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2018-02-04 19页 doc 42K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植被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 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其地理位置东经92?13′,108?42′,北纬32?35′,42?50′之间。东邻宁夏、陕西,南靠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山川交错,重峦迭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 (二)气候条件 甘肃省远离海洋,深...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一、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植被概况 (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 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其地理位置东经92?13′,108?42′,北纬32?35′,42?50′之间。东邻宁夏、陕西,南靠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山川交错,重峦迭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 (二)气候条件 甘肃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垮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受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年平均最低气温O?,最高15?,无霜期60,200天之间,全省年降雨量最低35毫米,最高900毫米,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于7—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在32—75,之间,年蒸发量1100—3700mm之间。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温度日差大等是甘肃省气候的主要特点。 (三)森林分布特点 甘肃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孑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唧山十个林区。由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几个植被带。有50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野生动物650多种,有丰富的林副产品和药用植物资源。森林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灰褐土、黑土、栗棕灰钙土、草甸土等。 白龙江下游和康南林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树种繁多。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明显,上部多为云、冷杉纯林或云、冷杉混交林,中部分布有栎、杨、桦及松类等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林,下部为松类,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植被,伴生有大量亚热带经济树种。 白龙江中上游及大夏河、洮河林区,河谷地带有少量的云杉、栎、杨、桦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增高,逐渐为云、冷杉混交林和冷杉纯林,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 小陇山、西秦岭属暖温带气候,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较明显,树种的栎类、杨桦、松类为主,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属华北式松栎类型。 子午岭、关山林区,森林分布于阴坡半阴坡和沟底,主要树种为杨、栎、桦、油松等。 祁连山林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结构简单,种类贫乏,除沟谷有少量杨桦分布外,其余以云杉纯林为主,森林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坡向性很明显。 二、森林资源清查沿革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先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开展了森林资源踏查、资源调查、经理调查以及连续清查等各种不同质量要求和不同目的的调查工作,按时间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建国开始到60年代初先后开展了森林资源踏查、资源调查、森林经理调查。 1953年前,由中央林垦部森林大队、西北林野调查大队及省林野调查队在白龙江、洮河、祁连山、小陇山、子午岭等林区的部分地区进行资源清查。主要采用罗盘仪测图和用标准地推算蓄积的,着重查清森林面积和蓄积,由于当时尚无规程可依,调查队伍始建,调查人员缺乏经验,调查质量均较粗放。 1953年后陆续开展森林经理调查,其基本方法是用经纬仪控制测量,用罗盘仪打导线,并进行补充调绘来取得图面,以求算森林面积,用标准地法加上目测调查推算森林蓄积,到 1961年止,全省先后在白龙江、小陇山、西秦岭、祁连山、洮河等林区进行了森林经理调查和综合调查,这些调查基本上遵循当时林业部先后颁发的有关规程,各次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调查内容和评细程度等方面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当时都不同程度地为林业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森林资源数据。 