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

2017-09-25 50页 doc 139KB 2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 (陈孝彬 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修订版---陈孝彬主编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 (陈孝彬 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修订版---陈孝彬主编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 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学管理者的类型。?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的看法。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 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 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 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 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 职位分类。?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遵纪守法。?理性关系。?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 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 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整体优化概念。?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动态平衡概念。?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库存的方法。?线路的方法。?更新的方未能。?减少排队的方法。?序列和调整的方法。?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 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 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1、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从全球角度消费综合地研究并试图解决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所构成的“人类困境”问题,提出了在解决“人类困境”诸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使人类获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秩序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人们期望在21世纪能够得到解决。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 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人类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霸权主义和信息垃圾,未来教育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分辨信息垃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每个人不仅能够受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20世纪给人类遗留下哪几个重大问题,需要21世纪去解决,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滥采滥伐、毁来性的武器以及科技用于作伪和犯罪。于是也就出现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 ?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个大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这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从本质上说,它不单纯是个民族问题、种族问题还是宗教信仰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或政治背景。 总之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三大问题也要求在21世纪中努力去解决。教育和教育管理要在保护环境、消除不公平、摆脱贫困、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学习等方面做出贡献。人类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扫除文盲、消除贫困、防止疾病、取消战争、增强理解、促进合作,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新时代。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信息时代经“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术的发展 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1世纪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科学的发展都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向的现代化。第三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简称人的现代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即是指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注: ? 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 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合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 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 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6、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时间节奏加快。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一切领域都在变化。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下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在社会转型期,一切正式群体都十分重视效率、效益和质量,而往往忽视了群体内部的情感问题。 ? 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调动各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知识分子:是指依靠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8、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1、教育规律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理论是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2、教育的价值:指教育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3、教育价值观: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4、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主体人的认识对象,这中间由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向、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内容、认识的性质的不同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价值观。这是驱使人行为的动力。 5、三维空间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两个维度之外,再加上一个时间维。随着时间的转移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6、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是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7、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8、课堂教学形式的四大优点是:效率高、质量好、教师在教学中易于发挥主导作用、群体互动。四大缺点: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难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难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世界是综合的,而教学是分解的;生活是动态的,而教学是静态的。 9、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认为: ?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10、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向谁学习 ,以什么人榜样。在信息时代要求做未来人,就要向一切人学习。 ?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创新性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预见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教育空间由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信息时代,教育的内容要扩展,人的智能结构也要重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要重新界定。 ?教师观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景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11、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教育价值观的概念。现在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厌学、辍学和择校等现象都和人们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关系的。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用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受教育者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升学和就业看成教育的两大效率和质量,因此,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难免不出现这种现象。 第二章 一(为什么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的危害性就越大。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他还认为,管理者在目标设计和目标选择时,千万不要一味追求最优化,因为最优化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而人们在 实施目标的 过程中,总是受到来自内外部条件的约束。理想化目标很难实现。 二(本章对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你 认为对吗,你 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补充, 1(管理目的不同:西方一切为了经济利益。中国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 2(管理方式不同:西方采取自由竞争的方式,追求卓越,中国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追求和谐。 3(内源性动力:西方个人主义,中国集体主义 4(管理方法:西方科学的实证的方法。中国伦理的,说服的和示范的。 5(西方重视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中国重视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6(西方管理过程追求标准化和规范化,中国重策略的发挥。 三(工业时代的管理和信息时代的管理有什么区别,管理理念,所处环境,管理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管理方法,信息的有用性,学习型组织等管理手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 学科性质问题 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因为它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从教育学和经济学这两门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但又在具体内容上,把教育学的知识与经济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分化与综合并进,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边缘性质的一门社会科学。 本文的观点是:教育经济学隶属于经济科学体系,属于部门经济学性质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二 学科研究对象 国外学者的看法: 日本:投资角度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欧美:教育经济学是研究人力资本理论的一门学科。 前苏联: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表现特点。 国内学者看法:略 共同点: 1 经济学科总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关系。2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3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4教育与智力开发,科技发展的关系5运用数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问题。 2 本书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三 学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 (一) 学科研究的任务 1 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地位,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 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 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人才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计算各种专门人才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国发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经济报酬。 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 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原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 5研究教育与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以用教育产业,教育市场,教育消费,教育经营,教育产权,教育服务等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地把市 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问题,以及关于教育与物质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等关系问题。 (二)学科研究的意义 1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教育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认识教育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中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意义,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 2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 3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初评 4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 5通过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第二节 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 学科概念体系 (一)经济 1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2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2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3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归要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二)教育 教育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都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三)教育投资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 和 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四)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五)教育经济效率 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六)教育经济效益 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二 学科体系构成 西方和日本学科体系: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力,教育经济收益。 我国:1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该学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3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论述教育对经济的依存性和教育以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4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算模式和数据指标。5人力资源配置与组合和劳动报酬问题。