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形象思维

2017-09-26 4页 doc 19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以后才提出和逐渐使用起来的。但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尤其是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思维现象,老早就被人们所注意。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非常重视“比”“兴”的表现方法。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比兴的专论,他认为,比是“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兴是“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并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干事”。他的解释比较明确地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与形象表达义理的关系。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比者...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是在19世纪以后才提出和逐渐使用起来的。但形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尤其是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思维现象,老早就被人们所注意。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非常重视“比”“兴”的现方法。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比兴的专论,他认为,比是“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兴是“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并说:“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干事”。他的解释比较明确地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运用比喻手法与形象表达义理的关系。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诗歌须用物象来表达一定的意义,而这正是形象思维的根本特征。同时,我国古代文论中也有不少关于文学创作思维过程特点的论述。晋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 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灌下泉而潜浸。”这说明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非但离不开形象,而且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说得更具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这里不仅具体描述了创作想象时不受时空限制和充满生动逼真的形象的特点,而且注意到了形象思维与语 言表达的关系。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象思维”这个用语,但实际上已经注意到文学创作形象思维的特点。 在欧洲历史上,原先也没有“形象思维”的说法,而是多用“想象”这个术语。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文艺看作是人对外界的“摹仿”(《诗学》,认为“想象就是萎褪了的感觉”(《修辞学》)。他多少觉察到文艺创作同感性的形象的联系。 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马佐尼认为“想象”是诗歌创作必需的一种心理功能,他说:“诗歌由虚构和想象的东西组成,因为它是以想象力为根据的”;“想象是作梦和作诗逼真共同需要的一种心理功能。”(《神曲的辩护》)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将艺术家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相区别,他说:“哲学方式对于艺术家是不必要的,如果艺术家按照哲学方式去思考,就知识的形式来说,他就是干预到一种正与艺术相对立的事情。因为想象的任务只在于把上述内在的理性化为具体形象和个别现实事物去认识,而不是把它放在普泛命题和观念的形式里去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也没有用过“形象思维”这个术语,但是,他们非常重视文艺和科学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上的区别,非常重视文艺创作自身的特征和规律。 1859年4月和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分别致信斐?拉萨尔,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对他的历史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所犯的席勒式的错误倾向提出了批评,马克思指出:“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特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也指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是真正掌握艺术规律的伟大作家;而席勒在进行文艺创作时,却往往用抽象的哲学思考来代替艺术的想象,作品往往成为抽象概念的图解。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想象看作文艺创作的重要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谈到希腊神话时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恩格斯在批评恩斯特?德朗克的作品时指出:“德朗克先生书中其余的短篇小说,都是一些毫无想象力的杂碎,充分暴露了对实际生活的无知”?。 把“形象”和“思维”两个词明确联系起来的说法,最先见于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作。他在1838年发表的《伊凡?瓦年科讲述的(俄罗斯童话)》中说:“诗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寓于形象的思维(MbllIIleHH B o5pa3ax)。”把“形象”作“思维”的定语而成为术语“形象思维”(o6pasHOeMbllIlileHMe),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于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1930年题为《争取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家》的演说中。他在批评文艺创作中 空洞抽象的现象时说:“这已经不是形象思维。”1935年高尔基在致亚?谢?谢尔巴科夫的信中也使用了“形象思维”这个术语,他说:“艺术家的形象思维,以对现实生活的广博知识为依据,被那想赋于素材以最完美形式的直觉的愿望所补充——用可能的和想望的东西来补充当前的东西,这种形象思维的也是能够‘预见’的,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是有权夸大——‘臆测’的。”大体在这一时期,“形象思维”这个术语在苏联文艺界才逐渐流行起来。 在我国,自从40年代高尔基和别林斯基等人的文艺理论著作被翻译介绍后,国内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开始使用“形象思维”的术语。到50年代,我国文艺理论界和高校文科教材便更为广泛地运用了这个术语。但是,到底有没有形象思维,什么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什么,等等,从50年代到70年代,文艺理论界曾出现过激烈的论争和严重的分歧。 1978年《诗刊》发表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又说:“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于是文艺理论界又一次对形象思维展开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经过这次讨论,人们普遍肯定了形象思维的存在,认为形象思维是诗歌以及其他各种文学艺术创作和构思的特殊规律,是提高和加强文学艺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方法。从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人们对形象思维的探讨大都仍旧局限于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而且对形象思维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 我国对形象思维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在1984年钱学森同志倡导思维科学之后。近年来,思维科学界对形象思维的研究正在取得积极的进展。在诸多问题中,首先得到大家公认的,那就是肯定了形象思维是人类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思维现象,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的类型之一。
/
本文档为【形象思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