1963年开展全省森林资源统计汇总工作,其资料来源即依上述各项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统计。 (二)60年代主要开展总体规划调查。 这一阶段的调查在1965年前,其调查方法和图面资料取得手段,同50年代相同,仅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所侧重,一般都搞了十年生产建设规划和经济效益概算。1967年在洮河林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调查中,采用了航空象片内业辐射网转绘成图,外业用角规群状样地调查推算蓄积。到60年代中期抽样调查技术已开始在资源调查中试验和应用。 (三)森林资源清查(1974,1975年)即“四五”清查。 这是根据当时中央农林部要求开展的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在天然林区及部分县、局、场,以县(林业局、总场)为总体,采用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系统抽样调查方法进行。对少林地区零星分布的小面积天然林和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则利用l:5万地形图在现地对林业用地各地类,采用罗盘仪实测和现地调绘相结合方法调查。这次调查是全省第一次全面广泛开展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基本反映了当时全省森林资源现状,但由于调查方法限制,对资源消长动态变化缺乏监测手段,同时由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个别地方调查出现一些偏差。 (四)70年代末开始建立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79,1980年开展初查,随后于1988,1991年分别开展了第一、二次复查,并逐步完善了全省连清体系的建设,增强了连清效果,为今后实现科学监测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奠定了基础。 在初建体系时,考虑到甘肃省面积大,森林少,天然林分布集中等特点,以及人财物力的实际状况,决定先建立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少林地区及四旁树以后逐步建立体系,为此1979年初查时以全省天然林区为总体,在总体内划分白龙江、洮河林区为I副总体,其它 林区为?副总体。在第1副总体内按2X 3公里间距布设2817个样地,在?副总体内按3X3公里间距布设4038个样地,样地面积为0(08公顷方形样地。同时在总体范围内以1X2公里布设成数样点,用成数抽样估测各类面积,用双重分层抽样估测各类蓄积。全省连清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林业基本建设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就查清了资源现状,为下次定期复查,及时掌握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林业部统一布置,1988年开展了第一次连清复查,对初查所设固定样地进行了复位测定,复位率97(6,。调查精度达到部颁要求。1991年又开展了第二次复查。这次复查考虑到原初查和第一次复查时的具体情况,即原总体范围没有在全省面积上覆盖,因而前两次对非总体范围即非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数据,均系引用原有资料和统计数据,所以其汇总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全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次复查中改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全覆盖布点方法,另增建非天然林区为第?副总体。其样地呈品字形分布,间距8X4公里,共布设样地6455个。同时为提高立木生长量和消耗量的调查精度,更加准确地掌握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这次复查要求全样木固定。通过本次复查,第?、?副总体复位固定样地6754个,复位率为98(6,;固定样木复位率97(2,,通过第二次复查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全省连清体系的建设。 三、各时期森林资源概况 (一)建国初期(1949年)森林资源简况 据甘肃省提供的资料,1949年森林面积仅有150(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3(3,。按1963年汇总的全省平均每公顷蓄积推算,林木总蓄积约为11700万立方米。当时森林主要分布在 各天然林区,由于历史上没有经过调查统计,此估计数可作为参考应用。 (二)60年代初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63年全省森林资源统计汇总,其资源状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当时全省调查范围面积为538(4万公顷,林业用地343(1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41(8万公顷,占林业用地41.33,;疏林地41(5万公顷,占12(10,;灌木林地76(0万公顷,占22(15,, (8万公顷,占24(42,。 其他83 若按全省总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为3(1,。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4262(7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2873(8万立方米,占90(26,;疏林、散生木蓄积1388(9万立方米,占9(74,。 