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经筋疗法――04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2017-09-30 35页 doc 143K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0441

暂无简介

举报
经筋疗法――04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经筋疗法――04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及临床应用 经筋疗法,即中医经筋学理论叙述的经筋病证的诊疗方法。由于经筋是经络的连属部分,故经疗法实质是经脉针灸疗法新领域的开发。筋经疗法沉寂千年重返医坛放异彩,使我国传统医学的针灸和筋经疗法,形成了“华叶递荣”的新格局。这无疑对于针灸在世界的吸引力、对中医的国际地位、对经筋疗法自身医术优势的发挥等,皆具有实际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经筋疗法,源远流长。据有关中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筋病概念医术启蒙。公...
经筋疗法――04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04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经筋疗法及临床应用 经筋疗法,即中医经筋学理论叙述的经筋病证的诊疗方法。由于经筋是经络的连属部分,故经疗法实质是经脉针灸疗法新领域的开发。筋经疗法沉寂千年重返医坛放异彩,使我国传统医学的针灸和筋经疗法,形成了“华叶递荣”的新格局。这无疑对于针灸在世界的吸引力、对中医的国际地位、对经筋疗法自身医术优势的发挥等,皆具有实际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经筋疗法,源远流长。据有关中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筋病概念医术启蒙。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礼?天宫》,便载有“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描述筋脉疾患的治疗法则。分元前五至七世纪马五堆出土的帛书记载的《十一脉》,首次在我国医史上提出“经络”名词,同时,描述了“十一脉”的循行路践;它便是我国传统医学《经络学说》的鼻祖。约于公元前350年成书的《黄帝内经》、分别在,‘经脉篇”和“经筋篇”等,系统而较完整地记载了我国传统医学著名的“经络学说”雄文,成为中医、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医术的核心。此外,中医古籍《类经》等,对经络,”学术理论,作了充实、注解和发挥;特别是对经筋学 所作的重要而简明的充实,为经筋疗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经筋疗法,基础立论,源于中医经络学说,包括经脉学和经筋学两大理论体系;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络脉组成的经脉体系;由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组成的经筋体系。经脉体系是我国针灸疗法的基础理论,它已经获得举世闻名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因素及认识上的原因,经筋体系理论阐述的我国经筋疗法医术,长期缺乏系统性的发掘研究,至今仍然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故社会人士以至今日中医队伍的多数医务人员,只熟悉经脉针灸,而对经筋学理论和经筋疗法疏解。业已发掘而得经筋疗法,便是在上述我国经筋疗法的历史背景,在当前国际形式需求,在中医经络学说阐述的经筋学理论基础上。按照《内经?大惑》叙述的“脉与脉并为系”为启导,通盘考究《内经》各个篇章的有关论述,阐述人体科学理论;结合民间“经筋医术” 现代医学和边缘科学知识,遵循“古为今用”、“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精神;融通古今医学哲理,创立新的经筋疗法医学理论体系;尔后将理论回到临床实践,接受实践检验,历时一载,系统总结其精华,遂告其成。鉴于经筋疗法主要来源于经筋学理论,故乃以经筋为命名,称之经筋疗法。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 第一节理筋疗法 一、理筋疗法概念 理筋疗法,系指运用徒手的施治方法,或运用简单的治疗工具,对躯体肌筋施行物理性的科学调理,达到医治疾病目的的医疗手段,它是民间常用的非药物疗法的传统医术,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医疗专科诊疗技术,如推拿疗法、捏筋疗法、点穴疗法等。均从实用理筋手法中派生,统属于经筋疗法的内涵,但各自具备一定特点,选择运用时,宜取其长而避其短。因以手法为主,故又称实用理筋手法。 二、理筋手法作用机理浅析 理筋手法治病,是通过科学的物理调理方式,直接作用于躯体结构最庞 大的筋肉系统,产生肌筋、腠理,从病理性的紧结、气血闭阻状态,逆转为生理性的形态并 气血通畅;与此同时,肌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的牵拉、压迫获得解除,肌筋本身和周围组织,恢复了生态平衡。这便是实用理筋手法总的作用。致于治病作用,具有下列特点。 (1)根据经筋病症“查灶”法,查出的阳性“病灶”,实用手法具有“直达病所”的作用。由于施治直达病所,解结、消灶功效突出。 (2)理筋手法,在缓解经筋挛缩病态的同时,具有解除经筋挛缩对周围组织产生牵拉、压迫的效能。这点作用,常被人们忽视,其科学价值,曾受低估。 然而,科学秘密,终将被人类揭示。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钟世镇教授研究报告说:“骨胳肌可引导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神经缺损部位,有诱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功能,并能为再生神经纤维提供良好的营养及代谢环境”。