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2017-09-25 14页 doc 32KB 7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京源(李绪杰) 自1899年甲骨及甲骨文的发现,直至后来的大规模发掘,在相继出土的甲骨骨片上有用红色和黑色颜料书写文字的痕迹,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有意识的用颜料书写内容、表达思想较早的实物证据,这可以说是我们先人在生活实践中用“墨”的一个典型事例。 上个世纪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汗简木牍,帛书等墨迹实物。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出了几百枚竹简和有彩绘的帛画。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风采依旧。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湖北睡虎地秦简...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 京源(李绪杰) 自1899年甲骨及甲骨文的发现,直至后来的大规模发掘,在相继出土的甲骨骨片上有用红色和黑色颜料书写文字的痕迹,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有意识的用颜料书写内容、表达思想较早的实物证据,这可以说是我们先人在生活实践中用“墨”的一个典型事例。 上个世纪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汗简木牍,帛书等墨迹实物。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出了几百枚竹简和有彩绘的帛画。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风采依旧。 湖北郭店楚墓竹简,湖北睡虎地秦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北江陵凤凰山汉简墨迹等文物的出土,更表明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墨的大量的普及和使用,致使中国古代制墨工艺进入到一个变革与发展期。到魏晋时,松烟墨的大量使用,与工艺的更加完善,标志着我国制墨业进入到成熟期,此时晋代书法家王羲之书迹名品《兰亭序》已问世,书写用墨是否是“韦诞制墨法”所制之墨值得探讨。 研究书法,喜爱碑帖的朋友都知道,珍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长安温汤(今西安临潼华清池)书写的《温泉铭》拓本,是现在所见存世最早的碑帖拓本,《温泉铭》拓本上有墨书行书一行,内容为“永徽四年(653年)八月三十日围谷府国毅见”。此拓片是在清光绪年间敦煌道士王圆箓所发现,遗憾的是王道士当时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他手中的这批东西的重要性,至使流失海外。此拓本的拓制时间比唐李阳冰制“文化阁”臣铤御墨还早至少114年的时间。唐朝制墨业的一大创举就是彩墨的出现。《唐书?