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

2017-09-02 15页 doc 3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doc】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 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 的几种观点 2O09年7月 第13卷第4期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malofYangzhouUniversity(HumaJ1mes&S0cia1Sciences) Ju1.2OO9 Vo1.13N0.4 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 —— 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 王勇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浙江杭州3lOO12) 摘要:唐代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可谓众所周知;渡海期间饱受千辛万苦的经历,...
【doc】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
【doc】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 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 的几种观点 2O09年7月 第13卷第4期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malofYangzhouUniversity(HumaJ1mes&S0cia1Sciences) Ju1.2OO9 Vo1.13N0.4 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 —— 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 王勇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浙江杭州3lOO12) 摘要:唐代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可谓众所周知;渡海期间饱受千辛万苦的经历,大概也为世人熟 知.然而,有关鉴真远赴日本的真实动机,国内学者很少有人论述,国外学者提出的观点则难以令人首肯. 日本学者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立足于日本史而倡导的"留学僧怂恿说"和"圣德太子敬慕说",着 眼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而臆造出的"鉴真间谍说"以及"鉴真亡命说"等,应对此进行剖析和批 判,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学者独立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鉴真东渡;遣唐使;圣德太子;《唐大和上东征传》;《延历僧录》 中图分类号:K242;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7—703O(2Oo9)O4一O043—06 一 ,引言 8世纪中叶,扬州僧侣鉴真携徒先后六次东 渡,最终于天宝十二载(753)突破"地狱之门"? 到达日本.在前后约12年问,支撑他们完成这古 今中外史无前例的艰苦旅行的,无疑是一种坚定 的信念.但这一代价也极为惨烈,《唐大和上东征 传》这样描述: 大和上从天宝二栽,始为传戒,五度装 束,渡海艰辛.虽被漂回,本愿不退.至第 六度过日本.三十六人总无常去,退心道格 二百余人.