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代建筑大师

2017-09-30 23页 doc 211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建筑大师现代建筑大师 密斯?凡?德罗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勒?柯布西耶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阿尔托 建筑1103班 魏 文 亮 2011001670 密斯?凡?德罗,德国人,(1886年3月27 日,1969年8月17日)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 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 格罗皮乌斯齐名。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 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 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 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
现代建筑大师
现代建筑大师 密斯?凡?德罗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勒?柯布西耶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阿尔托 建筑1103班 魏 文 亮 2011001670 密斯?凡?德罗,德国人,(1886年3月27 日,1969年8月17日)是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 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 格罗皮乌斯齐名。密斯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 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 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 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 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 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 致的细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 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密斯从事建筑设计的思路是通过建筑系统来实现的,而正是这种建筑结构把他带到建筑前沿。同时,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物质加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 密斯在很大程度上相当重视细节,用他的话说“细节就是上帝”,这归功于他父亲对其技术的教导。虽然他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学习,但他很小随其父学石工,对材料的性质和技艺有所认识,又通过绘制装饰大样掌握了绘图技巧。同时,他用极为大胆、简单和完美的手法进行设计,将建筑学的完整与结构的朴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密斯并不是特别关注装饰原料的选择,但是他特别注意室内架构的稳固性。像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 ? 柯布西耶一样,密斯也特别重视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由他所设计的郊外别墅、展厅、工厂、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建筑均体现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密斯 也重新定义了墙壁、窗口、圆柱、桥墩、壁柱、拱腹以及棚架等方面的设计理念。 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他的建筑理念已经扬名全世界。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代表作品 巴塞罗那德国馆 密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 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 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 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 向的布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 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 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 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 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 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 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 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 吐根哈特住宅 这座房子凡.德.罗的设计原则“少即 是多”和对功能主义建筑的强调创造了 一个早期功能主义建筑很好的例子和在 当代建筑设计中一个全新的视野。 密斯用了创新的钢铁框架结构使划 分承重墙和布置室内以达到空间和光感 的通透成为可能。他也设计了所有的家 具(为了这个建筑设计的两个典型的一 直在生产中的的扶手椅:吐根哈特椅和 布尔诺椅)。 在别墅里没有装饰画或者装饰物,但因为细纹玛瑙石墙和热带木材这些自然形成图案的材料的使用使得这所别墅的室内设计简约而不简单。 西格拉姆大厦 在设计时,避开了曼哈顿地区大多数塔楼常用的 台式、金字塔式的样式,把大厦主体处理成竖立的 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 下,整齐划一,没有变化。建筑师采用了当时刚刚 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些占外墙面积75%的琥 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西格拉姆大 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 同。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 细致,突出材质和工艺的审美品质。在今天,与西 格拉姆大厦很相似的建筑形态,在世界各地的公建 建筑当中非常普遍。 与前辈利华大厦不同的是,这是第一个“有头有 尾”的玻璃摩天大楼,是密斯以三段式构图在高层 建筑中的运用。考究的细部设计使得一贯不被美国人看好的玻璃摩天大楼显得如此的优雅,这得益于了密斯在新古典主义风格上的造诣,正是因为如此,使得玻璃摩天大楼在美国人眼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于是各式各样的类似建筑如雨后春笋在美国兴建起来。 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密斯?范?德?罗去世多年了,但他那种讲求技术精美的风格和那种“少”就是“多”的主张以及对玻璃的使用,大大的丰富了建筑艺术,而西格拉姆大厦也就成为了他最好的纪念碑,每当人们看到这座大厦,就会想起这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的一位最 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 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 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 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 是一条独特的道路。