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十二经络图

2017-09-02 38页 doc 352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十二经络图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二经脉之一。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
十二经络图
十二经络图 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二经脉之一。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郄、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经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胆大不怕路远,技多不怕路绝。 足少阴肾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脉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脉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海、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胆大不怕路远,技多不怕路绝。 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睛明穴),向下沿鼻柱外侧,(承泣、四白)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 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 主人),沿发际,到额前。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 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 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 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 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 、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胆大不怕路远,技多不怕路绝。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 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 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本经脉腧穴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主要病候: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 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 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颌厌穴),下行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回上行,足少阳胆经 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本经脉一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至目外眦后方。另一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后,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线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直行向下的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 。 阴肝经 本经脉腧穴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 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 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 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左右合88穴。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井穴) 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有趾背动、静脉和趾底动、静脉足窍阴 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着趾背神经。 主治:偏头痛,耳聋,耳鸣,目痛,多梦,热病。现多用于高血压,肋间神经痛等。 刺灸法。浅刺0.1寸。可灸。 配伍: 配头维、太阳,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翳风、听会、外关,有清热泻火,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少商、商阳,有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喉痹。 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荥(水)穴。在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侠溪 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寒热,头痛,目眩,耳鸣, 耳聋,目外眦痛,颊颔肿,足背肿痛,足趾痉挛,及高血压,乳腺炎等。斜刺0.3-0.5寸。 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配太阳、率谷、风池,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少阳头痛。 配支沟、阳陵泉,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听宫、翳风,有清热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胸胁支满,寒如风吹状,侠溪主之。 《千金方》:主少腹坚痛,月水不通。 《铜人》:治胸胁支满,寒热汗不出,目外眦赤目眩,颊颔肿耳聋,胸中痛不可转侧,痛无 常处。 足少阳胆经穴。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地五会是 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足临泣。 主治:目眦痛,耳鸣,乳房胀痛,足跗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配伍 配睛明、瞳子髎、风池,有祛风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痈。 文献摘要 《甲乙经》: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 《铜人》:治内伤唾血,足外皮肤不泽,乳肿。 《大成》: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席弘赋》:配三里,治耳内蝉鸣,腰欲折。 