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东晋、宋齐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

2017-12-23 28页 doc 66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东晋、宋齐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东晋、宋齐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 论 文 摘 要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接隋唐,处于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 是两大盛世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财政制度上,从大司农、少府的双核心财政体系 到以度支尚书(后为户部尚书)为核心、司农、少府等各相关财政部门密切合作 的财政体系,这期间的发展过程历经曲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制度就显得变 化频繁、头绪万千。若以静态的眼光去考察这一时期的财政制度,我们将难以看 清它的全貌,而耐心细致地去摸清其发展脉络,不但有助于我们勾勒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财政面貌,也有助于我们对隋...
东晋、宋齐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
东晋、宋齐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 论 文 摘 要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接隋唐,处于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 是两大盛世之间的过渡时期。在财政上,从大司农、少府的双核心财政体系 到以度支尚书(后为户部尚书)为核心、司农、少府等各相关财政部门密切合作 的财政体系,这期间的发展过程历经曲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制度就显得变 化频繁、头绪万千。若以静态的眼光去考察这一时期的财政制度,我们将难以看 清它的全貌,而耐心细致地去摸清其发展脉络,不但有助于我们勾勒出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财政面貌,也有助于我们对隋唐以后的财政新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制度由于处于不断变革的过程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加以研究和整理,笔者由于时间有限、功力不足,只能就东晋、刘宋 和南齐这三个朝代的几个主要财政机构作浅显的探讨,主要涉及它们的沿革及其 职能变化。 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因尚书机构的发展和独立而逐渐或成为虚职或朝着事务 官的方向发展,尚书台内的度支尚书取代大司农成为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机构, 对此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精辟的论述,本文则对这一转变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和度 支尚书系统的运作加以探讨。尚书台内除了度支尚书外,左民尚书也与财政有关。 左民尚书是掌管户籍的机构,但东汉的民曹尚书和曹魏的左民尚书的职责却主要 是负责兴造事宜,从职掌工官之事到兼知工官之事而主掌户籍,左民尚书的职责 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自何时而起,东晋、宋齐的左民尚书主要是负责 工程兴造还是负责户籍管理?在现有的论著中,少有系统的论述。本文依据史料 记载,梳理其发展脉络,认为自西晋增设尚书起部郎后,左民尚书的工官之职减 轻,促使其职能向主掌户籍的方向发展,东晋、宋齐时,左民尚书主要负责户籍 的管理。 尚书台成为政策的决策机构以后,诸卿的职权被侵夺,不少大臣认为此时尚 书与诸卿的职能相覆,可以互相并省,于是东晋、宋齐时曾多次尝试将诸卿并入 其它部门,其中大司农曾并入都水使者,少府曾并入丹阳尹。但实际上,秦汉时 国家形态还未完全成熟,所需处理的政务相对后世来说也比较简单,政务官与事 务官往往合而为一,以后诸卿的职权虽然被尚书侵夺,但仍然承办着一些具体事 务,逐渐朝着事务官的方向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东晋、宋齐时 的许多官员不明白这一发展规律,极力主张将诸卿一概并省,这是不合时宜的。 大司农和少府在东晋、宋齐时多次省并,但最终得以保留,本文则力图从大司农 和少府的职能变化来这一问。5除了上述几个机构,其它与财政相关的机构如尚书右丞和都水使者,本文也 做了简单的介绍。关于东晋、宋齐几个主要的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全 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简单论述了东晋、宋齐的财政概况,介绍这一时期财政制度变革的 背景。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度支尚书取代大司农成为全国财政的主管机构,财政决 策权转归尚书台,并介绍度支尚书、左民尚书和尚书右丞的机构沿革和职能 变化。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负责漕粮运输、收存的都水使者和大司农的职能变化,探 讨大司农省而复置的原因,说明一些卿官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第四部分介绍了少府机构的沿革和职能的变化,说明皇室财政朝着与国家财 政合而为一的趋势发展。