韦述传》有内容记载其用黄墨校点自家藏书之事。唐朝墨的主要产地应该集中在京畿地区或原材料盛产地。由上述两条件,扶风、延州、易水、潞州等地成为产墨集散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历史进入到了五代两宋时期,影响制墨业发展的不单是地理位置与原材料的因素,在此时,频繁的战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制墨中心亦随之转移。徽州以其丰富的资源、安定的环境,使得徽州制墨业迅速崛起,并影响中国制墨业长达一千多年。由于制墨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其原料配制、加工工艺、种类、品质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和完善。宋朝时所产之墨,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墨中添加名贵中药品等香料者,一种是不添加名贵香料者。代表人物分别为潘谷、张遇、王迪等人。在宋一朝还突破了原材料的制约,开始用石油炼烟制墨。宋朝的制墨业的成就,实物参考已极少。在传世至今的相当数量的宋版图书,及宋拓碑帖、拓片等实物中,能窥其所用之墨之斑点。进入元代,制墨业基本承袭着宋代余风,并没有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制墨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制墨史上空前绝后的,无论是选材配料,制模工艺及图案、款式等等方面。此时全国的制墨中心依然是徽州,明代前期制墨业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墨也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在利益的驱动下,制墨家辈出,制墨业也进入到一个高峰,明代制墨业的代表人物,其中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方瑞生、吴廷、汪鸿渐、汪中山、吴叔大等较为突出。明代制墨名家已重视把自己的产品整理成体系,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其代表性较强的有程君房之《程式墨苑》、方于鲁之《方氏墨谱》、方瑞生之《墨海》等著作。著作的出版又促进了制墨业的进 一步发展。 制墨业发展到清代,其在明代制墨业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更加多元化,无论是在仿古墨方面还是集锦墨方面。清代的文人自制墨也达到一个高峰。此时墨计的出现亦为墨的使用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清代的制墨家有代表性的为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等,他们在清代制墨史上各领风骚。喜爱古墨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他们,其他的有影响力的制墨名家,还有歙县的程正路、程公瑜、吴守默、方密庵、程瑶田等。休宁的叶玄卿、汪时茂、汪次侯、吴天章、胡墨聚、程怡甫等,婺源多有詹姓制墨家,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詹云鹏、詹致和、詹彩臣、詹从先、查亨吉、王晋卿等。