生学业成绩与其位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2)课程资源:学生参与挑战性学习资源机会的分配 课程资源在此采用其狭义概念。主要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本研究着眼于学习材料的运用。通过考察课堂问题类型的不同,揭示学生参与挑战性学习资源的机会是否平等。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类型有难易程度差异的认识;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与学生学业成绩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表2-2语文课堂中问题类型一览表 问题类型 例句 提问目的 难易程度 训练能力类型 事实性问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国籍? 掌握基本知识或常识 ★ 认知、记忆能力 经验性问题 皇帝、官吏明明看不到“新装”为什么还要称赞布料“美极了”? 运用文章中的提示、暗示或者根据文章逻辑而进行的简单推理 ★★ 逻辑思维能力 开放性问题 假如你是骗子,你将如何介绍自己的布料?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 ★★ 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推理性问题 你认为作者在故事里想表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 分析与综合能力 评价性问题 怎样评价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所取得的成功? 训练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 ★★★★ 批判思维品质 叙述性问题 请你复述这个故事。 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 口语交际能力 注:课程资源的现状研究是结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皇帝新装》这篇文章进行设计的,研究中出现的例句、相关性语言均与本文相关。 在调查学生参与挑战性材料的差异性时,由于科目的分割与阻碍,我们不能将所有的科目进行一一详解,所以只选取了语文教学作为本目录下的研究对象(语文课时安排最多,平均一周每班10节课,课堂互动较多,易于问题的阐述)。虽然学习成绩整体水平高的学生并不一定语文成绩就很好,受班主任喜欢的学生或者在班主任眼里是优生的学生在各科老师那里并不定能够得到更多关注。不过这并不能否定优生(整体学业成绩水平高)的优势,从整体上看,优生一般在各科之间能够取得较好的平衡,虽然有一些科目成绩不是太出类拔萃,但一般也不会太差强人意。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生虽然整体学习水平不高,但可能其语文学习能力却很出色,但这并不能代表主流趋势。考察四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整体上讲,其整体的学习水平与其语文成绩的相关性比较一致。对于问题类型的划分,是笔者将已听取的20节语文课中教师的提问问题做了汇总的情况下,又结合问题类型的相关性研究而形成的(对问题进行类型的划分有利于考察不同个体对不同问题类型的适应度。如果教师在提问问题时,破坏了这种适应度,特别是当教师低估了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能力时,就容易使学习不良学生失去参与更高、更难层次学习材料的机会)。具体的问题类型见表2-2。 关于表中各问题类型的难易程度是在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划定的。学生对问题类型难易程度排序的调查见表2-3。 表2-3学生对问题类型难易程度的排序一览表 单位:人 难易程度 问题类型 最容易 较容易 中等容易 中等难 较难 最难 推理性问题 5 35 16 137 47 35 经验性问题 35 138 50 24 21 7 事实性问题 214 60 1 0 0 0 评价性问题 1 2 49 23 116 84 叙述性问题 0 1 35 47 68 124 开放性问题 20 39 124 44 23 25 注:重色数字表示某一问题类型所处某一难易程度时的最高记录。 学生普遍认为最容易的是一些事实性问题,有214位同学认可此观点,排在第二位的也就是相对于事实性问题较难一点的是经验性问题,同学认为它相对于事实性问题来说需要或多或少的转换,有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位居第三位的开放性问题,又较之经验性问题更难一些,开放性问题由于课本上很少呈现,没有现成的答案,大部分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然后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而且想象出的答案还要与文章或者老师的要求衔接起来,逻辑性较强,因此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类题型不是太容易解决。排在第四位的为推理性问题,这种问题既要求学生要通观全局,又要学会从细微处着手,问题答案虽隐藏于文章之中,但是却需要读者去挖掘,特别是文章的延伸意义更不易寻找。再者就是评价性问题,既然是评价,就要对问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不仅仅像推理性问题那样就可以了,它还要求要有自己的观点、感受才能正确回答这种问题,如果学生学习体验较少,而且缺乏自己的主观判断,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叙述性问题主要在于考察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逻辑组织能力、识记能力等,而且鉴于一般的叙述性问题要求回答的内容比较长,考察的能力项目也比较多,所以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其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①不同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类型难度有差异认识。在不同学业等级的学生看来,确实存在着对各种问题类型应对能力的不同,相对于中等、学习不良学生来说,优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显得游刃有余。具体来说,像事实性问题与经验性问题,对于所有程度的学生来说,大部分还是能够解答出来的,特别是事实性问题。而开放性问题与推理性问题,学习不良学生的应对能力就稍微弱了一些;再高一难度的评价性问题与叙述性问题则成为优生与中等学生应对能力较量的分水岭。 表2-4不同学业成绩学生对各种问题类型的应对状况一览表 问题类型 学业等级 事实性 经验性 开放性 推理性 评价性 叙述性 P % P % P % P % P % P % 优秀(68人) 68 100 61 89.7 58 85.3 41 60.2 43 63.2 36 53.0 中等(136人) 124 91.1 112 82.3 97 71.3 102 75 53 39.0 32 23.5 学习不良(71人) 60 84.5 47 66.2 27 38.0 12 16.9 9 12.6 2 2.8 注:P代表能够回答某一题型的人数,%代表不同学业等级回答某一问题类型题目人数占其学业等级总人数的百分比。%=某一学业等级中能够回答某一问题类型的人数/这一学业等级中的总人数。例如:100%=68(能够回答事实性问题的优生数量)/68(总优生量)。 如表2-4所示,对于事实性问题,所有的学生对此都胸有成竹,因为它简单而又有标准答案,回答起来简短而明了,所以这一事实性问题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中等、学习不良学生都对此可以摆出一种“不屑一顾”态度。但随着难度的增加,每种类型的学生都开始感到问题的难度,不过优秀学生相对应变能力整体上还是强于另两个类学生。对这些题目应对最不利的学生群体是学习不良学生,在进行推理性与评价性问题的解答时,71人之中也只有12个与9个能够解答出来,叙述环节只有两个同学能够将故事的情节大致的复述出来。详细的差异可从图2-3中一目了然。 ②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与学生学业成绩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如图2-4所示,教师对三类学生关注较为平均的问题是经验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与推理性问题。因为这是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与学生学业成绩考查密切相关的,因此对这三种类型的题目教师自然不敢怠慢。对于事实性问题,接受访谈的多数语文教师都不约而同的将这一类型的问题机会给了学习不良学生,原因在于教师认为这类题目对于优生、中等相对较容易,没有必要去提问;而对于学习不良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基础本来就差,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提问他们这种题型一则可以提醒他们牢记这些常识,二则提高其课堂注意力,同时这类题目容易回答,对于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在图表中,我们可能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即:教师对学习不良学生提问的开放性问题的频率如此之高似乎与差生自认为对其的低应对能力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开放性问题虽然需要一个人的逻辑组织能力与言语表达能力,但是它最主要的还是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新奇的想法、大胆的假设、出奇不意的做法等都可以为开放性问题提供良好的答案。之所以学习不良学生认为它的难度很高,在于他们认为这种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完整的表达,而这一能力往往是学习不良学生所欠缺的。不过老师一般比较喜欢将这种问题来提问他们,原因在于优生以及接近优生的中等生们似乎对这种问题的关注度不高,他们面临的是考试,对考试内容的重视胜过对这些问题的关注,而学习不良学生在这些需要想象力的问题上显然略胜一筹。他们花费在考试内容上的精力少,自然用在其他方面的精力也就多了,所以对这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他们一般也乐于去做。而且教师也将这种问题视为激励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此,开放性问题也就获得了资源的意义,对督促学习不良学生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图2-3学业成绩与问题类型的关系图 图2-4教师对不同学业成绩学生提问的差异 教师对优生提问较多的问题类型是推理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与叙述性问题,特别是叙述性问题,中等学生被提问到2次,而学习不良学生提到的几率为0,这主要是因为一般有叙述要求的文章较少,所以考查这类问题时的几率也较少,加上它要考察的综合能力要强,所以一旦有这种题目,也不会对全班学生有统一要求,一般就把这种问题作为训练优生逻辑思维、言语表达、文章理解能力了。对于中等生提问的问题类型则相对比较平均,除了叙述性问题外,从事实性问题到评价性问题,几乎每种问题对于中等生来说都还是有能力去应对的。而对于学习不良学生来说,对其进行提问的问题类型明显与优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占据着前三种问题类型的应对权,对于评价性与叙述性问题,教师对学习不良学生一般不作要求。但比较图2-3与图2-4,如果说教师对学习不良学生提问事实性、经验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因材施教的策略的话,以此为借口而否定他们对于推理性、评价性、叙述性问题的应对能力,实际上就是剥夺了他们接受具有挑战性学习材料的机会。因为从图2-3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虽然学习不良学生在应对推理性、评价性与叙述性问题时有很大的难度,但毕竟他们中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这一任务,但在图2-4的表征中,我们发现教师却将这部分学生在评价性、叙述性问题领域中视为虚无。而且日常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即使有时候教师也会用评价性、叙述性问题来提问学习不良学生,但是情景却值得怀疑。因为那都是在不良学生不认真听课,或者课堂捣乱,或者在教师再三劝阻无效的情况下提问的,提问的目的并不是要他执意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为了找个让这个不安分分子孤立、出丑或者受到惩罚的理由。在此,这些复杂性问题成为了一种惩罚的手段而不是督促学习的良方。 (3)教师资源:教师关注度的分配 教师资源主要是指教师本身所拥有的资源,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等等。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成为丰厚学识与崇高道德的化身。而这些则成为学生生涯中最值得去追随与学习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教师资源的分配在学生中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资源的分配实际上是通过教师对自己关注度的分配而实现的。这种关注度会通过课堂提问、管理、知识授受、情感态度等多种途径得以体现。谁获得教师关注度越高,就越能够与教师在心理上达成共鸣,就越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资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获得教师的关注(在此意指积极的关注)成为竞争教师资源的关键。怎样获得教师关注呢?本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考察了教师关注的学生群体特点,由此可作为教师资源现状调查的切入点。 如表2-5所示,教师普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的潜力以及学生性格作为其资源分配的依据。通过教师访谈以及数据统计,在调查的24名教师中,有12名教师将学习成绩列为第一位,这主要是处于教学功利主义的考虑,毕竟学校的评价制度、教师的教学业绩都与此有关。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当然能够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学业成绩位于第一位也就不足为奇了。