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恽代英认识论浅探

恽代英认识论浅探

2018-02-18 8页 doc 23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恽代英认识论浅探恽代英认识论浅探 ,摘 要, 恽代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他早期哲学思想中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想成果。他的认识论涉及的内容有:提倡理性的自由,以反对传统的蒙昧的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怀疑的思维方式,以推动知识的进步和打破权威主义的束缚。恽代英的认识论推动了当时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也为日后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恽代英 认识论 理性自由 怀疑思维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建树之一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便...
恽代英认识论浅探
恽代英认识论浅探 ,摘 要, 恽代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他早期哲学思想中较为深刻和全面的思想成果。他的认识论涉及的内容有:提倡理性的自由,以反对传统的蒙昧的封建意识形态;倡导怀疑的思维方式,以推动知识的进步和打破权威主义的束缚。恽代英的认识论推动了当时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也为日后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恽代英 认识论 理性自由 怀疑思维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建树之一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便在吸取西方的自然科学与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本文拟就恽代英前期哲学思想中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论问题作些探索。 恽代英的认识论主要反映在《怀疑论》(1915年发表)和《经验与智识》(1917年发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一、关于理性的自由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了给当时人们的认识扫清障碍,恽代英提倡人们发挥理性,以反对传统的蒙昧的封建意识形态。为此,恽代英详细地考察了认识的能力,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主体局限性问题。 关于认识的能力,恽代英认为人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说:“这灵活敏捷,断乎不是天生的。你用心,脑筋还是一样灵活;你做事,手腕还是一样敏捷。你能比他还肯用心,恐怕脑筋还要比他灵活,你能比他还肯做事,恐怕手腕还要比他敏捷。”,1,,p77,他在肯定能力来自实践的同时,他不否认人们的天赋存在差别。他说:“天分盖指遗传的可能性。人固不同,然苛非父母有病或已身有病,大抵皆有中等以上之天分,故天才教育,盖可能事也。又天分者,似指其人能于无意识中自选一合当,求一简捷之成功,此等方法大抵有天分人及他人均不能觉察。故叹为神助。如此则知研究注意有天分人所用方法而仿效之,虽无天分亦成分有天分矣。”,2,,p440, 上述观点体现了恽代英不相信有天生圣人,认为大部分人的天赋都差别不大的民主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他认为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认识的来源,恽代英认为:人的认识,知识都来自于经验,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是以经验为根据的,“智识未有不从经验中得来者也。凡可名为智识者,或由吾人简单之经验而认识之,或由吾人复杂之经验而推知之。”,3,,p48,列宁曾认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着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4,,p153,恽代英肯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并在此基础上承认经验是感官所得的知识,“凡吾人对于物之知识皆由感官接触,或曾经接触所得来者也(今日直觉派之言,不能符合科学)”“不由感官所得,关于物之知识必为虚妄知识。”,5,,p269,所以,恽代英所说的经验是以客观物质为基础,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路线。他一再说明,他之所以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目的在于打击把知识说成是“天启”的反科学的观点,并揭示“天启说”产生的唯心主义基础。恽代英把天启知识分为二种:一种是不正确的妄执偏见,另一种是由于不自觉的经验或推理而得的知识。他认为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天启论”,其本质都是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都是否定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恽代英坚持用唯物主义经验论来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并提到哲学路线斗争的高度,这是他认识论思想的深刻之处。 恽代英因受康德不可知论的影响,曾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物的本质。他说:“吾人感官只能见物相……物质绝对非人智能知者也。”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恽代英没有正确理解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他说:“吾人所研究理化之现象,虽为外界之物,然谓物理、化学所研究者,必足以证明物质之真实实体似未然也。如言物重,物本无重,依引力而有重。如言物色,物本无色,依日光而有色。是物质本体,只有受引力,受日光不同的疏密度,无物重物色也(此可证物相与物质不必一致。吾人不能但由物相决定物质)……物理、化学的所研究之一切现象,不必为物质之本体,亦可知矣。”,6,,p268,人们对光和重的本质的认识,本来有力地证明了事物本质是可以认识的。但是,由于他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反而夸大它们的对立,割裂二者联系,从而得出了物质本体不可知的错误结论。 然而,恽代英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又使他逐步从这个错误中摆脱出来。