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学理论

2017-12-08 31页 doc 58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6.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
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3.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4.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6.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 “有人“大器晚成”。 7.人格结构包括: (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8.心理健康的基本:(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9.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1)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成长动机是„„。在成长动机的 驱使下,人们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2)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基础是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五种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 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各层次的关系及作用:a.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b.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10.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影响遗忘的因素: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概念及性质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的行为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所支配。内隐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才能起作用和得到表现。心理和行为按一定的活动规律进行的。 概念: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最早的定义: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或研究。 1 20世纪中期: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科学性质:心理学一门科学,有它的独特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同时人是最高等的社会性生物,一切活动都不能摆脱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 二、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发展历程及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1879-20世纪20年代,代表:冯特,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 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强调内省方法。内省: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心理学 1890年-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美,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代表:杜威。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他的心理学被称为~. 意识有连续性,像流水一样,他称为意识流。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3.行为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代表:美,华生。斯金纳 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刺激-反应、强化。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任何有机体倾向于重复有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重复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区别:斯金纳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 4.格式塔心理学 1912-20世纪40年代,创始: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形容内容:意识体验。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含义是整体,或完形。 指出:构造主义不合理,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着重:在知觉的层次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 5.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后期欧洲,创始:奥地利,弗洛伊德。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对人格、动机等研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6.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中期,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理论上推测,运用一种思辨的方法。 2 7.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美,奈瑟1967《认知心理学》 吸收了格式塔的整体观,承认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 认为:心理学不只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所谓认知: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四、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分支的主要研究领域。 第一:理论领域: 1.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2.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 5.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学校心理学: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问题。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把产品信息传达给群众,以更好地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心理学:以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以及影响和促进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研究司法程序中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犯罪证据的可靠性。 五、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观察者不知道)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保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测验法:使用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1)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际。(2)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有局限性。 三类变量: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反应变量):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3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问卷法和谈话法。 六、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已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加深自身的了解。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能集中注意。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与睡眠做梦之间。醒着做梦。不需要集中注意。意识处于迷糊状态。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 无意识:个体不能察觉到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伊德似的说法,无意识中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理论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 二、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程序。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密不可分:A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 B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 C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 D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和人自身状态引起。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个人意志。 3.随意后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类似随意,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即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三、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日节律:人和动物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血压,排尿, 4 荷尔蒙分泌等。 四、睡眠阶段及脑电波特点~ 睡眠作用:1.恢复机能 2.保护自己 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为β波,13-20cps ,频率快,振幅小。 睡眠的阶段: 第一阶段:过渡期,α 8-12,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4-7,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 2-4,振幅极大,梦游,呓,尿床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呼吸心跳不规则,难唤醒,做梦。 再转为轻睡期,一夜4-6循环。 五、失眠种类: 1.情景性:生活环境改变引起暂时性失眠。 2.假性:个体差异造成心理上的失眠感。 3.失律失眠:突然生活程序改变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 表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容易惊醒,醒后难入睡。 六、梦:人在睡眠中尤是快速眼动时,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梦的特征:1.梦境与自己有关,自我中心,倾向于来自个体的内部冲突。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有一定性别差异。 3.睡眠中,内在,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梦的心理学原理:梦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它不被清醒地觉察,也不能控制。 梦有预见性:是由于身体内部刺激引起,刺激没达到感觉阈限时,白天清醒下不易觉察到,但进入睡眠后,大部分神经细胞处抑制状态。微弱的刺激相对强烈起来。可以觉察到但无法控制,因此就可能将它与其它有关事物不自觉联系起来构成梦。 七、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催眠诱导: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程序,引起人们被动放松,反应降低,注意狭窄,幻觉增强。 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幻听,幻视在无刺激下。 3.解除抑制:不受任何约束。 4.对催眠经验记忆消失。 催眠的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斯潘诺斯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 八、心理促动药物可分为: 1.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2.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3.迷幻剂。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是人们从内部,外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根据信息的来源分:1.远距感觉:听,视觉。 2.近距离感觉:味,嗅,皮肤觉(触,温度,痛觉) 3.内部感觉:机体觉(内部器官所处状态,饥,渴,胃疼),肌动觉(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平衡觉(由位于内耳的感受器传达有关身体平衡和旋转的信息)。 二、感觉生理机制:1.收集信息(辅助组织:水晶体,耳廓) 2.转换:把信息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其机构称感受器(耳,眼睛) 3.传往大脑,进行选择加工。4.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最终的人所体验到的感觉。