6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规划的制订以及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 三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一)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 经济分析法,即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 2 教育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调配和教育实验的途径,描述,测量教育变量与其他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3 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经济法,简称数量方法。 4 比较研究法,包括水平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5 概算法,也称估算法,这种方法多采用简化比的开工,因此有时也称为简化法。 (二)研究原则 1 学科的思想性与学科的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 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学科发展的历史 一 学科领域兴起与开拓 (一)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 1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如何起飞的,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2 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迷宫”采用所谓的“集合生产函数分析法”是把生产的增长看作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土地,人力,资本增长的集合表现,其具体公式是 (略) (二) 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 结构性失业和教育 (三)政治背景及阶级根源 美苏争霸和掩盖阶级根源 二 学科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萌芽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萌芽 前苏联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写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定量化的语言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是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体力劳动与学校培训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脑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 系。 沃尔什的,,人力资本观,,他采用的是“现值折算法”主要从个人的教育费用与收入比较入手,他主要是学生达到可以入大学的年龄算起,认为只有大学教育及其他专业教育,才具有资本的特征。 这时期的特点:1有了论文及专著,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2产生时期,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从观察在业劳动者身上论述与讨论教育的经济意义和价值。 (二) 形成时期 1966年,,教育经济学选集,,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亦有人认为英国的韦锥1962年的,,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 舒尔茨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是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他认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延长人的寿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劳动不是从量的方面去判断,而是从质的方面去衡量,即把人的劳动是教育装备的结果,劳动的教育装备率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从而增强创造收入的能力,同时他还认为教育投资是土地,人力,物力资本之外的另一个生产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教育投资可以转化为经济收入,并且具体提出并设计了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与“经济增长余数分析计算法” 丹尼森,,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他把教育因素算在人力资本因素中,没有把人力看作是独立的因素,从人力因素中找教育因素,并提出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区别,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凡能分析出来的都尽是分解出来,他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则是在具体计算方法上更加和确切,对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数量化,定量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点:1有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2有了评价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的著作3有了这 门学科理论基础的专著4有了较为细致的计算方法的著作及评价5有了关于这门学科的选编书目和资料,6学科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也有很大的扩展,大量涉及到了教育与规划,财政等方面的关系7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教育经济学学者和专家,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发展时期 特征: 1研究的内容及范围有了很大的拓展,如研究教育的生产性,研究社会对教育需求的预测等 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 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 4在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方面,数量化,定量化以及数学模型设计等计算方法继续 重视,并且有了计算方法方面的专著。 5国际上许多国家大学里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 三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引进,吸收,借鉴国外学科 (二) 建立中国教育经济学倡导阶段 (三) 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 1980年9月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讨论座谈会 (四)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 1984年10月成立 第四节 学科研究成果 一 西方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研究成果 (一) 沃尔什 他的,,人力资本观,,曾在西方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有影响的论文,他在文章中用了各级毕业生收入增长和求学费用的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并回答了青年学生上大学是否值得的现实经济问题,文章从个人投入与个人收入的角度,应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和“现值折算”的方法,研究并具体计量了教育经济收益问题。 收入现值计算公式(略) 费用现值计算公式(略) 特点:第一,他是从学生达到入大学年龄时算起的,认为彼此才可考虑学生收入能力及其市场价格。 第二,在目前只有大学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才具有一般资本的特征。 第三,对受教育者的未来收入,除考虑到残废,就业率等折扣外,还用一定的利率4%进行扣算,然后再把退休年龄以后各年收入折算成:现值“全部加总起来,计算受教育后的现值 收入。 20世纪70年代,他的,,生产中的教育,,他把教育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方式,区别为“工作效果”和“分配效果”所谓的“工作效果”就是指教育能提高工作的劳动能力,从而提高劳动效率,所谓“分配效果”指教育能提高工作获得和分析有关成本,以及其他生产投入特性的信息能力。 (二) 舒尔茨 他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三大方面,即农业经济,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理论。 他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也称为“教育投资收益率计算法”其步骤是: 第一步,计算社会积累的教育总投资 第二步,计算教育投资收益率 第三步,计算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增加部分的比例。 (三) 丹尼森 他倡导的“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被称为计算教育经济效益最细致,最深入的一种方法。 有关的步骤: 第一步,综合计算各级教育程度从业者平均工资,并与具有八年教育程度的从业者平均工资进行数量比较。 第二步:分析其他因素与教育因素的间接作用。 特点: 第一, 他把所有可能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先从大的方面划分为三大类,即人力,资本,单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变动,劳动力教育因素归属在人力当中。 第二, 他在计算各级教育程度劳动力平均相对于具有八年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工资差别时,发现只有占5分之3的正规教育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即他所说的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区别开,只有有形教育才对工资差别有直接影响作用。 第三, 由于他的计算方法是从各级教育程度劳动力出发,不是从经费出发,且又是通过平均每年增长比例的相对数来分析问题的,只算教育的5分之3,所以他计算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率比重比较细致。 第四, 他的“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是一小步深入的,他力图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全部因素,在他分析完教育因素和其他因素之后,他还继续深入分析,结果分析教育对经济间接作用因素,即劳动力知识增长和过去知识积累的应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 韦锥 英国教育经注学家,他于1962年出版了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 (五) 布劳格 他是英国的教育经济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教育经济学导论,,被 认为是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他的书是以“代价,效益”分析为主线的,在“代价,效益”分析中,他采用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同时也以需求,供给关系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反对国家干涉,主张尽量让各人自己选择,通过市场来反映人力供需条件,他所用的“代价, 效益”分析方法,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六) 希恩 他的,,教育经济学,,一书主要观点: 第一, 研究了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起的作用,所占的比重,以及不断增长的趋势。 第二, 教育部门是经济部门,教育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包括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 第三, 教育作为一项投资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体现在人身上,特别是劳动都身上,因此教育投资不同于物力投资。 第四,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具有长期性,在一定时期才显示出效果。 第五, 教育与生产技术改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易分清楚,因为技术革新同技术研究研究联系着,虽然最终同教育联系着,因此分析教育投资效益,要有复杂的长远的眼光。 (七) 萨卡罗普洛斯 他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成绩显著,并在理论观点和计算方法上均有新的进展。 学科研究内容的重点转移 学科研究方法和计量方法的重点转移 学科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性的理论和结论) 1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其教育的社会收益就越高 2 教育的人人收益率总是大于社会收效率,国家总是对教育做出许多补贴。 3 在受教育问题上,人是会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做出反应的,可以利用经济效益来调节教育的发展 4 教育并非公是筛选人才的手段,它能提高人的能力,能力对劳动者的就业将起主要作用 5 教育对均衡收入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而且因各国条件而不同 6 家庭社会地位对学生就业和劳动报酬是有影响的 7 测量到的先天能力差异对教育收入的影响不大 8 许多行业劳动者之间有很大的替换性 9 推测若干年后各行各业具体的劳动力需要的确实数量,几乎是无益的。 10 在学生成绩中,家庭的因素不亚于甚至还要大于学校的因素 11 国家就注意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和补贴政策 二 前苏联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研究成果 (一) 斯特鲁米林 他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文章的主要结构 第一, 论述体力劳动与学校培训的关系 1 劳动者年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表现 为凸弧线形,即起初有提高的作用,到34岁以后出现下降的趋势。 2 劳动工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表现为起始时作用比较大,到了20年后这种影响 就开始明显减弱了 3 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总的来说具有一贯的促进作用,也呈现了前强后弱的态势,但教育作用所表现出的明显下降趋势则比较缓慢。 第二, 脑力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 1 劳动者年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同样是先升后降 2 劳动者工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也表现在先升后降 3 劳动者教育程度对工作效率的作用,比对体力劳动者的作用更大。 斯特鲁米林采用的是“劳动简化比计算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劳动简化比系数 第二步,求出第一级教育程度劳动都 的全部平均工资收入 第三步,把全部平均工资收入与净产值挂钩,通过工资等级算出工资增长,再经工资增长为中介,反映净产值增长。 主要理论观点有四: 1 教育具有生产性质,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2 衡量劳动者的贡献应该用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用净产值为指标。 3 举了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例子,具体加以证明。 4 运用了劳动简化比计算方法,并且认为教育创造的经济价值, 有一部分是可以计量的。 主要贡献在三方面: 1 具体数量化地分析了教育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论证了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说明劳动者学历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例关系。 2 投资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比投资物的基本建设所带来的收益快,增长更多。 3 最早使用了“劳动简化比计算法”使教育经济效益数量化。 (二) 科斯塔年 主要理论观点: 1 认为国民教育是个重要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之一,但教育属于经济部门,称为部门经济学。 2 认为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演说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 把专家培训和劳动报酬作为重要内容。 4 对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评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第一节 教育劳动学说 一 从最初的定义上观察 凡是直接从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二 从社会形态上观察 三 从扩大了的概念观察 1 教育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 2 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说,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过去对象的生产管理售货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才的劳动。 3 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 教育具有生产性同时也具有消费性 第二节 社会再生产与教育 一 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一) 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二)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主要是指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把一个非熟练的劳动力提高成为一个熟练的劳动力。 人的劳动能力形态,主要指劳动力所从事的劳动,是以体力形态为主,还是以脑力形态为主。 二 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有效形式 第三节 劳动价值学说与教育 一 教育费用是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 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的劳动。 三 教育劳动将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的形成 四种主要的劳动简化比: 1 把复杂劳动者简化为简单劳动者,或者把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 2 教育程度简化比,就是用不同的教育程度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不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例关系为劳动简化比 3 劳动报酬简化比,即工资简化比。 