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儿推拿专题

小儿推拿专题

2017-10-16 50页 doc 120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儿推拿专题小儿推拿专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魏晋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千金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外台秘要》载:“...
小儿推拿专题
小儿推拿专题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它属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推拿疗法是在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的总结。魏晋隋唐时期最为盛行,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按摩由治疗成人疾病逐渐发展到治疗小儿疾病,为后世小儿推拿疗法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千金方》中有“治少小新生肌肤幼弱,喜为风邪所中,身体壮热或中大风手足惊掣。五物甘草生摩膏方。……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外台秘要》载:“小儿夜啼至明不安寐,……亦以摩儿头及脊验。”虽用推拿方法防治小儿疾病早有记载,但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则在明清时期。在当时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及经验总结,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是《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疗法和成人不同,且有很多特定的穴位,因而自成体系。根据小儿手腕部寸口为百脉总汇之处的理论和小儿生理特点,建立了在手部操作特定穴位,周于藩著《小儿推拿秘诀》一较系统的叙述了推拿的治疗方法。“特定穴位”的操作主要靠推法,因小儿不能与医者合作,必须以拿法固定其小儿被操作的肢体和部位,以便顺利地进行治疗操作。对小儿的这种治疗手段,称“小儿推拿”。 清朝时期,推拿治疗虽未受官方重视,但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仍广为流传于民间,并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并有不少推拿专著陆续问世。其中著名的有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骆如龙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的《保赤推拿法》,张振鉴、周于藩的《小儿推拿秘诀》校正《厘正按摩》等。明清时期的小儿推拿著作在整个推拿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儿科著作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放后,祖国医学中的小儿推拿得到了新生,重印再版了很多小儿推拿著作。随着社会和科 学的不断进步,小儿推拿也必将日臻完善,并为人类医疗保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儿科学不同于成人医学。从胎儿到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和青春期,都处在不断发育、迅速改变的过程中。因而其研究对象有一个动态特点。不象成人那样相对固定。小儿时期抵抗力弱,易患多种疾病,因此,小儿保健和防治工作尤其重要。 一、 生理特点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小儿出生后,犹如萌土之优芽,脏腑柔弱,血气未充,经脉未盛,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阴阳二气均属不足。祖国医学依次提出了“稚阴稚阳”的观点,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全的,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小儿肌体生长发育迅速,年龄越小,生长越快,营养的需要量相对越大。前人据此提出了“纯阳”一说。认为小儿生机旺盛,发育生长迅速,对水谷精气需要迫切,常见之为“阴之不足,阳之有余”。 二、 病理特点 小儿还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速度和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小儿由于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因此抗病能力差,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故易为外邪六淫所侵,或内由饮食所伤。在临床发病方面,也以肺、脾二脏疾患为多,而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容易出现惊恐状态。且小儿病情变化迅速,具体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易趋康复是指小儿机体生机蓬勃、活力充沛,在疾病过程中,其组织再生和修补能力也是旺盛的,且病因单纯,很少受七情影响,在患病之后,如能及时调治,则容易痊愈,较快恢复其生理功能。 三、 生长发育特点 新生儿期 从出生到28天,有胎内转入胎外,身体内部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阶段。此期特点为各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善。故应加强护理,合理喂养,注意保暖及预防感染等。未成熟儿生活适应能力差,护理工作更为重要。此期易患肺炎、败血症、硬肿症、颅内出血及产伤等。 婴儿期 从,,天到,周岁,此期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要量相对较大,而消化功能尚未完善,故易患儿腹泻、营养缺乏症,应注意合理喂养。营养以母乳为主,并逐渐加辅助食品。此外,运动功能发育很快,条件反射逐渐形成,应进行体格锻炼,至,到,个月以后,胎儿非特异性抗体逐渐消失,而自动免疫力尚不足,机体抵抗力降低,易患急性传染病,故应及时进行各种免疫接种。 幼儿期 从,岁到,周岁,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相对减慢、乳牙先后出齐,断母乳改为软食,并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小儿开始行走,与外界接触增多,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语言、思维的能力。此期易患各种传染性疾病,营养缺乏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腹泻等。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按程序进行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以增加自动免疫力。 学龄前期 从,到,周岁。此期的特点为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能利用语言和简单文字进行学习。所以应加强思想教育、劳动锻炼,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多,应做好防疫工作。 学龄期 从,到,,周岁。此期特点为各系统器官发育日趋完善,特别是大脑皮层功能发育较快,智力加速发展,小儿开始上学。肌肉发育也逐渐加快,乳牙换为恒牙。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并逐渐加快,女孩从11到,,岁,男孩自,,到,,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男女性别已有明显区别。此时生长发育显著加快,是体格和智力发育旺盛阶段。疾病性质和表现逐渐接近成人,肾炎、风湿病相对增多,故应注意预防免疫性疾病,并应注意牙齿和视力的保护。此期心里、情绪容易波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影响很大,所以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据目前临床所见和文献记载,小儿推拿治疗范围很广:呼吸系统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如婴幼儿腹泻、小儿腹痛、小儿呕吐、小儿疳积;泌尿系统如小儿遗尿、膀胱湿热;其它系统如惊风、夜啼、小儿麻痹症等均都适用。 小儿推拿疗法的应用范围颇广,但也有一定的禁忌证:如烈性传染病、开放性损伤、恶性贫血等。一、 望诊 ,、望形体 凡形体充满,筋骨坚强,姿态活泼,皮肤、毛发润泽,活动自如为健康的表现。若形体消瘦,头发萎黄,筋骨软弱,皮肤干燥,姿态呆滞,颅囟逾期不合者,多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而形成的病态。 ,、望精神 目光有神,反应灵敏,精神充沛,神态活泼,是正气足,无病之象,虽病亦轻而易治。反之,若目光暗淡无神,反映迟钝,疲乏易睡,精神萎靡,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 ,、望面色 健康小儿面色红润且有光泽。若面部红赤多为热证;午后两颧潮红多为阴虚证;面色苍白多属风寒束表;面色惨白多为虚寒;白而虚胖为气虚;白而干枯为血虚;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有湿;面色青紫多为寒证、痛症、血瘀、惊证。 ,、望苗窍 (1) 望目睛 小儿黑睛圆大,灵活有神,啼哭有泪,属先天充足,肝肾精血充沛,为健康之象。目无光彩,闭目不视为病态。睡时露睛为脾气虚;目泪汪汪,面白眼睛发红为麻疹之先兆;目瞪视呆、直视、窜视或斜视为惊风之症。 (2) 望鼻窍 鼻流清涕为肺经感受风寒之邪而伤风感冒尚轻,涕浊而黄为热入肺,干涸无涕为肺闭邪毒较重。壮热喘息而鼻翼煽动则为风火交炽,伤津阴亏气逆之重症。 (3) 望口舌 正常小儿口唇红润。口唇深红为内热,唇色淡白为气血虚亏,青紫为血瘀或寒证。口腔糜烂为胃火盛。正常小儿的舌质淡红而润。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色深红为脏腑热盛,舌质红绛为邪入营血,舌红起刺或无苔为阴虚或伤津,正常小儿的舌苔是中根部有薄白苔。舌苔薄白属病邪在表,白厚而腻为湿浊,黄腻为湿热,黄厚而粗者属热盛而胃阴耗伤。 (4)望指纹 也叫看虎口三关,主要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浅表脉络(即食指内侧的静脉),是辨别疾病的病因、性质,推测预后等的一种辅助诊法。仔细诊察指纹浮沉、色泽和出现的部位,可以判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与轻重。食指的三节指纹分别定为风、气、命三关,近虎口的第一关为风关,第二关为气关,第三关为命关。看指纹应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方法是可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尖端,用右手拇指推小儿的三关,从命关轻轻向 风关推去,使指纹浮露。正常的指纹是红黄相兼,隐隐不显。指纹色紫为热,鲜红为感受外邪,显露于外者为病邪在表,深隐者为病邪入里。纹色见于风关者为轻,透至气关稍重,过命关为病重。 二、 闻诊 闻诊是医生用听觉和嗅觉诊察病儿声息和气味等,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小儿哭声响亮,语声和谐,咳声清脆,呼吸均匀无特殊气味等为正常。哭声尖锐而高多有疼痛;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喉痛或喉头水肿;哭而无泪多属病重。语声低微多属虚证、寒证;语声噪扰,狂言谵语,多属实证、热证。 口臭为胃热。吐酸为宿食停滞。大便酸臭为肠中积热。小便短赤,气味腥臭多为膀胱湿热。小便清长无臭,多属脾胃虚寒。 三、 问诊 ,、问寒热 凡小儿卷缩就暖,喜投怀抱多属虚寒。授乳时觉口舌热,多为发热。发热、畏寒、恶风,多见外感之表证;高热不恶寒,多属邪热入里。寒热往来,多为邪在半表半里。午后或傍晚低热,手足心热,多属阴虚内热。夏季久热不退,汗闭,口渴尿多且清,多为暑热。 ,、问汗 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属阴虚。汗出如珠,四肢厥冷,属危重病症。 ,、问二便 大便干燥难解,多属胃肠实热。大便时哭叫,多为腹痛。便溏完谷不化,多属脾胃虚寒。下痢赤白,为肠道湿热。小便浑浊,多为膀胱有湿或疳症。小便黄赤多为里热。儿童遗尿为肾气虚。 ,、问头身 小儿哭闹摇头或用手摸头,多为头痛。伸屈不宁而呻吟者,多为肢体疼痛。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多为惊风等。 四、 切诊 ,、切脉 小儿诊脉重点以浮、沉、迟、数判别其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辨别虚、实。浮脉为表证沉脉为里证,迟脉为寒证,数脉为热证;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证。 ,、触证 (1)头颈部 小儿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多为先天亏损,肾气不足。膨隆凸起为填囟,多属实热证。前囟饱满,伴有发热、呕吐、颈项强直,多属热病引动肝风之疾患。颈项如摸到有核,肿大连珠有串,推之移动,多为瘰疬(淋巴结核)。 (2)腹部 腹部柔软喜按,多属虚寒,坚实拒按为实证。腹部膨胀,叩之如鼓为气胀;腹硬青筋暴露,为脾虚或疳积。 (3)四肢 手背热多为外感,手心热多为阴虚。四肢怕冷,多属阳虚。四肢抽搐多为肝风内动。小儿推拿手法种类较多,有不少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相似,但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一样,而在具体操作时却完全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耐受力差,不易竭力攻伐,总之手法要轻柔深透,适达病所,刺激强度要适宜。一般来说,小儿推拿的操作以推法、揉法次数较多,而摩法时间较长,陷法则重、快少。手法刺激的强度应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史长短,病势急缓而定。如病轻患儿,操作时间宜短,用力宜轻,速度宜缓,一日或两日一次;病重患儿,操作时间宜长,用力易重,速度宜快,每日推拿一至二次。 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寒冷季节,术者手要保持温暖,同时应态度和蔼。术者经常修剪指甲,术前要洗手,保持清洁卫生。此外,还需注意患儿的体位适当、舒适、力求自然。第一节 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要求: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200到300次为宜。 