唯有大和上,学问僧普照,天台 僧思托,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遂果本愿, 来传圣戒.[] 如果仔细品味上述记载,可以发现鉴真东渡非同 寻常.当初(742年)荣睿等从长安南下扬州, 面谒鉴真发出邀请时,众弟子竞无一回应,此已 隐约显露"异常"之端倪;?一旦开始渡海,先后 有36人失去宝贵生命,最终到达日本只有24人, 死亡率之高,令人惊诧;更为令人惊讶的是,航 海过程中有2O0多人打退堂鼓(思托撰《延历僧 录?普照传》,记载"退心二百八十余"),意味着 收稿日期:20o9一O2—2O 作者简介:王勇(1956一),男,浙江平湖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 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日本文化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 ?日本第一批遣唐使于贞观五年(631)抵达长安,唐太宗"矜其道远,劫所司无令岁 贡",翌年派新州刺史高表 仁赴日宣抚.高表仁一路艰辛,浮海数月方至,回国后谈虎色变地描述渡海经历:"路 经地狱之门,亲见其上气 色葱郁,有烟火之状,若炉锤号叫之声.行者闻之,莫不危惧."(《册府元龟》卷662). 在航海经验匮乏,造 船技术落后的古代,中日之间的航道事故频发,被称作"地狱之门". ?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荣睿发出邀请后,鉴真问众弟子:"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 国传法者乎?"然而"时众默 然,一无对者",良久大弟子祥彦说明缘由,强调航海危险,人生难得:"彼国大远,性命 难存;沧海淼漫,百 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这一席话大概代表当时唐人的" 常识". ? 43? 在鉴真的东渡活动中,高达90以上的人中途退 出.即使仅从上述几点来看,鉴真对东渡之"异常" 执着,不可以常人常理来论之.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鉴真产生如此坚定 的信念,不屈服于任何自然威胁和人为阻碍,最后 成就东渡日本壮举的呢?关于鉴真东渡日本的动 机,小野胜年是较早予以关注的日本学者,他着眼 于鉴真在唐的地位,对鉴真不顾危险,选择各种冒 险的方法东渡的原因,作出如下几种推测: 第一,鉴真被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充满激情 的游说所感动,又因后辈道塔已先期应邀赴日而深 受鼓舞.此外,荣睿背后有政界权贵舍人亲王和佛 教长老元兴寺隆尊的支持,也令鉴真对赴日传教满 怀期待. 第二,日本着名政治家圣德太子不遗余力地在 日本兴隆佛法,并努力推动实现政教合一的国家体 制.这种精神历经百年而生生不息,因此深深打动 了鉴真.论述圣德太子与鉴真东渡的结合点,主要 依据的是《唐大和上东征传》所载荣睿与鉴真的对 话(涉及圣德太子"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的预 言). 第三,对鉴真来说,当时的日本乃律宗尚未普 及之地,具有传戒授律的巨大空间.此外,在长期 同甘共苦的渡航过程中,通过身边的日本僧侣加深 了对日本的了解,这也是鉴真锲而不舍坚持初衷的 原因之一.其中"对日本的了解",就是遣唐使以及 留学僧带来的日本各地造寺建塔安置《金光明经》, 京师造卢舍那大佛等圣武天皇的政治活动和宗教 政策等消息. 第四,小野先生也注意到中国国内的情势,指 出当时处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将要 发生巨变——即"安史之乱"的前夜,鉴真东渡可以 说是与"旧世界"即祖国诀别,为开创"新世界"而远 赴日本.[.] 关于小野先生提示的上述几个,即道培先 行赴日对鉴真产生了多大影响?鉴真是否看重舍 人亲王和隆尊的存在?鉴真"对日本的了解"究竟 有多深刻?鉴真是否真的与"旧世界"诀别而离弃 祖国?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分析论 考,不能仅仅停留于主观臆说之上. 