4 教育经费简化比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一, 筛选假设理论 第一, 同意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水平看作是正比例关系 第二, 与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点,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形成的,他认为教育只是反映能力,但不提高人的能力。教育本质就是信息,不是通过教育过程提高能力并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劳动市场的信息获得经济效益,教育在劳动力市场只是一个筛选装置或者是教育信号,所以教育的作用直接反映在雇主对劳动力的筛选上。 二,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研究教育如何培养,训练劳动个性特征,从而为生产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论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当中,教育的作用首选不在于提高劳动知识技能或谁知能力,而在于它的社会化作用,所谓社会化,即着重培养和训练社会生产中需要的各种劳动力的个性特征。 第二,教育作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效益上说,教育,培养和训练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力,能顺利地做好不同技术水平的工作,起到岗位职责对口,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上说,教育不但没有促进社会平等,而且还会再生产社会不平等。 三 劳动力市场 其一,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是成立的,但在将要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 正比例关系是不成立的。其二,在种族方面劳动力主要市场是由白人占统治地位,这个市场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作比较保险,而次要市场的则不然。 总之,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但在将要劳动力市场,对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正相关关系是持怀疑态度的,进而谁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有把劳动力不同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劳动力在不同的劳动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说明教育有把人等级化的作用。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一 人力资本理论说价值及贡献 贡献:1它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突破了传统经济增长因素,土地,人口,物的资本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和教育的重要价值 3 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 4在理论上把消费纳入生产过程。 5同时它还带来了经济学中的资本理论,增长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其中特别是把劳动力质量纳入资本的范畴是有重要价值的。 不足: 1 它不对社会经济现象作比较深入的研究,观察,从其内部本质关系出发,提示其矛盾的实质,而是掩盖了西方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欺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2 这一理论也不可能找到社会经济运动的真正规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才能真正提示其实质,在西方资本主义根本性的矛盾仍然是劳资之间的关系。 二 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意义 1 它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2 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 3它给了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带来飞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普遍提高。 4同时它也大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 三 人力资本理论的某些合理性 第一, 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 第二, 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对物的作用,对人投资超过物的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第三, 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 第四, 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是合理的 四 人力理论的社会局限性 第一, 它把一切都资本化了,把人等同于资本,贬低了人的价值,因此它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 第二, 从政治角度分析,人力资本理论所宣扬的是符合资本主义制度和阶级差别需要的价值观。 第三, 人力资本理论从方法论上,力图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自己的体系,证明自己的结论。 第四章 第五章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一 生产发展决定科技发展 二 科技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 第一,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第三,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第二节 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 一 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二 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三 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教育 一 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 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 二 知识经济的命题由来 第一, 美国经济增长多年来一直持续,快速发展,出现了惊人的奇迹。 第二,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快速持续发展,集合生产理论函数:略 第三, 知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体现 第四, 美国的微软公司为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 三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增长 2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 中处于中心地位。3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4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四 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1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的观念。 2基础教育仍坚持抓好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把它们作为重中之重,在坚持全面发展方针指导下,实施素质教育。 3高等教育将担负更大的使命 4企业教育与培训将有更大的发展 5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使教育的类别和专业设置及其比例,同生产系统和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及其比例相适应;使教育级别及其比例同生产系统和经济部门的技术结构,劳动力水平结构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 教育的类型结构要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的需要,为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化服务。 第二, 教育的级别结构要适应生产系统劳动力水平结构的需要,为劳动力结构变化服务。 第三, 教育的专业结构要适应生产系统技术结构的需要,为技术发展和优化结构服务。 第四, 教育部门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其知识和智力结构,以及企业精神,要同经济部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相适应,为经济部门不断进行科学技术革命服务。 6 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容紧密相结合经济建设和现代生产的实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7 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方法 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教育经济改革 第一节 教育观念变革 一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一)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1 市场经济是自主和平等经济2 市场经济是竞争和效益经济 3 市场经济是服务和网络化经济。4 市场经济是开发动态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主要作用 第一,市场经济对分配收入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第二,市场经济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第三,市场经济具有刺激生产的作用。第四,市场经济对调节供求也有作用。 (三)教育产业,教育市场 1 教育产业 A 教育特殊产业说,认为教育是基础性产业,教育是间接性产业,教育是多效性产业。教育产业观的确立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生机和省略。 B 教育生产要素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受过教育与培训的人才和劳动者,产业。 C 教育独立产业说: 这种观点的学者同意教育具有产业性,但不同意教育属于第三产业。 D 教育非产业说:认为应该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文化,科技知识的再生产。 E 我们的观点:如果从行业划分的角度称教育产业是说得通的,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因为教育基本上是在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2 教育产品 A 教育服务产品及活动是商品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从经济学方面考察教育,把教育作为产业部门,它以教育服务产品同 其他部门的产品进行交换。如果没有这种交换,教育产业就不得存在。所以教育服务产品应该是商品,应该商品化。原因如下:第一,教育服务所提供的虽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但与其他商品没有本质区别。第二,教育服务的“商品性”特点在于教育劳动不作为物,而作为一种劳务或服务活动。第三,教育服务或劳务买卖关系的实质内容是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 B 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C 教育部分成果是商品:教育本身不是商品,只有教育的部分成果是商品。 D 我们的观点: 教育的部分成果是商品,教育提供的服务或劳务具有商品性,因为只有物品和生产方式的劳动力以及一些为物质生产提供服务的活动方式,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成为商品,或具有商品价值。 教育从宏观上它是国家或社会的业务职能部门,微观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活动过程。 3 教育市场 A 伴随说 B 范围说 C 供需说 D 衍生或拓宽说 E 软市场说 F 反对说 G 我们的观点:同意从属于劳动力,劳务市场和服务市场角度提出教育市场的看法,因为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从从属地位展开的,若脱离开劳动力市场,劳务市场,服务市场,单纯提教育市场是很难把握的。 4 教育经营 教育经营的两大特点:其一,教育经营所获得利润,即收益,一般当作发展教育的基金,继续发展教育事业,不存在向投资都分配利润的问题。其二,教育经营所获得的利润,一般不得超过银行的利率和国家债券的利率。 三 关于学校企业化问题 首先,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学校,应该区别对待。基础教育和各级各类师范教育应该由国家和政府财政支持。 其次,学校各方面所承担的不同任务,不同工作性质。也应该区别对待 第二节 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 教育与物质形态商品市场 二 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 第一, 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联结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或称纽带。 第二, 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内在联系,表现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训练的作用。 第三, 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还有深层次的联系。这种深层次的联系,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反映出来。 劳动力指存在于人体内,每当人们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商品与其它商品有三点不同:第一,它是人的活的劳动力,并且存在于人的活体中,是同劳动者本身分不开的。其二,它只有在一定产业部门中,在劳动中,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才能发挥作用。其三,它除了生产自身的价值之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 三 教育与科学技术市场 第一,肯定了科学知识是具有价值的,是商品。第二,科学知识形态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第三,教育可以生产,再生产科学知识形态的商品。第四,科学知识形态的商品最初生产,与通过教育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 四 教育与劳务(服务)市场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所谓的特殊性的使用价值指只提供活动性的服务,而且这种活动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教育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与其他商品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没有本质区别。 教育服务买卖关系的实质内容是教育所培养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或者劳动力的劳动能力。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方式多种多样: 其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物质生产领域结合紧密的高等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其二,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与培训,为企业提供劳务和服务,可以同劳务市场接轨。 其三,学校创办的产业或企业,企业集团,它们所生产的各种形态商品投入市场,可以为繁荣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生产,开发,推广科技产品与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接轨。 其四,教育与劳务市场的接轨,还表现在教育可以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情报资料服务和各种智力咨询服务。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 一 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分配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它包括1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2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3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分 配。4教育资源配置受制于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同,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同。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教育资源的基本配置者,教育资源的分配由政府集中决策,教育资源是通过政府统一的计划和执行指令,按教育行政区域或层次具体分配。 三 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实行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所反映的供求情况,通过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自由转移,实行合理有效配置。这种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是有条件的。 其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仅限于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并且不产生外在利益的私人产品和劳务。 其二,市场机制对于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而且产生外在利益的公共产品和劳务则是无能为力的。 其三,市场机制对于在消费上既有排他性,同时又产生外在利益的准公共产品和劳务。只是在一些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对非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通过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调节教育的类别,层次专业结构及各级各类各专业的招生数量。 其二,通过学费调节教育的供给与需求 ,此项指标反映了国家对教育支持和优先程度。 国家财政用于教育支出增长率相对于国民收入名义增长率的弹性系数,此项指标反映了国家教育的进步程度。 初等教育生均事业费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此项指标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初等教育事业费占整个教育事业费的比例,此项指标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 的地位。 义务教育投资衡量主要两个指标:一是生均教育经费。