因歙县、休宁、婺源三县在清季时同属徽州府,又都是当时的产墨中心,所产之墨又各有地域的独特风格,因此被相应的分为歙派、休宁派、婺源派。 制墨的名家亦多,墨的品种与样式更是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在此对众多的制墨名家和众多的墨品当中,就选其有代表性的曹素功一家与其传世的墨品加以介绍,这样便于在有限的一篇幅内,能够深得进去,能够说明一些具体的问题。为什么选择曹素功呢,因素有这样几个,其一是曹素功在清代来讲是早期的在突出业绩的制墨家。其二,他是接手的明代制墨名家吴叔大的墨肆“玄粟斋”。其三,其有官僚背景。其四,曹素功著有《曹氏墨林》一书,由实践上升到了理论。 曹素功其人生在歙县岩寺镇,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经历明清两代。名圣臣、字昌言、号素功,清顺治十二年秀才(1615 (1655),在曹素功四十五岁时成为贡生,身居官场。清康熙六年(1667),曹素 ”并改“玄粟斋”为“艺功辞官,开始做制墨之营生。此时,接手了吴叔大的“玄粟斋 粟斋”,此举当然与清朝严酷的文字狱有关。此时的“艺素斋”与其他的墨肆一样,除生产贡墨之外,同时生产实用性强,品质好,传世亦较多的应市之墨品。 曹氏生产的应市之墨,品种之多,造型亦繁杂,工艺精益求精。在此略作介绍,以供爱墨者参阅。 其一,紫玉光为曹素功第一墨品,相传在清康熙皇帝一次南巡途中,曹素功把精心制作的佳墨呈上,康熙皇帝用后极为赞赏,赐曹家之墨“紫玉光”三字,使得曹墨名声大噪。此品传世所见有“黄山图墨”、“白岳图墨”等套墨。其二,天琛,名目是隃糜墨,仲将古法、张永墨、新安法墨、奚鼐造、李超、新安上色墨、软剂、握子墨、天烽煤、耿氏墨、依歙样法墨、雪堂义墨、太室常和、易水火墨、隻角龙纹、书窗轻煤、三衢蔡瑫、再和墨、净明斋、卧蚕小墨、远烟、潘谷墨、沈胿漆烟墨、解子诚、易水汞墨。其三,苍龙珠,套墨作圭(方)璧(圆)形。其四,天瑞。共分草圣、酒仙、真孺、隐者、羽士、侠客、高僧、美人、词伯、画师等种类。其五,豹囊丛赏,以曹氏各种墨拼合而成,一匣四笏或八笏。其六,青麟髓,全套有十五个品种,各代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太极为圆形,其他是长方形。其七,千秋光,作桓圭、信圭、躬圭(长方形)、蒲璧、轂璧(椭圆形),即所谓“三圭二璧”。多带年款。其八,笔花,墨上镌瀛州图。其次还有岱云,墨上镌泰山出云图;薇露涴;非烟;香玉五珏;文露;寥天一;紫英;潄金;大国香等。 前面对曹氏所制之墨的品种和类别作了介绍,收藏和鉴赏曹氏制墨的过程中有必要对曹氏家族的世系进行理顺,对照明晚期至清代各个时期进行研究,会大有裨益。 曹素功当然是曹氏制墨家族中首屈一指的始创者。他的活动年代是跨越明清两朝,从他成年算起,是从明代崇祯至清代康熙。从他辞官制墨到其去世 (1667-1689),此时所造墨应为初代墨品,目前世面极为难得。第二代传人是曹孝光(字永锡)(1632-1695),从明崇祯年间生活到清康熙年间。墨肆传至第三代,有影响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曹定远(字西侯),生活时代是从清顺治晚期至清乾隆早期,另一位是曹霖远(字雨侯),它比曹定远岁数小九岁,但比曹定远早去世十二年。第四代传人亦是两位,曹士悦(字階立)和曹士恂(字鹤亭),生活时间是从清康熙中期至清乾隆年间。