排在第二位的为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我们访谈过程中或者在课堂观察中,我们都会发现教师对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不算优秀,但聪明、伶俐、思维灵活的学生倍加关爱,教师的解释是这样的:虽然他们现在的成绩不能进入优生的行列,但是他们的发展潜力却不容忽视,这些学生头脑灵活,不比那些优生行列中靠勤奋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差。因此,教师对这一部分学生寄予很大的希望。他们认为这类学生只要稍微提携就能将成绩提上来,对整个班级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位居第三位的是学生的性格,教师一般还是比较喜欢那种性格开朗,愿意与人相处的学生,对于学习好但不愿接近老师的学生教师一般不喜欢,虽然对其学习照顾多一些。由此看来,教师比较喜欢那种成绩优秀、或者聪明、或者性格开朗的学生。 表2-5影响教师对学生关注度的各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一览表 排序 因素 第1位 第2位 第3位 第4位 第5位 第6位 第7位 学生家庭状况 0 1 5 7 5 5 1 学生外表 0 0 0 0 1 1 22 课堂纪律与表现 1 1 3 3 8 7 1 学习成绩 12 5 2 4 1 0 0 学生品质 3 1 2 5 5 8 0 学生性格 1 3 8 5 4 3 0 学习潜力 7 13 4 0 0 0 0 注:图中重色数字表示各种因素重要程度的最高值。 在表中,我们还发现两点异常:一是,对于教师最重要的课堂管理来说,纪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生的课堂纪律与表现却排列在相对较后的位置。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很大,这主要在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控制强,课堂纪律与学生表现当然就好一些,相反就会差一些。而且课堂纪律与表现一般与学生成绩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不良学生的课堂纪律就稍微差了一些,因此它还不是教师关注的主要对象。二是,排在第六位的为学生品质,难道教师不关注学生品质吗?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之间的品质不会有太大差异,不会好的好,坏的就很坏。拿“自私”来说,每个人都有私心,这是可以谅解的,不过像其他的一些坏毛病我们还是坚决杜绝的,不过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能够和谐共处的。 如图2-5所示,大部分教师不会对学生的外貌特征有太大的关注点。虽然有极个别的教师认为有的学生长相、衣着等看起来不舒服,但是毕竟是少数,因此排在了最后面。学生的无知、无能、无为正是在与教师的教学交往中,从教师那里获取了知识,获得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了外在教师资源向学生内在文化资本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交往的内容、质量成为学生发展的资本。这种交往既而演变成了师生关系的问题。学生要想充分的利用教师资源,必须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获得学校、家长的认可,也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图2-5影响教师对学生关注度的各种因素排序 (4)学生资源:学生同伴资源的分配 科恩认为:“如果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而学生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学业成绩,那么学生就有必要把彼此当作学习资源” [20]而对学生资源的分配是指某个学生可以作为他人学习资源而形成的分配过程。在实际的课堂学中,学生资源的分配存在着分配不公与资源浪费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交往对象的锁定:如图2-6所示,空间位置中的A指自己座位周围 图2-6 学生交往对象交往维度的考察 的同学,B指距离自己位置较远的学生,C指几乎全班同学。认知水平中的A指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B指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C指与自己学习水平相近的同学。关系性质中的A指互帮互学的学习关系,B指情感交流的友伴关系, C指兴趣相投的同伴关系。同学间的交往对象一般锁定于与自己空间位置较近、学习水平或认知水平相近、志趣或兴趣相投的同学。而远离自己位置、学习水平与自己有很大差距的、又没有共同话题的同学则并不是大多数学生的交往对象。 由于空间位置的划分,学习成绩的等级影响,一般说来,班级中的前半部分学生一般会很少有与后半部分同学交流的机会,前面的学生一般专注于学习,而后面的学生则一般脱离教学。制度化的生生交往常常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交往,它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服务于一定教学任务的交往。而非制度化的生生交往又处处映射出制度化的痕迹,比如不同等级的学生扎堆、形成利益团体等。这两种形式的交往都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他们同样奉承着这样一条真理,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往的内容的局限性: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情况下的学习交往,另一种是学生之间的自由交往,当然包括学习、生活、情感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 (二)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不良后果 1、课堂效率的有限提升与对课堂公平价值的贬损 在教学资源稀缺的现实情形下,实现效率与追求公平这一在理论上可以兼容的概念在现实教学中却形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虽然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将“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视为可以珍视并追求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寄希望予以效率带动公平。然而事与愿违,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暧昧的字眼慢慢的被人们的意识消解成了“效率至上”的价值追求,而“兼顾公平”则演变成了“不顾公平”。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教师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倾注于优生领域,虽然响应了“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号召,为学校、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课堂整体效率却比较低下,大部分学生因为未得到优质教学资源的滋养,学习水平与学业成绩严重受损,我们倡导的公平理念在此也大打折扣。 2、标签意识左右着资源分配,而后又造就了教学中的“陌生者” 课堂教学资源之所以出现分配的失衡,主观追究在于教师的标签意识,从此种意义上讲,资源分配的过程也是个体自我认知的过程。教师分配资源的多寡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个体的学业成绩以及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同时也为他者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师给予多的便是好的学生,反之,教师给予少的或者不给予的则就成为不好的学生。随着教师分配模式的定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分配行为中认识到自己、也认识到他人在班级中的位置,进而为个体贴上与其相适应的标签。特别是那些学习不良学生,他们对于标签的传播更为敏感,也更为反感,由此而产生了逃离课堂场域的想法。“逃离”并不一定只是代表行为上的“逃离”,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于思想上的“逃离”,他们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了教学中的“陌生者”。他们与同学、老师虽然身体距离很近,却在精神上很遥远,他们虽然也身处教室,但是却已经成为脱离教学情境的“边缘者”。 3、个体定位的僵化以及对学习生活的“适应” “优秀”这个形容词一旦授予某一位学生,这不仅意味他自己在学习上达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境界,而且还意味着他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还可以通过权力的授予而去约束他人的行为,还可以挤占他人的资源为自己所用,还意味着他的可以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了他的生活方式。而“差生”这个名词一旦成为某一位学生的代名词,这不仅意味着他在学习上处处受限,而且还意味着他成为了别人的笑柄,成了学习中的旁观者,在资源的分配中,会因此而失去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资源,久而久之,他也适应了这样的待遇,并演变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拿一个小小的空间位置为例,课堂中的空间位置本属于一种实然的客观存在,但由于班级规模普遍较大,所以一般采用了秧田式的座位编排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学生关注的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使得学生在教室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获得了资源的意义。靠近教师能够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更加受到关注、更能够听清楚教师的讲课内容,而远距离的学生则似乎被划出了教师的视野。虽然每两周进行一次轮换,但基本上都是平移,纵向的位移却很少发生。因此就产生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但是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的座位位置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就违背了我们原来的设想。其实不然,学生将所处位置内化为自己身份的象征,如果教师某一天将一位学习不良学生调到前排,他反而不能去适应这种教学生活,或者他认为教师的这种关爱是对自己的一种折磨。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像约定成俗的规定一样,各自心照不宣。 三、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归因分析 对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现状进行调查而得出的数据、结果分析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对分配过程中表层问题的量化,仅仅反映了分配过程中所存问题的冰山一角,其更为深层次上的分配矛盾还远远未能突显出来。不过,结合这些材料以及通过访谈师生、家长、学校领导,课堂观察、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剥离现象的外衣去探寻其内在的核心问题,影响资源公平分配的种种因素开始慢慢浮出水面,这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这些因素包括:教学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教师资源意识的淡薄、师生主客观条件匹配差异的影响以及权力分配为主导的分配体制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伤及了资源公平分配精神 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如果仅仅以教学为达到育人成才为目的并为实现这种目的而不择手段时,教学也就失落了其真正的职责。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育人成才,还在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完美生活做准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的激增,我们开始将教学作为一种手段或者一种为经济、为政治服务的一种策略而加以利用时,教学开始成为一切外在发展的附庸而失落了自己的职责,教学的功用性开始滑向功利主义的泥沼,背了教学最初的追求。现阶段教学功利主义的主要表现有:精英主义教育理念依然发挥着导向作用,应试教育似乎并没有退出教育的舞台,教育体制束缚着教师的大胆革新。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 1、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导向 在我国盛行已久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对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分配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教师对于班级中的“精英”给予无微不至的呵护,往往置发展较慢的学生于不顾,致使许多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游离于教学之外的所谓“差生”,他们成为教学中的“陌生者”。这些“陌生者”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却出现在这样一个“以成绩论英雄,以分数论输赢”的时代或地点,对于教师的精英教育理念而言,他们的出现显得是多么的不合时宜,于是,教师采取了行动:不是努力去改造,而是置之不顾。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描述的那样: 对于一些使得植物变成杂草的东西,我们毫不手软的斩草除根。这是因为它们令人憎恶的消除了存在于我们的花园和野地之间的分界线,这些野草看起来是相当好 、脆弱的和令人喜欢的。如果我们在穿过森林或是越过草原发现它们,我们将要当然的羡慕它们作为一个野外生活中的一个装饰性品种。它们的错误是它们已经来了,并且是不速之客,来到了应该是被整洁的修整过的玫瑰花园、菜地或是花圃等地方,它们破坏了我们的协调一致,它们破坏了我们的设计。