关键词: 东晋 宋齐 财政 沿革 职责 6Abstract Wei & Jin and South & North Dynasty is a transition period between Qin & Han Dynasty and Sui & Tang Dynasty. Financial system in Wei & Jin and South & North Dynasty is rather intricate. It is helpful to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Wei & Jin and South & North Dynasty and know deeper about the new financial system in and after Sui & Tang Dynasty if we pay attention to its development historyFinancial system in Wei & Jin and South & North Dynasty need much time and energy to study, and limited by time and knowledge, I can only do some research on some financial institutes in Dongjin and Liusong and Xiaoqi DynastyScholars have do much research on the point that dasinong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was replaced by duzhi shangshu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hand the whole nation’s financial power. An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about some details in this transition period and how the duzhi shangshu functioned. Besides duzhi shangshu, zuomin shangshu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hukou in ancient china has related with finance, but zuomin shangshu was in charge of engineering in Donghan Dynasty and Cao & Wei Dynasty, and how it changedIn my paper, it thinks that shangshu qibulang went share with zuomin shangshu in Xijin Dynasty, and zuomin shangshu mainly in charge of hukou in Dongjin and Liusong DynastyAfter shangshu tai an institute in ancient china like state dept. todaybecome to be a decision-making institute, some officials’ power was trespassed, and some people think that some institute can be merged together since the functions7were overlapped, so dasinong was merged into dushuishizhe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communi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shaofu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finance of emperor was merged into danyangyin. But in fact, it is not untimely to merge some institute together, and dasinong and shaofu were set up again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is question from the functional change of dasinong and shaofuBesides the above institute,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about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e, such as shangshu youchen and dushui shizhe, and the whole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briefly discussed about financial backgroud in Dongjin and Liusong Dynasty,The second part mainly discussed duzhishangshu substituting for dasinong to be in charge of financial power, and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power belongs to shangshu taiAnd introduce about the institute functional change of duzhishangshu and zuominshangshu and shangshuyouchenThe third part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functional change of dushuishizhe and dasinong, and the reason of dasinong setting up againThe four part mainly discussed about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es and functions, and the trend that financial of royalty and nation merging togetherKey words: Dongjin DynastySong & Qi Dynastyfinanceevolution function 8目录 前 言 10 一?东晋、宋齐的财政概况 13 1、 东晋财政概况 13 2、 宋齐财政概况 15 二?财政的决策机构??