二是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3 义务教育投资结构 义务教育投资外部结构是指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的地位及作用。义务教育投资比例想到高于其他各级教育占都市总投资的比例;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义务教育投资比例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变化而变化;义务教育投资影响着总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变化。 (三)义务教育投资原则 1 义务教育投资经济制约性原则 2 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国家化原则 3 义务教育投资学生免费性原则 4 义务教育投资国家立法性原则 二 中国义务教育投资理论分析: 关于义务教育投资理论研究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关于“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两个增长”理论“教育费附加”理论研究,“校办产业”“校办企业”理论研究,及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等。 第二节 义务教育投资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 义务教育投资历史分析 (一) 义务教育投资历史性波浪式增长 (二) 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发展阶段 1 1950-1953实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三级管理”阶段。2 1954-1957实行的“中央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3 1958-1971实行的“中央与地方结合,以地方为主”阶段4 1972-1979 “中央财政切块单列,专款专用下达”5 1985提出“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二 义务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一) 义务教育事业取得成就 (二)义务教育投资的增长 其一,义务教育经费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比例在减少。其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有增大趋势,包括在投资总量,来源结构,支付结构和生均经费四个方面。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存在着区域性不平衡。 建议如下:第一, 要加强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大义务教育投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第二,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增加义务教育投资比重,同时也要调整农村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三,农村税费体制改革方面,就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解决由此带来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困难。 第三节 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 一 不同类型国家划分标准: 二 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义务教育投资分析 1 高收入国家。国家负担比率都高于地方负担比率。在地区差异方面都采用了相应措施,力求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2 中,高收入国家。 3 中,低收入国家 4 低收入国家。 5 亚太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义务教育投资分析。 三 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2000年基本上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义务教育覆盖达到73%公有27%没有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第十一章 教育投资历史,现状与比较 第一节 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状况及分析 一 中国教育投资的历史状况 (一)中国教育投资绝对量历史数据资料 (二)中国教育投资相对量历史数据资料 1 教育投资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 2 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3 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4 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例 5 各个历史时期国民经济与教育投资平均增长率 6 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平均教育投资 7 生均教育经费 (三)中国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历史数据资料 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主要包括。其一,教育总投资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教育中分配的比例。其二,各级各等教育中教育事业经费与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其三,教育事业经费中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构成,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投资的分配比例。 二 中国教育投资历史状况分析 (1)教育投资绝对量以及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中的比例,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的, 是一种历史增长趋势。 (2)教育投资相对量以及与经济指标增长相比,是一种“超前”速度增长发展趋势。 (3)按人口平均的教育投资比例大幅度增长 (4)按教育人口平均的教育投资也呈增长趋势。 我国教育投资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同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波动太大。 第二,历史上教育投资问题和增长速度太小,太慢,千万目前教育投资欠账局面,使得教育事业发展处于积重难返的境地。 第三,在一个时期内受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不稳定,不同历史时期多少不等,或多或少,有的时期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第二节 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及分析 一 教育投资现状 二 中国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在逐年增长,教育投资的“两个增长”已基本实现。 第二,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捐资办学多元化投资方针,近几年来国家预算外教育投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且增长的比例和速度在加快。 第一, 教育物质技术条件得到了加强,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三节 国际分析与比较 一 经济概念与计量统计口径 (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分类标准。 (二)国民生产总值涵盖的范围 (三)国际货币单位换算。 二 教育投资概念和计量统计口径 (一)教育级别:主要教育等级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种从属教育指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 (二)教育投资:国际上使用的教育投资,以公共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为标准,包括公共常费和公共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或称教育资本。 三 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主要资料来源 四 教育投资国际比较数据资料分析 (一)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国际比较 (二)教育投资分配结构国际比较 呈现发达国家对初等教育投资下降趋势的原因:其一,发达国家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正处于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向中等教育延伸。其二,由于发达国家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急需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必然重视发展高等教育,追加高等教育投资其三,教育对经济发展日益起着主要作用,发展本国经济,保持强国经济的实力,必然加强中等和高等教育,扩大教育投资比例。 (三)中国教育投资与国际水平比较 1 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与国际水平比较 2 中国生均教育投资与国际水平比较 主要有第一,中国很长时间内忽视对教育的投资。 第十二章 教育成本 第一节 教育成本及其类别 一 教育成本概念 教育成本指培养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用公式表示如下: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二 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 第一,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种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 第二,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第三,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二, 教育成本也是进行教育调控,即规划,管理,监督和决策的依据。 第三, 教育成本研究还有许多现实意义。如有利于对教育部门进行经济监督,以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的经济效益,有篮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不同负担等。 三 教育成本类别 主要类别有: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教育社会成本和教育个人成本。教育物质成本与教育人员成本,教育总成本与教育单项成本。 (一)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 1 教育社会成本:广义指个人教育与教育社会公共成本的总和。个人教育成本包括在教育社会成本之中,教育社会成本大于教育个人成本。狭义指不包括教育个人成本,只指国家或社会所支付的教育公共成本。我们所使用的是狭义的教育社会成本。 2 教育个人成本 教育个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而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二)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 1 教育直接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而直接支付的费用总和。 2教育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是社会和个人为教育而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有时也称“机会成本”“择一成本”它由教育社会间接成本和教育个人成本两部分构成。 (三)教育物质成本和教育人员成本 1 教育物质成本 教育物质成本是指一定时期用于教育的物化资金部分,主要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土地投资,建筑物和大型设备资金。 2 教育人员成本:指一定时期参与教育活动消耗的部分,主要包括教育人员工资,补助工资,资金,福利费等。 (一) 教育成本其他类别 1 教育社会总成本:教育社会总成本指国家,政府,社会团体,群众个人投资各级教育资金的总和。 2 教育部门成本:指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和某一具体教育单位的教育成本 3 教育单项成本: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单位学生成本和各种分项成本。 4 教育精神成本:属于学生间接成本范围,如学生因上学所感受到的精神奋力,及国家和政府对学生假期给予的经济补贴等。 (二) 教育成本分类法 1 教育成本负担分类法:由曾满超提出他将教育经常性成本按成本基础上和功能排列,构成一个教育成本矩阵。 2 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分类法:由韩宗礼,高建民提出。与前一类似。 3 按教育成本实际支出分类法:由王玉昆提出,他以教育成本是否实际支出为标志进行成本分类。 4 按教育成本本质,构成及功能分类法:袁连生在综合的基础上提出的。 对这几种分类应当注意的几点:其一,应当把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与教育成本项目区别开,教育经费不能完全以教育来源渠道来分类。其二,教育成本中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涵盖的内容要严格区分开,特别是不能将资本性的投放,完全当成机会成本。其三,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不应当作为教育机会成本,应当视为收入转移。 第十三章 教育经济效率 第一节 教育经济效率构成 一 一般概念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 其公式如下: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成果(数量和质量)/教育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 从微观讲,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甘露醇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 毕业生教育成本,学制期年教育成本总和/学制期内年学生人数,学习年限 二 教育经济效率构成 (一)财力利用效率构成:包括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和公用消费的部分。 (二)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包括在校学生数,班级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等。 (三)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包括学校资产和材料,低值易消耗品二部分。其中学校资产又包括了共同的固定资产;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生活用固定资产。 第二节 教育经济效率指标体系 一 理论性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是由北京大学厉以宁教育提出,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其构成如下: (一)能力工资:假定国家规定一定熟练程度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标准再根据其知识和 技能的标准支付工资,即“能力工资”。 其计算方法是:平均单位投入的产出,新的种类劳动者的“能力工资”总额/教育支出总额。 平均单位产出的投资投入,教育支出总额/新增加的种类劳动者的“能力工资”总额 (二)知识与技能标准分 (三)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 (四)培养周期:它是指在一定教育投资条件下,培养一个合乎质量标准要求的劳动力或专门价值规律,平均花费的时间或费用。 (五)知识转化滞后期: 指受教育者所学到的知识与到实际工作岗位实际运用这些知识之间的时间间隔。由获得知识到运用知识于实际,蹭有一段适应期,这种适应期称为滞后期。 (一) 毕业生发展潜力 (二) 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 在这些计量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的指标中,其中“知识和技能标准分”是比较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它即反映了教育产出量的表现,也反映了教育成果质的表现。其二,这个指标包括从计算的范围比较大,可以考察整个教育阶段。其三,由于这个指标体系没有质的差异,用同质反映教育产出,可以比较不同教育级别,不同教育类别的教育投资利用效率,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三 实用性指标体系 (一)教育成果数量指标 教育成果数量指标是指学校培养的在校学生数或毕业生数。 其计算公式为: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教育成果数量(学年在校生总数或毕业生数)/教育资源消耗(全年费用总额),100% 式中学年在校生总数为:,(年初学生数,8),(年初学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12 全年费用总额,全年各项支出总额,无关费用 (二)教育成果质量指标 这个指标是指对教育投资所取得的质量好坏不进行考察,可在不同班级,不同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之间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人才费用质量系数,(学校)(班级)(毕业生)平均质量/(学校)(班级)(毕业生)平均数量。 其公式为: 还可以用下列计算公式。 此外还有一些便于实际操作的质量指标 (三)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 这个指标是指一定的教育人员在一定时间培养人才的多少。 总指标: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年在校生数/校本部教职工数,100% 分项指标: (一) 教育投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教育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教育活动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程度。它是教育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固定器材,材料和低值易耗品。 教育投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年物力资源利用效率, 年在校生总数/(固定资金总额,折旧率+年低值易耗品与材料消耗总额),100% (五)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学校财力是流动资金,有三种开工四个环节,即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校长资金三种形式;收入,分配,使用,结算四个环节。根据国家财务科目,其主要指标如下。 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年生均费用消耗额,年教育经常费总额/年在校生总数 三 可操作性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宋梓铭提出,它具有行政性操作作用意义 (一)各项教育事业计划完成指标 本科,专科学生招生完成计划的比重,实际招生人数/国家下达计划招生人数,100% (二)平均每一个学生全年的经费开支数。 全年平均每一学生的经费开支,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全年全部学生平均人数。 (三)教职工人员经费定额:年平均工资数,全年工资目开支工资数/全年工资目教职工平 均人数。 (四)年末教职工总人数与学生的编制比例 (五)年末每一个学生占用固定资金数 (六)年末每一学生占用固定经费材料 (七)年末每一学生占用经费暂付款 (八)仪器设备利用率 (九)仪器设备完好率 (十)教学实验开出比重 第三节 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 一 国内学者提出的主要方法 (一)以单个合格毕业生消耗教育投资量为指标的计量方法。 公式: (二)以教育投资经济效率系数为指标的计量方法 (一) 以统考总分修正量法 (四)用生产函数描述的方法 二 国外学者提出的计量方法: (一)美国科恩关于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方法 首先,他对教育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其中教育投入分为学校投入与非学校投入。 教育产出分为五大类,其一,基本技能。其二,职业技能。其三,创造能力,发明发现潜力等。其四,社会态度,即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态度。其五,其他,如学校的咨询作用。 其次,他用生产函数描述了教育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教育生产函数形式为: ?(Q,X/S),0 Q为教育产出,X为学校投入S为非学校投入 最后,他还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分析了教师工资,学校图书,学生家庭背景经及各族等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 (二)前苏联科斯塔年关于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方法。 他对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的计量,仅仅局限于对教育经费的计算。 公式如下: 第四节 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法 一基本设计思想 (一)如何处理好精确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二)注重产出结果还是注重形成产出结果的原因 以教育直接产出与教育投入的比值来反映教育投资经济效率,是投入,产出法不同于其他计量方法的突出特点。这种方法长处,有利于分析教育产出的质量,同时全球得出教育投资经济效率的绝对值。 以逐项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比值来分别反映教育投资经济效率,是“逐项指标法”的特点,它的长处,有利于分析形成教育产出质量的原因,有利于全面分析全部教育投入要素。 投入,产出法:教育直接产出/教育投入 逐项指标法:教育投入/教育直接产出 无论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经济效率的角度,还是从有利于对投入,产出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的角度,采用教育投入作为分子的计量形式,都是更为有益的一种选择,问题在于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缺陷进行有效的克服。 (三) 对宏观与微观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适应性 (四) 如何理解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间的因果关系 (五)教育投入中各投入要素不具有平等性 教育投资经济效率考核时应使用人力投入的指标占有更大的权值。 (六)如何理解“产出质量” 从总的情况来说“教育产出质量的提高”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是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二,是在相同受教育水平上,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能力提高水平的不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受教育者所获得的分数高低。 首先,针对宏观和微观的两种不同情况,对“产出质量”的理解必定会存在不同。 其次,根据与“投入增加”是否有直接联系,也必然对“产出质量”作出具体的分析 再次,根据研究对象特点,做出这样的区分也是很有必要的。 (七)要考虑校际间的可比性 不同学校间的教育水平,物质条件,新生的起点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者是客观事实,因为要考虑不要因为可比性而使计量受到限制,解决一这难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在评定教育投资经济效率时,要参照自身的已往水平,即根据自身基期水平来对报告期的经济效率进行评 定。 (三) 要适应中国教育的特点 二 具体步骤 内外参照标准分评定法,是根据上述设计思路而提出的对教育投资经济效率进行计量的方法。所谓内外参照,是指对于内部经济效益的评定,要分别参照本校的过去及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达标要求。所谓标准分,就是指评定结果要换算成规定的标准分数形式。 步骤; 1 确定评定指标 2 规定逐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3 根据评定指标对各项进行初评 4 根据已定指标建立指标标准值 5 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分与具体换算方法:首先,将每项指标的实测值与指标标准值进行比较。其次,再把每项指标的实测值与本校前期实测值进行比较,改善的记应得满分的一半,拉平的记应得满分的4/1,下降的为零分。最后将再次得分相加即为该校教育投资经济效率值。 三 主要特点 1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 设立“内参照分”,可以克服各项之间不可比因素的干扰。 3 便于根据各样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率计算一个地区的教育投资经济效率。 4 “外参照分”与“内参照分”相互独立 5 指标设计是关键环节 6 博采众长基础上尝试创新 第十四 教育效率指标体系 第一节 国家颁布的指标体系 一 单项指标; “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育,学生人人有课桌” 在现阶段一般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在校学生的年巩固率达到 97%以上,毕业班学生的毕业率,城市达到95%农村地区条件好的达到80%其他地区达到80% 二 分析 1 办学条件覆盖了人,财,物三个方面 2 对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一定要求 3 标准的制订体现了统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 第二节 四省单项指标体系 一 山东省 二 安徽省 三 辽宁省 四 福建省 总结;1 各省办学标准的规定详略不同。 2 经济实力对各省办学条件指标值的规定具有影响 3 各省对办学标准具有不同规定方式 4 与中央,部委的标准求大同存小异 第三节 义务教育指标体系构想 一 评价指标与效率指标 ,,中华人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标; (一) 义务教育发展水平1 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 2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 (二) 义务教育投入水平 1 人力投入 A师生比B学历达标率C平均投入 2 物力投入 A平均校舍建筑面积B平均用地面积C教师平均住房面积D教学仪器配备率E电教器材配备率F音乐教育器材配备率G体育教学器材配备率H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率I平均图书册数 3 财力投入 A平均教育经费B平均公用经费 (三) 义务教育质量水平 1 教育计划课时完成率 2 毕业率 3 巩固率 4 留级率 (四) 义务教育管理水平 1 宏观管理水平 A 领导重视程度B经费保障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 2 微观管理水平 A教育人员管理B教育设施管理C教育质量管理 二 内外参照标准分?法的指标选择 (一) 投入指标 1 人力投入 A师生比B职称构成C学历达标率D 学历不合格教师中具有专业合格证书的比率E合格教师外流率F教师平均收入。 2 物力投入 A最基本条件B平均校舍建筑面积C教师平均住房面积D教学仪器配备率E音,体,美,电教器材配备率F平均图书册数 3 财力投入 A平均教育经费B平均公用经费 (三) 产出指标 1 教育计划课时完成率 2 毕业率 3 巩固率 4 留级率 5 平均统考分数 名词 1. 【教育经济学】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通过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从劳动力再生产与教育训练的关系角度,从开发智力,发展科学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内部经济利益发展规律,阐明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 【教育投资】即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其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3. 【教育经济效益】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4. 【教育经济效率】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 【经济】涉及到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是说劳动时间的节约可以发展生产力 6. 【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7. 【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8. 【教育需求】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9. 【教育供给】指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受教育者的机会。 10.【教育的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基于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1.【教育的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12.【教育的单位成本】指生均成本,即培养一名某某类学生所花费的全部开支。 13.【知识经济】简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人类正在步入一个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经济时代”。 14.【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动形态。它以市场运行为中心,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用价格信号调节社会生产的各类、数量以协调供需关系,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行国民收入分配,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15.【教育资源配置】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地分配。 16.【资源配置】就是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分配。 17.【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8.【教育人力结构】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求学者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经及各级各类求学 者之间的人数比例构成。 19.【教育投资结构】也称教育投资内部比例,主要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投资内部分配和作用的比例关系。 20.【教育级别结构】也称教育投资程度结构,主要是指各级教育程度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学生数的比例。 21.【教育类别结构】也称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各类教育在校学生数占全部教育系统在校总人数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在校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关系。 22.【禅传结构】主要指师范教育在整修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级师范教育的相互比例关系。 23.【教育布局】主要是指正规学校地区分布结构要合理协调。 24.【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专业性的、职业性的和技术性的单向教育,它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25.【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指整个教育系统各种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形式之间的比例。 26.【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27.【企业教育投资】是指企业用于智力开发,提高职工文化、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投资。 28.【教育投资比例指标】是指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即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数量指标及计算范围。 29.【测推法】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去推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质量, 从而测推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进而预测出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 30.【国际比较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对世界上各种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教育投资所占国民经济各项指标的比例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31.【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32.【教育个人成本】也称个人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它是指学生家庭和个人受教育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因上学失去就业机会必须“放弃的收入”的部分。 33.【教育资源利用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所谓教育资源利用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34.【质量转换系数法】以单个合格毕业生消耗的教育投资量作为计量教育投资内部效率的综合指标的计量方法。 35.【规模收益恒常】在生产技术、组织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的投入,固然会有一定的产出,却未必是在充分运用所投入的资源并发挥效能的条件下生产,如果投入以一定的比例增加,产出也相对增加同一比例,资源使用效率不变,这是规模收益恒常。 36.【规模经济】在教育规模扩大,引进生产技术、组织的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这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这就是规模经济。 37.【规模收益递减】在教育规模扩大至相当程度后,由于组织内部沟通与协调的困难,致使一定比例增加的投入低于该比例增加的产出,此即规模收益递减现象。 38.【教育规模经济】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的情况。 39.【教育规模不经济】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上升的情况。 40.【教育适度规模】学校拥有恰好可以使资源获得充分与适当的运用,而又不衍生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的适当学生人数。 41.【规模收益递增】在教育规模扩大,引进生产技术、组织的改变的情况下,如果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而产出增加的比例远比投入增加的比例为大,这就会产生规模收益递增的现象。 42.【教育资源的不可分性】是指某些资源的运用一次至少须采用一个单位,不能因需求不足一个单位而将其分割使用。 43.【教育投资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通俗地说,是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的国民收益,加以比较以后,以所得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后还有余额,这个多余的数量就是教育投资经济效益。 44.【教育纯收益】由于投资教育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的总和。 45.【教育收益率】教育收益总额与教育成本总额的比较。 46.【教育个人收益】或称教育私人收益,是指个人接受某级某尖教育,终生所能获得的经济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后的净收益。 47.【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称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 48.【劳动简化比】也称劳动简化余数,是把复杂劳动量简化为简单劳动量。 49.【教育投资宏观经济效益】 50.【教育投资微观经济效益】教育个人投资与教育个人收入之比。 51.【教师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般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采用教师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完成某一教育或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 52.【复杂劳动】 53.【师资结构】是指整个教师队伍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地区分布以及教师与学生比例等。 54.【师资优化组合】就是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基础上的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55.【教师劳动效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 56.【市场配置】各种资源通过市场调节为媒介实现组合和再组合的配置方式。 57.【简单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58.【教师的地区分布结构】教师在城乡之间、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经济发达区与不发达区之间数量分布的比例关系 论述 1. 简述教育经济学发展时期的研究特征。(1)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了很大拓展。(2)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重视研究教育对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适应问题。(3)在研究工作组织方面,国际性研究组织与机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还在高等学校设立专题性研究组织、学会及机构。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劳动的主要观点。