足临泣 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大成》:乳肿痛,足临泣。 《图翼》:主治胸满气喘, 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痹痛无常。 《金鉴》: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 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 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配伍〗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附注〗胆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穴。 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足临泣穴 〖穴义〗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 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 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 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 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 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取穴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 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症状 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 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丘墟 足少阳胆经腧穴;原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胆原丘墟,肝蠡沟。”原注:“足少阳胆 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医宗金鉴?胆经分寸歌》:“踝上三寸是悬钟,丘 墟踝前陷中取。”原注:“从悬钟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 定位取法 在足背,外踝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距跟关节间凹陷处。 《循经考穴编》:“踝骨尖下微前三分骨缝中,穴对商丘。” 《灵枢?本输》:“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 《针灸甲乙经》:“去临泣一寸”, 《备急千金要方》纠正作“三寸”。 局部解剖 肌肉:趾短伸肌起点,距跟外侧韧带。 神经:足背中侧皮神经分支和腓浅神经分支。 血管:外踝前动、静脉分支。 功效 疏肝利胆,消肿止痛,通经活洛。 主治病症 古代记述:胸满、善太息、胸中膨膨然,目痛、目视不明、目翳、腰两胁痛、脚酸转筋、足 腕不收、躄、髀枢脚痛、脚跗疼、痿软、草鞋风。 近人报道:胸胁痛、胆绞痛、胆囊炎、胆结石、腋窝淋巴结炎、足内翻、踝关节扭伤、高血 压。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临床应用 1)针刺治疗胆绞痛; 2)针刺加三棱针放血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 3)针刺加耳穴按压治疗踝软组织损伤; 现代研究 (1)针刺使胆囊收缩及胆总管规律性收缩明显加强,对慢性胆囊炎有较好疗效; (2)强刺激在引起胆总管扩张、胆囊扩张及其收缩的幅度方面大于弱刺激。 方例 目中翳膜:瞳子髎、丘墟。 胁痛:中渎、丘墟。 脚跗痛:丘墟、解溪、商丘、行间。 踝跟骨痛:绝骨、丘墟、昆仑。 悬钟 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八会穴之髓会。 《针灸甲乙经》。别名绝骨。属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悬钟,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主治胸腹胀满, 颈项强急,落枕,偏头痛,半身不遂,腰腿疼痛,脚气,及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 之阳明脉绝乃取之。”《针灸大成》:“寻摸尖骨者是”,《循经考穴编》:“须细揣摸绝骨尖,如 前三分而高寸许是阳辅,绝骨尖间筋骨缝中是悬钟,与三阴交对。” 功效:泄胆火、清髓热、舒筋脉。平肝熄风,舒肝益肾 主治:古代记述: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热病汗不出,五淋,喉痹,髀枢痛、诸节酸折、风劳身重,中风手足不遂、颈项强、脚气。近人报道:落枕、偏头痛、淋巴结核、足内翻。 配伍 配内庭治心腹胀满;配昆仑、合谷、肩髃、曲池、足三里治中风、半身不遂;配后溪、列缺治项强、落枕。 方例:足缓难行:条口、绝骨、冲阳。 脚弱无力:足三里、绝骨、申脉、公孙。 脚气:绝骨、三里、阴交。 {58}足:环跳、悬钟。 心腹胀满:绝骨、内庭。 偏头痛:风池、悬钟、侠溪。 中风半身不遂:肾俞、环跳、风市、委中、悬钟、足三里。 落枕:天柱、后溪、悬钟。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足厥阴肝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穴图本经脉腧穴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14穴,左右合28穴。 主要病候:脏腑病:胸满,呕逆,飧泄,嗌干,遗尿,闭癃等。经脉病:腰痛, 疝气,少腹肿等。 手太阳小肠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该经循行路线起自手小指尺侧端,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后颈部椎骨隆起处)与督脉相会。 又向前进入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下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解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曲池穴:合穴,属土。 别名:鬼臣穴,洪池穴,阳泽穴。 曲池 穴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位置: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寻找方法: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名词解释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按摩曲池穴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 穴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功用特点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主治症状:曲池穴的主治症状为: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 曲池穴 牙疼;上肢瘫、麻、痛;高血压、贫血等。 