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

2017-10-28 13页 doc 250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 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 汉字基因有“横”“竖”“撇”“捺”4种,其基本定义如下: “横”为从左方向右方书写的直线,形状为“一”; “竖”为从上方向下方书写的直线,形状为“丨”; “撇”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的直线或沿顺时针方向书写的弧线,形状为“”“丿”“”; “捺”为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的直线或沿逆时针方向书写的弧线,形状为“”“”“”。 在传统汉字笔画理论中,“横”“竖”“撇”“捺”都是通过这些线段的书写方位来定义的,并没有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书写的说法。 为什么要给“撇”“捺”...
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
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 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 汉字基因有“横”“竖”“撇”“捺”4种,其基本定义如下: “横”为从左方向右方书写的直线,形状为“一”; “竖”为从上方向下方书写的直线,形状为“丨”; “撇”为从左上方向右下方的直线或沿顺时针方向书写的弧线,形状为“”“丿”“”; “捺”为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的直线或沿逆时针方向书写的弧线,形状为“”“”“”。 在传统汉字笔画理论中,“横”“竖”“撇”“捺”都是通过这些线段的书写方位来定义的,并没有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书写的说法。 为什么要给“撇”“捺”的定义增加这么一个条件呢, 原来,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四”字第4画“”很特别,它与“山”字的第二画“”极为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前者在竖与横结合处为一段弯曲的弧线,从竖平滑过渡到横(见左下图),后者在竖与横结合处为拐角,有着明显的转折点(见右下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将“心”字从宋体变成楷体时,突然发现“心”字第二画由竖弯钩“”变成了卧钩“”。由此推理,若将竖弯钩“”尾部的钩去掉,便成了“四”字的第4画“”,而将卧钩“”尾部的钩去掉,便成了捺“”。从逻辑上讲,既然竖弯钩“”等同于捺钩“”,那么,“四”字的第4画竖弯横“”就应等同于捺“”(见下图)。 为什么竖弯横“”会等同于捺“”呢, 关键在于它们的共同属性,因为它们都是弯曲的,而且向同一方向弯曲,即向逆时针方向弯曲,只是弯曲程度不同而已。 若将“八”字中的捺“”的弯曲度增大点,就演变成“心”字中的捺“”;将“心”字中的捺“”的弯曲度再增大点,就演变成“四”中的捺“”;将“四”字中的捺“”的弯曲度再增大点,就演变成“乙”字中的捺“”(见下图)。 如同我们双手握住一根笔直的铁条两端,用力使其中部向左下方弯曲时,就形成了“捺”。而折类似于将几根笔直的铁条直接焊接起来。因此,弯不是折,弯不是指一段折线,而是是指一段弧线,通常是指一段弯曲度较大的弧线。 因此,“”“”“”“”都是捺,它们只是捺的不同形态而已,应当统一命名为“捺”,而不应当将“”命名为“竖弯横”或“竖弯”,将“”命名为“撇弯横”或“撇弯”。因此,“四”字第4画、“西”字第5画、“酉”字第5画、“酋”字第7画应当是捺,而不是折。 由“”“”“”“”所构成的折,在命名时也应当统一使用“捺”。例如,将“朵”字第2画“”命名为“横折弯”是不科学的,应当命名为“横折捺”。 在“”“”“”“”的尾部添上钩,它们就演化为捺钩,捺钩具有4种形态:“”“”“”“”(见下图)。 在传统汉字理论中,将“”命名为“斜钩”,将“”命名为“卧钩”,将“”命名为“竖弯钩”,将“”命名为“撇弯钩”,都是不科学的,应当统一命名为“捺钩”。 国家制定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将“”命名为“捺钩”,以代替俗称“斜钩”,这无疑是科学之举。但是,这一规范并没有将“”也命名为“捺钩”,而是以“竖弯横钩”来代替俗称“竖弯钩”,这一命名似乎更加准确了,却反映出规范制定者并没有意识到“”“”是同一种钩。由此导致这一规范虽然将“”准确地命名为“横折捺钩”,却将“”命名为“横折竖弯横钩”,这一命名不仅冗长,而且不科学。 “撇”和“捺”的弯曲方向是相反的。