尚书台 18 (一)、度支尚书 19 1、度支尚书系统的沿革和机构设置 19 2、度支尚书系统的职责范围 23 3、度支尚书系统的运作25 (二)、尚书台内与财政相关的其他部门 28 1、左民尚书 28 2、尚书右丞 30 三?大司农和都水使者32 (一)、大司农32 1、大司农的沿革32 2、大司农系统的职责范围及其变化 34 (二)、都水使者 36 1、都水使者与水衡都尉的设置与沿革36 2、都水使者的职能 38 3、都水使者与大司农的关联 41 四?少 府 42 1、 少府的沿革 42 2、 少府职能的变化 45 结 语 47 参考书目? 49 9前 言 1、东晋以前财政系统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各国财政是否正常运转直接关 系到各个政权的发展、势力的扩大乃至生存的问题。这一时期上承秦汉、下 接隋 唐,是两大盛世的过渡时期,各项制度不可避免地需要随世态的变化而不断地调 整,因而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自秦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就对财政问题十分重 视,九卿之中治粟内史和少府都是负责管理财政的官员。《汉书》卷 19《百官公 卿表上》云:“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全国赋税都要上报治粟内史。 同书又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即掌管皇帝私 产的官员。这样就形成了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两套财政系统。 汉承秦制,继续以治粟内史和少府管理财政,皆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景 帝后元年(公元前 143年)治粟内史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 年)又更名为大司农,王莽时称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掌谷货,凡各地田租口 赋收入、物产调度、国家各项开支、盐酒专卖、钱币铸造、漕运的管理等均由大 司农主管;而少府则负责皇帝的起居饮食、山湖津肆税收、医药供奉、御物制作 以及皇室园林的管理等。西汉财政制度更加完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西汉的财政制度到东汉时开始发生变化。 光武帝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外戚篡权的教训,竭力加强皇 权,其措施之一就是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 创始于秦代,文属少府,其职责主要是负责文书的发放和保管,地位极低。至东 汉,皇帝亲自处理政务,侍从左右的尚书便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出纳王命, 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 ? 务渊?,内外所折衷,远近所?仰”。尚书台俨然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 不但剥夺了三公的权力,还干涉九卿的事务。 尚书台权力的扩大,九卿职权范围的缩小,这一变化在魏晋时期更加显著。 曹魏时,尚书脱离少府而独立,正式成立尚书省,随着决策权转归中书、门下, 尚书省则侵夺了九卿大部分的职权。魏文帝出于军事需要,设立了度支尚书,不 久财政大权就由大司农手中转移到度支尚书手中,度支尚书取代大司农成为国家 财政的主管机构。秦汉时的财政体系随着度支尚书的设立而被打破,并朝着以度 ? 《通典》卷 22《尚书省》10支尚书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系发展。 2、学术回顾: 魏晋南北朝时期财政制度的发展变化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刘不同的《中 国财政史》(大东书局,1948年)第二编专门研究魏晋六朝时期的财政,对政府 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对象分别加以叙述,收支各项划分比较细致,以说明当 时财政体系的运行情况,并分析了相关部门的职能范围。除阐述财政体制的运作 外,此书还非常注重财政思想在财政运作中的作用,第一章中就探讨了这一时期 财政运作的思想背景和指导思想。 有关中国古代财政史的著作,大多分为收入、支出、管理等几个部分加以叙 述,这种体例与财政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相符,但陈明光的《六朝财政史》(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年)则另辟蹊径,除阐述财政制度的沿革外,每一章都 专列“财政兴衰变化”一节,分析每一历史阶段的财政状况及其变化原因,以勾 勒六朝 400年间财政兴衰的轮廓。作者认为仅仅罗列财政收支的各个项目难以说 明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收支平衡状况,更难以揭示财政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 的关联。此书不仅体裁新颖、视角独特,更重要的是作者注意从一位历史学家的 角度去看待、描述六朝财政,将财政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看局势变化与 财政兴衰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揭示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财政的真实面貌。 黄惠贤先生也非常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问题,在《中国政治制度通 史?第四卷?魏晋南北朝》(人民出版社,1996年)一书中专辟一节来介绍这一 时期的财政,通过对大司农和度支这两套财政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职 权范围的比较,作者指出东汉以前,国家财政部门以大司农为核心,随着尚书台 职权的扩大,度支尚书逐渐取代大司农成为财政部门的核心。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财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武汉大学学报 1995?5)一文中,作者还指出职掌财 政的大权由大司农手中转移到度支尚书手中后,便逐步形成一套超出主要为宫廷 皇室服务而面向“军国”的财政管理体制,这套体制的发展,最终将形成完整的 全国性财政管理的新体制。