他后来在《怀疑论》中直接批评康德的不可知论“限制人智的范围”,“康德以为人的智识,必定限于感官摄取的映象,这便是他立论的根据;然而人智并不限于感官,科学的进步,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许多超感官的事理。”,7,,p156,恽代英是承认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这里所说的“超感官的事理”指的是经过加工的理性知识。虽然他没有全面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实际上他已意识到透过感官所得的片面现象,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恽代英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并进一步考察了人类认识的范围。他指出:“据以往之事推测之人智范围,决非一定而不变。盖随文明之进化以渐次扩张者也。故今人智力之范围,较古人为大。”“然则吾人非不知,特不全知耳。彼以为不全知,即为不知,妄也。”,8,,p14,恽代英坚持唯物主义世界可知论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一个进步青年不懈地追求真理的自信精神,对于鼓励人们思想解放,研究和接受新事物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于对不可知论的批判,由于当时的恽代英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不能把人的认识活动放到人类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不能理解“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而使所有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臆说失去理论阵地上的立足之地的,唯有实践。这样,恽代英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就显得不够彻底。恽代英还对认识过程进行考察,在他看来,人的认识可分为经验和智识两个阶段。在经验与智识》一文中,他对二者的关系有一段概括性的论述:“谓智识不由经验来者非,谓经验即智识者非,谓学问与经验无关系者非,谓学问不及经验之可恃者非,谓经验最可恃或学问最可恃者皆非。”,9,,p53,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如下思想: 首先,经验与智识是有区别的。他说:“智识虽未有不从经验来者,然以为智识(指正确智识言)即经验之又一名词,则不大可也。”,10,,p49,作为认识第一阶段的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渊泉。但是,它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类同因果之理,皆不知;”“单纯之经验,每不正确”。,11,,p50,故不能让自己的认识停留在这一阶段。 其次,经验和智识是互为联系的。恽代英认为,智识必须依赖于经验,同时经验必须上升为智识,智识是认识的更高阶段,因为它更深刻地阐释了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从而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 恽代英还认为:“经验如原料,智识如制品,中间又经过一种制造之手续,则研究是也。”,12,,p378,知识来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经验经过人的认识“制造”工夫,加以研究推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了知识的“制品”,即理性认识。恽代英认为经验向智识转化须经过一番功夫,模糊地认识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法。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指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制作工夫”,才能造成理论系统。我们将恽代英和毛泽东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正是基于这一点,从认识论的角度鼓舞当时的恽代英努力探索,研究改造世界,特别是改造社会的秘密。 恽代英详细分析了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他在,《怀疑论》中集中分析了主体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之“蔽”。他指出有“四蔽”。一是“习俗之蔽”,人们现在认为正确的东西,难免受世俗习惯主张的影响。二是“信仰之蔽”。他把信仰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徒对于上帝天神的信仰,一种是学者之信圣贤。宗教徒不自用心,信仰过笃,不敢怀疑,就必定堕入错误,去相信全知全能的神。学者们以圣贤是非为是非,而圣贤既非全知全能之人,“安知其为圣人之意而无谬误乎。”因此不能把圣人的是非作为我们进行认识的。,13,,p18,三是“耳目之蔽”,依赖耳目感官的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的一部分、一方面局部的认识,它不能认识事物的整体;它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不能拘泥于耳目感官的感性认识。四是“感情之蔽”。认识事物不能以强烈的恩怨掺杂其中,用感情去代替理智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只有以冷静客观的理智态度,运用思维加以“研究”,才能得到真理。恽代英关于认识主体困于“四蔽”的思想,是对认识论的一大贡献。他运用辩证观点详细地考察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分析了主体对获得正确认识的影响,提出为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修养生体,摒弃主体常见的局限性,克服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以反映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它揭示了人们犯错误或认识停滞不前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特别是表示了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宗教信仰,盲目崇拜圣贤以及旧的传统习俗的反对态度,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怀疑的思维方式 恽代英非常重视怀疑的思维方式。在挥代英的认识论中,怀疑不仅从主观要求来说,提倡一种理性的自由精神,而且从客体化效果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旨在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在恽代英看来:“我的意见,是以为对于一切事理,都要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然而对于怀疑的事理,应该研求;研求出来的结果,我们仍要用怀疑的态度去看待它。”