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2019-08-16 8页 doc 23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引自中国心理学家网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近年来大量研究关注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在心理学领域的强大力量,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精神内核都变得更加充实和立体。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应从孩子开始,普遍的研究文献都着力于探索成人或者普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关注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本文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做一个综述。试图通过对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解读,探索有效的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措...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引自中国心理学家网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近年来大量研究关注人们的幸福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在心理学领域的强大力量,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精神内核都变得更加充实和立体。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应从孩子开始,普遍的研究文献都着力于探索成人或者普遍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关注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本文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做一个综述。试图通过对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解读,探索有效的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儿童的父母提出可以借鉴的原则和办法,以帮助儿童感知幸福。 2012中秋节,央视记者凭着一句“你幸福吗?”走遍大江南北,走近寻常百姓。随即,刮起了中国人幸福热的民族风尚。何为幸福,怎么样才能获取幸福,幸福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在所有人陷入思考的同时,远在美国哈佛,早有一个在阐释幸福的声音。泰勒·本·沙哈尔博士也从一个曾经的忧郁学子蜕变为幸福课题的领军人物。 是否消灭了不良情绪,就能让人变得幸福;是否没有了焦虑、抑郁、悲伤、愤怒就等同于乐观和积极。新世纪的新运动也许可以给出至今为止最令人兴奋的思路和答案。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既然是一种体验,一种内心生发的愉悦情感,就说明它关乎心理,关乎个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更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共同福祉。 大量的文献表明,对社会群体的幸福感的研究正逐年增加,而其中对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鲜少挖掘。而今天,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出现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用它的和思想精髓开启一个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领域,这将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儿童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对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做一个简单的综述。旨在梳理和了解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和突破口。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儿童 过去的太多年里,心理学只关注“问题”,关注心理疾病,关注不良的情绪体验和心理状态,而很多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各种心理疾病都在不同程度上找到了有效的干预措施。而为何,人们的物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在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抑郁流行。抑郁的病毒正侵蚀更多的年轻人,青少年甚至儿童。 发起积极心理学这一场新的心理学运动的灵感来源于开创者马丁·塞利格曼Seligman (Martin E.P. Seligman)和女儿的一次谈话,当时女儿告诉他过了五岁以后,她就下定决心不对任何人抱怨和哭诉了,这是长大以后做的最难的事,但是她发现,当她停止抱怨和哭诉,爸爸也就不再对她吼叫和训斥。儿童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能懂得父母怎样的对待才是 幸福的。在《不抱怨的生活》一书中,同样深刻的阐述了不抱怨、培养积极情绪的神奇力量。定义积极和消极其实就如看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杯子,消极的人看了只剩下半杯水,于是惋惜,积极的人看了会惊喜还有半杯水,也是不少的水呢。积极心理的培养一旦形成,就如同产生对事件和环境的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应对系统。对于儿童,因为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必然涉及强大的情感依附和支持,在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心理。 在积极心理学的经典文章《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就明确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和研究对象(主观、个人和群体层面的积极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著名的著作《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他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称为:研究积极情绪(如主观幸福感、快乐)、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研究积极组织系统(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及言论自由)。