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中古的四等韵 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理论

2017-11-17 12页 doc 28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论中古的四等韵 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理论论中古的四等韵 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理论 文档由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 论中古的四等韵 【作 者】尉迟治平 【作者简介】尉迟治平 华中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74 【编 者 按】隋初唐诗文用韵和五家韵书有分组趋势,一等单独一类,二、三、四等为一类,三、四等同用合韵。合理的解释是,一等韵没有介音,而其它等都有介音,三等韵有辅音性的介音-j-,四等韵有一个与其极其相似的元音性的-i-介音。 【摘 要 题】学 【关 键 词】汉语语音史/四等韵/-i-介音/韵书韵文观照法 中图分类号:H113 标...
论中古的四等韵 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理论
论中古的四等韵 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理论 文档由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 论中古的四等韵 【作 者】尉迟治平 【作者简介】尉迟治平 华中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74 【编 者 按】隋初唐诗文用韵和五家韵有分组趋势,一等单独一类,二、三、四等为一类,三、四等同用合韵。合理的解释是,一等韵没有介音,而其它等都有介音,三等韵有辅音性的介音-j-,四等韵有一个与其极其相似的元音性的-i-介音。 【摘 要 】学 【关 键 词】汉语语音史/四等韵/-i-介音/韵书韵文观照法 中图分类号:H113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2)04-0039-09 高本汉(1940)首先提出《切韵》纯四等韵有强的元音性的前颚介音i,三等韵有弱的辅音性的前颚介音i。后来的学者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注:参见周法高(1968)一:诸家《切韵》拟音对照表中所列高本汉(1940)、董同龢(1954)、李荣(1956)、王力(1957)、陆志韦(1947)、马丁(1953)、蒲立本(1962)、周法高(1968)对四等韵的构拟。)赞成者认为在《切韵》前后四等韵都有i介音,假使《切韵》没有,难以解释语音的演变;(周法高1948)反对者指出,《切韵》反切上字的分组趋势,四等跟一、二等一类,三等另成一类,其声韵配合也不同于三等而同于一等,(李荣1952,100-106页)同时梵汉对音中四等字只对e不对i,(李荣1952,107-108页;邵荣芬1982,124-127页)所以纯四等韵没有i介音。学者认为后说应成定论。(张世禄1984,11页) 最近,刘广和(2002)指出,纯四等字对音东汉就有i介音,两晋增强,唐宋大备,从而对《切韵》纯四等没有i介音的观点提出怀疑。 笔者2000年6月在台北第三届《〈切韵〉性质的新认识》中,也提出了四等韵有-i-介音的看法,不过这个问题并不是那篇论文的重点,现在我把四等韵的问题单独提出来展开讨论,作为对刘广和先生论文的一个响应。刘广和的论文对梵汉对音四等字只对e不对i的看法提出反证,本文试图对反切上字分组趋势提出新的解释。 我们认为,要研究《切韵》,必须参考六朝五家韵书;要研究《切韵》系韵书,必须跟对隋唐诗文用韵的研究结合起来,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为韵书韵文观照法。 《切韵》是参考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和杜台卿《韵略》五家韵书编定的,(《广韵》卷首陆法言《切韵序》)斟酌损益的情况,在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卷首韵目小注有记载。唐兰(1947)、周祖谟(1963,49-59页;1983,877-883页)曾经根据项元汴跋本、敦煌本和宋濂跋本等三种王韵写本进行过讨论,但是都有个别误字,下表根据周祖谟(1963,51-55页)的表并重新进行过校订,表中仅列出含有四等韵的蟹、山、效、梗、咸五摄。 