二,"留学僧怂恿说" 鉴真曾经被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充满热忱的 邀请所感动,这是毋容置疑的,否则他不会在弟子 ? 44? 们沉默不语的时刻,自告奋勇答应东渡弘法;而且 鉴真对荣睿的死"哀恸悲切",也证明他们感情颇 深.但上述感情与鉴真东渡动机,或许有某些关 联,但不可等同视之. 实际上,鉴真随从中退却的2O0多人,也包括 几名日本僧人在内.第一次东渡时有日本僧人玄 朗,玄法,普照,荣睿4人相随,因遭高丽国(疑为渤 海国)僧如海诬告,第一次东渡出海前即受阻,玄朗 和玄法随即脱离团队,此后去向不明.剩下两人虽 然继续跟随鉴真,但荣睿在第五次航行中不幸去 世,最后一位普照打消回国念头,离开鉴真独自去 了明州(今浙江宁波).因此,在鉴真决定第六次东 渡时,他身边已经没有一名日本僧人相随了. 假设1O年前,鉴真为荣睿等的恳请所感动,因 此决定东渡的话,那么第二次东渡时已有半数日本 僧人退出,鉴真的赴日热情多少会冷却下来;第五 次航行中,担任聘师使命的主要人物荣睿去世,鉴 真东渡日本的热情也许会更加低落;当最后一名日 本僧普照也脱离团队时,鉴真的热情应该完全消失 了.因此,留学僧的热情支撑鉴真东渡的说法,是 根本不能成立的. 与此相关,部分学者认为,遣唐大使藤原清河 南下扬州,特意到延光寺恳请鉴真东渡,是为鉴真 决定第六次东渡的直接原因.这一观点看似有一 定道理,但如果细心阅读《唐大和上东征传》的后续 记载,便不会囫囵吞枣地予以全盘接受. 天宝十载(751),鉴真一行从漂流地海南岛,迂 回曲折,历经艰辛,回到扬州.翌年(752)遣唐使一 行至明州,在阿育王寺与日本僧普照会面,似乎了 解到鉴真东渡之事.天宝十二载(753)完成使命的 大使一行从长安南下,至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劝 说鉴真东渡日本.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藤原 清河先通报公开聘请失败的消息,然后予以邀请: 弟子等先录大和上尊名,并持律弟子五 僧,已奏闻主上,向日本传戒.主上要令将道 士去.日本君王先不崇道士法,便奏留春桃原 等四人,令住学道士法.为此,大和上各亦奏 退.愿大和上自作方便,弟子等自有载国信物 船四舶,行装具足,去亦无难.L1 虽然这种邀请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但鉴真决意第 六次东渡.再次东渡的消息很快传开,当鉴真从延 光寺返回到龙兴寺,发觉官府已经加强戒备.后来 幸得信徒帮助,他才得以从龙兴寺脱身,赶赴苏州 黄泗浦,欲搭乘在那里候风待发的遣唐使船.如果 认为事遂人愿,中日合作将功德圆满,那就错了. 事实上,鉴真赴日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在由4艘 船组成的遣唐使船队即将出航之前,大使藤原清河 突然把各船的负责人召集起来,召开紧急会议,通 报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 方今广陵郡觉知和上向日本国,将欲搜 舟.若被搜得,为使有殃.又风被漂还着唐 界,不免罪恶.L1 这大概是遣唐大使惧怕承担连带责任,因而违背此 前在扬州延光寺对鉴真许下的诺言.于是,谢绝弟 子们的恳切挽留,不顾同门的屡屡反对,打破国禁 偷渡出海的鉴真一行,不得不离开已经分乘的各 船,他们自断后路而又失前途,其沮丧无助之状可 以想象. 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吕见此情状,实在于心不 忍,遂私自把鉴真一行收容到自己的船上.因此, 鉴真的东渡无论是对唐政府来说,还是对遣唐使来 说,都属于密航偷渡.如果仅仅是日本方面的恳请 诚聘支撑鉴真东渡的话,那么鉴真大概就此放弃赴 日.但即使被日本遣唐使抛弃,鉴真也没有放弃东 渡.因此支撑这一决心的因素,必须从遣唐使和留 学僧之外来寻找. 三,"圣德太子敬慕说" 既然"留学僧怂恿说"缺乏说服力,让我们来剖 析小野胜年提到的第二种可能,即以荣睿与鉴真的 对话为依据,认为鉴真对圣德太子怀有的崇敬和景 仰,是其不畏艰险东渡弘法的原动力.事实果真如 此吗?