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2017-11-20 6页 doc 18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 分析 皇垫堡笙塑 0.0881g/I.用2ml吸管吸取乙酸乙酯溶剂进行滴 落冲洗样品并用照相机拍照同定,结果见图3. 豳图1浓度为4.405g/I乙酸乙酯溶液减薄效果 图2浓度为0.4405g/I乙酸乙酯溶剂减薄效果 图3浓度为0.0881g/I乙酸乙酯溶剂减薄效果 2结果与讨论 2.1减薄效果的比较 (1)冈1显示使用浓度为4.405g/I乙酸乙酯溶 液减薄"502"熏显过厚的手印,溶解反应过程迅速,可 控性弱,对手印减薄程度深,受外界...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 分析 皇垫堡笙塑 0.0881g/I.用2ml吸管吸取乙酸乙酯溶剂进行滴 落冲洗样品并用照相机拍照同定,结果见图3. 豳图1浓度为4.405g/I乙酸乙酯溶液减薄效果 图2浓度为0.4405g/I乙酸乙酯溶剂减薄效果 图3浓度为0.0881g/I乙酸乙酯溶剂减薄效果 2结果与讨论 2.1减薄效果的比较 (1)冈1显示使用浓度为4.405g/I乙酸乙酯溶 液减薄"502"熏显过厚的手印,溶解反应过程迅速,可 控性弱,对手印减薄程度深,受外界环境冈素干扰大, 减薄效果不理想. (2)图2显示使用浓度为0.4405g/I乙酸乙酯溶 液减薄"502"熏显过厚的手印,溶解反应过程稳定,可 控性强,对手印减薄程度适当,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 小,减薄效果理想. (3)图3显示使用浓度为0.0881g/L乙酸乙酯 溶液减薄"502"熏显过厚的手印,难以溶解,反应 过程迟缓,可控性弱,对手印减薄程度浅,受外界 环境因素干扰大,减薄效果不理想. 2.2不足之处 笔者在实验时更注重考虑的是应用的方便性,因 此通过冰醋酸和无水乙醇简单加热制取乙酸乙酯. 由于该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生成的乙酸乙酯溶液是乙 酸乙酯,冰醋酸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液.本实验中仅 是假设完全反应,更科学的做法应该测定乙酸乙酯的 具体含量,这样可使方法更,效果更稳定. 3结论 通过3种实验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分别稀释10 倍的无水乙醇和冰醋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混合溶液, 减薄"502"熏显过厚手印操作中溶解反应过程稳定, 可控性强,对手印减薄程度适当,受外界环境因素干 扰小,减薄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马荣梁,常柏年.502熏显过厚手印的减薄[J].刑事技 术,1999(1). [2]胡凤丹.减薄"502"熏显手印的新方法[c.全国痕迹检 验学术交流会论文选,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8—11-07 ? 经验交流? 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 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 宋凯亮,于树振,李锦坤,段会刚(1.广东省云浮市公 安局,云浮527300;2.广东省罗定市公安局,罗定527200) 关键词:摩托车;驾乘关系;作用力;反作用力;交通事故 中图分类号:DF79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09)060053—02 在摩托车互撞的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分析 是一个难点.由于互撞摩托车的质量基本相当,发生 碰撞的部位基本相似,碰撞时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也基本相当,故碰撞后造成的损伤也基本相似.本 文试图通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来分析驾乘人 员的损伤特点,讨论如下. 1案例资料 (1)简要案情.某年10月19日2O时许,摩托车 甲(车上两人为李某和卢某)与摩托车乙(车上两人为 彭某和陈某)迎面相撞,造成李某和陈某当场死亡,卢 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和彭某受重伤的交通事故.由于 彭某否认自己是驾驶员,因此需法医通过损伤检验并 结合现场情况来判断两车的驾乘人员. .中心现场位于东西走向的水泥公 (2)现场情况 路上,路宽9.2m,甲摩托车车头向东,乙摩托车车头 向西.甲车车头左前方1.5m处的路面上是李某的 尸体,该车车头左前方7.5m处的草地上见0.6m× 0.4m的血迹;乙车车头左前方2.4m处的路面上见 1.2rex0.8m的血迹,该车车头左前方9.5m处的草 地上是陈某的尸体. (3)车辆损坏情况.甲车系男装摩托车,前轮轮 胎有碰印,钢铃碰凹,右前防震杠正面有碰印,右前防 架碰烂,前大灯,仪表,右前转向灯碰烂,右前脚踏及 右侧后制动踏板向后碰凹.