作用: 补虚泻实,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第二节 拿法(原文有错误,欢迎大家修正) 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拿法,,, 》动作定义:用拇指和其余四个手指的罗纹面对称用力提起并捏揉的手法。 》动作要领:用大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 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动作要求:操作时,用劲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由连贯性。 第三节 按法 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 要求: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作用:镇静安神,疏经活络。 第四节 摩法 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要求: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到,,,次。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消积导滞。 第五节 揉法 用指腹、掌紧贴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 要求: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食。 第六节 运法 用指腹于一定部位上,作弧形移动称为运法。 要求:动作轻缓,每分钟,,到,,,次。 作用:和中健脾,清热除烦。 第七节 掐法 用爪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可分为单指掐和双指掐。 要求:用力适宜。 作用:醒脑开窍。 第八节 捏法 捏法是手指相对用力于一定部位上捏起肌肤的动作。可分为两指捏和多指捏。 要求:用力适宜,部位准确。 作用:清热解表,开通闭塞。 附:捏脊疗法 捏脊法系以捏提手法为主的复合性动作。 操作要领:用指腹相对着力于脊柱两侧自龟尾捏、提、捻、推至大椎。捏起皮肤的多少要适 宜,动作要连贯。 作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小儿推拿按摩除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 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部,尤以两掌为多。穴位的形状不仅有“点”,而且还有“线” 和“面”。 第一节头面部 ,、攒竹(天门) (位置)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到,,次。 (主治)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坎宫(眉弓) (位置) 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到,,次。 (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 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山根(山风) (位置)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 拇指甲掐。 (次数) ,到,次。 (主治) 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 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颊车(牙关) (位置) 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 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到,,次。 (主治) 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 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囟门 (位置) 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 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 推或揉,各,,到,,,次。 (主治) 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到,,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 ,,到,,次。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 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天柱(颈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 推,,,到,,,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 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 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乳旁 (位置) 乳外旁开,分。 (操作) 中指端揉。 (次数) ,,到,,次。 (主治) 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临床应用) 揉乳旁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作用。 ,、胁肋 (位置) 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 以两掌从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次数) ,,到,,,次。 (主治) 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等。 (临床应用) 搓摩胁肋、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对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沿肋弓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肠或四指摩腹。 (次数) 分推,,,到,,,次;摩腹,分钟。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临床应用) 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对于小儿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脐 (位置) 肚脐。 (操作)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次数) 揉,,,到,,,次,摩,分钟。 (主治) 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 (临床应用) 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常与推上七节骨、揉龟尾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丹田 (位置) 脐下,到,寸之间。 (操作) 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 揉,,到,,,次,摩,分钟。 (主治) 腹痛、腹泻、脱肛、遗尿、疝气、尿潴留。 (临床应用) 揉、摩丹田能培肾固并,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脱肛、疝气、遗尿等症,常与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肚角 (位置) 脐下,寸(石门)旁开,寸大筋。 (操作) 用拇、食、中三指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次数) ,到,次。 (主治) 腹痛、腹泻。 (临床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本法刺激较强,一般拿,到,次即可,不可拿的时间太长。为了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脾经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到,,,次。 (主治)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到,,,次。 (主治)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肝经 (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到,,,次。 (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到,,,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肾经 (位置) 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到,,,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到,,,次。 (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 ,、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次数),,,到,,,次。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次数)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次数),,,到,,,次。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次数)每条横纹各掐,次;推,,,到,,,次。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三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 ,,、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 (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小掌横纹。 (次数),,,到,,,次。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 ,,、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次数),,,到,,,次。 (主治)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临床应用) (,)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经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到,,,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应用)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 (次数),,,到,,,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滞消食。主要用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降闷、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到,,,次;捣,到,,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 (,)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新生儿的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疹痘欲出不透等亦有效。 (,)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燥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则向右掐捣。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为运水入土。 (次数),,,至,,,次。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呕吐、痢疾、便秘、食欲不振等。 (临床应用) (1)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2)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等证。 ,,、总筋 (位置)掌后腕横纹中点。 (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甲掐总筋。 (次数)揉,,,到,,,次;掐,到,次。 (临床应用)揉总筋能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水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治疗惊风抽掣多用掐法。 ,,、大横纹 (位置)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操作)两拇指自掌后纹中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反之称合阴阳。 (主治)寒热往来、腹泻、腹胀、痢疾、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痰涎壅盛。 (次数),,到,,次。 (临床应用) (,)分阴阳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亦可用来治疗痢疾。 (,)合阴阳能行痰散结,多用于痰结喘咳、胸闷等症,若并法配合揉肾纹,清天河水能加强行痰散结的作用。 ,,、老龙 (位置)中指甲后一分许。 (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 (次数)掐,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急惊风。 (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若小儿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较易治,不知痛而无声音,一般难治。 ,,、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右端正,尺侧称左端正。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次数)掐,次;揉,,次。 (主治)鼻衄、惊风、呕吐、泄泻、痢疾。 (临床应用) (,)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呕,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揉左端正能升提,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 (,)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配合。