(26页)(1)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这种劳务性或服务性的劳动,可以为社会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所谓特殊的使用价值就是只提供活动性服务,而且这种活动直接加入生产过程,是生产上非有不可的一种劳动,这种劳动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教育投资具有生产性投资的性质。(2)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劳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中。这也可以说教育具有间接的生产性质。(3)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性质。因此,教育劳动的生产性,主要反映直接生产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直接生产科学技术上的社会生产力。 3. 试评析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4. 如何评述人力资本理论,(1)人力资本论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2)主要观点:?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3)历史地位: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促进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开拓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驳斥了传统的理论观点,重视劳动力质量问题,认为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而人类的命运只能由人类的才智进化来决定。(4)合理性:?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的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的观点是合理的。(5)局限性:?人力资本理论把一次都资本化了,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这是不切实际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数量分析完全脱离开生产关系的制约,抹杀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基本观点是不可取的。 5. 试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6. 联系实际分析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7. 论述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 分析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9. 在我国,如何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0. 怎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具活力。(1)为了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具活力,学校网点布局向着合理方向发展。(2)为了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具活力,高等学校正向着多层次化方向发展。(3)为了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具活力,合理的专业学科体系正在建立。 11. 试论确定教育投资总量的原则。(1)上限与下限原则。(2)规模与速度原则。(3)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4)受益与能力原则。 12. 试分析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经济、人口、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对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有制约作用,因此在研究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必须全面分析各种因素。(1)经济因素。一个国家教育投资比例的大小,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这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物质前提与客观依据。在考虑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时,还必须注意到经济实力的承受能力与可能程度,实事求是地要求追加教育投资的增长比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教育投资比例会提出必须超前增长的要求。(2)人口因素。A社会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投资比例和增长速度。人口数量绝对值大,一般来说,受教育的人口绝对量相应增大,要求教育投资比例增大。B人口分布的密度,对教育投资比例也有影响。人口密度稀疏、分散,学校规模容易过小,学校布局难以合理,平均每个学生培养费用就会提高,所需要的教育投资比例就会相应增大。C人口年龄构成也是人口对教育投资比例影响的一个方面。适龄教育人口越多,教育投资比例相对来说就越大。 13. 试论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途径。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包括物力资源配置和学校规模。通过教育改革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根本途径,具体来说,主要途径有:(1)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是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外部条件。(2)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是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前提。(3)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的效率是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 率的基础。(4)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关键。(5)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提高教育投资使用效率的具体方式。总之,在提高教育经济效率问题上,要加强物质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人的问题上,通过制度建设,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14. 论述教育规模过大的缺陷。 15. 试述规模过小对办学效益的影响。(1)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资源投入,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规模不经济: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即教育规模不经济。(2)当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适当使用,按目前状况是不适度,其规模过小,又分成过小成长型、过小稳定型、过小萎缩型。(3)优缺点。缺点:?规模过小使得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不能获得适当运用。?由于规模过小,人力、物力有限,不宜安排适当的教育机会。?由于规模过小,在决策上得到重视。?由于规模过小萎缩型,人叫不断减少,难以获得新的投资。优点:由于规模过小,师生接触机会增多,从而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4)改进策略:?了解未来规模增长状况,在此基础上,对规模过小成长型要适度增加投资,使其规模逐步扩大。?重新划分学区或并校,对规模过小萎缩型,一是淘汰,二是增加额外补助。 16. 试述规模过大对办学效益的影响。(1)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资源投入,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教育规模经济。教育规模不经济: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小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即教育规模不经济。(2)当前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适当使用,按目前状况是不适度,因其规模过大,衍生了人际关系疏离与行政僵化。(3)优缺点。缺点:?规模过大,使得管理不方便,降低了管理效率。?规模过大会衍生人际关系疏离和行政僵化。优点:学校得以表现课程及活动功能的多样性。(4)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充分运用已有的固定投资。 17. 论述我国教育规模现状及其对策。 18. 论述教育经济效益计量的困难和意义。 教育经济效益在计算上只能求得近似值,计算不会十分准确。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济效益并非独立存在,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它的收益是与劳动者的报酬混杂在一起的,因而难于准确计量:教育投入不直接作用于物质产品,而是作用于人,因而物质产品交换不能直接与教育投入价值比较来计算,而是通过教育成果来计算经济效益,教育成果的计量本身就十分复杂,很难准确确定一级教育水平比另一级教育水平会增加多少经济效益;再加之人的劳动能力是与人的工龄、年龄、性别以及思想和身体紧紧相关联的,很难准确计算教育单独经济功能;还有教育具有双重职能,既有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的职能,又有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二者很难截然分开。就目前情况来看,世界上还没有人能够准确无误 来计算出教育经济效益的精确数据,大多是近似怀、概算性的计算。尽管如此,但世界各国教育经济学者都在努力攻克这一难题。 19. 如何考察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称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从单项指标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1)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完成生产定额的影响。(2)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掌握新工种、新技术和提高技术等级速度的影响。(3)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提出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数量和水平的影响。(4)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5)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产品质量的影响。(6)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设备完好率的影响。 20. 试述萨卡普洛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规律性结论对我国的启示。(1)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2)萨卡普洛斯用“费用,效益”方法得出计算经济收益的三个规律性结论。(3)三个规律性结论:?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银行的利率;?发展中国家教 育投资的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研究比较分析发现,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4)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在现在经济发展中,知识、智力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又具有迟效性的特点,因此教育应当优先发展。 21. 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及现实意义。(1)教师工作量的现实意义:教师工作需要计算工作量,规定教师工作量是组织教师劳动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实施教师工作量制度。它有利于加强教师管理,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高教师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规定教师工作量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原则。?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的原则。总之,规定教师工作量对教师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全面的工作量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教师工作量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如果教师工作量规定的不科学、不全面,也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2. 如何提高教师劳动效率, (1)教师劳动效率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教师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水平。(2)影响因素:?学校现代化设备是必要条件;?教师素质是决定因素;?学校管理水平是关键;?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是重要组成部分。(3)提高教师劳动效率要做到:?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学校。?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善与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4)总之,我们应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高教师的劳动效率。 23. 评析新的教师工资制度。 建国以来,我国教师工资待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制定新的工资制度以来,老师工资结构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变化表现出 许多新的特点,但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24. 学校为什么具有佣工主体权,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资配置的基本方式是市场,其关键是教师自由流动。在师资市场上,市场主体就是教师劳动供求双方的利益主要。教师劳动力的供给者就是教师职业的选择者。教师劳动力的需求者则是学校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建立师资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2)学校因地方财政状况,校办产业社会集资、管理水平等原因,拥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地位,此地位要求佣工自主。(3)学校作为全额事业单位,在行政方面,具有事业法人地位,因而在一定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符合市场主体地位,享有基本的劳动人事权,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招聘和任用权。(4)学校在享有教师招聘和任用。 25. 计算题:某国1990年劳动者人数是6920万人,国民收入是3500亿美元2000年劳动者人数是8800万人,国民收入是5020亿美元,国民收入中约80%用于支付工资。?求2000年实际人力贡献比按传统方法计算的人力贡献的增长额。?分析增长额产生的原因。 (1)A.3500,80%,2800亿 B.5020,80%,4016亿 C.2800?6920万,4046美元 D.4016,8800万,3570.48亿美元 E.4016,3570.48,448亿美元(2) 五、 简答 1. 简述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出的特点。(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定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 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2. 简述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社会意义。(1)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2)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3)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4)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 3. 简述教育经济学研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4. 简述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作用。(1)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与形态。(3)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教育。 5. 简述教育在科学知识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2)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6. 简述析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 7. 简述丹尼森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舒尔茨把教育作为生产过程的单独因素,而丹尼森则认为教育不是生产中的单独因素,是生产中人力因素的一个组成部分。(2)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3)“知识增进:是人力资本组成部分。(4)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8. 简述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2)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3)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4)教育也是使个人社会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9. 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经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要领,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的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的观点是合理的。 10. 简述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1)个人天赋能力(2)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3)学杂费的高低(4)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即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 11.