山东济南市第一医院神经科副教按刘学宽研究证实:三叉神经痛是由于炎症、血管、肿瘤和骨孔狭压迫所致,其中血管迫是主要原因(均摘自健康报1991(1(3日第三版)。 从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研究报告中说明,骨骼肌在经筋系统中的比重很大。它的挛缩,无疑对于神经、血管都可产生影响。故实用理筋手法通过“理筋”调理,解除肌筋之筋挛缩,对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生态平衡,显然具有尚未被全面了解的科学原理。 (3)理筋手法治病,具有调节整体机能平衡的作用。科学的、适宜的理筋手法,对病者施治,病者获得舒适感显著、全身舒适、入睡良好、食纳增进、代谢旺盛等,这无疑是整体机能生态平衡的标志之一。在临床实践中,不少的患者,在施治过程中,熟睡于诊床;失眠的机体不平衡状态,迅速获得纠正。对比其施治前后的舌象、脉象,均见趋于逆转好转。 三、理筋手法治疗的适应症及实践的总要求 从经筋综合疗法的适应症,来选择实用医疗手法的治疗项目,是本疗法的基本原则。在总原则基础上,选择的项目是:?具有治疗经筋病症作用者;?具有舒适感显著者;?具备初步的“消灶解结”者,?具备操作简便而安全者。 (一)治疗适应症 1(经筋性疾患,包含肌性疾病、筋性疾病、韧带疾病、隐筋症、结扎术后腹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进行性肌萎缩等。 2(功能性疾患合并经筋病者,如神经官能症、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症、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症等。 3(器质病变合并伤筋患者,如浅性胃窦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4(免疫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白血球降低等。 5(外感性疾患,如外感痧症、外感性肝郁证、外感风热证等。 6(症状性病症,如慢性腹泻、慢性腹痛、腹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施治总要求 理筋手法在施治过程中,要求诊疗对象及适应症明确,采用因人、因病、因症施治;选择医术项目适宜、运用手法适当,治疗程度切合实际,间隔时间适衡;调动医 者及病者的积极性、教予患者力所能及的辅助疗法,加强自我调理,以促进病情的尽早恢复;严格控制病人自行治疗的药物投放;认真观察治疗效果,作好疗效如实记录。善于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将经筋综合疗法诊疗质量,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四、常用理筋手法的实施方法析义 理筋手法的实施,有单项手法、联合手法等;民间传统方法常配合简便的药物擦疗。 1(滚动法手半握空拳,以掌侧的小鱼际部位置干施治部位皮肤上面,进行往返滚动运动的施治手法,称为滚动法。 (1)操作要领: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医者以面向病人的适当位置,用单手或双手的自然半握拳的掌尺侧,着于施治部位悬腕;腕肘略呈轻度屈曲,肩背放松,借助臂腕之力,于施治部位进行往返滚动。着重运用小鱼际及小指至中指根的压力,推动向前。掌略呈半伸,返回滚动,掌呈回收半握拳。小鱼际仍然保持回收压力。动作连续而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及跳动,或时轻时重。 (2)注意事项:本法是以腕部自主滚旋,带动前臂及掌背呈滚动活动的一种手法;不应以手或臂的拖动进行操作,以避免术者的手与施治部位的擦伤。 (3)功效:本法适宜于颈肩、背腰、臀腿部位的施治使用。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松解肌筋,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安神定志等作用。 2(按揉法按揉法,为常用的实用理筋联合手法,即按法与揉法的联合运用。按,是使用一定的按压力,对施治部位的按压;揉,是在按压基础上的揉动。按与揉相结合施治的手法,称为按揉法。 (1)指尖按揉法:以拇指的指腹作为按揉工具,对施治部位施以按而揉动(作前后、左右或旋转揉动),适宜于较局限的治疗部位。运用指尖按揉手法施治时,注意切去过长的指甲,及指合力的配合使用。 (2)掌根按揉法:以手掌根部、着于施治部位,进行按与揉的动作。可使用单手按揉或两掌重叠的双手按揉。适应于施治部位稍宽的治疗。 (3)臂部按揉法:以前臂近端的尺侧,着于施治部位,作按揉手法活动,适宜于广泛性治疗部位的使用,如肩、背、腰、臀、腿部的治疗。 (4)肘尖按揉法:屈肘,取肘尖作治疗工具,置于施治部位,进行按揉手法治疗。适用于肌肉丰厚的治疗部位,及“筋结”较深部的治疗。 按揉法适应于“筋结”较重,面积较广泛,有连锁反应的治疗。运用按揉手法施治时,应因人、因病、因部位,而以适宜的治疗量度;避免使用力量强度过大而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 3(切疗手法切疗手法,是以拇指指尖作为治疗工具,着于施治部位,运用指合力、腕力作用,对施治部位,作切压、切拨、切弹、切揉等适量的施治。 本手法适宜于头部、关节、骨粗隆等的伤筋“结灶”的治疗。 4(揉捏法揉捏法,是运用指掌作为治疗工具,对施治部位进行捏治之中加以揉治的动作,常用旋揉动作,使施治部位更为舒适,疗效显著。适用于指掌可以拿捏部位的治疗,如颈肩、上肢、下肢及腹侧等。可采用单手或双手的揉捏疗法。 注意事项:?揉捏颈部时,重点揉捏颈后项及颈后侧;避免对颈前侧的动脉部位的压迫及施治。?揉捏动作,由轻而重,连续操作,治疗量度以病者能够接受为准则。 5(揉搓法揉搓法,即揉法与搓法的联合使用手法。运用于局限性的经筋病灶施治时,常以拇指的指腹作用为治疗工具,以“指合力”作为增强揉差力的功效;揉搓较广泛病变部位时,常以手掌掌面根部为治疗工具,对施治部位,施行往返性及旋转式的揉搓;对肢体的揉搓,常需双手的配合,左手着重于固定肢体,并协助提供右手的方便寻查“病灶”及施行揉搓手法。揉搓手法在治疗经筋病灶中,只要求对病灶起到初步的松解作用,为进一步“清灶”打下基础。 