3(各主要树种面积蓄积 在有林地资源中,冷杉林面积22(1万公顷,蓄积4787(9万立方米,分别占15(6,和37(2,;云杉林面积19(2万公顷,蓄积2436(1万立方米,分别占13(5,和18(9,;栎类林面积33(8万公顷,蓄积1920(5万立方米,分别占23(8,和14(9,;桦类林面积25(2万公顷,蓄积1708(7万立方米,分别占17(8,和13(3,;杨类林面积18(6万公顷,蓄积667(9万立方米,分别占13(1,和5(2,;其它树种面积22(9万公顷,蓄积1352(7万立方米,分别占16(2,和10(5,。 4(各龄组面积蓄积 幼龄林面积57.l万公顷,蓄积1842(8万立方米,分别占40(3,和14(3,;中龄林面积37(8 (4万公顷,蓄积1782(8万公顷,蓄积2881.1万立方米,分别占26(7,和22(4,;近熟林面积14 万立方米,分别10(1,和13(8,;成过熟林面积22(9万公顷,蓄积6367(1万立方米,分别占22(9,和49(5,。 (三)70年代中期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74,1975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即“四五”清查)成果,其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630(9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86(9万公顷,占29(6,;疏林地32(9万公顷,占5(2,;灌木林地130(2万公顷,占20(6,;末成林造林地12(2万公顷,占1(9,;苗圃地2(2万公顷,占0(4,;无林地266(5万公顷,占42(3,。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13,。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563(3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8554(1万立方米,占94(8,;疏林、散生木蓄积1009(2立方米,占5(2,。 3(各林种面积蓄积 在有林地资源中,用材林面积111(6万公顷,蓄积14947(0万立方米,分别占59(7,,和80(6,;防护林面积70(9万公顷,蓄积3513(6万立方米,分别占38(0,和18(9,;薪炭林面积0(8万公顷,蓄积0(3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4,;特用林面积0(3万公顷,蓄积6(9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1,;经济林(主要是栓皮栎,当时也计算蓄积量)面积3(3万公顷,蓄积86(3万立方米,分别占1(8,和0(5,。 4(各龄组面积蓄积 幼龄林面积52(4万公顷,蓄积1312(6万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28.0,和蓄积7(1,;中龄林面积81(7万公顷,蓄积6761(1万立方米,分别占43.7,和36(4,;成熟林面积52(8万公顷,蓄积10480(4万立方米,分别占28(3,和56(5,。 (四)70年代末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79,198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查成果,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13(15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76(90万公顷,占28(85,;疏林地38(75万公顷,占6(32,;灌木林地130(57万公顷,占21(30,;未成林造林地11(60万公顷,占1(89,;苗圃地2(10万公顷,占0(34,;无林地253(23万公顷,占41. 30,。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73(49万公顷,占98(07,;经济林面积3(41万公顷,占1(93,。 9,。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7305(7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6402(05万立方米,占94(78,;疏林蓄积744(39万立方米,占4(30,;散生木蓄积159(29万立方米,占0(92,。 3(林分各林种资源 在林分各林种资源中,防护林面积6&44万公顷,蓄积4845(59万立方米,分别占39(45,和29(54,;用材林面积93(59万公顷,蓄积10385(22万立方米,分别占53(95,和63(32,;薪炭林面积0(80万公顷,蓄积0(42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46,;特用林面积10(66万公顷,蓄积1170(48万立方米,分别占6(14,和7(14,。 4(林分各优势树种资源 在林分资源中,针叶林面积75(60万公顷,蓄积10948(40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43(58,和林分蓄积66(75,;阔叶林面积97(89万公顷,蓄积5453(65万立方米,分别占56(42,和33(25,。 在各优势树种中,冷杉林面积54(69万公顷,蓄积9287(54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31. ,;云杉林面积17.41万公顷,蓄积1579(60万立方米,分别占10(04,52,和林分蓄积56(62 和9(63,;松类林面积3(50万公顷,蓄积81(26万立方米,分别占2(02,和0(50,;栎类林面积18(49万公顷,蓄积1076(05万立方米,分别占10(66,和6(56,;杨树林面积36(75万公顷,蓄积1472(86万立方米,分别占21(18,和8(98,;其它阔叶林面积42(65万公顷,蓄积2904(74万立方米,分别占24(58,和17(71,。 5(用材林各龄组面积蓄积 在用材林各龄组资源中,幼龄林面积28(95万公顷,蓄积775(66万立方米,分别占30(93,和7(47,;中龄林面积41(00万公顷,蓄积3264(33万立方米,分别占43(81,和31(43,;成熟林面积23.64万公顷,蓄积6345(23万立方米,分别占25(26,和61(10,。 (五)80年代后期森林资源概况 根据198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成果材料,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68(62万公顷。其中有林地202(87万公顷,占30(3,;疏林地36(55万公顷,占5(5,;灌木林地139(77万公顷,占20(9,;末成林造林地47(02万公顷,占7(0,;苗圃地0(72万公顷,占0(1,;无林地241(69万公顷,占36(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95(02万公顷,占96(13,;经济林面积7(85万公顷,占3(87,。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51,。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207(07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7208(54万立方米,占89(6,;疏林蓄积1039(63万立方米,占5(4,;散生木蓄积95(78万立方米,占0(5,;四旁树蓄积863(12万立方米,占4(5,。 3(林分各林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种资源中。用材林面积100(88万公顷,蓄积10519(32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51(7,和林分蓄积61(1,;防护林面积78(72万公顷,蓄积5143(56万立方米,分别占40(4, 和29(9,;薪炭林面积2(15万公顷,蓄积0(42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1(1,;特用林面积13(27万公顷,蓄积1545(24万立方米,分别占6(8,和9(0,。 4(林分各优势树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优势树种资源中。冷杉林面积21(38万公顷,蓄积5089(17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10(96,和林分蓄积29(57,;云杉林面积35(03万公顷,蓄积4323(74万立方米,分别占17(96,和25(13,;油松林面积5(21万公顷,蓄积308(66万立方米,分别占2(67,和1(79,;华山松林面积5(86万公顷,蓄积181(85万立方米,分别占3(01,和1(06,;其他针叶林面积2(93万公顷,蓄积155(38万立方米,分别占1(50,和0(90,;针阔混交林面积1,50万公顷,蓄积231(01万立方米,分别占0(77,和1(34,;栎类林面积42(15万公顷,蓄积2837(60万立方米,分别占21. 61,和16(49,;桦木林面积16(33万公顷,蓄积1254(57万立方米,分别占8(37,和7(29,;杨树林面积29(80万公顷,蓄积957(68万立方米,分别占15(28,和5(58,;硬阔类林面积4(42万公顷,蓄积334(37万立方米,分别占2(27,和1(94,;软阔类林面积18(58万公顷,蓄积535(85万立方米,分别占9(53,和3(11,;杂木林面积9(50万公顷,蓄积843(50万立方米,分别占4.87,和4(90,;其它阔叶林面积2(33万公顷,蓄积155(16万立方米,分别占1(20,和0(90,。 5(用材林各龄组面积蓄积 在用材林各龄组资源中。幼龄林面积31(83万公顷,蓄积1293(21万立方米,分别占用材林面积31. 55,和蓄积12(29,;中龄林面积39(23万公顷,蓄积3473(29万立方米,分别占38(89,和33(02,;近熟林面积11(98万公顷,蓄积1550(26万立方米,分别占11(88,和14(74,;成熟林面积11(44万公顷,蓄积2303(92万立方米,分别占11(34,和21(90,; 98(64万立方米,分别占6(34,和18(05,。 过熟林面积6(40万公顷,蓄积18 (六)90年代初森林资源概况 1 991年甘肃省开展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根据复查成果资料,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727(0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194(86万公顷,占26(8,;疏林地40(06万公顷,占5(5,;灌木林地171(87万公顷,占23(7,;末成林造林地17(17万公顷,占2(3,;苗圃地0(80万公顷,占0(1,;无林地302(27万公顷,占41(6,。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74,42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89(5,,经济林面积20(44万公顷,占10(5,。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33,。 2(各类林木蓄积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242(6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6500(30万立方米,占85(8,;疏林蓄积1215(15万立方米,占6(3,;散生木蓄积524(26万立方米,占2(7,;四旁树蓄积1002(92万立方米,占5(2,。 3(林分各林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林种资源中。用材林面积80(20万公顷,蓄积9390(47万立方米,分别占46(0,和56(9,;防护林面积71‘52万公顷,蓄积4434(94万立方米,分别占41(0,和26(9,;薪炭林面积0(36万公顷,蓄积11(36万立方米,分别占0(2,和0(1,;特用林面积22(34万公顷,蓄积2663(53万立方米,分别占12(8,和16(1,。 4(林分各优势树种面积蓄积 在林分各优势树种资源中。