第五代传人有影响也是一位,即曹锦(字旦中)(1719-1781)。曹世家族前五代所造之墨世面亦不多见。至此,曹氏家族的制墨还是主要以徽州歙县为主。曹氏制墨传至第六代,在三位传人中有两位把市场拓展到苏州等地。在苏州开墨肆的两位是曹尧千和曹德酬,而曹引泉依然在歙县经营墨肆。第六代传人的活动时间是在清乾隆早期至清嘉庆年间,而此时,也正是整个清代制墨业的一个转折点。从清代中后期整个制墨业已逐渐开始出现不景气之征兆。各个制墨名家开始大量消减墨模,工艺水平、材料配制亦不如往昔。这与整个清代社会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个人无力回天,当然曹家墨肆也不例外。曹氏家族的制墨业传至第七代:曹毓东、曹在春,第八代曹云崖,第九代曹寿明(字端友),第十代曹月舫(字乃桂),已到清朝末期。此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制墨所用原料漆和桐油被大量掠夺出口。随之而来进口到中国的炭墨,使中国传统的制墨业受到极大冲击。大的社会背景如此,也不能一概而论。各个时期也有精品墨出现,只不过量远不如从前。曹氏制墨传至第十一代,时间已进入到中华民国。其中有影响的人物有四位,曹裕衡(字麟伯),曹裕徳(字仲璋)、曹裕炳(字叔琴)、曹裕和(字季笙)。其中曹裕炳曾为于右任“鸳鸯七誌斋”制墨,非常精致,亦属墨之精品。 制墨业发展到民国并没有停顿,新中国成立后,将迎来制墨业的新的辉煌。现在,我们无论看到哪一朝哪一代的古墨、旧墨,都应精心保护,认真收藏。 清代墨肆 姓名 创业年代 斋名 备考 一 汪岂凡 明-康 还古斋 汪惟高 鉴古斋 汪近圣次子、兆瑞 汪允卿 苍玉斋 汪應三 鉴古斋 汪近圣七代 汪阶平 完璞斋 王吉人 留素斋 王尧章 胡星聚弟子 汪近圣 康-乾 鉴古斋 汪君蔚 鉴古斋 汪近圣第三代 翁敬山 康-乾 汪继章 道-咸 汪继廷 汪敬如 明-康 汪启茂 康-雍 乾隆,胡开文接收 汪兼寓 乾 韞文堂 汪斗山后继 汪乾章 乾 守玄斋(天一氏) 汪时茂继承 汪乾章 嘉 浑璞斋 汪乾章后人 汪采彰 悟云斋 乾隆时程正路接收 王四知 王四知堂(钦邻氏) 汪紫云 心元氏 汪次侯 康 復古斋(晋仪氏) 守玄斋(天一氏、与汪时茂 明-康 行氏) 王俊卿 浣香斋 汪春山 乾嘉 含芳斋(芝巌氏) 汪商玉 明-康 二 汪胥原 康 王晋卿 乾嘉 留素斋 王仰山 留素斋 王晋卿继承 汪森山 汪进圣 嘉 汪世臣 明康 汪西亭 康雍 气华斋 汪石如 嘉 汪节庵 乾 函璞斋 汪丹山 鉴古斋 汪近圣四代 王竹屿 道光 汪天景 嘉 汪天毓 乾 汪天凤 鉴古斋 汪近圣四代、竹坡、有池、丹山 汪同贤 鉴古斋 汪近圣六代 汪道明 汪斗山 咸同 韞文堂 汪兼寓继承 汪文玉 青云斋(建章氏) 王文元 建章氏 王文川 嘉 敦崇堂 汪炳宇 鉴古斋 汪近圣三代、炳寓 汪梦占 鉴古斋 汪近圣三代、穗岐 汪孟章 蕴华斋(凝香室) 汪孟章 康 蕴华斋 名文宪 汪尔臧 鉴古斋 汪近圣长子 三 王丽文 康 漱芳斋(丽文氏) 汪和倩 顺 柯玉文 乾 何巌友 师古斋 许受益 乾 许圣可 述古斋 金玄甫 明康 怡玄馆 即金元甫 金元甫 明康 尚檏斋 即金玄甫 金锡公 怡雅斋(广力氏) 胡爱棠 嘉 鉴瑩斋 胡馥庭 咸 苍佩室 吴尹友 康 澄碧堂(尹友氏) 洪荣志 文一氏 洪何功 洪汉东 乾嘉 聚美斋(泽民氏) 江希古 康 貯月斋 黄锦宣 古玉斋 洪景阳 聚宝斋(景阳市) 江乾大 晚清 正立斋(直方氏) 江正 敦全理 洪力行 康 胡永元 公一氏 胡詠文 胡恩森 苍佩室 胡开文蕪湖源记继承、贞益重孙 四 胡开益 胡开沅 胡魁(奎)章 嘉道 宁寿堂 裕盛、裕盛成、裕盛堃、纯一氏、穀记 吴开泰 復始氏、广尹氏、守元氏、梁臣氏、汉文氏、胡开文(天柱) 乾 苍佩室 正记、永记、成记 胡开明 清末民国 有于氏、文琳氏、仁记 胡学文 嘉 苍云室 韵清氏 胡焕文 吴杏舒 吴舜华之孙 吴玉山 康雍 研云斋 方升氏 吴玉成 上林氏 胡元吉 清初 胡健甫 同光 苍佩室 吴效珪 康 惟志氏 胡洪春 乾 苍佩室 胡开文六代、祥禾长子 吴吴生 康 澄碧斋 胡子卿 奎照斋 名贞权。