6(弹拨法弹拨法是在揉搓等基础上实施,其主要针对经筋“结灶”,作分筋离筋的施治;对局限性“结灶”,运用双手的“指合力”,以两拇弹,首先施行平衡性的揉拨,继之以垂直揉百弹拨的手法,将经筋“结灶”松解。 弹拨法的基本手法要求是?施治的“结灶”部位准确。?对连锁反应的“病灶”,同时进行“解锁”的施治。?边弹拨、边查灶,主要针对“结灶”弹拨,由浅而深地逐层将“结灶”解除。 7(点穴法“点穴”这一名称,始见于武术的武侠小说之中,为武术功法之一;具有技击性能,起防身克敌的作用。医用的“点穴”,具有治病强身作用,是医疗保健的一种医术。“点穴”疗法之基本内容,是一具有明确的点治穴位,二是对穴位施行点治手法。我国的点穴疗法专著繁多,有《中国医用点穴学》、《气功点穴按摩术》等。 本节所叙述的“点穴”疗法,是民间的经验点穴。其穴位有针灸腧穴、部穴等,但更主要的是“尽筋头”的点穴施治。所采用的手法,有点摸、点切、点按、点拨、点揉、点捋、刮捋、点捏、点扣、点拍、点捶等。 8(拍打法拍打疗法,是用徒手或自制的简便医疗用具,对施治部位施行拍打,使治疗部位潮红充血、血脉舒通,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医疗方法。 使用徒手拍打时,常用右手的掌指背作拍打工具。施术时,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采用站位,稍向左侧身,用右上肢指掌背,对施治部位施行拍打。拍打的施术要求;一是四小指合拢;二是善于运用掌力;三是腕部活动灵活,使指掌背真正地成为拍打工具。 拍打用具,一般以幼细的柳枝条一握,用纱布捆绑成为拍打工具。拍打工具的长短为60,70公分,粗细以适合手握为度。施行拍打时,以右手执握工具的一端,工具的另一端,对准施治部位,施行拍打,要善于运用腕力的灵活性,施予治疗部位的适宜 量度,进行拍打。 拍打疗法,常府干颈肩、腰背及肢体等部位的治疗。 9(擦疗法擦疗法,是传统医术中的常用方法。其方法是,以手掌的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施行擦拭动作。 动作要领:患者卧位或坐位,医者以鱼际部或掌心,着力均匀地缓慢移动、往返擦试;用力持续,动作连贯,实而不滞,滑而不浮,直线擦拭,并施加暗力的内动功,重点施于紧弦的“筋结”部位。 擦疗法除施行徒手的擦试之外,可适当配合使用功效良好的外用药酒涂擦,再行擦疗。此外,运用姜片、生木爪等作为擦疗工具,既可对于部位面积较细病灶施冶,又可获得药物外用协同的功效。 10. 掐治疗法掐(qia)字的含意,是以手指用力夹持之意。理筋手法中的掐治疗法,即运用拇指与四个小指的合力掐夹,对施治部位施行掐治手法。本手法用力点主要于指尖。运用诣尖的合力,对经筋病变部位施行松与紧交替的掐夹,并于掐夹之中作适当的掐拨滑动。 本手法适宜于指掐力可以掐及的治病部位,如肩、背、股及小腿等,所达部位较深,作用力较强,消除经筋“结灶”的功效较好。 注意事项:明确掐夹的组织,用力强度要适当。 11(转扳手法 (1)扳颈法:操作要领:患者正坐位,颈项放松,略低头、前倾,医行立于患者一侧,一手扶其枕后,另手托其颌下,将患者头部紧贴于医者胸前,尔后双手协调、轻轻左右摇动患者的头颈部;侍颈项充分放松,于瞬间以巧力、寸劲,施行头部与颈部活动反方向的转扳(即突然加大两手反方向之力,但转动不能超过40摄氏度)。 本手法适宜于治疗须项扭伤、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病、颈肩综合证等。 (2)板腰法:本法常用三种手法。 肩臀板腰:患者取卧位(患侧在上,并取屈膝姿态)健腿伸直,医者立于患者背后,一手肤患者肩部,另一手扶于患者臀部,然后两手同时作方向相反的转扳手法,便臀部旋转(本法俗称椎肩拢臀法或拢肩椎臀法)。 侧卧后伸扳腰: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者臀部。施行手法时,扶于膝部之手,缓慢向上提,一提一放;置于臀部之手,行按压。 提踝板腰:患者侧俯卧或侧卧,医者单手扶腰,另一手提踝,两手作相反的施力手法。 12(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即根据患者所患经筋病症的需要,针对不同部位病症的使用方便,选用相应的实用理筋手法,进行综合施治。 五、实用理筋手法基本功练习 实用理筋手法实施,需要具备基本体力和基本技术技巧,这便是基本功的内涵。 基本体力的锻练,可以通过体育锻练、武术练习来增强体质。但理筋手法所要求者,不仅具备身体素质,还要具有运用指力、腕力、臀力及技术技巧基本功夫,故需加强基本功练习。 壮医乾坤掌功练习:壮医乾坤掌功,是壮族的古代练功方法,对身体基本素质和指掌功力,均有较好的增强作用。本功分为下列动作姿势。 (1)起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叉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衡,脚尖微向内收;两手自然下垂于大腿外侧;两眼正视远方,头正项直,下颌微向下收;挺胸收腹。姿态自然,精神集中。 (2)蹲挡握拳,承继起势姿态,双腿屈曲半蹲,呈骑马蹲裆势。将双手握拳,拳心向上,两时置于两胁,紧靠侧身,自然保持挺胸姿态。 (3)穿掌捏空:承上势,先将右手手掌,由拳势变为伸掌向前平伸,掌心向下;然后进行下列动作:伸腕仰掌,指曲捏空,握拳屈腕,旋臀穿掌(向左侧),回手握拳。而后,按以上方法,作左手的相应练习动作,但旋臀伸掌向右。 (4)托天摘星:承上势,将双手同时从胁部的握拳势,向肩顶耳侧方向尽伸,掌心仰天,呈托天状;再由伸势屈握五指呈摘星势。 (5)海底金钩:承上势,将手由上伸位作钩形内旋,并向外侧打一弧圈,至身臀下。 (6)压地飞:承上势,将钩手变为散掌,双手掌心向地面,呈腾姿势。 (7)双峰贯耳:承上势,将双手分别向身体外侧作半弧形向上运动,旋至两耳侧边,作握拳姿势。 (8)收势:承上势,将两手由握拳变为散掌,从耳边顺身前向下至立正位。 第二节多种针刺疗法 一、针刺“消灶”疗法概念及历史溯源 针刺消除经筋病灶,系指运用传统医学的多种针刺疗法,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施治,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 追溯针刺“消灶”疗法之源,始于中医经曲《灵枢经》。《灵枢?卫气》云:“能知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六腑之气街者,知解结契绍门户„„知六经之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上述经文所言的“知病所生”、“知解结于门户”、“知标本”等,说明经筋疾病,除了需要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标本之所以外,还要有把病症“解结”于门户的有效方法。