《切韵》跟五家韵书蟹、山、效、梗、咸五摄分韵比较表 李荣1961-1962和鲍明炜1990分别研究过隋代和初唐的诗文用韵,但是没有进行分部。下面列表表示本文分部跟二书韵谱的对照关系,表中仅列出含有四等韵的蟹、山、效、梗、咸5摄。本表可以和鲍明炜1986的初唐韵系与隋及中唐韵系比较表(注:又见鲍明炜1990附录(三),439-442页。)和1990(2-3页)中的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与初唐诗文韵部比较表两个表互相参看。 隋初唐汉语诗文韵部研究》(初唐卷)韵谱比较表 隋唐五代的韵书研究和诗歌用韵研究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切韵》编纂的目的是提供诗文检韵的,《切韵》问世后,迅速淘汰了六朝蜂出的各种方音韵书。《切韵》的分韵应该跟隋代诗文的用韵情况大致相符。 《切韵》系韵书的韵,一般认为就是指的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的字的集合。至于韵类,还可以进一步采取等韵学上的等来进行分析。对于等,一般采取清儒江永《音学辨微》中的解释: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等指主要元音开口度的大小,应该只跟韵腹有关,但是学者又认为三等韵有-j-介音,其它各等没有,那么等又跟介音有关。 我们可以按摄来对诗文通押的韵和《切韵》的韵加以比较分析。摄作为音韵学术语,出现比较晚,但是《切韵》193韵的韵次,大体上是按照十六摄排列的,隋和初唐诗文用韵,也是限制在摄的范围内,说明摄的划分,是符合当时的语音的。不过,元韵虽然在山摄,但是《切韵》系韵书的韵次,元韵都在臻摄文殷和魂痕之间,从隋和初唐的诗文用韵以及五家韵书的分韵来看,元韵也也是跟臻摄关系密切,所以本文将元韵放在臻摄中。元韵转入山摄,是中唐元和前后形成的(耿志坚1991:161-163页)。举平声赅上、去、入声,称作韵系。 在同一摄里面,《切韵》里不同的韵,在诗文中可以互相押韵,而跨摄通押是一种特殊的现象。显然,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韵。一种是《切韵》划分的193韵,可以称作韵书韵,一种是诗文写作实际押的韵,可以称作诗文韵;另外,为了便于称说,可以把韵腹、韵尾、声调完全相同的单位称作真韵。因此,诗文韵应该是真韵,而韵书韵需要另作解释。 下面将隋初唐诗文用韵和韵书的分韵在等方面的情况列成几个表进行观察。韵书分部沿革,还可以参见王国维1940B(20-23页)和周祖谟1983(18-34页)整理的两个表。《切韵》系韵书残卷,据《唐五代韵书集存》,如果不特别说明,王韵指王三(宋濂跋本);《广韵》用张氏泽存堂刊本。夏竦指《古文四声韵》所据《唐切韵》(王国维1940A,16-17页),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魏了翁指南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五十六《吴彩鸾〈唐韵〉后序》。(王国维1927) 蟹、山、效、梗、咸5摄可以分成两类。蟹、山、效、咸四摄都是一二三四等俱全: 李、杜去声三、四等同韵,符合隋和初唐的诗文韵。另外,吕、阳平声二、四等同韵;吕去声一等会、二等夬同韵;夏侯去声一等泰、二等怪同韵,一等队、三等废同韵。《切韵》从分不从合,分立一、二、三、四等。 蟹摄齐、海两个韵系兼具两个等:摄 蟹 调 平 上 等 三 四 一 三 广韵 齐 海 隋初唐 五家 齐 海 切韵 齐 海 魏了翁 栘 齐 海 夏竦 移 齐 海 五代 栘 齐 隋初唐诗文用韵没有出现齐韵和海韵的三等字。 齐韵系,《切三》(斯二?七一)十二齐纽人兮反,王韵同;栘纽成栖反,王韵成西反,栘、二纽是三等字。南宋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五十六《吴彩鸾〈唐韵〉后序》说:此书别出栘二字为一部,注云: 陆与齐同,今别。 这就是栘韵。但是魏了翁所见的是《唐韵》的增修本,并不是孙愐原书。(周祖谟1983,916页)《唐韵》将齐韵三等字分立为栘韵,但没有被《广韵》继承。栘是三等韵,和其它等的区别是三等韵有-j-介音,齐、栘分立,这种根据介音从真韵中分析出的韵,可以称作韵类韵。 咍韵系上声海韵,《切三》十五海茝纽昌待反,王韵昌殆反,是三等字;另外,平声咍韵在《广韵》也兼具一、三两等,但是三等字在《切韵》残卷中没有出现。 " 夏侯、杜三、四等同韵,符合隋初唐韵文韵,《切韵》依吕分立三、四等韵。阳平、上声二、三、四等同韵,《切韵》依夏侯分立二等、三四等韵。另外,吕上声一、二等同韵,《切韵》依夏侯分立一、二等韵。 夏侯上声一、二等分韵,三四等同韵,李三、四等同韵,符合隋代的诗文韵;阳二、三、四等同韵,吕上声一、二等同韵。只有杜分一、二、三、四等,为《切韵》所遵循。 