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制度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财政专题研究的专著不多,在一些通史性的专著中有所涉及,如 黄惠贤、陈锋合著的《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三章中, 专门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俸禄的等级、内容、形式及其弊端,和这一 时期俸禄制度的变化。 专题研究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出现,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中涉及魏晋南北 朝户籍制度的如《魏晋南朝黄籍之研究》(傅克辉,山东大学学报 1989?1),作 11者否定了传统上认为黄籍之名源于户籍登记在黄纸上的缘故,指出“黄字泛指人 口,黄籍实际上是户口总册的意思”,并描述了魏晋南朝户籍籍注的基本内容和 魏晋十六国南朝户籍的一般形式。 涉及政府与民间和市的如《论南齐永明年间的和市》(蒋福亚,首都师范大 学学报 2000?3),通过对南齐永明年间一次大规模和市的分析,折射出南朝财 政收支内容与和市在平衡南朝财政收支、维护社会安定上所起的作用。 赋税与徭役向来是财政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这两个方面的文章仍是层出 不穷。赋税方面如《再释两晋的“户调方式”》(张尚谦、张萍,云南民族学院学 报 1997?1)、《九品相通:再论魏晋时期的户调》(张学锋,江海学刊 2002?5)、 《东晋租调制度若干问题述辨》(周国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6?5)等文章, 都强调了户调在魏晋南北朝的财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 源之 一。徭役方面如《浅论魏晋南北朝的“吏”、“力”、“役”》(刘汉东、凌峰,北朝 研究 1993? 2)、《魏晋南北朝的“役”与“力”》(严耀中,上海市范大学学报 1985?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吏役》(唐长孺,江汉论坛 1988?8)、《略论东晋南朝时期的 “吏”民》(曹文柱,北京师院学报 1982?4)等文章,指出这一时期徭役仍然 繁重,而且吏役属于官吏俸禄的内容之一,官吏收入有一部分是通过直接剥削百 姓而来。 魏晋南北朝的财政问题在有关中国古代财政的著作中都有所涉及,此外陈茂 同的《历代职官沿革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年)、陈仲安、王素合著的《汉 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陈长琦的《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河南 大学出版社,1992 年)、沈任远的《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1 年)等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著作,对于魏晋南北朝财政制度研究都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关于这一时期财政机构的职能变化和财政制度的发展趋 势问题,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探讨。魏晋南北朝是秦汉、隋唐这两大盛世的过 渡时 期,不解决上述问题,就无法把握以大司农和少府为双核心的旧财政体系到以度 支尚书(后为户部尚书)为核心的新财政体系的发展脉络,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 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12一、东晋、宋齐的财政概况 1、东晋财政概况: 公元 316年,刘聪遣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公元 317年, 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是为东晋。东晋政权偏安一隅,所辖领土较西晋 大为缩小,《晋书》卷 15《地理志下》中记载,元帝渡江后,“江南所得但有扬、 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惟得谯城而已”。 而且当 时江南地区的发展一直落后于中原,直至隋朝统一中国,北方统治者还认为江南 农业经济仍处于火耕水耨的阶段。实际上自孙吴在江南建国后,这一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都发展得比较迅速。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吴都赋》中盛赞“其四野则 畛?无数,膏腴兼倍。原隰殊品,?隆异等。象耕鸟耘,此之自与。?秀菰穗, 于是乎在。煮海为盐,采山铸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并且当中 原 战乱不休,频遭破坏之际,江南则继续持续、稳定地发展。从地理环境上来说, ? “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长淮、大江,皆可据守”,司马睿和一些北方世族 正是看中了江南优越的地理和经济条件,而北方人民则为了躲避战乱,纷纷渡江 南下,将北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移入南方,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丰富的劳动力,为东晋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尽管北方各政权之间 长期混战,东晋政权还是不能乘机重返中原,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在于财政上的 窘迫。为何具备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却仍然会出现这样的问 题?这与东晋政权的一大特点密切有关。 