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心静脉压

2017-09-21 15页 doc 33KB 1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中心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或静脉回流速度加快时,中心静脉压就会升高。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需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中心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0。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或静脉回流速度加快时,中心静脉压就会升高。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需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实验证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愈多。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从静脉抽吸血液。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 3.体位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增多。因此,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血供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长期卧床的患者,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站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回心血量和在没有肌肉运动时就不一样。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肌肉泵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立位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潴留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5.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也能影响静脉回流。胸膜腔内压是低于大气压的,称为胸膜腔负压。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 静脉血压 静脉回心血量(Venous pressure and venous return) 静脉是血液回流到心脏的通道,同时又被称为容量血管,起着血液贮存 70%的血液量容纳在静脉部分。静库的作用。安静状态下体循环的60, 脉的收缩和舒张可有效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功能适应不同生理条件下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 体循环的血液经动脉、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降低到15,20mmHg。进入右心房时,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而将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数值较低,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若心脏射血能力强,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如果心脏射血能力减弱,右心房和腔静脉淤血,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外周静脉压随之升高。由于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回心血量和心脏的射血功能,故在临床上常作为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如在输液过程中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提示输液量不足;如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或有升高趋势,提示输液过多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因为地球重力场的影响,血管内血液本身的重力作用于血管壁,产生一 定的静水压。各部分血管静水压的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平卧时由于身体各个部分的位置大都处于和心脏相同的水平,因而静水压也就大致相同。然而,当人体由平卧转为直立时,足部血管内的血压就比卧位时高,增高的部分相当于从足到心脏这一段血柱所产生的静水压,约为90mmHg(12kPa),见图4-20。 而心脏水平以上部分血管内的压力则比卧位时低,例如颅顶脑膜矢状窦内压力可降到,10mmHg(,1.33kPa)。重力形成的静水压的高低对于处于同一个水平的动脉和静脉而言是相同的,但是它对静脉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动脉的影响,这是因为静脉壁薄,其充盈程度受到跨壁压的影响较大。跨壁压(transmural pressure)指血液对管壁的压力与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扩张的必要条件,当跨壁压减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血管就不能保持膨胀状态而发生塌陷。静脉管壁较薄,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都较少,因此当跨壁压降低时就容易发生塌陷,此时静脉容积也减少;相反,当跨壁压增大时,静脉充盈扩张,容积增大。人在直立时,身体心脏水平以下部位的静脉充盈扩张,可以比卧位时多容纳大约500ml血液,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搏出量与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降低。这些变化会引发机体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使阻力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很快可以恢复。许多动物由于四足站立,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上,所以体位改变时血量分配的变化就不像人类那么明显。 (三)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血液从微静脉回流到右心房,压力仅降低约15mmHg,可见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约占整个体循环总阻力的15%。血流阻力小是与静脉的功能相适应的。 微静脉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其舒缩活动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继而改变毛细血管的血压。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升高,如果毛细血管前阻力不变,则毛细血管前阻力和后阻力的比值变小,于是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因而,微静脉的舒缩活动可以毛细血管压力和体液在血管和组织间隙的分布情况,并间接地调节循环血量。 当静脉跨壁压改变的时候,静脉的扩张状态发生改变,因而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也随之改变。大静脉处于扩张状态时,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但是当血管塌陷时,其管腔截面积减少,血流阻力增大。此外,血管周围组织对静脉的压迫作用也可增加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例如颈部皮下的颈外静脉直接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压迫;锁骨下静脉在跨越第一肋骨时受肋骨的压迫;腹腔内的大静脉受到腹腔器官的压迫等。