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三、心理量与物理里之间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5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阈限越低,感受越强,反比。 2.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四、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经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 五、视觉:作为人类视觉刺激的只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波长400-750毫微米。 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不同感光细胞起作用的结果。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感受性发生变化。 明适应: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眼适应过程,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暗适应:从亮到暗,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棒体细胞功能,视紫红质的恢复。)(漂白过程产生明适应,还原产生暗适应) 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 颜色感觉(属性):?色调:颜色基本特征或表现。红,绿。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色纯。 ?亮度: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色觉理论: 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 2.拮抗理论:黑林,四色说,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加上黑白共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表现是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激活,具有拮抗作用。 六、听觉:由物体振动使周围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波动。通过空气(多数)传到人耳,产生听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物理性质: 1.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次数。人耳接受(20-20000赫兹)低20振动叫次声,高叫超声。 2.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振大,声大。 3.波形:最简单形状是正弦波(得到声音叫纯音)。 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 1.音强:声音大小,由物理性振幅(振动大小)决定。 2.音高:声音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振动次数/每秒)。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长波:频率低的音。 3.音色: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是人能区分同一音高的不同声源。 听觉的适应:适应时间短,恢复快,有选择性。对作用于耳的声音发生适应。 听觉疲劳:声音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显著降低,恢复慢。(小部分丧失听觉:音隙。 大部分:音岛。 完全:失聪。)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1.强度差不大,频率接近,两个声音频率差为频率声音起伏现象叫:拍音。 2.强度相差大,只能感受其中较强的声音,叫:声音掩蔽。 听觉理论: 1.音强: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编码是接线性方式进行。声强大(激起快) 2.音高:公人音高编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两个理论: 1.位置学说(行波学说):贝克西,位于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 6 频率发生反应,将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不同高音的声音。但不能解释低频。 2.频率匹配学说:神经细胞分成组,轮班发射神经冲动,对高频声波识别。也称:排发说。 (1.对频率最低的声音是激起频率相应的神经细胞来编码。 2.对从低到中等频率的声音由频率匹配和相应部位的毛细胞共同编码。 3.高频由激起基底膜特定位的毛细胞进行。) 七、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知觉过程: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外部环境信息,通过头脑加工(整合、解释)产生事物的整体认识。 感觉的整合—知觉形成: 1.知觉和感觉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知觉。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3.人们总是把通过感觉,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加以理解。 4.知觉产生不仅需要具体客观对象,还要借助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的缺乏。 5.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知觉分类: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视、听、触、嗅知觉等。 2.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时间知觉:解决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社会知觉:关于个体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有三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他人,自我)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并通过一些介质。不准确。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可以预测他人行动,自己先计划。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更容易采用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经验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人在不断变化,人人之间差异大。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格式塔原则(知觉组织原则)人能自动地把刺激组成整体,由其本身内在特性决定。?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听觉上,时间接近的声音,易组织在一起。?相似性: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易组织在一起。?连续性: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易看一整体。?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轮廓加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圆形。?良好图形:简明,对称性的客体易知觉。 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选择因素:强度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及简明,对称,规律性的组合规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注意选择性的规律,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有初步的概括性。 4.知觉的恒常性: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觉由网像大小与知觉距离二者共同决定的。?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与距离知觉有关,包含同一物体远端近端之差。?颜色恒常性:不同照明条 7 件下,同一物品反射光变化,但颜色未变。与经验有关,知觉判断与背景有关。 复杂的知觉及机制: 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能使二维的视网像解释为三维世界。产生由一定线索引起。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视觉刺激) ?大小:在的感觉近。?视野中的高度:远处位高。?遮挡:远物被近物遮挡,部分被遮挡就成一个好的深度线索。?线性透视:两条直线越接近,表示距离越远。?纹理变化:近处纹理清楚,远处模糊。?光照与阴影:光线多自高处向下照射,阴影与光照的位置为线索。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最重要的是来自眼肌的调节和幅合 ?双眼视差:由于两眼位置不同,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是有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 二、运动知觉:人在知觉事物时可从运动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按时间顺序把不同活动区分开。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太阳月亮,白天黑夜。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心跳,饥饿感,睡眠。3.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学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感兴趣,时间过的快,出现时间低估计,期待时间慢。 八、社会认知:实质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两个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先前经验会影响信息的搜集和选择。?先前经验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差。?个体没注意信息中的偏差。少数人或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代表总体。?个体往往抓住那最显著的个案信息,而忽略多人的统计信息。 2.信息的整合过程:搜集,选择信息后,人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有独特性: ?首因和近因效应(美,卢钦斯):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社会刻板效应: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对某一群人概括,了解。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识偏差,阻碍交往。 第4章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8 记忆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 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0世纪80年代后期,托尔文将陈述性记忆进一步区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记忆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间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如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选择性注意控制着什么信息将得到进一步加工,将心理资源集中于刺激域中的一部分,并传递到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20-30秒)后加以复述,可继续保存。 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接收着什么及正做些什么。 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编码的形式: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储存的容量:有限,平均数量为7.单位为组块: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储存的持久性: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如不复述就会消失。 复述: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及至长时储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持性复述: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 精细复述:将识记的材料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3.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 ?储存模型:记忆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 语义网络: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 扩散激活: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想起与这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 通过组织,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 9 称为图式。 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它表示是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记忆有重要影响。 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地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 为测量遗忘,德,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再学习法)引发两个重要发现: 1.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2.