[21] 结果,在这种精英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师将本应属于“差生”的资源倾注到了优生领域, 虽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精英人才,但却以牺牲大多数个体的利益为代价,人为的制造出不平等关系。 2、应试教育评价体制的惯性使然 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实施创新教育、多元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革新的主流,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标准在现实的课堂资源的分配中由于其固有的惯性仍留有较深刻的印痕。教师关注更多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所以那些优秀的学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照,包括座位的编排、课堂提问的频次和层次、接受表扬的概率、参与挑战性材料学习的机会等各个方面都是从其平时的学业成绩去衡量的。而对于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境遇显得有些落魄与无奈,常常处于被别人遗忘的角落里而不能释怀。 3、教师体制归属感的束缚 对于我们的教师而言,就是一个个体制中人,他们深知体制的惯性和力量,虽然对于体制中的问题存在意见或者不满,但是毕竟不会或者不敢冲破体制的约束。因为“维持现状能使一个人保持稳定的专业身份( 改变一个人的专业实践会造成其专业身份的改变, 因而也就失去了其现有的安全感) 。维持现状很容易, 因为这样工作只需要付出最少的能力和努力。” [22] 与体制告别,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除了勇气、魄力之外,还要有本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只是千万种职业中的一种,而且其专业性还经常受到以外专业的质疑,因此教师的“专业性”并不能为其提供丰衣足食的资本,除非他在体制之内。既然不能超脱,那只有束缚于体制之内,与现实达成妥协。其结果就是教师要服从于体制中的任务,为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当精英主义、应试教育横扫教育界时,他们也不得不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舍弃对这些具体目标是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价值追求的关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注重的自然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过程, 强调的当然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学方法的伦理性, 衡量的当然是学生的终结性的结果而不是终结性结果的合理性, 这无疑是教学的工具价值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23]表现在资源分配中当然就是一切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而忽视了教学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教师资源意识薄弱影响了资源公平分配的进程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的意蕴在于按需分配的实现,但是现实的境况是教育资源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分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但是资源的稀缺性并不意味着它的不可替代性。替代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样会缓解资源紧缺的困境,进而惠及到更多的学生,从而为公平分配提供保障。然而大多数的教师对于自身所处的课堂并不完全的了解,例如:课堂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如何配置这些资源?如何开发潜在的资源等等。教师资源意识薄弱。这种意识薄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或者说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资源开发、配置能力。在这里强调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开发新资源的能力以及配置已有资源的能力。 1、资源开发能力不足 我们经常会遭遇这样的情形:在资源短缺时,教师叫苦不迭,却从不去积极思考或者开发潜在的、可替代性的资源。虽然课堂的局域性制约了物化资源的投入,但是课堂中的各种独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因为这种局域性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从现实的课堂资源的分配来看,这种状况并不乐观: 教师资源。教师本身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教师手中可用的资源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师的个性特征、生活感悟、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技巧、广博的知识、价值取向、情感体验、精神气质等。但是在这些资源中,教师往往只是动用了其中的九牛之一毛。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这些特质与其所教的学科分离了。除了教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外,教师很少再去触摸自己内在的其他资源,教学的理性味道十足而情感性与精神性资源失去了参与的机会。每位教师都是一副“学究”式的模样走进教室,使用着一系列的教学技术与理性话语,教学的过程抛弃了“我”的存在、“我”的意识,教学的任务虽然由“我”来执行、实施,但是这一教学不是“我”的教学,而成为了一种客观存在,使得“教学即使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论断大打折扣。 学生资源。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停留于“接受知识、接受教诲”的阶段,因而在意识上并没有将“学生”作为资源开发或者资源利用的对象。在教学追逐升学率不亦乐乎的时候,学生的兴趣被埋没了;在课堂追求统一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思想被束缚了;在教师设计、组织活动时,学生的主体性被消解了;在帮助不良学生转化时,学生互助的品德被忽视了;……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这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说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 课程资源。在经历了艰难的探索与改革之后,课程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丰富,但是问题还是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学术性课程与陶冶性课程、实用性课程(音乐、绘画、茶艺、手工、家政等)之间的纷争与较量。虽然后者已经进入学校课程体系,但在课堂中的表现却不容乐观。教师在课堂上呈现最多的还是结构规整的原理、推论、命题、范式等,往往遗忘了其它知识对其科目的补充价值。另一个问题在于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脱离,使得课堂失去了本有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教学失去了生活情趣的衬托而显得更加严肃、晦涩与单调。 环境资源。走进某所中学的一个教室,教室前台黑板的上方贴着“自律、自强、自立”六个大字,右边上方悬置一台电视,下面墙上贴着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同时还挂着“纪律量化考核流动红旗”和“两操量化考核流动红旗”,教室两边的墙壁上是一些名人名言,前面是教师讲台,后面是整齐的桌椅。这应该是大部分中小学教室环境布置的标本。不知为什么幼儿园环境的布置能够做到优美、和谐、童趣与生动、活泼,而到了小学、初中、高中,我们的教室环境的布置却变得如此的单调、呆板,除了告诉你那是个学习的地方以外,还能给学生什么样的启发呢? 2、资源配置低效 一种错置的资源无异于配置的是一种低生产率的资源[24]。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大相径庭。 在对待学生上,我们总习惯于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让位于优生,使得他们得到优先发展,惟恐一点点的怠慢而伤及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或者学业成绩;而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教师则认为即使给予再多的资源他们也会白白浪费掉,干脆不管不问,结果衍生了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赢家通吃的局面。其实反思一下,优生优秀成绩的获得并不仅仅源于教师对其投入的大量资源,更重要是源于其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因此,优生不会因为少那么一点点的资源而学业成绩下滑。如果教师将优生良好成绩的获得归功于其对学生的关注以及资源的倾注的话,反而就浪费了资源。与其如此,不如将这些资源转移到学习不良学生那里,在一个学习“边缘者”眼中,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一个神情闪烁的眼神,一个毫不经意的动作,足以使得他们心花怒放;教师的学习过程中的指点迷津、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都可能使他们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而这些言行举止对于教师轻而易举就能够做到,对优秀学生也没有构成资源上的竞争,但最后的效果却是令人喜出望外的。 在对待资源上,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少耳闻目睹教师的多种信息渠道的参与,教师不能冲破课本、课堂的束缚,将有效资源囊括于自己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书一支笔”的方式来解决教学问题,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闲置进而束之高阁。 这些低效配置行为不仅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还造成了课堂局域内资源的紧张,阻碍了课堂公平教学的实现。 (三)师生主客观条件匹配差异阻碍了资源公平分配的实现 所谓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在师生交往中,也面临着对象选择的问题。虽然教育提倡有教无类,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不因此而有所改变。教师与学生就像两个相交圆,二者主客体条件匹配的程度越高,学生就越能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照,进而也得到更多的发展性资源。究竟有什么样的主客观条件影响着师生的交集呢?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个体的认知偏好 曾经采访过一位教师,采访他对学生的分类以及对于不同类别学生的态度,他说: 我喜欢的学生有这么几类:一是聪明,脑子好;一是性格比较开朗,愿意和人相处;再一个纪律好,能力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好一些。这样的学生省心,不用老师怎么操心、费劲。学习好的学生学习自觉,作业做得好,你提问的时候,他们差不多都能够回答上来,这样的学生,老师当然喜欢。 从这位教师的言谈中,我们可以将好学生的标准做一下总结:即聪明的、好学的、性格开朗的学生老师一般都比较喜欢,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好孩子形象。而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这位老师谈到: 差生将来不见得差,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现阶段你如果学习搞不好的话,还经常违反纪律,跟老师对着干,老师当然反感了。对赖学生,有时候恨不得把他赶走。……对有些差生我们还是很关心的,但是学习成绩不是一时间就能提上去的,如果他们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也是无能为力,关注多了反而他会觉得不自在。 从上述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对于学业不良学生实际上并不存在太多的歧视或者偏见,虽然有时会对无理取闹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是体罚,但是更多的是同情、关怀以及无奈,无奈之下是放任自流。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资源的分配公平与否与教师个人关系密切。由于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教育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差异悬殊,这种差异必然影响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如有的教师偏重于学生的外表特征,喜欢以貌取人;有的教师爱慕虚荣,在课堂教学中对家庭优越的学生关切入微,而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视而不见;有的教师乐于在学生中区分亲疏远近;更有那些特别缺乏民主和平等意识者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搞所谓的‘分槽喂养’;有的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对那些接受知识有困难的学生缺乏耐心,从不考虑他们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特殊需要”。[25]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状。 