冷杉林面积15(57万公顷,蓄积4268(45万立方米,分别占林分面积8(93,和林分蓄积25(86,;云杉林面积19(61万公顷,蓄积2814(20万立方米,分别占11(24,和17(06,;油松林面积4(87万公顷,蓄积364(41万立方米,分别占2(79, 和2(21,;华山松林面积4(77万公顷,蓄积166(60万立方米,分别占2(74,和1(01,;柏木林面积2(85万公顷,蓄积215(38万立方米,分别占1(63,和1(31,;其它针叶林面积1(47万公顷,蓄积369(70万立方米,分别占0(84,和2(24,;针阔混交林面积2(57万公顷,蓄积265(32万立方米,分别占1(47,和1(6l,;栎类林面积33(31万公顷,蓄积2704(25万立方米,分别占19(10,和16(38,;桦木林面积15(98万公顷,蓄积1213(93万立方米,分别占9(16,和7(36;杨树林面积25(08,蓄积977(00万立方米,分别占14.38 (09万公顷,蓄积2042(38万立方米,分别占18(40,和12(38,;和5.92%;硬阔类林面积32 软阔类林面积7(19万公顷,蓄积469(92万立方米,分别占4(12,和2(85,;其它阔叶林面积9(06万公顷,蓄积628(76万立方米,分别占5(20,和3(81,。 5(用材林各龄组面积蓄积 在用材林各龄组资源中。幼龄林面积28(37万公顷,蓄积1234(58万立方米,分别占用材林面积35(4,和蓄积13(2,;中龄林面积27(99万公顷,蓄积3037(15万立方米,分别占34(9,和32(3,;近熟林面积9(43万公顷,蓄积1255(74万立方米,分别占11.7,和13(4,;成熟林面积9(37万公顷,蓄积2206(44万立方米,分别占11(7,和23(5,;过熟林面积5(04万公顷,蓄积1656(56万立方米,分别占6(3,和17(6,。 6(林木生长量和消耗量 全省1988,1991年,林木总生长量1974(73万立方米,年平均总生长量658(24万立方米。天然林区年均总生长率2(80,,年枯损率0(89,,净生长率1(9l,。间隔期内林木总消耗量1240(19万立方米,年均消耗量413(40万立方米。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四、各时期森林资源变化概况 甘肃省从建国初到60年代虽经几次资源清查,但由于受人力、技术水平、交通条件等所限,并且有相当比例系踏查,调查对象只限于天然林区,因此调查结果不能反映全省状况,同时由于一些技术条件和方法不一等诸多原因,调查蓄积从总体上看有偏低现象,因此也不便以此数为依据与70年代开展的“四五”清查和“五五”清查相比较。因而下面主要就70年代末建立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以来,对初查和各次复查成果进行比较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一)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根据(1974,1975年)和(1979,1980年)两期调查数据比较,有林地面积变化呈减少趋势。前期清查有林地面积186(9万公顷,后期为176(9万公顷,共减少10(0万公顷,年均减少2.5万公顷,年均净减率1(3,。同期疏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由32(9万公顷增加到38.8万公顷,共增加5(9万公顷,年均增加1(48万公顷,年均净增率4(5,。同期,活立木总蓄积和有林地蓄积均呈下降趋势。1974,1975年清查时检尺是采用围尺,而1979,1980年清查在材积表导算中已扣除了围尺偏差,所以在比较两期蓄积时,对前期清查数据也扣除围尺检尺偏差8,后,活立木总蓄积为17998(3万立方米,后期活立木总蓄积实际上减少了692.6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73(2万立方米,年均净减率0(96,。有林地蓄积同期减少667(7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66(9万立方米,年均净减率0(98,。蓄积减少原因主要是过量采伐和乱砍滥伐所致。另外,由于在“四五”清查和“五五”清查时,均未对四旁树进行调查,所用数据均为统计数字,而没有蓄积量数据,因此这两次森林资源的蓄积量统计中均未包括四旁树蓄积量。 (二)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根据1979年连清初查和1988年连清第一次复查成果比较,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如下: 通过两期清查结果分析比较,9年来全省森林资源变化总的趋势是: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无林地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有所提高,活立木总蓄积和林分蓄积均呈增加趋势。但在主要林区(白龙江和洮河林区)以上各项指标均呈减少趋势。 1(林业用地主要地类面积变化动态 前后期9年间全省林业用地由613(15万公顷增加到668(62万公顷,年均增加6(16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0,。其中有林地面积由176(90万公顷增加到202(87万公顷,年均增加2(89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63,;林分面积也呈增加趋势,由173(49万公顷增加到195(02万公顷,9年间增加21(53万公顷,年均增加2(93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38,。同时,各林种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用材林年均净增率0.87,;防护林1(67,;经济林年均净增率达14.46,。其它如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也呈增长趋势;而疏林地、无林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从以上各地类面积变化趋势看,主要是反映的全省状况,而具体各区域变化状况则差异极大。以天然林为主的白龙江、洮河林区主要地类面积大多呈减少趋势。其中如有林地年均净增率一0(8,;用材林年均净增率一0(5,;防护林一2(6,。 2(各类林木蓄积变化动态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由前期17305(73万立方米增加到19207(07万立方米,共增加1901(3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211(26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1(22,。