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3)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济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12. 试述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1)社会人口状况(2)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3)政策导向 13. 简述教育对经济的直接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2)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3)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4)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14. 简述教育对经济的间接作用。(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首选,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 15. 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有哪些,(1)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2)教育体系上,心谤腹非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3)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4)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主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 16. 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3)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17. 与工业经济相比较而言,知识经济有哪些不同之处,(1)动力不同:工业经济的推动力是蒸汽机、电气技术;知识经济的推动力是电子和信息革命。(2)效率标准不同:工业经济主要是制造业,知识经济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支柱产业不同:农业,土地;工业,工厂;知识,科技园区。(3)效率标准不同:工业经济为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为知识生产率。(4)管理重点不同:工业经济管理重点为物质生产;知识经济为研究、开发、销售、职工培训。(5)生产方式不同:工业经济为标准化、集中化、专业化、社会化,即大批量、单一产品、一条生产线、刚性;知识经济为非标准化、分散化,即柔性强、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6)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工业经济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力占80%;知识经济直接从事生产工人占20%,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却占80%以上。(7)社会主体不同:工业时代,工人阶层为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8)分配方式不同:工业时代为“岗位工资制”;知识经济时代为“业绩付酬制”。(9)经济学理论不同:工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10)投资持续周期不同:工业经济对自然界采掘、开发千万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知识经济,无形投资,可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会带来生态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 18. 简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3)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19. 市场经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市场经济对分配收入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2)市场经济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3)市场经济具有刺激生产的作用。(4)市场经济对调节供求也有作用。 20.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市场经济是自主和平等经济。(2)市场经济是竞 争和效益经济。(3)市场经济是服务和网络化经济。(4)市场经济是开发和动态经济。 21. 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环节,或称纽带。(2)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内在联系,表现为教育对专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3)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还有其深层次的联系。这种深层次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反映出来的。 22. 教育资源配置的内容有哪些,(1)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2)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3)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4)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之间的分配。 23. 世界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1)世界各国比较重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2)世界各国重视加快发展职技术教育。世界各国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结构。(4)世界各国深入改革学科结构。 24. 在我国,如何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明确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确定各层次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2)沟通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职业,促使它们共同发展。(3)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挂钩。(4)促使全日制职业技术与业余职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使业余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整个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5. 教育投资的来源的哪些,(1)国家财政性拨款(2)社会集资(3)校产收入用于教育支出(4)厂矿企业用于单位教育投资(5)学生家庭和个人投资。 26.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有哪些,(1)增长原则(2)超前增长原则(3)减缓与稳定原则(4)弹性系数原则 27. 运用测推法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步骤是什么,(1)根据已经确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预测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即需求量预测。(2)根据预测数据,预测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即计算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需要的人才 供给量。(3)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费用标准,预测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人均教育费用。(4)根据2、3两项预测的数据,确定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5)求出教育投资总量后,就可以分别计算出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各项指标中的比例,即求出教育投资比例指标。 28. 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主要资料来源有哪些,(1)“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各年度年鉴)。(2)“总人口”及“国民生产总值”取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某年度)。(3)各国货币折算美元所和汇率,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某年度)。 29. 义务教育投资的原则有哪些,(1)经济制约性原则。一国义务教育投资总量多少,占多大比例,主要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即综合国力决定的。(2)主体国家化原则。投资主体国家化是指在义务教育投资中,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成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投资者。(3)学生免费性原则。所谓免费就是免除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个人投资部分,这部分投资是由其他主体负担,主要由国家负担。(4)国家立法性原则。义务教育通过立法,使义务教育具有可靠稳定的来源,减少投资的随意性或不稳定性。 30. 中国义务教育的投资来源有哪些,由六个部分构成:(1)国家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2)国家财政部门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义务教育;(3)厂矿企业营业外用于义务教育经费;(4)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和减免税收部分,用于义务教育;(5)社会集资捐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6)学生家庭和个人负担的教育经费 31. 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有哪些,(1)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2)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效益的前提条件。(3)教育成本也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4)教育成本还是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5)教育成本研究还有许多现实意义。如:有利于对教育部门进行经济 监督,以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不同负担;有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改变教育部门是消费部门,忽视成本核算的错误观念。 32. 普通中小学教育成本由哪些方面构成,人员经费、教育业务费、行政管理费、固定资产折旧、大修费。 33. 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构成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财力利用效率构成(2)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34. 教育经济效率计量的理论性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1)能力工资(2)知识与技能标准分(3)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4)培养周期(5)知识转化滞后期。(6)毕业生发展潜力(7)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 35. 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有哪些,资源利用的充分性。(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36. 厉以宁教授将教育规模过大而衍生的缺陷概括为哪几方面,共六个方面:(1)规模过大,使得管理不方便,降低了管理效率。(2)规模过大,使得内部通讯联系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了成本支出。(3)规模过大,需要增设若干中间机构,增添若干工作人员,这也增大了成本支出。(4)规模过大并因此增设若干中间机构之后,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摩擦可能增加。这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还可能产生工作中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现象。(5)规模过大,人员过多,可能将增加人事方面的纠纷,而且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能降低。(6)规模过大,为适应客观形势变化而需要的灵活性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它较难随客观形势变化而作出调整。 37. 简述教育规模的的几种类型。 按目前的状况是否适度可分为规模过小型、规模适度型和规模过大型。按发展趋势可分为成长型、稳定型和萎缩型。同时考虑以上两种区分方式,可分为九种类型,即规模过小成长型、规模过小稳定型、规模过小萎缩型、规模适度成 长型、规模适度稳定型、规模适度萎缩型、规模过大成长型、规模过大稳定型、规模过大萎缩型。 38. 简述教育规模太小的弊端有哪些,(1)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这样单位学生成本偏高;(2)资源不能获得适当运用;(3)因人力物力有限,不易安排适当教育机会。 39. 对规模过大萎缩型学校的改进策略有哪些,(1)减少固定投资,如教室的数量,长期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2)应注意某些“超龄”的固定资产可有计划地淘汰,因学校规模趋于缩小,也无需再添置更多的新资源。 40. 为什么说学校规模扩大,更易适当使用教育资源,(1)学校规模扩大,建筑设备种类增多,个别用途的建筑及设备也可出现,从而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2)学校规模扩大,教职员工势必增加,这样有利于学校人力分工与专门化。A从教学方面来看,在聘请教师方面具有弹性,能按不同课程需要,聘请各科专长教师。专长教师的聘请,教学课程上合理的分工,教学内容的专门化等均将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B从行政方面来看,学校人员在组成的性质上有专业和半专业人员,学校规模扩大后,常会增置许多固定程序和行政法规,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为解决行政管理上沟通协调的困难,学校势必增加行政人员,从而导致行政人员角色的专门化,而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C规模扩大后,学校得以表现课程及活动功能的多样性,即教育规模的扩大可表现出教育功能的多样性。 41. 规模适度成长型学校的优缺点。 优点:(1)单位学生成本最低。(2)教师授课科目减少,可以发挥专长,学校可提供的教学科目增多,教学能保持一定水准。缺点:(1)将会增加行政人员。(2)教师与学校接触逐渐困难,同时存在单位学生平均成本逐渐增加的趋势。 42. 规模过大成长型学校的优缺点及其改进策略。 此类学校虽然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功效,然其单位学生平均成本不会低于规模适度型。况且规模过大易造成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如果继续成长,其弊端愈显突出,从而影响教育的效率。改进策略:(1) 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2)经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一分为二”,即设立分校或另设独立学校,此时应注意已有的固定投资的充分运用,不必再作投资固定建筑或设备的打算,以免造成“分校”后固定资产的浪费。 43. 教育的经济价值分哪几个层次, 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教育可以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第二个层次,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个层次,教育可以增加国民收入;第四个层次,教育可以增加个人经济收入。 44. 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指标有哪些, 教育纯收益、教育收益率、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有贡献、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增加。 45. 写出五种教育经济效益计量方法。 劳动简化法、余数分析方法、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现值折算法、费用—效益分析计算法。 46. 萨卡普洛斯在教育收益国际比较中得出的规律性结论是什么,(1)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投资的收益高于物质投资的收益率,也高于通常银行的利率。(2)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一般高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这也成为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具有更大的经济意义。(3)初等教育的收益率一般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收益率,说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4)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社会收益率不同。 47. 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教育经济效益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必须保证教育质量,培养各种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必须保证所培养的各种劳动力能够择业和就业,参加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三是尽可能做到分配上人尽其才,学有专用,专业对口。 48. 教育经济效益与物质生产经济效益相比有哪些特点, (1)教育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和最终两种表现形式。(2)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3)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从投入 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4)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上述特性,因此必然导致出一些特有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49.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基期和报告期,并统计有关数据资料。第二步,综合计算各级教育程度就业者平均工资,与具有八年教育程度就业者平均工资差别。第三步,求教育对国民经济贡献。 50. 劳动简化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计算的基期年份和报告期年份,并统计这两个年份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人数数值。