胡开文分家。馀德六子锡官长子 胡锡环 苍佩室 胡开文屯溪分店继承。颂德长子 胡锡熊 乾 苍佩室 胡开文三代。馀德次子 胡修五 康 宝笏斋 胡星聚次子 胡秀文 光 苍松室 吴叔大 明顺 玄粟斋 吴守默 康 延绿斋 吴舜华 乾 号白华,弟承武,兄承美 苍佩室(义记广户上海来胡开文广户氏创设,天柱八子硕德长胡祥瑩 氏) 孙 五 胡祥禾(木) 乾 苍佩室 胡开文五代,贞观四子 胡祥钰 苍佩室 胡开文杭州分店创设,锡熊四子贞照之子 苍佩室(义记广户上海来胡开文广户氏创设,天柱八子硕德长胡祥均 氏) 孙 胡开文长沙、汉口分店创设,锡熊四子贞乾胡祥光 苍佩室 之子 胡祥厚 苍佩室 胡开文安庆分店创设,祥泰二弟 胡祥春 苍佩室 屯溪胡开文苍佩室创设。贞奎之子 胡圣臣 雍乾 传精斋 胡祥振 苍佩室 贞权次子 胡祥祉 苍佩室 胡开文芜湖源记继承。贞益之子 胡祥暹 苍佩室 胡开文歙县分店创设。餘德九子锡焕之裔孙。 苍佩室(汉口贞记广胡祥善 胡开文汉口贞记继承。贞益之侄,贞聚之子 一氏) 胡祥宗 苍佩室 贞权长子 胡开文上海、苏州分店创设。锡熊次子贞谦胡祥泰 苍佩室 之子 胡颂德 苍佩室 胡开文屯溪分店创设,天柱七子 吴承美 澄碧堂(尹友氏) 吴尹友之子(弟) 吴承武 澄碧堂(尹友氏) 吴尹友之子(兄) 胡正文 同 青琅室(沛苍氏) 胡祥裕 苍佩室 胡开文芜湖分店创设。贞钱二弟贞铨之次子 吴胜友 胡祥庸 苍佩室(屯镇后记) 胡开文屯溪分店继承。后记分号。贞堤之子 苍佩室(安庆立记云胡祥龙 胡开文安庆立记创设。贞益二弟贞安之子 华氏) 胡祥礼 乾 苍佩室 胡开文扬州分店创设。贞观长子 胡西园 尚絅堂 胡星聚 康 宝笏斋 名奎。胡雪峰后人 胡奎聚 六 吴太占 吴舜华之子 胡兆开 乾嘉 文运堂 吴天章 康雍 暗然堂 芜湖源记 九江亨记 汉口贞记(广一氏) 南 胡贞益 乾 苍佩室 京利记 天柱六子懋德之孙 胡开文四代 胡贞观 乾 苍佩室 锡熊长子 胡贞奎 苍佩室 胡贞权 乾 奎照斋 胡廷新 苍佩室 胡贞堤 苍佩室 胡开文屯溪分店继承 锡环三子 胡天章 康雍 胡天茂 滌生斋 羲全 胡同文 滌生斋 羲全 胡伯圭 康 宝笏斋 胡星聚长子 元一氏 吴文昭 清初 汉珍氏 胡文宝 道 文宝斋 吴方升 乾 胡馀德 乾 苍佩室 胡开文二代 天柱二子 胡柳门 光 苍佩室 胡佩五 苍佩室 吴列武 查應三 咸同 艺林堂 查亨吉 嘉 蕴古斋 查松山 晚清 天一氏 查森山 嘉道 玉华斋 天一氏 查声山 嘉道 七 查轶山 步云斋 查东山 查同春 道咸 友记 查二妙 道 修竹斋(查二妙堂) 友于氏 查炳辉 乾 詹琴三 道咸 云一氏 詹公三 道 怡雅斋 如一氏 朱一涵 明康 考古斋 周永孚 同 松友斋(日新堂) 周德甫 咸同 周兰芳 顺康 朱永建 顺 朱文庵 邵啓文 耕砚斋(魁翰楼) 曹述钧 艺粟斋 十三代 张文元 清末 邵立方 康 石爱文 少云氏 詹惟懷 乾 詹云從 明顺 玄玄室 詹云鹏 明清初 詹永新 漪漪室 詹永茂 庆善堂 锦田氏 益三氏 詹益三 清初 文宝斋 效超氏 (詹)苑芳斋 清初 苑芳斋 八 詹應甲 道 名麟飞 号湘亭 詹淳之子 詹觉甫 詹焕文 詹鸣岐 清初 詹玉文 嘉 詹奎元 