而对于儿童,对于孩子,对于自己的女儿妮可,塞利格曼也在书中写道“心理学中一大堆关于病人受苦难的文章并不适用于妮可,她所要的,以及全世界孩子所需要的,都是积极的动机(爱、仁慈、能力、选择及尊重生命)”“积极心理学要问:孩子怎样才能获得优势和美德?因为发展优势和美德才能得到积极体验。妮可让我看清了我的使命。”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主观幸福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体系中,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是十分显著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程度的评价,并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3个部分组成。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心情愉悦,充满爱和关怀,很少失望、沮丧,则说明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这也有利于人们培养乐观的解释风格,和抵御疾病的健康体魄。而对于积极环境的研究表明,富裕的、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情绪乐观的儿童。积极心理学家们认定人们可以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发挥优势和美德,创建积极和谐的环境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获得家庭的和睦和事业的成功,最终收获最幸福的人生。比如,积极心理学的又一重要人物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在她的《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就告诉了人们怎样培养10种基本的积极情绪(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这在积极心理学界和研究主观幸福感方面都是重要财富。而这些积极情绪,都是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和塑造良好特质的可靠素材。 三、积极心理学解释儿童为何悲观 如果儿童告诉你他不开心,他不幸福,也许你会觉得可笑。童年是人生中被公认最无忧无虑,最开心有趣的阶段。尽管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沉重,但从人的主观幸福感来看,这并不足以成为剥夺儿童幸福感的理由。有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学业成绩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好。随着儿童情绪紊乱和情绪障碍的日益流行,40%甚至更多的儿童被认为有抑郁的倾向。 儿童闷闷不乐是否就是悲观,当孩子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会如何应对?他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会说明他是否乐观。 在塞利格曼的一系列积极心理学著作中,讲述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并不晦涩难懂。其中有大量的关于积极情绪的测量问卷。这些问卷都是心理学家经过标准化的编制程序获得的。比如测量乐观程度的问卷,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拉德罗夫(Lenore Radloff)的应用很广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简称CES-D)。还有一些专门针对儿童的,比如测量儿童乐观感受的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这是从了解儿童解释风格的角度看儿童的认知习惯偏向于乐观还是悲观,高分表示有抑郁的倾向。塞利格曼认为孩子8岁时,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儿童悲观的解释风格可能源于以下三个因素:1、孩子从父母尤其是母亲身上习得的关于各种事件的因果,如果父母是乐观的,孩子也会是乐观的。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如果批评是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那么儿童对自己的看法也会转向悲观。3、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如果好转了,儿童会比较乐观,如果是永久的和普遍的,那么孩子将会变得绝望。当然,也可能是基因让孩子不太乐观。还有在CES-D基础上由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韦斯曼(Myrna Weissman)等修订的儿童版的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Depression Child,简称CES-DC),高分表明孩子很可能有抑郁。而不同性别的儿童也有差异,虽然成人中女性患抑郁症显著高于男性,但是对儿童的研究表明在青春期以前的每个年龄节点上,男孩的抑郁水平都要高于女孩。 普林斯顿-宾州大学长期从事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于儿童情绪情感影响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失和或者父母离异也让儿童习得悲观的风险增强。 如果儿童真的悲观、抑郁或者长时间被不良情绪困扰,积极心理学呼吁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进行训练,远离悲观。这种方法很像认知疗法中的艾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塞利格曼称之为孩子的ABCDE。这是一种反驳消极情绪的技术,儿童通过在早期习得这种方法,慢慢演化成为自身的人格特质,可以有效的增强主观幸福感。 四、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013年,一档亲子实景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赚足了观众的目光。媒体更是掀起了亲子陪伴的大众话题。节目中的孩子更是倾吐出心声,希望得到爸爸更多的陪伴,儿童的幸福成长是父母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指出,人口学变量、生活事件、家庭等社会文化因素和控制感、自尊、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广义的个性心理因素,其他一些如应对方式、自我效能等较为重要的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 而关于儿童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指数的研究,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发现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其中较为全面系统地概括影响因素指标,并被广泛应用的是康明斯(Cummins,1996)的分类。