六腑气街,是气血出入流行之要道,气街发生病态,出现“结”的病征,要刺去其邪,疏通经络,谓之“解结”。由此可知,以针刺疗法,消除“结灶”,是中医经曲提出的针刺“消灶”疗法的重要方法。 二、针刺“消灶”疗法与常规针灸疗法的异同及其主要特点 我国的传统针灸疗法,以经脉的生理及病机的理论作为诊疗基础,根据经气之所出、流经、注入等,确定井、荣、输、原、经、合的刺治穴位。这些穴位,依据“四根三结”理论,皆定于肘膝“四关”以远。此外,有脏腑的胸穴,有募穴、部穴、交会穴、天应穴等。在实施治病中,采用循经取穴、他经取穴、上下取穴、远近取穴、经验取穴、寻找特效穴等灵活多变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完整,实施方法灵变,讲究手法艺术,优点甚多,疗效显著,成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医术流传于世。 经筋针刺“消灶”疗法,是在经脉针刺疗法基础上,针对经筋结构、生理病理及病机,尤其是针对经筋“结灶”形成,需要进行“解结”治疗的特点,而发展形成的经筋针刺疗法,它的“筋与脉并为系”及实施原则、针刺手法艺术等,与经脉针刺疗法没有绝缘区别。但其主要治疗对象,是经筋的病症;其主要直接施治的部位,是经筋“病灶”;其任务,是“消灶解结”。具有施治目标明确,直达病所,效力集中,消灶力强,善于“解锁”,起效快速,疗效巩固等优点,基本体现“特效穴”群体的特性。 三、针刺消灶疗法实施要素 实现针刺疗法的优点,心须做到本疗法的实施要素。 (1)贯彻“以灶为腧”的施治原则:“以灶为腧”,即以经筋“病灶”作为施治的腧穴。它来源于中医经典《灵枢?经筋》篇。《灵枢?经筋》在叙述十二经筋循行途径、病症表现之后,对经筋病症,均明确地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燔针劫刺,即系使用火针施治,驱寒散邪;以知为数,及以病者感到疼痛为施治的量度;以痛为腧,即以痛点作为治疗的穴位、部位。 痛,系病者的感觉,属经筋病变的一种临床表现症状。经典“以痛为腧”,明确了疼痛点作为施治穴位的原则。“病灶”,属病症阳性体征表现,作为施治腧穴(部位)治疗原则。 “以灶为腧”的施治法则的优点是:?具有施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施治直达病所,得气显著,起效快速的特点。?具有医者与病者统一认定的客观指征。当医者以针刺达治疗“病灶”时,医者的针感同病人的感觉同步出现。它同“以痛为腧”刺治法,只依赖病人主观感觉为凭,显然具有疗法的区别。?“以痛为俞”,由于病者的痛感差异,痛点可能是病症之标,亦可能为本,缺乏固定的治疗穴位,常规疗法难以确立,而“以灶为腧”法则,则具有病灶定位的规律性,便于常规施治。 (2)因灶行针:“以灶为腧”,具备施冶直达病所、效力集中、疗效显著等优点。为实现针刺直达病所的需要,用固定病灶而行刺治,具实施经筋疗法又一要素。 固定病灶,常用方法:?掐持固灶法。用左手之“指合力”,将病灶掐持,右手持针行刺。?握捉固灶法。以左手“指合力”,将病灶紧握,并稍提起,为行刺方便,施之安全。?指切固灶法。运用左手“指合力”,以拇指尖,切压病灶,起固定病灶作用,而行针刺。本法适宜于肌筋较薄部位的病灶施治。?按压固灶法。运用“指合力”,用拇指指腹按压固定病灶而行刺治。本法适宜于肌筋较丰厚部位的施治。?推按固灶法。运用“指合力”,以拇指指腹推按病灶,并固定于方便及安全的刺治部位,而行刺。 (3)局部多针:局部多针,系指对施治的病灶部位,施以一孔多刺(3,5),刺及不同的部位,施行多种不同手法施治的针刺疗法。这是出于经筋病灶一般范围较大的需要。实践,它是适应于经筋病症治疗的有效方法。 局部多针施治量度,应当因人、因病、因症、因部位而定,采取灵活掌握方法,一般的某一局部施以3至5 刺为宜。 (4)“根源病灶”与“连锁反应病灶”相结合,局部治疗与整休机能调节相结合:“根源病灶”,系指引起病症形成的主要病灶;连锁反应病灶,指根源病灶引起的继发性病灶。治疗经筋病症,对前者称为“消灶根治”,对后者称为“消灶解锁”。两者结合治疗,但有侧重,有时治本为主。标急者,解锁于先。 局部治疗与整体机能调节相结合,指局部病症专致的全身机能变化,要作同时调节;反之,某些经筋病症是全身机能失衡所引起,诊疗施治时,要作全面的检查诊察,做好既看到局部,又要明了全身机能,全面治理。 (5)针刺消灶疗法手法要求:与常规针灸疗法比较,针刺消灶疗法着重于要求下列几点:?固灶行针,快速进针,一般不留针。?对病灶局部施行多针疗法,但要行针有次序,轻重有区别,深浅要得当,操作细致,安全施术。?针刺达灶,“得气”显著。?两手配合、动作协调。?随着施针术的需要,变动医者与病者体位,做好针刺到达病灶的协调。 (6)常用的“消灶”疗法针术析解 1.腧刺法:腧刺法,即于腧穴的位置进行施针。按照经筋病症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的需要,选择具有“结灶”明显的腧穴,施以“消灶”针术的治疗。 2.经刺法:经刺法刺治,即于以触诊“查灶”检查,发理经筋病症沿着经筋循行线,形成线形病灶(一般呈索样变化)情况下,采用经线“消灶”治疗的方法。经刺疗法,以经筋循行的经筋线施治为主,有单经刺疗及多经病变同时刺疗的方法。施治时,分段于经线“结灶”最显著部位行刺,做到行刺疏密度适宜、重点解决、分次施治、逐一而决。 3.经穴区带刺疗法:经穴区带刺疗法,系按照“经穴区带”检查,发现经筋病变呈区带性阳性病征时采用的刺疗法施治。经穴区带疗法具有良好的“解锁”功效,同时对“心胸相引”的胸气街病症及腹气街病症,均具有满意的效果(详请参阅经穴区带图示)。 经穴区带刺疗法,要分明带根与带未的关系,进行刺治。颈部、胸腹及四肢,其带根均于上部与背侧,带未呈斜状的散布,要将重点施治放在带根的“病灶”,以消除“病灶”对带根的紧弦性压迫,而起治疗效果。 4.内脏皮肤敏感反应灶区刺疗法:内脏病变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区带,是疾病临床表现的特殊形式;采用过敏区带的皮层调节治疗,对于脏器疾患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疗法的施治步骤,首先是按照图示(详见附图),查出相应的过敏区,然后于过敏区进一步运用经筋查灶法,检查阳性结灶,再于过敏区的“结灶”作针刺施治。施治的方法,按“消灶”法处理 5.经筋“病灶”刺疗法:经筋“病灶”,系指筋肉系统发生病变时,于躯体呈现的“筋结”阳性体征。