夏侯上声、去声和吕入声三、四等同韵,符合初唐韵文韵。吕平声、上声一、二等同韵;入声盍韵注文有几个字不清:???同,夏侯???夏侯,比照平声谈韵:吕与衔同,阳夏侯别,今依阳夏侯,上声敢韵:吕与槛同,夏侯别,今依夏侯,盍韵注文可能是:吕与狎同,夏侯别,今依夏侯。入声跟平、上声互相平行。 以上四等俱全类四摄在隋初唐的诗文用韵的情况,可以归纳成下表: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蟹摄 咍灰泰 皆佳 夬 废祭 齐 山摄 寒桓 山删 元仙 先 效摄 豪 肴 宵 萧 咸摄 覃谈 衔咸 严凡盐 添 这四摄的共同点是一等自相押,三四等同用。二等除蟹摄自相押韵外,山、效、咸摄都和三、四等同用。 五家韵书趋向于分一、二、三等,一般三、四等同韵,也有一二、二三、二三四等同韵的,但没有一家分清一、二、三、四等所有的韵。《切韵》从分不从合,仅入声业乏、业怗之分没有交代分韵的根据,但也可能是参考了相承平、上、去声的分韵。 梗摄跟蟹、山、效、咸4摄不同,是另一类,具有二三四等,没有一等韵: 吕诤、敬、劲、径同韵,符合隋初唐诗文韵。夏侯梗、静同韵,敬、劲同韵,是二、三等同韵。吕静、迥同韵,李昔、锡同韵,是三、四等同韵。吕耿、静、迥同韵,麦、昔、锡同韵;李、杜耿、梗、迥同韵,是二、三、四等同韵。都符合隋初唐诗文韵。 梗摄在隋初唐的诗文用韵的情况,可以归纳成下表: 二等 三等 四等 梗摄 耕 庚 清 青 隋初唐诗文用韵二、三、四等同用,五家韵书或耕、庚二、三等同韵,或庚、清二、三等同韵,或清、青三、四等同韵,也有二、三、四等全部同韵,符合诗文韵。五家韵书没有一家能分清所有的韵,《切韵》从分不从合。 从诗文用韵和五家韵书来观察,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点是一等韵跟其它等区别比较大,凡是含有一等韵的摄,一等韵一般都是单独一类。第二点是三等韵跟四等韵关系密切,凡是一摄兼有三、四等的,三、四等总是同用或同韵。这跟反切系联的结果完全不同。 《切韵》音系的反切上字系联有分组趋势:三等为一类,一、二、四等为一类。隋初唐诗文用韵和五家韵书也有分组趋势,跟《切韵》音系反切上字的分组趋势不一样:一等 为一类,二、三、四等韵为一类。对于韵书和诗文用韵反映出来的这两种语音现象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解释。 《切韵》音系反切上字的分组趋势,表面上看起来是声母的问题,实质上是因为所谓介音和谐问题。(赵元任,1941)一般认为三等韵有-j-介音,一、二、四等没有介音。 隋初唐诗文用韵和五家韵书的分组显然反映的是韵母的问题,也跟介音密切有关。合理的解释是,一等韵没有介音,而其它等跟三等韵一样都有一个介音,所以在诗文用韵和五家韵书一等往往不跟其它的等同韵或同用;梵汉对音反映二等韵有-r-介音;三等韵有辅音性的介音-j-,那么四等韵就应该有一个与其极其相似的元音性的-i-介音,所以三、四等韵在诗文用韵总是同用,在五家韵书多半同韵。同时,三等韵有-j-介音,一、二、四等没有-j-或者不是-j-介音,同样也可以解释反切上字系联的分组趋势。 作为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标准,含义应该是单一而明确的。的对等的解释,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有无-j-介音,一个是元音开口度的大小。根据前一个标准,只能将三等韵分离出来,后一个标准就不容易把握,再加上《切韵》分韵繁细,学者构拟时使用了很多相近的元音,有时就让人很难看出为什么一个韵是这个等而不是那个等。同时,在分析蟹、山、效、咸等摄和通、宕等摄时,使用的标准也不同。蟹、山、效、咸等摄相承的不同等的韵,元音不同,而通、宕等摄相承的不同等的韵,却元音相同。至于歌、麻、庚等一韵兼二等的韵,那就除了不同的等具有相同的元音以外,没有其它的处理办法了。 根据《切韵序》,长安论韵,开始时已经夜永酒阑,而讨论结束,陆法言略记纲纪时,仍需烛下握笔,如果是按照众多不同元音区分193韵,并比较诸家韵书异同,即使是现在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也是十分困难的。合理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选定五家韵书,是因为这五家都是根据当时的语言制韵,虽然江东取韵,于河北复殊,但只是南北通语的不同。各家互有乖互之处,主要是分韵的标准不统一,有时按韵文韵立韵,有时按韵类韵析韵,就是一家本身也前后不一。萧、颜等人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主要工作是确立标准,决定按开合和等次分韵。 参与拟订《切韵》韵目分合的音韵学家,有韵交流传到现在的,有刘臻、颜之推、魏澹、卢思道、薛道衡几家,周祖谟(1982,8页)指出,他们用韵的类别并没有《切韵》分别得那样细。