其中林分蓄积由16402(05万立方米增加到17208(54万立方米,年均增加89(61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0(55,;疏林蓄积也有增加,年均增加32(80万立方米,年净增率4(4,;散生木蓄积呈减少趋势。各林种蓄积均呈增加趋势。 在以上各类林木蓄积变化中,由于前期未含四旁树蓄积,故扣除后期四旁树蓄积后,两期比较实际活立木蓄积净增1038(22万立方米,年均净增115.367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0(67,。 各区域林木蓄积变化趋势与森林面积变化趋势相似,即主要林区如白龙江、洮河林区活立木蓄积和林分蓄积均呈减少趋势,其年均净增率分别为一0(2,和一0(4,。其中尤以用材林蓄 致。 积减少最为显著,年均净增率达一1(4,。主要原因是木材生产和乱砍滥伐所 3(森林资源的生长与消耗动态 据这次复查和初查比较分析,全省年生长量为387(07万立方米,年净生长率为2(02,。 年消耗量为373(77万立方米。生长量大于消耗量。 据前期即1979年初查时,全省年生长量为359万立方米,年消耗量据典型材料推算全省为407(5万立方米,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按以上数据表明,本次复查年生长量大于年消耗量,全省林木蓄积年均积累13(3万立方米,故林木蓄积呈增长趋势。但在主要林区白龙江、洮河林区消耗量大于生长量,年均亏损14(89万立方米,林木蓄积呈减少趋势。这一趋势基本符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 4(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动态 (1)每公顷平均蓄积量变化 全省林分每公顷蓄积由初查时的94(5立方米,减少到复查时的88(2立方米,共减少6(3立方米,下降6(7,。其中用材林平均每公顷蓄积由初查时的111(0立方米,减少到复查时的104(3立方米,共减少6(7立方米,下降6(0,。 在用材林中,幼龄林和中龄林每公顷蓄积均有提高,分别提高了13(8立方米和8(9立方米,但近、成、过熟林则有显著下降,前后期共减少了75(6立方米,共下降了28(2,。 (2)针叶阔叶林资源变化 全省针叶林面积和蓄积占林分总面积总蓄积的比重,分别由43(6,和66(8,下降为36(1,和58(5,;阔叶林面积和蓄积比重,分别由56(4,和33(2,增加到63(9,和41(5,。 全省针叶林用材树种主要是云杉、冷杉,其次为油松等,这些优良树种正在日渐减少,而更新造林在天然林区多为油松、华山松、落叶松等,其它地区以阔叶树为主,而其中又以杨树为主,所以木材质量也逐渐下降 。 (3)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木粗度级变化 各径级组株数和蓄积占用材林总株数、总蓄积的变化中,小径级组均呈增加趋势,中径级和 大径级组均呈下降趋势,而特大径级组稍有增长。具体变化为小径级组株数和蓄积比重分别增加12(1,和17(0,;中径级组分别减少6(2,和9(3,;大径级组分别。减少6(3,和10(2,;而特大径级组则分别增加0(4,和2(5,。,由此看来,小径级木株数、蓄积均有较大增加,林木直径趋于变小。 (三)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概况 根据1988年连清第一次复查和1991年第二次复查成果比较,三年间全省森林资源变化 概况如下: 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变化 1988—1991年期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增加58(41万公顷,年均增加19(4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2(91,。其中除疏林地、灌木林地、无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外,其余如有林地、未成造林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三年间,有林地面积共减少8(0l万公顷,年均减少2(6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一1(3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年均下降了9(95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为一21(16,;这期间无林地面积增加较多,年均增加20(19万公顷,年均净增率8(35,。 同期全省林分面积也是呈下降趋势。年均减少6(8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一3(52,。在各林种面积变化中,除特用林和经济林面积增加外,其余各林种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用材林面积年均减少6(89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一6(83,;防护林年均净增率一3(05,;特用林面积年均增加3(02万公顷,年均净增率12(81,;经济林面积增长较快,三年期间增加了1(6倍。 林业用地面积的增加即意味着非林业用地面积的减少。据分析资料表明,在非林业用地转变中,牧地转变为灌木林地是林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林种面积变化中,由于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营造经济林,使经济林面积有了较大发展,同时也使部分农地转变为经济林,这也是造成林业用地面积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变化中,由于间隔期间,祁连山林区被国家确定为自然保护区,因而该林区有7万余公顷防护林转变为特用林。这是全省防护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特用林面积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无林地面积变化中,由于小陇山林区将前期坡度在45?