同时本穴对鼻衄有效,方法用细绳由中指第三节横纹起扎至指端,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 ,,、五指节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 (次数)各掐,到,次;揉搓,,到,,次。 (主治)惊风、吐涎、惊燥不安、咳嗽风痰等。 (临床应用)掐揉五指节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燥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掐老龙、清肝经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八卦、推揉膻中合用。 ,,、二扇门 (位置)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次数)掐,次;揉,,,到,,,次。 (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 (临床应用)掐揉二扇门能发汗解表,退热平喘,是发汗的有效方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外感者。 ,,、上马 (位置)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操作)拇指端揉,称揉上马;拇指甲掐,称掐上马。 (次数)掐,到,次;揉,,,到,,,次。 (主治)虚热喘咳、小便赤涩淋漓、腹痛、牙痛、睡时磨牙等。 (临床应用)揉上马能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为补肾滋阴的要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漓等症。本法对于体质虚弱、肺部感热有干性罗音久不消失者,配揉小横纹;湿性罗音配揉掌小横纹,多揉有一定疗效。 ,,、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用揉法,称揉外劳宫;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次数)掐,次,揉,,,到,,,次。 (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 (临床应用)本穴性温,为温阳散寒,升阳举掐佳穴,兼能发汗解表。揉外劳宫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不论外感风寒、鼻塞流涕以及脏腑积寒,完谷不化,肠鸣腹泻,寒痢腹痛,疝气等症,且能升阳举陷,故临床多配合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天田等治疗脱肛、遗尿等症。 ,,、威灵 (位置)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 (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 (次数)掐,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 (临床应用)掐威灵有开窍醒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惊暴死、昏迷不醒时的急救。 ,,、精宁 (位置)手背第四、五掌骨歧缝间。 (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 (次数),到,,次。 (主治)痰喘气吼、干呕、疳积、眼内胬肉等。 (临床应用)掐精宁能利气、破结、化痰。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吼痰喘、干呕、疳积等症。本法于体虚者宜慎用,多与补脾经、推三关、捏脊等合用,以免克削太甚,元气受损。用于急惊昏厥时,本法多于掐威灵配合,能如强开窍醒神的作用。 ,,、外八卦 (位置)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八卦相对处。 (操作)拇指作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外八卦。 (次数),,,到,,,次。 (主治)胸闷、肿胀、便结等。 (临床应用)运外八卦能宽胸利气,通滞散结。临床上多与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治疗胸 闷、腹胀、便结等症。 ,,、一窝风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操作)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次数),,,到,,,次。 (主治)腹痛、肠鸣、关节痹痛,伤风感冒。 (临床应用)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多与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对寒滞经络引起的痹痛或感冒风寒等症也有效。 ,,、膊阳池 (位置)在手背一窝风后,寸处。 (操作)拇指甲掐或指端揉,称为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 (次数)掐,到,次;揉,,,到,,,次。 (主治)便秘、溲赤、头痛。 (临床应用)掐揉膊阳池能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特别对大便便秘结,多揉之有效,但对大便滑泻者禁用;用于感冒头痛,或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其它解表、利尿法同用。 ,,、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次数),,,到,,,次。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虚、阳虚肢冷、腹痛、腹泻、斑疹白瘩,疹出不透以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症。 (临床应用) (,)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对感冒风寒,阴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症,多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 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疽等症亦有疗效。 ,,、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到,,,次。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重舌、惊风等一切热证。 (临床应用) (,)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能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要用于治疗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 (,)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次数),,,到,,,次。 (主治)一切实热病症。高热、烦渴、惊风、鹅口疮、弄舌、重舌、咽痛、腮腺炎和大便秘结干燥等。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免伤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脾经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到,,,次。 (主治) 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到,,,次。 (主治) 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肝经 (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到,,,次。 (主治) 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 烦热等症。 (,)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到,,,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肾经 (位置) 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到,,,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到,,,次。 (主治)腹泻、痢疾、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 (,)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 (,)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 (,)本穴又称推三关,尚可用于诊断,详见诊断章节。 ,、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 (主治)小便赤涩、遗尿、尿闭、水泻等。 (次数),,,到,,,次。 (临床应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清清热利尿作用。若数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 ,、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次数)100至300次。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等。 (临床应用)揉肾顶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肾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中指猴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次数),,,到,,,次。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等。 (临床应用)揉肾纹能祛风明目,散痰结。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痰结不散所致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 ,,、四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次数)每条横纹各掐,次;推,,,到,,,次。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应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三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 ,,、小横纹 (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主治)烦躁、口疮、唇裂、腹胀等。 (临床应用)推掐本穴能推热、消胀、散结。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溃破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小掌横纹。 (次数),,,到,,,次。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 (临床应用)揉掌小横纹能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的疗效。 ,,、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次数),,,到,,,次。 (主治)呕呃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 (临床应用) (,)清胃经能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逆引起的衄血等 症。临床上多与清脾经、推天柱、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经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 (,)补胃经能健脾和胃、助运化,临床上常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 ,,、板门 (位置)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到,,,次。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 (临床应用) (,)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处半径所作圆周。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 (次数),,,到,,,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唰化痰,行滞消食。主要用痰结喘咳。乳食内伤、腹胀、降闷、呕吐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 ,,、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小天心;以中指关节或屈曲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次数)揉,,,到,,,次;捣,到,,次。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斜视、目赤痛,疹痘欲出不透。 (临床应用) (,)揉小天心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烦躁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致小便短赤等症。此外对新生儿的硬皮症、黄疸、遗尿、水肿、疮疖、疹痘欲出不透等亦有效。 (,)掐、捣小天心能镇惊安神。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燥不安等症。若见惊风眼翻、斜视、可配合掐老龙,掐人中,清肝经等合用。眼上翻者则向下掐捣;右斜视者则向左掐捣;左斜视者则向右掐捣。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操作)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为运水入土。 (次数),,,至,,,次。 (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呕吐、痢疾、便秘、食欲不振等。 (临床应用) (1)运土入水能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2)运水入土能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便秘等证。