东晋政权的一大特点就是门阀制度的迅速发展,不少学者都认为东晋是门阀 制度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也是由于得到了南渡的北方世家大族和本地的南方世 家大族的支持和拥护才得以建立,因此必须要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而世家大族 势力的增长却导致了皇权的式微、中央集权的衰弱。政治上,主弱臣强,权去 公 家、政出多门,政权牢牢掌握在世家大族尤其是南渡的北方世族手里。世族子弟 长期占据着政府各个部门的重要职务,如中书令、录尚书事、尚书令、侍中之类 的重要职务更是不允许旁落,一些大家族长期把持朝政大权,出现了王、谢、桓、 庾四大家族轮流执政的局面。 经济上,世家大族庄园制经济兴起,而国家所控制的土地和编户却在不断流 失。自西晋灭吴后,江南世族的经济利益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仍然拥有大量 ? 《通典》卷 182《古扬州下》13? 的田产,陆机临死前忆及的华亭就是陆氏家族所拥有的一处田产。 东晋建国以 及政权的巩固都离不开江南世族的支持,因此不但不能触动他们的利益,反而要 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北方世族也力图重建田园,南渡后纷纷在新的疆土内求田 问舍,一些大家族很快就通过各种方式占有了大量土地,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田庄, 例如谢氏家族至刘宋谢混的时候就有田业十余处,而会稽、吴兴、?琊等处的 田 产在东晋谢安、谢琰时就已置下了。但是北方世族聚居地建康、吴兴、会稽一带 又正是江南豪门势力最强大的区域,北方世族很难在此占有大片的土地,于是就 将眼光投向了由国家掌控的山泽湖泊,《宋书》卷 67《谢灵运传》记载谢氏在会 稽的古宅及墅便是“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世家大族的大庄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普遍地“挟 藏户口,以为私附”。南渡躲避战乱的侨人、丧失土地的流民和逃避赋役的农民 是世家大族挟藏的主要对象,《晋书》卷 43《山遐传》中记载:“(遐)为余姚令。 时江左初基,法禁宽弛,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遐绳以峻法,到县八旬, 出口万余。”仅余姚一个县,挟藏的人口就至少在万人以上,而且僮仆数千人的 豪族比比皆是,可见在当时隐匿国家编户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尽管在东晋建立 之初,为了取悦南北士族,也为了对“大姓庇客”有所限制,重新制定了“给客 制度”,规定:“官品第一第二,佃客无过四十户。第三品三十五户。第四品三十 户。第五品二十五户。第六品二十户。第七品十五户。第八品十户。第九品五户。 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此外还规定了按官品高低荫占典计和衣食客的人数,典 ? 计通计在佃客数中,衣食客则不计在内。 但是“给客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纸空 文,依照政府规定搜检人口的山遐还未来得及处理违法豪族就被免官了,东晋政 府的纵容致使“魏晋南北朝依附民的数量约略和编户相等,有的地区和时代还可 ? 能超过编户民”。而在剩下的编户中,又有不少不负担国家赋役的侨民,这样一 来东晋的财源便大量地流失了。为了扩大财源,东晋政府也曾多次采取过土断和 捡括户口的措施,然而增加的编户不久又会被世家大族隐匿,所取得的成效并不 显著。 在军事上,世家大族长期把持着军权,充任重要地区的州府和军府长官或是 ? 上佐官僚,而且,自魏晋以来,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少 数无将军者称为单车刺史,太守和一些高级佐僚也往往带有军号。也就是说在许 多州郡军府长官往往也是州府长官,都督既管军政也管民政,出于战争的需要, ? 《世说新语?尤悔篇》中引八王故事云:“华亭,吴由拳县郊外墅也,有清泉茂林。吴平后,陆机兄弟共 游于此十余年。” ? 《隋书》卷 24《食货志》 ? 《三国以后自由民(编户)与依附民的比率问题》,何兹全,载《冰茧彩丝集??纪念缪钺教授九十寿辰 暨从教七十年论文集》,成都出版社 1994年 9月版。 ? 《通典》卷 32《州牧刺史》14军政又常常侵夺民政权力,尤其是财政上的管理。由于都督的权力很大,中央难 以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中央财政来源主要依靠三吴地区租调收入的局 ? 面, 甚至造成了军镇与中央的对峙、皇权与地方强臣之间的斗争,爆发了几次 强臣争夺朝政乃至兴兵问鼎的内乱。永昌元年(322年)?太宁二年(324年), 王敦之乱;咸和二年(327年)?咸和四年(329年),苏峻、祖约之乱;隆安二 年(398年)?元兴三年(404年),桓玄起兵、篡权称帝。这几次内乱都攻入了 东晋都城建康,持续的时间也较长,所造成的破坏是相当大的。此外,隆安二年 (398 年),孙恩、卢循兴兵于东晋财政赖以维持的三吴地区,更是沉重打击了 东晋的财政基础。再加上北方政权的南侵,几次北伐西征,大大小小的叛乱与起 义以及自然灾害,东晋陷于内外交困之中,其财政已是不堪重负,时常减少甚至 取消官吏俸禄以解决财政危机,那些仅依靠俸禄为生的官吏只能过着“日料禄俸” 的拮据生活。 2、宋齐财政概况: 东晋后期建立了一支以北方流民为主的军队,称为北府兵,是当时战斗力比 较强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多由一些低级士族或寒族担任,他们在 东晋后期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政治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其中一位将领刘裕后 来成为南朝刘宋的开创者。东晋末,桓玄篡位,刘裕在京口纠集北府将士讨伐桓 玄,元兴二年(403 年),奉安帝复位,开始执掌政权。镇压了几股反对自己的 势力后,420年,刘裕正式取代东晋,建立宋朝。但以后刘宋皇室骨肉相残、内 讧不断,给萧道成以可乘之机,在 480年代宋建齐。鉴于东晋衰亡的教训,宋齐 政府都有意加强皇权,采取各种措施以限制、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本身是大权在握之后再建立政权的,这与东晋开国时的 情况不同,以后的刘宋皇帝自然不会轻易地把实权再交给朝廷大臣。刘裕死后, 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废杀了少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迎 立刘义隆为宋文帝。