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料]诸子简介 云霄将军山黉舍2013届卒业班九年级语文组2

2017-12-27 14页 doc 31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料]诸子简介 云霄将军山黉舍2013届卒业班九年级语文组2[资料]诸子简介 云霄将军山黉舍2013届卒业班九年级语文组2 云霄将军山学校2013届毕业班文言文学习材料 班级 姓名 座号 庄子、列子、韩非子、老子、孔子简介、语录及相关寓言故事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
[资料]诸子简介 云霄将军山黉舍2013届卒业班九年级语文组2
[资料]诸子简介 云霄将军山黉舍2013届卒业班九年级语文组2 云霄将军山学校2013届毕业班文言文学习材料 班级 姓名 座号 庄子、列子、韩非子、老子、孔子简介、语录及相关寓言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安徽蒙城县)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1]他的学说涵盖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语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夏虫不可以语冰者(对于只在春夏两季活着的虫子不必讲冬天的事,意思是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8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对于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对它讲大海的广阔,意思同第7句: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庄子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莫逆之交——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为神奇——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无所不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螳臂挡车——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还有诸如,东施效颦、庖丁解牛、匠石运斤、邯郸学步、屠龙之技、老汉粘蝉、鲁侯养鸟、惠子相梁、井底之蛙、庄惠濠梁之辩,等等。 列子 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春秋时期郑人,道家学派的先驱者,人称列子,主张贵虚。 列御寇于《史记》无传,其名散见于《庄子》、《管子》、《晏子》、《墨子》、《韩非子》、《尸子》、《吕氏春秋》[2]等书。列御寇成名于《列子》一书,有章以其名为章名,主旨在于宣扬不可炫智于外而应养神于心,达到“天而不入”顺从自然,达到无用之用的境界。 列子是郑国人,先于庄子,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壶子对列子说:“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宣和年间封为“冲虚观妙真君”。 《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郑人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歧路亡羊”等。 唐代时,《冲虚真经》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一般人认为《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已经怀疑此书的来源,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首先认定《列子》是伪书,现存的《列子》已经不是原著,而是晋人凑杂道家的思想而写成的,叶大庆、钱大昕、姚鼐、钮树玉、章炳麟等人都以为此书为伪。 列子 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3、“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4、“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5、“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列子中的寓言故事 1、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时的一名神射手。他只要张弓射箭,飞鸟就会应声落下,走兽也会应声倒地。他的弟子名叫飞卫。飞卫虚心地向甘蝇学习,他的技术超过了老师。 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又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都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剌着他的眼睛了,他也一眨不眨。 他把自己的收获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才行。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很清清楚楚,到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回到家,捉了一个虱子,用牛尾巴拴着,吊在窗口上,每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虱子。十多天后,虱子在他眼中惭惭变得大了起来;三年以后,竟变得像车轮一般大小。扭头再看其他的东西,都跟山丘一样巨大。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搭上朔冬蓬杆制成的箭,对准虱子射去,箭头贯穿了虱子的心脏,而牛尾还好端端地悬在空中。 纪昌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好,你学成功了~” 寓意:要掌握过硬的本领,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急于求成,害怕吃苦,是不会成功的。 原文: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 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2、列子学射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够射中目标了。他高兴地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射中目标吗,” 列子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关尹子说:“这样看来,你还没有学好啊~” 列子回去又认认真真地了三年,再次来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问:“你现在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射中目标了吗,” 列子回答说:“知道了。” 关尹子点点头说:“行了,你已经学成功了。这其中的道理,你要永远记住。不仅射箭要这样,而且治理国家、为人处世都应该这样。” 寓意: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原文: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3、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对人不要随便怀疑。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 此外还有,薛谭学讴、歧路亡羊、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等等。 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杰出的思想家和法家的集大成者。《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 子的学生。韩非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针对当时韩国日益危弱的情况,他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总结春秋以来各个诸侯国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以斥时弊。他的著作传至秦国,秦王政读后,十分钦佩。公元前233年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他的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的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 名言 1.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 洞) 4(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 8( 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受到蒙蔽了)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韩非子》寓言故事 1、智子疑邻 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宋国有个富翁,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 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它告诫人们:在给人提正确的意见时,要考虑自己与听者的关系,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听意见只应听取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主旨: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说不定害了自己。从邻居家的老人这方面,告诉我们给别人提意见,要尽量用能让别人欣然接受的方式。 同样的事但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却不同对待,这是不正确的。做人做事要公平,实事求是。 2、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自相矛盾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还有诸如,“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一说今河南鹿邑,另说安徽涡阳) 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此外,《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先世为宋国贵族,三岁丧父,家道中落。自幼喜好祭祀礼仪,长大善于射箭御车。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三十岁时,孔子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鲁国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三十五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受到齐景公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作罢。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五十一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五十二岁时被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同年,受季孙斯委托,摄行相事,随鲁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使定公免遭劫持,迫使齐国归还侵占的鲁国三城。五十四岁时,为消除家臣叛乱的据点、削弱卿大夫实力,孔子提出“堕三都”主张,但受到孟孙氏家臣抵制而半途而废。后鲁国君臣沉迷于齐馈的女乐,令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曾到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历经十四年,提出了很多政治见解,终未得到重用。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返鲁,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相传其弟子超过3000人,并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他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孔子被后世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孔教也成为中国人所谓的三教之一,另两者即为佛教与道教。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并提倡圣人君子之道。他重视个人的行为。在所有伟大的先贤当中,孔子是最具有关注公众精神的人物。他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为了实现理想中的世界,力图说服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孔子提倡每个人都要尽可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符合礼法。孔子为中国人树立了理想的做人标准:彬彬有礼,大公无私,严于律己,这就是他所说的“君子”。
/
本文档为【[资料]诸子简介 云霄将军山黉舍2013届卒业班九年级语文组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