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因而,凡是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够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这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实验证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量就愈多。当血量增加或者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就增多;反之,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收缩力 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将血液抽吸回心脏。心脏收缩力强时,射血时心脏排空就较完全,在心舒期室内压力就较低,因而对心房和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就较大,回心血量较多。反之,则回心血量较少。右心衰竭时,右心室射血能力显著减弱,心舒期右心室内压较高,血液于是淤积在右心房和大静脉内,回心血量显著减少,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体征。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压和肺静脉压升高,于是血液淤积在肺部,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 (3)体位改变 当体位由卧位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因跨壁压增大而扩张,容纳的血液增多,回心血量减少。站立时,下肢静脉容纳血量增加的多少受到静脉瓣、肌肉收缩运动和呼吸运动等的影响。体位改变对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高温时,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容纳的血液增多,此时若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血供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同时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因而由平卧位突然站立时,可因大量的血液淤滞于下肢,回心血量过少而发生昏厥。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人体在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产生挤压作用,因而静脉回流加快;同时静脉内的瓣膜使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因此, 骨骼肌和静脉瓣膜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静脉泵"或者"肌肉泵"。当下肢肌肉进行节律性的舒缩活动比如步行时,肌肉泵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发挥。因为肌肉收缩可将静脉内的血液挤向心脏,而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入静脉并使之充盈。肌肉泵的这种作用对于立位时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的潴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站立不动时,足部的静脉压为90mmHg(12kPa),步行时则降低到25mmHg(3.3kPa)以下;跑步时,两下肢肌肉泵每分钟挤出的血液可以达到数升。在这种情况下,下肢肌肉泵的作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辅助了心脏的泵血。但是,如果肌肉维持在紧张性的收缩状态而不是节律性的舒缩状态,那么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流反而减少。 (5)呼吸运动 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因此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这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回心血量于是增加。呼气时,胸膜腔负压减小,由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也就相应减少。因此,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然而,呼吸运动对肺循环静脉回流的影响和对体循环的影响不同。吸气时,随着肺的扩张,肺部的血管容积增大,能贮留较多的血液,因而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减少,左心室的输出量也就相应地减少。呼气时的情况则相反。 静脉在功能上不仅仅是作为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由于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又能够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 当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至约 2.0-2.7kPa(15-20mmHg)。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因此,在血量增加,全身静脉收缩,或因微动脉舒张而使外周静脉压升高等情况下,中心静脉压都可能升高。可见,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须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mmH2O)。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当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使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内,故外周静脉压升高。 静脉脉搏动脉脉搏波在到达毛细血管时已经消失,因此外周静脉没有脉搏波动。但是右心房在心动周期中的血压波动可以逆向传递到与心房相连续的大静脉,引起这些大静脉的周期性压力和容积变化,形成静脉脉搏。由于引起搏动的原因不同,故大静脉的脉搏波形和动脉脉搏的波形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静脉脉搏不很明显。但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升高,右心房内的压力波动也较容易传递至大静脉,故在心力衰竭病人的颈部常可见到较明显的静脉搏动。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因此,各部分血管的血压除由于心脏作功形成以外,还要加上该部分血管处的静水压。各部分血管的静水压的高低取决于人体所取的体位。在平卧时,身体各部分血管的位置大致都处在和心脏相同的水平,故静水压也大致相同。但当人体从平卧转为直立时,足部血管内的血压比卧位时高。其增高的部分相当于从足至心脏这样的一段血柱高度形成的静水压,约12kPa(90mmHg),见图4-21。而在心脏水平以上的部分,血管内的压力较平卧时为低,例如颅顶脑膜矢状窦内压可降至 -1.33kPa(-10mmHg)。重力形成的静水压的高低,对于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相同的,但是它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比对动脉功能的影响大。因为静脉较动脉有一明显的特点,即其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跨壁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跨壁压减小到一定程度,血管就不能保持膨胀状态,即发生塌陷。静脉管壁较薄,管壁中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都较少,因此当跨壁压降低时就容易发生塌陷。此时静脉的容积也减小。当跨壁压增大时,静脉就充盈,容积增大。当人在直立时,足部的静脉充盈饱满,而颈部的静脉则塌陷。静脉的这一特性在人类特别值得注意。因为当人在直立时,身体中大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下,如果站立不动,由于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充盈扩张,可比在卧位时多容纳400-600ml血液,这部分血液主要来自胸腔内的血管。