然而宋文帝并不因此而感激他们,反而恼恨他们擅行废立、 侵犯皇权,即位不久便处死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以后的录尚书事王弘不 敢久居重位,元嘉六年(429年)自请让司徒、录尚书事等职与彭城王刘义康。 刘义康恃宠而骄,又引起文帝猜忌,终于在元嘉十七年(440年)被废除职务, 逐往豫章,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被赐死。此后的刘义恭惩义康之戒,小心谨 ? 《南齐书》卷 40《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宜在蠲优,使 其全富”。15? 慎,“虽为总录,奉行文书而已”。 尽管如此,皇帝对大臣还是不放心,孝武帝 开始重用寒人出身的中书通事舍人参理朝政,《宋书》卷 94《恩幸传序》称:“孝 建、泰始,主威独运,官置百司,权不外假,而刑政纠杂,理难遍通,耳目所寄, 事归近习。”中书舍人是皇帝的近侍,“身卑位薄”,奉皇帝旨意办事,中央集权 得到进一步加强。皇帝常与中书舍人参决政事,中书舍人所得到的实权逐渐扩大, 机构也就随之膨胀,到齐末明帝之世,“诏命殆不关中书,专出舍人。省内舍人 四人,所直四省,其下有主书令史,旧用武官,宋改文吏,人数无员。莫非左右 ? 要密,天下文簿板籍,入副其省,万机严秘,有如尚书外司”,俨然成为一个独 立的行政机构。既然如同是尚书外司,天下文簿板籍的副本都归其掌握,中书舍 人自然要分享尚书省的部分权力,包括由度支尚书掌握的国家财政大权。 除了加强对中央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也在加强。针对东晋权臣盘踞重镇、 威逼中央的教训,南朝多以皇子或宗室出任重要地区尤其是荆、扬两镇的都督, 为了严格限制士族势力,甚至出现了年仅数岁的小都督。即便如此,皇帝对出镇 藩王和一些州郡重要官吏仍不放心,又派自己的亲信出任典签、长史等职,对其 加以监视和掣肘。在财政方面则是设立台传,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据《南 齐书》卷 40《晋陵文宣王子良传》中记载:“宋世元嘉中,皆责成郡县;孝武征 ? 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劳扰”。台史即台传御史,是台传的 长官,其设立之初即如上文所说是为了加速赋税的征收并转运上供中央。以后台 传的职能有所扩大,参与地方政府的赈灾、和市等活动。台传的设立限制了地方 政府尤其是军镇的财政权,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王敬则反叛,所需经费也 ? 得向台传御史钟离祖愿要,而台传没有中央的符令是不能随便调拨物资的。 要解决财政困难还要想办法增加财源,主要是增加负担国家赋税、徭役的编 户数。在当时有两种办法可以迅速增加编户,一种办法是把原来不承担赋税、徭 役的侨民人户和浮浪户编入国家户籍成为正式编户;另一种办法则是检括为逃避 赋役而伪造士族身份或诈称亡叛或隐匿于寺院及世族之下的人户,即土断和检 籍。东晋时便开始土断,最后一次是由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其结果是除徐、 兖、 ? 青三州居晋陵者免于土断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为刘宋建国初 期 的良好局面奠定了基础。此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后废帝元徽元年 (473年),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都进行了规模不等的土断,于是“民户帖 属”,国家所掌握的编户数量有所增加,从而扩大了财政来源。 而检籍却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引起了社会的动荡。所谓检籍,就是核查州 ? 《宋书》卷 61《刘义恭传》 ? 《南齐书》卷 56《幸臣传序》 ? 《资治通鉴》卷 141齐明帝永泰元年四月条注 ? 《南齐书》卷 26《王敬则传》 ? 《宋书》卷 2《武帝纪中》16郡送上来的户籍资料的真伪。齐高帝萧道成 在建元二年(480年)诏朝臣曰:“黄 籍,民之大纪,国之治端。自顷氓俗巧伪,为日已久,至乃窃注爵位,盗易年月, 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人在而反?死叛,停私而云隶役, 身强而称六疾。编户齐家,少不如此。皆政之巨蠹,教之深疵。比年虽却籍改 书, 终无得实。”虞玩之更具体地指出:“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而板籍顿阙,弊亦 有以。自孝建已来,入勋者众,其中操干戈卫社稷者,三分殆无一焉。勋簿所领, 而诈注辞籍,浮游世要,非官长所拘录,复为不少。??又有改注籍状,诈入仕 流,昔为人役者,今反役人。又生不长发,便谓为道人,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或抱子并居,竟不编户,迁徙去来,公违土断。属役无满,流亡不归,宁丧终身, ? 疾病长卧。法令必行,自然竞反。”可见宋、齐之世黄籍巧伪现象相当严重,人 们或是冒充士族,或是冒充僧侣,或是谎称死亡,或是谎称残废等等,以各种手 段逃避赋役,大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此,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 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检籍,然而,大明五年检籍时,“吏 贪其赂,民肆其奸,奸弥深而却弥多,赂愈厚而答愈缓。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 扬州等九郡四号黄籍,共却七万一千余户。于今十一年矣,而所正者犹未四万。 ? 神州奥区,尚或如此,江、湘诸部,倍不可念”。由于官吏的徇私舞弊,检籍成 效不大。为了避免大明五年检籍出现的问题,齐高帝“乃别置板籍官,置令史, 限人一日得数巧,以防懈怠”,其结果却是“货赂因缘,籍注虽正,犹强推却, ? 以充程限”,致使“或有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所缺既多,理无悉当,怀怨 ? 抱屈,非止百千,投辞请诉,充曹仞府,既难领理,交兴人怨”,终于激发了永 明三年(485年)三吴地区的唐寓之起义。至永明八年(490年)齐武帝不得不 ? 下诏:“自宋升明以前,皆听复注。其有谪役边疆,各许还本。” 检籍算是失败 了,以后更无法扼制户籍的混乱,无法根除宋、齐财政上的弊端。 