提示了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持续时间(数十年) 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到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由干扰造成。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环境上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情境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提取线索,叫状态依存性记忆。 3.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积极比消极更有利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的持久性记忆。 有意遗忘作用: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有意遗忘。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记忆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提高记忆方法: 1.地点法(位置法):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决法。 3.记笔记:思考比书写更重要。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 二、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即个体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近代的社会学习理论:注重观察学习,强调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而间接地进行学习。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美,梅耶:学习过程模式:新信息(刺激)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 10 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学习分类: 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学习内容划分: 1.知识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可表现为概念、命题、图式等不同形式,分别标志着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与深度。 2.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3.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包含认识,执行,情感体验。 学习策略 一、复习策略 1.复习时间:及时、系统、有效的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阅读后表述所学内容。学习当天晚或结束的第二天,重读,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星期后。一月后。半年后。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 2.复习次数:过度学习: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过度学习程序达50%时效果较好。超过会引起疲劳,注意分散甚至厌烦情绪。 3.复习方法: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眼,口,耳,手,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增加信息的储存和提取途径,记忆的效果增强。 主要目的: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 二、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常用: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第5章思维与创造性 一、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 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特征: 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的。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与动物的思维的最本质区别。除语言外还有表象和动作。 11 思维过程: 1.分析和综合: (1)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2)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属性的分析实现的。 2.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3.抽象概括:(,)抽象:在头脑中抽象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级概括(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思维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中介不同分 直觉动作思维: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分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有方向,范围,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公式解答)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即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 二、概念:在心理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包括在每个概念下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属性或特性。 每个概念都包含:1.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 2.外延:概念的范围。两个方面。 概念途径分: 1.日常概念(模糊或前科学概念):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忽略了本质特征。 2.科学概念(明确概念):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个人则主要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 概念的形成:心理学家常用“人工概念”的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 1.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是赫尔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反馈的影响。 自赫尔后,最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基本模式: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 12 2.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对自然语言概念获得也适用。儿童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来获得概念的。最初只把它当作一个样例来理解,生活中依据这个例证来进行类比,提出自己的假设。经过生活正反方面的反馈,最终从大量例证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获得了某个概念。 三、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符合。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武德沃斯和塞尔斯提出:人们进行三段论推理使用的是气氛探索法。使用逻辑量词(有,没,不)产生了一种气氛,促使被试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使用气氛假说方法,被试可在80%以上的三段论问题上获得正确答案。 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斯滕伯格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提出语言—表象整合模式:人们在线性推理时,首先对前提中的信息以命题的方式进行表征,继而将表征的命题建构成一种心理表象上的空间序列。依据命题的空间序列进行认识加工,从而推论合乎逻辑的结论。 条件推理:(假言推理)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所进行的推理。人们倾向于去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证实倾向 沃森认为在检验规则或假设过程中,人们有强烈的对规则加以证实的倾向。 四、问题: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 问题空间: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是问题空间。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看,一个问题可分: 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特征: 1.目标指向性:明确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称为问题解决活动。 3.认知性操作:目标指向性活动是靠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策略方法: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依赖经验,准确性上有及算法式但效率提高。 13 ?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第四条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直至问题解决。 ?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问题表征方式: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干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总想办法去利用。 3.功能固着性: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心向或心理定势。 五、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想像特征: 1.新颖性:想像不是回忆,不是对表象的简单重现,而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 2.形象性:想像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表象,而不是词或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征。 六、创造性思维: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创造、发明、想像、设计、假设出新的概念、想法与念头或者实物的心理活动。 特征: 1.敏感性: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3.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4.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5.再定义性: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6.洞察性: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 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创造力:一种能力。创造性:一种倾向)。 对创造力和创造性的评估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验:要求个体对一个具体的要求给出几个反应,认为观念流畅性是创造过程的关键万分。 同类测验中最著名的是: 吉尔福特: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1960)测量的是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理论中与发散思维有关的内容。 14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测验。其测验任务是要求被试对言语或图形刺激给出多个反应。分三套:1.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方面记分。2.图画测验:除以上三方面,还对精致性记分。3.声音和词的测验:只记独特性得分。 为消除被试的紧张情绪,托兰斯把测验称作“活动”,用游戏形式组织起来,最适合儿童的特点。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通过比较高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是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创造性人格特征:智力属于中上等,并不一定超常;观察、感受力敏锐;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致性;怀疑;持久性;智力的游戏性;幽默感;独立;自信。 3.环境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行为会使内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 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最具有创造性。创造本身也可产生动机。 创造性思维训练: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会聚、信息收集、记忆、信息的组织、分析、从现有知识中得出新信息、整合信息、评论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主要是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国内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包括三个方面: 1.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 2.直觉思维训练: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想象等进行。 3.形象思维训练: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中各种事物,通过发展表象系统来实现。 15 16
/
本文档为【心理学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