以针刺方法,对经筋病灶刺治,能使病灶消散。临床实践表明本刺治法对经筋病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它的效果超越于一般的针刺疗法、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其原因可能同下列因素有关。 经筋“结灶”可能是经筋病症的“征结”,是产生经筋病临床症状的主因;通过针刺“消灶”疗法,消除病灶产生的压迫,获得临床症状的消除。 经筋“结灶”,临床可能产生系列性的牵拉反应症状,以针刺“消灶”后,牵拉反应症状消除。 经筋病灶的形成和存在,不仅只对经筋系统本身产生影响,而且对干周围组织,亦可发生影响,构成牵连性反应;消除了经筋“病灶”,牵连影响反应随之消除。 经筋病灶的疼痛,由于机体保护性反射,造成“四维相代”继发性经筋损伤;消除了“病灶”,继发性损伤获得康复的条件。 经筋病灶的存在,对整体机能发生影响,消除病灶给全身机能免除病灶刺激,具有调整机能调节作用。 经筋病灶刺治疗法,对不同部位的病灶及不同病灶性质,作灵活多变的刺泪方法。以“实施要素”的总要求下,对不同区域性病灶,应采用不同的刺治方法。例如,刺激颞筋区的病灶,针对头皮薄而紧的特点,重点于对颞上线、前颞肌筋、后颞肌筋、小皱眉肌筋及颧肌筋膜,查灶刺治,并以点刺为主的消灶方法;对肩部筋区的“消灶”刺治,则针对本区域肌筋的分布、肌肉丰厚等待,煮,采用掐持与握提固灶方法,对岗上肌筋、斜方肌肌筋,及小菱形肌肌筋等,列为“消灶”刺治的重点,常用的是以“移行针刺法”。 6.点刺疗法:点刺疗法,即对施治区域,采用针尖的点刺,达到治愈病症的一种刺治方法。本疗法具有灵活使用的优点。按照不同施治部位要求,及运用的方法不用,点刺疗法常用以下几种。 皮外移行点刺法:常使用于额筋区,股外侧筋区等部位的施治。手持短针,于施治部位,作皮外移行点刺治疗。均不留针,轻点而过。用于治疗病变较广泛而浅表者。 单针一孔持续点刺法:常使用于眶膈筋区、耳筋区等的点刺治疗,手持短针,于左手配合固定病灶下,施以单针刺入、固定位置的雀喙点刺手法。 单针移行点刺法:常使用于皮肤疏松可移的施治部位,于施治部位入刺施治病灶一针之后,将针尖移至皮下,左手转动新的病灶,对准针尖,右手持针,再向新的病灶刺治。本刺治法注意点是持针宜平稳、垂直,不宜于皮下移动针尖,以免伤及其他组织。本刺治法,起到单针一孔多点刺治的作用,是消灶疗法的常用手法。 7.关刺疗法:关刺疗法,是中医古代的经验刺疗的方法之一,对于治疗经筋病症,具有卓著的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直,无实无虚”。《灵枢?官针》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 取筋痹”。尽筋头,是经筋病症之好发损伤部位。本疗法直接刺达病左右尽筋头,比“腧穴”刺治法具有直达病所的优点;比刺治肌腹,作用更大,根治效果理想,病愈彻底,遗留后患极少出现。实施本疗法的关键,首先是要熟悉肌筋的起始及附着终点,针对附着点进行查灶、消灶。施治方法,按经筋“消灶”疗法手法实施。 临床常运用本疗法治疗寒痹、着痹、骨痹。此三痹的特点,一是病位固定,二是疼痛剧烈,三是病情顽固。现代医学研究认定,针刺疗法具有镇痛、消炎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关刺疗法,直达病所,镇痛作用显著,消炎作用强,可能是本疗法治疗效果良好的主要原因。 (8)三刺疗法:《灵枢?官针》云:“所谓三刺„„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 经筋消灶疗法的三刺疗法,首刺透过皮肤,二刺刺达肌筋膜,三刺刺及肌筋肌束之“结索”。本疗法适宜于刺治经筋“病灶”面积较宽的部位。 (9)豹文刺疗法:豹文刺疗,是古代经验刺治之一。本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前后针之”,二是“中脉为数”(见《灵枢?官针》)。经筋消灶疗法中豹文刺法的特点之一,是以刺及经筋病灶为主要目的,适宜于治疗棱形的经筋病灶。 (10)输刺疗法:《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内,以取骨痹。”本疗法以直入直出的刺治方法,在固定病灶下,深达骨膜,用于治疗固定性的“病灶”点,如颈二横棘突、腰三横棘突、肋骨结节、下颌头等。 (11)分段刺疗法:经筋“病灶”的分段刺疗,是根据经筋具有延续性“筋结”的特点而设立的施冶方法。它适应干连锁反应、多经并病的使用。临床上常应用于颈臂、背腰及大腿后侧线形经筋病灶的治疗。根据病灶的长短、部位特点,作分段“消灶解结”疗法。各段落“结灶”的针刺方法,仿上述诸法施行。 (12)穿刺式针刺疗法:所谓穿刺式的针刺法,是根据深部肌筋病变治疗的需要,仿效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的穿刺方法,在充分掌握解剖知识,确保安全前提下,施行穿刺式针刺治疗。常用于岗上肌筋、额腰肌筋、梨状肌筋等病变的施治。 第三节火罐疗法 一、火罐疗法概念与历史溯源 火罐疗法又称负压疗法,是用罐状器具,造成内腔负压,扣吸于治疗部位上,起治疗疾病作用的传统疗法。 在我国古代,称拔火罐法为“角法”,用牛羊角作罐子,以纸烧形成负压条件,进行投治。随着社会发展,罐子有使用竹筒、陶制品、玻璃制品等。近年发展有抽空气方法药液减压法等新方法,所以泛称“拔罐疗法”。拔罐疗法在我国最早的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的《肘后方》;至公元752年,唐代的《外台秘要》进一步阐述了“角疗法” 的操作方法。各民族民间,普遍使“角法”医治疾病。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运用拔罐法医治疾病,如印度、希腊、原苏联等使用这种疗法有较长的历史。 二、拔罐疗法治疗作用及机理浅析 拔罐疗法,属于物理疗法的范畴。它通过拔罐器腔的负压作用,吸附机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对局部皮肤肌腠,造成瘀血现象,促进血脉的疏通,开闭行滞,疏表调里,揭闭除 郁,具有对机体的功能调节的良性刺激作用,起到却病健体的功效。 