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doc

2017-09-02 10页 doc 25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doc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doc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阳山县青莲中学 沈志亮 李志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doc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doc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阳山县青莲中学 沈志亮 李志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学习习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的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依据。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他认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 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 2、以素质教育、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内化”原理为指导。心理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过来推动内因,内因与外因是有机的统一体。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心理过程受个性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习惯属于心理过程,是内因。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外因。所以我们既不能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再去培养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开习惯的培养去讲培养能力。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状况,制定课题实施。 通过问卷调查、随访、科任教师反馈,了解到学困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主要有如下表现:学习无计划,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求上进;学习缺乏激情、懒散,拖拉和应付现象比较严重;意志品质稍差,过分依赖教师和家长,独立自主性不强,学习精神容易涣散,注意力不能持久,一心多用;缺乏自制力,抗干扰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学习兴趣易转移到课外,如好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致使学习的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安排,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学习思维质量不高,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上课时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等。以上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容易形成不良个性品质,导致学习困难,变成学困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降低学困生率,学校专门召开了行政领导和各教研组长参加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会议,商讨学困生转化策略。会议决定成立青莲中学“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青莲中学《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优化育人大环境。 学困生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加上心理存在的一些障碍,对社会、集体、教师、同学、学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上行为的偏差。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好,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差,如果还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对学习更易失去信心,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走进学生当中,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激励学困生,使学困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读书氛 围,在校园内及课室张贴名人名言、读书标语,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产生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对形成良好的班风起到重要的作用。 3、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矫正学困生的不良习惯。 初中学困生由于意志品质稍差,学困生的行为变化无常,容易反复。因此,我们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家访、家长会、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保持与家长联系,还要积极与镇关工委、派出所加强联系,整治学校周围环境。开展思想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法制教育,如2007年12月,学校邀请县关工委主任黎旭日同志到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让全体师生树立在新时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奋读书的优良作风。2009年1月,邀请镇派出所所长梁卫扬同志法制教育讲座,邀请镇关工委合唱团到我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构建一帮一教育网络。2008年6月,学校与青莲新建二村(移民村)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教网络;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教育网络,减少社会中各种不良影响对学困生的侵蚀,为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矫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4、举办学法经验交流会,树立学习先进典型。 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困生当中最具影响力。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他们的进学习方法。近年来,我们每学期都召开两次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请一些在学习上有较大进步的学困生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现身说法,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让学困生们能吸取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各级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照片和人生格言张贴在文化走廊上,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学困生,学校每学期都设“学习进步奖”和“学习积极分子奖”,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在每学期末把这些学生荣誉写进“给学生家长一封信”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让家长分享学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 5、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关注学困生成长。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学期帮扶两至三名学困生,填写“结对帮扶”跟踪表,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并针对他们的存在问题进行教育。同时开展生生“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扶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习方法,督促学困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以此让学困生在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 互助互励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学困生有效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抓好日常行为,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与前提。每学期开学初,我们让班主任检查学生学习用具,抓好学生的出勤、仪容仪表、卫生劳动、言行举止等教育,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养成勤上学、不留长发不穿拖鞋、讲卫生爱劳动、讲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等。学校对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百分考核,把它作为创建“文明班”评比的主要之一。因而,通过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开展学科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科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学科活动是激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三年来,我们结合课题的计划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活动,如语文组举行了读书好专题演讲比赛与学困生语文知识竞赛;数学组举行了学困生智力大比拼活动;理化生组举行了学困生理化知识抢答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活动;英语组举行了学困生听写单词比赛等。另外,2010年春季学期,举行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政治等学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在科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喜悦。 六、课题研究成效 1、树立“关注学困生的成长”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研讨,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完善方案,无论平时上课或者每学期组内教研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关注任课教师在课上培养了学生哪些良好学习习惯,使教研有了共同话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们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教材观,树立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的教师观,树立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学生观。