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2018-09-07 6页 doc 19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摘要:《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上《中外设计史专论》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其实刚一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乏味,但是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关键词:艺术;基督教;文艺复兴;东方艺术 前言 “艺术”是个遥远而...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 摘要:《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上《中外史专论》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其实刚一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乏味,但是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达严肃的题目。 关键词:艺术;基督教;文艺复兴;东方艺术 前言 “艺术”是个遥远而崇高的词。每当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见“艺术”两字,便畏惧般地匆匆避开,深怕自己如赤子的无知引来对其的亵渎。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自商周的青铜器墓室中的壁画至高山流水的音乐翩翩优雅的舞蹈及唐煮宋点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对古时的悠远的怀想而非致力于创造新鲜的血液。所以怀揣着一个中国梦的我总是梦想,在我的中国我们的中国里,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伟大艺术家,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巅峰之作。 只因我在少时总是摒弃了对于艺术的亲近的念头,无论是童年时期的习画或是书法,总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此类不成爱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当我真诚地怀着强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书画杰作或是身边同龄人引以为傲的大笔一挥的作品,便又为以前的年幼无知后悔不已。身处中国,目光所及之处是遍地开花的书法国画古玩。面对市场上充斥的良莠不齐的作品,如何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 但是敲开艺术领域的大门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儿,因为你永远也猜想不到这个圈子里的都是些什么物种。他们或孤僻或癫狂或神经质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艺术家们的独有特色)。书房里曾有摞成一刀的书画册,其中的仕女图我到如今也没看出有什么稀罕劲儿。然而读《艺术的故事》时我看见贡布里希说过:“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这样的一句话打消了我对古代美女们丰满肥美的脸庞以及狭长细小的眯眯眼因不解而产生的反感。 《艺术的故事》这部艺术史著作不同于以往我所学习过的关于介绍西方美术史的书,作者以自己真诚且不加个人主观情感的文字以讲述的方式,把一部原本繁杂的艺术发展史予读者轻松地娓娓道来。从艺术的起源、形成、成熟以及经历次次的沉寂乃至一次又一次的复兴、回归、革命、危机,把西方美术的流变清楚明晰地和读者分享,没有一点的矜才使气。尤其在最末一章,他把难以避免的“当代人治当代史”的思想搁存于思维以外,以其科学的学术态度对当代艺术现状做了论述,没有丝毫的娇柔做作,以其湛然的艺术视角给予后来学人以广袤的视野。我在阅读《艺术的故事》一书时对这几个问题思考的最多,如下: 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我常常幼稚地思维,基督教对西方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就如同孔孟、释迦、老子之对于中国。尽管这二者是无法硬拉到一起的,而我也只是就其二者的影响而言。在贡布里希先生的讲述中有这样一段话,许是能说明这个问题。“一座教堂对那个时期(12世纪)的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是很难想像的;只有在乡间的一些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还能窥见教堂的重要性。教堂过去往往是它邻近地区中惟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里之中惟一高大的建筑物,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在今天的西方,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许是早已不像19世纪以前那样坚定和纯洁了,只有在一些古老的村落里还能“窥见”到信仰对当地区民众的重要。我曾读过一篇纪念托尔斯泰的长篇幅文章,其中介绍了一座走 过托翁生命长河的教堂;作者在文中引出,似乎所有有基督教信仰的国家,一座教堂对于当地民众的重要性,就如同故乡之对于在外的子民;作者谈到,教堂在它所在的地区往往是该地区的博物馆、集会中心,是人们心灵依归的所属。 贡布里希说教堂是它邻近地区若干英里以内唯一的高大建筑物,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有信仰的时代,对于人民来讲没有比教堂更重要的了吧。建筑、绘画、雕塑、文字、语言,这些人们对外部世界认知的所有具体的媒介,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是其全部,一直到今天还依稀可见。在那个时代“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不管是普通群众还是统治者,更多的是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自始自终都要在基督教的信仰中完成,所有人都参与在其中导演和完成。 