三、火罐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拔火罐疗法的适应症甚为广泛,其适应于治疗外感痧症、外感风热、外感闭郁、外感风寒、外感咳嗽、外感疲劳、外感腹泻、腹痛等外感疾患;适应于治疗功能紊乱性疾患,如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症等;适应于治疗多种肌筋劳损及身体虚弱病症,如慢性腰肌劳损、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营养不良及慢性消耗疾病等;适应于治疗痹症类病症的治疗,如慢性膝关节炎、慢性肩周炎等;适应于治疗某些免疫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等。 2(禁忌症孕妇、妇女经期、精神病、水肿、皮肤病、心力衰竭、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6岁以下儿童,虚弱老人,出血倾向,重要器官、大血管部位等,均不适使用拔罐治疗。 四、火罐疗法的工具选择及工具改进 1(工具选择择取罐器大小适宜,负压量适度,罐口光滑平整,不漏空气,重量适当,大小品种多样化,适应不同治疗部位治疗需者。 2(工具改进取火法工具改进。笔者以木质为火壮取火源。于木火灶上,钉上铁钉;铁钉顶部缠上棉花。使用时,以钉上棉花,醮上高浓(95,)酒精点燃,然后将罐器盖于施治部位。本火灶器使用方便、安全。 3(罐器改进以医用玻璃罐器,虽然具有引吸力强、吸附部位稳定、大小规格多样化等优点;但罐器的高度不足,易引起水泡发生。为此,笔者常使用桂林辣椒酱瓶腐乳瓶、玻璃罐头瓶等,作为罐器。 五、拔罐疗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操作方法首先将施治部位选择,暴露治疗部位。病人采取便于罐器上立的体位,木火灶垫置于皮肤上面,盖上罐器,罐内燃烧熄灭,自然吸附于治疗穴位。依次行拔,重点把治疗位置放在穴位上。拔罐数目依病情而定。拔罐时间一般为5,8分钟,即应除去罐器,间隔的治疗时间一般为3,5天。 2(注意事项?醮点酒精不宜过多,以免外流燃烧为祸。?罐器行盖时,宜从慢、从轻处理,以免火焰烧伤皮肤。?罐器宜垂直行拔,侧口行拔者尽应避免。连续使用的罐器,宜吹去罐内的残余酒精,以免闪火烧伤。?去除罐器时,应先按压皮肤,让空气流入,然后除罐,?使用前应对罐器作检查,将破漏、边缘锐利者,革除作废。?注重病人的体位轮换及保温。?拔罐部位如发生破损、起泡时,应作适当处置。?拔罐器件要定期作 清洁消毒。 第四节三联疗法治疗实施规程 前已述及,三联疗法,每日指运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投拔火罐,三者并联施冶的方法。本疗法的实施规程,是先对患者运用一般理筋手法施治,即运用单式或复合手法,对躯体全面“扫荡”,让病人获得明显的舒适感;继之以手法对局部“病灶”,进行手法“解结”。上为第一步骤,给予适当“整休”。整休后,施行计刺疗法,对重点“病灶”及连锁反应“结灶”,分次针治,此称第二步骤,最后于针刺治疗的部位,施以拔火罐疗法,此为第三步骤。 在完成全套治疗过程,因治疗部位及治疗量的关系,从中对体泣、治疗部位,作灵活调整,以适应全程治疗的需要。“整体”与“调整”措施,是根据病人的接受能力,治疗的需要、灵活掌握。 第五节经筋综合疗法诊疗全程实施规程 1(经筋“结灶”探查于体格检查基础上,以经筋手触“查灶”法,对全身经筋“结灶”进行探查。探查的顺序,从头部伊始,向颈、肩、胸、腹及四肢作全面实施。探查的重点部位、头部眶膈筋区、颞筋区、耳筋区及枕筋区;颈部,颈后侧项及颈后筋区;肩部,岗上肌及小棱形肌筋区;胸部,锁骨下肌筋区、左五肋胸大肌及肋弓筋区;腹部,腹直肌、腹外斜肌筋区及腹后“缓筋”;背部,岗下肌筋区及竖脊肌筋区;腰部,腰三角筋区;臀部,梨状肌筋区及臀大肌筋区;上肢,肩筋区、肘筋区;下肢,大腿股内侧、股外侧及膝筋区;小腿, 2(初步疏解“结灶”在探查“结灶”基础上,对查出的阳性“结灶”,运用不同的实用理筋手法,进行疏解,达到躯体经筋之“结灶”全面初步松解的目的。 3(运用针刺疗法进行“消灶解结”于手法疏解“结灶”基础上,对经筋“病灶”,及连锁反应形成的经筋“结灶”,运用针刺疗法手段,进行“消灶解结”;要作因人、因灶、因病分次施行,刺疗方法多样化。 4(投拔火罐,增强功效于针刺“腧穴”、“病灶”、“结灶”部位后,投拔火罐施治,以增强疗效。 5(疏头与补遗所谓“疏头”,即对于头部的经筋“结灶”,给予适宜的手法或针刺治疗,以消除头部的病症,增强整体治疗功效。 “补遗”,系指对于施治遗漏,或患者觉到治疗末满足要求的病变部位,作必要的治疗补充,以补足病症治疗的需要,起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重点经筋区的施治方法 1(头部眶膈筋区的施治方法眶膈筋区,系指鼻骨与眼眶内缘之间部位,及眶上沿区域。本区域以理筋手法及针刺疗法施治。施治时运用指合力,以拇指尖切按鼻泪骨间沟肌筋2,3分钟,而后向下切按,延达“迎香”,再将拇指尖移向眶上沿及内上角,切 按大皱眉肌及肌筋;切按时,把拇指尖指向内上角,忌向眼球触压。接着切按眶上缘中部及尾部。最后揉按或切按眉间印堂。再将手法移至眉梢上部施以适宜的治疗(参见图示)。需要时,配合单穴皮肤点刺法针治。 2(颞筋区的施治方法额筋区,系指头部颞上线以下、耳根前与眼眶外之间的区域。本区主要有颞前肌、颞后肌及小皱眉肌与筋膜。结构较薄而坚紧,血管神经丰富,常运用手法与针刺疗法联合施治。手法施治,重点对上述三肌及筋膜,运用拇指腹借助指合力,先行揉抹手法松解局部的肌筋;继之以切按手法,对“结灶”施以“切拨”。切拨的用力量度宜轻,以患者感到可耐受而舒适为标准。切拨的次序,一般按三线(即颞上区线:颞筋区二线及眉梢耳枕线)及三区(颞一区、颞二区及颞三区,详见图示),自前向后,逐一“消灶”。手法“消灶”每次施以3,4个灶点,达到初步松解为度。对病症广泛病例,应加颌骨“冠突”,及耳前筋灶点的施治。 颞筋区的针刺疗法,一般运用对三肌的结灶各施治一针;必要时,对颞肌腱(即上关穴)加施一针,均以“结灶”为肠,直入直出,不予留针。(参见图示) 3(枕筋区的施治方法枕筋区,系指枕骨外粗隆,上项线以下至风池、风府之间的筋区。 本筋区附着颈部部份肌筋,易发生筋性劳伤。但本筋区半长毛发,头皮薄紧,“病灶”隐蔽,紧接颈项,查灶及施治均需花费时间和精力。主要的施治方法,是运用手法及针刺治疗。“病灶”常见于脑户、玉枕、脑空、风池及风府。手法乃以切按为主,适当加用掐捏、揉捏。针刺以“结灶”与腧穴相结合为主要施治部位,采用切按固灶的单针点刺方法施治。(参见图示) 4(颈项筋区的施治方法颈项筋区,系指后颈及后颈侧,自头至肩之间的筋区。该筋区的肌肉筋膜,层次较多、走向的方向变动较大,同时有哑门及重要神经血管,施治时宜特。别谨慎。一般施用掐握手法及捏揉手法,施治后,按经筋图线或“结灶”,以两线三点针刺。用掐提穴固定法,或按压固定针刺腧穴,直入直出,不予留针。针后施以拔火罐治疗。(参见颈部图示) 5(肩部筋区施治方法肩部筋区,系指颈至肩之间的筋区。