清末民国 怡怡氏 詹彦文 光 名刚 詹公五 嘉 心一斋 詹衡襄 玉如斋 敬昭 詹交文 怀砚斋 詹采文 康雍 (詹)三馀氏 清初 三馀氏 乾一氏 詹子云 康雍 文鉴斋 永虬氏 名应虬 詹斯美 詹子雯 惟一氏 詹若鲁 乾 玉映堂 詹成圭之子 詹滙川 咸 詹儒茂 乾嘉 佐文 惟一氏 詹淳 乾 省吾斋 從先氏 林一氏 詹正元 乾道 文艺斋 詹淳之子 詹书祥 云记 詹進元 嘉道 玉华斋 石叶山房 詹振升 廷逊氏 (詹)慎先 逹三氏 詹逹三 清初 一正斋 德记氏 九 詹成宇 詹西园 康 惟一氏 詹成圭 乾 玉映堂 從先氏 名元生 詹彩臣 康 广诚堂 詹成美 允成氏 詹廷選 素亭氏 詹素亭 嘉 宝墨斋 益元氏 詹素文 嘉道 玄石斋 少竹山房 乾行氏 真瑞氏 说庭氏 文星氏 詹大有 乾 文华斋 小竹 少竹 允成 詹致和 明清初 詹挺 嘉 詹同昌 詹同文 郁方氏 詹斗山 二宜斋 詹文魁 文魁氏 詹文奎 咸 詹文元 宝墨斋 詹文兴 詹文生 (詹)文川氏 詹文方 光 文苑斋 詹文方 文方斋 方寰氏 广立氏 文章氏 有章氏 纡三氏 瑞詹方寰 康乾 世宝斋 记 詹穆亭 十 詹萬尹 詹侔三 詹茂圭 雍乾 詹有乾 嘉 贵珍斋 詹用坚 詹龙生 曹郁文 苍珮室 胡贞益、芜湖源记共同经营 曹引泉 藝粟斋 六代 曹雨侯 藝粟斋 三代 曹右春 藝粟斋 七代 曹云崖 藝粟斋 八代 曹階立 藝粟斋 四代 曹鹤亭 藝粟斋 四代 曹含光 含光氏 曹季生 藝粟斋 十一代 曹尧千 藝粟斋 六代 曹懋功 青云室 曹月舫 藝粟斋 十代 曹淑琴 藝粟斋 十一代 曹述勋 藝粟斋 十三代 曹述折 藝粟斋 十三代 曹述文 藝粟斋 十三代 曹述雍 藝粟斋 十三代 曹毓东 藝粟斋 七代 曹尚文 道咸 十一 曹数峰 藝粟斋 曹西侯 藝粟斋 三代 曹圣功 嘉 曹素功 康 藝粟斋 名圣臣 曹永锡 藝粟斋 名孝光 二代 曹素文 清末 名锦 曹旦中 藝粟斋 五代 名寿明 曹端友 藝粟斋 九代 名裕德 曹仲璋 藝粟斋 十一代 曹傅锴 藝粟斋 十二代 曹傅铭 藝粟斋 十二代 曹德酬 藝粟斋 六代 曹麟伯 藝粟斋 名裕衡 十一代 曾庆祥 三省堂 戴云章 胡星聚弟子 张开文 清末 苍佩室 张君才 康 张四维 乾 程伊园 经腴堂 程一卿 乾 佩韦斋 程怡甫 乾嘉 尺木堂 程惟亮 明康 程於道 嘉道 程音田 翰珍斋 程也园 后村之子 程香如 同光 程君房八世后裔 十二 程晖吉 经義斋 程凤池之孙 程玉绳 清初 程元常 程彦容 经義斋 程凤池后人 程公玉 程洪溥 程也园之子 程公望 康 清芬斋 丁兴茂 心一氏 鲁新 程公瑜 明清初 真实斋 程五云 真实斋 程公瑜之孙 程后村 乾 五云斋 程一卿同族 程赞仲 经義斋 程凤池之子 程子叔 乾嘉 尺木堂 程子雙 程秀夫 康 存心堂 永和氏 程圣章 程圣文 同光 奎元斋 程靖友 程正路 康 悟雪斋 名義 号耻夫、晶陽子 乾隆时汪彩章接收 程增 尚中堂 程逹文 晚清 程仲彝 明康 清芬斋 丁孚吉 程文成 道 龍香阁 程秉文 同光 程君房十世后裔 十三 程凤池 明康 经義斋 程步青 集贤斋 程麗仲 乾嘉 尺木堂 唐于上 康雍 马元 清初 马蘭鐸 潘怡和 乾嘉 酣咏斋 潘逢吉 乾 餐霞斋 查亨吉接收 潘玉成 光 文雅斋 广文氏 建章氏 鲍乾元 乾道 綸潤斋 云记 方振鲁 光 文璧斋 方竹溪 道古斋 方密庵之玄孙 方密庵 乾 茹古斋 君任氏 游永元 游元紹 乾 叶一葵 杨永珍 乾嘉 叶拱晖 康雍之前 文瑞斋 靖公氏 叶元英 苍苍室 叶元(玄)卿 明康 苍苍室 恒馀氏 叶向荣 明清初 青藜斋 大千氏 允登氏 叶公侣 康雍 知白斋 叶春茂 嘉之前 叶容五 苍苍室 余化龙 十四 余子上 康乾 蔭桂斋 圣符氏 允公氏 