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2017-10-20 3页 doc 14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电现象。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关系。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出现在细胞膜两侧,故把这种电位称为跨膜电位,主要表现为细胞在安静时所具有的静息电位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心电图、脑电图等均是由生物电引导出来的。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电现象。它与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有着密切关系。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出现在细胞膜两侧,故把这种电位称为跨膜电位,主要现为细胞在安静时所具有的静息电位和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心电图、脑电图等均是由生物电引导出来的。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生物电产生的原理可用"离子学说"解释。该学说认为: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所造成的。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而膜内K+又高于膜外,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细胞膜对蛋白质负离子(A-)无通透性,膜内大分子A-被阻止在膜的内侧,从而形成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产生后,可阻止K+的进一步向外扩散,使膜内外电位差达到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一个连续的膜电位变化过程,波形分为上升相和下降相。细胞膜受刺激而兴奋时,膜上Na+通道迅速开放,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电位比膜内正,所以,Na+顺浓度差和电位差内流,使膜内的负电位迅速消失,并进而转为正电位。这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电位梯度,阻止Na+继续内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与阻止Na+内流的电位梯度相等时,Na+内流停止。因此,动作电位的上升相的顶点是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在动作电位上升相达到最高值时,膜上Na+通道迅速关闭,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Na+内流停止。此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外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直到恢复静息时的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相。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膜内外的Na+、K+比例都会发生变化,于是钠-钾泵加速转运,将进入膜内的Na+泵出,同时将逸出膜外的K+泵入,从而恢复静息时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维持细胞的兴奋性。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1.概念: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细胞兴奋的标志 波形:锋电位:上升相:去极化(-70mV?0mV)反极化(超射()0mV?+30mV)下降相:复极化(+30mV?-70mV附近 ) 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 2.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 上升相:细胞受刺激?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局部去极化(局部电位)?达到阈电位?Na+ 通道大量开放?Na+ 顺电-化学梯度快速大量内流?去极化、反极化?当浓度差促进Na+内流的力量等于电位差阻止Na+内流的力量时,Na+净移动为零(Na+ 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下降相: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加?K+ 顺电-化学梯度外流?复极化 电位已基本恢复,但离子分布未恢复, Na+-K+ 泵运转, Na+ 泵出, K+ 泵入,恢复兴奋前离子的不均匀分布 阈电位:引起Na+通道大量开发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Na,通道阻断剂 四乙基铵:K,通道阻断剂 三、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 1.静息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维持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 2.当细胞受刺激时,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3.膜内电位数值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 4.当神经纤维受到阈刺激时,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发生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当静息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数值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Na+迅速内流,出现动作电位的上升相。这个临界点时的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 传导: 动作电位(兴奋)在一个细胞内传播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动作电位 1(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2(“全或无” 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 3(双向传导:动作电位从受刺激的兴奋部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 4(动作电位不融合: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不会重合、叠加在一起
/
本文档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