本筋区肌筋较丰厚,属肌筋病症的好发部位。但该区的深部有肺尖及重要血管,施治时,宜注意。常用捏揉手法及臂按压手法。以掐提方法固定针刺灶穴,用自外向内的一线三点至四点灶刺治;必要时以左手掐旋的手法,转动肩前的灶穴施行针刺,用直入直出的针刺手法。针后加施拔火罐。 6(肩臂肘筋区的施治方法肩臂肘筋区,系脂肩臂至肘腕部的筋区。本筋区的范围较广,是经筋病症的好发部位之一。常用按压、捏揉、捏搓、掐搓、弹拨等手法施治。针刺以肩顶、肩前、喙突、时窝等筋区为主要施治灶位,向“结灶”刺治,以单针直刺手法,不留针。针后投拔火罐。 7(背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背部筋区的面积较宽,其重点筋灶,是夹脊、肩胛内上角、岗下及部分肋结节筋带。施用的手法,常先以滚动法推滚全背及腰部,继之以按压手法,对筋结显著部位,作沉压与放松的施治;对岗下肌、肋结节,以指合力的拇指指 腹按压法或切按施治;对浅层的斜方肌,以适当的体位,作掐捏手法施治;对大小菱形肌筋,以按压及提捏施治,获得全面肌筋的松解,全背舒适为度。 针对主要“结灶”,以紧压的固灶方法,施以点刺达筋膜表层,对肩胛内上角及结节的“结灶”,以紧压病灶于骨面上加以点刺;对夹脊肌筋,用推向脊椎方向压紧刺疗,疏密度适宜。本筋区的肋间隙内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严重后果。针刺后,于针刺孔皮表,加施拔火罐治疗。 8.胸前筋区施治方法胸前筋区,以锁骨下肌筋、胸锁关节及胸肋关节、胸骨表面、肋弓及剑突为常见的经筋“结灶”好发部位;部份病例有胸肌肌筋及肋部肌筋的损伤病灶,亦可查及左五肋胸肋关节及11、12游离肋端的“结灶”;肋弓缘的“结灶”亦可查及。 对胸筋区施治,常用揉抹手法、点切法、切拨法、掐揉法等施治,以轻手法为主,力戒粗暴。胸部针刺,以紧按将“结灶”固定于骨质表现,而后行点刺治疗;对可提掐的肌筋,以提掐方法(如胸肌肌筋),将刺治的肌筋提离胸壁后刺治,针尖不可向胸腔方向行刺。肋部一般刺治的灶位为3,s个,针刺后,以吸力较轻的拔罐器行拔罐施冶。 9. 腰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腰部筋区,以腰椎两侧的肌筋及腰三横棘突的病变损伤,为常见部位,其上连胸脊,下入腰骶。常以推滚、臂压、掐捏、拇指腹揉抹等手法施治;病人体位,以腑卧及侧位分次行施。针刺,以紧压固定“结壮”后行刺,常用腑卧位直刺与侧卧位的侧刺方法,针刺向腰椎体方向刺人,忌向后腹腔方向行刺。为避免刺伤肾脏右腰2,3椎体横突间以上(距正中线外向5,7(2cm)及左腰节二腰推体下缘以上的部位,切忌深针。第十二肋骨以上的区域,属胸腔范畴,忌误刺入。腰部筋区针刺,一般施治三个灶位,但注意分浅、深层肌筋的“结灶”位置。针刺后投入轻吸力的火罐施治。 10(腹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腹部筋区,按九区划分法,分上腹、中腹、下腹三个区域。施治者,需对每一筋区的解剖情况熟悉。腹部常见的“筋结”,多见于腹直肌肌筋、腹外斜肌筋、腹白线及脐下“五皱襞”。对腹部的手法施治,常用轻浮的抚揉法、轻切揉法;腹侧有时采用掐揉法;对深部“缓筋”,常以拇指腹,行切拨及切揉施治。腹部的针刺治疗,是对上述常见肌筋的“结灶”作间隔的点刺,全腹点刺5,7针,运用按压固灶或提握固灶方法。所刺深度,限于腹壁,切忌刺进腹腔。刺治后,行拔火罐治疗。 11(臀骶筋区的施治方法臀骶筋区,指腰骶区间、骶部筋区及臀部筋区的联合筋区。本区域是经筋病症的高发区,结构复杂,肌肉丰厚,上下并联,牵涉面广泛。对本筋区的手法施治,一般使用较重的手法,如指腹弹拨法、臂部按揉法、时尖按揉法及指尖切拨法等。重点施治部位:髂脊、腰眼、骶背八 病灶。 臀筋区的针刺,主要以按压固灶及压拨固灶方法。行刺的重点,针刺对肌膜结索及其尽筋头、受损的韧带施治。针刺后行拔火罐治疗。 12(下肢筋区的施治方法根据“四维相代”原理,下肢伤筋,具有拮抗面、立体性、广泛性的联合损伤特点。大腿前侧结灶,好发于伏兔、股内及股外侧肌筋的中 部,及其下端尽筋头;大腿后侧结灶,好发干中线及左右侧线的肌筋,以中线为高发筋线,可触及明显的索状结灶物;大腿内上侧肌筋的结灶,于腹股沟上下股动脉外侧;股后侧肌筋的损伤者,步行艰难,其筋结主要来于坐骨结节。膝腹筋区的结灶,好发于膝眼及股、胫肌筋的附着点;胭筋区的结灶,呈倒“三角”形状态,上两角深伏于 胭窝上两侧,腓肠肌内外侧头),下角于胭下中部,另一筋结偏于中部外侧(跖肌肌筋)。小腿后侧的筋结呈y字形状倒口向上,依经筋标本线图形状分布,上两支筋汇合至承山伸向足跟。小腿前外侧的筋结,好发于胚前及腓骨沿浅区,后者以其中下部位的筋结最为突出。 腿部的手法施治,以联合手法为主,对筋结各部位逐个分筋。针刺多以针对结灶使用各之所宜的刺治手法。针后投拔火罐治疗。 经筋理筋实用手法图 经筋理筋实用手法图 一、眶膈筋区理筋施治手法图示(略) 图一(略)眼眶外周结构概况 说明 1. 眶膈筋区,乃指眼眶外周的肌筋区域。包括眶上缘、眶下缘、眶外角、鼻眼间沟等。 2(从经络循行而方,十二条经络皆与眼睛发生联系,并有足太阳经脉等入络于脑。足太阳经筋与足阳明经筋分别循行至眼,形成眼的“目上网”及“目下网”。 3(疏通眼眶周的肌筋,使之筋舒而络活,于对改善和调节眼睛及大脑的内外环境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作用。 4(眼眶周的理筋施治适应于治疗眼疾及脑病。尤其对假性近、怒肉攀睛、鼻睫神经综合征、慢性泪腺炎、慢性附鼻窦炎、慢性结膜炎、视网膜炎、眼视神经萎缩、外展神经麻痹、早期白内障、阵发性朦视、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睡眠紊乱症、神经衰弱等;陆床疗效突出。 5(眼眶理筋施治时,操作宜柔缓而细致,避免直接接触眼球,慎防伤害眼睛。 经筋理筋实用手法图 二、颞筋区理筋施活手法图示(略) 说明 颞筋区位于头部前外侧,属少阳经所辖。肌筋特点,是薄而紧弦、牵张性分布,气血易发生阻滞,形成突出“筋结”病灶点、病灶线及紧张带、是导致偏头痛、头脑气血郁滞、影响头目及颈,肩部生态环境平衡的重点区域,故疏通颞筋区肌筋之郁滞,对于改善头部、眼部、面部及颈肩部等区域的生态平衡,具有实际的医疗效应。 颞筋区理筋施治,用于治疗慢性偏头痛、颞动脉炎,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神经衰弱、视力降低、牙痛、颈肩部疼痛、智力降低、老年性痴呆症、弱智儿童、机体功能衰弱等,疗效显著。 对颞区施行理筋时,首先宜查明病灶,根据病灶特点,进行综合性手法加以调理,并配合其他筋区,同时加以调理。 