主治疾病: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配伍: 配合谷穴、外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配合谷穴、血海穴、委中穴、膈俞穴,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昆仑穴、太溪穴、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配合谷、血海、三阴交穴,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刺灸法:直刺 1,1.5寸。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疗荨麻疹;配肩髃、外关等治疗上肢痿痹。配十宣.大椎治高热;配血海.三阴交治下肢瘙痒.瘾疹。 【备注】合穴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 ?手臂痹肿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曲池穴 ?热病。 ?高血压。 ?癫狂。 ?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等五官疼痛。 ?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 【操作】 直刺0.5--1寸, 现代研究 经穴现代研究之一。实验结果表明,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艾炙曲池可使胃蠕动弛 缓,针刺曲池又可调节肠道蠕动、空肠、回肠蠕动弱者可即时性增强,强者可使之减弱。 针刺阑尾炎患者的曲池等穴,无论在X线观察下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的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物排出,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 曲池穴对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可减缓心率。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轻刺激可引起血管收缩,重刺激多引起血管扩张 曲池穴 。曲池穴的降低血压作用已被证实,且远期疗效较好。 观察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发现,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分钟,脑血管阻力降低不明显。 对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过多症,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血小板数渐趋下降,以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穴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 针刺曲池可使多数空腹正常人的血糖升高,说明有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的作用。对血糖的调节,因手法不同,可产生相反的效果,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的手法则可使血糖下降。 曲池穴还有显著的降低体温作用。 主要治疗 治疗风疹 中医学称之为风疹。以瘙痒异常,皮肤上出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风团为主症,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消退后无皮肤色素改变。多由风邪外袭,遏于肌肤,蕴于血分,或因嗜食膏粱厚味、鱼虾之类致胃肠积热、内不能泄,外不能宣,郁于肌肤而发病。 治疗方法:曲池穴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直刺本穴,得气后用捻转提插泻法,强刺激运针1,2min,留针25min,其间反复行针2,3次。临床上全身泛发者,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重症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释义:荨麻疹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期不超过1个月者为急性荨麻疹,病期超过1个月或反复发作者称慢性荨麻疹。中医学称之为风疹。以瘙痒异常,皮肤上出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风团为主症,皮肤划痕试验阳性,消退后无皮肤色素改变。多由风邪外袭,遏于肌肤,蕴于血分,或因嗜食膏粱厚味、鱼虾之类致胃肠积热、内不能泄,外不能宣,郁于肌肤而发病。曲池穴为手阳明经之合穴,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毛,故本穴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之表邪,具有走而不守之性。本穴不但能疏散表热,还能清解里热,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 曲池穴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 治疗方法:将装有4mg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的一次性注射器直刺入单侧曲池穴2.5到3cm,病人产生酸、麻、胀等感觉并回抽无血后注入药水。1周后于对测曲池穴重复上述操作。治疗结束后3周评定疗效。 释义:变应性鼻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法颇多,但往往是服药后症状迅速好转,停药后随即复发。穴位注射疗法是将西医学常用的药物注射法与祖国传统医学针刺法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疗法,是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结合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将适量药液注射到穴位而产生治疗作用。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通络、开通肺气的作用,主治鼻、咽喉部位的病症。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是可供肌肉注射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制剂,作用缓慢而持久(2到3周)。曲池穴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发挥其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应,使体内气血畅通,直至恢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该法应用于临床,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满意。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 躄痿痹重,瘈疭,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千金方》: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金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图解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 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两乳之间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手太阴肺经循行图解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 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释名】太,盛大;渊,水深处。