赖特对于传统的重新解释,对 于环境因素的重视,对于现代工业化材料的强调, 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采用,和一系列新的技术(比如 空调的采用)。为以后的设计家们提供了一个探索 的、非学院派和非传统的典范,他的设计方法也成 为日后新探索的重要借鉴。 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在农场赖特过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向大自然索取的艰苦劳动中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蕴藏在 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体会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赖特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赖特的观念和方法影响了他的建筑。 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布鲁诺。塞维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 崇尚自然的建筑观 赖特的草原式的住宅反映了人类活动,目的,技术和自然的综合它们使住房与宅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花园几乎伸人到了起居室的心脏,内外混为一体。就如同人的生命。这样,居室就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他认为:我们的建筑如果有生命力,它就应该反映今天这里的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建筑就是人类受关注之处,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因此,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 活的有机的建筑 建筑师应与自然一样地去创造,一切概念意味着与基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使用木材,石料等天然材料,考虑人的需要和感情。赖特认为“只有当一切都是局部对整体如同整体对局部一样时,我们才可以说有机体是一个活的东西,这种在任何动植物中可以发现的关系是有机生命的根本,……我在这里提出所谓的有机建筑就是人类精神活的边县,活的建筑,这样的建筑当然而且必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活的建筑是现代新的整体。这种“活”的观念能使建筑师摆脱固有的形式的束缚,注意按照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技术条件,材料特征的不同情况而采用相应的对策,最终取得自然的结果而并非是任意武断地加强固定僵死的形式。这种从本身中寻求解答的方法也使建筑师的构思有利新的契机,从而灵感永不枯萎,创新永无止境。赖特的有机建筑观念主张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赖特试图借助于建筑结构的可朔性,和连续性去实现整体性。他解释,这种连续可朔性包括平面的互迭,空间的接续;墙,楼面,平顶既各为自身又是另方面的连续延伸,在结构中消除明确分解的梁柱体系,尤其是悬臂的运用,为整体结构,空间的内伸外延提供了技术可能。“活”的观念和整体性是有机建筑的两条基本原则,而体现建筑的内在功能和目的,与环境协调;体现材料的本性是有机建筑在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技术为艺术服务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机器相继问世并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这对长期处于传统形式的建筑师提出了挑战,在新技术面前赖特在设计实践中鞭打自己对新的机器时代的热情,他觉得住宅应该有轮船,飞机,汽车的流线型,因此结构应该表现 出连续性和可朔性,寻求新时代的空间感。他说:“科学可以创造文明,但不能创造文化,仅仅在科学统治之下,人们的生活将变的枯燥无味,……师是科学家,并且可能也有独创精神和创造力,但他不是一位有创造的艺术家”。 表现材料的本性 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着天然气息和艺术魅力, 其秘诀就在于他对材料的独特见解。泛神论的 自然观决定了他对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他不 但注意观察自然界浩瀚生物世界的各种奇异 生态,而且对材料的内在性能,包括形态,文 理,色泽,力学和化学性能等等仔细研究,“每 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 己的故事,”“对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每 一种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 连续运动空间 赖特并不认为空间只是一种消极空幻的虚无,而是视作为一种强大的发展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推开墙体,穿过楼板,甚至可以揭开屋顶,所以赖特越来越不满足于用矩形包容这种力量了,他摸索用新的形体去给这种力量赋形,海贝的壳体给 他这样一种启示,运动的空间必须有动态的外 壳——一种无穷连续的可朔性。 代表作品 流水别墅 流水别墅是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在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空的楼板铆固在后面的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腰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山谷而向周围凸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下落一般,无从预料的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像是盘旋在大地之上。这个建筑已超越了它本身,而深深地印在人们意识之中,以其具象创造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新体验,它具有活生生的、初始的原型的、超越时间的质地,为了越过建筑史的诸多流派,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坐落在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 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流水山庄更为完美,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古根海姆博物馆 该建筑为赖特是晚年的杰作。1947年进行设计,1959年建成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比美。建筑外观简洁,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1969年又增加了一座长方形的3层辅助性建筑,1990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再次增建了一个矩形的附属建筑,形成今天的样子。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部非常朴实 无华,只是将博物馆的名字装饰了一 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 使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 是建筑物。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 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 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 玻璃圆层顶采光。 