经筋理筋实用手法国 三、颅顶筋区施治手法国(略) 说明 颅顶筋区,位头颅的顶部,有督脉线自后向前经过,为人身阳气分布的重点区域。颅顶区的筋结病灶,多分市于督脉线及其两侧旁,理筋前,先查清病病灶所处部位,尔后依据病灶不同类型,分别加经消灶解结的不同手法施治。 四、枕筋区施治手法图 说明 枕筋区位于颅脑的后侧,以枕外粗隆为中心基点,穴位是八字型,向枕外两侧分布,呈枕上区及枕下区的筋结病灶分布态势;枕上区病灶,多呈从枕后上部向颅侧呈放射状,沿着骨嵴溪谷沉伏。检查病灶时,直运用指尖的微细结构作为查灶工具,以切拨的方法、将深伏的微筋结灶分别查出,继之仍以指尖作为施治工具,分别进行消灶。枕区病灶的敏感性较高,施用理筋手法消灶时,要找到敏感点首先予治,疗效突出。 经筋理筋实用手法图 五、颈肩区施治手法图(略) 说明 颈肩筋区,是人体上连头部,下接胸背及上肢的重要区域。 颈侧区分为四个区域,以第三区作为理筋施治区,第二及第四区列入禁治区。 颈区的施治,常用弓钳手法及掌功手法,分为颈侧及颈后筋区加以施治;颈后筋区施治时,要分清颈浅层及颈深层肌筋所外的不同层次,分别注意肌筋的起止点及产生病变的筋结病灶点,采用“以灶为俞”诊冶法则的施治方法调治。 肩部的施治,按由颈及肩的肌筋走向分别顺序加以调理。肩部重点施治部位,是肩上部的浅层肌筋及肩上的肩带,其肌筋结构特点是位置比较深伏,并同颈部肩关节及岗下有联系宜合并加以调理。 经筋理筋实施方法图 六、腰背筋区理筋方法图(略) 说明 背腰联为一体,肌筋丰富,行走错纵复杂,宜以综合方法施治,左图示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及多种施治方法,针对肌筋的不同行走方向,采用适其所宜的手法,此为经筋理筋的特点之一;此外,经筋理筋的体位,要十分讲究,便如图三所示,乃以双手的弓钳手法,对背部纵行于背脊的竖脊肌筋,作垂直方向的分筋离筋施治,它不仅治皮、而且治筋、冶膜联系在一起,如对腰部的施冶,采用侧卧体位,并且肘臂法,令理筋深层到达腰部的肌筋。在手法理筋基础上,加以“固灶行针”,施治直达病所、再加以拔罐治疗,发挥各单项疗效基础上“多项功效”协同作用,较单一疗法效果明显。 经筋理筋实用手法图 七、胸腹筋区理筋施治方法图(略) 说明 胸腹部位于人体前侧上下相连,以肋骨为界,内为胸腔及腹腔,理筋施治的对像,是胸壁及腹壁的浅层肌筋,不作腔内脏器调理,但对腔内脏器位置,应加以熟悉,并于诊疗过程,分清腔内腔外的病情,明辨病症来源,获得提高诊疗质量。 胸腹部理筋,常用单手及双手弓钳手法,针对常见的筋结病灶所处部位,采用拇指尖或指腹,首先查明病灶的特点,尔后针对病灶特点,以切拨、揉拨的方法,疏通结灶,令筋舒而络活,气血流通,阴阳和调,痼疾乃除。 胸腹的理筋施治,除了注重胸腹肌筋的关联之外,尚应根据胸与背及腰与腹的筋脉互相关系,采用胸背并治及腰腹同治的方法加以调治,方可获得标本并治的疗效。 经筋理筋手势图解 经筋理筋手势图解 一、弓钳手势图(单手)图一(略) 说明 弓钳手势经筋理筋方法,是手法理筋的常用手法。其基本方法是以并扰的四小指为一方,同大拇指联合构成手的弓形手势。运作时,以并扰的四指端作为用力的支持力点,然后充分运用大拇指的指尖或指腹,作为查灶及消灶的工具使用。由于拇指尖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灵巧度及细搦的操作能力,能够切入人体的溪谷深处穴位,起到其他治疗工具所不能完全代替治病功能,故弓对手势在理筋治病上、具有特殊的价值。此外,每一个人都有一双好手、只要切实学会运用手的功能,把它应用到自己的身上进行科学的调理,并持之以恒,这样不仅可以治愈常见病症,而且,可以解除许多疑难疾患的痛苦,达到延年益寿的日的。 弓材手势图(双手) 说明 双手弓肘手势的理筋治病方法,是在单手弓肘手势基础上发挥双手的密切配合作用。具有查明和消除微细筋结病灶的同时,对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肌筋紧张带、紧张线及紧张区、皆可获得良好的解除其松弛的作用。因此,它是解除筋性疲劳、筋性紧张综合征、肌筋膜紧张综合征、骨骼肌疼痛综合政、以及与紧张相关疾患(SDRs)的有效治疗方法。运用双手弓钳手势时以病灶作为诊治目标,根据病灶的特殊形状,采用双手的拇指腹,分别于病灶外围,向病灶区揉拨,并超越病区,双手交替揉拨,分清病灶形态后,施以其所需要的治疗量。治疗量的基本标准,是病灶松解、症状消失。 经筋理筋手势图解 二、掌功手势图(单手)(略) 说明 掌功手势,即以手掌功力为主要方法的理筋方法。它与弓钳手势的区别,主要在于用力的部位不同。掌功手势用力部位在于掌,运用掌合力对病变的肌筋,施行握捏、提捏、揉搓等手法加以施治,握持施治的病变部位较大,适用头颈、四肢胸腹等部位的理筋治疗。 掌功手势在具体运用中,具有方法灵活多变,施治范围和面积比较广泛、舒筋活络功效显著等特点。临床应用时,尚可针对不同的施治部位,在充分运用掌功力之时,加用大拇指的指尖或指腹功能。 掌功手势图(双手)(略) 说明 双手掌功手势,是单手掌功手势基础上充分发挥双手功能密切配合的一种理筋治病方法。本治病方法除了运用双手掌功的握捏治病功效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利用两手的对冲合力作用,同时对治疗部位,加以前后或左右对向性的调节治疗,产生广泛而显著的舒筋活络功效,如图五、六所示的头颈部施治方法,可获得消除脑循环郁滞的特殊疗效。 经筋理筋手势图解 三、指功手势图(单手)(略) 说明 指功手势是运用手指尖作用力作为治病的一种医疗方法。本方法在运作时,将指尖置手施治部位,然后运用腕掌的压力及手指的收缩力及手的灵敏度,分别探测施治部位的集结性病灶。在查清病灶特点基础上,充分运用上述的指合力作用,对病灶施以切按、切拨、揉按、揉拨等手法加“以消解结”治疗,令局部病灶消散,舒筋而洛活,达到治病目的。 本方法的集指手势,主要适宜于头部的颅顶区、颞筋区及枕筋区的治疗。施治后即可获得局部的高度舒适感。 指功手势图(单手)(略) 说明 本手势的治病方法,是将拇指的指尖与食指或中指构成指合力基础上,发挥指尖的点穴切治功能,对指掌的微小关节或足趾关节病变进行施治的特殊治病方法。运用本法于治疗微小关节治疗时,其施治的重点位置,是关节背面四点微骨凸及关节囊,此外,对于少数病例伴发有指间肌及指侧肌筋病变者,亦需加以疏理。 经筋理筋手势图解 四、肘臂手势图(略) 说明 肘臂手势,是运用人体上肢前臂尺骨近端作为理筋治病工具的一种医疗方法。运用本手势于理筋治病时,是将尺骨近端底面置于施治部位,利用臂力及必要时施加身体的重力集为一体,于施治部位施以推拨、揉拨、揉按等方法,对病人的肩背、腰、腿及上肢施以理筋治疗。
/
本文档为【经筋疗法――04 第四章几种主要的经筋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