3、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不同志趣和爱好的鲜活的生命,每天所经历的一次次生动的教学场景,这些都可成为教育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资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然而,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不是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而是在用同样的方式与方法力图达到统一的目的,达到标准的学生成为他们眼中的精英,当然就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而不能达标的学生则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不管他有多么过人的才智或者丰富的兴趣,只要这些不为学习服务,教师就是排斥的,个体就是予以否定的。现存的教学体制对个体差异虽有所关注,走到今天的班级授课制在改革的大潮中虽也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但是,个性化教学实践的空白又使得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差异教学或者进行个性化教学等论调显得苍白无力。 (四)权力分配为主导的分配体制影响了资源分配的过程 我国虽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机制,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权力却成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而教育与社会具有同构性,权力分配为主导的分配体制同样影响着教育这一宏观层面并更加肆无忌惮的向课堂这一微观层面渗透。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过程中,权力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教师权威的异化,进而导致的权力主义的萌生以及在资源分配过程中的蔓延,造成了人为的分配不公;另一种是教师对个体利益的追求而利用职位之便而进行的教育寻租。前者体现的是一种教学专制,而后者体现的是一种由个人私欲膨胀而引起的违背职业操守的失范行为。二者均在课堂资源分配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1、教师权威异化与权力主义萌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师职业认识的深入,社会赋予教师的世俗性权威开始跌落;教师权利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教师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低层次状态使得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成为无关紧要的修饰物;而让教师更为困窘的问题在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畅通无阻的信息通道的拓展,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权威、专业权威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6]教师权威何以重建?有些教师为了建立自己的教学权威,将课堂中的资源作为树立个体权威的资本,听从教师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而违背教师意志的学生则被置之一旁。强烈的权威意识导致了权威关系的异化,师生平等的身份被打破,学生为了从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发展资源,结果就是顺从、服从,这更促使了教师对其的控制力度,由此而衍生了权力主义。教师的这种权威意识以及权力主义并不能维系师生之的真正的权威关系的建立,因为平等、和谐的权威关系并不是通过自身所掌握的权力去压制或者去剥夺其它学生的利益就能成全自己的权威的,这也有失教师作为教育者的风范。 2、个体私欲膨胀而导致的教育权力寻租行为 课堂中的权力寻租现象表现在: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其掌握的稀缺资源,利用权力在规则或者制度上人为地设置需求障碍,进而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来获得非生产性收入。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本身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就单纯的课堂空间位置而言,个体位置的设定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物理空间的恒定,它还满载了教师对这一物理物质的定义,包含了教师的期望、评价与关爱程度。因此,座位就成为学生竞争的资源。如果教师能够以公平的方式来对待座位问题,本质上讲不会衍生出寻租的问题,但是一旦教师将位置的安排纳入到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并对其进行不公正的分配时,教师就在一定意义上将这种资源的公共属性占为己有了。私有的资源就成为换取权利、利益的资本。这些资本就可以用来交换。课堂为这些资本的交换提供了平台。教师能够与谁、以什么方式进行交换呢?其实课堂中教学资源的分配就是分配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学生如果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以此为资本换取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样又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而为教师的教学成绩或者经济利益的提升加大了砝码;家长如果有权有势,当然也可以以这种资本与教师的资本进行对调,进而获得资源的让渡。课堂资源的公共属性在此被教师转化成了价格模糊的商品,而课堂则成为商品交易的场所。当然这种交易时而隐匿不漏,时而若隐若现,又时而赤裸裸的呈现于受教育者面前。 之所以出现以上的逻辑,是因为“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线的诱惑”。[27]这是任何权力拥有者所要面临的考验,教师也不例外。当然,教师出现这种失范行为,相对于教育领域中的腐败问题而言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在基层微调式的腐败所得, 甚至远少于其在教育发达地区同行的正常所得。而且也有的教师提出质疑:“在整个社会都处于浮躁之中,唯独让我们教师保持心理平衡是不公平的,整个社会都处于道德失范状态,唯独让我们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整个社会都狂热的追求财富时,唯独让我们教师安于清贫是不道德的。” [28]但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而且站在学生的立场和最终教育效果的达成来理解, 教师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是深远的,直接影响了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实现。作为教师,更应该考虑到自身的职责与特殊使命。 四、课堂教学资源分配应然的教育诉求 教育公平不能仅仅以理论话语的形式存在于教育体系之内,成为教育追求的乌托邦,更应当以实践的形式彰显其真知。而课堂教学为教育公平的践行提供了前沿阵地。课堂中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教育领域中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具有同构性,这种公平性的实现将有力的促进教育公平的达成。 (一)课堂资源分配的价值取向:教学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源于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概念。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29]。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者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它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而不顾其他。当然,价值理性的实现是以工具性理性的实施为前提的,但当行动者完全以工具理性为向导时,也就从根本上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潭,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内涵。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行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至今都深深的打下了功利性的烙印。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 [30], 古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有 “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体对自我认识的深入,教育的目的开始由外在于人的状态逐渐向个体靠拢,人本身成为教育的目的。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也应该实现这样的理念转向,即从“以培养人为手段”到“以培养人为目的”的转向。 1、树立素质教育、大众教育与学生价值本位的教育观念 受到工具性价值的诱导,课堂中出现的资源分配不均主要产生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失,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以及社会价值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这些思想迫使教师仅仅将考试内容作为教学的任务和判定学生价值的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追求社会认可的知识、能力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仅仅强调升学率,而遗弃了考试失败的学生。而后又以此作为分配教学资源的依据,依此循环,逐渐形成了优质教学资源向精英学生倾斜的态势。要改这种状况,首先应摒弃课堂教学中的这些旧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大众教育和学生价值本位的教育观。这些观念的树立从根本上保证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对学生平等的尊重,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既然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目标,在教学资源分配中,我们自然就能够坚持公平的原则去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从思想上保证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利。 2、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资源是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基准而进行分配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为课堂中资源的公平分配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首先要厘清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策略、评价工具和评价结果等方面[31]。首先课堂评价的主体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将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来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其次,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发展状态,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而评价内容则要注重全面性,避免从学生的某方面表现来对整个人的发展进行判断。然后就是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指标,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把学生所具有的发展倾向都纳入评价的指标体系。采取多元的评价策略,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学习进度记录、学习成果、问题解决过程、等多种途径搜集学生学习的真实表现。使用多元的评价工具,通过复式问答题、观察检核表、观察笔记卡、开放性的和指导性的问答、教师编制的考试和测验等工具来检查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最后,在做出评价结论时应说明评价反映了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状况,用词不能笼统和含糊,避免评价结论的片面性和对师生的误导。这一整套的评价体系的建立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多样性,使教师对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评价,进而在课堂教学以平等的视角去对待每一位学生。 3、教学体制改革是根本 不论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还是新的评价机制的建立,如果没有现存教育体制的保障,一切将无从谈起。作为统帅教育发展方向的体制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羁绊。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教育体制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教育领域中的改革也只是对教育问题的细枝末叶的触摸而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到教育研究、教育决策,小到课堂教学这样的微观领域,都在关注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之所以出现应试教育屡改而不变的困境,就是教育体制在根本上保证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现在我们开始抨击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因为它的价值观违背了社会正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修改或废除。” [32]因此,要实现社会正义,就必须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什么是教育体制?