《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所载荣睿与鉴真的对 话如下: 荣睿,普照师至大明寺,顶礼大和上足下, 具述本意日:"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 而无传法人.日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日:'二百 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钟此运,愿和上东游 兴化."大和上答日:"昔闻南岳思禅师迁化之 后,托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又闻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 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日:'山川异 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 量.诚是佛法兴隆有缘之国也."-1] 荣睿,普照的恳请,包含三个主要内容:(1)日本无 传法高僧;(2)圣德太子的预言;(3)恳请鉴真东渡. 鉴真的回答中也包含三项内容:(1)慧思的倭国转 世传说;(2)长屋王的袈裟偈句;(3)对日本的评价. 福井康顺先生把鉴真的回答视为表明对圣德 太子的敬慕,亦即昭示其赴日动机的重要证据,主张鉴真赴日的动机源于把圣德太子视为南岳慧思 大师的后身.?福井康顺等提倡的"圣德太子敬慕 说"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因而广为流传. 事实上,把鉴真与圣德太子链接起来,并不是 近现代史学家的创见,平安时代的日本天台宗僧侣 们,早已开始宣扬倡导.最澄在其所着的《注金刚 镡论序》中,明言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与慧思(南 岳),鉴真,圣德太子具有渊源关系: 今斯法性宗,龙猛苗裔,南岳子孙也.性 相圆融,理事具足.觉者明师,禅者心镜.伏 愿远仰上宫太子,近凭过海和上,建立此宗,报 谢彼德.我国佛弟子,谁忘二圣恩者哉?[3] 继承最澄法系的圆仁,于承和十四年(847)自 唐归国,他在递呈朝廷的上表文中说,慧思托生的 圣德太子派遣隋使从中国取回慧思的遗物《法华 经》,并亲自制作"三经义疏"(《法华经》,《维摩经》, 《胜童经》三种佛经的注疏)宣讲,在日本弘扬大乘 佛教;迨及鉴真东渡,天台宗始传日本: 伏寻天台宗传本朝之元始,南岳思大禅师 后身圣德王子,以不世之德降生此国,遣使于 西邻而取经,自制章疏而讲赞.黎庶于兹,始 闻佛法.其后唐鉴真等远慕圣化,将天台法门 而来朝.[] 最澄,圆仁的上述论说,乃是日本天台宗对鉴真东 渡动机作出的阐释,亦即"圣德太子敬慕说"的根源 所在.事实上,"圣德太子敬慕说"的唯一依据是荣 睿和鉴真二人的对话,只不过鉴真回答中的"倭国 王子",被偷梁换柱成了圣德太子. 《扶桑略记》卷3,敏达天皇六年(577)6月22 日条,在记载南岳慧思入寂之后,还有如下的内容: 鉴真和尚云:闻南岳思禅师迁化之后,托 生倭国王子,兴隆佛法,济度众生.倭国王子 者,圣德太子也.L4j3 文中把"倭国王子"比拟为圣德太子,显然有些牵 ?福井康顺在论文《鉴真和上东渡动机及其传戒》(载安藤更生编《鉴真圆寂一 二oO年纪念》,[日]春秋社1963年版) 中,针对学界出现的"思托捏造说",宣称"为鉴真和上,亦为唐僧思托而颇感痛愤", 因而"在鉴真和上远忌之际,彰 显其渡海动机",列举出五大理由,进行犀利的批驳. ? 45? 强.唯一自始至终跟随鉴真东渡的唐僧思托,所着 《大唐鉴真传》?在记载荣睿述说圣德太子的预言 之后,紧接着用如下一段话来说明日本方面的佛教 状况: 又舍人亲王广学内典,兼博览经史,敬爱 佛法,慈爱人民.每烯求传戒师僧来至此 土.[] 对鉴真来说,传说中的圣德太子,应该不如同时代 的舍人亲王(676,735)更具亲近感.但是笔者以 为,与荣睿相见时,鉴真意识中的"倭国王子",既不 是圣德太子也不是舍人亲王,而是赠给中国僧侣千 件袈裟的长屋王子,这从鉴真的回答即可清晰明 了. 由此来看,荣睿宣扬的圣德太子事迹即使让鉴 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加强了鉴真对日本佛教 界的憧憬,但决不会是鉴真决意东渡的直接动机. 