美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一个 是陈列厅,6层;小的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 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高约30米,大厅顶 部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 台,地面以3,的坡度缓慢上升。 古根海姆美术馆是赖特最后一个建筑设计,同时 也是他辉煌的建筑生涯的句号。在这个建筑之中,他 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种独特的造型,圆坡 道的运用和简洁的交通流线处理。 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 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 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 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依德?赖 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 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他主张用传统的模式来为现代建筑提供模板。他曾经申明,传统一直是他真正的主导者,因此,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建筑不止从2 、3种角度,而是从4种角度考虑的,但后来他对自然界的领悟使其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还有来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丽,使勒?柯布西耶感觉到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风格去适应当今机器时代的发展。在所有的建筑都作为“机器时代的机器”时,人们也开始重视房屋的基本功能。他的目标是:在机器社会里,应该根据自然资源和土地情况重新进行规划和建设,其中要考虑到阳光、空间和绿色植被等问。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五个建筑学新观点(一些人将其比作五个古典的柱型),其思想于1926年公布于众。这些观点包括: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 代表作品 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 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 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 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 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 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盘 旋在欧圣母院朗香村之上,从13世纪以来,这里就 是朝圣的地方。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 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 朝拜的教徒使用。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 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像 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 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 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萨伏伊别墅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 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 耶于1928年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 构。这幢白房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 形体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有任 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 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 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纯粹主义的杰作,是一个完美的功能主义作品,甚至是勒?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建筑观点的作品之一。别墅在设计之初,柯布西耶原本的意图是用这种简约的、工业化的方法去建造大量低造价的平民住宅,没想到老百姓还没来得及接受,却让有亿万家产的年轻的萨伏伊女士相中,于是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作品,它所表现出的现代建筑原则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走向。萨伏伊别墅的底层架空,使上部被托起的生活空间远离了车流噪音和街市喧哗——这一想法来自于柯布西耶根据 年轻时参观修道院获得的宁静生活体验而 形成的关于理想生活的原型(这段经历深 深地影响了柯布西耶日后包括萨伏伊别墅 和马塞公寓在内的多个建筑的创作)—— “漂浮”的结构改变了传统的花园环绕的 生活方式,同时也使柯布西耶找到了理想 生活范本的物质载体。柯布西耶在早期的 多个别墅设计都使用了屋顶花园概念—— 他认为屋顶花园是补偿自然的一种方法, “意图是恢复被房屋占去的地面”。 柯布西耶还强调利用墙体或隔断灵活地分割空间,他认为住户应该可以按自身需要划分自己的居住空间——自由平面的提出——承重结构与分隔结构完全分离,能够极大程度地实现了空间划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自由立面的提出,使得建筑立面设计摆脱了新古典主义构图原则的束缚,使得建筑立面和内部功能的配合更加合乎逻辑,也让T?Pormee所言之“从不同角度看都会获得不同印象”得以实现——这样的印象并不是刻意和矫揉造作的,而是别墅内部状况的外部呈现。横向长窗则是为了让房间获得充足的光线和室外景观。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5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格罗皮乌斯说,必须有一种崭新的设计观念来影响德国的建筑界,否则任何一个建筑师都无法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他只有模仿那些已经司空见惯的古旧的东西。欧洲建筑结构与造型复杂而华丽,尖塔、廊柱、窗洞、拱顶,无论是哥特式的式样还是维多利亚的风格,强调艺术感染力的理念使其深刻体现着宗教神话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这样的建筑是无法适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 格罗皮乌斯针对此提出了他崭新的设计要求: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设计的又是实用的,同时还能够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制造。为此,与传统学校不同,在格罗皮乌斯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但要学习设计、造型、材料,还要学习绘图、构图、制作,于是,国立建筑工艺学校拥有着一系列的生产车间:木工车间、砖石车间、钢材车间、陶瓷车间等等,学校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称谓,师生彼此称之为“师傅”和“徒弟”。 格罗皮乌斯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周围的一切:颜色、形状、大小、纹理、质量;他教导学生如何既能符合实用的标准,又能独特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他还告诉学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状和轮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格罗皮乌斯的教学为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带来了以几何线条为基本造型的全新设计风格。