意指穴当寸口动脉,血气旺盛。 【别名】太泉,鬼心。 【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别名太泉,避唐祖讳 脉之所会,寅时气血由此始;主诸脉病,肺虚者补之。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桡侧凹陷处。 [用法]:针二分,灸三壮。 [经属]:手太阴肺经为输土。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编辑本段解释 1)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太渊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太渊。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3)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4)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5)肺经原穴。原,6)源也。本穴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输送之源,7)故为肺经原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土者,生金之物,因本穴为肺经天部之气的主要输供之处,表现出土的生金之性,故其属土。7)本穴为脉会。脉,脉搏也,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本穴形如深渊,上接天部,下通地部,天、人、地三部之气皆会于此,故为脉会。 编辑本段穴位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动脉和桡静脉本干通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 (桡神经分支)分布。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骨骨膜。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下筋膜内,经桡神经浅支、头静脉与桡动脉掌浅支之 间,穿前臂筋膜,在桡动、静脉外侧,拇长展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达深部桡骨骨膜。前肌(腱)由桡神经支配,后肌(腱)由正中神经支 配。(参看列缺穴) 编辑本段穴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太渊穴 【运行规律】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治法】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编辑本段临床治疗 辩证 【功能】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太渊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配穴举例】配神门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配经渠治臂内廉痛 (《千金要方》);配列缺治咳嗽风痰 (《玉龙赋》);配鱼际治咽干 (《针灸大成》);配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 (《针灸资生经》)。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治疗 【刺灸法】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条灸3,5分钟。 编辑本段相关病症 无脉症是指患者多处动脉搏动触摸不到的病证。临床以人迎脉、寸口脉、气冲脉、趺阳脉触及不到为常见,多发于上肢。与《内经》中的“臂厥”、w厥”相类似,罹患肢体每多兼厥冷、乏力或微痛。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 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无外虚实两端。正气不足,邪气内侵是酿成本病的主要原因。经脉失畅,营卫不通为主要病理机制。 1。外邪侵袭,风寒湿邪侵袭经脉,营卫失和,气血不畅,阻滞脉道而成无脉。 2。脏气不足,心气虚则不能主血,肺气虚则难以朝百脉,肝气虚则失于疏泄,脾气虚则化源不足。正气不足,邪气内侵,阻遏脉道,酿成此证。 编辑本段辩证治疗 1。臂厥 症状和体征:寸口脉及神门脉均微弱或消失,多见于单侧,亦有见于双侧者,上肢厥冷乏力,不任握物,舌淡,苔薄白。 证候分析: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神门脉为手少阴心经所过。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心肺气虚,则气血匮乏、脉道失营而滞,故脉微弱或消失。气主煦之,血主儒之,气血运行不畅,故肢冷乏力。舌淡、苔白,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养心益肺,通脉活络。以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尺泽,太渊,内关,极泉,神门,人迎 随证配穴:气短喘咳者,加天突。眩晕者,加百会、风池。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可加艾条灸或温针。 方义:尺泽、太渊疏调肺经之气而补肺气。内关、极泉、神门流调心经和心包经之气而补心气 太渊穴 。人迎属足阳明胃经,该经多气多血,刺之可补气养血,通调经脉。 2(骨干)厥 症状和体征:气冲脉及趺阳脉微弱或消失,双下肢厥冷痿(辟足),不任步履,舌淡,苔白。 证候分析:足阳明之脉不通,故气冲脉及趺阳脉微弱或消失。下肢失于温煦濡养,故下肢厥冷、不任步履,。舌淡、苔白,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气养血,通脉活络。以任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关元,气冲,足三里,阴陵泉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太冲。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艾条灸或温针。 方义:气海、关元针灸可补元气而促气血运行。气冲、足三里阴陵泉调补阳明经之气血。 特异性 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肺之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功用 止咳化痰,通调血脉。 编辑本段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3.