四,"鉴真间谍说" 如上所述,"圣德太子敬慕说"把鉴真和圣德太 子联系在一起,起源于日本天台宗的始祖信仰,并 无令人信服的史料根据.福井康顺极力推论此说 的背景,多少是为了对抗流行一时的"思托捏造 说",这一点不容忽视. 例如,着名史学家过善之助在《关于圣德太子 为慧思后身说的几点疑问》(载《历史地理》第348 号,1929年)一文中,把《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荣睿 所说的圣德太子预言,判定为思托的恣意捏造,认 为鉴真赴日前根本不知道圣德太子其人其事.也 就是说,广为学者引用的鉴真与荣睿的问答,被看 作是唐僧思托的伪造. 过善之助的"思托捏造说",被一部分门生继承 发扬,甚至有人把思托视为撒谎者,进一步成为了 衍生"鉴真间谍说"的温床.倡导"鉴真间谍说"的 铃木治教授在其着《白村江》中,对"思托捏造说"作 了如下评价: 据《东征传》载,圣德太子是中国广东省衡 山慧思禅师的转世,而鉴真和尚立志渡海赴 日是因为仰慕圣德太子的遗德.但是"转世 说"实际上是思托编造出来的,在他以前即8 世纪以前,日本并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迁善之 助博士的研究表明,"转世说"自不用说,《东征 传》本身也不足信凭.[]". 《白村江》全书包括序言在内分为15章,虽以 描述从663年白村江战败到894年遣唐使废止的 231年间的历史为主,但可以说,全书的论述聚焦 于把唐朝作为颠覆日本并使之发生动荡的"幕后黑 手"这一点上.该书充斥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情 节,徒具学术书籍的外表,其实缺乏最基本的学术 常识.且以书中涉及鉴真的记述为例,来看看作者 倡导的离奇古怪的"新说".首先,铃木治把《唐大 和上东征传》所载荣睿邀请鉴真东渡的事实,从以 下三方面予以否定: (1)如此重大的事情,应该托付给遣唐使 才对,一介僧侣不应该有如此权限. (2)律师道蝽和婆罗门僧正已经乘坐完成 使命归国的遣唐船赴日,荣睿不可能再次聘请 戒师. (3)如果荣睿被赋予招聘高僧的重任,天 平八年入唐后居然十年时间无所作为,到了 天宝元年才履行使命,这也不太合情理.[.j181 《东大寺要录》列举的招请戒师的发起人是舍 人亲王和高僧隆尊.铃木治认为不管列举多少权 贵高僧的名字,日本主动招聘鉴真之类的事情,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从而予以全盘否认.在此基础 上,铃木治开始自己独特的推导:"鉴真赴日之目 的,无论思托如何隐瞒,明显地出于唐朝政府的指 派.''[6]1 既然鉴真是位不速之客,那么唐朝处心积虑派 遣他东渡日本,究竟怀有什么居心,肩负何种使命 呢?铃木治充分发挥想象力,继续演绎他的故事: 大概唐朝是为了严密监视我国情势,本打 算派遣大量的间谍前来作乱.但唐朝到了玄 宗治世,由于各地的节度使专横跋扈,中央政 府对地方的管制趋于松弛,结果造成"藩镇之 乱",安禄山之乱迫在眉睫,实在是没有多余的 精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唐朝为了有效监视 我国,欲利用佛教控制日本的寺院和僧侣,遂 令距遣唐使必经的扬子江河口很近的扬州延 ?《宋高僧传》(《唐扬州大云寺鉴真传》)云"僧思托着《东征传》详述焉";又据 日本文献《招提千岁传记》,思托所撰《东 征传》为"广传",淡海三船所撰《东征传》称"略传".思托的《东征传》据诸书所 引逸文,全称为《大唐传戒师僧名记 大和上鉴真传》,本文为行文方便略作《大唐鉴真传》. ?衡山当在湖南省,铃木治误作"广东省". ? 46? 光寺的鉴真律师,搭上归国的遣唐船而潜入日 本.[6]1 按照铃木治的说法,鉴真是唐朝派出监视日本的间 谍.由于此说把以前蓄积的鉴真研究从根本上予 以推翻,所以为了使之得以立足,必须对鉴真有关 的一切事件进行重新解释.关于唐朝派遣鉴真赴 日的契机,铃木治用日本和新罗在唐争夺席次事 件?予以说明.也就是说,这一事件不仅仅引起了 新罗对日本的仇恨,也唤醒了唐朝对日本的戒心. 