这样就造成体内各部分器官之间血量的重新分配,并导致暂时的回心血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每搏输出量减少和收缩压降低。后文将述及,这些变化会发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机制,使骨骼肌、皮肤和肾、腹腔内脏的阻力血管收缩以及心率加快,故动脉血压可以恢复。许多动物由于四足站地,多数容量血管都处于心脏水平以上,故体位改变时血量分配的变化不像在人类中那样明显。 图4-21 直立体位对肢体动脉和静脉血压的影响(1mmHg,0.13kPa) (三)静脉血流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单位时间内由静脉回流入心脏的血量等于心输出量。在静脉系统中,由微静脉至右心房的压力降落仅约2kPa(15mmHg)。可见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约占整个体循环总阻力的15%。静脉在血液循环中是将血液从组织引流回心脏的通道,并且起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小的血流阻力与静脉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微静脉在功能上是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改变可影响毛细血管血压。因为后者的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微静脉收缩,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升高,如果毛细血管前阻力不变,则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变小,于是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见后)。因此,机体可通过对微静脉收缩状态的调节来控制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交换,并间接地调节循环血量。 前面提到,静脉的跨壁压改变时可改变静脉的扩张状态,从而也改变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大静脉在处于扩张状态时,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但当管壁塌陷时,因其管腔截面由圆形变成椭圆形,截面积减小,因此对血流的阻力增大。另外,血管周围组织对静脉的压迫也可增加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例如锁骨下静脉在跨越第一肋骨处受肋骨的压迫;颈部皮下的颈外静脉直接受外界大气的压迫;腹腔内的大静脉受腹腔器官的压迫,等等。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则因受胸膜腔内负压的作用,跨壁压较大,一般不会塌陷。颅腔、脊柱、骨和肝、脾等器官内的静脉,因受到血管周围结缔组织的支持,也不会塌陷。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 2 脉压的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故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反映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指标。实验证 ( 明,血管系统内血液充盈程度愈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愈多。当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也就增多。反之,血量减少或容量血管舒张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时将血液射入动脉,舒张时则可以从静脉抽吸血液。如果心脏收缩力量强,射血时心室排空较完全,在心舒期心室内压就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也就较大。右心衰竭时,射血力量显著减弱,心舒期右心室内压较高,血液淤积在右心房和大静脉内,回心血量大大减少。患者可出现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特征。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压和肺静脉压升高,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 (3)体位改变:前已述,当人体从卧位转变为立位时,身体低垂部分静脉扩张,容量增大,故回心血量减少。站立时下肢静脉容纳血量增加的程度可受到若干因素的限制,例如下肢静脉内的静脉瓣,以及下面将叙述的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和呼吸运动等。下肢静脉瓣膜受损的人,常不能长久站立。即使在正常人,如长久站立不动,也会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体位改变对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更加明显。在高温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中容纳的血量增多。因此,如果人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站立不动,回心血量就会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甚至昏厥。长期卧床的病人,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高,加之腹腔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故由平卧位突然站起来时,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回心血量过小而发生昏厥。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人体在站立位的情况下,如果下肢进行肌肉运动,回心血量和在没有肌肉运动时就不一样。一方面,肌肉收缩时可对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发生挤压,使静脉血流加快;另一方面,因静脉内有瓣膜存在,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这样,骨骼肌和静脉瓣膜一起,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作为“静脉泵”或“肌 肉泵”。下肢肌肉进行节律性舒缩活动时,例如步行,肌肉泵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发挥。因为当肌肉收缩时,可将静脉内的血液挤向心脏,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肌肉泵的这种作用,对于在立位情况下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内潴留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例如,在站立不动时,足部的静脉压为12kPa(90mmHg),而在步行时则降低至3.3kPa(25mmHg)以下。在跑步时,两下肢肌肉泵每分钟挤出的血液可达数升。在这种情况下,下肢肌肉泵的作功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对心脏的泵血起辅助的作用。但是,如果肌肉不是作节律性的舒缩,而是维持在紧张性收缩状态,则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流反而减少。 (5)呼吸运动:呼吸运动也能影响静脉回流。在第五章会详述,胸膜腔内压是低于大气压的,称为胸膜腔负压。由于胸膜腔内压为负压,胸腔内大静脉的跨壁压较大,故经常处于充盈扩张状态。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膜腔负压值进一步增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也进一步降低,因此有利于外周静脉内的血液回流入右心房。由于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也相应增加。呼气时,胸膜腔负压值减小,由静脉回流入右心房的血量也相应减少。可见,呼吸运动对静脉回流也起着“泵”的作用。有些人在站立时呼吸加深,显然可以促进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血液回流。需要指出,呼吸运动对肺循环静脉回流的影响和对体循环的影响不同。