,14,,p156,他主张对于任何一个学说、事理,都要用怀疑的方式进行反省和研求,怀疑的态度应贯穿于研究事物的始终,成为人们追求真理的手段和途径。这种怀疑的态度与那种对复杂的矛盾的事理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加以固定化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怀疑的目的在于推动知识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恽代英指出:“世界各方面的进化,都起源于怀疑”,15,,p154,他认为,真理说到底无非是暂时的假设,随着认识的扩大和深化,真理还是孕育着不断被修正被推翻的可能性,但不因此而否定真理的存在,从而停止其探究。恽代英认为教科学进步的是怀疑,如何说呢,他以为科学的假设,有两种情形可以失他假设的价值:一种是发现了一件事与假设相矛盾,证明那假设的不正确。一种是发现了些事不在那假设所包括范围之内,知道那假设的不尽正确。”,16,,p153,从此论述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恽代英对科学方法论“证伪原则”的高度概括,这种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它为理论的更迭提供一种否证,从而提供新的思路,新的契机,以实现理论层次的跹跃。恽代英的“怀疑的态度”正是保证认识不断深化的思考方法,可以说它是“促进世界进化的唯一工具。”,17,,p158,由此也看出恽代英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解,比同时代人要深刻得多。 另一方面,怀疑的态度是打破权威主义的思考方法,促进独立的自由的思考方法。恽代英最深恶痛绝的是人们回避思考以及现实中不断紧张的事实,以求“心灵上的苟安”。他指出,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一种新型的学说要对偶像化的陈旧的学说进行挑战,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人类的心理,他总想依附一种偶像。他以为没有偶像依附,便如丧家之狗,茫然不知怎样了。”,18,,p158,因此,旧偶像一倒,它自身又成为一种新偶像并成为进化的 桎梏。恽代英指出,要打破“出这种迷信,便入那种迷信”的这种总想依靠一种偶像的守旧思想,恢复自由、独立、生机勃勃的新思想。而且,只有采取“怀疑的态度”,才能保证这种做法的实行。 从恽代英的“怀疑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古今中西之争对传统思维方式发生的变革的影响,在恽代英身上的充分体现。他运用的“怀疑”的方法把近代严复开始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大大向前推进了。这主要表现在:1(倡导由西方兴起的近代的科学实证、分析和逻 (用源于西方的科学进化论,辑的思维,批判传统的整体直观思维和教条主义的经学方法;2 取代传统的循环变易、中庸的和谐方法;3(主张创造性精神、反对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恽代英以近代科学方法批判和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我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变革发展到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最后,对“怀疑的态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它给现实和思考之间不断创造紧张气氛,不断地从认识论角度去探索本体论,诸如一般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原理之所以存在的前提,以推动认识的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为启蒙运动服务。 马克思在法国思想家比埃尔、培尔时指出:“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是比埃尔?培尔。他用的武器是用形而上学本身的符咒锻炼成的怀疑论。”又说:“比埃尔?培尔不仅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基础。”,19,,p160,恽代英的怀疑论思想和欧洲启蒙时代怀疑论思想具有相同的特点,这也是五四时期民主主义思想在哲学思想上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不仅在政治上具有反封建意义,而且也是人类认识真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恽代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就形成的认识论很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水平。当时,只有李大制等少数几个先进知识分子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进化论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与恽代英相提并论。而与恽代英同样重视用认识论方法论来武装中国人头脑的,在他之前和同时代的人中,应数严复。严复用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先验论”,可是由于他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轻视理性思辨,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物质不过是感觉的“持久可能性”,从而最终走入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恽代英在继承唯物主义经验论基础上,肯定世界可知性,辩证地考察了经验与智识关系,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虽然他当时的认识论还未完全达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还未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以实现认识史上的伟大飞跃,但恽代英的认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某些思想,为他后来较快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 释: ,1,,3,,7,,8,,9,,10,,11,,13,,14,,15,,16,,17,,18,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5,,6,,12,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参考书目: 1、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中国近代哲学史,M,.冯契主编,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恽代英学术讨论会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 梅宏
/
本文档为【恽代英认识论浅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