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 (二)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物质保障:教师资源开发与配置能力的培养 教师资源开发与配置能力的增强能够促进资源的最大化,从而为公平分配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但现阶段的教师存在的问题是在意识中并没有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当成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缺乏开发、配置资源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多种手段唤醒教师的资源意识,培养自己的资源开发与配置能力。 1、教师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回忆我们的学生生涯,当我们的教师丢开教科书“信口开河”时,就连平时最不专心的学生也会竖起耳朵认真听起来。当丢开教科书的语言与逻辑时,教师已从设计好的“ 知识传授者”角色中逃出来, 变成一个自言自语的发泄者或者一个有真诚交流欲望的表述者。学生听到了教师真实个人的语言或者是与日常生活内容有关的语言。在很多学生的回忆中, 不是规定好的授课内容而是教师的“ 跑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类制度化过程的中断、控制中的无意失控、秩序中的无意脱序成了课程授受中难得邂逅的浪漫[33]。随着开放性与生成性教学的问世,课本不再是教师或学生因循守旧的资本,上述教学情景中的“跑题”则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宝贝而被教师们开始有意识的加以利用,为新型教学添加了生机与活力。这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资源意识,随时随地生成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相适应的资源。要培养这种能力,首要的在于教师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在一节小学科学课上。学生们在讨论问题:“植物每天都在生长吗?”。在讨论过程中,一个叫陈欣怡的女孩(其父母受过高等教育)通过逻辑思考回答了这一问题;另一个叫张艺的女孩(其父母是工人阶层)通过想象她自己的成长推测植物的生长。结果陈欣怡的方法在课堂中得到重视,因为它遵循受到人们广泛支持的科学推理。相反,张艺的方法没有受到重视,被教师所摒弃,因为它是经验性的。然而事实上,张艺通过想象她自己的成长来推断植物的生长,恰恰反映了科学实践活动的本性。张艺看似幼稚的回答其实是极具生命力的,因为它根植于孩子的日常生活,当她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科学概念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揭示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如果通过讨论把这个内在结构公布于众,并逐渐接近真正的科学概念,那么其他的孩子也将受益匪浅,因为其他孩子从张艺身上看到了知识形成的轨迹。但教师却排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学生资源)、排斥了生活资源。由此看来,教学中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教师没有意识去利用周围的资源。只有教师用“意识”去思考这个问题时,相信教师的资源意识也就开始萌发了。 其次,教师要有开发资源的主动性。教师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资源开发上有所建树。这些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意情景、情境的设置,注重生活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把体验、参观、访问、交流、讨论的问题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的手段上, 恰当借助电脑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感情的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的互动上,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适当加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力度, 让他们关注周围生活, 投身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去学习、去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增强,但是相对于理想状态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距离还相差甚远,这种开发意识也才刚刚起步,开发的课程也仅仅作为一种,还仅仅停留于形式上的模仿和意识上的浮躁。 2、教师资源配置能力的培养 金刚石与石墨的关系对于我们资源配置的原理或许更能形象的说明配置的重要性,二者组成元素相同,但是由于原子的排列不同,使得他们的物理性质迥然不同,结果成了同素异形体,这种“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对于我们的资源配置亦有很重要的启示。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资源,同一科目的教学,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同而产生天壤之别。资源配置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要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教师们还要有意识的去培养。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资源配置实验。例如,学生作为学习资源,在进行小组学习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怎样将学生加以分组成为分组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一环。例如有的老师习惯于将全体学生按照名次进行钟摆式分配,认为这样可以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等;有的教师因钟摆式分配的小组内成员成绩差别太大,习惯于循环式分配,使组员之间拉开稳定的距离,以有利于成绩的稳定增长;还有些教师遵循“性相近”原则,将主动权给予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到朋友,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进步的更快……课堂中分组的形式五花八门,到底哪种方式更科学呢?实验数据表明,被分配到高水平组的学生取得的成绩会高于同等水平的被分入低水平组的学生。[34]由此看来,学生分组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的学习效果。像分组诸如此类的资源的配置的例子还很多,这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教育研究、教育实验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只有如此,才能将课堂中的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也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道德规范: 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的居所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走向公平的过程中,道德起到了价值守护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考虑分配问题,那么教育公平就很难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回归“教育者”本位的居所,既要实现“教书”的目的,又要实现“育人”的目标。“教书”意味着要教好书,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育人”意味着要教学生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要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 1、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生无优劣之分,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代表学生在语言或数学逻辑智能上的好坏,而不能说明其他智能的发展状况。一些专家也提出了多元的智能理论,如心理学家戴维·韦克斯勒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心理学家巴布娜·柳纳于1960年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97年提出了成功智力的概念等[35]。这些理论都提示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应不忘学习,为多元、多能的学生提供正确的向导。虽然多元化教学在现有体制下还未能大展手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教育改革的航标。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特别是专业能力的提升:坚持班级授课制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研究分层分类教学的问题,研究班级学生的主要层次、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研究有代表性的个案,加强班主任对学生个案的研究以及跨学科团队对学生个案的研究;改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囊括于该体系下,使得各种知识、技能、特长与学业成绩分布比例相当,以形成合理张力。当然,更为理想的是进行全员性的个别化教学,创造条件,实现新形势下的复式教学。只有如此,课堂中的资源的利用率才可以大大提高,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恪守职业道德,体验职业价值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就是对教师责任的最好诠释。师德是一个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也是实现教学公平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个体,面向全体,不能将教师自身的亲疏、好恶带到与学生的互动中去。教师要一直坚守着一种庄严的职责,对每一位学生都富有道德的责任感,曾如齐尔格特·鲍曼所描述的那样: 首先,道德的责任感是被无私所区分的,它不是来源于对于惩罚的恐惧,也不是来源于对个人的利益的算计,不是来源于已经被我所表明了的和有法定义务要完成的内在义务,或者来自于一个被提到的人的或许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有用的东西进行交换,所以,我努力来赢得他或者她的好评价的期望,这也不是以另一些人正在做的事情,或以他(她)是某些人为条件的。这种责任感,只要它总的来说是无私的,并且是无条件的,那么,它就是道德的,我对另一些人负责任,仅仅因为他或她是一个人,所以,需要我的责任感,其次,责任感只要在我把它看成是我的并且仅仅是我的时候,这才是道德的,这不能够被谈判,也不能够被从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我不能够宣扬我自己的责任感,我也根本没有权力来赦免我自己不执行它,这种对于另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于任何人——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人,并且,有一个特别的道德冲动来给他帮助,那么援助的感情就随着而来,这不需要争论、立法或者信任。[36] 道德的责任感要求教师从对教育公正的模糊认识中复苏过来,要了解教育公正,重视教育公正,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坚定道德意志,全面实践教育公正。同时,教师要潜心研究与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当然,对教师道德的说教不能仅仅悬空于不实际的层面,要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人本主义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的,在基本需要没有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很难实现。实践已经证明,“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 [37]因此要适度适当增加其工资,以保障其心理的动态平衡。同时,将教职工待遇提升到一定水平, 就意味着教职工因为失范行为而失去职业的机会成本变得更大, 从而能积极预防寻租行为的发生。 (四)课堂资源公平分配的操作层面:课堂民主化建设与合理程序规则的建立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分配不公、权力寻租,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的自主分配权与权力的缺少监督,从而为教师的权力主义倾向埋下了伏笔,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课堂中由分配权而导致的一系列不公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教师权力的限制以及对学生的增能赋权,同时建立合理的程序规则以保证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运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1、教师权力的减负与学生的赋权增能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民主化教学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思潮。