如同我们双手握住一根笔直的铁条两端,用力使其中部向右上方弯曲时,就形成了“撇”(见下图)。 在“”的尾部添上钩,便演化为撇钩“”。 在传统汉字理论中,将“”命名为“弯钩”,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捺钩“”“”“”“”都是“弯钩”,所不同的仅仅弯曲的方向是相反的。 在国家制定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中,虽然有撇钩,却不是“”,而是“”。“”被命名为“竖弯钩”,这一命名比“弯钩”还不准确,因为撇钩“”的起笔并不是竖,反而是捺钩“”“”的起笔更像竖。 “”和“”的弯曲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形状也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的首尾连线为从左上方到右下方,与撇的书写方位相同,而“”的首尾连线为从上方到下方,与竖的书写方位相同(见下图)。之所以出现如此差别,其原因是前者所占横向空间较大,仅适合独体字;后者所占横向空间较小,适合作偏旁。 若按弯曲方向,“”是沿顺时针方向弯曲的,应归类为“撇钩”;若按首尾连线方位,“”是从上方向下方书写的,应归类为“竖钩”。 那么,“”应当归类为“撇钩”还是归类为“竖钩”呢, 下面看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子”字。在楷体中,“子”字第2画是“”,而在宋体、黑体中,“子”字第2画则是“”(见下图)。 第二种情形是“狗”字。在楷体、宋体、黑体中,“狗”字第2画都是“”。 第一种情形,除了发生在“子”字身上之外,还发生在“予”字、“矛”字身上,第二种情形除了发生在“犭”旁身上之外,还发生在“豕”字、“”旁身上。 在这里,“”和“”发生了混淆。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钩的归类上,而且还发生在点的归类上,关于这一点,后面有专节阐述。 “”究竟是撇钩,还是竖钩呢, 我们认为,应将“”归为撇钩,理由有三: 第一,汉字字体为宋体,在宋体中“犭”“豕”“”中的“”都没有变成“”,说明“”不同于“”。 第二,汉字基因有“横”“竖”“撇”“捺”4种,与此相对应的钩,也应该有“横钩”“竖 钩”“撇钩”“捺钩”4种。若将“”定义为“竖钩”,那么,“撇钩”只剩下“”一种,况且“”的组字次数极少,在常用汉字中根本不会出现。 第三,横、竖都是直线,与此对应的“横钩”“竖钩”的主体部分也是直线;撇、捺是曲线,与此对应的“撇钩”“捺钩”的主体部分也是曲线。“”的主体部分是曲线且弯曲方向与捺相反,理应定义为“撇钩”。 各种捺、捺钩的首尾连线方向都是一致的,都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见下图)。所以,捺只需书写方向就准确地定义。 但是,各种撇、撇钩的首尾连线方向却不一致,“”“丿”是从右上方到左下方,“”是从上方到下方(见下图)。所以,撇除了要从书写方向去定义之外,还要从弯曲方向去定义,这样,撇的定义才是准确的、完整的。 “”命名的不准确、不科学,造成了由“”构成的折命名也不准确、不科学。例如, ”命名为“横折撇折弯竖钩”,令人费解,因为“”《GB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将“ 里面压根儿就没有竖。“”的科学命名应为“横撇撇钩”,这里将多次重复的“折”省略掉,简明扼要地说明它是由“横”“撇”“撇钩”3个汉字基因构成的。 钩也是汉字基因 通过上述,我们知道钩有4种,它们是: 横钩,只有1种形态“”,如“买”字的第1画; 竖钩,只有1种形态“”,如“水”字的第1画; 撇钩,只有2种形态“”“”,如“狗”字的第2画; 捺钩,共有4种形态“”“”“”“”,如“心”字第2画。 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将竖钩“”归为竖,却将横钩“”、撇钩“”、捺钩“”“”“”“”统统归为折。 这一规定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既然将竖钩归为竖,那么,横钩就应归为横,撇钩就应归为撇,捺钩就应归为捺,这才符合逻辑。或者说,既然将横钩、撇钩和捺钩都归为折,那么,竖钩也应归为折,否则就自相矛盾。横钩、竖钩、撇钩和捺钩都是钩,它们应当遵循统一的。 那么,究竟应将钩归为汉字基因,还是归为折呢, 首先,钩具有折的特性。因为横钩还可分解为横和撇点,竖钩还可分解为竖和捺点,撇钩还可分解为撇和捺点,捺钩还可分解为捺和竖点(见下图)。 不过,这里的捺点是从右下方向左上方书写的,与捺的书写方向相反;这里的竖点是从下方向上方书写的,与竖的书写方向相反。这些点还是汉字基因吗,如果它们是汉字基因的话,那么,为什么它们的书写方向却是相反的呢,如果它们不是汉字基因的话,那么,它们又会是什么样的符号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追根溯源,通过观察研究从古汉字到现代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来找寻钩点所代的意义。 