,、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到,遍,每捏,下再将背脊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在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次数)推,,,到,,,次;捏,到,次。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 (临床应用) (,)脊柱穴属督脉经,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常用主要保健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先天与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捏脊疗法,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本法操作时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脉,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俞穴,以加强疗效。 (,)推脊柱穴自上而下,能清热,多与清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法和推下七节法。 (次数),,,到,,,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证。若属实热证,则不宜用本法,用后多令儿腹胀或出现其它变症。 (,)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泻属虚寒者,不可用本法恐防滑泻。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到,,,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称推箕门。 (次数),,,到,,,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等。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等合用。 ,、百虫(血海)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或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 (次数),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痹。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一、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小儿脏腑娇嫩,得病之后,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临床上应予注意。 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现为感冒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误治疗。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腠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时,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 外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导致表卫调节失司,肺气失宣而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肃,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导致肺闭痰喘。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之后,会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造成乳食积滞呕吐、腹泻。 邪热不退,扰乱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症。 (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型。 ,、风寒感冒 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分热感冒 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红紫。 (治疗) 治则 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处方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热者加推脊。 方义 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 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掐揉鱼际交,掐揉五指节。 二、咳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实际上咳不尽无嗽,嗽亦不尽无咳,故一般统称之为咳嗽。 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而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咳嗽的成因不一,种类亦多,外邪侵袭肺脏可引起咳嗽,其它肺腑有病累及于肺,也可发生咳嗽。因此在临诊时必须全面检查,仔细正确诊治。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理) ,、外感咳嗽 本病的发生多因人体卫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 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系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为人体气体出入治节的主要器官。肺为娇脏,风为百病之长,人体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必首先犯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影响到肺气之肃降,上逆则致咳嗽。 ,、内伤咳嗽 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所致。久咳伤阴,肺失濡润,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少痰;肺气不足则气短而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气化不足,影响于脾,则脾失健运而水液不能化生精微,反而生湿聚为痰浊。湿痰积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寒久伤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而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而积为患,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咳声无力。 (临床表现) ,、外感咳嗽 (,)风寒咳嗽 初起咳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 (,)风热咳嗽 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鲜红。 ,、内伤咳嗽 (,)阳虚咳嗽 咳声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苔薄白,舌淡红,脉缓无力。 (,)阴虚咳嗽 干咳无痰或少痰,吐痰胶粘,咽喉干痛,大便干燥,甚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脉多弦细或细数。 (治疗) ,、外感咳嗽 治则 疏分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 方义 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 若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干、湿性罗音加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 ,、内伤咳嗽 治则 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 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二马;咳痰不利加揉丰隆、天突。 三、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间有哮鸣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多见于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饮食不当等为本病诱发因素。古人认为哮与喘不同,《医学正传》说:“喘促喉间如水鸣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临床上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小儿哮喘多指支气管哮喘。 (病因病理)小儿哮喘病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证治汇补》说:“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病”。 ,、内因 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虚表卫不固,痰邪内状;脾虚运化失职,不能行其津液,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而喘。 ,、外因 气候转变,寒温失调,外邪侵袭肺脏,肃降失常,肺气壅塞,呼吸不利,气逆而喘。 哮喘是由于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发病。素有特异体质的小儿,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外感风寒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咸酸食物等,常可导致现出发作。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气耗散,病程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肾阳虚亏的症候。 哮喘有寒、热及寒喘兼阳虚之分。《景岳全书》载有:“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外感风寒,寒伏肺俞而聚液生痰,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而致寒痰内伏发为哮喘。素体阴虚,痰热郁肺,或寒痰久伏化热则发为喘。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肾阳虚亏,气不摄纳为寒喘兼阳虚。 (临床表现) 哮喘主要症候为呼吸急促,咳嗽气逆,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平卧困难,咳痰不出,甚则张口抬肩,面白唇青,神倦肢冷,头汗涔涔。 ,、寒喘 咳嗽喘促,喉间有痰鸣声,吐痰清稀,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滑,指纹淡。 ,、热喘 咳嗽气喘,呼吸憋气,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膈满闷,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燥秘,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指纹深红。 ,、寒喘兼阳虚 除上述寒喘的症状外,兼面青唇紫,口不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汗涔涔,张口抬肩,端坐喘息,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濡而无力,指纹淡白。 (治疗) 治则 降气平喘、化痰。 处方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搓摩胁肋,揉肺俞,运内八卦。 方义 揉天突,搓摩胁肋降气引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揉肺俞,清肺经宽胸宣肺,降气平喘化痰。 热喘加清天河水;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久病体虚、阳气不足、肾不纳气者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 四、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程较长,好发于冬春季节。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后伴有特殊回声为特征。本病多见于,岁以下的小儿,年龄越小,越易诱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若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时行风邪所致。小儿肺脏娇嫩,时行风邪从口鼻而入,郁阻于肺。而肺合皮毛,可使卫气失宣,因此初起病变在表,常与感冒相似。肺失肃降,上逆而咳。时邪化火,炼液化痰,痰火互结,阻塞气带,肺气不能通达,痉咳阵作不已,待咳出粘液稠痰,或吐出胃内容物,气道通畅,痉咳缓解。时邪恋肺,迁延日久,易致肺阴耗伤。痰火内聚,灼伤肺络,血随气上,可见咯血、衄血等。婴幼儿肺脏娇嫩,神气怯弱,内蕴痰浊,容易闭肺或蒙蔽心窍,出现昏迷、抽风等症状。 (临床表现)根据各个阶段的病情演变特点,可分作三期。 初期(发展期)本病初起形似感冒,出现咳嗽、流涕,兼有发热,偶有喷嚏等症状。,到,天后,上述症状逐渐减退,而咳嗽症状日益加重,常为日轻夜重,并逐渐出现痉挛性阵发性咳嗽。本期为,到,周。 中期(痉咳期)阵咳连声,夜重于昼,面红眼赤,涕泪交流,咳声短促,连续十数声而无吸气之间隙,继之咳嗽暂停,伴以深长吸气。当深吸气时,发出一种特殊的鸡鸣样回声。回声一停,紧接着又是一连串同样的咳嗽,如此反复数次或十数次,终于排出大量呼吸道分泌物和胃内容物,而痉咳暂告停止。这样的痉咳发作,每日重复数次至十数次,夜时发作的次数比白天多。若无并发症,体温始终保持正常,每日痉咳的发作次数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增多,一般在痉第,周达高峰。本期为,到,周,重者可超过两个月。 末期(恢复期)咳嗽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逐渐减少,特殊的回声亦逐渐消失,如无并发症,,到,周可恢复健康。在痊愈后的一段时间内,如再有呼吸道感染时,可出现伴有特殊回声的百日咳样咳嗽。 (治疗) 治则 清肺降气,镇咳化痰。 处方 清肺经,清河水,揉掌小横纹,掐揉小天心,运内八卦,清胃经,推揉膻中。 方义 清肺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清肺降气祛痰利膈;推揉膻中,推天柱宽胸理气,降逆止呕;清肺经,清河水,掐揉小天心清热除烦。 