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中,同样要坚持民主化原则。这种原则的实践形式就在于教师权力的减负与学生的赋权增能。赋权增能本来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提高来说的,有学者认为,“赋权是教学的灵魂和心脏,它不可能由软弱无力之人去实现。就像消极被动的教师决不可能培养出积极主动的学生,反应迟钝的老师决不可能教导出思维敏捷的学生,漠不关心的老师决不可能培育出充满爱心的学生。那么我们需要赋权教师吗?答案是只要我们想要杰出学生不断从学校中涌现出来,我们就需要有赋权的老师。” [38]这一论点与当前教师工作的受动性、牵制性不谋而合。这是一种将教师生活状态或者生存状态与外界调和的一种结果,而当我们将视角转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又应该适当的为教师权力减负,毕竟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几乎总揽了教学活动的全部权力,学生只有在服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自由,这种状态的教育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因此,如何增进学生的权力,如何增强他们的自主能力将成为我们探讨的重点。这里的权力的赋予并不是专制型的赋权以及服从性的赋权,而是在学生自主、志愿形式下的赋权,不是为了服从老师,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体自主能力的增强以及个体权益维护能力的增强。教师将手中掌握的分配权力下放到学生之中,由学生自主决定资源的分配数量、分配方式、分配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民主化的发展。当然学生赋权的前提是教师要主动放权,而不是牢牢抓着权力不放,教师民主化意识的增强以及学校相关制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这一效果。通过教师权力瘦身,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主能力。学生在行驶权力的同时,教师不是去放任,而是适度干预,使得他们的权力行为能够更合理、更理性、更高效,只有师生同时配合,资源的分配才能既实现公平的目的,又不至于损害效率的目标。 2、建立合理的程序规则以保障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权力授予之后,如果没有程序的保障等于虚假权力,因此建立合理的程序规则以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尤其重要。在程序规则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程序中平等主体进行“商谈”的优势,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权利在协商中得到实现。[39]所谓“商谈”不是压制,也不是形式,而是参与主体平等自由的进行讨论、争辩。商谈的前提是:所有对话的参加者机会均等,言谈自由,没有特权,诚实,免于强制。[4O]学生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双方或者多方会话,在合意的基础上谋求个体都乐于接受的结果,而不是凭借其成绩、外貌、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而获得不同的结果。教师作为教学权力的主体,在作出对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决定时,必须直接与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进行协商、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辩驳,而且这种辩驳要在公众面前进行而不是私自靠教师权力的专制性来压制个人。教育程序参与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实现集思广益, 能够实现“兼听则明”,从而确保教育权力在行使时,能够做出符合客观的、符合情理的良性抉择。程序规则制定时,应遵循公开的原则,在大家讨论的情况下将合理的做事规则等一系列有商讨价值以及关系个体利益的事件或者行为按照程序的方式制定下来,使得个体或者教师在处理事件时能够“有规可依”,使教育权力行使的全过程都能够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有利于加强教育权力行使的监督价值,防止权力的不当使用。 结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教师责任的担当 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课堂作为教育公平践行的微观领域,成为教育公平的晴雨表。通过微观领域的研究而反观宏观领域的教育问题,教育公平之所以迟迟未能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的束缚。体制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都囊括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无论是无生命意义的物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都被牢牢的束缚的它的钳制之下。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体制之下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病症。无论是教育的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当出现问题能自行解决时,说明我们的体制还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是将责任推托于外源时,说明我们现存的教育体制要改革了。如若不,这些教育问题将在长期的旧有思维的框架之下窒息,最终将导致教育革命。我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后顾之忧,教育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由来已久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等思想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终究是由于教育体制对其的保障才得以得逞的,也因为此,全面教育、素质教育等新的理念在体制的强大防御下而显得软弱无力。因此,教育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没有体制的保障,一切改革如果不是付诸东流,便是加剧教育的不幸。无疑,我们的入学率在提高,校园在美化,校舍越建越豪华,教学仪器越来越先进,教师的待遇也越来越高……但是学生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如果没有着眼于人发展的,这些“华美”非但与人的幸福无关,反而会加剧人的不幸[41]。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教育体制,要将教育的一切与学生的幸福联系起来,消除人为的歧视、对立,让个体成为教育的主人。 教育体制作为社会这个宏观系统中的一部分,它的改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合理的教育体制的建立不仅源于教育对其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对自身合理性的论证,还要追溯教育场域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涉及到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区域内的特殊性,涉及到历史发展的民族心理积淀,与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思想或行为定势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体制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假以时日。这也是当代教育体制改革无法即时奏效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而退缩,我们也就失去了价值担当的重任。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教师,不能对此处之泰然,随波逐流,无动于衷,不能因为体制的强大而顺从,而服从。“顺从常常是怯懦和谋求私利的借口,极而言之,服从也可能是这样” [42],否则,就是助纣为虐。教师应当承担起人类价值担当的重任,成为人类价值的守护者,不能仅仅以一个“教者”的身份混迹于教育体制之内,应勇敢的扛起教育改革的大旗,对教育体系内不合理因素进行抨击,努力变革,对受体制之害的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教师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秉持着“一个公正的社会不能是在剥夺弱者的基础上使得弱者更强(即:使得弱者更弱)的社会,而应是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的社会。”[43]的信念,将资源分配的重点逐渐由强势转向弱势,由弱势转向弱势补偿,对学习不良学生的生命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以及悲悯的人文情怀,体现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得所有的受教育个体在教育体系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栖息地,使得他们的情感与发展都能够寄托于教育。使他们同样获得学校教育的成功体验,使他们的生命同样可以大放光彩,使他们不再为生存而苦恼,使他们有能力去追求、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注释 [1] J·S·布鲁贝克.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6. [2] 吴晓宁.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8.4. [3]赵延金.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5. [4]董小平.课堂公平:蕴涵缺失与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5]唐勇等.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5. [6]高文盛,席嘉.资源辨析——社会网视角中的关系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7]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99. [8]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0. [9]胡梦鲸.台湾地区城乡国民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之比较[J].国立中正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分册),1995.6. [10]沈晖.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一种人种志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6. [11]龙源.坚持公共属性发展农村义务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6. [12]罗尔斯. 学会生存[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13]刘子杰.教育公正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14]冯建鹏.有权利必有救济[N].人民法院报,2006.2.6. [15]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5. [16]吴晓宁.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8.4. [17]滕家庆.教育公平从课堂做起[J].天津教育,2007.8. [18]郝文武.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1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8-80. [20]莫琳·T·哈里楠.教育社会学手册[M].傅松涛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2. [21]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4. [22]戴维·W.约翰逊, 罗杰·T.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0. [23]徐继存. 教师生活重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 [24]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134. [25]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26]张双凤.教师权威何以形塑[J].天津教育,2010.2. [27]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47. [28]曲中林.谁和教师过不去[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 [29]杨贤江.新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6. [30]王国敏,李玉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权衡下的我国公共政策选择——以公平与效率的为视角[J].理论视野,2006.4. [31]董小平.课堂公平:蕴涵、缺失与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32]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 [33]刘云杉.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34] 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M]. 