以下的十余万公顷灌木林地转划为宜林荒山荒地,这是致使无林地面较多增加原因之一。 2(各类林木蓄积变化 全省活立木总蓄积在间隔期内略有增加,年均增加11(85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不足0(1,。林分蓄积在间隔期内呈减少趋势,由1988年的17208(54万立方米减少到1991年的16500(30万立方米,三年间共减少708(24万立方米,年均减少236(0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1(37,。在林分各林种蓄积变化中,用材林、防护林蓄积呈减少趋势,而薪炭林、特用林蓄积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用材林年均减少376(2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3(58,;防护林年均净增率一4(59,。特用林蓄积年均增加372(76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24(12,;薪炭林蓄积三年间增加了26倍。 在用材林蓄积变化中,各龄组蓄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龄林蓄积减少最多,年均减少145(38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4(19,;其次为近熟林年均减少98(17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一6(33,;过熟林、成熟林年均净增率分别为一4(25,和一1(4l,。 3(人工林林分资源变化 人工林林分面积三年间有所减少,而蓄积却呈增加趋势。林分面积由1988年的38(97万公顷,减少到1991年的36(36万公顷,共减少2(61万公顷,年均减少0(87万公顷,年均净增率为一2(23,。林分蓄积由508.81万立方米增加到736(18万立方米,共增加227(37万立方米,年均增加75(79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为14(9,。人工林林分资源占全省林分总资源的比重也发生了变化,1988年人工林林分面积和蓄积占全省林分总面积和总蓄积的比重分别为19(98,和2(96,;到1991年则变为20(85,和4(46,,即人工林的比例均有增加。 4(森林资源质量变化 (1)单位面积蓄积量变化 林分单位面积蓄积近三年有所提高,由前期的88(2立方米增加到94(6立方米,共增加了6(4立方米,提高7(2,;用材林每公顷蓄积量也由104(3立方米提高到117(1立方米,共增加12(8立方米,提高12(3, (2)林分郁闭度变化 1991年复查,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6,略高于1988年清查时的0(55。 在各郁闭度级林分面积比重变化特点是:郁闭度0(7以上的密郁闭度级面积比重有所提高,由1988年的25(23,上升为1991年的27(32,,提高了两个多百分点;0(4,0(7间的中郁闭度级面积比重由1988年的74(77,,下降为1991年的72(68,。 (3)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径级分布变化: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按林木径级统计,其株数,蓄积所占比重变化为:小径级组(6—12厘米)株数比重1988年为63(3,,到1991年为50(2,,蓄积比重1988年为26(7,,1991年为5(3,;中径级(14,24厘米)株数比重由28(4,变为31(9,,蓄积比重由17(0,变为20(4,;大径级(26,36厘米)株数比重由3(3,变为11(4,,蓄积比重由15(7,变为25(3,;特大径级(38厘米以上)株数比重由5(0,变为6(5,,蓄积比重由40(6,变为49(0,。按以上统计表明,在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资源中,26厘米以上的大径级林木比重呈增加趋势。 (4)用材林出材等级变化: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蓄积按出材等级的比重分析,I、?等级出材级蓄积比重有所增加,其中I等级由1988年的79(3,增加到1991年的79(8,,?等级由17(9,增加到18(8,;?出材级的比例则有所下降,由2(8,变为1(4,。 综观以上各阶段全省森林资源变化,从总体看是呈增长趋势,森林经营管理也有了一定改善和提高。由于甘肃省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森林少而分布不均。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即口十个林区,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1(9,,而有林地面积却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0(0,。近几年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营造防护林取得较大成效,目前全省非天然林区的有林地面积已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30(0,。由于天然林区长期负担木材生产任务,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比重和针叶林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因此,对现有天然林森林资源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坚持合理利用,集约经营,做到更新跟上采伐,加速荒山造林速度,积极开展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在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用材林后备资源的培育,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
/
本文档为【甘肃森林资源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