若发病初期见发热,流涕等症,加掐揉二扇门,推天门,推坎宫;体虚面色光白,多汗者加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 (预防) ,、发现有百日咳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时间一般为,,天,住室空气流通,日光充足。 ,、对易感儿童注意营养和健康,在流行季节不去公共场所,注意备带口罩。 五、暑热症 暑热症又称夏季热,民间也称“疰夏”的,多见于周岁前后至两岁的小儿。,个月以下及两岁以上者少见。其发病特点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每届炎夏季节,即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长期发热,气温愈高,患儿体温也随之升高,而早晚气温低或天气风凉时,体温也随之下降,秋凉以后,多能自愈。有些患儿次年夏季可再发,甚至连续几年发病,但第二年的症状都较上一年的轻。本病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较多见。 (病因病理) 多由于小儿平素体弱,表卫不固,暑气乘虚侵袭所致。婴幼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气未充,阳气未盛,卫气不固,脏腑脆弱,夏季炎热之暑气侵袭,蕴遏肺胃。肺主 皮毛,暑邪熏灼,腠理闭塞不开,汗不能泄,留恋三焦,下注膀胱,故小便量多。暑气内蕴化火,胃阴耗损,而口渴引饮。久热不退,也会使小儿食欲减退,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若热邪扰乱神明,则时而出现烦躁不安、惊跳等症状。热邪内陷心包,也会出现嗜睡昏迷状态,但这是极个别现象。 (临床表现)多数患儿在盛夏时节渐起发热,持续二三个月不退,体温常在,,到,,摄氏度之间,随着气候变化而变。气温愈高,体温也随之上升,天气转凉,体温亦随之下降。有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汗闭等症状。病初起时,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但多不严重。高热时可见惊跳、嗜睡,但极少有惊厥昏迷等严重症状。以后热度持久不退,食欲渐减,精神不佳,面色苍白少华,消瘦乏力,烦躁不安,开始出现慢性病容。 暑热症临床上一般可分为三期: 初期兼表证 畏寒、发热、无汗、头痛、口渴、尿多、并伴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咽喉红肿疼痛,苔薄白,脉俘数等类似感冒的症状。 中期伤气 发热持续不退,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精神欠佳,烦躁啼哭,面色潮红,食欲不振,舌尖红根黄,脉滑数。 后期气阴两虚 发热持久不退,精神疲乏,萎靡不振,面色光白少华,烦躁不安,口渴少汗,小便量多,食欲明显减退,大便多见溏薄,下肢不温,舌质红绛少津,脉细数。 (治疗) 治则 清暑益气,养阴清热。 处方 清河水、退六腑、天柱、推脊,大椎、二扇门、补肾经。 方义 推脊柱,清河水,揉二扇门能亲热解表,生津止渴;补肾经,清肺经滋阴降火,清泻里热;推三关,退六腑调和营卫,益气养血。 鼻塞者加揉迎香以开鼻窍。 脾虚者补脾经,揉中脘,摩腹以健脾。 惊跳者加掐十宣,揉小天心以镇惊。一、泄泻 小儿泄泻又称消化不良,是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或兼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证液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日就,可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若病情严重,可导致气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 (病因病理)泄泻之本在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湿,以降为和;脾为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喜燥恶湿,以升为顺。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协调,则消化吸收,传送正常,精微可以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糟粕能正常排泄。由于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故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均可使脾胃纳运升降功能失调而泄泻。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夏秋季节暑多兼湿,湿热困脾则受纳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感受风寒,邪客中宫,阳气受遏,运化失常而致泄泻。 ,、内伤乳食 由于喂养不当,饥饱无都或饮食不洁,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或过食油腻、生冷的食物,导致脾谓损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以致食积脘腹,浊气壅积肠间,阻遏气机,而产生腹胀,腹痛欲泻。 ,、脾胃虚弱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且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供养相对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较重,易于受损,致使脾胃困倦,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湿滞留,形成泄泻。若脾胃虚弱损及肾阳引起泄泻时,则称为脾肾阳虚泻。 (临床表现) ,、寒湿泻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度咳嗽,厌食,口不渴,苔白腻,面色淡白,脉濡,指纹色红。 ,、伤乳食泻 大便量多,酸臭如败卵,汗有未消化残渣,腹胀满,泻前哭闹不安,似有腹痛,泻后痛减,矢气。常伴有恶心呕吐,口嗳酸气,纳呆不思乳四,苔厚或垢腻,脉滑。 ,、湿热泻 腹痛即泻,急迫暴注,黄褐热臭,身有微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重症患儿则出现暴泻黄色浊水,日泻一二十次不等,壮热烦渴,神萎,眼眶 下陷舌绛苔干,脉细数。或出现气急,汗多,脉细欲绝等危症。 ,、脾虚泻 久泻不愈,时作时止,大便稀薄,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日泻数次之十余次;食欲不振,精神疲困,面黄,舌淡,苔薄腻,脉沉无力。 ,、脾肾阳虚泻 久泻不愈,大便水样,次数频多,四肢厥冷,精神萎靡,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软无力。甚至出现泻下不止、完谷不化,脉微欲绝,神昏不清等津竭阳脱之危症。 1、温湿泻 治则 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方义 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配补脾经,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烦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湿热泻 治则 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清胃经,亦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腑湿热积滞;退六腑,能清热化湿,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伤食泻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利肠止泻。 ,、脾虚泻 治则 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 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上推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中回阳,健脾止泻。 ,、脾肾阳虚泻 治则 温搐脾肾,回阳固涩。 处方 上方加补肾经,按揉百会以助阳化气固涩。 二、腹痛 腹痛在临床上及为常见,涉及的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均能引起腹痛。有器质性的腹痛,也有功能性的腹痛。在器质性腹痛中,特别包括一部分急腹症在内,常需紧急处理,有些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因此,临诊时必须全面检查,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免延误病机。本节主要介绍因受寒或乳食积滞和虫积引起的腹痛。 (病因病理) ,、感受寒邪 风冷寒邪侵袭脐腹,搏结肠间;或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由口而入,郁结胃肠,中阳受遏,寒性凝滞,气机郁闭,以致经络受阻不通,气血壅滞不行而突发腹痛。 ,、脾胃虚寒 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的患儿,由于脾谓虚寒,中阳不振,寒湿滞留,气机不畅而腹痛隐作,绵绵不休。 ,、乳食积滞 小儿脾胃薄弱,由于乳食不节,或饱食过度;或食入不消化的食物,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气机受阻,升降失职,传导不能,乳食积滞,壅阻胃肠而腹痛。 (临床表现) ,、受寒腹痛 腹痛迅疾,阵发作痛,啼叫不安,额上出姗,按之痛缓,腹部喜温,得热则舒。肠鸣漉漉,便溏或轻度腹泻,泻后痛减。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苔淡白,脉沉弦,指纹色红。 ,、脾胃虚寒 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止,痛处喜按喜温,时有腹泻。食欲欠佳,形体消瘦,手足欠温,面色淡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软。 ,、食积腹痛 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矢气恶臭,或有呕吐,吐物酸馊。或有腹泻,泻后痛减,乳食不思,舌苔白腻,脉弦。 (治疗) ,、寒痛 治则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处方 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方义 补脾经,摩腹温中健脾,配推三关,揉外劳宫以助阳除寒;掐揉一窝风,拿肚角散寒理气止痛。 ,、虚寒腹痛 治则 温补脾肾,益气止痛。 处方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温补脾肾,益气止痛;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温中散寒,增进食欲。 ,、伤食痛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止痛。处方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拿肚角。 方义 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分推孚阴阳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腑积滞;运内八卦宽胸理气调和气血;拿肚角善止痛。(附)虫积小儿腹痛除与感受外邪,饮食内伤等有关因素外,尚有因感染蛔虫,扰动肠中,而致腹痛。 (病因病机) 由于小儿饮食不洁所发生,如食生冷瓜果,或手指甲衣被等沾染虫卵,随饮食入口而成本病。少儿感染蛔虫,扰动胃肠,影响受纳运化之机,或窜行胆道,或虫多扭结成团,阻止气机而致气滞作痛。 (临床表现) 蛔虫引起腹痛,往往是突发,时发时止。一般以脐周为甚,有时可在腹部触及到蠕动之块状物,时隐时现,多数有便虫或吐虫史。食欲异常,面黄肌瘦,瞳孔扩大;睡眠不安,有时咬牙,严重时腹部胀大,青筋显露,若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大便化验可见虫卵。 (治疗) 治则 温中行气,安蛔止痛。 处方 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抖揉肚脐,拿肚角。 方义 摩腹,抖揉肚脐健脾和胃,行气止痛。配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推三关以温中安蛔。若痛甚者加拿肚角安蛔镇痛。 三、痢疾 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丹溪心法》指出:“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感染相似”,故名为“时疫痢”。 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临床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痢下赤白为主症,大多由于感受时邪疫毒或内伤积滞所致。痢疾延久可转为“休息痢”,往往缠绵难愈。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痢疾杆菌所致,故称其为细菌痢疾,临床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一 般又分普通型、轻型、重型及中毒型。慢性则分为轻型及重型。病程超过,个月者,为慢性菌痢。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饮食不洁,感受湿热或疫毒等病邪所致,也有因脾胃素虚,大肠气弱,感受风寒暑湿之邪而得病的。《小儿推拿广意)说:“夹热而痢者,则痢下红色,此风能动血也……。夹冷而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症,盖血得寒则凝故也”。 ,、感受湿热 湿热或疫毒之邪侵入胃肠之间,蕴结于内,与气血相搏,大肠气机受阻,升降失利,使肠壁、脉络受损,传导功能失职而下痢赤白。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 若疫毒极重化火内炽,引动肝风,则出现惊厥抽风等症。湿热疫毒上攻于胃,胃气失降则出现呕吐频繁,不能进食,腹胀等噤口痢的证候。 ,、感受寒湿 脾胃素亏,大肠气弱,风冷暑湿之邪乘虚而入,凝结肠胃,以致气机不畅,肠道传化失司而成本病。 痢疾迁延失治,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胃肠受损,耗气伤血,脾气不健,中阳不运,虚坐努责,则下痢脓血粘冻,此类痢疾多为迁延性痢疾或慢性痢疾。 (临床表现) ,、湿热痢 下痢赤白粘冻,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有发热恶寒,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数或话数。 ,、疫毒痢 发病急骤,高热寒战,烦渴,腹痛,痢下脓血稠粘,次数频多,恶心呕吐。