吸气时,随着肺的扩张,肺部的血管容积显著增大,能贮留较多的血液,故由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的血量减少,左心室的输出量也相应减少。呼气时的情况则相反。 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积与心缩末期容积之差值。心舒末期容积(即心室充盈量)约130,145毫升,心缩末期容积(即心室射血期末留存于心室的余血量)约60,80毫升,故搏出量约65,70毫升。搏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为射血分数,安静时约50,60,,心肌收缩力越强,搏出量越多,射血分数越大。影响搏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等。 心肌收缩能力(或特性) 指心肌纤维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强度(肌纤维缩短程度和产生张力大小)和速度(缩短速度和张力发展速率)的一种内在特性。在心率恒定情况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大,即收缩强度越强,收缩速度越快,则搏出量愈多,反之亦然。心肌收缩能力的大小与其结构特点和机能状态有关,素有锻炼者心肌比较发达,收缩能力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当静脉回流量增加时,心室充盈度增大,心肌初长增长,心肌收缩力就增强,搏出量增多。心肌纤维在收缩前的最初长度(前负荷)适当拉长,收缩时的力量增强,此规律称为施塔林(Starling)心脏定律。心肌收缩能力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心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之增强;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使之减弱。 静脉回心血量 与搏出量保持动态平衡。单位时间内,静脉回流量越多,心输出量也越多。此时增加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已不单是心肌初长(前负荷),是神经调节首先增加心率,同时增强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增强既可增加心输出量,又加速静脉血液流回心脏,使二者达到新的平衡。 动脉血压 起着心室后负荷的作用,即心室排血时遇到的阻力。动脉血压升高,室内压必须相应提高方能射血。若心肌收缩力不变,则心肌产生张力消耗的能量相对增加,用于心肌纤维缩短的能量相对减少,射血时心肌纤维缩短的程度和速度均下降,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相应减少,随后通过调节,前负荷加大,心肌收缩力加强使之与后负荷相配合,以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静脉血管是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由于静脉易被扩张,故静脉系统容量大,是机体很大的一个贮血库。静脉通过其舒缩活动,能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一) 静脉血压 根据测量的部位,将静脉血压分为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1.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中心静脉压约为4,12cmHO(厘米水柱)。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两个2 因素: ?心脏泵血功能:如果心脏泵血功能良好;能及时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则中心静脉压较低。反之,如果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如心力衰竭、心肌损害),中心静脉压将会升高。 ?静脉回流速度(venous return velocity):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如输血、输液过多或超过心脏负担时),则中心静脉压升高;反之,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如血量不足或静脉回流障碍),则中心静脉压降低。可见,中心静脉压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临床上治疗休克时除了观察动脉血压外,中心静脉压可作为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 2.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 是指各器官的静脉血压。正常人静脉压约为13cmHO;颈外静脉和肘前静脉压约为10cmHO;站立时,足背静脉压约为22 19cmHO。当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中心静脉压升高,同样影响外周静脉回流,导致外周静2 脉压升高。另外,在受周围组织的压迫时,如妊娠、腹腔大肿瘤、大量腹腔积液,可使外周静脉压升高。 (二)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在体循环中,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压力梯度。压力梯度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收缩力但也受体位、呼吸运动、骨胳肌的收缩和静脉瓣膜的影响。 1.心脏收缩力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梯度是心室收缩和舒张形成的动-静脉压力梯度的一部分,如果心室收缩力强,搏出量大,则心舒期室内压明显降低,有利于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液回流,中心静脉压降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的压力梯度增大,则静脉回流量增加。反之,心力衰竭时,搏出量减少,心舒期室内压明显升高,外周静 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梯度减小,致使静脉回流量大大减少。故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收缩力减弱,使中心静脉压升高,外周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外周静脉压和毛细血管血压升高,造成静脉系统淤血和水肿。左心衰竭时,引起左心房和肺静脉压升高,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肿。 2.体位改变 体位改变时,重力可以影响静脉回流。重力作用使血液产生静水压,平卧时,多数血管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故各血管的静水压基本相同。直立不动时,以右心房为零点,每低于零点水平13.6mm时血管内静水压要增加1mmHg,由此可见,在重力的作用下,低于心脏水平的下肢静脉充盈扩张、容积增大,静脉压升高,如足背静脉压比平卧时升高大约90mmHg。而高于心脏水平的颈部静脉则塌陷,容积减小,静脉压降低,甚至出现负压。如颅顶的矢状窦内压可降低至约-10mmHg。因此,当人体由平卧位迅速转为直立时,因重力的作用,低干心脏水平的下肢静脉充盈扩张,容积增大,可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也相应减少。长期卧床病人,静脉管壁的紧张性较低,可扩张性较大腹壁和下肢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减小,故平卧位突然站立起来,可因大量血液积滞在下肢,造成回心血量减少而发生昏厥。 3.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胸膜腔负压绝对值增加有利于胸腔内大静脉和右心房更加扩张,压力进一步降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梯度增大,有利于静脉回流。反之,呼气时,胸膜腔负压绝对值减少,静脉回流则减少。 4.骨骼肌和静脉瓣 骨骼肌收缩时,肌肉间和肌肉内的深静脉受到挤压,加速深静脉的血液回流心脏;骨骼肌松驰时,深部静脉压下降,又促使血液从浅静脉流入深静脉,当骨骼肌再次收缩时,又促使较多的血液流向心脏。肌肉的交替舒缩活动对于站立时降低下肢静脉压和减少血液在下肢静脉滞留起着重要的作用。骨骼肌节律性舒缩和静脉瓣的配合,对静脉回流起着一种“泵”的作用,所以把它们称为肌肉泵或静脉泵。
/
本文档为【中心静脉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