在经过大量调查和数据统计后,他提炼出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七大方面。(1) 经济或物质生活水平(如材料控制,财政资源和消费);(2) 卫生(如健康机能,个人健康);(3)安全(如暴力安全,个人控制);(4) 生产活动(如就业、工作、教育); (5)在社会/社区位置(如社会经济(教育和就业)地位,社区参与,自尊,和赋权);(6) 亲密(如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7)情感幸福水平(如心理健康、士气、精神健康)。 以此为基础和指导,研究者又进行了儿童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类。主要为:(1) 家庭物质财富,包括贫困儿童,父母稳定的职业,有未成年孩子的中等家庭收入,儿童健康保险;(2) 健康,包括婴儿死亡率,低出生体重, 1-19岁的死亡率,儿童良好的健康状况,儿童活动限制,儿童青少年肥胖;(3) 安全/危险行为,包括青少年出生,欺骗暴力犯罪,侵犯暴力犯罪,吸烟,酗酒,违禁药物使用;(4) 生产活动/受教育程度,包括阅读测验得分,数学测验得分;(5) 社会参与,包括入园情况,获得高中文凭,获得学士学位,青少年不工作不求学状况,总统选举投票; (6)社会关系,包括单亲养育家庭,过去一年移居; (7)情感/精神水平,包括自杀行为,宗教活动的每周出席情况,报告的宗教信仰。这些指标代表了儿童幸福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积极心理学更为关注的是家庭社会关系,健康安全和情感水平。家庭氛围可能形成儿童的解释风格,进而严重影响积极与消极情绪的获得。社会关系和社会位置会影响儿童的早期童年经历,虽然努力避免儿童受到各种社会威胁,但往往非偶然性的创伤仍然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发育发展障碍,行为、情绪紊乱、智力交流和学习障碍,自闭,虐待和创伤。这些都提示我们应该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尽早的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优势和美德,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通过这些因素的协同作用,必然会有效提升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五、用积极心理学提升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很多研究幸福感的结论揭示幸福感可以让人更聪明,更长寿,广泛的社交,美满的婚姻,赚很多钱,健康的饮食习惯,经常体育锻炼,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是,未来也许不同于你现在的想象,人们不需要焦虑,去害怕未来不再幸福,抓住现在的幸福才是最明智的。我们只要在此时,不断增强我们的幸福感就好。积极心理学家总结出适用于各国文化的六种普遍性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也许,人们可以借由培养这些美德来提升自己和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固然,也许你原本并不是一个很乐观的父母,你也不够亲和科学地教育孩子,或许你自己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负性童年经历,或者你的孩子感觉不幸福有你的原因,此刻,相信幼年孩子超出成人的创伤复原力,相信教 养胜过基因对人格的塑造作用,不幸福的人们都没有理由把不幸归咎于童年,感恩与宽恕才是对过去,对苦难的积极态度。 不让孩子输在幸福感上,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情绪是培养出来的,对于培养儿童的幸福感,有三个教养原则。第一,积极情绪扩展并建构了孩子的智力、社会和身体资源,使他长大后可以立足于社会,因此也是进化上一个重要的儿童成长因素。因此父母应注意给予儿童在幼年安全型的依恋,使他们有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第二,鼓励孩子的积极情绪,使他早早启动向上的螺旋,以活动更多的积极情绪。情绪也满足类似社会现象的“马太效应”。第三,对待孩子的积极情绪要像对待消极情绪一样严肃,对待他的优势要像对待他的不足一样上心。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都有着影响人生的强大力量。家长可以通过达斯嘉(Katherine Dahlsgaard)设计的孩子优势调查表来测量儿童到底存在哪些优势与美德,从而更有目的的进行优势培养。 在著作《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塞利格曼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方法有: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和孩子一起睡觉。和小宝宝玩能带给他即时回应的游戏或玩具。尽量不对孩子说:“不行,不要这样……”不要无条件地称赞孩子。惩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但要注意惩罚的技巧。利用每个孩子的优势去化解兄弟姐妹的嫉妒。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和孩子分享一天中的美好往事,帮孩子克服坏事引起的消极情绪。让孩子带着最快乐的想法入睡。当打骂惩罚都无效时,可以试着和孩子做交易,但这个方法不能滥用,而且父母要言出必行。订立积极的新年,不要总计划着改正错误,弥补不足。 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儿童对世界的看法会具体化,也可能会变得悲观、被动和内向。当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失败与被排斥的感觉开始时,孩子有可能产生抑郁。很多的情绪问题都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塞利格曼表示,幼年的悲观会造成抑郁和低成就感。这应该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心。而被证明的有效的习得性乐观和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技巧,也应该早点教给孩子。尽管积极心理学一再强调乐观积极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身心发育还柔软可塑的儿童,对于世事还懵懂无措的孩子,乐观积极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不能取代孩子已形成的强烈的道德观,也不能取代雄心壮志和正义感。积极乐观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有利于促成个人成就与社会正义,有利于让儿童体会到真正的完满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Seligman M E P,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5~14 2 Seligman M E P (塞利格曼) 著. 洪兰译. 真实的幸福. 沈阳: 万卷出版公 司, 2010.5~8 继续阅读
/
本文档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