其结果是唐朝扣留了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大使作为 人质,同时派遣鉴真等人前往日本刺探情报. 但据《唐大和上东征传》的记载,前后五次渡航 失败后,鉴真乘坐大伴古麻吕的第二船偷渡日本; 大使藤原清河的第一船至阿儿奈波岛(今冲绳岛) 后,才遇逆风漂流到鹱州(今越南荣市).因此,唐 朝派遣与鉴真偷渡,藤原清河大使被扣留与第一船 到达冲绳等,存在很大的矛盾.换言之,既然是唐 朝派遣,鉴真就不必偷渡出海;如果大使藤原清河 被唐朝扣留,怎能允许他乘船抵达冲绳岛? 铃木治把这些事实视为"《东征传》设下的圈 套",认为"鉴真赴日出于他自发的愿望与日本方面 的招聘,这是思托为了掩盖唐朝的派遣使命而捏造 出来的,完全不足信凭",于是逐一进行反驳.亦 即,鉴真12年间六次东渡云云,犹如"白发三千 丈",只能用来哄骗小孩;正因为有唐王朝在背后支 撑,虽然第一次航行失败,但第:二次就成功了;鉴真 从乘坐第一船换乘到第二船,是为了把鉴真送到日 本,把藤原大使扣留中国的"谋略",唐朝甚至把第 一 船漂流到冲绳岛也计算在内;更有甚者,铃木治 把鉴真盲目也视为不可思议的捏造,肩负间谍重任 的鉴真以佛教来牵制政治,受到了众人的蔑视,于 是通过其弟子思托捏造出"天涯孤独盲目圣僧"的 形象,以博得世人的同情. 大略通读一下铃木治的着作,就可以发现,诸 如汉文史料的误读,文献的"断章取义"等错误比比 皆是,本文限于篇幅不及一一批驳,以上仅介绍了 有关鉴真的"新说"而已.顺便提一下,铃木治毕业 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美术史专业,修完博士研究生课 程后,就职于东京日日新闻社,撰写这本书的时候 是天理大学的教授. 五,"鉴真亡命说" 小野胜年考察鉴真东渡动机时,也把研究视野 扩展到了中国方面.他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社 会,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也 就是"安史之乱"的前夜,对已经放弃"旧世界"的鉴 真来说,无疑是看到了新世界的光明. 按照小野胜年的推断,人们很可能会误导出以 下结论:鉴真已经预见到"安史之乱"将要发生,把 逐渐衰败的祖国视为"旧世界"而背弃,要到日本去 寻求新生而执着东渡.类似这样的见解,在有关论 述鉴真东渡动机的着作和论文中经常可以见到. 举例来说,自称凝视鉴真的画像,感受其活生生的 呼吸,怀抱深深敬仰之情的丹青高手东山魁夷,曾 经颇感疑惑地提问:鉴真作为一名拥有高度文化素 养,深受世人尊敬的唐朝高僧,为何要决意赴日? 不管经历多么深重的挫折和艰难困苦,仍不改自己的初衷呢?他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给出如下答案: 当时的唐朝社会,鼎盛时期已经过去, 社会也呈现出了糜烂及颓废的景况.……以 长安,洛阳为首,大小都市极尽繁荣,"一城 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衰败的景 象被享乐和消费的表面风潮所遮掩.但从鉴 真和尚的性格来看,这些应该不是唐朝的魅 力.不,鉴真对此应当感到绝望.在这个关 口,作为新兴佛教国家的日本出面招请鉴真 东渡.对他而言,这个邀请无疑预示着开启 新生而充满无穷魅力.L7J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史思明挑起叛 乱,史称"安史之乱".以此为标志,大唐帝国由 盛及衰.但是,如果说鉴真在此前13年就已经预 测"安史之乱"发生而接受荣睿的邀请,笔者无 论如何也不能苟同.与这种"唐朝衰弱论"相比, 更离谱的是"鉴真亡命说".一部分日本学者认为, 鉴真预测到中国将要发生大乱,于是携带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的字帖等稀世珍宝,逃亡日本避难. ?即所谓的''争长"事件,发生于天宝十二载(753).《续日本纪》卷19,天平胜宝六年 (754)正月三十日条, 载有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吕的回国报告:"大唐天宝十二载,岁在癸巳正月朔癸卯,百 官诸蕃朝贺,天子于蓬莱宫 含元殿受朝.是日,以我次西畔第二,吐蕃下,以新罗使次东畔第一,大食国上.