陶志琼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7. [35]陶西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8.9. [36]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9. [37]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35. [38] Ayers W.Work that is Real :Why Teachers Should be Empowered [A].G A Hess (Ed.)Empowering Teachers and Parents:School Restructuring through the Eyes of Anthropologist[C].Westport,Conn.:Bergin & Garvey,1992.26. [39]汪海霞. 以合理的程序规则保障教育过程的公平性[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40]考夫曼·哈斯默尔.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92. [4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4. [42]C.P.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216. [43]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4. 参考资料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郭华.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英]麦克·F·D·扬主编.知识与控制[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8]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陈时见.课堂管理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顾肃.罗尔斯:正义与自由的求索[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13][美]J.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8. [16]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7][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9]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0][美]Thomas L. Good,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3][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4]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6]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7]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8]杨莹.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社会学的探究[M].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书苑有限公司,1995. [29]曾昭宁.公平与教育[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30] 方元山.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1][英]杰夫·惠迪等著.教育中的放权与择校:学校、政府和市场[M].马忠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2][美]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3]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4]夏文斌.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7][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崔允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8]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9]肖聆依.隐性隔区:课堂中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40]沈晖.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人种志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 [41]姚元全.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社会学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7. [42]邬鹏飞.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43]吴晓宁.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08. [44]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45]许丽英.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转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6]董小平.课堂公平:蕴涵缺失与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6,3. [47]刘子杰.教育公正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48]张双凤.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 [49]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50]滕家庆.教育公平从课堂做起[J].天津教育,2007,8. [51]郝文武.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52]王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4,10. [53]李轶.对小学课堂行为的统计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54]曲中林.谁和教师过不去[J].当代教育科学,2009,1. [55]徐继存. 教师生活重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 [56]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57]张双凤.教师权威何以形塑[J].天津教育,2009,10. [58]王国敏,李玉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权衡下的我国公共政策选择[J].理论视野,2006,4. [59]刘晓军等.探秘童心真相,还原教育本色[J].教育科学论坛,2008,11. [60]刘云杉.课堂教学的麦当劳化——一个社会学视角的检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61]辜筠芳.跨文化的教学设计思想[J].教育科学,2008,6. [62]陶西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关于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8,9. [63]汪海霞. 以合理的程序规则保障教育过程的公平性[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64]张颖夫.后进生转化与教师生命成长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4. [65]刘桂秋.论教师与民主课堂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66]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J].教育学报,2006,12. [67]高威等.通用学习设计:实现全纳的教与学[J].外国教育研究,2009,5. [68]杨建忠.论教育民主的有限性[J].教与学术月刊,2009,2. [69]张双凤.课程编制的社会学审视:文本与现实的对话[J].教育科学论坛,2008,12. [70]关注“边缘学生”利益的政策尝试——英国“学习支持单元”政策分析[J].2009,5. [71]张双凤.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72]冯建鹏.有权利必有救济[N].人民法院报,2006-2-6. [73]Ayers W. Work that is Real :Why Teachers Should be Empowered [A].G A Hess (Ed. Empowering Teachers and Parents:School Restructuring through the Eyes of Anthropologists[C].Westport,Conn.:Bergin & Garvey,1992. [74]Meyer,A.,Rose,D.H.. Universal Design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J].Education Leadership,2000,58. [75]Rose,D.H.,Meyer,A.,Hitchcock,C.. The universally designed classroom: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accessible curriculum[M].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2005. [76] Jennifer Avoiders. Early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9. 附录 附录1 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研究调查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占有您一些宝贵的时间,请您与我共同完成这项有关课堂教学资源分配的调查研究。我们郑重承诺,您提供的信息只作为科学研究之用。您的真实回答对我们了解课堂教学公平的实际状况非常重要,恳请仔细阅读题干,如实回答每一个问题。本问卷为匿名调查,保护您的资料是我们的责任,在此衷心的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说明: 阅读每道题后,将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填在问题后面的括号里,在没有标明的情况下每个问题只选一个答案。 1、将8排座位按3:3:2的比例划分为前排、中排、后排的话,您的座位位置处于( ) A 前排 B 中排 C 后排 2、将班级同学成绩按1:2:1的比例划分为优、中、良三种层次时,您的成绩位于( ) A 优 B 中 C 良 3、您对现在的座位所处的位置满意吗( ) A 完全满意 B 满意 C 无意见 D 不满意 E 完全不满意 4、您认为您的学习成绩与座位所处的位置(前排、中排、后排)有关系吗?( ) A 完全同意 B 同意 C 无意见 D 不同意 E 完全不同意 5、以下问题出自于《皇帝的新装》一课,请您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下问题类型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序 A 推理性问题(例:您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B 经验性问题(例:皇帝、官吏明明看不到“新装”,为什么还要称赞布料“美极了”?) C 事实性问题(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其国籍是哪里?) D 评价性问题(例:您怎样评价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所取得的成功?) E 叙述性问题(例:您能简要的复述一下课文吗?) F 开放性问题(例:假如您是骗子,您将如何介绍自己的布料?) 6、您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准确的解答上述哪些问题类型 并尝试将答案写在对应的问题下面(E项除外) A 您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B 皇帝、官吏明明看不到“新装”,为什么还要称赞布料“美极了”? C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其国籍是哪里? D 您怎样评价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所取得的成功? E 您能简要的复述一下课文吗? F 假如您是骗子,您将如何介绍自己的布料? 7、基于上述6种问题类型,您认为老师一般会提问您哪几种类型的问题 (最多选4项) 8、您认为教师特别关注或者喜欢一个学生是源于这个学生的 (将下列选项按重要程度不同进行排列) A 家庭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人格特征、经济状况等) B 外表特征 (漂亮、整洁、邋遢等) C 课堂纪律与表现 D 学习成绩 E 品质(和善、对同学友好) F 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相处) G 学习潜力(学习成绩虽不优秀,但聪明、灵活) 9、您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是 (将下列选项按重要程度不同进行排列) A 讲课活泼 B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C和蔼可亲 D 严格要求 10、在空间位置上,您经常与哪些同学相处?( ) A 自己座位周围的同学 B 距离自己位置很远的同学 C 几乎全班同学 11、在学习伙伴的选择上,您喜欢与哪类同学相处?( ) A 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 B 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 C 与自己学习水平相近的同学 12、您与现在好友的关系属于哪种性质?( ) A 互帮互学的学习关系 B 情感交流的友伴关系 C 兴趣相投的同伴关系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1、您一般采取何种方式编排学生的座位?这样是否能保证公平? 