第二步,确定使用劳动简化比的尺度或媒介,计算出劳动简化比的具体数值。第三步,计算基期和报告期平均简化比并列表统计详细数值。第四步,计算因教育因素增加的劳动量。第五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的贡献。 5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方面,(1)教师劳动的对象。(2)教师自身素质。(3)教师所担负的教育任务。(4)教师的工作量。 52. 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1)有利于加强教师管理。(2)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3)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53. 提高教师劳动效率的途径有哪些,(1)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学校。(2)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4)改善与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54. 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1)工资模式和工资构成。(2)职务(技术)等级工资。(3)津贴制度。(4)正常增资制度。(5)奖励制度。(6)对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鼓励政策。(7)工资管理体制。 55. 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主要特点。(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3)工资水平 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高级职务工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56. 我国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1)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2)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失衡,不合格教师所占比重较大。(3)老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4)教师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5)教师与学生比例结构失衡。 57.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劳动与其他行业劳动相比具有几个显著特点,即,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原则。(2)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3)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的原则。 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答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 教育结构对改变劳动力结构的直接作用 教育结构直接影响着劳动力水平的结构 教育结构还影响着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与智力结构 28、世界教育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 答一世界各国比较重视中教育结构改革而世界各国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世界各国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四世界各国深入改革学科结构 29、我国教育结构发展的趋势 答一重点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二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三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具活力 30、教育投资特点, 答有周期性长 弹性大 间接性 长效性 31、教育投资来源主要包括 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32、影响投资比例因素, 答:经济因素人口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政治因素33、确定教育投资总量的原则,答上限与下限原则 规模与速度原则 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 收益与能力原则 34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原则, 答增长原则 超前的增长原则 减缓与稳定原则 弹性系数原则 35、世界各国义务教育投资来源 答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或中央政府分权制国家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国家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本上是各占一半 36教育成本的作用和意义, 答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2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3教育成本也好似计量和计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重要依据(4教育成本还是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5教育成本的研究还有许多的现实意义如有利于对国家教育部门惊醒降级监督以提高教育投资利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不同负担 37 、理论性指标体系, 答 能力工资 知识与技能标准分 专业改变率和专业人员缺员率 培养周期 知识转化滞后期 毕业生发展潜力 知识废旧率或知识更新率 38、实用性指标体系, 答 教育成果数量指标 教育成果质量指标 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利用指标 教育投资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教育财力资源利用效率指标39、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 答: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包括教职工与学生比例教师与学生比,以及教师结构与素质等物力资源配置包括校舍实验设备等学校固定资本和低值易消耗品的合理优化配置 40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答有一资源利用的充分性二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三教育规模扩大的局限性41、教育规模按目前的状况可以分为三类规模过小型规模适度型和规模过大型 计算 1929年美国NI(国民总收入)1500亿美元劳动者4920万 1957年 NI3020亿美元劳动者6800万求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解1、 NI增长额3020亿,1500亿,1520亿求余数(1)人力贡献 1929;1500*75,,1125亿 1957:3020*75,,2265(2)求1929年平均劳动生产率1125,4920,2287美元(3)求用反事实度量法求1957年人力贡献将设素质改变2287*6800万,1555亿(4)人力贡献增长额2265-1555,710亿3、1957年积累增长额(1)社会教育投资积累总额: 1929年1800亿 1957年5350亿(2)人均教育投资积累总和1800亿,0.4920亿,3695,,人(3)用反事实度量法求1957年教育投资积累额3695,,人*6800万,2490亿(4)1957年教育投资积累增长额5350-2490,2860亿4、教育投资的收益率(1)分相收益率大学11,中学10,小学3.5,(2平均收益率17.3,5、教育投资受益2860亿*17.3,,495亿$6、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495/1520,33, 四论述 1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答一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经济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为西方经济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不仅对西方教育经济学卫生保健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都有巨大的影响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人口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对改进以实物投资为重心得传统戏港经济学理论石油贡献的它正视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因素——土地人口物的资本的局限肯定了人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和教育的重要价值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没有涉及老子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二、某些理论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这一理论强调队人的能力提高从而在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作用它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合理性(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形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之处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队人的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是可取的(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的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型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的观点是合理的 2论述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答要使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供给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即教育目标办学条件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均有制约作用因为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相联系得活动它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一定的客观需要从而促进社会不断的发展主要有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二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利、培养 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三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四教育还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经济的发展必然使教育的体系和结构都发生变化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3论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经济增长诗一国民经济总产值、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金的增长于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和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与经济条件其中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揭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是阐释教育与国民经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即教育与国民收入增长率,教育与社会总产值增长率的关系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生产资料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劳动生产率但是在其他一定的情况之下生产率越高产值增长就越快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而技术数量程度有主要是受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来决定以此教育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还有生产资料消耗率与生产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相关而先进的技术设备需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使用这同样与教育有关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愈高生产技术水平就愈高生产资料消耗就会下降国民经济就会发展还有要使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学发明和及时使这些发明转化为生产技术而科学发明推广使用同样需要教育这说明教育在社会经济增长中有重要的作用 4论述职时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未来之事经济的出现与发展对五国各级各类教育均发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有(1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知识经济要求建立三个新的教育体系即信息网络教育体系,教育网络化继续教育体系主干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在职培训体系,企业培训体系,总之将是一 个开放性市场性教育体系(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使教育结构与物质生产系统结构相适应为经济建设和未来知识经济服务具体为一教育的类型结构要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的需求为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化服务二教育的级别结构要适应生产系统劳动力水平结构的需要为劳动力结构变化服务三教育专业结构要适应生产系统技术结构的需求为技术发展和优化结构服务四教育部门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其知识和智力结构以及企业精神要同经济部门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相适应(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未来知识经济的实际适应经济建设和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5教育方法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使教育方法尽快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教育组织形式和手段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现代生产的要求 5、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一教育与物质形态商品市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教育对发展物质形态商品生产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教育对缩短生产物形态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来实现的二教育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接轨和关系是探讨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核心问题关键性的环节探讨这个问题要改变人才和老动力不是商品的观念他们的联系主要表现为(1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是连接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键性还击或称纽带(2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内在联系表现为教育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训练的作用上(3教育与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还有其深层次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教育对人才和劳动力价值的作用反映出来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市场的联系更具有直接性科学技术是商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生产科技商品可以直接投向科技市场出售转让和推广四教育于劳务市场教育与劳务市场的接轨和联系也具有直接性教育于劳务市场的接轨是多种多样的如(1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与物质生产领域结合紧密的高等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2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为企业为厂商提供劳务和服务可以 同服务市场劳务市场接轨(3学校创办的产业和企业企业集团他们将所生产的商品投入市场可以为繁荣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特别是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生产开发推广科技产品与服务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接轨 6、中国教育投资的历史经验 答(1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同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波动太大(2历史上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太少太慢造成目前教育投资欠帐局面使得教育事业发展处于集重难返的境地(3在一个时期内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不稳定 7论述我国教育投资与国际比较存在那些方面的差异, 一经济概念与计量统计口径二教育投资概念和计量统计口径三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主要来源四教育投资国际比较数据资料分析 8、论述义务教育投资的国际比较 一不同类型国家划分标准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实施义务教育但是低收入的国家实施5年或9年发达国家或地区9年以上二不同国家义务投资分析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教育资源消耗
/
本文档为【教育管理学知识要点整理(陈孝彬_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