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2017-09-20 11页 doc 27KB 20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 危害及应对策略 2Ol0年8月 第3O卷第4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lofYunyangFeachersCollege Aug.2010 Vo1.30No.4 从网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生奇志,郭文辉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对网络暴 力典型案例的分析得知,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 危害及应对策略 2Ol0年8月 第3O卷第4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JournalofYunyangFeachersCollege Aug.2010 Vo1.30No.4 从网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生奇志,郭文辉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对网络暴 力典型案例的分析得知,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 造成的.同时,网络暴力的产生,会对当事人甚至是社会道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 出现.因此,为了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有必要从网民自律,法律法规网络建设等方面入手,切断网络暴力发 生的条件和基础. [关键词]网民;网络暴力;互联网;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6072.2O10.04.021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10J04--0080--04 2009年7月13日,备受媒体关注的"中国网 络暴力第一案"二审在北京市二中院开庭审理,原 被告双方在激烈的庭辩后最终达成庭外和解协 议.至此,这个在网民,媒体甚至学术界中引发 "地震"的事件暂告一段落.但"网络暴力"作为一 个新名词,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重视. 一 ,网络暴力的定义及其典型个案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 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Hj相 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在于 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传播速度更快,影响 范围更广.具体而言,网络暴力包括侵犯别人隐 私的"人肉搜索",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网络谩 骂以及网络谣言等.自2008年1月发生"网络暴 力第一案"以来,各种类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在互联 网中层出不穷.下面,笔者将列举三个典型的网 络暴力个案. (一)"网络暴力第一案" 2007年12月29日晚,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 学的姜岩从自己居住的楼房跳楼自杀,并在博客 中以日记形式记载了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 曝出丈夫王菲的婚外情.2008年1月ll1日,姜 岩的同学张乐奕注册了"北飞的候鸟"网站,发表 纪念文章,并在天涯社区等论坛上发帖揭露王菲 的"不齿行为".其后众多网友对王菲进行"人肉 搜索",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详细个 人信息逐渐被披露,并有人在王家门口墙壁上刷 写,张贴标语.2008年3月,王菲以侵犯名誉权, 隐私权为由,将张乐奕,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 限公司,海南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起诉至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出索赔.2008年12 月18日,一审法院最终判决张乐奕和北京凌云公 司构成对王菲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判令删除 相关文章及照片,刊登道歉函,并分别赔偿王菲精 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和3000元,加上公证费,王 菲总计获赔9367元.[.海南天涯公司因在合理期 限内及时删除了相关内容,被判免责.一审判决 后,张乐亦不服并提请上诉.2009年7月13日, 北京市二中院开庭审理此案,原被告双方最终达 成庭外和解. (二)"辽宁女张雅事件" 2008年5月21日,国外最大视频网YOU- Tube上出现一段长4分40秒的视频,该视频中 一 名女子身处网吧,用很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 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随后不到1个小时,该 视频被中国网民链接到了天涯,猫扑等国内大型 论坛上,网民开始震怒.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 [收稿日期]2010--05一O8 [作者简介]生奇志(1966一),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 主要从事网络政治学和网络 传播学的研究. YYSZXB80 生奇志.郭文辉: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发起,"辽宁女"和 "辽宁骂人女"成为该女子的代号,迅速占据各网 站的新闻首页,成为网友最高点击率,评论回复最 多的事件.随后,该女的QQ密码被网友窃取,同 时,她的身份证号,家庭成员,具体地址,工作地 点,甚至父母亲和哥哥的电话全被公布在互联网 上.21日下午l时,沈阳市公共安全专家局苏家 屯区分局根据网上提供的该女子的信息资料,在 一 家网吧将其抓获,后将其拘留.] (三)"艾滋女事件" 2009年10月l2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容城 县的女子闫德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279名 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 己身染艾滋病.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在一夜之 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1o月18日容城县疾控部 门抽血检测,初步认定闫德利并未患有"爱滋病". 10月l9日,该中心对其血样进行了二次检测,结 果仍成阴性.后公安机关介入调查,确定博客的 主人并非闫德利本人,而是其前男友杨某.杨某 为了发泄私愤,伪造同德利患病.2009年1O月 23日,容城警方在北京宣武某小区抓获闰德利前 男友杨某,目前,杨某已因诽谤罪被刑拘.[4] 二,网络暴力的形成原因 网络暴力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现实暴力 在网络中的延伸.它的形成原因,可以罗列为以 下几点: (一)网民的"非理性"是网络暴力形成的主观 原因 网民的"非理性",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中所表 现出来的建立在非理性或非逻辑基础上的心理倾 向和具体行为.网民的"非理性",与网民的构成 结构密切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 "2009年度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9 年6月份,中国网民数量已达3.38亿,其中值得 注意的是,l0岁一20岁的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 33,而21岁一30岁的网民也占到网民总数的 29.8.可见,青少年网民在中国网民总数中的 比例已经超过了半数.此外,根据此报告的显示, 在中国网民总数中,学生的比例占到了31.7, 无业下岗人员的比例也高达7.4.同时,调查 报告还显示,网民总数中,无收入者占到了5. 1%,月收入500元以下者占到了23.5,月收入 501—1000元者占到了l5.6%.从上面的数据可 以得知,中国网民群体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网民 整体趋于年轻化,学生和无业下岗人员成为网民 的主体,低收入者成为了网民的大多数.而这些 特点,与网民的"非理性"是密切相关的.