2、排除成绩因素,在情感态度上能够做到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吗? 3、您对学生的印象或者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哪些方面? 4、在提问的内容与频次问题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是否存在着不同?这种差异是否影响公平?5、您在教学中是否已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喜欢创新? 6、您认为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教育公平有关系吗? 7、您认为自己有无课堂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意识? 8、您是怎样分组的?分组的依据是什么? 9、您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民主吗? 10、对于班级中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你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11、您认为教师特别关注或者喜欢一个学生是源于这个学生的哪些方面?比如家庭状况(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人格特征、经济状况等)、外表特征(漂亮、整洁、邋遢等)、课堂纪律与表现、学习成绩、品质(和善、对同学友好)、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相处)、学习潜力(学习成绩虽不优秀,但聪明、灵活)?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以上因素按照相关性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12、您认为与现任班级的学生之间关系怎样? 13、现行的教学体制与你教学创新是否存在着矛盾?你是怎样突破这些束缚的? 14、您是否认为现在的教学还在延续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的一些理念? 15、您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卷册号 刊发日期 署名位次 课程编制的社会学审视:文本与现实的对话 教育科学论坛 258 2008.12 第一 从教师期望到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教育学术月刊 202 2009.5 独立 主客体的复归:教育回归生活的本真追求 当代教育科学 272 2009.17 第一 教师权威何以形塑 天津教育 2010.2 独立 中华名物通释 中华书局 教育卷 2010.4 参编 中华博物通考 广东教育出版社 礼俗卷 2009.12 参编 致谢 从幼鸟行走到雏鹰展翅,再到雄鸟翱翔一步步艰辛走来,三年的风雨历程在此刻化为一片深情。回首这段彷徨而执着的岁月,虽苦不自言表,却也能乐在其中。走进学术殿堂之时,正襟危坐,耳听心记;正襟危坐之后,笔耕不辍,句斟字酌,苦求意达文畅。从当初的“牛刀小试”到现在的“神思方运”,终于,此时此刻,得以释然。 在论文成稿之际,我要深深的感谢培养我、抚育我的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这里,我从对学术的盲目崇拜渐趋走向了理性审思,这要归功于所有的老师、同学与朋友给予我的提携、鼓励与帮助!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魏薇教授。先生做人的醇厚、做事的踏实、做学问的严谨、对我的训导与教诲、慰勉与关爱,时时刻刻都让我铭记于心!特别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最艰难的时刻,先生的宽容与信任才使我急切的心情在焦灼的煎熬中得以豁然。在先生的悉心点拨之下,论文才得以如期完成。同时也感谢恩师对学生生活与经济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教育科学学院徐继存院长、赵昌木教授、周海银教授、曾纪耘教授、李忠教授、金传宝教授、陈月茹教授、于洪波教授、高伟教授、李长伟教授三年来对学生学业上的指点迷津。他们严谨的学术风范以及精益求精的治学作风令学生仰慕,并使学生后期的论文的选题与习作受益匪浅。同时也感谢他们在论文开题时给予的建议和指导。 感谢师妹周小辰、赵明瑜、郑珍为论文修改付出的艰辛。感谢同师门王园园、李敏、张桂梅、焦健健、李亚艳、侯丽、赵艳、王晓君、王瑞峰等兄弟姐妹在读书期间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在与他们切磋、探讨中,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过了这段难忘的研究生生活。 感谢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为我提供了教育实习的机会,感谢亓殿强所长、陈培瑞书记对我生活与工作上的关心与帮助,也感谢规划办与编辑部的各位老师,他们温文尔雅的为人处事之风以及睿智的见解、隽永的哲思使我再次领略了学者的风范与学术的魅力。当然也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一个宽松、自由的实习环境,使我身处其中感到无比舒畅与幸福。 感谢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在多年的求学生涯中对我的全力支持! 最后,向所有曾经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各位老师、领导、同学、家人送去最真挚的祝福。祝福他们永远健康快乐! 张双凤 2010年1月于山东师大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评定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密级: □公开 □保密(___年__月至__年__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致 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 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和研究生助教***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致 谢 这次论文的完成,不止是我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正所谓你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知道的越少,通过这次论文,我想我成长了很多,不只是磨练了我的知识厚度,也使我更加确定了我今后的目标:为今后的计算机事业奋斗。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才让我有了今天这篇论文,您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谢谢您!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四年的相处,虽然我未必记得住每分每秒,但是我记得每一个有你们的精彩瞬间,我相信通过大学的历练,我们都已经长大,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们,这篇论文也有你们的功劳,我想毕业不是我们的相处的结束,它是我们更好相处的开头,祝福你们!我也要感谢父母,这是他们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感谢母校,尽管您不以我为荣,但我一直会以我是一名农大人为荣。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对很多以前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记忆与理解。漫漫求学路,过程很快乐。我要感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令我受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可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即将结束*大学习生活,我感谢****大学提供了一次在**大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院校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各位老师审阅我的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要求: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撰写意义: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论文种类: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写作步骤: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 总结 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 理论 问题进行 科学 研究 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致 谢 这次论文的完成,不止是我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正所谓你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知道的越少,通过这次论文,我想我成长了很多,不只是磨练了我的知识厚度,也使我更加确定了我今后的目标:为今后的计算机事业奋斗。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才让我有了今天这篇论文,您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谢谢您!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四年的相处,虽然我未必记得住每分每秒,但是我记得每一个有你们的精彩瞬间,我相信通过大学的历练,我们都已经长大,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们,这篇论文也有你们的功劳,我想毕业不是我们的相处的结束,它是我们更好相处的开头,祝福你们!我也要感谢父母,这是他们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感谢母校,尽管您不以我为荣,但我一直会以我是一名农大人为荣。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对很多以前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记忆与理解。漫漫求学路,过程很快乐。我要感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令我受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可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即将结束*大学习生活,我感谢****大学提供了一次在**大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院校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各位老师审阅我的论文。 �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将经济学概念成功地运用于文化研究的典型例子,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 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布迪厄把资本划分成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或社会关系资本) 和文化资本三种形式。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 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本) 以社会声望、社会头衔为符号, 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化形式。而“文化资本”则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 以学位为制度化形态。在这三种类型的资本概念中, 尤以“文化资本”概念最为重要。 �帕累托法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的。他认为:在意大利80%的财富为20%的人所拥有,并且这种经济趋势存在普遍性。这一原理充分体现了世界的不平衡性,因此又称为“不平衡原则”。在社会中有许多事情的发展都迈向了这一轨道。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正在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解释相关的课题。 �帕累托最优化是指具有以下性质的资源分配状态,即任何形式的资源重新分配,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人受益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受到损害。人们通常也把能使至少一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资源重新分配称为帕累托改进。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是指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这种非自愿的财富转移的具体结果就是卡尔多-希克斯效率。具体到资源分配中,那些从社会资源再分配中获利的人获得的利益足够补偿那些从中亏损的人的利益,那么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就是有效率的。二者比较,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条件更宽。按照前者的标准,只要有任何一个人受损,整个社会变革就无法进行;但是按照后者的标准,如果能使整个社会的收益增大,变革也可以进行,无非是如何确定补偿方案的问题。所以,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实际上是总财富最大化标准。 �本表参照布鲁姆的分类模式、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式与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中关于提问的分类方式改编而成。
/
本文档为【古有唐诗宋词,今日中国的文化标签是什么?从他的演讲找答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