一方面,编户虽有所增加而户籍管理却相当混乱,另一方面,土地流失日趋 严重。南朝时寒族势力兴起,他们和世家大族一样贪婪地盯着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侵占公地,强占小自耕农的田地,土地集中的趋势有增无减,庄园制经济继续发 展,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山泽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这些自然资源属国 家所有,自东晋建立就曾多次颁布诏令禁止封锢山泽,但多是一纸空文。大明初, 宋孝武帝打算再次严惩“占山护泽”者,尚书左丞羊希则建议:“壬辰之制, 其 禁严刻,事既难遵,理与时弛。而占山封水,渐染复滋,更相因仍,便成先业, 一朝顿去,易致嗟怨。今更刊革,立制五条。凡是山泽,先常??种养竹木杂果 ? 《南齐书》卷 34《虞玩之传》 ? 《南齐书》卷 34《虞玩之传》 ? 《南齐书》卷 34《虞玩之传》 ? 《通典》卷 3《乡党》 ? 《南齐书》卷 34《虞玩之传》17为林?,及陂湖江海鱼梁鳅?场,常加功修作者,听不追夺。官品第一、第二, 听占山三顷;第三、第四品,二顷五十亩;第五、第六品,二顷;第七、第八品, 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皆依定格,条上赀簿。若先已占山,不得更 占;先占阙少,依限占足。若非前条旧业,一不得禁。有犯者,水土一尺以上, ? 并计赃,依常盗律论。停除咸康二年壬辰之科。”孝武帝采纳了羊希的意见,正 式从法令上承认私人占有一定数量山泽的权利。虽然占山令也含有限制私人地主 过分侵占国家财源的意图,但在当时的现实之下,很难起到多大作用。 ? 东晋、南朝各代中,刘宋的国力最强,疆域最大, 宋初的“元嘉之治”是 南朝政局最为稳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北伐的失 利又葬送了这一大好形势。此后,除了南齐初期的政治比较清明外,刘宋和南齐 大部分时期都陷于内有宗室骨肉相残、外有北魏扩张侵扰的内忧外患局面之中。 和东晋一样,宋、齐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财政问题,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只能 不断地变革财政制度以应对变化不定的形势。二、财政的决策机构??尚书台 尚书,秦朝所置,原是少府属吏,在殿中主发书。汉成帝时,有“尚书五人, 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记、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外而已, 其任犹轻。至后汉则为优重,出?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 ? 由定,罪赏之所由正”。东汉时,尚书机构进一步扩大,有令、仆射各一人,尚 书六人,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期会”,尚书之下有侍郎三 十六人,分属六曹,主起草文书;又有令史十八人(后增为二十一人),每曹三 ? 人,主抄写文书。 随着尚书台的权力日趋扩大,机构日趋复杂,曹魏时,尚书 台终于脱离少府而成为独立的行政机构。从以上材料来看,尚书、侍郎、令史皆 分曹办事,所掌管的范围各不相同,这一制度在后世继续发展,以下将对东晋、 宋齐时尚书台中几个与财政有关的部门进行探析。 ? 《宋书》卷 54《羊希传》 ? 参见《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P83?88,胡阿祥,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年版:晋末刘裕的西征北伐使得 刘宋初期的疆域大为扩大,“西至潼关东至青州及其以南的广阔区域,仍归刘宋所有”,永初三年(422年) 后,淮北的土地又逐渐丧失,泰始以后,刘宋疆域收缩在淮水以南,萧齐时又丧失了一部分淮南土地,疆 域继续缩小。 ? 《通典》卷 22《尚书省》 ? 《后汉书》志 26《百官志三》18(一)、度支尚书 1、度支系统的沿革和机构设置: 关于度支的含义,《宋书》卷 39《百官志上》中解释为:“度支主算。支,派 ? 也;度,景(量)也。”度支官员的设置,最早是出于军事需要,东汉末就有度 ? 支中郎将,而正式设立度支尚书约在魏文帝黄初四年稍后, “专掌军国支 计”, 属官有:度支中郎将,二千石,第六品;度支校尉,比二千石,第六品;度支都 ? 尉,六百石,第七品;校尉、都尉,各有司马一人,均为第八品。 此时的度支 尚书及其属官所管辖的范围仍局限于军事事务内,两晋以后度支系统发生了 较大 的变化。 自度支尚书设立后,其在尚书台内的地位呈现为上升的趋势。根据《晋书》、 《宋书》、《南齐书》各志以及《通典》卷 22《历代尚书》,可将曹魏至南朝 宋齐 尚书的排名列于下表: 表一:曹魏至宋齐尚书次第表 朝代 尚书 次第 曹魏 吏部 左民 客曹 五兵 度支 晋初 吏部 三公 客曹 驾部 屯田 度支西 晋 太康 吏部 殿中 五兵 田曹 度支 左民东晋 吏部 祠部 五兵 左民 度支 刘宋 吏部 祠部 度支 左民 都官 五兵 起部* 南齐 吏部 度支 左民 都官 五兵 祠部 起部 *起部有事则置,事毕则省。 从上表可以看出,尚书台脱离少府独立后,其机构设置变化比较大,直至东 晋,各曹尚书的设置才趋于稳定。而度支尚书自设立之后一直稳居于列曹尚书之 位,并呈上升趋势,至刘宋时由末席升至第三位,南齐时又升至第二位,仅次于 吏部尚书。东晋以前,除度支尚书外,尚有屯田尚书或田曹尚书与其一起掌控国 ? “景”字于此无法解释,纪昀所撰的《历代职官表?户部?宋齐梁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条下引《宋书》卷 39《百官志上》记为:“度支主算。支,派也;度,量也”,比较合理。 ? 参见《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魏晋南北朝》P201,黄惠贤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参见洪饴孙《三国职官表》19家财政;东晋后,财政大权才逐渐集中到度支尚书手中。 尚书之下有诸曹尚书郎,东汉尚书郎有 36人,分属尚书六曹;曹魏有尚书 郎 23人,分管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部、比部、南主客、祠部、度 支、 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 兵、考功、定课;西晋初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 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 驾部、车部、库部、左右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 ? 