中和氏 旭亭氏 余春舫 晚清 蔭桂斋 余子上继承 余丹木 余福從 乾 蔭桂斋 余子上接收 余有元 晚清 乾方氏 赖水村 刘成章 復古斋 刘正昌 嘉道 雙龍堂 香亭氏 郎桂山 玉瑶氏 文人自制墨 墨为华夏祖先创造出来的工艺结晶,它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濡墨挥毫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墨始创于黄帝之时或云汉时田真造”。 中国古墨按原料划分有石墨、松烟墨、漆烟墨、桐烟墨四种,按造墨对象及用途分有:门市普通墨、贡墨、御墨、再和墨、文人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药墨八类。这其中文人自制墨因既有集书画、镌刻、造型艺术为一体的外观,又有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宜书宜画的文化内涵而备受青睐,成为后人寻觅珍藏的“香饽饽”。 文人自制墨指文人墨客、书画名流、达官士绅在墨店或请墨家按自己的意愿、情趣自制、订制、题铭、珍藏的专用墨。因是按需订制,小批量生产,专门刻模,所以其烟料、图案、花纹、做工都精致周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墨文化的内涵品位和艺术魅力。 文人自制墨这一风俗由东魏韦诞(仲将)开风气之先,后历代沿其风,至清不衰。南唐韩熙载制“麝香月”墨,宋苏轼制“雪堂义墨”是早期文人自制墨的代表作。迨至清初民末,文人自制墨达到高潮。大批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纷纷将自己的情趣、追求,融化寄托于朝夕相伴的文房用具中,或孤芳自赏,或馈贻亲友,或以物言志,或记事咏怀,自制墨风靡一时,并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和装饰。这时期的文人自制墨的特点是追求墨质的精良,追求墨的造型美和诗情画意。 清初民末,著名的文人自制墨有:周亮工的“赖古堂写经墨”、刘镛的“清爱堂”墨、曹寅的“兰台精英”墨、袁枚的“随园老人著书画”墨、王文治的“柿叶山房”墨、金农(冬心)的“五百斤油”墨、梁同书的“山舟先生著书墨”、陈鸿寿的“种榆仙馆书画墨”、杨沂孙的“咏春磨盾墨”、胡公寿的“寄鹤轩”墨、潘祖荫的“滂喜斋内廷供奉墨”、李鸿章的“封爵铭”墨、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墨、张謇的“季直之墨”、梁启超的“饮冰室用墨”、俞樾的“春在堂”墨、于右任的“鸳鸯七志斋”墨等。 【杨沂孙】 (1813,1881)晚清书法家,凤阳知府。字咏春,号子舆、濠叟等。常熟人。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授安徽铜陵知县,咸丰间为江西巡抚张芾幕僚,以功擢凤阳知府。旋以父丧归。 少时从李兆洛学诸子,精于《管子》及《庄子》。擅书法,初学邓石如,后汲取金文、石鼓文、汉碑篆书等体笔法,勤学苦练,久而有独到之处。辞官返里后,篆书名重一时。兼工篆刻。著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伪》、《在昔篇》、《观濠居士集》等。
/
本文档为【古墨收藏——兼说曹素功家族制墨承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