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编辑本段人体穴位 头部穴位头维穴 | 发际穴 | 阳白穴 | 印堂穴 | 攒竹穴 | 睛明穴 | 承泣穴 | 四白穴 | 迎香穴 | 水沟穴 | 瞳子髎穴 (正面) 头部穴位百会穴 | 后顶穴 | 风府穴 | 哑门穴 | 完骨穴 | 风池穴 | 天柱穴 (背面) 头部穴位太阳穴 | 下关穴 | 客主穴 | 耳门穴 | 听宫穴 | 翳风穴 | 颊车穴 | 大迎穴 | 人迎穴 (侧面) 腹部胸部天突穴 | 膻中穴 | 鸠尾穴 | 巨阙穴 | 中脘穴 | 水分穴 | 气海穴 | 关元穴 | 中极穴 | 气舍穴 | 俞府穴 | 或中穴 | 期门穴 | 日月穴 | 天穴位 枢穴 | 气穴 | 大巨穴 | 大赫穴 大椎穴 | 陶道穴 | 身柱穴 | 神道穴 | 至阳穴 | 脊中穴 | 治喘穴 | 肩井穴 | 曲垣穴 | 天宗穴 | 命门穴 | 腰俞穴 | 腰阳关穴 | 上仙点穴 人体背部| 六华灸穴 | 风门穴 | 肺俞穴 | 心俞穴 | 膈俞穴 | 肝俞穴 | 膏肓穴 | 志室穴 | 肩外俞穴 | 厥阴俞穴 | 三焦俞穴 | 大肠俞穴 | 关元俞穴 穴位 | 小肠俞穴 | 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内关穴 | 外关穴 | 曲池穴 | 尺泽穴 | 治痒穴 | 孔最穴 | 列缺穴 | 阳池穴 | 神门穴 | 合谷穴 | 中渚穴 | 少冲穴 | 落枕穴 | 指间穴 | 太穴位 渊穴 | 口内穴 | 胃肠穴 | 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膝眼穴 | 梁丘穴 | 复溜穴 | 阴谷穴 | 血海穴 | 承山穴 | 解溪穴 | 委中穴 | 足三里穴 | 阳陵泉穴 | 阴陵泉穴 | 三阴交穴 | 百里穴 穴位 人体足部涌泉穴 | 大敦穴 | 太冲穴 | 太白穴 | 太溪穴 | 申脉穴 | 丘墟穴 | 昆仑穴 | 足临穴 | 行间穴 | 里内庭穴 | 下痢穴 | 高血压点穴 | 第二穴位 厉兑穴 | 第三厉兑穴 | 阿基里斯腱穴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解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 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极泉穴位置(3张) 解剖 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腔内除大量的脂肪(内含有淋巴结及其相连的淋巴管)外,围绕腋动脉有臂丛神经的三个束及其五条支配上肢肌的终支。而针经臂丛内侧,可深达腋腔后壁肌肉之一大圆肌,该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 取穴方法 曲肘,手掌按于后枕,在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取穴。 作用 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疾病 心痛、胸闷、四肢不收、肩周炎、腋下瘰疬(颈淋巴结核)、腋臭、悲愁不乐、咽干、烦渴、干呕、目黄、臂肩不举、肘臂挛痛、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脑血管病后遗症、 肋间神经痛、癔病、乳汁分泌不足。弹拨本穴可预防冠心病,肺心病。 刺灸法 刺法:避开腋动脉,直刺0.3,0.5寸,整个腋窝酸胀,有麻电感向前臂、指端放散,或上肢抽动,以3次为度。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穴一般不炙。 (2)避开腋动脉:以一手按住搏动的动脉,在动脉的内后缘进针。 (3)不宜大幅度提插:因为腋腔内组织疏松,且腋静脉与深筋膜愈着,保持扩张状态,如不慎刺中血管,会造成血肿。避免刺伤腋窝部血管,引起腋内出血。意外及处理 形成血肿应立即退针,先冷敷后热敷,以促进血肿消散。 按摩治疗举例 心悸心慌 治疗手法——弹拨极泉 施治者一手托起被治者左侧上肢,使其腋窝暴露,另一手食、中指并拢,伸入腋窝内,用力弹拨位于腋窝顶点的极泉穴,此处腋神经、腋动脉、腋静脉集合成束,弹拨时手指下会有条索感,注意弹拨时手指要用力向内勾按,弹拨的速度不要过急,被治者会有明显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放散。 胃胀 治疗手法——按压左侧极泉穴 用大拇指指肚使劲按压左侧极泉穴,连续按20下,胃胀很快就会得到缓解。然后把捣碎的白参片贴在此穴上,再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贴12个小时,休息12个小时。 配伍应用 心痛干呕烦满:配侠白穴(《针灸资生经》)。 腋窝痛:配日月穴、肩贞穴、少海穴、内关穴、阳辅穴、丘墟穴(《针灸学手册》)。 四肢不收:配日月穴、脾俞穴(《针灸资生经》)。 咽干咽喉肿痛:配太渊穴、偏历穴、太冲穴、天突穴(出处同上)。 心悸、冠心病:配神门穴、内关穴、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肘臂冷痛:配侠白,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附录 (1)穴名释义:高及甚为极,君位为极;水之始出曰泉。心者,君主之官,极泉位置最高,又为首穴,如君登极。心主血脉,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喻手少阴脉气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故名极泉。 (2)现代应用:冠心病、心包炎、肋间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颈淋巴结核、乳汁分泌不足、癔病、半身不遂。 文献摘要 《铜人》:治心痛干呕,四肢不收。 《大成》:主目黄,胁下满痛,悲愁不乐。 《循经》:肩膊不举,马刀侠瘿。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图解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该经脉腧穴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9穴,左右合18穴。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目黄,喜笑无常等。 头部穴位图 -09-16 08:24:33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黄敏 时间:2011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坚持头部按摩,可使任督脉气血经络通畅,起到清脑提神、健身强体的效果。头部按摩,可以活跃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血量,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从而起到健脑作用。浴头疏发以整个头部为按摩对象。首先,松开十指,如梳头状,以十指指肚着力,用中等稍强的力量,从前发根外疏到后发根处,从前到后疏理整个头部。重复做15-20次,用力的大小,以做完后头皮微感发热为好;疏理后,再用十指指肚均匀地揉搓整个头部的发根,从前到后,从左到右,要全部揉搓到。方法就如平时挠头状,但不可用指尖,而要用指肚。反复做3-5次;最后,挤压头皮,用拇指、中指和食指,捏住头皮,轻轻提起,再松开。反复进行,将整个头皮挤压二、三遍。手法要轻,用力要柔,忌用猛力,以免挤伤头皮。 头部正面穴位图(点击查看大图) 足部反射图 资料图 人们的身体籍由新陈代谢的作用,达到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统、大小肠和皮肤组织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说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减弱,平常是看不出,感觉不到的。由于人体的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经区块,就是所谓的反射区。临床实验,人的双脚合并正是人体器官组织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器官或腺体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结晶沉积而成为(痛点),每个痛点触觉反应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颗粒,有些只有肿胀的感觉。