在基督教统治最森严的中世纪,法国诗人弗朗卡斯·维龙为母亲写的诗篇惹得贡布里希先生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绝对不能指望这样的雕塑像古典时期那样自然、优雅、和明快”,尽管作者如此着眼中世纪的艺术,但基督教的艺术随时间的推移也回归了艺术原本的自然与亲切。 第一次在西方学者的书中知道“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这个词汇在我多年的学习生活中显现过我也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每一次都是以乔托、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的文艺成就为了解而已;而我对其的理解也从来都是含糊不清的,也许是向来都是从我国的学者所著的文艺类史书得来的。一些诸如革命、复兴、觉醒、人文主义的词汇,把原本清晰的一个史实主观化了许多。 贡布里希先生在《艺》书中的第十二节开篇如是说:“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和复活,这种再生的观念从乔托的时代开始就在意大利发展起来。”在交代上一个问题时我引用了先生这一句话:“我们绝对不能指望这样的雕塑像古典时期那样自然、优雅、和明快”。可以肯定的说,“自然”、“优雅”、“明快”是先生给予古典时期文艺的肯定,是针对中世纪的文艺作品而言。中世纪是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存在于西方文艺史中的一段“伤心的插曲”。意大利人意识到在遥远的过去,自己的民族以罗马为首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因为战争的失败而使得文化也没落下来。这一点是否也能给中国文化的命运以新的注脚。文艺复兴之所以能够发生在意大利,是意大利这一罗马帝国遗民子孙对自己曾经的文明不甘因战争的失败而没落有关吧。这是我在学习中最大的所得。文艺复兴是意大利人对古典时期文化意识的一次觉醒,是复活和再生,是回归于“自然”、“优雅”、“明快”,而并非与此无关的意识形态所注释的那样。 荷兰的美术为什么作者谓之“自然的镜子” 到了十七世纪,欧洲社会分裂成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阵营,原本的基督教一种声音的意识形态已不复存在。在新教日臻兴盛的各个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的国家里,北方荷兰人的眼光与欧洲南部的文艺眼光有不同;他们接近于英国的清教徒,是诚恳、勤勉、节俭的民族,不喜欢放纵浮华的南方作风。他们尽管对天主教以缓和的态度,但是从来没有接受那种纯粹的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荷兰的艺术,用贡布里希先生的话说就是,“当我称此章为‘自然的镜子’的时候,我不仅仅是想说荷兰的艺术已经学会像一面镜子那样忠实地复制自然。艺术和自然二者都不会像一面镜子那样忠平滑而冰冷。反映在艺术中的自然总是反映了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伟大的画家伦勃朗忠诚于自然,他的艺术生命随着个人的秉性跌宕起伏。伦勃朗忠实地在镜子里观察自己,也许就是作者所谓的忠实的体现吧。从伦勃朗的自画像中,可以看到作为杰出的荷兰画家那双敏锐而坚定的眼睛,既洞察人物的内心同样也洞察着自然的一切。这并不是矫情的感情用事。 中国近代有一位伟大的画家曾经这样要求自己:为万物写神。荷兰美术对自然的忠实能使原本平凡的场面一变为具有宁静美的景象,这让我想到宋代那一系列院体的花鸟画,东方的写 神与西方忠实于自然的反应自我心境,这二者是否有着逾越时空的偶合。 四、西方学者视角里的东方艺术 我在学习本书以前,从未真切地从一个西方学者的文字里了解到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的认识。多的是去西方学习后回来的审视。 在《艺》书中贡布里希先生说的依旧是东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内容,但给人的感觉则很是亲切。他说:“中国人是第一个不认为作画卑微下贱的民族,他们把画家跟富有灵感的诗人同等看待。”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从事绘画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读书人,余下的一小部分也是读过书的人。中国人民对文化的尊敬是渗透到骨子里的,这或许就是先生“中国人对精神方面的训练超出于西方人对体育的追求”最好的注脚。在贡布里希先生的观点里可以读出,中国文艺之所以没有西方中世纪那段“伤心的插曲”,是因为中国的宗教艺术并非纯是去宣传某一个别宗教的教义,宗教的宣传在中国文艺类别中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先生讲到中国的艺术是辅助于参悟,也就是说是辅助于他们在精神方面的训练。然而在我们的学者眼中则普遍认为自己的宗教艺术亦同于西方的宗教艺术,是何等的贻误后学,让人难以释怀。 作者对东方古国艺术的解读是真挚的,他甚至这样说:“在画中寻求细节,然后再把他们跟现实世界进行比较的作法,在中国人看来是幼稚浅薄的。他们是要在画中找到露出艺术家激情的痕迹。”这是肯定的话语吧。在本节的末尾贡布里希先生亦真诚地指出中国画的不足,我记下以为学习之鉴,如是“但是,不言而喻这种作画方法也有危险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么可以用来画竹干和凹凸山石的笔法,几乎每一种都有传统的根基和名目,而且前人的作品博得了无比巨大的普遍赞美,艺术家就越来越不敢依靠自己的灵感了。”在这源溯千年的伟大文明面前,一代代的后世学人只是站在能站的地方,去往要去的远方。传统,这个充满了敬爱、尊重、颠覆、创新、继承、守望等等观点态度的词儿,我始终的观念都是敬重。 结语:最后,我不想具体地论说我最开始列举的第五个问题,而是想以先生在最后一节中,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时他所怀着的心态、观点,来说明《艺》一书予我的启示。如是“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我在前面描述了艺术家征服自然形象斗争,而不同的方式的探索必然导致一些旨在引人注目的古怪行为。不过,这同时也为色彩和形式的实践打开一个广阔的天地,留付给人们探索。结果如何,我们还难以预料。”他的语言是何等的真诚。我愿以此段文字结束我的读书。 在阅读了诸多的艺术史论著,我能从诸位先生的语句中感受到贡布里希先生所说的“写到现在”难以果断定义的“不安”。或许“不安”是属于对未来不知去向最好的尊敬,不需夹杂个人主观的预料。也许就如《富春山居图》第末段丹青的长天空幽沙岸浮渚一样,只待听余音袅袅。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第十六版(2008年,广西美术出版社)
/
本文档为【《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