南主客,共 34曹郎,后又置运曹为 35曹,置郎中 23人,更相统摄;东晋疆域 大为缩小,国力也较弱,裁撤了不少行政部门,其中尚书郎由 20 曹郎减至 15 曹郎,仅余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 左民、驾部、库部、中兵、外兵;刘宋国力有所增强,经过调整,又恢复为 20 曹郎,南齐与之相同,分别为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度支、金 部、仓部、都官、功论、删定、左民、驾部、库部、中兵、外兵、主客、起部、 ? ? 水部。尚书郎有一定的排序,自东晋康穆以后史料记载缺失,宋齐时,度支尚 书所领四曹的排序为度支、金部、仓部、起部,而在东晋时,度支郎尚排在金部、 仓部之下,刘宋后,其地位才有所上升。 尚书郎以下有都令史、令史、书令史。晋、宋、齐置都令史八人,不分部曹。 ? 西晋初正令史 120人,书令史 130人;东晋、宋齐令史人数没有记载,但据《梁 书》卷 41《刘览传》中记载,约梁中期,尚书令史达 700人之众,发展十分迅 ? 速。一方面是由于“自晋以后,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各曹事务多交给令史办 理,工作量增加所致;另一方面,也说明尚书台成为执行国家政务的核心机关, 职责日趋繁杂,机构日渐庞大。令史也和尚书郎一样分曹而置,称各部令史,各 掌一部分政务。 三省制形成之后,尚书组织分为三级,即令仆、尚书、尚书郎,“郎是基层 ? 骨干,尚书是部门领导,令仆是全省首长”,尚书与尚书郎之间为统属关系。但 据黄惠贤先生论证,尚书与曹郎之间原本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或隶属关系不稳 定, 其依据是,东晋、宋齐时尚书郎增废不定,且有一定的排序,若分属各部尚书, 其次序将无法排定,因此尚书、曹郎各成体系,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应是宋末的 ? 西晋尚书郎也有 36曹之说,据《晋书》卷 35《裴秀传》记载,裴秀曾向魏文帝建议“秀以尚书三十六 曹统事准例不明,宜使诸卿任职,未及奏而薨”。 ? 参见各书志及《通典》卷 22《历代郎官》。 ? 据《宋书》卷 39《百官志上》记载,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增删定曹郎,次在左民曹上”,“三十年,又 置功论郎,次都官之下,在删定之上”。其它各志与《通典》在叙述西晋以来的曹郎沿革时,也都按一定的 顺序排序。 ? 《宋书》卷 39《百官志上》 ? 《通典》卷 22《历代郎官》 ? 《三省制略论》P3,王素著,齐鲁书社,1986。20? 事,系萧道成所创制。 这一观点颇有见地,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查各书的 志以及《通典》,仆射、尚书分领曹郎确实只有刘宋以后才有记载,在此之前都 含糊不清。虽然据《后汉书》志 26《百官志三》中记载,尚书六曹,侍郎三十 六人,每曹有六人,但当时尚书郎不以曹为名,而是与令史一样分属各曹尚书, ? 皆主文簿,“其职一也”。据《通典》卷 22《历代郎官》记载,尚书郎以曹为名 自曹魏开始,西晋时,有郎曹 35,曹郎却只有 23人,一郎能够兼任多曹,若尚 书与曹郎为统属关系,就可能出现一个尚书郎同时为多个尚书直属下属的情况, ? 这是不合情理的。而且西晋“尚书郎选极清美,号为大臣之副”,地位崇高,与 东汉尚书郎明显不同。西晋尚书郎既然被称为“大臣之副”,那么“大臣”又指 什么人呢?自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以后,全国政务皆围绕着尚书台展开,直 ? 至东晋,国家每有革新时,朝中大臣都要集中到尚书都坐商议国事, 尚书都坐 ? 俨然成了国家的议政大厅;平时的重大事件,尚书八座 一般也要参与决议,决 议结果由八座联名上奏。尚书与尚书令、仆在品秩和职责上是一致的。尚书郎当 然不可能成为其他省、寺大臣之副,也不可能越过尚书成为尚书令、仆之副,所 以此处“大臣”指包括列曹尚书在内的尚书八座。既然是“大臣之副”,就有权 处理各项政务,自分曹办事后,尚书郎已成为尚书台内各部门的主管,而非东汉 时尚书各曹内的一般办公人员,二者名同实异,不能将东汉尚书与尚书郎的统属 关系再套用在西晋以后的二者关系上。东汉以后,尚书八座主要参与国家大政方 针的决议,具体政务由尚书郎去办理,尚书与诸曹郎确实是各成体系,尚书台形 成有利于集政策决定和政务执行于一体的“尚书八座??尚书郎”双层体系结构, 以取代原来的三公九卿制。 那么后世仆射、尚书分领诸曹的制度究竟是何时确立、又是怎样形成的?据 《宋书》卷 14《礼志一》记载,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依故事肄习众军, “尚书仆射、都官尚书、五兵尚书、左右丞、都官诸曹郎、都令史、都官诸曹令 史干、兰台治书侍御史令史、诸曹令史干,督摄纠司,校猎非违”。似乎宋文帝 时,尚书与曹郎及诸曹令史之间已存在某种关系,否则难以统称为“都官诸曹郎”、 “都官诸曹令史”。不久,宋孝武帝即位,于孝建元年(454年)正月下诏:“尚 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顷事无巨细,悉归令仆, 非所以众材成构,群能济业者也。可更明体制,咸责厥成,纠?勤惰,严施赏罚”。 ? 这条材料值得仔细推敲,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尚书台在孝武帝时曾进行过一次 ? 参见《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魏晋南北朝》P161-162,黄惠贤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通典》卷 22《历代度事主事令史》 ? 《通典》卷 22《历代郎官》 ? 《晋书》卷 6《明帝纪》记载,永昌三年四月,明帝下诏曰:“大事初定,其命惟新。其令太宰、司徒巳 下,诣都坐参议政道,诸所因革,务尽事中。” ? 尚书八座指一令、二仆射、五尚书,或一令、一仆射、六尚书。 ? 《宋书》卷 6《孝武帝纪》21调整,因为在此之前尚书组织体制不明。为什么这么说?仔细阅读诏文,尚书台 内丞、郎负责具体政务,最后都上呈给令、仆签署,丞郎令仆的职责一直是比较 明确的,尚书的职责却是模糊不清。由此看来,孝武帝指责尚书台内体制不明, 要求“咸责厥成”,主要是针对尚书。笔者认为,正是这次调整,正式
/
本文档为【东晋、宋齐财政机构的沿革及其职能变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