这说明《切韵》是专门注重审音的书,尽管文章里两韵通用而韵书里必须严辨同异。这跟我们的分析的结果完全相同,但是有一个根本不同的,就是我们认为《切韵》分韵追求的是韵类韵,而韵文韵是真韵,而不是说《切韵》的韵全是真韵,而韵书韵是合韵 异韵通押。 《切韵》的这种追求,是继承了齐梁用韵的风气。在齐梁时期的韵文里,谢脁、沈约审音最细,用韵最严,很多其它人不分的地方,他们都完全与《切韵》相同。(周祖谟1982,8页)齐梁人用韵日趋严整也是一时的风气,然后逐渐由南方传到北方。《南史 陆厥传》记载了当时文士讲究声律的情况:永明末盛为文章,吴郡沈约、陈郡谢脁、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根据冯春田(1982)研究,所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指写诗用字讲究平、上、去、入,这种严苛的讲究,唐代发展成平仄,由四声四类简化为平仄两类。我们认为,谢脁、沈约等人用韵的苛细,也只是一种修辞上的讲究,押韵不仅要求韵相同,而且要求介音相同。对于这一点,以前也有人曾经注意到。(黄笑山1995,70-73页)由于永明的巨大影响,文士以气类相推毂,这种讲究扩展到音的学家。到了《切韵》的作者,继承了五家韵书的探索成果,加以系统化,用来进行音韵学上的分析。 《切韵》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后代意义上的韵书,它的目的,是分析韵类韵,根据介音的不同分立韵文韵。《切韵》的学家制定的同音字表如出一辙,同一真韵下按介音分列 韵类韵,再按声母列出同音字。韵类韵的分立,是出于一种音韵学上的兴趣,即所谓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介音不同的韵类韵,诗文写作是可以押韵的,即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 " 《切韵》编撰的目的,主要是辨析韵类,并非仅为临文检韵而作,可以说是欲赏知音,非广文路,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个开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切韵》借用的是韵书的编撰体列,诗人遵行写作,用韵时要区别介音的不同,自然觉得困难,唐封演《闻见记》说:隋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 以为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王力(1963,58页)指出,《广韵》韵目下的独用同用,就是许敬宗等的原注,是根据实际语音系统作为标准。我们认为,许敬宗等要求的是按真韵来押韵,先、仙同用,跟夏侯、阳、杜的韵书韵和隋初唐的韵文韵相合。《切韵》分析韵类未尽,后来由等韵学家完成了这项工作,但他们放弃了韵书的编撰体例,采用了更适合表现语音系统的图表形式,这就是所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关于四等韵的介音问题,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解决。刘广和(2002)指出了纯四等字可以对梵文有-y-的音节,但是没有讨论纯四等字对梵文没有-y-的音节的情况,也没有对梵文字母表中用纯四等字对-e的现象作出解释。我们对《切韵》反切上字和隋唐诗文用韵的分组趋势进行了新的统一的解释,但是对重韵现象的解释还感到困难。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加讨论,以期对中古四等韵的介音问题得到一个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E.G.Pulleyblank 1962 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Chinese,Asia Major,New Series,Vol.IX,Part 1 2 Samuel E.Martin 1953 The Phonemes of Ancient Chinese,Supplement to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 Oriental Society,No.16 3 鲍明炜 1986 初唐诗文的韵系,《音韵学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又《唐代诗文韵部研究》附录(三),江苏古籍社,1990年 1990 《唐代诗文韵部研究》,江苏古籍 5 董同龢 1954 《中国语音史》,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 6 冯春田 1982 永明声病说的再认识 谈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语言研究》1期 7 高本汉 1940 《中国音韵学研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译,长沙商务印书馆。