教师的备课、授课等工作中,始终围绕学生去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激励性评价,特别是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中,我校在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形成了如下的教学模式:预习——研讨——评价——质疑——辅导。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研讨是指课堂上师生进行研究讨论学习内容,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亮点,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一般要求老师用20分钟指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 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提出疑问,深化所学内容;辅导既指上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指导,又包含课外老师到课室的辅导。各学科组还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如语文课题组的“随堂作文”,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数学课题组的“解题教学”,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英语课题组的“口语交际”,以培养学困生良好口语能力;理化生组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 2、课堂结构有所转变,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题研究前,大多数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低下。课题开展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我们还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得课堂教学由灌输书本知识转变为综合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不想学的绝大多数学困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还养成了读书动笔的习惯、勤于实验的习惯、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喜欢讨论问题的习惯,积极积累资料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大部分学困生读书意识有所增强,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读书氛围比前几年浓厚得多了,教学成绩也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09年中考,语文学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数学学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名,物理和化学科平均分均排全县第三名,政治和英语学科平均分分列全县第四名。各学科平均分总体水平名列全县第三名,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2007年中考,黄宝怡同学中考总分名列全县第四名,并获县“梁延峰奖学金”。2009年中考,高颖诗同学中考总分名列全县第九名(乡镇第一名)。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以2009届毕业生就读我校三年来的成绩来看,平均分县排名和学困生率都有较大的进步(见附表)。 青莲中学2009届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分(县排名)比较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对比进步(中考与七年级相比)中考 科目 (名) (名) (名) (名) (名) 语文 6 14 3 1 5 数学 9 9 3 2 7 思品 14 13 13 4 10 英语 16 16 17 4 12 物理 16 8 3 13 化学 9 3 6 历史 13 9 8 5 7 地理 19 14 5 13 生物 18 17 5 12 青莲中学2009届学生近三年的学困生率(30分以下)比较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对比进步(中考与七年级相比)中考 科目 (%) (%) (%) (%) (%) 语文 7.5 10.3 3.6 6.9 0.6 数学 30 26.3 14.2 11.4 18.6 思品 7.3 3.1 2.2 2.4 4.9 英语 26.4 19.6 30.2 16.7 9.7 物理 35.3 28.1 19.5 15.8 化学 17.4 26.1 -8.7 历史 20.3 13.3 5.3 2.4 17.9 地理 36.8 14.2 2.4 34.4 生物 37.1 21.1 2.4 34.7 3、教师课改意识有所增强,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参与课题研究是辛苦的,但也是有收获的。大多数教师深深地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只有走课程改革之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才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大多数老师认为到“问题即课题”,积极把在课堂教学中的发现的问题提升为各学科教研教改课题,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工作,注意积累教改经验,不断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每位教师期末能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写了一份个案分析;如李东海的教育案例《用爱心打动学生》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全校形成了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风气,调动起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三年来,本课题组共有4人9篇教研专题论文在县、市、省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县级以上刊物发表。如:课题主要负责人沈志亮老师撰写论文《浅谈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的策略》于2007年7月获清远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在《清远教研》2007年第2期上发表。课题组成员,语文教研组长李志云老师撰写论文《培养初中学困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尝试》于2009年8月获市三等奖,并在《阳山县教研》上发表。通过以点带面,以老带新,辐射全体教师,有效地带动全校教师勤于反思,善于总结,积极撰写专题教研文章,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有10人50多篇教改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县级以上教育部门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 4、以研兴校,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 三年来,我校在新一轮办学思想的指引下,正式确立了“以研兴校、以质强校”的办学目标;我校紧紧围绕这一办学目标,狠抓教学质量。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为契机,关爱学困生,注重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好学困生心理辅导、学法指导。我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安排部分学科进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举行新课标探索周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形成了“爱生、善教、 合作、奉献”的教风,形成了“立志、刻苦、善学、活用”的学风,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年轻教师逐渐走向成熟,逐渐成长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有6位教师在县或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奖,学生中有100人次获得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或在县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2007年12月,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清远市“第二届中小学先进学科教研组”,青莲中学曾被评为县“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县“2006—2009年体育先进单位”,曾获得2009年学校学年度评估工作县“一等奖”。 七、课题研究体会与思考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工作,教师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应该说我们这个课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们的课题《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课改带来的新成果让大部分老师内心感到欣慰。但课题研究范围大,要求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思想认识有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对课题研究很有热情,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获与预期设想仍有一定距离,他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难,但更有成功感。但我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出现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失责的结果;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2、学困生由于种种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一时对学习会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也形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但难以持久,因此如何使学困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我们研究课题的一大难点。 3、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需反复抓,抓反复。学困生的教育需要爱心、耐心、细心,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要求较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转化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才能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得到实效;转化学困生,是一项艰苦、繁琐的过程,指望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今后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4、我们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辅导学困生的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而对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则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本文档为【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