我们发现,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汉字是没有钩的,但存在着大量的曲线,尤其是弧线,这些曲线已经演变为现代汉字的横钩、竖钩、撇钩、捺钩。 横钩的意义 以“党”字为例,“党”字是由“尚”和“儿”两个汉字构成的。在这里,“尚”字中的“”变形为“”,其中左侧的竖“丨”变形为竖点“”,右侧的竖钩“”变形为撇点“”。由此推论,横钩尾部的撇点“”所代表的是竖钩“”(见下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篆体中却是一段弧线(见下图)。 竖钩的意义 以“打”字为例。下图左侧为“打”字的隶书,右侧为“打”字的宋体。通过对比发现,宋体“打”字中两个竖钩尾部的捺点,在隶书体中却是一段沿顺时针方向弯曲的弧线。 撇钩的意义 以“狼”字为例。下图左侧为“狼”字的黑体,右侧为“狼”字的宋体。通过对比发现,宋体“狼”字中撇钩尾部的捺点,在黑体中却是一段沿顺时针方向弯曲的弧线。 捺钩的意义 以“儿”字为例。下图左侧为“儿”字的黑体,右侧为“儿”字的宋体。通过对比发现,宋体“儿”字中捺钩尾部的竖点,在黑体中却是一段沿逆时针方向弯曲的弧线。 上述分析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横钩”“竖钩”“撇钩”“捺钩”所代表的都是一条线,一条没有转折点的弧线。所以,将“横钩”“竖钩”“撇钩”“捺钩”归为折的做法,缺乏理据支持,就是说,钩不能再拆分了,它们都是汉字基因。 之所以汉字发展到楷书以后,以钩来代替一段弧线,可能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适应毛笔书写汉字的特点。使用毛笔书写汉字,画直线或斜线比较容易,画弧线或圆比较困难,所以,汉字由隶书演化为楷书后,汉字中的弧线大都变为了直线,即使写撇捺时还有些弯曲,其弯曲度也比较小。这时以转折的短直线收笔来象征性地表示弧线,以示与直线的区别。 第二,适应汉字结构紧凑的需要。以钩来代替一段弧线,能够让汉字笔画更细,占用空间更小,使得汉字结构更加紧凑,辨识度更高,书写效率更高。您不妨试验一下,若将5号汉字从宋体变为隶书,您还能够一眼就辨识得清楚这些汉字吗, 既然撇钩所代表的是一段沿顺时针方向弯曲的弧线,符合汉字基因“撇”的第二个定义,所以,撇钩是汉字基因,应归为撇;捺钩所代表的是一段沿逆时针方向弯曲的弧线,符合汉字基因“捺”的第二个定义,所以,捺钩是汉字基因,应归为捺。 同理,竖钩应归为竖,横钩应归为横。 由此得出结论: 汉字基因“横”包括横笔和横钩; 汉字基因“竖”包括竖笔和竖钩; 汉字基因“撇”包括撇笔和撇钩; 汉字基因“捺”包括捺笔和捺钩。 虽然钩不能归为折,但钩多多少少具有一些折的属性。例如,横钩所代表的就是一段折线。客观地讲,钩具有汉字基因和折的双重属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横钩完全等同于横,将竖钩完全等同于竖,将撇钩完全等同于撇,将捺钩完全等同于捺。 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将提归为横,将点归为捺。前者归类是科学的,这一问题将在下面谈到。后者归类就不那么科学了。 汉字中的点有4种,分别是横点、竖点、撇点、捺点。 横点 出现在雪字头“”中,其宋体横点、黑体横点表现为短横,其楷体横点表现为从左方向右方书写的点(见下图)。 竖点 出现在宝盖“宀”中,其黑体竖点表现为短竖,其宋体竖点、楷体竖点表现为从上方向下方书写的点(见下图)。 撇点 出现在“心”字中,其黑体撇点表现为短撇,其宋体撇点、楷体撇点表现为从右上方向 左下方书写的点(见下图)。 捺点 出现在“不”字中,其黑体捺点表现为短捺,其楷体捺点、宋体捺点表现为从左上方向 右下方书写的点(见下图)。 可见,横点、竖点、撇点、捺点就是汉字基因。 其中: 横点本质上是一种短横,其书写方向是从左方到右方,应归为汉字基因“横”; 竖点本质上是一种短竖,其书写方向是从上方到下方,应归为汉字基因“竖”; 撇点本质上是一种短撇,其书写方向是从右上方到左下方,应归为汉字基因“撇”; 捺点本质上是一种短捺,其书写方向是从左上方到右下方,应归为汉字基因“捺”。 由此得出结论: 汉字基因“横”包括横笔、横点和横钩; 汉字基因“竖”包括竖笔、竖点和竖钩; 汉字基因“撇”包括撇笔、撇点和撇钩; 汉字基因“捺”包括捺笔、捺点和捺钩。 这说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将横点、竖点、撇点、捺点统统称为点,统统归为捺的做法, 不是很科学的。当然,这样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一,在这4种点中,捺点的组字次数最多,出现频率最高。 第二,横点和捺点、竖点和撇点很相似,书写方位差别不大,精确区分的难度较大。
/
本文档为【我们是如何定义汉字基因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