网民整 体趋于年轻化,会导致互联网的环境整体上陷入 到"狂热"的氛围中;学生和无业下岗人员成为网 民的主体,低收入者成为了网民的大多数,势必会 导致互联网中"反主流"等对现实社会不满情绪的 泛滥和蔓延,从而造成网民在互联网中更倾向于 采取"以暴制暴"的极端措施.在上面提到的网络 暴力三个案例中,"人肉搜索"所造成的对当事人 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侵犯,是网民"非理性"所导致 的典型"以暴制暴".可见,网民的"非理性",是网 络暴力形成的主管原因. (二)网络的"匿名性"是网络暴力形成的客观 原因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便捷信息服务的同时, 充分体现了其便捷性,时效性和包容性.但不能 否认的是,互联网同样具有匿名性,而正是互联网 的匿名性,客观上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网络 的"匿名性",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中可以采取匿名 的方式进行言论和活动,也可以采取换名,取昵称 等利用非本人真实信息进行言论和活动.网络的 匿名性,既能促使网民自由透明地发表见解和言 论,也会导致网民"肆无忌惮"状况的出现.不管 是"网络暴力第一案","辽宁女张雅事件",还是 "艾滋女事件",网民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对事主 进行侵权,依仗的正是匿名身份.他们作为"无名 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 责任,风险更是趋近于零.在这种背景下,现实生 活中的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都被"匿名性"轻 易地冲破了,"网络暴力"便自然而然地产生. (三)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是网络暴 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Lewin)在《群体 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沿着包含着 "门"的某些渠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 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的观点,他认为"信息传播 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嘲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 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 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 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 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互联网中,"把关人"的角色 是指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既包括各大新 闻或综合门户网站,也包括天涯,猫扑等草根社 区,甚至还包括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络传播的时 YYSZXB8l 生奇志,郭文辉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效性决定了各种互联网传播媒介把第一一时问发布 新闻放到了首要位嚣,而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审 查却被轻视甚至是忽略.在上文的"网络暴力"三 个典型案例中,"艾滋女"事件所体现出的网络传 媒"把关人"责任缺失尤为明显.一位少女患上艾 滋病的信息未经证实,便在天涯社区,西四胡同等 社区中疯狂传播,随后这条消息也出现在了各大 网络门户网站上,最终造成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显然,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是造成网络暴 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 一 旦发生,会给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具 体包括: (一)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直接伤害 从网络暴力的三个典型案例中可以发现,网 络暴力的直接导向便是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名誉 权.网民在"非理性"因素的驱使下,对当事人进 行"人肉搜索",并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 这既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侵 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在"网络暴力第一案"中, 王菲被"人肉搜索"后,他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 成员以及住址都被公布在互联网中,这给王菲本 人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和伤害.而在 "艾滋女"事件中,当事人更是遭受了直接的,巨大 的压力和伤害.这些都表明,网络暴力的发生,会 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 (二)网络暴力间接地腐蚀了社会的道德标准 所谓道德标准,是指民众在从事某项活动时 所应该接受的,它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能对 民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标准既存在于现 实社会中,也应该存在于网络中.从网络暴力的 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是直 接对别人进行诬陷和诽谤,而有的则打着"维护正 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不管网 络暴力的发生出于何种原因,它都将极大地腐蚀 社会的道德标准.在"艾滋女"案例中,当事人的 前男友仅仅是为了报复,便抛弃了社会最起码的 道德标准,对当事人进行无端的指责和诽谤.这 既给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也间接地腐蚀了社会的 基本道德标准.而在"网络暴力第一案"和"辽宁 女张雅事件"中,网民凭借"维护正义"甚至是"维 护道德标准"的旗号行"不道德之事",更是造成网 民对"道德标准"的理解产生歧义,最终腐蚀了社 YYSZXB82 会的基本道德标准._7 (三)网络暴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网络暴力虽然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但 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最终又会回归到现 实社会中.网络暴力的发生,指向的是现实社会 中的具体事件,这种暴力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暴 力事件那样极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给社会造成的 危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样值得人们 关注.同时,网络暴力的发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 到网民的心理.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的过程中, 接触到的是谩骂,攻击等暴力符号,这势必会影响 到网民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网民把网络中接触 到的暴力信息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在"辽宁女张 雅事件"中,网民对张雅本人的谩骂和谴责很难平 息网民的愤怒,而未平息的愤怒则可能转移到现 实社会中.在"艾滋女事件"中,少女患病信息及 其被公布的279名男性的电话号码,既对当事人 本人造成了伤害,也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一定的恐 慌.显然,网络暴力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四,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 从上面可以得知,网络暴力会对当事人,社会 道德标准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因素的出现.