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工厂不再有任何装饰,厂房为四方形,平平的房顶、楼身除支柱外全部用金属板搭构,外镶大块的玻璃,简洁而敞亮,完全适于生产的需要。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椅子没有任何装潢雕饰,四方的坐椅靠背仅由几条曲线状的木条或钢条支撑,它在生产流水线上一天就能产出上百把。国立建筑工艺学校设计的台灯,金属的半圆灯罩下一根灯杆直立在薄薄的圆形灯座上……至此,小到水壶大到楼房,格罗皮乌斯让他的学生学会了用最简单的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赢得设计样式和风格的现代 感。 代表作品 包豪斯校舍 格罗皮乌斯在他设计的包豪斯校舍的实验 工厂中更充分地运用玻璃幕墙。这座四层厂房, 二、三、四层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墙,成为后来多层和高层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的先声。把大量光线引进室内是当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主张的现代功能观点的一个主要方面。欧洲传统建筑大多室内幽暗,阳光很少,而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房屋有较大的窗户,有阳台。在总体布局上,为了保证阳 光照明和通风,摒弃了传统的周边式布局,提倡行 列式布局,并提出在一定的建筑密度要求下,按房 屋高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合理间距,以保证有充分 的日照和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 德绍建筑 “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德绍包豪斯建筑”,它建于1925—1926年,为包豪斯学校设计,是格罗皮乌斯的代表作。校舍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共分三部分:?教学楼;?生活用房(包括学生宿舍、饭厅、礼堂、厨房、锅炉房等,宿舍为六层,其余为两层);?四层的附属职业学校(与教学楼由过街楼连结)。后两部分均为混合结构。从学校步行五分钟即到教员的小型住宅区。设计强调实用功能,充分利用现代建材、结构,表现简洁、通透,用不对称的造型来寻求整个构图的平衡与灵活性,用非常经济的手段表现出严肃的几何图形。包豪斯创立发展阶段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百废待兴的时期,为了有助于解决平民百姓的住房问题,包豪斯着重研究小面积住宅和建筑工业化,并注意建筑单体与群体、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问题。包豪斯的设计从房屋到茶壶、台灯,汗牛充栋无所不包。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中,包豪斯强调设计家要着眼于工业大生产,要为大多数人生产实用美观的物品,而不是为少数的富豪生产奢侈品。 阿尔托芬兰建筑师。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 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 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阿尔托创作范畴广泛,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到市政中心设计,从民用建筑到工业 建筑,从室内装修到家具和灯具及日用工业品的设计,无所不包。对于现代设计上所谓的功能,他认为那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考虑的,他所强调的是侧重于生产的经济性。相对地说,现代设计的最新课题是“如何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文与心理的领域”。阿尔托在工业设计上这种“软”处理揭示出50年代“有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生于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是与格罗皮乌斯、赖特、柯布西耶、密斯齐名的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才是建筑师个人的想法。他的建筑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给人亲切温馨之感,而非大工业时代下的机器产物。他也是一名爱国的建筑师,他将芬兰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融入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现代建筑。 他一生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从帕米欧疗养院到伏克塞涅斯卡教堂,从贝克宿舍大楼到罗瓦涅米市中心规划,从玛丽亚别墅到于韦斯屈莱大学建筑群,它们遍及芬兰及世界各地,这是很多建筑师所不能及的。同时,阿尔托设计的家具、玻璃制品也同样出色,引导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并且畅销至今。 自然再现的理念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反复出现。在生态这一概念出现之前,阿尔托就早已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1940年,他曾写到:“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和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 阿尔托的个性太过鲜明,以至于后人很难模仿他,这也是他与其他建筑大师的区别所在。但不可否认,他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他的基金会设立了阿尔瓦?阿尔托奖,激励着新一代建筑师们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代表作品 维普里市立图书馆 维普里市立图书馆是芬兰第一座功 能主义建筑。它位于市中心公园东北角, 与一座19世纪末建造的哥特式教堂相 邻。1927年阿尔托在该图书馆设计比赛 中获一等奖。当时的设计风格有些模仿 阿斯普伦德,但是在1933年定稿时,阿 尔托参照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的风 格,在功能上进行了一些“创造”。图书馆1935年建成,同年10月13日对外开放。 图书馆建筑平面分为三部分:阅览室、讲堂和办公区;借书处与门厅;此外还有半地下书库、衣帽间、茶室、卫生间等。入口大厅的楼梯连接大型礼堂,楼 梯外是玻璃幕墙。儿童图书馆、借书处、阅览 室和基础连在一起形成主体建筑。讲堂和办公 部分是钢结构框架,立面采用大面积玻璃窗, 公园美丽风景可尽收眼底。伸出的主入口通往借阅处以及正对着的“观赏塔”。借书处和阅览室的部分外墙厚75厘米,四壁不开窗,采用空调控温,满足北欧的保暖需要。顶部采光采用在平屋顶上预制漏斗型天窗,天窗共57个,上大下小,保证光线均匀漫射。天窗有两层玻璃,配有辅助灯光,以便晚上和冬天积雪时使用。同时灯光的温度能融化天窗顶的积雪,确保采光需要以及承重安全。天窗垂直向室内伸入一部分,组成有韵律的天花图案。其他重要的创新设计包括灯光的大量应用、未经粉饰的木格窗、大胆自由的室内造型以及经过特殊设计的灯光设备。 巴黎世界博览会芬兰馆 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阿尔托对呆板的 教条主义和反对自然,崇尚人为因素的现 实主义表现出怀疑和否定。他的这种理念 表现了他对芬兰的自然、质朴的热爱,以 及对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崇拜。著名的巴黎 和纽约世界博览会芬兰馆正是以这种理念 为基础设计的。 该作品的设计特点是一系列参差不齐 的建筑物交汇在一起成为一种抽象的拼贴 风格。它们是由开放的小型展馆和两个相 对开阔的大厅构成,大厅向内倾斜,中心 部分下策沉。曲线墙面环绕在一个有树荫 的日本风格的花园周围。
/
本文档为【现代建筑大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