有的患儿甚至在未泻痢之前即出现高热,昏迷惊厥,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呼吸浅深不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沉伏等。此型多见于中毒性菌痢。 ,、寒湿痢腹痛,痢下白色粘冻,白多红少,食少神疲,畏寒腹胀,四肢欠温,苔白腻,脉弦细缓。 ,、休息痢 痢疾日久不愈,时发时止,或轻或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食不香,发时下痢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平日大便时干时稀,稍受凉或饮食不当即复发。 (治疗) ,、湿热痢 治则 清热化湿,理气通滞。 处方 分推腹阴阳,清肺经,清胃经,清河水,退六腑,清大肠,清小肠,运内八卦,下推 七节骨,揉天枢。痛甚者加拿肚角。 方义 清胃经,清大肠,揉天枢,配清河水,退六腑,清理肠胃湿热,通滞调中,清河水配清小肠,利小便,除湿热。分推腹阴阳、运内八卦,理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清除肠道湿热,通便导滞,取通因通用之意;退六腑配清肺经,善治里急后重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寒湿痢 治则 温中祛寒,健脾化湿。 处方 分推腹阴阳,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补大肠,按揉一窝风,摩腹,按揉足三里,揉脐。 方义 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理中,温运除湿,配揉外劳宫,推三关加强温中散寒作用;以阳池穴为主以治其寒;分推腹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揉脐,按揉一窝风温通元阳,化寒湿积滞。 ,、休息痢 治则 温中健脾,益气化湿。 处方 上方去分推腹阴阳,加补肾经,按揉百会。 方义 同上,补肾经,按揉百会,以加强温阳化气。 ,、疫毒痢 不宜作按摩治疗,应及早采取抢救措施。 四、便秘 凡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过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者,皆称为便秘。 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腔内停留过久,内含水分过量吸收,使粪便过于干燥坚硬所致。常见的原因有肠胃积热,津液耗伤;病后体虚,气血不足;饮食内伤或饮食不足;或生活不规律,未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等。根据病因及症状,可分实秘和虚秘两类。 (病因病理)饮食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微之后,所剩之糟粕则由大肠传送而出。若胃肠运化、升降、宣化、传导功能正常,则大便通畅,不致发生便秘。胃肠受病,运化无能,腑气不通,或津液失润,大肠传导功能失职便可导致便秘。 ,、肠腑燥热 饮食不节,食物停积,气滞不行,郁而化热,津液亏耗,过食辛热厚味。燥结肠道,传导失司而造成便结;或由于实热证攻阀太过,胃肠阴液受损,津液耗伤;或热病 后余邪未清,留恋于内,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去输布而不能下润,造成粪便干结,排出困难。 ,、先天不足身体虚弱,久病脾虚,运化无能,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气血两亏。气虚阳亏,温煦无权,阴气凝结,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艰涩难下;血虚阴亏,津少不能滋润大肠,使大便排出困难。 (临床表现)便秘的一般表现是,排便次数减少,粪便燥结,排出困难,有时微带血液或粘液,肛门疼痛。或者排便次数虽不减,但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或虽有便意,大便也不甚干硬,大便努挣,排出不畅。便秘日久,可引起其它症状。有些患儿由于便秘,腑气阻滞,腹中胀满,甚则疼痛,睡眠不宁,心烦易怒,哭闹不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致摄食不足而营养不良,更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实秘 大便干结,噫气泛酸,烦热口臭,纳食减少,易怒眼红,腹部胀满,口干唇赤,小便黄少,苔多厚腻或黄燥,脉弦滑,指纹色紫。 ,、虚秘 大便微干或不硬,但便出不畅,努挣难下,形瘦乏力,神疲气怯,面色光白,唇淡,爪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指纹色淡。 (治疗) ,、实秘 治则 顺气行滞,清热通便。 处方 清大肠,运内八卦,按揉膊阳池,退六腑,搓摩搓胁肋,摩腹,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按揉足三里。 方义 清大肠,揉天枢荡涤肠腑邪热积滞;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搓摩胁肋,运内八卦疏肝理气,顺气行滞;推下七节骨,按揉膊阳池配退六腑,以通便清热。 ,、虚秘 治则 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捏脊,按揉足三里补气养血,健脾调中,强壮身体;清大肠,按揉膊阳池配揉上马、揉脐,揉肾俞滋阴润燥,理肠通便。 五、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古人以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其实呕与吐往往同时发生,所以并称为呕吐。 呕吐是小儿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可独立存在,但往往伴发于多种疾病之中,长期反复的呕吐,可伤阴耗液,损伤脾胃,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必须引起注意。此外,由于哺乳方法不当或吸奶时吞入少量空气所产生的吐乳,称为“溢乳”,不属病态。 (病因病理) 胃以降为和,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虚弱,凡外感、内伤、影响到胃,干扰胃气,导致胃气不和而上逆都能引起呕吐。 ,、脾胃受寒 过食生冷或贪凉,致寒入胃腑,胃气受扰,升降失和,下行受阻,上逆而呕吐。此外,小儿素体脾胃虚弱,阳易受病,寒从内生,脾阳受困,运化失常,以致水谷不运,上逆而呕吐。 ,、脾胃蕴热 暑湿、湿热之邪侵犯胃腑,或乳食积滞蕴而化热,以致热气上逆而呕吐。 ,、乳食不节 小儿脾胃薄弱,乳食过量,或食油腻不易消化之物,可损伤脾胃,导致胃不受纳,脾失运化,升降失司,胃气不能下行,气逆于上而发呕吐。 (临床表现) ,、胃寒呕吐 呕吐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吐物不化,或为清稀粘液,无酸腐气味,进食稍多也易呕吐。形寒肢冷,肠鸣腹痛,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长,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 ,、胃热呕吐 食入即吐,吐物恶臭或为黄水,口渴,唇干,身热面赤,烦躁不安,胃脘疼痛或胀闷不适,或伴两胁胀满,大便稀臭或便结不通,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色红或紫。 ,、伤乳食吐 呕吐频繁,吐物酸臭,伴有未消化之乳片或食物残渣,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脘腹痞闷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则舒,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不化,泻后痛减,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红紫。 (治疗) ,、寒吐 治则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处方 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三柱,揉中脘。 方义 推天柱和胃降逆,祛寒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补脾经,揉中脘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三关,揉外劳宫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热吐 治则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 清脾胃,清大肠,退六腑,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推天柱,推下七节骨。 方义 清脾胃配推天柱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以止呕吐,退六腑加强以上清热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泄热通便,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伤食吐 治则 消食导滞,和中降逆。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消食导滞;分推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以降逆止吐。 六、疳积 疳积,民间俗称奶痨,为儿科四大证之一,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 疳积多见于,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由于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不能生化输布水谷精微,以致气液耗伤,肌肤失养所致。其它慢性疾病久治不愈,长期消耗也能导致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形体消瘦,气血不荣,毛发憔悴,精神萎顿,腹部胀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食性怪辟等为其特征。严重时,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日益并发其它疾患,造成机体恶性循环,故应及早防治。 (病因病理)形成疳积的原因主要为乳食伤脾,喂养不当,慢性病消耗等。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受纳,脾主运化。小儿脾胃薄弱,若乳食不节,容易损伤脾胃,影响受纳运化的功能,而形成积滞,积久不消,转化为疳。古人有“积久伤脾,延成疳疾”,“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等说法。可见疳积与积滞的关系只是轻重浅深程度的不同而已。 ,、乳食伤脾 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恣食肥甘生冷,脾胃损伤,受纳运化失指,升降失司,以致乳食壅滞内停,失于运化,乳食之精微不能输布,气血津液无从生化,脏腑、毛发、肌肤失于润养,渐见形体消瘦,气液亏损,终成疳积。 ,、母乳不足,喂养失调 母乳不足,未及时增添代乳品,或代乳品里营养物质不够,或断乳后喂养不当,或小儿一时不适应食物喂养而拒食;或挑食、偏食;或多吃香甜零食而影响食欲,以致营养失调而形成疳积。 ,、久病体虚 小儿腹泻、痢疾、肠寄生虫病,肺结核等久治不愈,或失治误治,气血津液的逐渐消耗,致使元气亏虚,气血不荣,乃至形体羸瘦而形成疳积。 (临床表现) 疳积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由轻至重发展而成。临床表现分前后两个不同的证候,则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前期积滞伤脾 面无华色,形体消瘦,精神不振,纳呆少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夜眠不宁,毛发成穗,皮肤干涩,喜怒无常,大便或干或溏,秽腻腥臭,小便混浊,或伴有发热,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脉弱或滑数。 ,、后期气血两亏 面色萎黄或光白,表情淡漠,毛发憔悴稀疏易脱,精神萎顿,或烦躁啼哭,啼声低沉,夜不安寐,睡眠露睛,腹部膨大,青筋显露,或腹凹如舟,头大颈细,骨瘦如柴,外貌呈小老头样,四肢不温,纳呆,或善饥,或喜食瓜果及异物,甚至出现四肢浮肿,眼干红,伴见夜盲,口糜,或膝软不能立,水泻,尿如米泔,汗出,舌苔淡薄,脉细无力。 (治疗) ,、积滞伤脾 治则 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处方 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方义 揉板门,揉中脘,揉天枢,分推腹阴阳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气血两亏 治则 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处方 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方义 补脾经,揉中脘,推三关,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宫温阳助运,理气和血;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积导滞。 若五心烦热,阴液不足者,去推三关,揉外劳宫,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眵泪,隐涩难争者,加清肝经,揉肾经;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本病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隔日一次或没周两次,效果亦好。 七、脱肛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肠的粘膜层或整个直肠壁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症状。多因气虚下陷或湿热下注所致。 (病因病理) ,、气虚 小儿素来体虚,营养不良;或久泻久痢,正气耗损,气虚下陷,升摄无权而引起。 ,、湿热 积于大肠,大便干燥;排便困难,大便时努挣而增加腹腔内压力,也可使直肠脱垂。 (临床表现) ,、气虚下陷 每逢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轻者便后能自动回缩复位,重者便后需用手揉托方能复位,严重的脱肛不仅大便时脱出,而且平时啼哭,咳嗽,打喷嚏,用力等使腹内压增加时也会脱出。脱出的直肠色淡红,常有少量粘液。患儿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湿热便秘 脱出的直肠色鲜红,有少量鲜红渗出液,口干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干燥,指纹色紫。 (治疗) ,、气虚 治则 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处方 补脾经,补肺经,补大肠,推三关,按揉百会,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方义 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捏脊补中益气;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涩肠固脱;按揉百会以升阳提气;揉龟尾理肠提肛。 ,、实热 治则 清热利湿,理肠通便。 处方 清脾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揉天枢,推下七骨,揉龟尾。 方义 清大肠,揉天枢配退六腑以清理肠腑积热;清脾经,清小肠利湿热;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清热通便;揉龟尾以里肠提肛。 八、肠梗阻 当肠内容物在肠道内的正常运行发生障碍不能顺利通过时,称为肠梗阻。 肠梗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以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无肛门排气为主要症状。一般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包括肠粘连、肠套迭、肠扭转、蛔虫团或粪团堵塞、先天性肠道畸形、 肠道肿瘤等)和动力性肠梗阻(包括肠麻痹、肠痉挛等)。 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严重者如不及时和正确处理,常危及生命。因此,对本病必须提高警惕,详细观察病情,一旦发生变化,随时准备抢救,以免延误病机,造成不良后果。 本节主要介绍适应于推拿治疗的蛔虫团,粪块堵塞、早期肠套迭等引起的肠梗阻。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是大肠与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障碍所致。大肠与小肠为“转化之府”,其生理特点为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满而不实,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则病。饮食积滞,燥屎内结,蛔虫团阻,或手术后瘀血留滞等原因,影响肠道通降机能均可引起本病。《灵枢(四时气》中有“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的论述。肠道通降机能障碍,气机痞塞不通,不通则出现腹痛;不通,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气体积聚肠内则出现腹胀;不通则肠道不利,不利则闭,故出现不大便,不排气。中医文献所述之“关格”、“肠结”证候及明代《医贯》中:“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即反映了本病的病机、病位情况。由于痞塞不通,胃失和降,滞塞上逆则出现呕吐;瘀血阻滞,伤及肠络,可出现粘液血便。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及无肛门排气是肠梗阻的共有症状。 ,、肠套迭 发病突然,呈阵发腹痛,由于幼儿不能自述,表现为突然哭闹,下肢屈曲,面色苍白,出汗,发作一阵后的的间歇期间内幼儿往往又恢复活动或安静入睡。反复发作后,患儿精神差,嗜睡,面色青白。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此后带有胆汁,晚期可吐出粪便样液体。在发病,到,,小时后,往往出现便血或排出粘液样物,腹痛发作后,可在右侧腹部升、横结肠方向触及腊肠形包块。晚期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腹胀发热,甚至休克。 ,、蛔虫团性肠梗阻 阵发性腹痛,呕吐,可吐出蛔虫。部分梗阻者肛门仍可排气,腹略胀而软,可触及肿物,肿物可轻度活动,位于脐周围,可摸到大小不等的细索条养包块,包块性质柔软,揉之可改变形状及部位。 ,、粪块堵塞性肠梗阻 腹胀、腹痛,嗳气泛酸,大便秘结不通,腹部可触及粪块。多见于腹腔手术后的患儿。 (治疗) 治则 调理肠道,通滞启闭。 处方 摩腹,揉脐,揉中脘,分推腹阴阳。 方义 本方主要在腹部运用轻软的手法,按摩的方向以患者易于接受为原则,以调理肠道,通滞启闭。 通剧者,可加按压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脾俞、胃俞、大肠俞以及足三里等。 三者之区别及其处方的加减: 肠套迭 逆时针摩腹局部推腹(分推腹阴阳)。 粪块型 推下七节骨。 蛔虫型 摩腹、搓脐、推下七节骨。一、遗尿 ,岁以上小儿睡觉时,不随意的将小便尿在床上谓之“遗尿”,又称“尿床”。多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冷,病后体弱,肺脾气虚不摄,或因不良习惯所致。 ,岁以下的小儿,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正常的排尿习惯尚未养成以及年长儿因贪玩少睡,精神过度疲劳,睡前多饮等,偶尔尿床者,不属病态。 (病因病理)小便的正常排泄,有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而三焦气化,上焦以肺为主,中焦以脾为主,下焦以肾为主。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皆可影响尿的排泄。其中肾与遗尿的关系尤为密切。 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充沛,则膀胱气化正常,关门固而膀胱排尿有序。肾气虚则膀胱气化不足,关门不固,水道失去制约而发生遗尿。肺主一身之气,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主运化,喜燥而制水,脾肺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若脾肺气虚,则上虚不能制下,下虚不能承上,运化无力,节制无全,则水液趋下,膀胱失约,关门不固而遗尿。 (临床表现)不自觉的排尿,轻者数夜一次,重者每夜可遗尿,到,次或更多,小儿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日间尿频等。 ,、肾气虚 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智力迟钝,腰腿酸软,喜暖畏寒,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而频数,或伴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脾虚 多表现为四肢困倦,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苍黄少华,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舌苔薄白或兼白腻,脉沉。 ,、肺穷虚 多表现为头晕,多涎唾而不渴,面白神疲,自汗或盗汗,或有便溏,舌淡,脉缓。 (治疗) 治则 温补脾肾,固涩下元。 处方 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按揉百会,揉丹田,按揉肾俞,擦药骶部,按揉三阴交。 方义 揉丹田,补肾经,按揉肾俞,擦腰骶部以温补肾气,壮命门火,固涩下元;补脾经,补肺经,推三关健脾益气;按揉百会,揉外劳宫温阳升提;按揉三阴交以通调水道。 (预防) ,、养成按时排尿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生活,不宜过度疲劳。 ,、发生有遗尿现象,须及早诊断,治疗,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入睡前排尿,夜间定时排尿。 二、疝气 疝气是以发作性腹部疼痛,小腹卵丸肿大为临床特征的小儿常见病症。 疝气,又名气疝或小肠气,多因气动于内而发,且时作时止,时肿时消,易于变化,故而得名。如《幼幼集成》所说“小儿性急,多哭而得之者,此气动于内,谓之气疝”。 (病因病机) 疝气的形成多与先天因素有关。先天不足,发育迟缓,造成某种薄弱环节的存在,而后天失养,气虚不摄,及六淫之邪外侵,亦为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 ,、脾肾亏虚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气虚不摄,甚则中气下陷而发为疝。 ,、肝肺气逆 情志失和,肝失疏泄,肺失宣降,气机逆乱,窜结小腹而成。 ,、寒湿外侵,凝结下焦,阻遏气机,或寒湿郁久化热,留滞下焦而作。 (临床表现) ,、脾肾亏虚 丸卵肿大、散坠、欠湿,面浮色白,或萎黄,气短、动测喘而汗出,纳食不佳,大便稀薄或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肝郁气滞 丸卵胀大,按则痛甚,手足躁动,善哭易怒,不得安卧,目眵多,舌质偏红或暗,脉弦紧。 ,、寒湿凝滞 丸卵肿硬,局部不温,拒按,喜暖恶寒,得温则舒,小便清长,大便或溏,脉弦紧。 ,、湿热蕴结 丸卵红肿胀坠,局部湿热,少腹胀满坠痛,小便赤浊,大便秽垢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疗) ,、脾肾亏虚 治则 培补脾肾。 处方 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丹田,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 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健脾益气,补养气血;揉丹田,按揉血海滋 阴养血,补气升提;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善治一切虚证。 ,、肝郁气滞 治则 疏肝理气。 处方 清脾经,清肝经,分推大横纹,推揉膻中、揉肺俞,搓摩胁肋。 方义 清脾经、清肝经,分推大横纹,推揉膻中,利气通滞,疏肝解郁;揉肺俞,搓摩胁肋,有调畅气机之功。 ,、寒湿凝滞 治则 散寒化湿。 处方 清补脾经,清小肠,清心经,揉外劳宫,揉丹田,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推三关。 方义 清补脾经,清心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温中健脾,通利水湿;揉丹田,按揉足三里,配三阴交有调利下焦,温热散寒,祛湿之功。 ,、湿热蕴结 治则 清利湿热。 处方 清脾经,清肺经,清小肠,按揉鱼际角,退六腑,按揉三阴交。 方义 清脾经,清肺经,清小肠,按揉鱼际角,通调水道,清利下焦湿热;退六腑,配按揉三阴交,善除一切湿热蕴结。 若痛甚者,加拿肚角,若疝气严重时,阴部及腹股涡部突起,并有异物感,应采用复位手法,将突出物轻轻上托,拿挤复位,复位前后在患处周围需做一些辅助手法,以增强疗效。 三、癃闭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大多由于湿热壅积于膀胱而引起或因肾阳不足,命门失衰所致。 癃闭,常简称为“癃”,亦有称小便不利为“癃”,小便不通为“闭”的,但临床一般通称为“癃闭”。 (病因病理) 癃闭的病位在膀胱,膀胱是贮藏尿液的处所,也是管理小便出纳的脏器。癃 闭可因膀胱气化障碍而致。《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小儿形成癃闭的主要原因是湿热壅积和肾阳不足。 ,、湿热壅积 湿热下注,壅积于膀胱或心热移于膀胱,湿热互结,气化失司,津液不布而尿闭不通。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真阳亏,膀胱气化无权,则传送失职,而小便不能出。 (临床表现) ,、膀胱湿热 湿热阻滞于膀胱,小腹胀满,小便量少而热赤,或欲解而不出,或闭塞不通,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等。 ,、肾阳不足 小便滴沥不畅,排出无力,或小便不通,腰以下冷,面色光白,神气怯弱,舌质淡等。 (治疗) ,、基本治法 揉摩少腹(中极、关元),分钟,揉水道,分钟,推箕门,分钟,按揉三阴交,,次。 ,、辩证加减 (,)膀胱湿热 加清肾经,,,次,清小肠,,,次,运水入土,,次,,揉八缪,分钟。 (,)肾阳不足 加补肾经,,,次,清小肠,,,次,按揉肾俞,,次,擦八缪,分钟。一、惊风 惊风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证候,也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临床表现以突然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四肢强直,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为主要特征。根据病变情况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中。 惊风以,岁以下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病情变化越迅速,是小儿科危重急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或误治,往往在短时间内可威胁小儿生命,应加注意。 (病因病理) ,、急惊风 急惊风的发生主要是外感风温时邪所致;暴受惊恐,乳食积滞也是发生本病的原因。 (,)外感风温时邪 小儿乃属纯阳之体,脏腑娇嫩,阴气未充,一旦受邪之后,极易化热,化火,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出现四肢抽搐;壮热扰乱神明,则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热邪灼津,煎液成痰,痰浊蒙蔽清窍,则出现昏迷、惊厥。 (,)暴受惊恐 小儿肝气未充,胆气最怯,骤闻异声或偶见异物,或不慎跌仆等而受惊恐,扰乱心神,以致神志不宁,精神失守,出现惊惕不安及短暂性的惊厥或抽风等症状。 (,)乳食积滞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节,或饱食过度,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乳食积滞郁结于胃肠,壅塞不消而化热,热极生风,导致肝风内动则可导致惊厥或抽风。 ,、慢惊风 慢惊风的病因多由病后体虚,或吐泻迁延日久,或由急惊风久治不愈转变而成。吐泻日久损伤脾胃,胃不消谷,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以致津液亏损,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而出现肢体强直,拘挛抽搐等症状。 (临床表现) ,、高热惊风 急性热病,如流感、扁桃体炎等热度很高,或不明原因的高热,均可引起烦躁不安,口渴欲饮,眼红颊赤,神昏谵语,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质红绛、舌苔黄糙,脉数,指纹青紫。此乃高热内闭、扰乱神明,引动肝风。 ,、暴受惊恐 惊慌恐惧不安,睡眠不宁,或迷睡不醒,醒时啼哭,手足抽搐,轻微发热或不发热,面色乍青乍赤,舌苔正常,脉较细数。 ,、乳食积滞 呕吐,不思乳食,腹部饱满,腹痛,便秘,发热,目瞪视呆,昏迷惊厥,呼吸短促,舌苔黄腻,脉滑数。 ,、慢惊风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四肢抽搐无力,头目颤动,时作时止,目瞪视呆,或直视或斜视,口鼻气冷,或吐或泻,痰鸣,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或光白,额上青筋暴露,脉弱,指纹色淡。 (治疗) ,、急惊风 治则 开窍镇惊,清热,导痰消食。 处方及方义 (,)开窍 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老龙、十宣、威灵,拿肩井、仆参。 (,)止痉 拿合谷、曲池、肩井、百虫、承山、委中。 (,)导痰 清肺经,推揉膻中,揉天突、中脘、肺俞、丰隆、搓摩胁肋。 (,)消食导滞 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中脘、天枢、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 (,)清热 清肝经、心经、肺经,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 ,、慢惊风 治则 培补元气,熄风止痉。 处方 补脾经、肾经,清肝经,按揉百会,推三关,拿曲池,揉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拿委中。 方义 补脾经、肾经,推三关,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和胃,培补元气;清肝经,按揉百会,拿曲池,拿委中平肝熄风止痉。 二、夜啼 ,岁以内的哺乳婴儿经常在夜间间歇啼哭,或持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谓之夜啼,民间俗“哭夜郎”。多由于脾寒,心热,惊骇,食积等引起。 【病因病理】 1、脾寒婴儿素禀虚弱,脾常不足,至夜阴盛。脾为阴中之阴,寒邪内侵,脾寒乃生,寒邪凝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入夜腹痛而啼哭。 2、心热乳母孕期恣食肥甘,或过食灸赙之物,使胎中受热,结于心脾,或邪热乘于心,心火太盛、内热烦燥,或肝胆热盛而致。 3、惊骇,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神不守舍而惊惕不安,或目视异物,或乍闻异声,暴受惊恐,神志不守而散乱,心神不宁而夜间惊啼不眠。 4、乳食不节婴儿乳食不节,内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乳食积滞中焦而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而入夜啼哭。 【临床表现】 1、脾寒夜间啼哭,神怯困倦,四肢欠温,食少便糖,睡善俯卧,痛时收腹,啼哭声软,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报纹淡红。 2、心热夜间啼哭,喜仰卧,面赤唇红,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哭声高粗,见灯火啼哭愈甚,便秘溲赤,舌尖红,苔白,脉数有力、指纹青紫, 3、惊骇夜间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心神不宁,睡中易醒,神气怯弱,惊惕不安,面色乍青乍白,紧偎母怀,脉象与唇舌多无异常变化。 4、乳食积滞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指纹紫滞。 【治疗】 治则养心健脾。 处方补脾经,清心经,清肝经,揉小天心,揉外劳,摩腹,揉足三里。 方义清心经,清肝经,按揉小天心能养心安神,平肝镇静;揉外劳宫,补脾经,摩腹,按揉足三里健脾助运,补益气血。 加减偏于脾寒者加推三关,揉中脘,揉脐,以健脾温中。 偏于食积者加清脾胃,清大肠,摩中脘,推下七节,以消食导滞。 偏于心火盛者加掐心经,水底捞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以清热降火。 偏于惊恐者加掐十宣、老龙,揉精宁、威灵,以安神宁志。 三、痫证 痫证是儿科的较常见的病证。以突然昏仆,意识丧失,两眼直视,四肢抽搐,片刻即醒,醒如常人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痫证呈间歇性发作,休止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常伴口吐涎沫,喉出异声,如羊啼叫,故通常又称“羊痫风”。 (病因病理)小儿痫证(古医著中早有记载,关于其发病机制也有详尽的论述。总的说,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外内蕴痰邪,外伤惊恐。而气机逆乱,痰蒙清窍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机制。 1、惊恐所伤先天母胎受惊则精气怯,心肾亏,而善惊易恐,后天加受惊恐,则气机逆乱,心神无主,发而为痫。 2、风痰所中乳食失调,脾运不健,痰浊内生,外为风邪所中,挟痰上扰,蒙蔽清窍,或脏气失和,肝气不舒,气机逆乱,挟痰上犯,而成痫证。 【临床表现】 1、发作期突然昏仆,意识丧失,口吐涎沫,手足抽搐,脉弦数或细数,苔薄白或润滑厚腻为其主症,面色微红或青白,喉出异声,两目紧闭或直视,兼或四肢厥冷为其兼症。 2、休止期: (1)心肾亏虚面色淡白,短气,动则喘逆,心悸,脉细弱,舌淡,苔白。 (2)脾虚痰浊痫证发作日久,神疲乏力,食欲不佳,面色不华,大便溏薄,咳吐痰浊,舌淡,苔白腻,脉滑。 (3)肝阳上亢性情急躁,多动易怒,心烦失眠,多梦,夜啼,喉中痰鸣,目赤睁多,口苦而干,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治疗】 1、发作期 治则醒神开窍。。 处方掐人中,拿肩井,掐十宣,掐老龙,拿曲池,拿合谷,按阳陵泉,拿太冲。 方义掐人中、十宣、老龙醒脑开窍,安神镇惊;拿肩井,拿曲池,拿合谷,按阳陵泉,拿太冲皆有平肝熄风、止痉定痫之功。 2、休止期 (1)心肾亏虚 治则培补心肾,养阴益气。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上马,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丹田,按揉肺俞。 方义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揉上马健脾益气,滋补肝肾;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丹田,揉肺俞,可补气养血、镇惊止痫。 (2)脾虚痰浊 治则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处方清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揉上马,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丹田,按揉丰隆,三阴交。 方义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上马,推揉膻中能宽胸利气,健脾化湿;揉肺俞,揉丹田,按揉丰隆、三阴交可加强降逆行痰,调中利湿。 (3)肝阳上亢 治则疏肝利气,滋阴潜阳。 处方清肝经,补脾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八卦,揉肝俞,搓摩胁肋,推揉涌泉。 方义清肝经,补脾经,补肾经,运内八卦可调杨气机,疏肝解郁;揉上马,揉肝俞,搓摩胁肋,推揉涌泉可滋补肾阴,平肝潜阳。 四、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斜颈或原发性斜颈,是以患儿头向一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疾病。患儿出生以后,如颈部一侧有肿块(有的经过,个月左右自行消失);继则头部倾斜时,多数是因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挛缩形成,如果病情超过一年,且畸形明显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若是由于颈椎结核引起的斜颈,不宜做按摩治疗。 (病因病理) 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形成挛缩。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血运供应,引起该肌缺血性变化,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胎儿在子宫内头部向一侧偏斜,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应,引起改肌缺血性改变所致。以上三种原因均可导致先天性斜颈。 (临床表现)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临床上以右侧歪斜为多见。 患儿出生后,或出生,到,周内,颈部一侧出现椭圆形或条索状肿块,底部稍可移动。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颜面部旋向健侧。当将患儿颈部向健侧转动时,肿块突出明显。以后肿块渐挛缩紧张,硬度增高,头部歪斜也日见明显,活动受限。在较大的患儿中,因患侧颜面部的发育受到影响,健侧颜面部也相应产生适应性的改变,致使颜面部大小不对称。晚期病例一般伴有代偿性胸椎侧凸。病情轻的患儿,不发生挛缩。 (治疗) 治则 舒筋活血,软坚消肿。 处方 在患儿的胸锁乳突肌,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运供给,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肿物消散;牵引拨伸患侧胸锁乳突肌,能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五、小儿麻痹后遗症 脊椎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到,岁小儿,成人也可发病,,个月以下婴儿少见。常流行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发病较少。近年来由于采用口服小儿麻痹活疫苗糖丸预防,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本病前期以发热(双峰热)、咳嗽、咽痛、头痛、呕吐、腹泻、肢体疼痛等为主要症状,属热性病范畴。后期则出现不规则的驰缓性肢体瘫痪萎缩症状,属痿症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多由风、湿、热一类时行病毒从口鼻而入,侵袭肺胃二经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湿热不攘,大筋缬短,小筋驰长,缬短为拘,驰长为痿。”张子和认为:“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肺为清肃之脏,主一身之气,乃百脉之所汇,运行气血至全身;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之不短补充。足阳明胃主纳水谷,变化气血以充一身,营养肌肉,润经脉,利关节。肺胃被时行毒邪所侵,湿热蕴蒸,津液耗肌,气血亏损,来源不足,无以转输于四肢百节,筋脉失养,病久累及肝肾,肝肾虚亏,精血不足,精亏则不能灌溉四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筋骨经脉失去濡养则成痿症。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肾虚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肝阴不足则筋膜干而不能束利关节,故病之后 期症见肢体松弛,大肉削减,骨骼畸形,肢端发凉而色暗。” (临床表现) 本病病情发展,有瘫与不瘫两种情况,其瘫痪的程度及部位与小儿抗力的强弱、感受病邪的深浅以及病邪侵袭部位的不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前驱期与瘫痪前期 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头痛,多汗,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有咽痛,流涕,咳嗽等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约经,到,天后热退,其它症状也随之消失。但热退后常于,到,天再起(称为双峰热),并出现烦躁或嗜睡,出汗,头痛,咽痛或呕吐,继而全身感觉过敏,肢体疼痛,拒绝抱扶,颈项强直等。 ,、瘫痪期与恢复期 一般在瘫痪前,到,天出现瘫痪,瘫痪出现后,到,天热渐退,其它症状也逐渐消失。热退,,小时后,一般瘫痪不再发展。其特点呈驰缓性瘫痪,部位分布不规则,不对称。瘫痪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以下肢为常见,或见一侧下肢受累,也可两侧下肢同时瘫痪。其次为上肢。其它如面、颈、腰、腹等部位也可出现。面部瘫痪可见口眼歪斜。颈肌瘫痪时小儿的头向左右倾倒。腰肌瘫痪可见腰部萎软不能直立。腹肌瘫痪在小儿哭闹时可见腹部凸出的腹泡。发生瘫痪后,到,周开始恢复,轻症一般,到,个月开始恢复,重症需要,到,,个月才可能恢复,或进入后遗症期。 ,、后遗症期 一年半以上不能完全恢复,并遗留残余症状者称为后遗症。后遗症的主要症状为肌肉明显萎缩,肢体持久麻痹、挛缩,出现各种畸形,如脊柱侧凸,肩关节如脱臼状,膝后凸或外展,足内翻或外翻,马蹄形足或仰趾足等。 (治疗) 治则 通经活络,荣筋养肌,矫正畸形。 处方 用成人按摩手法,主要在瘫痪部位施治。 (,)面部 用推揉法自天门斜向瞳子缪、颊车、地仓穴,反复操作,到,遍。 (,)颈及上肢 自天主推向大椎、肩井等处,反复数次,再于肩关节周围施推揉法,然后沿上臂内外侧经肘部至腕部反复揉拿数遍。 (,)腰背部 沿脊椎两侧施推、揉、拨、滚法,作,到,遍。重点刺激背部俞穴。 (,)下滞部 推、揉、滚下肢后、外侧。反复数遍,搓麻痹肌群,配合按拿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绝骨等穴。若关节有畸形加摇法。 方义 推、揉、滚、拿患处及有关经穴,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使经脉肌肉得到濡养,助 长肌肉恢复,缓解肌肉的挛缩,配合捏法等被动活动,能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矫正畸形。六、小儿先天手足畸形 手足畸形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一般是指肢体远短的形状发生改变,大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母体孕期体虚过劳,或产伤等因素而致。 (病因病理)小儿先天性手足畸形,一般认为与母体妊娠初期患传染病、营养缺乏及缺氧、内分泌紊乱、药物中毒、受放射线影响,产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密切关系。 手足畸形主要是胚胎早期母体大量服用药物,受放射线影响或由于营养缺乏而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所致。多数认为与损伤也有关系,分娩时因产道和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也可导致手足畸形。 (临床表现)患儿肢体远端形状发生改变,常出现各种畸形。如:内翻旋转手,外翻旋转手,内翻足,外翻足,仰趾足等。严重时可致肢体功能障碍。 (治疗) 治则 疏理肌筋,矫正畸形。 处方 (,)马蹄形内翻足 取仰卧位,在小腿内侧从膝至足作掌推,多指揉,拇指弹筋法。若筋腱挛缩,可重点在挛缩部位反复弹拨。在小腿外侧从足至膝作掌推、揉、多指揉,拇指弹拨法。在踝关节的周围作拨法,然后向内后、向外作旋转摇法,最后再作足背屈外展摇动。 (,)仰趾形外翻足 取仰卧位,在小腿前外侧从膝至足作掌根推、揉、拇指揉、拇指拨筋法。在踝关节周围作拇指揉拨法,然后再作旋转摇法和足跖屈运动法。 取俯卧位,在足掌面从足趾到足跟作拇指揉、拇指拨法。在足内侧沿小腿内侧面至膝关节内侧面作掌推、揉、拇指拨筋法。 (,)内翻旋转手 医者在患肢掌和前臂内侧面,从上而下作多指揉、拇指揉、多指理筋。然后从前面经内侧向外侧作旋转摇法。拇指拨揉腕关节周围。在手背和前臂外侧,从下而上掌根推、多指揉、拇指理筋。 (,)外翻旋转手 操作方法同内翻旋转手,仅方向相反。 方义 推、揉、弹、理手法在挛缩侧施术,可理顺挛缩肌筋,调理气血脉络,掌根推、多指揉、拨施于畸形肢体的挛缩对侧,则有增强肌力,强筋壮骨的作用,在畸形局部施以摇法、 收、展、牵拉肌筋,使畸形得以矫正。
/
本文档为【小儿推拿专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