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网络暴 力的发生. (一)加强对网民的自律教育 整治网络暴力,首先要加强对网民,特别青少 年网民的教育引导.网络暴力的产生,网民的"非 理性"是重要的主管原因,而网民的"非理性"又是 由网民的年龄,学历,职业和收入等因素决定的. 针对不同群体的网民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引导,是 整治网络暴力的有效手段.针对青年学生网民, 可以在学校的常规教育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培 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及其网络道德,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和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网民规范自己的 行为,从而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针对青年非学 生网民(如元业下岗人员,已参加工作者),可以借 助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提高网 民的认知能力和对网络中各种事物的思辨区分能 例如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甚至是互联 力. 网本身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以提高网民在 网络中的自律. (二)立法规范网络 网络暴力的遏制,需要从根本上人手,即通过 立法来规范网络,以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l994 生奇志,郭文辉: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 年2月18日,国务院签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该条例的第一章第 七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 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 合法利益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 全.1997年12月30,公安部签发了《计算机信息 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同 样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 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的, 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 违法犯罪活动.嘲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已前瞻性地 制定了与互联网相关的政策规定.然而互联网的 高速发展已经促使现实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暴力"这一新生事物显然不再适应旧的规 定.网络暴力的频发,告诉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暴 力进行法律上的明确界定,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 规.这样,才能从跟本上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三)实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的匿名性,是导致网络暴力发生的重要 原因.因此,有必要推行网络实名制,以限制网络 暴力事件的发生.所谓网络实名制,是指网民在 互联网中的发表言论和进行活动前必须以个人的 真实信息进行登录.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 学教授李希光就明确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 何人网上匿名".他认为网络也应该严格的受到 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网上写东西要负法律责 任","利用假名发表东西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同 时,国内众多学者也一直认为应该推行网络实名 制.而邻国韩国更是在网络实名制方面走到了世 界的前列.2007年7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法律修 正案,该修正案明确规定网民在论坛中发帖必须 先进行身份认证.2009年6月28日,根据韩国 法律规定,韩国的35家主要网站将按照韩国信息 通信部的要求,陆续实施网络实名制.韩国信息 通讯部在推行实名制后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主要 网站论坛上谩骂和人身攻击等不文明的内容减少 了一半以上,实名制收效显着.显然,实行网络实 名制,对限制网络中的谩骂和人身攻击,从而遏制 网络暴力的发生,有明显的作用.因为网络实名 制的推行,势必会增加网民参与网络暴力的风险 和成本.所以,实行网络实名制,是遏制网络暴力 发生的重要手段. 五,结论 网络暴力的发生,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各种 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具体表现为以互联网为载体 的各种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鉴于网络暴 力的极强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网络暴力的 发生,是规范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前 提和条件. [参考文献] [13陈雅玲.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J].发展,2009, (11). [2]新闻背景:网络暴力第一案FEB/OL].[2009年l2月 24日]http:news.cctv.com/china/20091224/101545/ htm1. [3]"辽宁女事件"的来龙去脉[EB/OL].[2009年3月12 日]h讨p:news.sina.corn.cn. [4]"艾滋女事件"制造者被铺[EB/OL].[-2009年12月3 IEI]http:news.sina..(orn.crL. [5]娄建平.2009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冯刚.社会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王满荣.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探究[J].兰 州学刊,2009,(11). ,吴倩.网络暴力的危害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 [8]付刚 装备,2009,(5). 【编校:饶咬成,蔡贤富】 OnNetworkViolence'sCause,DamageandCounter—measuresfromaTypicalCase SHENGQi—zhi.GU0Wen—hui (SchoolofLiteratureandLaw,Northeast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Abstract:TherapidinternetdevelopmenthasnotonlybroughtconveniencetOpeople'sproductionandfives-butalso ledtOnetworkviolence.Flomtheanalysisoftypicalcases.wehavelearnedthatnetworkviolenceisduetone~izelsun— rationality.networksanonymousnatureandthelackofnetworkmediagatekeeper'sresponsibilities.Meanwhile,network violencewilldoharmtosocialmoralstandards.leadingtOsocialinstabilities.Therefore,inordertocurbnetworkVlO— lence.wemustbreakdowntheconditionsandbasefornetworkviolencefromthefollowingaspects,netizeffsself—con— trol,lawsandregulationsandnetworkbuilding. Keywords:netizen:networkviolence;internet;counter一一measures YYSZXB83
/
本文档为【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