适当刺激各反射区,自然也会加快排除沉积在组织周围的毒素和废物,因而达到疗效的效果,这就是现代医学所称的第三医学:利用刺激细胞组织的再生能力,让器官自我恢复并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疗法。 ) 左右足反射区(点击查看大图 足背部反射区(点击查看大图) 足内侧反射区(点击查看大图) 古代督脉图谱 时间:2010-05-20 16:44:54 来源:39健康网 编辑:编辑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古代督脉 人体经络图 时间:2009-10-15 16:11:37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黄敏 人体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华,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被广泛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以及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不明经络,开口动手就错,因此要了解中医首先就要认识神奇而神秘的经络。 人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尤如直行的径路,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则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内属腑脏,外络肢节,行气血,通阴阳,沟通表里内外,网络周布全身,把人体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保持其机能活动的协调和平衡。 人体正面经络图(点击查看大图) 人体背面经络图(点击查看大图) 人体侧面经络图(点击查看大图) 手部反射图 时间:2009-10-15 16:11:37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黄敏 我们的手部和足部一样,布满了与人体器官紧密相连的经络穴位,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异常,手掌的相应部位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优势在于,手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随时看。“照镜子”,观察手的气、色、形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器官情况,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就在你灵活的十指之间。 手掌反射图(点击查看大图) 手背反射图 耳朵全息图 时间:2009-09-02 17:14:48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黄敏 大家不要小看耳朵~如果把大脑比喻成一部电脑的核心,那麼耳穴就如同键盘一样,只要正确地输入关键字,就能迅速控制整部电脑。 临床经验上,耳穴点压的疗效最佳,其次是足疗,再其次是手疗,最后才是体穴。 耳朵全息图(点击查看大图) 耳朵全息图 手掌骨全息图 -09-02 16:59:20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黄敏 时间:2009 给病人诊病,首先就是摸这个人的第二掌骨。这不同于其它的面诊、舌诊、耳诊、手纹等这些都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脏器,而当你摸到第二掌骨的时候,一个人的整体状况及身体本质就会全部清晰地显现在你的面前。 左手掌骨全息图(点击查看大图) 右手掌骨全息图(点击查看大图) 当你沿著食指指背的根部轻轻往下推至靠近腕部,就能非常清晰地摸到一根硬硬的骨头,这就是第二掌骨。如果这根骨头上没有多余的肉,没有疙疙瘩瘩的凸起与凹陷,而且不缺钙,骨质很强硬,说明这个人小的时候身体锻炼做得不错,现在身体素质也很棒。如果是这一类的人身体出现了不适,我会告诉他,你身体的底子很好,而身上的症状只是外在因素对身体的干扰造成的,比如是不是抽烟、喝酒、生活没有规律,是不是最近比较忙,严重缺少睡眠,是不是心情不好,事业、家庭不顺,这个时候只要提醒他排除外部事情的干扰,同时再教给他一些饮食和按摩调理的方法,并让他多到室外运动,他的身体就会很快恢复。 如果感觉骨头上到处疙疙瘩瘩的,就说明这是一个从小就多病的人。遇到这类人时,你不要管他现在是哪个病重,哪个病轻,只要去调理他的脾胃,告诉他不仅要安排好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还要将食物尽量做得软、细、烂、以便于消化吸收,并嘱咐他每天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泡脚,以增加血液循环。只有及时地补足气血,才是治他的病、保他的命的根本。这种人千万别让他多去锻炼身体,只限于散散步就可以了,同时,在睡觉前做一些简单的利于睡眠的按摩,如耳部的按摩、梳梳头、拍拍肩、拍拍膀子,将气往上提,这对身体虚弱的人很实用。时间一长,气血补足,睡眠好了,他的许多毛病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消失。你并没有单独去治他哪个病,而是整体提高了他的身体素质,增强了抵抗力。只要将食疗和按摩长年坚持下去,他同样能够健康地活到百岁。 还有就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人了,这是我见得最多的。他们的骨头摸上去还算清晰,但仍会摸到一处或几处的凸起,这你就根据第二掌骨图中所标明的位置去找,看它对应的是哪个脏器。如头穴与足穴联机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联机的中点是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联机分,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联机的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联机分为,等份,从胃穴端算起的,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腿穴。 脊椎全息图 -09-02 16:43:26 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黄敏 时间:2009 随着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竞争压力的增大,过去被称为“老年病”的颈椎病,如今已经在年轻人中渐渐“流行”起来,发病率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尤其是那些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同电脑打交道的上班族。“颈椎病离年轻的上班族只有1厘米~”这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上班族的颈椎健康隐患有多大~ 颈椎除了是中枢神经和颈动脉的交通要道所在,还是通向大脑和面部五官神经的主要枢纽。另外,它与腰椎亦紧密相连。倘若颈椎病患者任颈椎病自行发展,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极容易造成头、颈、肩、腰等相关疾病,更有甚至还会出现半身不遂、瘫痪等症状。 颈椎神经系统能够控制和调节人体所有器官和组织。颈椎及椎间盘的排列异常会引起人体神经系统的刺激,并进一步影响相对部位器官的功能,而且由于这些部位的功能障碍可能产生各种症状。
/
本文档为【十二经络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