原书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 ?.Stockholm.1915,1916,1919,1926 8 耿志坚 1991 晚唐及唐末五代近体诗用韵考,《彰化师范大学》2期 9 黄笑山 1995 《〈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文津出版社 10 李荣 1952 《切韵音系》,语言学专刊第4种,中国科学院 1961-1962 隋韵谱,《中国》1961年10、11期合刊,1962年1、2、4期,署名昌厚;又《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1982年 12 刘广和 2002 介音问题的梵汉对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期 13 陆志韦 1947 《古音说略》,燕京学报专号;又《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一,中华书局,1985年 14 邵荣分 1982 《切韵研究》,中国出版社 15 唐兰 1947 刊谬补缺切韵跋,《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故宫博物院 16 王国维 1927 魏鹤山唐韵后序书后,《观堂别集》卷一,王忠悫公遗书初集: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本,1940年;又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1929 李舟切韵考,《新晨报》副刊201期(3月6日);又《观堂集林》卷八,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本,1940年;又《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1940A 书古文四声韵后,《观堂集林》卷八,王忠悫公遗书初集;又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商务印书馆长沙石印本,1940年;又《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1940B 唐时韵书部次先后表,同上 20 王力 1957 《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63 《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22 张世禄 1984 重印后记,《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书店 1990 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序言,《唐代诗文韵部研究》,鲍明炜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24 赵元任 1941 Distinction Within Ancient Chines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 25 周法高 1948 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语言研究所集刊》19本 1968 论切韵音,《中国所学报》1卷 27 周祖谟 1963 切韵的性质和它的音系基础,《语言学论丛》5辑;又《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又《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年 1982 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语言研究》1期 1983 《唐五代韵书集存》,中华书局;又学生书局修订本,1994年 重要提示: 文档由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
/
本文档为【论中古的四等韵 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