古麻吕 论日:'自古至今,新 罗之朝贡大日本国久矣.而今列东畔上,我反在其下,义不合得.'时将军吴怀实见知 古麻吕不肯色,即引新罗 使次西畔第二,吐蕃下,以日本使次东畔第一,大食国上." ? 47? 小野胜年博士认为,这些说法漏洞百出且"牵强 附会",是缺乏证据的"武断解释",因而"不可 草率相信".? 在此,笔者关注的是,当时唐朝的普通中国 人对于乘船到海外(尤其远赴日本)是如何考虑 的.实际上,藤原清河一行去拜见玄宗皇帝时, 除了鉴真,他们还曾极力邀请一位儒学家.他的 名字叫萧颖士,是唐代一流的文人.关于邀请萧 颖士的记载很少,而且相关记载还存在矛盾.据 《全唐文》卷359,萧颖士的弟子刘太真在《送萧 颖士赴东府序》中这样写到:"顷东倭之人,逾海 来宾,举其国俗,愿师于夫子.非敢私请,表闻 于天子.夫子辞以疾,而不之从也."可信度当属 最高. "即日 由此可知,萧颖士受到了来自"东倭 本@的邀请,但他却以生病为由拒绝了.虽然日 本要迎他为国师,但他却称病婉拒,甘做唐朝东 府(洛阳)的微官.如果说萧颖士看透了唐朝的 衰落,对前途产生绝望情绪的话,或许会趁着这 个好机会逃亡到日本去吧. 如果细致研读鉴真的传记,就会发现鉴真非 但没有丝毫"绝望"情绪,而且还处处散发出盛 唐时期人们所特有的大唐气度.鉴真对于荣睿邀 请的答复,《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所载的内容如上 所述,《大唐鉴真传》中有关此事的记载稍有不同 —— 鉴真没有提到慧思转世传说,而引用了智者 ,我所遗文墨,感传于 大师的预言:"三百年后 世."继而发出感慨:"大师无常,洎二百年.而 今大唐国家道俗总大兴隆,圣人言语,未曾相 违.''[] 从"而今大唐国家道俗总大兴隆"的措辞中, 可以看出鉴真对祖国满怀自豪,对大唐充满赞赏. 由此推论,鉴真东渡日本并非是看透了"旧世界" 的衰落,而产生"亡命"日本的绝望念头.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鉴真渡日的动机,立足于日 本史而倡导的"留学僧怂恿说"和"圣德太子敬 慕说",着眼于中国的政治形势和社会背景而臆造 出"鉴真间谍说"和"鉴真亡命说"等,均属偏 颇之见,未能真正揭开鉴真东渡之谜. 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剖析批驳,同时注意 到道教与佛教的势力消长,舍利信仰和转世渴求 的内心世界,与鉴真东渡动机关系极为密切,唯 文章篇幅已经过长,留待其他机会再呈陋见. 附记:本稿原系拙着《鉴真和上新传》([日] 农山渔村文化协会,20O2年)第四章"鉴真东渡 动机诸说"之部分内容,葛继勇博士将其翻译成 中文,笔者在此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删减, 兹记之,谨表谢意兼明文责. 参考文献: [1]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M]//宁乐遗文:.东 京:东京堂,l962:895—9O8. [2]小野胜年.鉴真及其周边[M]//行基与鉴真.东京:吉 川弘文馆,1983:3O2—323. [3]最澄.注金刚踔论序[M]//大日本佛教全书:第125册. 东京:名着普及会,1979:258. [4]僧皇圆.扶桑略记[M].东京:吉川弘文馆,l999. [5]汪向荣.唐大和上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2OOO: 1O5. [6]铃木治.白村江[M].东京:学生社,1975. [7]东山魁夷.唐招提寺之路[M].东京:新潮社,1977:19. (责任编辑子清) ?对于部分日本学者所持的这种观点,小野胜年在《鉴真传及其周边》(收入《日 本绘卷大成l6东征传绘卷》, [日]中央公论社,第93页)中予以批驳. ?刘太真《送萧颖士赴东府序》中的"东倭",《新唐书》作"日本",《旧唐书》作" 新罗",围绕招聘国学界 尚存分歧,笔者认为刘太真系萧颖士弟子,且《送萧颖士赴东府序》记载亲历之事, 故持"东倭"即日本的 观点 ? 48?
/
本文档为【【doc】鉴真东渡动机诸说批判——剖析日本学者的几种观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