乙车系男装摩托车,前轮 钢铃向内碰凹,前轮并碰脱,前大灯,仪表碰烂,右前 转向灯碰烂,右侧前制动把碰断,发动机右侧壳有碰 印,右前脚踏及右侧后制动踏板向后碰凹. (4)损伤情况.死者李某(男,37岁)的主要损伤 为右眼眶上方见3cmx1cm挫裂创,右面部见lOcm ×4cm挫裂创,口,鼻,耳出血;颈部和右肩部分别见 lOcmXlOcm,8cmX5cm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胸腹 部见45cmX30cm散在分布的点,线,片状表皮剥脱 伴皮下出血;右尺骨骨折,右膝部见4cm×3cm挫裂 创,右股骨下段,右髌骨粉碎性骨折.死者卢某(男, 43岁)的主要损伤为额部见3cm×2cm表皮剥脱,双 ? 5? 眼周青紫肿胀,右面部见6cm×6cm表皮剥脱,口, 鼻,耳出血;左膝部见两处lcm×lcm表皮剥脱,右膝 部见lOcm×2cm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右小腿上段 内侧见3cruxIcm挫裂创. 死者陈某(男,17岁)的主要损伤为右眼周青紫 肿胀,右鼻根部见2cmx2cm表皮剥脱,口,鼻出血; 右肩部见3cm×2cm表皮剥脱,右肘背侧见7处约 lcm×0.3cm表浅创口,左手背侧见3处约1cm× 0.5cm表皮剥脱,右手背侧见3处约1cmx0.3cm表 浅创口,左膝部见5cm×3cm表皮剥脱,右膝部见 6cmX4cm表皮剥脱. 伤者彭某(男,17岁)的主要损伤为左前额部见 5cmX3cm挫裂创,右眼周青紫肿胀,右前臂中段外 侧见两处lcmX1cm创口,右尺,桡骨折,右股骨开放 性骨折,右膝部见9cmX2cm创口,右后踝骨骨折;胸 腹部见35cmX30cm散在分布的点,线,片状表皮剥 脱伴皮下出血. 2讨论 物体之问发生相互作用时,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所产生的力叫作用力,承受作用力的物体 对施力物体的作用叫做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物体.本 案中两辆摩托车外形,结构相近,质量相当(分别载 有一名乘员),而且均表现为车头和车辆右侧有明显 的碰撞痕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推断两车 在碰撞时受力相当,受力之后产生的作用也相当,碰 撞发生在车头和车辆右侧,从而导致双方驾驶员的 损伤相似,乘员的损伤也相似.由于摩托车的开放 性,驾驶员在发生碰撞时首先接触到对方的撞击,主 要表现为车上物体的撞击性损伤,而乘员主要表现 为摔跌性损伤l_】].本案中李某和彭某的损伤均表现 为颅脑损伤,胸腹部广泛的表皮剥脱伴皮下出血,右 侧上下肢的开放性骨折等撞击性损伤,而卢某和陈 某的损伤均表现为颅脑,身体突出部位的闭合性损 伤等摔跌性损伤,因此,李某和彭某的损伤均符合驾 驶员的损伤,卢某和陈某的损伤均符合乘员的损伤. 再者,当两辆相向而行的摩托车发生碰撞时,摩托车 被迫停止,车上人员由于惯性仍要保持运动状态,就 会由于自身速度的原因而向前被抛离车体.发生事 故时,乘员因无固定物的有效支撑而较易抛离车 体_2],亦即驾驶员离摩托车近而乘员则较远.因此, 现场甲车车头左前方1.5m处的李某是该车的驾驶 员,该车车头左前方7.5m处的血迹系乘员卢某所 留;乙车在给甲车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甲车同样大 小的反作用力,故乙车驾乘人员的抛离位置应与甲 车驾乘人员的抛离位置相对应,即乙车车头左前方 ?54? 型蔓堇生箍塑 2.4m处的血迹系驾驶员彭某所留,该车车头左前方 9.5m处的陈某是该车的乘员. 事后经调查证实李某系甲车驾驶员,卢某系甲车 乘员.彭某系乙车驾驶员(见图1). 现场人车位置简图 图1现场人车位置示意简图 北 ? 参考文献: [1]闵建雄.法医损伤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 版社,2001:407—409. [2]黄光照,麻永昌.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一法医病理学分 册[M].北京:中同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342. 收稿日期:2009—09一ll 动态图像序列在交通事故 车速鉴定中的应用 张琳,来剑戈,张雷(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交通事故鉴定中心,北京100O12) 关键词:交通事故;监控录像;车速鉴定;动态图像序列 中图分类号:DF795.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650(2009)06—0054—03 在交通事故鉴定工作中,常需要对事故车辆发 生碰撞前的行驶速度进行计算,从而为认定车辆是 否存在超速违法行为提供依据.行业标准《典型交 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推荐的鉴定方 法有根据车辆碰撞前的滑移距离计算车辆行驶速 度,如根据车辆制动拖印,侧滑印,倒地划痕,轧印, 滚压印等计算;根据车辆塑性变形量与有效碰撞速 度的关系式和动量守恒定理关系式计算车辆碰撞前 的瞬时速度;根据碰撞后人体被抛出的距离,依据能
/
本文档为【摩托车互撞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损伤特点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