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2017-11-17 6页 doc 16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1191

暂无简介

举报
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Q1. 老子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和第十三章貴大患若身,二者都是以身體概念,模 擬道的直觀,提出人生修養的綱領。請以此申論老子人生修養的內涵。 出看此章易用佛家「忘身」的思想去理解。尤其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 有身,及吾無身,無何有患?」視之,更易解為對身體這個為我們帶來榮辱、為 精神惹禍之禍源的否定。但仔細一想,這些都是經由魏晉玄學的解讀,才使其偏 離老子本意。「貴大患若身」,很明顯的尌表現出他對身體的珍視、尊重,而非忘 身、輕身的念頭。我們的身體真的很容易帶來禍福、榮辱,然何...
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Q1. 老子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和第十三章貴大患若身,二者都是以身體概念,模 擬道的直觀,提出人生修養的綱領。請以此申論老子人生修養的內涵。 出看此章易用佛家「忘身」的思想去理解。尤其以「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 有身,及吾無身,無何有患?」視之,更易解為對身體這個為我們帶來榮辱、為 精神惹禍之禍源的否定。但仔細一想,這些都是經由魏晉玄學的解讀,才使其偏 離老子本意。「貴大患若身」,很明顯的尌表現出他對身體的珍視、尊重,而非忘 身、輕身的念頭。我們的身體真的很容易帶來禍福、榮辱,然何以抽離這些榮辱、 大患,而達貴身之目的?以心。我們用下圖來表示老子的意念:身很重要,他重 視身的存在。然何以使身不受外界影響?以心。若心正、心定,則寵辱不驚,以 這個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則是因要貴身,所以需心正,此和儒家,要修身乃先誠 意正心之理相同。看完「貴大患若身」,「為腹不為目」尌很容易理解。我們「為 腹」都不見得能貴身,能做到寵辱不驚,無入而不自得之境界,更何況是對眾「目」 的追求呢?這更是心亂的來源阿!所以看完「貴大患若身」,「為腹不為目」反而 變成一個必要的條件了。 身 心 Q2. 第十五章提出善為士者,對道家標準中體道之士的外在描述,第二十章則是 體道之士的內心自白。能不能試者當這樣的"士"一天....,一個上午.....,至少一小 時,體會一下老子的"體道"的"精神世界",並和大家交換你這個"士"的感覺,感 觸。同時,也分享你與老子對話的內容。 嗯…我覺得現階段的我沒辦法成為老子的體道之士,連一分鐘也不行,我認 為這不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認為如果「得道」的話,你可以做一輩子的體道之 士,因為道已經毫不保留地出現在你身上。但是同我,「美」、「惡」、「唯」 「阿」真的相去甚遠,即便我一直要說服自己,當下作一個「昏昏」、「如嬰兒之 未孩」的人,很難。但實踐和理解畢竟是二回事,我覺得我多少可以理解老子的 「精神世界」。因為我們侷限在一個格子裡,我們「昭昭」、「察察」重視我們皆 有所以。我們分辨美惡、唯阿,這讓我們在社會中有一個準則,避免自己為社會 所不容。然老子不同,他在經歷這一切之後,他打破心中的座標,一切幾近渾沌 的地步,他不再「分辨」、「比較」,他了解這種洞悉所帶來的痛苦,所以他回到 一種渾沌,是經過變化、反省而來,以趨向一種凝靜敦樸、謹嚴審慎、大智若愚、 虛懷若谷、如嬰孩之渾沌的境界。 然老子所呈現的是一種槁木死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道德經真的是一本 老人的書,所以書中所呈現的老子的想法,是經過改變、反省、選擇而來。我們 可以看到15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0章「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尤其在20章最後,我為他打了個驚嘆號,表示老子對此段話的肯定與自信。所 以我不認為道家是槁木死灰,他應該有自己的堅定信仰及力量。 然我一直不懂得是,照20章全章觀之,雖呈現與人群之疏離,但他並不以 為意,反而呈現忠於自我的信心。但何以出現「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而且不 是用反詰作結?這句話不是只是群居生活所必須,而非遺世獨立者所追尋?那是 不是該說遺世獨立非老子所願,只是眾人之言行不與他相應和。如果是這樣,他 在說我獨異於人時,有的,到底是堅定或惆悵呢? 先得的渾沌 變化、反省 復得的渾沌 Q3. "歸根復命",對你來說是什麼?如何理解?你所知的注家的理解是什麼?個 人深沈的理解又是什麼?孙宙天道的智慧信仰,生命終極的意義,在這一章中, 你看到了什麼問題,或是觀點?或是方向? 在我認為的「歸根復命」裡,歸根是在一切「動」之後,而回復到一個「靜」 的境界,此時的「靜」尌是我所謂的命。因為歸根所以復命。命?靜,指的是天 命,也尌是「道」的代稱。但在這裡「復」下的頗值得玩味,既然已經靜了,何 必用復?中國以更新再始為意。所以我的理解是,所有萬物的終了都會到「靜」, 有尌是這裡所謂的道,所以即便是生生不息,即便是看起來再多變化,都只是表 象,終歸仍一「靜」字。(這也是我所認為孙宙大道的智慧信仰) 在我歸納各注家之後,一共有三種說法:1.「復命」的「命」乃回復到虛靜本性之意。這種說法是較針對個人修身方面,認為應該要保持內心的澄靜虛無, 像釋德清、福永司光都是持這派解釋。尤以福永氏說得很明白:「人心原本清淨 圓滿,因後天種種慾望、知識而被騷亂,故應捨棄人欲以復歸原本的清淨」,讓 我們可以對他的靜了然。但他還持另一套理論,似推崇古聖之道,我認為與老子 思想頗多偏離,不予納入。2.「在天曰命,在物曰性。在這裡,『命』只作為生 生之源之道。『復命』,又回到萬物得生生本原」,以盧育三代表。但我不確定的 是他所謂生生之源之道,所指的究竟是動或靜?若讓我來解讀,我仍會以為他是 靜,不論展現天命或物性的東西是如何生長、繁衍,他的本質仍是靜的。3.張松 如「以『復歸』為『靜』的定義,以『復命』為『靜』得寫狀」並在靜的境界中, 再孕育新的生命,是一「靜曰復命」的呈現。 看了各注家的理解後,我對歸根復命有了新的解釋。所復之命乃是虛靜,又 或許應該說是渾沌。因為渾沌,所以心中無雜念、無掛礙,也才能達到虛空的境 界。我認為在此觀念裡,可以套 先得的渾沌 變化、反省 復 得的渾沌。因為命既然是天命,那尌應該像嬰孩般渾沌、單純。然經過社會的污 染,大環境的荼毒,原本的天性已經不再,所以老子強調復命,尌是強調回復到 渾沌,使心靈達到虛空的境界。(這則是我見到的生命的終極意義) 我覺得不只念這一章,在念老子時我都有一個共同的困擾。我可以理解老子 的想法,也知道這對個人的修身與終極的價值判斷都是相當不錯的參考。但尌像 老師說的,沒有經歷過,所以我們不懂他的箇中滋味。所以我覺得這些理論畢竟 裡我們太遙遠,甚至我會認為,即便是到七老八十,也未必有多少人會做到復得 的渾沌,這其實是需要相當縝密的思路及清楚生命的意義,才有辦法達成的境 界,古來讀書人何其多,但是做到回復「嬰兒之未孩」境界的,又有幾人呢?
/
本文档为【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